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看法(非文学超级专业水平,因为我只是高考与高校淘汰不要的,全是后天的积累): 新历史小说的主要特征有: (1)融合了历史唯物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具体而辨证的分析。 例如姚雪垠的《李自成》中,对崇祯皇帝的描写,既承认他是“真老虎”(如周后、田妃和他下棋时担惊受怕,要想着法儿输给他而又不能露骨地让棋,因为她们知道惟有这样,崇祯的心里才认为有可能得到湖广胜利的消息),又不否认他是“纸老虎”(如明军败仗,他甚至躲到太庙,在祖父万历皇帝的神主牌前痛哭自责)。 (2)作品中对涉及民俗学、工艺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有不少作品对服饰、礼仪、建筑物、工艺品、医药养生等各方面的描写都达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 例如凌力的《少年天子》对顺治帝身边的佟妃因诞下皇三子(后来的康熙皇帝)晋封为康妃后参加大典的礼仪、服饰的描写堪称是极为精细的,语言处处流露出康妃谨慎的性格。 (3)大场面的恢弘化,小场面的细致化,大开大合,这些应是令旧历史小说笔力字愧不如的。 例如凌力的《梦断关河》一书,西洋医生亨利和上尉用枪决斗的场面(这是小场面),细致到举枪、倒退步数,开枪动作,声、光的描写,恐怕是以前的小说很难企及的。 又例如凌力的《倾城倾国》一书,开头的那场战役(这是大场面),孔有德、耿仲明率军与清兵浴血奋战,多亏儒将孙元化带部队解围的全过程就很传神。 (4)作品不回避矛盾,既保留了爱国主义的思想风貌,又基本避免了旧历史小说的大汉族主义思想。 例如徐兴业的《金瓯缺》一书,除了歌颂北宋王朝主战的李纲、马扩等人,还注重把辽国的大将耶律大石作为英雄进行认真的描写,表现了耶律大石英勇、果敢的性格特点。而且,作者不回避北宋的覆灭和南宋的苟且全因小朝廷腐败这一历史事实。这就与明君贤臣为纲的,描写同一时期的旧体历史小说,如《说岳全传》等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 (5)感情更真挚,人物类型、性格更复杂化,取材更全面化,运用的创作手法与表现手法更多样化。 旧体历史小说中,基本都是把女性作为批判对象或歪曲描写的,如《水浒》中对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的描写,但到了新历史小说,女性就不只是被侮辱与歪曲、忽视的对象了。出现了如庄太后(百年辉煌三部曲)、洪高娃(《北方佳人》)、苏麻喇姑(《康熙大帝》)等一批受尊重与歌颂的女性人物。 新历史小说的取材也不只局限于帝王将相,出现了描写市井小民(《梦断关河》)、秦淮风情(《白门柳》)、北方草原(《北方佳人》、《满都海皇后》)、落魄八旗(《采桑子》)、知识分子心灵经历(草堂春秋)等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是全新的开拓。具体作品就很多了,书店里随手一拿都一大堆。 新历史小说与旧历史小说相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不再只注重言行描写而忽略心理刻画。例如《北方佳人》中,萨木儿公主对乌兰布根牧场遭到血洗后心中的恐怖与不安,就是很典型的静态心理描写,又例如《星星草》中对捻军将领张宗禹结局的设计,就有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成分在里面。 总之,新历史小说对旧历史小说的超越与创新是多方面的,如果要写成论文的话,就不是本问涉及的内容了,相信有更专业的人比我写得更好。
结合作品谈谈小说的特征
jijirulvling
21世纪被称为网络的世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迅猛发展,文学创作也被搬到了电脑屏幕上。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拓展了文学的生长空间,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而且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一般说来,网络文学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印刷文学的网络化,即网络上的文学;另一类是指网络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上产生、传播和接受方式更具有传播和阅读的文学。它又分为两类:一类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转化为传统的印刷作品,另一类则是运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制作,只能在网络上生存的作品。这种更具有网络技术特征的作品对传统文学的写作、传播和接受方式,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具有更大的冲击。[1]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审美特征:一、网络文学的平民化审美立场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丰富、广泛而深刻的,作家们总是要在文学作品中努力追求人文价值、历史承担、终极关怀、人伦的关爱,还有艺术的完美表现等。没有较高的文学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大家。但是网络文学却与此恰恰相反,它使得文学从“精英文学”、“贵族文学”的圣坛上走了下来,成为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学”、“平民文学”
网络文艺有很多新的审美特征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研究和论说。第一,它和高科技密切结合,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和变化。它在创作、传播、阅读、存储等方面,都有和传统纸质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作用。它有超强的传播力,有数字巨大的审美创作者和接受者,而且是在快速变化和快速发展着,审美感染力和影响力巨大得惊人。据统计,中国网民总数已达4亿,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占网民总数的40%多。
第二,它的作者和读者有巨大的大众性。各种年龄、身份、教育程度、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的人都有。这决定了它的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技巧丰富,新奇变化很快,作用也广泛而深入。
第三,它有巨大的自主性、互动性、即时性。它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个性、创造性、新颖性,真正呈现为百花齐放、众声合唱、交响齐鸣、蔚为壮观,形成从未有过的奇丽景象。由于有即时性,就会瞬息万变,新奇叠出,变化无穷,可以促进与满足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需求。
第四,它有巨大的娱乐性,并提升到高层次的审美性。既能悦耳悦目,又能悦情悦意,还能畅志畅神;既能使人快活畅怀,又能使人抒情愉意,还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第五,因为它有全民参与的大众性和高科技发布与传播的即时性,因而它又便于全民性群众及时抒情和言志的审美传播作用,可以迅速反映出民声俗情的新动态。发愤言志抒情,本来是文艺创作的直接动因。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刘向新序杂事说:“人君苟能至诚动于内,万民必应而感移。”网络文艺可抒发群众个体亲身真切体验的感情,也必能使群众个体应而感移,起移风易俗的审美作用。就像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中说的“感人密深,而风移俗易”,像王符说的:“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像《淮南子》说的:“歌哭,众人之所能为也。一发声,入人耳,感人心,情之至者也”。网络文艺不受拘束,便于群众个体抒发情性,其审美作用互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值得重视。通过网络文学,还可知俗情民风和审美面貌而考得失,进而移性易俗,其作用也是值得重视的。
第六,它能与高雅文艺协同互补。它能帮助通俗普及的作品与精深高雅的作品互相促进。它有大众性,可以逐步提高。它可以弥补高雅文学“阳春白雪”应和者少的缺陷,推动后者逐步增强大众性,达到雅俗共赏。它可以向高雅文学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达到雅俗共赏,使双方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远景。
第七,它有无限大的言说自由的空间,带来新鲜活力和想象智慧,会突破传统纸质文学很多严格的边界标准,能激发新的创造力,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景象。大量的生产和点击率,促使作者首先重视文学的吸引力和娱乐性。为了吸引人,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以能满足不断更新的审美趣味,防止读者对单一的创作模式(即便是新颖的、昨天能吸引人的)产生审美疲劳,就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寻求新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满足日新月异的审美要求,推进审美创造和审美要求的不断更新。
第八,它创造了大众阅读个性化、互动化、共享化的新局面,它既要尊重和适应个性审美要求,又要尊重和适应群体审美要求,真正做到个体与群体的并重和辩证统一。全民可以参与的平民化创作与欣赏,推动了群众性、个体性的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人生经验、生活感悟的交流,会推动群众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更新,推动审美风格、形式、手法多样变化,丰富和提高文艺审美活动。
以上诸点,也说明网络文学和传统纸质文学在文艺审美标准原则上既有共同性,也已表现出了一些新的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规律,能丰富我们的文艺审美学,很值得我们重视、关注和研究。
再提炼一下以上所说,我认为,网络文艺全新的审美特征中有两个最突出的要点:
第一,它的群众性,几乎是全民都可以是作者,也都可以是读者。把文艺还给人民,让人民都可以抒发自己的审美感情,都可欣赏自己喜欢的审美对象,这不正是我们大家多年来的审美理想之一吗?有资料说,现在网络写作的读者超过了5000万,作者达到10万人。现在,中国写博客的人数已过亿,有的一人开几个博客。当然,有的开了,又关了,但又有很多新的人开出新的博客。博客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着网络写作。有些知名的传统作家都卷进了开博客的浪潮。纸质传媒人员常常阅读博客,直接从中选稿,使之转化为纸质文本。很多作者从网络、博客中很快听、看到别人互动的反应,从中得到新的灵感和启发,以修改自己的作品,或又产生新写作的灵感。这不也是我们期盼多年的审美互动效应吗?哪个作者愿意自己的作品没有读者,听不到反应,如石沉大海,默默无闻呢?人人可是作者与读者,作品能得到及时互动的审美反应,这是天大的好事。在这美好的局面中,总会有杰出的好作品涌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审美繁荣发展的春天。
第二,网络文艺的写作,可以自由抒发情怀,展现性灵,天南海北,中外古今,纵横驰骋,无不可写,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不必有什么条条框框,功利束缚,复杂限制,苛刻要求。只要自己真心要说,又出于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真情,都可书写;天地十分广阔,写作十分自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宝贵的美学传统: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自由展现真我性灵,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铁肩担道义,为国为民为人类,这些崇高的思想也必须融化为自己的血肉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性灵情怀,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真切地表现出来,才会有审美感染力,才能真切动人。文学评论家雷达说他以前很少上网,现在也开了博客,“常常只顾了写博客痛快,看跟帖过瘾”,他发现“抱着这种写作心态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因为博客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互动性、开放性、共时性”。文艺的审美特性就在于抒发作者审美真情,通过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感染,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在与欣赏者的互动中获得创作的愉快。网络文艺能很好发挥这种审美的特性的作用,从中也会产生出好作品。我想,今后会出现更多符合文艺审美特性和规律的好作品,这也是我们要重视网络文艺的原因和根据。
当然,这是它可以具有的审美特性。也不容忽视,现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格调不高,媚俗哗众,技巧粗浅,脱离现实的作品也还不少。这正说明,它还需要关注和研究,帮助和引导,使之提高,健康发展。
原贴:请谈谈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
疯行天下
个人看法(非文学超级专业水平,因为我只是高考与高校淘汰不要的,全是后天的积累):
新历史小说的主要特征有:
(1)融合了历史唯物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具体而辨证的分析。
例如姚雪垠的《李自成》中,对崇祯皇帝的描写,既承认他是“真老虎”(如周后、田妃和他下棋时担惊受怕,要想着法儿输给他而又不能露骨地让棋,因为她们知道惟有这样,崇祯的心里才认为有可能得到湖广胜利的消息),又不否认他是“纸老虎”(如明军败仗,他甚至躲到太庙,在祖父万历皇帝的神主牌前痛哭自责)。
(2)作品中对涉及民俗学、工艺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有不少作品对服饰、礼仪、建筑物、工艺品、医药养生等各方面的描写都达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
例如凌力的《少年天子》对顺治帝身边的佟妃因诞下皇三子(后来的康熙皇帝)晋封为康妃后参加大典的礼仪、服饰的描写堪称是极为精细的,语言处处流露出康妃谨慎的性格。
(3)大场面的恢弘化,小场面的细致化,大开大合,这些应是令旧历史小说笔力字愧不如的。
例如凌力的《梦断关河》一书,西洋医生亨利和上尉用枪决斗的场面(这是小场面),细致到举枪、倒退步数,开枪动作,声、光的描写,恐怕是以前的小说很难企及的。
又例如凌力的《倾城倾国》一书,开头的那场战役(这是大场面),孔有德、耿仲明率军与清兵浴血奋战,多亏儒将孙元化带部队解围的全过程就很传神。
(4)作品不回避矛盾,既保留了爱国主义的思想风貌,又基本避免了旧历史小说的大汉族主义思想。
例如徐兴业的《金瓯缺》一书,除了歌颂北宋王朝主战的李纲、马扩等人,还注重把辽国的大将耶律大石作为英雄进行认真的描写,表现了耶律大石英勇、果敢的性格特点。而且,作者不回避北宋的覆灭和南宋的苟且全因小朝廷腐败这一历史事实。这就与明君贤臣为纲的,描写同一时期的旧体历史小说,如《说岳全传》等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
(5)感情更真挚,人物类型、性格更复杂化,取材更全面化,运用的创作手法与表现手法更多样化。
旧体历史小说中,基本都是把女性作为批判对象或歪曲描写的,如《水浒》中对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的描写,但到了新历史小说,女性就不只是被侮辱与歪曲、忽视的对象了。出现了如庄太后(百年辉煌三部曲)、洪高娃(《北方佳人》)、苏麻喇姑(《康熙大帝》)等一批受尊重与歌颂的女性人物。
新历史小说的取材也不只局限于帝王将相,出现了描写市井小民(《梦断关河》)、秦淮风情(《白门柳》)、北方草原(《北方佳人》、《满都海皇后》)、落魄八旗(《采桑子》)、知识分子心灵经历(草堂春秋)等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是全新的开拓。具体作品就很多了,书店里随手一拿都一大堆。
新历史小说与旧历史小说相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不再只注重言行描写而忽略心理刻画。例如《北方佳人》中,萨木儿公主对乌兰布根牧场遭到血洗后心中的恐怖与不安,就是很典型的静态心理描写,又例如《星星草》中对捻军将领张宗禹结局的设计,就有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成分在里面。
总之,新历史小说对旧历史小说的超越与创新是多方面的,如果要写成论文的话,就不是本问涉及的内容了,相信有更专业的人比我写得更好。
美食·旅行·品茶·赏
关于沈从文小说创作研究综述
摘要:近几十年来文艺界对沈从文作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以前对他的文学批评
和政治批判发展到后来对他作品的肯定及重视。期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研究中还
存在着不足,尚须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沈从文 小说研究 综述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作家,有关他的作品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早期沈从文研究
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有一定的史学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作品研究的基石与铺垫。
在早期沈从文小说研究中,有关他的小说评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评倾向与模式,其一,以思想性及真实典型论为核心的社会学批评模式,这些批评主要以沈从文早期创作和乡土题材作品为对象,“空虚的作家”[1]“没有思想的作家”[2]“作品人物都是空洞无物的”[3]“那种轻松,那种优美,都是无聊而甚至应该排斥的”[4]等结论。其二,对他作品创作的独特风格的认可,苏雪林堪称这类批评的突出代表。她在沈从文论中揭示出沈从文作品“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入到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5]刘西渭的观点也有代表性,在他的〈边城〉与〈八骏图〉中,认为沈从文的艺术创作表现了“具体的生命”,而他“所涵有的理想”是融化在作品中“各自的生命里”的
建国前夕,则由原来的文学批评转化为政治定性。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对沈从文的文学活动作了更为全面的批判:沈从文不仅是“桃红色”的代表,“作文字上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更为严重的是“特别的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对派而活动着。”表明当时在沈从文的评论和研究上存在着误区。
二、当代沈从文研究
进入新时期以前,从49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这大约三十年间,没有一篇有关沈从文研究的文字发表。就在沈从文政治上受批判,创作被漠视的30年间,在海外的华人学者中,沈从文研究却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有关沈从文的论述。这两部文学史对沈从文的评价在这样三个方面是完全一致的。1. 对沈从文“大家”地位的给定、2. 将他的研究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3. 肯定了沈从文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深层关怀。
进入80年代,沈从文从以往被埋没和遭贬抑的状况一变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陆文学界的沈从文作品研究也逐渐从较为零散的一般性文学批评和政治评判发展为科学深入的系统研究,并于1988年沈从文逝世后达到高峰。在此期间编写的如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等各类文学史开始对沈从文及其创作进行较为重点的评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 从政治上为沈从文“平反”正名。凌宇的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艺术特色及其后来的研究专著《从边城走向世界》皆以相当的篇幅论证沈从文并非“反动作家”,余永祥在一幅色彩斑斓的湘西历史画卷一文中进一步提供了沈从文并非反动作家的证据。2. 对沈从文创作方法的辨析。董易在自己走出去的路子一文中认为,沈从文的早期创作是浪漫主义的,而在30年代,他的思想和艺术处于成熟之境,已经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创作。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最能体现沈从文创作风格的是写实与抒梦两者的结合。3. 从乡土文学或抒情小说代表作家交代阐释沈从文创作的美学价值。如高云在他的沈从文论中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中国乡土风俗描写得最细致、最充分的”是沈从文;许志英、倪婷婷则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给人们提供了“区别于古代的田园牧歌式的另一种环境下的乡村生活”。而凌宇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中指出沈从文的小说“完成了抒情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质的飞跃。”4. 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与思路。不少论者从沈从文的创作与民间文学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如笛论富的植根于民间—沈从文小说的特有风貌,从沈从文及创作与苗族血缘关系的角度,如龙海清的论苗族作家沈从文及其创作,从肇始于五四的爱与美的文学主题之于沈从文的角度,如何益民的沈从文的〈边城〉,从沈从文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角度,如尚喜平的一个探索者的足迹等等。这些研究并非处于同一水平,其成果也等次有差,但显示出沈从文作品内涵的丰富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继承前一时期的优良传统和巨大成果的背景下,沈从文作品研究进一步发展,向纵深和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向推进,成果丰硕新论不断,形成一个初步繁荣的局面。本文侧重对其创作主体的背景思想、作品分类及单篇研究、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这几方面入手, 做一尽可能全面的综合和概括。
(一)背景研究
如何看待家世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有的研究者认为沈从文从军队出走并踏上文学道路的行为,以及他作品中流露出的贵族气息等都与他的家世有极大的关系。他的整个创作可以看作是“对于那种受人尊敬的家世及家世所照亮的童年情景的追溯与偎依。”[6]另有评论者则认为单凭祖父一代为官便认为沈从文出身官僚豪门是勉强的,他继承了父辈一代的“生存自由”及“生存奋斗”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上的影响为他的一生崇尚自由、执著于理想定下了基调。[7]金介甫先生认为“湘西对沈从文后来偏爱文学可以说影响甚微,原因是他生长在军官之家,而不是出身在书香门第。”[8]总的来说,家世背景并非促使沈从文走上文学道路的直接原因。
(二)作品分类及单篇研究
对于沈从文小说作品的分类,通常是按照乡土与都市两大题材序列进行,也有研究者按时间的顺序认为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作品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而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此外也有部分评论者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研讨:如韩立群的“军旅小说研究[9]及谭怡楚的“情爱文学研究” [10]均属一家之言,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与讨论,总的说来,对于沈从文作品的分类及相应研究基本上沿袭了80年代的思路与方法,除了在其都市小说局限问题上有一定进展外,新的内容不多。
与此同时,单篇作品的研究也有一定深化,关于沈氏的代表作《边城》的探讨自然是重中之重,具体内容可参看吴蕴东新时期以来〈边城〉研究述评,而对于沈从文其他的小说研究者引发了一些争议,如丈夫是“表现了人性复归的主题,还是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夫权压迫和夫权制文化意识?”[11] 《萧萧》的结局是“写出了萧萧及她周围的人过着世代相因的愚昧而麻木的人生”, [12]还是仅仅“通过萧萧命运的戏剧性变化来为湘西人的随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3]——这些争论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形成新的学术争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
90年代学术界将沈从文小说与中外文学作品对照起来进行研究,这为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关于沈从文小说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中,凌宇是最早注意把沈从文与外国文学联系起来研究的探索者。他这方面的研究突出表现在两篇专论中,一篇是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撞击看沈从文,一篇是探索生命的底蕴,书中详细地谈到沈从文创作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及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其后的赵学勇在《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一书就论述了沈从文与中外文化思想相呼应的一面,并由此而发现和证明了其创作意蕴中一些独到之处。吴立昌在他的专著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一书中更是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沈从文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说的关系。
一些研究者以20世纪文学发展的整体性眼光对沈从文小说进行考察时发现了部分现当代作家与沈从文在创作上的联系,有人认为沈从文与当代文坛上的乡土作家贾平凹表现出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上的相近,也有人从文体角度对比沈从文与汪曾祺,认为后者虽师承前者,但他们在语言、叙事视角、结构、哲学意蕴等方面都有微妙差异。还有研究者在借助乡土文明来批判城市文明这一点上将张承志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都将同一文化体系中不同层面上的中国城乡文明加以对照,并以人性、道德状况作为揭示城乡文化巨大差异的切入点,但沈、张两人又毕竟存在着文化起点、时代背景等造成的深刻差异。”[14]
综观近几十年来学者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不难看出,研究思路上由注重作品的分析开始向深入细致的主体倾斜,研究的思想从偏狭走向开阔,研究的方法采取了新领域多角度的认识,如引进了西方哲学的理论和方法、结构主义、原形批评、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精神分析法说等,可以说研究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与此同时研究中还有些问题只是初步地提出,尚须进一步探讨,如沈从文小说与福克纳作品的比较研究,沈从文小说的叙事学研究等,还有一些研究层面仍有待开掘,如小说中湘西的兵政文化、傩戏文化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从文的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将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注释:
[1] 侍桁 一个空虚的作家 载1931年文学生活1卷 1期
[2] 贺玉波沈从文作品批判 中国现代作家论 第2卷 上海大华书局 1936年版
[3] 贺玉波沈从文作品批判 中国现代作家论 第2卷 上海大华书局 1936年版
[4] 李同愈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 载新中华 1935年3卷7期
[5] 苏雪林 沈从文论 原载《文学》 第3卷第3期 1934年9月
[6] 黄献文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1996 第1期
[7] 向成国自然的精灵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 第3期
[8] 金介甫《沈从文传》 时事出版社 1991年版 第28页
[9] 韩立群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0] 谭怡楚沈从文情爱文学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0 第2期
[11] 美 张盛泰传统夫权失而复得的悲喜剧——重读沈从文的〈丈夫〉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2第2期
[12] 山风 心灵的悲剧——读沈从文〈萧萧〉 《名作欣赏》 1996第5期
[13] 程丽蓉创作心理距离与沈从文的小说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第2期
[14] 王喜绒一个独特的文化审美视角——从沈从文到张承志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第2期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文集》 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4年版
[2] 沈从文全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3] 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 昭明出版社 1975年版
[4]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
[5] 凌宇 《沈从文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6]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 三联书店 1985年版
[7] 金介甫《沈从文传》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年2月版
[8]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9] 孙冰编《沈从文印象》 学林出版社 1997年版
[10] 巴金、黄永玉等: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编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年版
[11] 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 《文学评论》 2002年第6期
[12] 王保生沈从文评传 重庆出版社 1995年版
[13] 高恒文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你躲你也麻
自己删减吧: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是:
第一
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这一点似乎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实际上存在不同之处。就法国而言,人文主义者所做的工作是将淹没一千多年的古籍发掘出来;人文主义作家仅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从古代作家那里学到东西,至于戏剧形式则可以说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寓言就更不用说了。古典主义的悲剧和喜剧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悲剧和喜剧已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已具备现代戏剧的基本形式,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达到了悲剧和喜剧的新高峰。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处于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二
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例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这个主张在16世纪已有人提出。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发展得更为明确:须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三一律”的提出者断言,亚里斯多德的《诗艺》中谈到这些规则,其实,《诗艺》中根本没有提地点一致。然而,古典主义者“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因而在达西埃和其他人向他们正确解释了亚理斯多德以后,他们还是长时期地坚持这种所谓‘古典’戏剧”。“三一律”虽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缚。此外,古典主义对文学体裁作出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和民间文学,反映了一种贵族观念。
第三
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最有代表性,它们都具有庄重、典雅的风格,高乃依的悲剧多一点雄健,拉辛的悲剧多一点柔情,但同样都有雅致的特点。诗体同典雅有密切关系,因为诗歌语言精练,而且出于押韵的需要,表达较之散文要委婉曲折;诗体悲剧比起散文悲剧,情调自然高雅一些。古典主义诗剧往往是完美的艺术品,它们不仅达到两千行左右这一精练的标准,而且诗句优美。熙德获得了“像熙德一样美”的赞誉,这句颂词不仅指剧本的内容而言,而且还指它的语言美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高乃依的语言具有雄辩遒劲的阳刚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崇高风格,他的诗句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遒劲有力的气势。拉辛的语言则具有柔情缱绻、细腻动人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优雅风韵。他开创了一种独到的描写心理的诗歌语言。古典主义文学对民族语言的规范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四
人物塑造类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属性,而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物的性格塑造成凝固不变的嗜癖,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局限性
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到后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引发了一场“古今之争”,这是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起的一次挑战。沙尔•贝洛(1628—1703)等人认为今人应该胜过古人,他们从文学需要发展的观点出发,要求变革和摆脱桎梏。布瓦洛充当了维护古典主义原则的角色。这场争论到19世纪才得出结论。
虎牙
第一点,就是普通老百姓都能读懂,“通”首先指“流通”,“俗”既“风俗”“世俗”。
也就是说,能够真正留下来的通俗小说都是容易叫人弄懂,并且受到大众喜爱的。
即便你在心里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一不能用白话合理表达,二不能受到多数大众喜爱,都不能算是完成了一本不错的通俗小说。
yylucky
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表现在:创作形式不同、写作背景不同、写作手法不同。
1、创作形式不同
历史演义小说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
英雄传奇小说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2、写作背景不同
历史演义小说一般描写的时间背景跨度比较大,一般以一个朝代的兴衰贯穿全文,有的甚至横跨两个或以上表现历史朝代的更替,揭示隐含的历史规律。
英雄传奇小说往往只是抓住某个历史片段某个特殊时期甚至是仅仅一场战役等等来刻画英雄,英雄传奇小说着眼的是塑造理想化的英雄,历史背景只是它的衬托。
3、写作手法不同
历史演义小说最大特点是以史为本,在真实再现历史本色的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虚构的情节或者传说,此即所谓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英雄传奇小说大多数是以虚构为主。这类小说往往取材于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特定家族和特定群体,写一家或一族几代人的命运,构思一段英雄传说。
情迷北纬51度11分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由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用理性关照一切,传统的叙述者大多采用的是高于生活、高于故事人物的视点。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小说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的智力判断力 、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任何人物 。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也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 。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已经不再凭借理性或理念的力量站到高处,俯视生活、俯视人物,而是放弃自己的思想武装,解除作者的特权走进芸芸众生,用下沉的视点去观察生活,观察作品人物的一举一动。
初见你的容颜
文学经典除具有一般的经典特质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因为与历史和哲学经典相比,它更具有文学性,更富有心灵的感动,更具有审美的内容,所以,文学经典更强调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来理解“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经典一方面作为实在本体,是文学艺术的高峰;另一方面又是关系本体,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学传承阐释关系,从而也就意味着一段新的历史。因此它是一个国家、民族,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学取得合理性存在价值,并形成独特的思想艺术传统的根本依据和保证。
青豆写的书
西藏新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扎西达娃、色波等少数民族作家为代表的西藏作家创作的一类小说。本文以西藏新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它置放在寻根文学背景中,审视西藏新小说关注西藏地域文化、进行形式探索两个突出特点,以此呈现西藏新小说之于寻根文学思潮的意义。
星光灿烂
所谓开卷有益。网络文学好的作品也有许多值得人思考的篇章。比如穿越历史类网文,虽然主角光环下的不败让人无语,但斗智斗勇,决胜千里,庙堂谋划,见微知著,还有对中华民族的绝对忠贞等等这些,能给人很大的启发。如,明天下,北颂等。
kawayi02
中国的通俗小说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主要是满足和适应世俗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比如我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课本一看就晕,我也会从小说中学到很多东西它相当于我第二个老师吧
布丁
呼兰河传有三重视角,一个是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我”,孩子看不清事件的内涵,于是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一个是成年叙述者视角,叙述者是处在一种超然的境界,与小说中人物保持着距离;第三个是萧红视角,萧红视角是居高临下的,读者可能看不见她,但她随时会出来发议论,有时连议论也不发,但读者可以感觉到萧红的情感波动。[9]
1、儿童视角的“陌生化效果”
萧红儿童视角的使用,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儿童视角可以达到“陌生化效果”。儿童感受世界的混沌性、单纯性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
在呼兰河传中,众人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抓来公鸡,烧了开水,要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只有“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并且跟小团圆媳妇一起玩,“‘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小团圆媳妇“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并且孩子气地对“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两个孩子哪里知道“洗澡”会把命洗没了。还有,小团圆媳妇的辫子分明是她婆婆剪掉的,但是“她的婆婆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精。就说,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所有人都相信婆婆所言,而“我”却说:“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我”和小团圆媳妇是儿童之间的交流,从而暴露了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和头发是婆婆“剪下来的”真实,儿童看不到或者说预料不到事情发展的残酷和恐怖的结局,造成对成人内心世界的遮蔽,达到了“陌生化效果”。而读者在这距离中有了思索的空间,反而使恐怖事件更加触目惊心。萧红小说儿童视角的运用,制造出惊愕和新奇感,从而看到人间的真面目。儿童视角还可以使异常沉重的悲剧有了一丝轻松,也达到了一种陌生化。如“我”看到有二伯被父亲打倒在地上,“有二伯就这样自己躺着,躺了许多时候,才有两个鸭子来啄食撒在有二伯身边的那些血。那两个鸭子,一个是花脖,一个是绿头顶。”有二伯挨了打,受了气,没有地方发泄,就骂狼心狗肺的“兔羔子”,在“兔羔子,兔羔子……”的骂声中,“于是‘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大白兔,‘我’听见有二伯说‘兔羔子’,‘我’想到一个大白兔,‘我’抱着那大白兔,‘我’越看越喜欢,‘我’一笑笑醒了。”从儿童轻松、喜悦的叙述中,更加感受到有二伯凄惨的命运。
呼兰河传中写“我”看到冯歪嘴子一家,数九寒天屋里水盆都结了冰,新生的孩子没有衣服穿,只能盖着面袋睡觉。“‘我’想那磨房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岂不是等于露天地了吗?这真是笑话,房子和露天地一样。‘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兴。”儿童视角的“越想越可笑”的“陌生化”描写,更使读者感到一种无法遏制的悲哀。
用儿童视角进入历史,感知呼兰小城,可以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在这里,大自然特别孩子气,“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自由自在。对祖父的描写也是为了表现这种自由自在,祖父在萧红眼里,也是一株自然生长的植物。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遇到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大自然和祖父的自然状态与折磨小团圆媳妇的杀人者和“看客”形成鲜明对照。[9]
2、成人叙述者的超然与“间离”
成人叙述者是超然视角,对呼兰河人无视生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与己无关的态度:“他们对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大,长大了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如写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儿子死了的情形:“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染房里两个徒弟为了争一个女人而死了人:“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死了的不说,就说那活着的也下了监狱,判了无期徒刑。但这也是不声不响地把事就解决了,过了三年两载,若有人提起那件事来,差不多就像人们讲着岳飞、秦桧似的,久远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造纸的纸房里死了一个孩子:“再说那造纸的纸房里边,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叙述人用这种淡然、超然的态度,叙述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故事,从而与所叙述的事件产生了一种“间离”。[9]
3、萧红视角的嘲讽与批判
在小说的潜层,是萧红的视角,萧红的视角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作品中时时出现的议论,大多夹叙夹议,是凌驾人物之上的,与小说中人物有距离;一个是涌动着的、浓烈的、按捺不住的情感,使读者为之动容。萧红说:“‘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样悲凉。”这是典型的萧红视角,因为儿童不会用“荒凉”、“悲凉”这样的词,超然的成人视角也不会用“荒凉”、“悲凉”去形容情感,只有萧红视角才说出这样包含情感的话。
萧红的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议论,如第一章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这泥坑子里面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坑里边。”甚至马也经常陷进去,“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有时人也掉进去了。但是,“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这后一句话就是萧红的议论。
这样的议论在呼兰河传随处可见,如写漏粉的人:“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等粉条晒干了,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边地唱着。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萧红视角的议论与成人叙述者的超然叙述是不同的,成人叙述者一般不会用“人生是苦多乐少”、“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这样带感情的用语,这样的用语是萧红真实感情的流露。[9]
散文化的叙述结构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主要通过对呼兰城的风土与人情的叙述,展现出了一幅大泥坑、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优美的画卷。第三、四章转换角度,写“我”在后花园的无虑的童年生活和对祖父的无限依恋;第六、七章则又分别以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为主角讲述他们的悲惨故事。
由于该作品并不立足于给某人立传,而是给作者记忆中的呼兰城立传,所以这七章都并无标题作为内在的逻辑联系,彼此之间独立,均可单独列章,且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除了回忆的“我”外,连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没有。
以第一章为例,作者不是写某一家、某一事,而是写到全城。先写繁华的十字街,再写西二道街与东二道街,最后写那小胡同里的人生。写东二道街时,也没有突出、典型的故事情节,只是絮絮叨叨地写了那个横在街心、淹死人畜的大泥坑,写卖豆芽的王寡妇因儿子淹死而发疯,发疯后还是每天平平静静地去卖豆芽菜,随后又写染缸房,两个青年学徒为争一个妇女,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淹死,这件事很快就被人淡忘。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刻意追求故事过程的扣人心弦,只是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用一种率真的方式描绘出来。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叙述结构,除了淡化情节之外,也与文本中大量儿童视角的叙事模式的存在有关。儿童视角指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周遭,例如文本中对于呼兰城的各样风俗的回忆以及“我”和爷爷在后花园的甜美生活的回忆,便是典型的儿童视角。“由于儿童对叙述者身份的承担所带来的叙述上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文本呈现的是儿童眼里的成人的世界,他们感受的直觉性所形成的文本自然趋于碎片化。”儿童的视角具有主观色彩浓厚、理性思维弱化的特点,而且看待事物也往往是散点透视的,逻辑性不强。但正是这种碎片式的、逻辑性不强的儿童视角,正好无意中契合了原本就琐碎、庸常的呼兰城人的生活状态,因此呼兰河传的结构既与生活原状相吻合,又与童年视角相契合。这种儿童意识流导致了结构松散,情节淡化,使小说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结构特点。
在呼兰河传中,凭个人的天赋和感觉来进行创作的萧红打破了传统的严丝合缝的结构章法,通过自由联想将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连缀起来,进行无边的伸展,成就了一种非情节化的散文风格。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精髓所在。[10]
散文化的叙述情调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不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忆了往昔,而且也表达出了对温暖和爱的痴痴追求。因而,在整个呼兰河传的叙事中,作者一直都将抒情的笔法渗入到叙事文体中,使其叙述模式充满了散文化的情调。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表达情感的方式多样化。有时借景抒情,有时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情感浓烈之时,则直抒胸臆。如写放灯之后的情景:“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整段的文字没有传统意义中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结构,没有固定不变的人物,连描绘景象也不甚重要了,而是借那场面的流动,传达出抒情主人公的惆怅情绪。一种繁华过后的凄凉,从那明明灭灭的河灯油然而生。
又如在文本中,作者写及因生病小团圆媳妇而“跳大神”,文中只用简短的语言写道:“过了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当当地响,于是人们又着了慌,爬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看看这一家的大神,显得是什么本领,穿的是什么衣裳。听听她唱的是什么腔调,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跳到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然后就是抒情性极强的话语进行了总结:“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并进一步写道“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在这里,萧红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只是粗粗勾勒几笔,平淡如水的现实生活尽显。
萧红借“难以忘却”的童年回忆来抒发内心无法排遣的寂寞情怀,使得呼兰河传充满了散文化的情调。[10]
散文化的叙述语言
旅居他乡、久病缠绵的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叙尽了对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之情。在这里,萧红遵循着她一贯的创作特点,打破常规,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蜿蜒,也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突出,其叙述语言与传统小说的叙述语言完全不同,充满了散文化的特点。
呼兰河传散文化叙述语言首先表现在大量的散文式的景物描写上。如在小说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这里,完全用了散文化的叙述语言勾勒出一幅呼兰河的冬景。又如小说中对火烧云的场景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与过分的渲染,但却对火烧云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北方乡村的落日图。正是这些散文化的语言,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画面。其次,小说的散文化的叙事语言还表现在小说中大量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呼应上。例如,第四章第二节起句是“‘我’家是荒凉的”。第三、四节的起句是“‘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第五节的起句重复用“‘我’家是荒凉的”,到了第六章第十三节的起句重复用了“‘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又如在第六章里也是这样的运用,有十一节的起句都带有“有二伯……。”萧红正是用这种语言实现她的小说理念,这阳关三叠式的语言,在细微差别中重复,犹如音乐主题的反复出现,不仅强调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并呈现出萦回不散的艺术魅力。
另外,在呼兰河传的“尾声”里,作者还这样写道:“‘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散文化的叙述语言,不厌其烦地絮絮叨叨地叙述了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不仅强烈地流露出对祖父的热爱与怀恋之情,而且以弦外之音告诉读者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表现了作者对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叹惋。
又如在第三章写后花园生活时,作者这样写道:“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这完全是一种纯粹的散文语言。用这种散文化的“童言”来叙述,虽无助于情节结构的引人入胜,但别具韵味,写出了小女孩“我”童年时代对祖父的依恋,同时也写出了对童年依稀美好往事的无限怀恋,如诗如画一般。
萧红通过选择独特的节奏和韵味的语言,完成了从句子到句子,从段落到段落直至整个篇章的结构安排,并表现出舒缓、忧郁的美感。
萧红以其真诚的自我表达和突破传统创作模式的创新精神,自由地吟唱出对生命的感悟,体现出她对世事不同寻常的洞察,在散文化的优美意境中写出了其寂寞人生的酸甜苦辣。[10]
不经意的转弯
梁晓声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柒久久
【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Timeless
通俗小说接地气,抒发大多数人心里所想,所要,但单从文学诗意上来讲,欠文章美感!我喜欢悠悠的情怀,美哉!美哉!(用字,用词,借用等很妙)
学浅,浅谈!不好意思
erin219
许地山早期小说的基本特点?
(1)具有异域色彩,在作品呈现着馥郁清新的南国风情和异域色彩。
(2)作品大多具有人生多苦,乐天知命的宗教色彩。
(3)情节曲折,以爱情为线索。
(4)主人公是思想坚韧富有生活毅力的人
carol__love
原贴:请谈谈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
zenglm
Apple
Chrisbonxu
Yamasaiking
王小璐的夏天
cambrian2001
青蓝风云
简单的事
原贴:结合作品简述汉赋的发展
candy易
蓝扣子囡囡
petit_tigre
网络小说,主要是爽文了,因为需要大众去看,就要迎合大众口味,我们芸芸众生,可能都有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平凡的心,但现实中,我们很平凡,所以,很多小说,便造就了很多逆袭文化,用一种超出平凡的能力,艰难困苦的逆袭,来给我们一剂心灵的圣药,那可能虚幻,却让我们内心振奋,我们需要一种幻想,有时候满足一下枯燥无味,沉闷无聊的生活,有人说,网络文学,俗,却不知养在深闺,高高在上的浮华中,可以玩一些曲高和寡的东西,可是,深在底层,可能真的不需要,也玩不起,那是一种养尊处优后,一种回报,一种奢侈,那已远离了一种生活生存的野性原貌,仓廪实而知礼节,有时候,养在深宫的人,不懂社会的真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悠悠游游
首先要搞清楚网络文学是什么?通俗小说又是什么?
我个人理解,网络文学,就是有了网络,才有了网络文学,它是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网络文学面很广,知识很多,简单分为几大类!科技类,奇趣类,军事类,文化类,情感类,健康类,
网络文学的面很广,很宽,所以深受现在人们的喜爱,
而通俗小说我个人理解,通俗小说是根据人类生活所演变出来的,有诗歌,言情,武侠,历史,战争,
人文,它们以夸大或者真实,注重编排和曲折离奇的故事吸引人,
哎呀,越说越费劲,本来一个没文化的我,非要装一个有文化的,说的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嘟嘟_vivian
在我看来,在网络文学盛行的时代,它不断冲击着通俗文学,为此,通俗小说也是受到网络小说影响的。
还有,网络文学会不会将通俗文学取而代之,这这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话题。毕竟,网络文学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爆发性的存在,它影响广泛,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其中,网络小学改编成影视剧也层出不穷,而且,有些网剧的收视率几乎比通俗文学改编的影视剧还要高。
还有,近年来,网络文学呈一个发展的趋势,它会不会取代通俗小说,这是一个未知性的问题,但是,在人手都有一部手机的时代,每个人打开手机,都可以进行网络文学的阅读,这也似乎比传统文学便利多了。为此,网络文学有可能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
还有,网络文学发展到至今,也有一段历史了。古剑奇谭、《择天记》、《诛仙》、《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这样由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它们和金庸的传统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雪山飞狐》等相比,虽很大程度上是望尘莫及的,但总体上来看,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当下网络文学盛行的情况下,通俗小说虽然不及网络小说受众人青睐,但它们的意义是非凡的。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薇大王
当下的网络文学特别是通俗小说特别多,具说写网络小说的作者大有人在,很多作者都喜欢写通俗小说,因为读者们都喜欢读,也就增多了点激量和广告量,给写作者和平台增加了收益,也给读者带来了读后快乐。(随手拍凤凰公园石雕和石山)
huixuran
时间有限的,基本上沒有时间的,我若是时间许可的话,对名著翻的多一点,对近代的小说也在看,都没有对名著的热情不减。网络之类的,看的少,吸引眼球的东西少。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十句话都没有说清楚,我是不喜欢的。
yuechen888
结合当下的网络文学,能否谈谈你对网络小说的认识?
网络文学,开辟了文学作品的新的花园。
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没有人会拒绝春天的到来。习习春风,唤醒了沉睡的百花园,姹紫嫣红的春色里,人们纷纷踏春游园,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和馈赠。
文学作品,紧跟时代。发达的科技成果,繁荣了网络文学,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优厚的土壤。
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是时代催生了网络文学,有志创作的追梦人,有了用武之地。
当下的网络文学,她像一个婴幼儿,还不成熟,但她正在成长。
我们不能拒绝任何人的成长,顺其自然吧。
网络小说,切近生活,拥抱自然。真切的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的喜怒哀乐。
切近生活的作品,有生命力,具可读性。
在目前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因创作者的文化底蕴不一。热情归热情,水平归水平。
发表的作品,一大部分尚欠缺优良动能与优秀的品性。
每一个作品,都有她所表达的寓意,而寓意深远的故事,是能化作正能量的。文学作品的指导性,引领性,会影响到社会上的很多人和事。
好的文学作品是含有正能量的时代强音符,她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她是一个号召,一个时代前进的动力。
1951年4月1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作家魏巍先生的作品。他如实书写了最可爱的人的思想,生活与行动。
他亲赴战场前线,与战士们同生共死,同甘共苦共命运。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到现在读来,仍然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一个好的作品,历时愈久,醇香愈浓。
用意是好事,锤炼不可缺。
有了好的文化构思,尽其所能完善她。千锤百炼方成钢啊。
好的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不管了的。还得看护,教育,抚养呢。
网络文学有其便利性,具强大的生命力。
写作者,通过写作与自学,只要努力,发表文章就会感动更多的人。
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是每个文学爱好者的优秀的素质表达与良好的人生诉求。
网络文学,她是一颗小草。春天的百花园里,大家都在努力成长,万紫千红的文化园林里,百花齐放,气象万千。
愿所有的小草,都开出美丽的花朵。
我们共勉吧,因为我们都是文学爱好者。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建设祖国的一分子。
有志者事竟成,我们共同携手共进。加油,我的朋友们。
cxfwzh
我认为当今的网络文学尽管区别于文学作品,但它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学的兴起是由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与通俗小说兴起而发展的。它以网络的便捷随时随地,不管什么时间只要有空,就可以上网阅读,与纸质的文学小说相比不用花钱去书店购买,或者去阅览室借阅,因此深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信息化的时代的到来,于是出现啦通俗小说。所谓通俗小说的特点就是通俗简单篇幅短小。人们在旅途中,在闲暇之余,随时随地可以阅读,有的竟可以一口气读完。
当今时下,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并出现啦相当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也出现啦一大批网络作家与职业写手。这都有利的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雨中的云007
小说本来就是通俗的。人们为了消遣,才读小说。没有谁读小说是为了受教育。小说也是诸多文学体裁中最通俗的。
连高雅至极的《红楼梦》起初也是争相传抄的手抄本。
至于小说要起到洗涤灵魂的作用,那得作者和读者都有高尚高贵的灵魂,才能沟通。
卑劣的人是向小说中的反派学习的。
鲁迅说,什么样的人看见什么样的《红楼梦》。网络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断让读者“爽”。
网络小说在这奢靡浮躁机会纷繁的生活中给予读者幻想、镇定和发泄,让他们的灵魂得以休息和娱乐。网络小说也有名著,有的够得上传统文学的佳作水准,如《少年的你》,改编拍摄还得到奥斯卡提名。网络小说受到西方读者欢迎,输出了中国文化,成为与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列的世界四大文化现象之一。我甚至认为网络小说那么热,为日益边缘化的文学另辟出一条蹊径。另外,网络小说不等于随意之作,不是谁都能够写好的,甚至不是传统文学作家就能够写好的。我自己感觉写传统文学还行,在纸质刊物发表的小说转载到网络又被栏目新年三天头条推荐,但写网文却只接到过两次签约通知——学渣快乐只写了三天五千多字就接到签约通知,而别人至少三万字才有接到签约通知的可能,但别的书白写了,尽管像微小说与小小说其实是很严肃深奥的纯文学,被九十多个网站转载,书友打分7.8——8.5,打满分的占一半以上。考其原因,就是我连一本网络小说都没读过就唰唰唰写了几本。
后来我才知道,一千七百多万网文作者,只有八十多万能够签约。一些网文大神还由于呕心沥血写作死去,写网文写死的已经上两位数了!
所以,以为写网文就是粗制滥造实在是一种无知误解。
最难懂的小说是现代派小说,夸张变形意识流,搞得一些读者一头雾水,但到了后现代小说,回归写实,甚至有和通俗文学合流的趋势。后现代小说对于通俗文艺的价值多元、价值解构和恶搞有所借鉴,曾经魔幻现实主义的莫言写出恶搞的新作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标题就是恶搞。而网文的奇幻穿越又可以看作和现代主义文学超现实小说的合流。1988年,我读鲁迅文学院(函授)时受到老师表扬的优秀作业、超现实小说《玩具》就已经是奇幻、穿越了,那时好像还没有这种网文。总之我不赞成给网文扣上低俗的大帽子,因为它正在健康地成长着。再说,网文审核很严,不用担心。
MOSHE
文学历来提倡百花齐放,通俗小说也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通俗小说有其符合大众口味的特点,好读易懂,满足各个文化阶层的阅读需要,满足一部分人对故事的需要,从而拥有大量的读者,但作者也不能为了博眼球媚俗,发布一些负面能量甚至低级庸俗的故事,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文学流行的时代。通俗小说也应符合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弘扬民族精神,相信大多数读者是喜欢读有正能量的,能使人向上的通俗小说。
浅浅心事
现在的网络文学横行,对传统的文化小说也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因为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经典小说和现在的网络文化,到底有什么区别?现在的这么多冲击,已经使人们感觉不管是网络小说还是传统经典小说,都属于泡沫垃圾,能留下来的只有那些言辞优美的诗歌曲赋。不得不说,这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经济带来的最重大的变革,写作方便了,人人都可以当作家,人人都可以刊印百万份图书。传统的经典文化小说也不过是有能力的人去把他们开印出来,让大家在贫乏的精神世界中找到一丝慰藉,而现在这些网络小说也是同样的功效,所以在实用方面,这两者是没有区别的。说山海经哈利波特等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那么现在玄幻神魔类小说也全部是这个套路,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是借助历史而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那么现在的架空历史小说和穿越文学也全部是一样的。因此,在内容和主旨方面也都没有区别
王贇kevin
谢邀!我作为农民,一个文学爱好者,粗谈一下自己的理解。首先网络时代出现网络文学,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体现,当然某个时期都有好的作品,就像流行歌曲,有些是一的,有些是经典之作。再就是通俗小说,本身就是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也更能赢得文学爱好者喜欢,反正是各有千秋,根据自己喜恶,选择性的阅读,比如我不喜欢,穿越,打斗之类,所以这方面很少看,喜欢历史,名人,名著。
Akina
shen_gq
通俗小说大众化也是网络小说的崇旨,书面语言只有少数受过教育有文学修养看得懂。通俗文学重对话,多行动且口语通俗,俚语多见一般人都能毫无困难地熟记在心。现在网络风行,网络小说方兴未艾,网络小说与通俗小说相差不,只是传播不同,随着网络发展,网络小说又出现了有声小说传播。使喜欢网络的人又有了一个新的欣赏亨受。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与读者之间,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很强的推动力。
从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小说或网络小说,将因深受广大读者和听众的欢迎。从此取而代之,登上灿烂辉煌的历史舞台。
gxinxin
几年前看过一些网络小说,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爽,看到后来就觉得大多数都是差不多的套路、情节,很多都是虎头蛇尾 ,甚至太监。不能否认网络小说中也有一些精品,但真的是少之又少。
所以现在又回到看纸质书了,就算看电子书也是看出版的。
胖66
岁数大了,不合时代了,网络小说,恋不着我了,沒有吸引力,索然无味。
我自十一二岁便喜欢看书,星期天,我在家一坐一整天,不出门,也不着急。
可能就是岁教的关系,不服不行啊。
marquis_z
这个题,应该由文学界的新家来表态。首先是面向阅读及层面考量,心中有数,适合人群,这是另一种新讯易文通俗形式,出现在人们的化文生活中。
网络文学,没有被文学界给予正式身份,还在慢慢的成长中,要气正,腔圆。要弘扬正能量,防杂,防偏,防烂……!
网络文学,快简易读易懂,是青年人群的爱悦之读物,有其广宽的天地!
wliqian0820
网络文学和通俗小说根本区别:1、网络文学概念模糊,千篇一律的东西不少。惊,奇妙、玄幻的东西多。简而言之,一句话能说明问题的的文章,要得拐弯抹角才能表达清楚,这样的文章多。
2、网络文学,它传播广而快。与通俗小说相比迅速,传播广而快是他的独持优势。而通俗易懂的小说,因缓慢而火不起来。
3、通俗小说,大都是上了年龄的中年人在读,很少有年青人在读。或许是因节奏感的不同,年青人钟情于网络文学。
现在的青年人,网络语言也很流行,比如:你身上几道斜扛?
中老年人便一问三不知!人家一听,就根本不与你搭讪,就别指望和你聊天了!
终归,网络文学占据了它一席之地,最后,通俗小说与网络文学比较略势凸显。
文学作品,不管是网络文学或者通俗小说,最终的表达方式,都要经过现实生活的锤炼,来之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大众的宗旨不能丢。
好的东西,真善美的东西要发扬光大,假恶丑的东西将被当成垃圾丢进焚烧炉……
兔格格
对我而言,通俗小说的称呼并不代表这类小说的地位要低于纯文学、高端文学和精英文学。通俗小说亦有其不同风格,只是在一些追求上与高、大、上的精英文学有所不同。
通俗小说一般注重的是故事情节,并以情节取胜,靠情节变幻吸引读者,让人读起来不觉得晦涩难懂。另外,通俗小说只是在文学上的地位不高,并不代表水平低。
虽然通俗文学被许多正统文学看作是“下里巴人”,难登大雅之堂。但“下里巴人”有时要比“阳春白雪”更具生命力,因为它受到社会大众人群的阅读和喜爱。
历史证明,明朝初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已奉为文学经典作品就是通俗文学。时至今日仍然有强大的阅读群体,并一直在全世界引发研究和讨论,从中发现其中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敛左花栗胖儿
通俗小说,其实古已有之。
中国文人本来只把诗文当大作,词曲小说被斥为末流甚至不入流。自从清末民初的小说界革命以来,小说在近现代因开启民智而逐渐被推崇重视,也不过是百年间的事。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一直是相对而言,我们如今奉为圭臬的四大名著,在鲁迅小时候就是通俗小说啊!前推明代三言二拍、说书话本、唐传奇、溯源魏晋《搜神记》《世说新语》,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作品,如今则成为文学史上的赫赫名篇。在此意义上,通俗小说也是通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获得经典的地位,典型的例子就是八九十年代要私下偷着看的金庸武侠,如今进入了当代文学史和中学语文课本。法国大仲马的作品,以《基督山伯爵》为代表,刚写出来的时候也被评论家目为通俗小说的,如今可是大大的名著。
综上,网络只是传播媒介,通俗只是相对概念,评价作品好不好,要看其是否具备高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非看他发表在哪里或者写什么题材。最后再举两例:凌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少年天子》,和海宴的网络连载小说《琅琊榜》,一为纯文学历史小说之经典,一为当下网络通俗小说之精品,个人认为,都是思想性艺术性双一流的作品。读者不妨做比较阅读,可知二者各具特色又各有所长。至于网上或纯文学杂志上那些不好的作品,时间和读者自会抛弃他们,不必烦恼。
喂蚊弟
快餐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其主要作用是打发时间。对于写作者较考验想象力、逻辑思维和对故事格局掌控能力。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文化功底要求较低,毕竟快餐只要求好吃,不会太在意好不好看!
现在网络上除了个少数大神级别的写手,大部分作品都靠以下套路吸引读者:
1、主角种马。男主自带主角光环,天生美女克星,人见人爱。周围一群莺莺燕燕,抱得众美人潇潇洒洒,游戏人间。
2、主角通常扮猪吃老虎。出生富贵家庭,非富即贵,然后异常低调并不停的碰到爱装13的对手,然后在被极尽侮辱之后亮明身份,吓的对手屁股尿流,最后落荒而逃。
3、主角受上天眷顾,不是天赋异禀就是必有奇遇。在起初被嫌弃、唾骂、嘲笑过后,通过外挂加身和自己的努力成功逆袭,登上人生巅峰,受万众瞩目,万世敬仰。
就好似打怪升级游戏或养成类游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的写手水平良莠不齐,入行门槛较低,一般去门户网站写就行!因此很多人选择以此为生!写手为了养活自己,更侧重的是作品的变现能力,一味的去迎合读者的欲望而忽略作品质量。
当然,也有个别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想象力的作者写出来的作品值得观看!
雁邱0608
老纪,纪晓岚是个大文化人,这个自从有了张国立,王刚就基本无人不晓了。这要归功于这些市井级别的通俗脚本……您要是让现在的娃们去看历史,去认识纪晓岚,我看多半要落空。我们学习一个语言,很多人都有体会,首先学的都是骂人的词,一骂就有一堆人在那大笑,这一笑学语言的乐趣就来了……纪晓岚呢,咱们呢先拿他逗逗乐子,通俗通俗,引个兴趣,弄不好很多小孩就开始读正史了。兴趣很重要!只要来了兴趣,再读正史就会带给他们很多思考…原来我被骗了[呲牙]……有了探究的思考才有了深度,这有一天现在的娃成了清代历史的大成学者,弄不好采访他的时候他会说影响到他的是那年的铁齿铜牙[呲牙]……通俗也有通俗的力量……纪晓岚在编撰完四库全书后,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原来对很多问题的见解和疑惑都没有了,不知接下来该干点啥了[呲牙]……只好到民间去收集故事,留了本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阅微草堂笔记[捂脸]
micchan
任何文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当下的网络文学也一样,不能说网络文学就比传统的文学差。英国的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当时只是个舞台剧作家,狄更斯的作品,源于当时欧洲盛行舞台剧表演。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双城记》等都是一些舞台剧的剧本,但这些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一代经典小说。类似的还有我国的《牡丹亭》,其实宋词最初也是用来茶余饭后演奏的歌词,最后却演化成了一种经典的文化形式。所以,我相信只要认真创作,现代的网络文学,或者通俗小说,在将来的某一天很有可能也会成为时代经典。
当然,当前的网络创作良莠不齐,或者更多的作品质量不怎么乐观,影响了大众对网络文学的看法。不过这也是一种必然,毕竟不是任何人的任何作品都能达到经典的水准,真正好的作品都是小概率的,但网络文学不应该被轻视。
悄悄玲
我爱看经典的书本上文学,对纸质油墨香情有独钟,一者利于保护眼睛,二者获取所看内容简单便捷,对于像我不太会玩转电子网络技术者是为首选。
对通俗小说之定义不太了解,大猜是适合底层民众所看的不多注重经典小说所限制的什么框框条条之作品,大约发布者对这类作品所设的门槛低,只要基本上没有明显纰漏即可。哦,不多说了,因为我资格不行,怎样说都是妄评。
fuxue
网络小说时下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一种,通俗易懂,其特点为风格自由,文体不 限,发表阅读方式较为简单,主要体裁以玄幻和言情居多。与一般的小说比起来,网络小说的语法会更近口语并充斥网络流行语,另外除了文字内容,利用符号图案排版等进行变化也是其特色。网络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要形式。大多网络小说带有个人的主观看法,而且因为网络小说的门槛很低,导致了网络小说的作者的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也正因为门槛低,促使了网络小说的快速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对事政的一些看法。缺点也很明显,低门槛也为一些庸俗的小说实行方便之门,这对我们读者来,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好的精神影响。
didi
通俗小说是指满足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通俗小说以娱乐价值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 主要分为言情、武侠和历史通俗小说通俗小说。
周小鱼
快餐化的时代,所为的网络文学,跟快餐一样,廖以饱腹而已,不可能有什么艺术高度。随着经济的下行,经济危机,老百姓有了苦难,客观上江以后应该会出好作品
Da曉航
你说哈利波特和斗破苍穹有什有多大区别?所以我借着回答这个问题,想探讨一下,我们的文化影响力的问题。我们怎么用一些好的作品传达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深度和广度。我们看美剧看日本动漫,很容易跟他们产生一种亲近感。那现在我们的这个文学创造在世界的影响力太小了。当然这里是说对寻常百姓的影响力,而不是说获奖啊之类的。我觉得文化圈里的人还是太浮躁了。恰烂钱也容易太多了。自己挣的安逸容易钱还总怪体制限制。我都替他们汗颜啊。
重庆小小薇
就看过的几篇免费章节说说,内容充斥着年轻落魄人的异梦。异想天开,脱离社会。到处都是高富帅,时时都有白富美,坑毒社会青少年,没有一点文化内涵。
I'm not su
我对小说的认识是写的什么年代的,一九OO年至一九九九年的真实发生过的事不能乱写加料,如写神话小说爱情小说鬼小说可加料创著,以政治有关的人和事,应真实再现其它无所味,0K,
傻不薇
我不看小说好多年了,我甚至没有看过网络文学,因为年纪大了要工作挣钱养家,有时间也仅仅限于看下电视和手机头条,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感觉一一仅仅是感觉一一当下的网络通俗小说没什么看头,即使有也成不了大家。现在的年轻人有太多的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总希望自己一夜成名,想想写出来的通俗小说也只能去喂一些中小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