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的小说使刀,金庸的使剑
金庸的雨历史结合较好,古龙的基本没什么历史背景
金庸的主人公都相当的叛逆,古龙的则比较忧郁
o(∩_∩)o...,自己的总结啦,我也很爱武侠的
金小Uknowxi
古龙的小说使刀,金庸的使剑
金庸的雨历史结合较好,古龙的基本没什么历史背景
金庸的主人公都相当的叛逆,古龙的则比较忧郁
o(∩_∩)o...,自己的总结啦,我也很爱武侠的
山佬
gogochanel
顾名思义,主要区别在“情”和“事”。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明显透露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并三观明显。而叙事散文主要是对某事物的具体描述,叙事性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并洋溢着抒情气氛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独自美好
OK-AJ
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小说(英语:Sci-Fi),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
其实就是就是属于一种想象小说,但是它要求遵循客观真理,想象要有根有据。
可以 这么说,超短篇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 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 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 一种新鲜的思想。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要求要短小精悍,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意味悠长,引人深思
wls
纯手打希望采纳啊!
他们的书已经看了很多遍了,现在看来,还是意犹未尽。金庸细腻,古龙豪放。
跟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金庸富裕,古龙穷点,看他们写吃的就能看出来,
古龙来回也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金庸的小说中,凡是讲到吃的地方都毫不马虎,什么场合吃什么菜,直让人看得垂涎欲滴。
金庸直接取来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侠小说,其历史人物、事件,金
庸写来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乱寞。对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再评价,从作
品含有的历史厚度而论,金庸其写作技巧相当高明。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
古龙刚开始写书还模仿金庸呢!
古龙的小说抛开历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凭感性笔触,直探现实人生
。古龙的小说不是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而是着重在对现实人生的感受
。现代人的情感、观念,使古龙武侠小说意境开阔、深沉。
个人更喜欢看古龙多一点,他对人性的解释我很赞同,也很喜欢。
hexli
中国文学侧重于对事物的描绘。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善于描写某种景物。比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这些景物实实在在,具体可感,是形而下的。
在这首诗中,没有任何思辩色彩,没有理,没有形而上。它符合美国诗人要事物不要思想的观点。同样的观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表述:他说,唐朝的诗歌重丰声情韵,而宋代的诗歌重视说理,这损害了诗歌。这样的观点在持续。我碰到一个散文作家,他说,我写的东西是形而下的。既是谦虚,也是得意。而另一个诗人要我写形而下的东西。
在我们当代的小说中,散文中,都注重对事物的描写。写小说的注重描写人,事,物。注重故事情节。这继承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特点。用一本叫《大道行》的书里的话说,停留在人事物的层次,还没有上升到天地人的层次,更不用说宇宙,时间,空间的层次了。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停留在革命现实主义加革命浪漫主义的阶段。而我们更看重反应现实。我们不注重表现主观世界,更疏于探求表现手法。著名诗人李亚伟写过一首叫中文系的诗,有这样几句大意是,一个讲师在厕所里大喊:同学们,快撤,厕所里有现代派。我们曾经把现代主义叫西方资产阶级的没落文学。
朦胧诗的成功,归功于对西方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注重写潜意识,写联想,直觉的表现事物,注重非理性的东西。我们应该感谢一批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对中国诗歌的贡献,让诗歌表现手法多元化。
在小说领域,我见到过一些先锋小说,它们收录在《夜晚的语言》里。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有独特的思想,也进行了手法的探索,但他们没有形成气候,主流是商业小说,销量决定一切,好不好卖成为判断一部小说的唯一标准。一些曾经写先锋小说的作家向传统小说投诚,比如余华就是一个例子。在我国,纯艺术,艺术至上,被认为是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现实。
在外国文学中,作家们注重表达对世界的独特思考,比如萨特,他的文学就是对哲学的诠释在《理智之年》中,主人公马跌对自由的探索令人敬佩,萨特认为,存在的荒谬的,但人可以自由选择,主人公马跌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博尔赫斯,喜欢表现时间,梦幻,死亡,宇宙,形而上学的主题。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形而下。因为,人有思想,客观世界之外,还有主观世界。表现主义认为,只有主观世界是真实的,卡夫卡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另一方面,外国文学注重对表现方法的探索,比如,新小说,克劳德.西蒙把电影的手法引入小说里。而福克纳则探索真实的实质,几个人讲述一件事,他的《喧哗与骚动》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中国文学中也有比较好的,比如《红楼梦》一块女娲补天遗留的石头,被一个道士带入尘世,历经尘世,红楼一梦。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虚”的部分,这里有作者的思想,他对作者的叙事有提升的作用,这就是形而上。如果本书没有这一部分,它的思想深度就会打折扣。
蹦跶蹦跶
金庸先生精通中国史学,他的小说风格奇幻,他也是佛学的精通者,在{天龙八部}中多次出现关于佛教的典故。
他想象力丰富,塑造了中国武侠史中的经典英雄形象,他们大多没有缺点,这也是他小说中的弊端。
古龙小说悬疑百出,引人入胜。他所塑造的人物英气逼人个性十足,但他的小说背景不太分明,而且他对情感描写不太擅长。
总的来说两人各有千秋。
ncnxcn4
什么是实用文体?
俗话说“口说无凭”,现代社会离不开文字交流。文字交流就像人穿衣服似的,什么样的年龄、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身材就应当穿什么样的衣服,写文章也是这样,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就要用不同的文体,这不是某些人的特殊想法,而是长期磨合而成的社会共识和规范。衣服穿着不合适,还只是看着别扭,还是个人的事。文体使用不当,不仅会损害交流沟通,甚至影响到企业与个人的形象。
如同生产中的操作规范,各种实用文体的规范和格式也是可以学习和“速成”的。学习了它,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文采的人也可以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反之,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即使高学历的人也可能闹笑话。
本课程系统讲述了下列常用的实用性文体的写作原理和写作方法:公务文书(包括公文、事务文书);生活、学习应用文体(包括书信、读书笔记);社会活动应用文体(包括演讲稿、应用作文);其他应用文写作简介(包括新闻写作、财经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本课程重视写作实践训练(包括作文、讨论和讲评)。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常用应用文体文章的写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除了有配给学员的学习包(文字教材、6学时的授课光盘、形成性考核册)外,还有网上资源的支持。整个课程的教学量为54学时,面授学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1/3,考试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开卷)组成,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
什么是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
文学作品特定的样式,指各种文学作品形式上的类别。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外部表现形态,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文学体裁是历史地形成的。各种文学体裁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文体分类的依据。 文体分类的沿革 中国历史上对于文体的分类,早在周秦时代就已萌芽。如在《论语》中就曾出现过"诗"、"书"和"诗"、"文"等名目,但当时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性著作还没有严格地区别开来。到了两汉,随着辞赋等纯文学的发展,出现了"文章"、"文学"等名目。当时所谓"文学",亦称"博学",一般指经、史等学术著作;而所谓"文章",亦称"文辞",则指带有辞章意义的作品,包括诗歌、辞赋、史传、奏议等。这类名目的出现,意味着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开始有所区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文学体裁的日益多样化,文学分类理论逐渐形成。曹丕典论·论文所谓"夫文本同而末异"之说,可以看作文体分类的滥觞。他根据这个原则把当时认为属于文学的著作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稍后,西晋陆机的《文赋》,提出了根据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事物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主张。他把文学作品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并对每一种体裁的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总结了历代文体分类的经验和当时人的看法,提出了以"文"、"笔"归类的主张,即所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这 种分类法着眼点主要是作品的语言特点,即把各种作品按其语言之有韵或无韵,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体分类的两分法。它曾被后世所普遍采用,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分类法。梁代萧统编纂的文章总集《文选》则更注意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录标准。他把"经书"、"子书"与历史著作划为非文学的范畴,不予采录,而把属于文学的作品分为39目。文学分类的这种繁杂化趋向推动了文论家对众多的文学品种作综合的研究和归类。宋元以后,小说、戏曲文学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被传统的文学观念排斥于文学之外,在文学分类上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变化。晚清以来,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包括文学思潮的传入,外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逐渐被翻译、介绍进来,本国创作的近代小说和近代戏剧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在当时的某些文学杂志和文学论著中出现了把小说和戏剧文学列为独立的文学体裁的趋向。"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新诗歌(自由体诗)、新小说(现代白话小说)、新戏剧(现代话剧)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文体分类法已不再能说明日益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文学样式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方面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于是,古代传统的两分法便逐渐被吸收了西方分类法长处的现代分类法所代替。 现代文学体裁的分类 "五四"以来流行的现代文学分类法主要是三分法和四分法,而尤以后者为人们所习用。 "五四"文学革命,也涉及文学的分类理论,当时的一些先驱者,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为新的文学分类法特别是四分法奠定了基础。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提倡白话文学的立场出发,奉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的白话小说为文学正宗。钱玄同响应其说,认为戏曲、小说"为近代文学之佳者"。刘半农我的文学改良观提出:"凡可视为文学上有永久存在之资格与价值者,只诗歌戏曲、小说杂文二种也。"他把诗歌、戏曲归入韵文一类,把小说、杂文归入散文一类,虽然沿用了中国传统的两分法,但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无疑是一个突破,这表现在他同当时其他文学革命先驱者一样,十分重视小说和戏剧在文学中的地位。他还提出,应当"提高戏曲对于文学上之位置",预言"白话之剧"(现代话剧)必将出现"昌明"的前景;并断言小说是"文学之大主脑"。实际上已把诗歌、戏剧文学、小说、杂文(狭义的散文)看作是四种相对独立的文学体裁。他的这种文学分类主张,在当时得到了陈独秀的赞同。"五四"以后,诗歌、小说、散文、戏曲(包括一切戏剧文学)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裁,并成为人们所习惯的文学分类。30年代编集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即采取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四分法。自此以后,四分法便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刊物和文学理论、文学史著作中普遍采用的文学分类法。 在欧洲历史上,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起,到德国的黑格尔、俄国的别林斯基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在文学分类上都主张一种三分法,即按文学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各种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叙事类的作品主要由作者以叙述人的口吻描述客观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注重生活事态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这类文学体裁包括叙事诗、小说、寓言、神话、童话等等。抒情类的作品主要由作者以主人公的口吻抒写内心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感受,一般不要求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这类体裁包括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戏剧类作品主要由作品中人物以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它不同于叙事类和抒情类文学,又兼有两者的某些特征,如它既有叙事类文学所具有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有抒情类文学所具有的抒情性特点(特别是诗剧和歌剧)。戏剧类文学一般包括悲剧、喜剧、正剧等。这种三分法着眼于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科学性。 在中国传统分类法和外来分类法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特点而形成的四分法,兼顾了作品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等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和作品体制、结构、语言特点等外部形态方面的差别;不仅注意了文学分类的科学性,而且尊重了中国传统文体分类的习惯,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诗歌和散文这两种文学体裁出现最早,有着悠久的传统。其中诗歌一类包括三分法抒情类中的抒情诗和叙事类中的叙事诗,因为两者在塑造形象、组织结构、语言特点方面的相同点多于相异点。至于把散文列为独立的一个大类,除了尊重中国传统的分类习惯外,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范围广泛,科目繁多,而在反映现家、塑造形象以及体制结构、语言特点等主要方面又有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等类作品。其中有些品种如杂文、小品之类,虽不具文学的全部特征,却又确实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小说一类,由于在中国成熟较晚,在传统的分类法中没有引起重视,在西方的三分法中,长期以来也没有列为独立的体裁。但是,它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描写和表现生活的容量方面,都长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而且,由于它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一种文学样式,在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叙述、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与诗歌、散文相比有明显的区别。由于这些原因,小说这一体裁在近代、现代的世界各国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成为最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至于戏剧文学,则基本上采用了外来的分类法,不过所包括的品种,比西方更丰富。 在文学的分类上,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都是采取综合、归纳的方法,把特点、体制相似的各个文学品种归为一类;而就某一类体裁的作品而言,还可采取分析的方法作更细的分类。如诗歌又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或格律诗、自由诗等;小说又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或现代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等;戏剧又可分为诗剧、歌剧、话剧等,其中歌剧还可分为现代歌剧、传统戏曲等;至于散文,则更是品种繁多。
文学体裁的变化和发展 文学体裁的分类是相对的。有些体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吸取其他体裁的因素,从而出现不同体裁之间的汇合或交叉。例如散文诗,按其内容的性质来说,它具有诗的因素,但就篇章体制和语言特点来说,又接近于散文。又如诗剧,按其基本特征而言,属于戏剧,但其中的韵文对话或台词,却又是地道的诗歌,可以独立出来归入诗歌一类。再如文学史上的寓言,既可归入小说类,也可归入散文类。现代新出现的报告文学,有时带有小说的某些特点。这一切说明,对文学进行分类,不能绝对化。 从中国传统的两分法、欧洲传统的三分法到中国现在流行的四分法,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迁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及人们审美趣味的演变,文学的体裁也必然会发生兴盛衰亡的变易。马克思曾经指出,古代神话是在人类童年时代未成熟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这说明历史上某一种文学体裁的兴起和衰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原因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文学体裁的兴衰,有时还同阶级斗争的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五四"以来杂文的兴起就是一例。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求作家迅速而及时地反映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于是,就产生了象报告文学那样的具有强烈现实性、战斗性的新的文学体裁,产生了象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微型小说这样一些新的文学品种。这些新的文学样式的出现,必将引起文学分类上的 新的变化。因此在文学的分类上,不应该抱凝固不变的观点
perfect
本回答分为三个部分,总结在每个部分的最后。
开始正题吧。这个问题可大了,我现在也是边查资料边回答这个问题。要真正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分三步,
一、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它诞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流派?
二、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它诞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流派?
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异同点有哪些?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来逐渐找出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第一部分——什么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
一、现代主义诞生的背景
在社会上,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社会主义诞生的影响,因而欧洲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心态。在科技因素上,受到牛顿力学体系瓦解的影响,动摇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宇宙观。在文化哲学因素上,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使欧洲知识分子对古典哲学重新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大背景下,欧洲的知识分子很难不去怀疑和否定传统。
二、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现代主义出现之前,欧洲文学有两大传统文学流派,一是现实主义,一是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可以看做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转变后形成的。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是对传统浪漫主义的转变,其代表作有很著名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走向一个极端,完全沉浸在象牙塔之中。
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转变,其中的代表作有很著名的莫泊桑的《羊脂球》,其文学创作的特点是:a.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b.描写的繁琐性,醉心于对偶然现象的琐碎的描写。c.鼓吹无思想性。提倡要向实验科学家那样纯客观地记录事实,排斥创作的主体性。自然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传统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变的开端。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
1.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代表作家有庞德、艾略特。代表作品就是很著名的艾略特的《荒原》,还有那篇很多人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庞德的地铁车站:在地铁站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2.表现主义。
什么是「表现」?要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词需要知道一个文学传统。
就是文学本质中的「表现论」和「再现论」的争论。
「再现论」认为文艺是客观现实的再现。文学作品应该做的是去模仿世界,不注重对人情感的表达,大部分的「再现论」观点的支持者都是理性主义者,比如柏拉图。
「表现论」认为文艺是作家心灵的表现。文学作品应该去表达人的感情和思想,不注重对现实的描写。大部分的「表现论」观点的支持者都是非理性主义者, 比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心理学,克罗齐的直觉主义。
因此,我们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大概猜出来,这个20世纪出现的表现主义,应该追求的是对于人情感、精神的表达。认为文学不应当去客观地记录现实,而应当去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因此在作品上的特点就是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大量的变形和抽象化,时空错杂。代表作就是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
《变形记》就是写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整部小说就是主人公从这个「甲虫」的视角去看待格里高尔一家人以及整个资本社会。卡夫卡在这里对生活进行了抽象和变形,给读者一种不真实但却深刻的印象。卡夫卡的作品没有明确提出什么主题,不同的读者因此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其表现的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有的人认为这是表现资本社会对人的异化。但总的来说,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大量的变形和抽象化,这是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3.意识流小说
这是很著名的,恐怕是人尽皆知的现代小说流派。很多人认为其来源于佛洛依德的潜意识学说,但其实不完全对,佛洛依德的潜意识学说只是其一个理论来源,其还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来源是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这个学说认为理智都是不靠谱的,无法认识宇宙的本质的。人只有通过一种内在的体验,一种神秘的直觉方可把握这个世界。
而意识流小说则秉承了这个主张。具体来说,意识流小说描写的是主观的心理现实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因此多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喜欢打破时空的秩序和区别。 喜欢自由联想,认为小说中主人公的意识流越是自由的,其小说越能显示出意识表现和深层含义。 不喜欢理性地去分析事物,而爱用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方式。下面这个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主人公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从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象,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
4.存在主义文学
不少人喜欢把存在主义划分到后现代,但我觉得存在主义文学无论从本质上,还是其发展的时间上,它都应当毫无疑问地属于现代文学。有人甚至写文章论述了存在主义文学为何是现代主义文学(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吗?――中国文学网)
存在主义文学的核心是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是痛苦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
「存在先于本质」 意味着,生活本身是无意义的,人一生下来也并没有本质,人只有活着,经历了生活,才自己决定了自己的本质。因此,人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所以人可以为自己选择意义。正因为人并不是一出生就被定义,所以人可以选择自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存在主义文学多从主人公所处的「不自由」的环境中去表现人的「自由」,从「荒谬」「痛苦」的世界中,去写主人公的选择。
代表作有加缪的《局外人》。
四、小结
从上述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主义有以下特点:
1.不再追求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描绘的多为心理现实,基本上属于文学「表现论」
2.采用的多为非线性叙事
3.普遍运用象征隐喻
4.更注重人的主体性,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5.对于一般人来说,现代主义小说很难读懂
6.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反叛,但是反叛意味还没有那么明显
第二部分——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后现代的定义非常之模糊,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后现代主义的表述都不一样,因此也形成了非常多大相径庭的「后现代主义」概念。
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但现代性发展的尚不充分,后现代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机尚未成熟,应该对后现代主义加以抵抗。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再摘录一段度娘的话: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
公认的,以下几个流派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
1.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是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对社会公认的一切价值都抱有背道而驰的态度,往往以颓废、堕落、犯罪、纵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战后美国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代表作是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写得是一群学生开车横穿美国,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2.黑色幽默文学
缘于美国中小资产阶级出于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先天恐惧心理,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于是产生了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这个流派有一个很著名的代表作,是海勒的《第22条军规》。作者在小说中摒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使整个作品没有一条完整的情节发展线索,也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混乱,喧闹,疯狂的气氛。但作者同时强调的是一种「严肃的荒诞」,在作品中讽刺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只服从「第22条军规」的荒诞逻辑。
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代表作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要注意的是,魔幻现实主义通常是兴起于一些压迫、独裁或集权社会里,可能表现了对于这样一个高度危险的政治现实的一种调适。另一方面,魔幻写实也超越了这些社会限制。
不同于科幻和奇幻文学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会将它的世界描写得荒诞古怪、反复无常,而严谨的科幻文学则是受限于物理学法则,或者像奇幻文学会有固定的规则在里面(比如说,你必须将一枚戒指丢入火山中,或没有男人能杀得了某位骑士)。
举例来说,许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报道纪录,然而仔细去审视的话,就会发现它们带有一些报道技巧所无法解释的非真实性和神秘面在里面。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一种运动或学派,而是一种写作风格。它和超现实主义并没有正式的关连。
三、小结
从上述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主义有以下特点:
a.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难读,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第22条军规》出版20年的发行量是150万册,这是一个证据。 像是《在路上》《百年孤独》这些作品,虽然比起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文学在语言表达和手法上没那么直接,但远不至于读不懂。
b.后现代文学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政治色彩更明显
c.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对文化的批判更加猛烈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异同(个人见解)
相同点:
1.非线性叙事
2.反理性
3.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揭露
4.对传统文学写作方式的反叛
不同点:
1.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是对传统文学的一个反叛。但因为现代主义是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对于传统文学还不至于否定。而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不仅否定传统,并且否定现代主义。
2.现代主义对资本社会进行了怀疑和揭示,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逻辑推向了极端。不仅反对现代资本社会,甚至反传统、反文化、反现代主义。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极端扩张而导致的文化霸权主义,意味着话语沟通和制约的无效,鼓励文化渎神和信仰悼亡。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现代,是现代主义的推进。后现代是以反对文化的激进方式使人对旧事物一律厌倦从而达到文化革命的目的。这是一种以反文化为内容的新文化,对传统文化而言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既是终结又是开端。
3.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推进,但这不意味着后现代比现代主义更难读。后现代主义文学鼓励大众的参与。后现代文学中有一种「扑克牌小说」,作品被分为一段段,读者可以像玩扑克一样参与艺术创造。
4.后现代主义文学迎合大众,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精英主义」。
5.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的讽刺更加直接,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如果做一个比喻,现代主义像是一个正襟危坐、满腹经纶的贵族绅士在讲授学问。而后现代主义则像是一个街头的嬉皮士,以玩世不恭的态度粉碎这个、摧毁那个。
=========================================================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后现代主义会反对那么多的事物。
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就是「破」,而不是「立」。在他们看来,「为什么要反对那么多事物?」并不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维持现在世界的现状?」这才是一个问题。
具体来说: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比如诞生了著名的「垮掉的一代」,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这一代人对其后的欧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从继承和发展上来看,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的逻辑推向了极致,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在继承传统上反叛传统追求创新,但是他们还追求「立」。但在后现代作家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已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陈旧。
3.从观念上来看,a.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b.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
因此上面这些观念反应到文学上来,就必然变成「不严肃」「不真诚」「否定一切」
yammy
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小说(英语:Sci-Fi),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
其实就是就是属于一种想象小说,但是它要求遵循客观真理,想象要有根有据。
可以
这么说,超短篇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
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
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
一种新鲜的思想。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要求要短小精悍,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意味悠长,引人深思
优的良士
小说由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人们通常把一千字之内的小说称为小小说 又叫微型小说。一千字到一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一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
小小说,有人说它属于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有人说,它不属于短篇小说的分支,是作为独立的小况品种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平列的一种新样式。作家汪曾祺在小小说是什么一文中曾指出:“短篇小说的一般素质,小小说是应该具备的。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大体上讲,短篇小说散文的成份更多一些,而小小说则应有更多的诗的成份.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不能有叙事诗那样的恢宏,也不如抒情诗有那样强的音乐性。它可以说是用散文写的比叙事诗更为空灵,较抒情诗更具情节性的那么一种东西。它又不是散文诗,因为它毕竟还是小说。”这一段话,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小小说具有启发意义。小小说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揭示出气个道理。
Thankstar
Adrianna_Chan
长篇小说的特点是10万字以上的小说,中篇小说指-字以内的小说,三部曲就是三部名著合起来的,如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四部曲也就是四部名著合起来的。教育小说就是指和教育有关系的小说。小说总特点就是有故事描写,都以情感人。
janby
IvyS
pinky
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本人最钟爱的作品,[4]也是首次全面体现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纯熟技巧的作品。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扛鼎之作,是备受推崇的南方文学杰作;作为一部复线结构的纯意识流小说,是广受好评的现代文学经典。
书名出典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主人公麦克白的著名独白:“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5]的确,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痴人说梦式的喧嚣和混乱,体现了美国南方没落世家中人生的无意义和深刻的精神危机。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年、约克纳帕塔法县杰斐逊镇一个姓康普生的南方世家。这个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祖上出过州长和将军,广有田地,黑奴成群。但是南北战争之后,家族渐趋没落,只余下一幢破败的家宅以及一户黑人佣人,连长子上大学、女儿办婚宴也要卖了最后的田地才能应付。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只知道缅怀过去,发表空论,成天借酒浇愁,致使开办的律师事务所一败涂地,最后酒精中毒而死。康普生太太念念不忘自己的南方闺秀身份,她精神抑郁、无病呻吟、自私乖僻,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长子昆丁生性懦弱、多愁善感,怀着对妹妹的病态之爱,19岁时在哈佛大学投河自尽。女儿凯蒂富于生命力,性格开放,由于未婚先孕,便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以掩人耳目,被丈夫发觉后撵回娘家,却又不为思想保守的家庭所容,只好将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父母家里,漂泊异乡以出卖色相为生。次子杰生没有享受到分毫遗产,中学毕业后便做了办事员,进银行工作的美梦也因姐姐的离婚丑闻而归于破灭,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爱钱如命,用种种手段敲诈凯蒂,虐待小昆丁,侵吞凯蒂寄给小昆丁的生活费。小儿子班吉纯洁善良,可惜是个白痴,33岁却只有一个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因为试图强奸邻居女孩,被做了阉割手术。小昆丁在冷漠无望的环境中长大,17岁时偷了舅舅杰生的不义之财,跟一个劣迹斑斑的流浪艺人私奔。[6]家庭中唯一的亮色来自黑人女佣迪尔西,她是康普生太太出嫁时带过来的家奴,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不仅担负起家务重任,还一直保护着班吉、凯蒂、小昆丁等人免受杰生的伤害。
整部小说由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叙述者不同,所以又被称为:“班吉部分”、“昆丁部分”、“杰生部分”和“迪尔西部分”。
第一部分是“班吉部分”,正式标题为“1928年4月7日”。这一天是班吉的33岁生日,迪尔西的小外孙带他到外面去玩。这一天的见闻与回忆,构成此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班吉没有时间观念,过去与现在了无界限,所以他的意识流狂杂混乱,成为一个典型的“愚人所讲的故事”。在他回忆的15个场景和几十个断片中,能够依稀拼凑出童年的圣诞节、凯蒂的婚礼、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去世、昆丁的自杀等家族重要事件。在班吉的世界里,姐姐凯蒂处于不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因为凯蒂真正地关心他、呵护他,所以他依赖凯蒂、崇拜凯蒂,为凯蒂的失身而痛哭,为凯蒂的出走而难过。
第二部分是“昆丁部分”,标题为“1910年6月2日”。这是昆丁自杀的那一天。清早,在哈佛的寝室里,他被手表的滴答声弄醒。在砸碎手表、打好行李、写好遗书之后,他乘电车横穿波士顿。这一天他遭遇很多事——购买自沉用的熨斗、被误认为诱拐犯而遭逮捕、被朋友保释、与朋友打架,不过主宰他思想的,是对妹妹凯蒂的耿耿于怀。他回忆起与凯蒂丈夫和情人的两次不愉快的会面,心绪复杂。昆丁对凯蒂充满一种不正常的爱怜,既为凯蒂的有辱门风而愤怒,又因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沮丧。到晚上,昆丁投水自尽。因为昆丁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所以他的内心独白时而紧张,时而涣散。作为大学生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哲理性体悟,与精神恍惚状态的梦呓和种种潜意识活动一道,构成一股复杂的意识流。
第三部分是“杰生部分”,标题为“1928年4月6日”。这是杰生暴跳如雷的一天,种种不如意接踵而至,包括小昆丁逃学并且与流浪艺人交往;凯蒂来信问及寄给小昆丁的钱;收到情妇来信;还有错过了在股票上赚钱的机会。杰生痛楚地回忆着家人是如何对不起自己,他对凯蒂母女充满着怨毒心理。在饭桌上,他冷酷地暗示母亲,应该把班吉送进疯人院、把小昆丁送进妓院。杰生虽然工于心计、富于逻辑,但同时他又是偏执狂和虐待狂,经常发作头痛病,这使他的叙述也有混乱的一面,特别是其自我表白和辩解,反而使他的扭曲心态暴露无遗。
第四部分是“迪尔西部分”,标题为“1928年4月8日”,改用第三人称叙述。这天是复活节,早晨,杰生发现小昆丁偷了他的7000元存款逃跑了,于是气急败坏地报警。但因为这些钱的大部分是他克扣的凯蒂寄给小昆丁的生活费,无法向警察解释钱款来源,因此只能自己四处找寻,怎奈毫无结果。女佣迪尔西忙完家务,带着家人和班吉去黑人礼拜堂做了复活节礼拜。这一部分采用传统的叙事角度,补充了前三部分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迪尔西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目睹了康普生家族的兴衰。同时,她的忠诚、仁爱与忍耐,与前三个叙述者的病态性格形成鲜明对照。
《喧哗与骚动》通过康普生一家的没落,为南方传统和贵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挽歌。“南方骑士”昆丁对老南方传统恋恋不舍,不过,他虽然保留了贵族式的骄傲,却缺乏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最终以自杀的方式逃避现实。杰生顺应潮流,完全抛弃了贵族价值体系,却同时丧失了人性,那种资产者的实利主义和市侩精神,残忍、自私得令人发指。班吉的思想纯真得像一面镜子,但是没有思考的能力,只不过是一个无法自理的善良的白痴。凯蒂曾经天真活泼,充满活力,然而后来失足堕落,彻底摧毁了南方淑女形象。一家人的手足相残,更是破坏了南方重视家庭与亲情的传统。在福克纳笔下,老南方已经彻底解体,新南方却又异化充斥,在绝望之中,唯有正直、善良、乐观的劳动者迪尔西,体现出人性复活的人道主义理想,那也正是南方的希望所在。
《喧哗与骚动》颠覆了平铺直叙的传统叙事模式,其艺术风格的创新一直为人所称道。
小说构思巧妙,结构奇特。福克纳曾说,“这是一个美丽而悲惨的姑娘的故事”,凯蒂实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处理方式,通过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看法与回忆,塑造出更为饱满和立体的人物形象。福克纳相信:“间接叙述能更加饱含激情;最高明的办法,莫若表现树枝的姿态与阴影,而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作品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展现出凯蒂的“姿态与阴影”,并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这种从不同人物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的手法,也叫“对位式结构”。
在小说中,福克纳纯熟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作品除了第四部分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其他三部分皆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法。三兄弟的意识流活动各有特色,不仅能够体现白痴、精神崩溃者、偏执狂与虐待狂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语言特色,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动机,借此塑造人物性格。福克纳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堪与爱尔兰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媲美。
从叙事角度看,小说时空倒置,寓意深刻。全书四部分的叙述时间分别为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不仅如此,人物在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班吉部分中由现在返回过去的时空切换大约有100次,昆丁部分大约有200次。在此,时序的颠倒有着深刻的含义。书中的人物觉得时间是一种与人为敌的力量,他们始终在与时间搏斗,这种搏斗体现了康普生家族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萨特曾经指出《喧哗与骚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7]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南方文化的“回忆”特质,即对现实的失望、以及从昔日旧梦中觅得安慰的期望。此外,作品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线索、重建时间顺序,客观上也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加强了小说的效果。
福克纳经常使作品的故事、人物、结构与人们熟知的某一典故大体平行,使作品在神话原型这一参照系前得以突破具体内容的限制,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意义。在《喧哗与骚动》中,故事和结构以基督受难周为原型。1928年的三个日期,恰是那一年的基督受难日、复活节前和复活节;1910年昆丁自杀的那个日期,又恰是“圣体节”的第八天。作品与原型既有对应关系、也有反讽关系。比如,复活节前夕是基督下界拯救人类的日子,可怜的班吉正需要拯救;复活节那天小昆丁的出走,与基督临死留下的箴言“你们要彼此相爱”形成鲜明对立;圣体节是供奉耶稣圣体的节日,昆丁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作耶稣、设法对妹妹的堕落进行救赎,但是他所能奉献的,不过是自己凡人的生命;小说结尾黑人教堂里复活节礼拜的场景,也与主题相呼应,颇为耐人寻味。
最后,小说的语言别具一格。福克纳的文体风格植根于南方文学传统——演说体散文,并善于运用南方方言,尽管这种口语风格有时不符合书面语的严谨规则,但是生动形象。福克纳小说中的句子也不同凡响,似乎作者要把一切都塞进一个句子中去,所以叠床架屋、宛若迷宫,无法进行传统的语法分析。
孟瑶
邪恶的烁烁
德德乐维奇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社会生活,但同时又是从生活出发,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现实,通过生活本身引出历史的结论。例如:《子夜》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主人公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但这理想在半殖民地现实面前迅速地被碰得粉碎,转瞬之间便破了产,把自己的产业出卖给外国了。吴荪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的悲剧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悲剧。吴荪甫的形象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命运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子夜》对此描写得肌理稠密,严丝合缝,正是社会剖析小说的重大特色,表现了作家对半殖民地社会了解、剖析的深刻性。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七十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八十年代现代派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希希则天
好开阔的问题啊……
首先我们来看他们笔下的人物:
1.金庸的主角都是大侠,具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意境;而古龙的主角基本是都是浪荡子,实在是逍遥自在……
2.金庸的主角出生都是逐步成长,武功开始并不是很高,都是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一代高手;而古龙的主角,基本上都和“孙悟空”一样,或者你一开始不知道,到最后才知道谁是谁(阿飞——白飞飞之子……)。武功也是尽在不言中,谁也不知道李寻欢怎么出刀的。只看见别人喉咙上已经钉上了一把飞刀。而金庸的呢?比如降龙十八掌,就巧妙运用了《易经》,不仅是声香味俱全,用我看过的一句话说“外加奉送菜谱”。
3.金庸的主角都是大智若愚,而古龙就喜欢利用西方的福尔摩斯的侦探学,各个都是聪明绝顶。
4.金庸笔下的女子,爱牺牲,可以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而古龙笔下的女子要不就各个是蛇蝎心肠(强烈怀疑是否对我们女子有歧视……),要不就各个温柔可人(完全是两种极端)。
5.金庸笔下的女子聪明绝顶,比男子要聪明许多(黄蓉、赵敏、霍青桐……)。而古龙笔下女子要不就是武功平平,要不就是最大BOSS(水母、石观音、上官小仙、林仙儿……)。
6.最后我们看看武打场面:金庸喜欢把如何制敌胜敌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正面描写出来;可是古龙不同,他喜欢运用侧面描写,漫天杀气开始,过程和结果还是靠别人口述……
我们再看看其他一些方面:
1.线索:任何故事都有个线索,为了什么而什么。金庸基本上是:神兵利器、武功秘籍、藏宝图……古龙的大都是因为一个奇案或者是一个阴谋而开始,等水落石出了,一切也就结束了。
2.金庸是一个善于描写经典场面的高手:郭靖带兵攻打大金、杨过在襄阳决战金轮法王、张无忌一人在光明顶决战六大门派、赵敏将六大门派围剿、令狐冲遇到任盈盈、韦小宝油嘴滑舌骗遍天下……古龙比较喜欢出其不意地让你吓个大跳:某某某被抓去了,然后BOSS大笑,以为计谋得逞,看得我们心惊,然后某某某指认出谁是BOSS,然后就出现下面的话:“你什么时候知道是我?”然后一点一滴揭开迷雾……“你来了”、“我来了”、“你的刀呢?”、“刀在”,然后貌似“手中无刀、心中有刀”的话出现……
时间问题,就这么多了。欢迎大家补充……
昆仑之巅
洗洗睡了
cc1966
天野来风
渊源和特征 早期美国通俗小说的第三道风景线为哥特式小说(gothic fiction)。“哥特式”(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多种含义。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一个历史术语,还可以用作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门用语。作为一个文学词汇,它也有多种含义。它既指一种文学现象,又指一类文学作品,还可以表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这些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法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此处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来表示一类通俗小说。这类小说曾经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十分繁荣,然而它们的作者,除少数外,均被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所忽视。其模式特征是,故事常常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狭窄的空间和鬼魂出没的建筑内,悬疑和爱情交织在一起。惯常的悬疑手段有神秘的继承权、隐秘的身世、丢失的遗嘱、家族的秘密、祖传的诅咒,等等。到最后,悬疑解开,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障碍扫除。不过,这种爱情有别于言情小说里的爱情。两者的区别是:哥特式小说通常描写神秘冒险故事,其爱情障碍往往来自歹徒;而言情小说描写家庭平凡琐事,其爱情障碍往往来自男女主人公本身。
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尔。他的奥特兰托城堡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哥特式小说的出现,既与当时英国墓园派诗人的“哥特式”情结有关,也与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学标准有联系。此外,它还借鉴了理查森的克拉丽莎的“女郎一恶棍”这一对立模式。这种小说问世不久,即引起克拉拉·里夫(Clara Reeve,1729—1807)、索菲娅·李(Sophia Lee,1750—1824)、威廉·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1760—1844)等许多人仿效,成为最流行的体裁,并迅速从英国扩展到整个欧美。至18世纪90年代,哥特式小说逐渐演化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的手段,并在此基础上融人病态的邪恶,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如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1775—1818)的僧人(The Monk,1795)。另一个分支是感伤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保留古堡场景,但抛弃过分的神秘成分和极度的恐怖气氛,使故事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如玛丽·拉德克利夫(Mary Radcliffe,1764—1823)的尤道弗的奥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这两个分支对美国都有影响。在美国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家当中,代表人物是查尔斯·布朗(Charles Brown,1771—1810)。他的威兰(Wieland,1798)等一系列恐怖哥特式小说以阴郁的色调和神秘的气氛,极为传神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恐惧心理,对后世的严肃小说家影响很大。在感伤型哥特式小说家当中,代表人物有萨莉·伍德(Sally Wood,1759—1855)和伊萨克·米契尔(Isaac Mitchell,1759—1812)。前者以18世纪的法国和西班牙为背景,创作了《朱莉亚》(Julia,1800)等一系列知名的哥特式小说。后者以哥特式小说庇护所(The Asylum,1804)闻名。
查尔斯·布朗 1771年1月17日,查尔斯·布朗降生在费城一个古老的贵格会教徒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自幼体弱多病。然而,在读书和写作方面,他显示了较大的天赋。儿时,他在费城友人的语法学校上学,即博览古典作品,十岁便给哥伦比亚杂志撰稿。十六岁时,他师从亚历山大·韦尔考克斯,学习法律。但是,他的兴趣依然在写作上。1793年,他决定放弃法律,改学文学。同年他到了纽约,参加了由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德温 (William Godwin,1756—1836)领衔的友谊会(the Friendly Society)。威廉·戈德温对布朗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哥特式小说凯莱布·威廉斯(Caleb Williams,1794)促使布朗下决心从事哥特式小说创作。一回到费城,布朗即开始写作。1798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阿尔克温:关于女权的对话(Alcuin,A Dialogue on the Rights of Women),为改变妇女的不平等地位大声疾呼。同年,他的第一部哥特式小说威兰也面世。在这之后,他重返纽约,出任每月杂志(Monthly Magazine)和美国评论(American Review)的编辑。短短三年,他连续出版了五部小说。它们是:奥蒙德;或,秘密见证(Ormond;Or,The Secret Witness, 1799),埃德加·亨特利(Edgar Huntly,1799),阿瑟·默文 (Arthur Mervyn,1800),珍妮·塔尔博特(Jane Talbot,1801)和克拉拉·霍华德(Clara Howard,1801)。其后,布朗再次回到费城,编辑文学杂志(Literary Magazine)、美国纪事(American Register)和美国纪事或综合事录(American Register Or General Repository)。这一时期,他撰写了许多文章,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小册子。1804年,他和纽约的伊丽莎白·林(Elizabeth Linn)结婚。长期的艰苦写作毁坏了他本来虚弱的身体。1810年 2月22日,他因肺结核在费城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查尔斯·布朗的声誉主要在于威兰等一系列哥特式小说。威兰述说纽约一个名叫威兰的农夫突然看见天空闪现一道亮光。两个天使敦促他“摧毁自己的偶像”。于是,他变得疯狂起来,先是杀死了所有的马,继而杀死了小孩和妻子。接着,他去探望妹妹,想将她也杀死。结果他被逮住,被作为疯子关押。查尔斯·布朗成功地将传统的恐怖哥特式小说技巧同美国的场景结合起来,并出色地描绘了威兰的复杂恐怖心理。威兰幼时,父亲即死于非命,原因是没有遵循冥冥之中神灵的指令。尽管后来威兰同自己的妻子、儿女、妹妹克拉拉一道平安地生活了许多年,但那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浓浓的阴影。尤其是在他父亲建造的“圣殿”,在露天平台,在克拉拉的卧室,经常有一种神秘的声音。他一方面诚惶诚恐地揣摩这种声音带来的不幸,另一方面又联想起昔时父亲的惨死。恍惚中,他听到一个声音:“你的祷告听见了。为了证明你的忠诚,把你的妻子献给我。”于是,他杀死自己的妻子、孩子,又去杀妹妹克拉拉。
阿瑟·默文的主题不同于威兰。它是展现一种自然的邪恶,即黄热病对人类的肆虐;这部小说于1798年6月开始在每月杂志上连载,但只连载了两期,便以每月杂志的停刊而告终。翌年,布朗将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出版。第三年,剩余的部分又被整理出版。由于布朗本人患过黄热病,书中有关这种瘟疫的描写非常逼真。此外,小说的情节也极为复杂。故事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斯蒂文斯大夫,另一个是十九岁的小伙子阿瑟·默文。正是在自家门口,斯蒂文斯大夫发现了染上黄热病的阿瑟·默文。接下来,阿瑟·默文述说了自己令人吃惊的经历。这些经历大部分与韦尔贝克有关。此人出卖、掠夺、杀害了自己的所有朋友。阿瑟·默文属于智慧型的人物。他依靠的是智慧,而不是武力。当他解救十五岁的少女伊莱扎时,巧妙地战胜了她的残忍的叔叔。
继阿瑟·默文之后完稿的奥蒙德同样以黄热病为背景。不过,黄热病不再充当串联情节的角色,而是作为一种手段,突出主人公的坚强性格。主人公康斯坦蒂尔兼有普通女人的个性和理想女人的品质。她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灾难。即便是面对遗弃自己情人的奥蒙德,她也非常镇静。后来她逐渐对奥蒙德产生兴趣,与其说是为了占有他,不如说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相比之下,奥蒙德的个性就显得乖戾。大概布朗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凶悍、极端自私的男人,结果未能如愿。
埃德加·亨特利又回到了原先的主题,即展现人的扭曲了的心理。一开始,布朗通过主人公埃德加·亨特利的视角,大势渲染了克利西罗梦游时的恐怖情景。与此同时,他以肯定的语气,对克利西罗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从而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很大的悬念。接下来,查尔斯·布朗交代了克利西罗的负罪感,埃德加·亨特利怀疑克利西罗杀死了他未婚妻的兄弟。埃德加·亨特利对克利西罗的调查最后居然走进了死胡同。他已经丧失了对最近事情的记忆。无需挑明,埃德加·亨特利本人就是梦游者。
总之,查尔斯·布朗的威兰等恐怖哥特式小说是早期美国通俗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它们反映了布朗的贵格会教徒家庭背景,体现了威廉·戈德温的社会改革思想。尤其是,书中具有独创性的复杂恐怖心理描写影响了后世的一些著名小说家,如纳撒尼尔·霍桑、爱伦·坡、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等等。尽管威兰等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在艺术上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并没有受到美国读者的广泛欢迎。真正为美国读者青睐的是另一类哥特式小说,即感伤型哥特式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萨莉·伍德和伊萨克·米契尔。
其他作家和作品 萨莉·伍德,原名萨莉·巴雷尔,1759年生在美国缅因州约克县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她从小和当法官的祖父一道生活,接受了他的良好熏陶。十九岁时,她和理查德·基廷结婚。但婚后仅五年,理查德·基廷去世,留给她两个女儿和一个刚出世的儿子。她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数年后再嫁,丈夫名叫埃比尔·伍德,系缅因州威斯卡西特的一个将军。从1800年起,她接连创作了五部哥特式小说,起初署名“马萨诸塞州一女士”,后改署“缅因州一女士”。这五部小说中,最重要的是处女作朱丽亚和受启迪的男爵(Julia and the Illuminated Baron,1800)。该书的场景设置在18世纪的法国,女主人公为美丽善良的少女朱丽亚。经过种种磨难,她和恋人终于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结成夫妇。小说里运用了许多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成分,如危险的高原、坟墓、绑架、强奸未遂,等等。其余的四部小说是多佛尔,或目击者 (Dorval;or the Spectator,1801)、阿米莉亚,或美德的感召力 (Amelia; or,the Influence of Virtue,1802)、费迪南德和埃尔米拉:一个俄罗斯故事(Ferdinand and Elmira: A Russian Story,1804)、黑夜的故事(Tales of The Night,1827)。它们的场景均设置在欧洲,而且均有神秘、恐怖的情节。
伊萨克·米契尔于1759年生在纽约州奥尔巴尼县。他曾是当地报纸政治晴雨表(The Political Barometer)的编辑。1804年,就在这家报纸上,他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了自己创作的哥特式小说庇护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The Asylum;or,Alonzo and Melissa)。不过,直至1811年,这部小说才由纽约州波基普西的书商约瑟夫·尼尔逊出单行本。同一年,一本署名为丹尼尔·杰克逊的书名类似的剽窃之作阿朗索和梅莉莎;或,冷漠的父亲 (Alonzo and Melissa;or,the Unfeeling Father)也出版问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受到读者青睐、一再重印的居然是丹尼尔·杰克逊的版本。后来,人们终于辨明真伪。其根据是,盗版本不像原作那样载有一篇内容丰富的序言。庇护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主要叙述一个传统的“古堡救美人”的故事。小说的场景设置在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康涅狄格。女主人公梅莉莎爱上了贫困的革命者阿朗索,结果被父亲关在一个闹鬼的古堡里。后来,阿朗索参加了华盛顿的海军,在独立战争中被英军俘虏。在富兰克林的帮助下,他逃离了魔掌,并取道法国回到家乡。这是富兰克林在美国哥特式小说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亮相。故事的高潮发生在结尾。在查尔斯顿,乡人传说梅莉莎已死,阿朗索便去她的坟前祭奠。然而,梅莉莎没死,她设法逃离古堡来和意中人相会。
原贴:哥特式小说的起源与特点?
凤爪二笔禅
天蓝蓝
floribunda
小说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着。
当前,就流派来分,有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新新闻主义小说、“垮掉的一代”小说等等。
就表现的方法分,有叙述体小说、散文体小说、诗体小说、生活意识流小说、纪实体小说,等等。
就题材分,有儿童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等。
就雅俗分,有通俗小说、严肃小说等。
但不管怎么分,总的讲,这些类别可划归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四大类。
短篇小说、小小说特点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的特点
什么是科幻小说
mjwj
原贴:关于语文的概念与定义
牽絆
原贴:关于语文的概念与定义
笑笑
原贴:关于语文的概念与定义
小小疯
我俩是逛大街去了
小小蜜蜂
Passer
德国小镇
小说很重故事情节,重在讲故事而不是讲理,所以它的规范性小,写作时的限制也比较小,小说的内容不限,全凭作者,有写实型也有幻想型,而且相对于小小说,小说的篇幅要大的多了,又分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
而小小说的篇幅小,内容一般是揭露社会现实,比起小说在写实方面要更实在一点,它可能只是一些社会上的现象,没有明显的对错之分,也没有明显的作者的观点,只能全凭读者去思考想象了。
雯雯君的喵喵喵
jalapao
安
原贴:哥特式小说的起源与特点?
青青
momoming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散文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样式。散文在古代文学中出现的较早,为了区别韵文、骈文,将凡是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文学体裁的划分越来越细,原先包括在内的随笔、报告文学、游记、小品文等都己独自成体。现如今,人们仅把文艺性的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称之为散文。
抒情散文,是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抒情散文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成为其突出的特点。它或者触景生情,或者直抒胸臆,一般来说通篇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是面对的是现实中的自然景物,作者也会赋予它较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同时作者常常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抒情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特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这是因为叙事散文所写的人和事,大都与作者有密切的关系。所写的人,或是亲人,或是师长,或是战友,或是所敬仰爱戴的人。所写的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教育大影响深的事。因此,作者写这些人和事必须带有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素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滕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自清的《背影》等,就是优秀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
简单归纳一下,抒情散文重在“情”,不需要完整的情节。叙事散文重在“人与事”,需要有具体的叙述和描绘。一篇散文是采用抒情还是叙事,一是要看文章所准备的素材适合哪一种,二是看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抒情散文通常需要作者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语言驾驭能力强,而叙事散文则需要作者善于谋篇布局,详略得当。最后一点最重要,那就是作者善于观察,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生活中人与事的亮点。
两类散文中的优秀作品已告之众友,有时间不妨认真品读借鉴一下。
为了便于表述,下面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是我曾经辅导过的学'生的文章。两个小作者同是五年级的学生,同一个题目:我的老师。(文章标题可自拟)
席文杰(兰铁一小)我的班主任卲老师
本文采用了叙事的手法。首先对班主任邵老师的外貌、性格加以描写,一个很少用的绝活儿“用粉笔头射同学”,写了老师的作风泼辣,一句“邵妈”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生动形象,非常有画面感。紧接着小作者选择了班主任的二件事:a、在课堂上进行以诗词为主题的男女生PK。以展示教师授课的多样化。b、总复习期间,班主任的父亲住院动手术。同学们都担心会影响自己的期末成绩和拉下班级的年级名次时,邵老师没有请假,仍然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表现了班主任老师舍弃小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两件事很有代表性,既表现了教师技能,又体现了师德,人物形象一下就立了起来。
彭永涵(畅家巷小学)姬老师,我想对你说
本文则是采用了抒情的表现手法。开篇第一句:“您是我心中,最激昂、最热情,最抒情的一首交响曲!”写出了姬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学生对老师四年相处结下的师生感情。这篇小文没有叙述具体的事件,甚至没有人物描写,而是采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的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展示班主任姫老师的对待学生的各个方面。有姫老师带给学生的“春的清新和甜美”,有姬老师在教学方面犹如“夏的火热和泼辣”,有学生在四年来“秋的收获和惊喜”,有老师在培育树苗中“冬的严谨和呵护”……做为一名学生,语言上可能有些稚嫩,但感情却是真挚饱满的。读完以后也十分感人。
我是文子心语。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友有所帮助。
本文是原创+首发。构思+码字实属不易。请勿随意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