他的小说经常采用农民群众民间语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落后人物的成功塑造。
赵树理小说的风格特色
亮仔
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他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树理的风格,就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序诗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①。全国解放后,赵树理依然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创作,继续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切从生活真实出发。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一九六二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赞扬了赵树理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邵荃麟说:“这个会上,对赵树理同志谈得很多,有人认为前两年对他评价低了,这次要给以翻案。为什么称赞老赵?因为他写了长期性、艰苦性。现在看来,他是看得更深刻些。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这里正确而中肯地指明了建国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创作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可以说,赵树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登记、求雨等作品,以欢快的笔调真实反映解放初期农村新、旧思想的消长;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赵树理的《三里湾》,既真实描写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集体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说明合作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艰巨性,深刻提出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改造农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最为难得的是五十年代末期,赵树理面对农村经济被破坏的严重局面,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可贵的勇气和责任心,从锻炼锻炼到卖烟叶,仍然坚持描写他在生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不说假话,不对生活作浮夸、虚假的描叙。同时还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提倡实干精神,批判资本主义势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关心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等等。这就使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翻开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赵树理自觉地克服创作中“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①的毛病,在塑造先进农民形象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三里湾》中那群性格各异的办社积极分子,比《李有才板话》中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小”字辈们,形象要充实得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成功地创造了老农中的先进分子陈秉正的形象。这个由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凝集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无比光荣感。他比之于赵树理笔下的青年先进农民形象要饱满得多,但又显得可亲可爱,而不是生活在云端里的完人。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小飞蛾的形象促使解放初期千千万万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妇女摆脱精神枷锁而觉醒;范登高、糊涂涂、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投机倒把分子贾鸿年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将使广大农民引为鉴戒。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①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Nostalgic
首先,赵树理小说取材民族化、大众化。
赵树理的大众化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雅俗共赏”,二是“懂”与“动”。“雅俗共赏”是指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喜欢读,作品有市场。中国现代的知识层都喜欢读赵树理的作品,读后不觉“土”不感“俗”,写出了感动肺腑的读后感和评论文章。而广大农民看了、听了,不仅觉得不“洋”、不“玄”,却感到亲切,说他讲的就是咱们身边的事儿。“懂”与“动”,简单地说,就是赵树理的作品通俗好懂,文化低的人能读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而且作品吸引人,越看越想看,越听越想听,直至看完、听完还回味无穷,还想再看再听。“动”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看了受感动,作品的思想、人物、语言打动了读者;第二层是感动后要行动,行动起来学习书中人。
其次、赵树理小说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二、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
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最后,赵树理小说语言无处不在的打上了地方语言特色,雅俗共赏。
赵树理于1906年9月24日生于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他的一生在晋城在沁水的活动也很多。正因为赵树理生长在农村,其生活习俗其语言无不打上农村的烙印。比如《小二黑结婚》,人们都知道那是赵树理在太行区左权县一个村子搞调查发现了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和女青年智英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基础上写出的。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1、创作特点
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
2、人物简介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3、评价
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 生活、思想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评论家周扬评)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赵树理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一纸小云朵
一个是侠之大者,一个是侠之风流!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是一副工笔画,细腻,而古龙的则是泼墨山水,有豪情.
如果用古龙笔下的人物来做一个比较,那么金庸好比沈浪,古龙则是李寻欢;如果借用金庸笔下的人物呢,金庸是郭靖,古龙就是杨过。金庸那种侠者气质更让人敬仰追忆,而古龙的悲剧气氛则给人更大的震撼。
╬k奇异果
你这个问题真不好答,因为好琐碎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实各国各个时期的文学特色大体方向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有些成就突出,有些没有那么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而已。一般的发展脉络是: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公元5世纪—13世纪)——文艺复兴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由于很多国家阶段是相同的,我就简略了,一般突出的我都写上了,有些写的较简单的你可以参照法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对于专业一点的术语也在小括号里面给你解释了。下面是对19世纪和20世纪各个流派夹杂发展的一些说明,就不用区分具体的国家的,都是欧美那一块的,互相影响。这部分说明完了之后就是分开的介绍了,中国在最后~~呼,幸亏这个能容纳的字够多,整理的好辛苦啊~~全部是我自己手打的,参考资料是北大出版的那本李明滨的《世界文学简史》,可靠度不用怀疑,没有从网上复制粘贴任何东西。希望你能采纳~`
19世纪后期的欧洲,浪漫主义已失去锋芒,现实主义仍是主
流,自然主义(在达尔文进化论、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强调像科学家那样准确真实的描写生活)、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对美的追求,否定功利主义和艺术商品化)和象征主义(强调表现内心世界,与现实隔离的诗情)相继出场。四大主要文学流派汇合形成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多元化的态势。20世纪世界各国继续流行现实主义文学,战争文学和反法西斯文学成为其中的重要题材(主要是由于一战和二战),并且由于哲学思想的复杂,和传统现实主义有些不同。
后期象征主义是20世纪20~40年代西方盛极一时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后来形成了现代主义诗歌大潮。主张超越个人情感,注重对传统的改造和利用。像英国的叶芝和法国的瓦雷里。
表现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兴盛于德语国家和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常运用扭曲、变形、夸张、荒诞的手法追求强烈的效果,代表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和德国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
此外意识流小说也是1915~1940流行于欧美,后来对文学艺术产生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这一派常常现实与幻觉夹杂,现在、过去、未来倒置。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代表作。
1.古希腊: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为其后产生并记载下来的希腊神话和史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因为“荷马史诗”而闻名。主要是神话和史诗。
“古风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文学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抒情诗系分为笛歌和琴歌两大类。《伊索寓言》产生于此时。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中期):最
突出的是古典悲剧和喜剧以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文艺理论。
“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前2世纪中期):只有米南德的新喜剧和特奥克里托斯的田园诗。
2.古罗马:早期罗马共和时代,戏剧是主要成就。原有阿特拉笑剧和拟剧两种民间戏剧,后受希腊新戏剧影响,发展起了自己的戏剧。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提乌斯。
中期共和时代末期主要是诗歌和散文。重要作家是西塞罗和卢克莱修、卡图卢斯。
晚期由于国内危机文学发展缓慢,主要是塞内加的悲剧、马尔提阿利斯的讽刺诗,阿普列尤斯的小说《变形记》。
3.就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而言,主要是宗教文学和世俗文学,基督教文学也是欧洲中世纪的主流文学。此时的基督教文学基本上是以《圣经》为主要题材的文学。
4.中世纪法国基督教文学盛行,如9世纪的少女欧拉丽赞歌,10世纪的圣徒列瑞行传,11世纪的受难曲。当时的特色是罗马式艺术的鼎盛,哥特式艺术的萌芽,通俗诗的普及和拉丁古籍的再现。
法国中世纪史诗成就最大,如《罗兰之歌》。中世纪骑士制度出现之后,法国产生了骑士抒情诗,主要是短歌、感兴诗、牧歌、小夜曲、破晓歌。市民文学以长篇叙事诗为最高,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
17世纪下半旗,古典主义成为法国文学的主流。主要特征是为王权服务、崇尚理性、模仿古代经典,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代表是莫里哀的《伪君子》
18世纪的法国文学分为三个流派:贵族阶级文学、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暴露文学,资产阶级的启蒙文学。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19世纪浪漫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法国,以雨果为首。
1830年司汤达的《红与黑》标志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而后确立了其在19世纪的主流文学地位。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是顶峰。还有梅里美的《卡门》。后期是福楼拜、法郎士。
自然主义是19世纪60~90年代法国文坛的重要文学流派。后期还流行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恶之花》。
巴黎公社文学是19世纪后期欧洲无产阶级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如国际歌。
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代表是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5.意大利中世纪最突出的成就是但丁的《神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盛,最早在意大利发端。主要有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都是从个人情感和情欲的角度来反抗神学体系的不合理。对人文主义具有开创之功的意大利文学在16世纪也显示出了描写巨人情感和巨人风采的特点。
18世纪中叶意大利流行独特的即兴喜剧。
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创作倾向,代表是杰弗利.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是著名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他的早期创作也描绘世俗生活和情欲世界,后来继承和发展了展示巨人风采的时代主题。
17世纪的英国文学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受到人文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内容虚幻、形式浮夸)和古典主义文学的共同影响,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贡献是现实主义小说,受唯物主义思想影响,继承和发展了流浪汉小说传统。如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18世纪后期英国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流派,并波及整个欧洲。
19世纪浪漫主义在英国和德国发端。彭斯和布莱克是先驱。后来产生了华兹华斯和柯勒律等湖畔派诗人。此外还有抒情诗人济慈、拜伦和历史小说家司各特。
19世纪30到70年代史称英国的“维多利亚文学时期”,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提勃朗特为代表的一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后期有萧伯纳和哈代等剧作家。
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流行,奥斯卡.王尔德是主要代表。
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流行,代表是劳伦斯《虹》查特来夫人的情人;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意象派诗歌是英国后期象征主义的主力,代表是艾略特(《荒原》)和乔伊斯(《尤利西斯》)。
7.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缺乏典型性。中世纪一直到16世纪都盛行骑士小说。后来还出现了“流浪汉小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第一步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8.德国曾一度流行迎合宫廷趣味的洛可可文学,但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启蒙主义后期,德国民族文学走向辉煌,奠基人是莱辛。莱辛推崇伊索寓言,毕生从事戏剧事业。
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把德国的古典文学推向高峰。歌德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古典文学的基础。
19世纪浪漫主义在德国和英国发端。海涅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30年代以后具有强烈反封建倾向的民主派文学取代了浪漫主义。而后也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
20世纪前半期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盛行。
9.俄国:俄国因为长期受外族侵略,地理上又与西欧隔离,文化闭塞。18世纪俄国文学还处于古代文学的过渡期,直到20~50年代法国古典主义深入俄国。18世纪后半期俄国也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
19世纪上半叶俄国和东欧流行浪漫主义。普希金是其文学史上第一位民族诗人、伟大作家。
19世纪30年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取得重大成就。如果戈里《钦差大臣》、《死魂灵》。屠格涅夫《父与子》、《猎人笔记》。70~90年代出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虚幻的现实主义”和契诃夫“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
19世纪90年代,俄国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以及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先后出现,被称为俄国的“白银时代”。
10.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传到了美国,造就了惠特曼、麦尔维尔、霍桑等一批作家。爱伦坡的《草叶集》是美国自由体诗的代表作。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主流。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9世纪末美国开始出现对现代主义的追求。主要是狄更生和斯泰因。20世纪30年代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
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和海明威(《老人与海》)。一战后美国还曾出现过迷惘一代的作家。
11.19世纪70~8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东北欧国家取得重大进展,如丹麦的安徒生和挪威的易卜生。因为安徒生、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等享誉世界的大作家,19世纪的北欧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成就最大的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他写了9部社会问题剧,即揭示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现实主义戏剧。
12.俄罗斯文学: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界,20世纪俄罗斯文学分为“国内俄罗斯文学”和“国外俄罗斯文学”。国内的流派作家都比较杂,主要是左翼思想抬头。50年代初爱伦堡的《解冻》标志俄罗斯“解冻文学”思潮开始流行,“战壕真实派”的崛起标志其深刻变化。80年代中后期是“回归文学”,指20~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被禁止发表的作品又回到了国内读者手中。80年代还出现了“另一种文学”(主要是描写生活琐事,小人物的心理状况,主要是借鉴西方意识流的手法。)。
现实主义是全部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最主要、最有成就和影响的文学流派。高尔基、肖洛霍夫是其代表作家。
13.印度:印度最早的文献是四大吠陀本集,梨俱吠陀是最早的。这一时期是吠陀文学时期。吠陀文学之后是史诗文学。《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并称印度两大史诗。吠陀文学代表的是宗教文学,史诗则代表了世俗说唱文学。
从公元1世纪左右至19世纪,印度经历了古典梵语文学和虔诚文学(因为伊斯兰教的传入)两个阶段。之后是地方语言文学。印度古代文学的代表是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
印度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泰戈尔。
14.日本:日本文学的形成是从古代开始的。它包括大和、飞鸟、奈良和平安时代,时间从公元4世纪到12世纪末。
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奈良时期,代表作是《古事记》、日本书记(被认为模仿中国《汉书》和《后汉书》)、《万叶集》等。
平安时期汉文文学继续发展,散文成就最高,如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时还出现了“物语文学”,一是以《伊势物语》为代表的围绕和歌为中心的“歌物语”,另一个是以《竹取物语》为代表的“传奇物语”。
日本中古文学是日本文学的成熟期。包括镰仓、室町、江户三个时代。因为这一时期局势的动荡,产生了“军纪物语”,戏剧方面,产生了能乐,日本原来没有戏剧的,是受中国散乐的影响。戏剧方面,净琉璃和歌舞伎是江户时代的重要剧种。净琉璃就是木偶戏。俳谐是江户时期诗歌的代表,被称为“戏作文学”。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代表。
大正时期,日本产生了反自然主义的潮流,后期主要是受欧美现代主义影响产生了新感觉派、唯理主义派。新感觉派影响很大,代表人物是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
15.中国:中国文学史的划分主要是“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秦汉
先秦:文学的创作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秦汉:汉乐府兴起,酝酿出五七言体。
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中叶
一、诗、词、曲三种文学体裁的鼎盛期,分别在唐宋元达到高峰
二、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朝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繁荣,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
三、魏晋至唐中叶,五言古体诗兴盛,五言近体诗兴起。出现了骈文和骈赋。
四、唐中叶词兴盛,小说由唐传奇到宋“说话”。
五、元代到明中叶,叙事文学占主导地位,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
近古期:明嘉靖以后到五四之前
摔锅小窝
一,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 作为鲁迅所开创的二十年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后继者、高晓声乡土文学创作模式的前驱者,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生活得功臣,赵树理自身经历赋予了他的文学创作以极大地民俗性表现潜能。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东南的沁水县的尉迟村,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独立落后,该地“三圣教”盛行,其祖父赵东丰能将三圣教教文倒背如流,且能写会算。父亲赵和清深得其父熏陶,且擅长音律,是乡里八音会成员。祖母敬惜字纸,对灶神、喜神、财神等与民间生活相关的诸神恭敬备至。这些传承多年的民俗生活,民俗观念一直到赵树理降生还在延续着。家庭启蒙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获得了以乡土词汇妙语连珠的能力,家乡所在又是至今仍视为全国方言最集中、最复杂、种类繁多之地;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能力他几乎无所不通。所有这些,都是晋东南大地对他的厚赐。 同时,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曲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这些熟悉与爱好民间艺术的热情、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以及对农民深受阶级压迫的义慨对他后来的文艺创作有了很大影响,可以说这是他后来小说创作的艺术基础的形成基础。正因为赵树理爱好民间艺术,具有民间艺人的素质。所以,他能了解农民的文化知识,深知农民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抗战期间直至解放后,他始终生活在民众中,追求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成了他传播新思想,倡导新文艺的基本准则和自觉追求。他“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时候,都是以农民直觉的感受,印象和判断为基础。他没有写超出农民生活或想象之外的事物,没有写他们所不感兴趣的问题。”[1] 作为一个活生生、浑身具有晋东南泥土气息的赵树理,他的语言标志,就是他那土里土气的幽默风趣。民俗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溶化到他的个性和艺术思维中,在他的小说创作从内到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作家赵树理作品的民俗性之所由来。 二.赵树理小说叙述中的民俗色彩 由于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所以在他文学创作中也时时闪现出民俗的光彩。 在布局谋篇和组织情节方面,一些作品几乎全部以当地民俗为依托。民俗成了情节的骨干,比如《小二黑结婚》,登记等等。《小二黑结婚》开头即推出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落后于新时代的迷信、落后的小人物个体,更是蕴含着几千年的保守、愚昧因素的古老民俗的情节内容。小说还会不会具有赵树理特色,还是不是“小二黑结婚”?就“小二黑结婚”而言,故事围绕旧的民俗展开,新旧思想交锋,作家辛辣的讽刺,诙谐的笑骂,幽默的文采借相关民俗得以发生。 民俗对于另一篇小说登记同样重要。作品开头由民俗意味着=很浓的一枚标志着私定终身的“罗汉钱”引发,然后从简单的人物介绍,事件说明,中间穿插了包办婚姻,婆媳关系。小飞蛾挨打的民俗性情节和细节,终结以破除迷信,移风易素,有力配合了当时新中国第一步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小说中的民俗即是旧事物本身的组成部分,又是作者用以抨击旧事物的有力工具。
冰壶秋月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①.全国解放后,赵树理依然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创作,继续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切从生活真实出发.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一九六二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赞扬了赵树理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邵荃麟说:“这个会上,对赵树理同志谈得很多,有人认为前两年对他评价低了,这次要给以翻案.为什么称赞老赵?因为他写了长期性、艰苦性.现在看来,他是看得更深刻些.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这里正确而中肯地指明了建国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创作特色.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可以说,赵树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登记、求雨等作品,以欢快的笔调真实反映解放初期农村新、旧思想的消长;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赵树理的《三里湾》,既真实描写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集体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说明合作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艰巨性,深刻提出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改造农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最为难得的是五十年代末期,赵树理面对农村经济被破坏的严重局面,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可贵的勇气和责任心,从锻炼锻炼到卖烟叶,仍然坚持描写他在生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不说假话,不对生活作浮夸、虚假的描叙.同时还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提倡实干精神,批判资本主义势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关心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等等.这就使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翻开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赵树理自觉地克服创作中“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①的毛病,在塑造先进农民形象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三里湾》中那群性格各异的社积极分子,比《李有才板话》中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小”字辈们,形象要充实得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成功地创造了老农中的先进分子陈秉正的形象.这个由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凝集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无比光荣感.他比之于赵树理笔下的青年先进农民形象要饱满得多,但又显得可亲可爱,而不是生活在云端里的完人.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小飞蛾的形象促使解放初期千千万万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妇女摆脱精神枷锁而觉醒;范登高、糊涂涂、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投机倒把分子贾鸿年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将使广大农民引为鉴戒.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①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芒博
首先, 赵树理的间题小说和“ 五四”间题小说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在这一点上, 他
们有着某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反封建的大主胭下, 赵树理的间题小说与“五四” 间班小说深入揭示了现实生活中
带有倾向性的某些社会问翅, 具有极强的认识价值。“ 五四”时期的冰心就反映过当时军阀
棍战、人们遭遇不幸等问题, 而赵树理更是紧跟现实生活的发展, 婚姻法一颁布便写出
登记, 浮夸风一起便写出实干象播永福等。
其次, 在形象的创造上, 赵树理与“五四” 间题小说作家更注重形象对于提出问鹿和解
None
如冰心笔下的何彬∋《超人》(是“爱的哲
学”的化身, 王统抓笔下的女犯∋徽笑(是美的象征
。
赵树理则普于给笔下的人物起具有
象征意义的外号。
再次, 间翅刁、说多写身边事
、
眼前事。“ 五四”时期的作家, 生活面很窄, 社会经脸也不
够丰官, 因此, 他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多为表层的, 缺乏对于生活感受的深入思考与探究、
从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和“ 五四”间题小说的相异之点上, 则可看出问题小说的某种变
迁。
首先, “五四” 问题小说作家所做的工作是使外民族的文化与中国文人文化相结合, 赵
树理则使这种结合后的新文化民间文化化, 从而实现新文学的大众化。
其次, 两者对于所展示的“ 间度” , 虽然都理解为“社会间题” , 但“五四” 时期的作家更
偏重于“人生间题” , 赵树理则偏重于“ 政治间题”或者“政策间题” 。
再次, 赵树理的间题小说与“ 五四”问题小说都力图揭出病苦, 开出药方。“
冰心的药方是“ 爱” , 庐隐的药方是“ 恨” , 王统照的药方是
“ 美” 。
组织出面行政命令或其它外部力量的干预一矛盾缓和或最后解决
james77676166
florence_land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mrsun_australia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刘东南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淚滿星辰之小小
娓娓Audrey
yang宝宝
添添
shinhwaxl
水蔷薇
zdskin_hanbing
DIO
小说《小二黑结婚》,是著名小说家赵树理的优秀成名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山西省沁县人。小说最初发表于1943年5月份,很少涉及文学的彭德怀同志破天荒为小说出版题词”: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小二黑结婚》是一篇描写山西太行山区解放区农村根据地,一个叫刘家峧的村庄,一对青年人男的叫小二黑和女的叫小芹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对当时农村浓重地的
封建势力,落后旧观念勇敢斗争,在人民政权支持下喜结良缘的故事。具体的说:小说着重描写了三个不同方面的人物,1,小二黑和小芹是解放区新农村形象。2,二诸葛和三仙姑是解放区身受封建思想影响沾染不良习气需要争取和改造的对象。3,金旺兄弟,这是村里的二个恶霸。是斗争与管束的对象。小说的发表和得到了包括当时国统区在内人民群众的称赞,显示了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根据地文艺实际成就和影响。区别于以往恋爱小说沉闷,悲苦离散居多的基调。它展示了正在改变农村面貌,正在改变中国面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农村新气象。小说起了开山先导作用。这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作用,怎么评价也不为过分。全篇小说奠定了赵树理小说的基本风格,讲究故事情节的连贯和完整,语言口语化,贴切传神,生动,活泼轻松而兼有赵树理语言的特有的幽默风趣。
wincoco
金庸的作品:
1、主角的实力像升级打怪
2、场面叙事结构宏大
3、好人坏事一目了然
4、武功招式表述清清楚楚
^_^^_^^_^^_^
古龙的正好相反:
1、主角都是自带BUG
2、悬疑式,不看到最后你不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
3、打斗场面通常都是三两下搞定,却会让你在脑海里浮现精彩绝伦的画面
4、朋友间的友情、江湖情谊让人热血沸腾
总之,两位的作品不相上下!内向性格的朋友可能会更喜欢看古龙的作品
clover0007
金庸和古龙的各自风格还是很明显的,笔者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金庸故事的结束,是古龙故事的开始。
金庸先生的小说,是“成长小说”,以家喻户晓的《射雕英雄传》为例,读者跟随着金庸的笔触,见证了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古龙先生的小说,主角一出场,就已经有了超凡武艺和江湖阅历,已经是江湖的传说,像是香帅、陆小凤、西门吹雪等人,读者既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终往哪里去。
二.两人的文章风格好比一个是杜甫,一个是李白。
金庸的故事多依托一定的历史背景,兼有家国情怀,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都比较偏向现实主义;古龙的故事则多为架空,更多江湖豪情,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都比较偏向浪漫主义。
三.两人对女性的态度不同。
金庸笔下,无论男女,只要寄托了查老爷子一定感情,名字必有出处、必有一番来历:
王语嫣——语笑嫣然,
木婉清——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诗经》,
古龙就不一样了,古龙取男性名字很认真,
西门吹雪——剑吹白雪妖邪灭,袖拂春风槁朽苏,
叶孤城——一片孤城万仞山……
取女性名字就可随意了,朱七七,白飞飞,田思思,风四娘,林仙儿……
(感觉古龙先生挺喜欢ABB形式的名字,比如范冰冰,就像是古龙会取的女性名字)
关注我!了解更多有趣的国学知识!
whule
区别是很大的。
1.故事内容上,金庸是大社稷,古龙是小江湖。金庸的小说大多都以历史为背景,带出整个社会的大江湖,包含朝堂、帮派。古龙则重点讲江湖的一个角落,很少涉及朝堂历史。但金庸的历史基本是真史为基础虚构的,不能当史看。
2.文体上,金庸更像评书,故事会,很多打斗的细节,故事情节的细节,让人身临其境。古龙更像诗歌散文,就几笔文字就可以让你带入情感。举例写一段沙漠,金庸会细致的描写什么样的砂粒,打在脸上的感觉,人物的肤色,走在上面的感觉等等,让你对每个细节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古龙则是简单两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就把意境带出来了。
3.功夫描写上,金庸塑造了整个江湖的各个门派,几代的传承,各门派功夫的名称、特点等,可以说写了整个江湖的历史,他们打斗很容易就几百回合几天几夜。古龙则认为江湖的打斗没那么复杂,往往很快见生死。
4.金庸里的人物复杂,各种性格五花八门,仿佛在大街上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古龙整体更阴郁,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开心的事,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幸福的活着。更像小人物的不屈。
其实两家风格差异很大,但个人更喜欢古龙的小说,喜欢那种诗一般的意境,感觉看金庸的小说很累,像看一部连续剧。而看古龙的小说则相对轻松,更像一部精致的电影。金庸的小说更容易把人带入故事,古龙的小说则更容易把人带入情感。要以电影为例,金庸的更像好莱坞恐怖片,各种大场面让你觉得怪兽多厉害,古龙小说则更像日本恐怖片,几段音乐几根头发就可以让你感受到那种恐怖的氛围。
金庸的书适应面更广,什么人都能读懂,所以喜欢的人会更多。古龙的则要稍晦涩得多,可能稍有点文学基础喜欢文学的人才会喜欢。
他们都是大师,侧重有所不同,所以,可能不同性格的人爱好得不太一样。
木木婉清
首先,我对金庸小说不仅喜爱,而且爱不释手,喜欢它语言上的行云流水,平中见奇,它的情节用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的经典武侠人物。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所著武侠小说共计十五部,概括起来就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分别为《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
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讲到,“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小说的语言总的可以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概括。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金庸小说时,迎面而来的是古朴、苍劲的感觉,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金庸总是试图在作品中不说而又说点什么,那意境的升华令人如饮佳酿,读者于微醉之间已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笔是灵动而又厚重的。
试看《神雕侠侣》三十九回大战襄阳里对郭芙的描写:“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来讨我的喜欢,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可以这么说,郭芙这个人物的刻画在金庸小说中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她的意义绝对不下于黄蓉、小龙女以及李莫愁,而大多数的读者却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自己当成了杨过,而把郭芙当成了对头并对之无比痛恨,殊不知此举乃是入宝山而空回,买椟而还珠了。金庸小说就是这样:语言升华成性格,性格升华成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如此循循导之,步步深入。
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如《雪山飞狐》中描写胡一刀夫妇的那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禅嫁给了张飞……”在这里,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的勾勒而显得如鱼得水,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
金庸的语言还很幽默诙谐。从“老顽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韦小宝”,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说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们或是成为一种意义或思维的化身,或是成为小说重要情节或线索充实小说内容,或是与叙事角度和评点相结合,不但为金庸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笔冲破了小说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对语言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自“百度百科”等。
荷叶小露
作为一个酷爱阅读金庸老先生武侠小说的读者来说,我是很喜欢其中的语言风格的。个人认为,金庸小说的语言主要有三大特色,这三大特色同时也是在写作时值得学习的。
首先是小说的语言较浅易。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白话小说由于语言质实平易,比文言小说更受欢迎。毕竟现代人普遍在日常生活里使用的、接触的都是俗语,没有太多雅词点缀。因此,金庸小说语言的浅易就能符合读者的审美要求,让他们像看故事那样直接阅读,免去晦涩难懂的字词。
其次是小说语言的个性化、人物化。阅读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里面所有涉及人物言语的描写都被作者有意沿着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走向来设置。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仅在《射雕英雄传》这一本书里,每个人物的言语就很不一样:黄蓉是俏皮灵动的、郭靖是憨厚稳重的、欧阳克则是狡黠奸滑的……这些人物的语言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最后是小说语言运用得详略得当。既然是武侠小说,那么书里就需要运用大篇幅来描写武打场面,这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小技巧;而对于一些与情节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情去,则采用略写手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读者把握每章每节的中心内容,实现更好的阅读体验。
小雅祭司
在刻画人物时入木三分,小说中的人物仿佛就活灵活现的在你面前。如天龙八部中说木婉清的名字" 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大概就知道这个女子的清丽容貌。又如王语嫣”笑语嫣然“在段誉的眼中,只要她对着自己一笑,便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种种,好的不可言传
夫拍桌子
个人是比较喜欢金庸小说的,因为整体来看金庸的小说,大部分就是直接写的招式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看着比较轻松易懂,容易理解,而古龙的小说,大部分都是通过人物心理和环境的烘托来写的一些打斗场面,给比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同时,读者读起来相对金庸的小说更累!
我们看小说无非就是娱乐休闲,所以,我更喜欢金庸的直接描写的手法,读起来更轻松。
Tiffany﹏.
我是金庸先生的铁杆粉丝,上大学时专门选修了金庸小说艺术研究。我们看金先生的武侠小说很有代入感,看着那些文字脑海当中很容易就联想到相应的适合的画面。翻看了一下各位朋友的回答,都说到了一点,就是白话文或者西化中文。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镜头式的叙述手法,就像是一架摇臂摄像机,带着读者在故事画面里穿梭,从高空俯瞰的大场景,到正在发生的人事物,再到某些特写,整个过程相当的连贯合理。金庸先生博学多才,文化历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政治军事、地理风貌、方言美食、周易八卦、中医理论、武术理论……将这么多有趣的东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融入小说,自然更有意思。金先生还非常的诙谐幽默,明明是讽刺的话让读者看了却觉得有趣,同时又达到了讽刺的目的,比如描写丁春秋的厚颜无耻及其门下弟子溜须拍马的场面。
同时期的其他几位武侠大师的作品,我也很喜欢,梁羽生先生是标准的中国传统才子,语言表达都是像红楼梦那样的,文笔相当的美,但是现代人读起来可能会费力一些。古龙先生爱偷懒[呲牙]描写十分意象,读者要多发挥些想象力才行,这也是为什么古龙作品翻拍困难的原因。
唉,大师们都走了,谁还能再描绘一片江湖呢?[流泪]
hello_kjf
我想,我应该用“熟悉”这个词语来形容我对金大侠全部小说的印象,而不是喜欢。无论是少年时阅读[神雕侠侣]过程中的懵懵懂懂,亦或是青年时看得入迷热血沸腾,还是朦胧中的男女爱情描写,都是我在他的作品里收获的东西。正是金大侠的作品让我喜欢上阅读,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在我后来阅读四大名著过程中,亦或是阅读大部头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时,都有了良好的艰苦阅读习惯。至于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嘛!我想并非是独树一帜的,但绝对有着鲜明的文字语言特点。因为先生每一部作品都是用文字所承载的艺术品,而非现今网文中套路照般的文学工艺品。
weiwei915
金庸小说的语言风格,毫无疑问,非常喜欢。
金庸小说的语言特色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字优美,引人入胜;二是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三是引用诗词,信手拈来;四是描写传神,绝少雷同;五是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总之,金庸小说的语言非常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Barnypok
金庸先生文笔好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时候除了干巴巴的一句“文笔好”,我们很难具体地描述金庸先生对中文语言的造诣。
直到我知道了一个当代中国语言发展的趋势 西式中文:
欧化中文又称西化中文、西式中文(Westernised Chinese language),是指语法、文笔、风格或用词受欧洲语文过分影响的中文。欧化中文常见于翻译作品。译者往往会逐字直译而忽略中文语法、用词习惯,直照外文语法、词汇、修辞地翻译而不顾语顺与否,即使在翻译主宾谓结构、特有表达逻辑、方式等亦是如此。久而久之中文本身也染上了外语的特点
我终于明白了:金庸先生对中文语言的掌握与当代小说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语言不受西方语言的影响,不滥用介词,不使用西方语言的语法结构。他是中国数百年白话文写作的集大成者,可能也是白话文写作的最后表现形式。在他之后,所有年轻作家从小学开始接触的就是西化的中文了。
西式中文起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人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进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
他们受到当时国际上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喜欢用功能主义的方式解构语言,把语言按照功能分成若干个元素,看重语言元素搭配的逻辑,把语法当做数学公式一般的公理。就像英语语言就会严格地把词语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把各种句子按照语法分类为祈使句、陈述句、反问句…
举个西式中文的例子,近代作家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作为对比,金庸的倚天屠龙记:
赵敏笑道:“你现下再修,也还来得及。”张无忌心中怦然一动,问道:“甚么?”赵敏脸一红,不再接口了。说到这里,两人谁也不好意思往下深谈,休息一会,张无忌再替她敷药,抱起她又向西行。赵敏靠在他肩头,粉颊和他左脸相贴,张无忌鼻中闻到的是粉香脂香,手中抱着的是温香软玉,不由得意马心猿,神魂飘飘,倘若不是急于要去营救义父,真的要放慢脚步,在这荒山野岭中就这么走上一辈子了。
可以明显地看出,鲁迅文法的介词和助词非常多,上面一小段里光是“的”字就有13个,而作为对比,金庸的文章中“的”字只出现3次。鲁迅的文章非常强调语法逻辑性和介词的指向性,所以文风让人感觉很“硬”。
(记念刘和珍君不是小说,两篇文章的文风还和别的因素有关。这里主要是为了对比语法)
而没那么西化的中文就让人感觉非常柔软,非常顺滑,就比如金庸先生的文章。那是因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纯正的中式语法肯定更接近我们的意识。
再举个当代的例子,莫言的《蛙》
陈耳和陈眉之父陈鼻是我的小学同学,也是我少年时的朋友。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
它在题材上和倚天屠龙记一样都是小说。助词介词很多,翻译成英语甚至不用改变语序:
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
It was a time of starvation. Things I remember most all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eating.
用金庸的笔法看,《蛙》有些句式比如“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是不必要的,可以直接说“我们在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
对于今天大多数普通人,西化中文是深刻在脑子里,已经无法改变了的。当然,不论是金庸的行云流水还是鲁迅的严密逻辑,文笔只是各有不同,并无高下之分。
无敌黑小黑
我特别喜欢金庸的语言风格,记得小时候看的时候就爱不释手,好像书里总是有一股很强的吸引力拽着自己。
第一个特点是语句的干净清澈。如同一汪池水,是清澈见底的更吸引你呢,还是浑浊不清的更让你有兴趣?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金庸的文字就是这样汩汩流淌,让你想不断地追到源头。
而清澈也并不是肤浅,如同你可以在溪水中看见一尾红鲤蜿蜒游过,又有一抹水草轻轻飘动。清澈是一种透明的底色,给你的思想以足够的空间感和澄澈性。
第二个特点是描写的画面感。尽管金庸先生的很多作品已经拍摄成影视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我想依然有很多读者会在心中保留一个理想的无可取代的画面。
比如黄药师与那一岛的桃花灿烂,美如烟云;比如天龙八部有两章的名字“千里茫茫若梦”和“双眸粲粲如星”,仿佛印在脑海中的一片天地星河。
第三个特点是人物的生动性。这一点真的有太多例子了,抛开有主角光环的英雄人物,还有一些非主角的人物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一生爱恨纠缠的刘皇妃瑛姑,比如天龙八部里只出场一次的隐世高手扫地僧,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杨过小龙女的后人黄衣小姐姐,点到为止却足以惊艳。
第四个特点是大事记中的小片段。读金庸先生的书,常常会被带入到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中。你为故事中人物的悲欢而情思起伏,又倏忽跳跃出时代而洞见个体命运的渺小。
在读《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时,很难不为宋朝的灭亡而感叹愤慨;在读《倚天屠龙记》时,元朝与明朝的交替更迭似乎更牵动人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金庸先生的作品能够受到各个时代各种群体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木木88888
非常喜欢,查先生是个杂学家,他对人物,人性的光辉刻画得非常好,侠义柔肠,民族大义,历史的侧面描写!入木三分,美不胜收,欲罢不能。郭靖,乔峰,胡斐,张无忌,黄蓉,王语嫣,赵敏,阿紫,周芷若,等写得太好了!
xuan_tii
我喜欢金庸先生小说的语言风格。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几乎全部看完,先生家学功底深厚,其小说语言风格形成受近代小说家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郑证因的影响居多,而先生又做了拔高,说起先生的语言风格,我们会不自觉的想到古龙的语言风格。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语言古典、长短句杂揉,中间多有诗词,幽默睿智,情节处理先是波澜不惊,而后奇峰迭起,妙趣横生,小说往往容于某段历史之中,几可乱真,人物武学成长更重基础,循序渐进,最后大成,先生追求的是侠之大者,其书中人物的理想也是一样。其巅峰之作应是《鹿鼎记》。
古龙的小说,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多用短句,常有哲思金句涌现,情节处理多诡谲,其小说故事少历史背景,人物甫一出世就天下无敌,如楚留香、李寻欢,古龙最妙的一本书是《风云第一刀》。综合来看,同时的武侠大家金庸先生成就较高,无论写武侠、写历史、办明报…,先生逝去,我曾习撰一联以志纪念,将它缀于问答之后,以搏方家一哂:海宁才子,父母唤痴儿,开武侠小说先风,以书剑始以鹿鼎终,如今驾鹤西去,世间再无大侠;报业大亨,香港谓儒商,立求真务实标杆,先社论后辅武侠,福建厅会邓公,基本法有遗篇。
爱杀18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①。 全国解放后,赵树理依然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创作,继续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切从生活真实出发。 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一九六二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赞扬了赵树理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邵荃麟说:“这个会上,对赵树理同志谈得很多,有人认为前两年对他评价低了,这次要给以翻案。 为什么称赞老赵?因为他写了长期性、艰苦性。 现在看来,他是看得更深刻些。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这里正确而中肯地指明了建国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创作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 可以说,赵树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登记、求雨等作品,以欢快的笔调真实反映解放初期农村新、旧思想的消长;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赵树理的《三里湾》,既真实描写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集体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说明合作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艰巨性,深刻提出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改造农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最为难得的是五十年代末期,赵树理面对农村经济被破坏的严重局面,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可贵的勇气和责任心,从锻炼锻炼到卖烟叶,仍然坚持描写他在生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不说假话,不对生活作浮夸、虚假的描叙。 同时还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提倡实干精神,批判资本主义势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关心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等等。 这就使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翻开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 赵树理自觉地克服创作中“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①的毛病,在塑造先进农民形象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三里湾》中那群性格各异的办社积极分子,比《李有才板话》中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小”字辈们,形象要充实得多。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成功地创造了老农中的先进分子陈秉正的形象。 这个由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凝集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无比光荣感。他比之于赵树理笔下的青年先进农民形象要饱满得多,但又显得可亲可爱,而不是生活在云端里的完人。 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 小飞蛾的形象促使解放初期千千万万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妇女摆脱精神枷锁而觉醒;范登高、糊涂涂、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投机倒把分子贾鸿年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将使广大农民引为鉴戒。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 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①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 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 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 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
原贴:赵树理小说作品的民族化?
桃太郎
赵树理的“山药蛋文学流派”已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土文学品牌”;“农民化的文学范式”和口语化的“工农语言文体”给文学语言注入新鲜活力:《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农村题材小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李有才板话》是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力作,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大胆地把传统小说里的“诗话”变异成了通俗的“板话”。把说诗的人叫做“板人”,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奉献出了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富有生活情趣的经典。
zzlycc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但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某些农民意识,诸如对于三仙姑形象的丑化,特别是对她的穿着的嘲讽性描写,都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贬抑态度。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的概叙
(1)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描写的人物是地道的中国农民,所写的事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和特色。
(2)语言是真正的群众语言,朗朗上口,并富于幽默感。
故事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3)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创造了“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
赵树理“评书体”小说大量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群众口语进行叙述、描写,沿袭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弃传统章回体的形式框架,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例如《李有才板话》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创造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新生面。后来人们把这一群体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称为“山药蛋派”,赵树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当然的领袖。
赵树理是继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山药蛋文学流派”已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土文学品牌”;“农民化的文学范式”和口语化的“工农语言文体”给文学语言注入新鲜活力:《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农村题材小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为了实现写好农村、农民的诺言,赵树理坚守“乡土文摊”作家纯朴的本色,从不以大作家自居。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作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一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他还说:“中国的文坛太高,普通群众攀不上去。希望是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李有才板话》是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力作,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大胆地把传统小说里的“诗话”变异成了通俗的“板话”。把说诗的人叫做“板人”,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奉献出了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富有生活情趣的经典之作。
《李有才板话》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毛泽东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期间,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以防豪绅地主把持政权。”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太行山区一个村庄叫闫家山,闫家山村里的“闫恒元派”就属于民主政权要专政的对象,他们把持“闫家山”政权多年。村长闫恒元下了台退居在幕后,由侄儿闫喜富继续干村长抛头露面。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还利用种种手段骗取了“模范村”的荣誉。而老槐底下的“老字辈”“小字辈”们祖祖辈辈受尽了西头“闫恒元派”的欺压。对于这一部作品,各研究专家和文学大师都对其赞赏有加。董大中先生说:赵树理是一位艺术形式的革新家,《李有才板话》是他在文学民族化上的重大贡献。郭沫若、茅盾等大师都有中肯的评论。
赵树理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创作成就卓著的人民作家。他为我国的文学宝库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文学作品,他的创作主张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们许多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他是中国作家的一面旗帜。不管是思想意义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在今天,我们可以是先锋的、现代的,但一定是要民族化的、中国化的。我们一定要寻求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和中国作风,而赵树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应当说,赵树理代表了一种深刻影响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思潮。”
赵树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甘守“文摊”作家的寂寞,决不攀“文坛”,他能身体力行,多才多艺,他会唱上党梆子,同时能拨弄好几样乐器,嘴打梆子还不误唱,创作了很多“群众喜欢看”“时代起作用”的优秀作品。这一切都深刻地映照出这一位人民艺术家崇高的文学精神和文学原创精神的追求。值此百年之际,我们怀念赵树理,像赵树理那样真切地关注人性,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关注和思索时代最重大、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关注民族命运,更要关注活文化,要发挥文学艺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胖子 乙
子夜欣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