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第四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论一首 方四十九首 证三首 灸法二首)

  论曰∶大凡水病难治,瘥后特须慎于口味,病水人多嗜食,所以此病难愈也。代有医者,随逐时情,意在财物,不本性命。病患欲食,劝令食羊头蹄肉,如此未有一愈者。又此病百脉之中,气水俱实,治者皆欲令泻之。羊头蹄极补,哪得瘳愈?所以治水药,多用葶苈等诸药。《本草》云∶葶苈久服令人大虚,故水病非久虚,不得绝其根本。又有蛊胀,但腹满不肿,水胀四肢面目俱肿,医者不善诊候,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或但胀满,皆以水药。仲景所云∶愚医杀之。今录忌如下∶丧孝、产乳、音乐、房室、喧戏、一切鱼,一切肉、一切生冷、醋滑 蒜、粘食、米豆、油腻。其治蛊方具在杂方篇,见第二十四卷蛊毒篇中。

  上前所禁不得食,不得用心。其不禁者,并具本方之下,其房室等禁,须三年慎之,永不复发。不尔者虽瘥,复发不可更治也。古方有十水丸历验,多利大便而不利小便,所以不录。

  黄帝问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何以别之?岐伯曰∶水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肿(《灵枢》、《太素》作微壅),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壳壳然而坚(《太素》、《外台》作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陷(《太素作)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者,腹胀身肿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胃(《太素》作卫)气相搏,正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瘕而内注,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曰∶肤胀、鼓胀可刺乎?曰∶先泻其腹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脉。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脉经》作痛),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体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心水者,身重(一作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水者,腹亦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其面反瘦。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师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一作盈月当愈。)凡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如老蚕色,挟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已成,犹可治也。此病皆从虚损所致。

  大病或下利后,妇人产后,饮水不消,三焦决漏,小便不利,仍相结渐渐生聚,遂流诸经故也。

  水有十种,不可治者有五。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伤心。第三脐出伤脾。第四背平伤肺。第五足下平满伤肾。此五伤必不可治。

  凡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大忌之。

  中军候黑丸
  治胆玄水先从头面至脚肿,头眩痛,身虚热,名曰玄水。体肿大小便涩?

  第十八卷大肠腑门)。

  治小肠水,小腹满,暴肿,口苦干燥方∶

  用巴豆三十枚和皮碎,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绵纳汁中,拭肿上,随手可减,日五六拭,莫近目及阴(《集验》治身暴肿如吹)。

  治大肠水乍虚乍实,上下来去方∶赤小豆(五升) 桑白皮(切二升) 鲤鱼(四斤) 白术(八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鱼烂,勿用盐,去鱼尽食,并取汁四升许,细细饮下。

  又方 羊肉(一斤) 商陆(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二斗,先煮商陆令烂,去滓后纳羊肉及葱、豉、醋如 法。(《肘后》云∶

  治卒肿满身面洪大)。

  治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肿方∶

  桑白皮 白皮 泽漆叶(各三升) 大豆(五升) 防己 射干 白术(各四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六升,去滓,纳好酒三升,更煮取五升,日二夜一。余者,次日更服。(《集验方》无泽漆、防己、射干、只四味。)

  又方 桑白皮(六两) 射干 黄芩 茯苓 白术(各四两) 泽泻(三两) 防己(二升)

  大豆上九味 咀,以水五斗煮大豆,取三斗,去豆澄清,取一斗下药,煮取三升,空腹分三服。

  治胃水四肢肿,腹满方∶

  猪肾(一具) 茯苓(四两) 防己 橘皮 元参 黄芩 杏仁 泽泻(一作泽漆) 桑白皮(各一两) 猪苓 白术(各三两) 大豆(三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八升煮猪肾,大豆、泽泻、桑白皮取一斗共煮,澄清去滓,纳余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咳加五味子三两。凡服三剂,间五日,服一剂,常用有效。

  有人患气急积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上肿,以此发汗方∶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黄,再沸去沫,纳甘草,煮取三升,分三服。重覆取汗,愈。

  慎风冷等。

  治面目手足有微肿,常不能消者方∶

  以楮叶切二升,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纳米,煮作粥食,如常食勿绝。冬则预取叶干之,准法作粥,周年永瘥,慎生冷一切食物。

  治面肿小便涩,心腹胀满方∶

  茯苓 杏仁(各八分) 橘皮 防己 葶苈(各五分) 苏子(三合)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小豆,服十丸,以桑白皮汤送下。日二服,加至三十丸。

  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

  牛黄(二分) 椒目(三分) 昆布 海藻 牵牛子 桂心(各八分) 葶苈(六分)

  上七味为末,另捣葶苈如膏,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为度,大良。贞观九年汉阳王患水,医所不治,余处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

  有人患水肿腹大,其坚如石,四肢细小,劳苦足胫肿,小饮食便气急,此终身之疾。服利下药不瘥者,宜服此药,微除风湿,利小便,消水谷,岁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方?

  鬼箭羽 丹参 白术 独活(各五两) 秦艽 猪苓(各三两) 知母 海藻 茯苓 桂心(各 ?

  上十味 咀,以酒三斗,浸五日,服五合,日三。任性量力渐加之。

  治水肿利小便,酒客,虚热当风,饮冷水,腹肿,阴胀满方∶

  当归(四两) 甘遂(一两) 芒硝 芫花(各二两) 吴茱萸(三两)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

  (一方有大黄荛花各二两,无茱萸,加猪苓、麝香各一两。

  大豆散
  治久水,腹肚如鼓者方。

  乌豆一斗,熬令香,勿令大熟,去皮为细末筛下饧粥,皆得服之,初服一合,稍加之,若初服多,后即嫌臭,服尽更作取瘥止。不得食肥腻,渴则饮羹汁,慎酒肉猪鸡鱼、生冷醋滑、房室。得食浆粥,牛羊兔鹿肉。此病难治,虽诸大药丸散汤膏,当时暂瘥,过后复发,惟此散瘥后不发,终生服之,终生不发矣。其所禁食物(常须少啖,莫随意食咸物,诸杂食等)。

  又方 葶苈末 苍耳子灰(各二十匕)

  上二味水调和服之,日二。

  又方 椒目沉水者取熬,捣如膏,酒服方寸匕。

  又方 水煮马兜铃服之。

  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方∶

  莨菪子(一升), 羊肺(一具,青羊亦佳)。

  上二味先洗羊肺,汤微渫之,薄切曝干作末。以三年大醋渍莨菪子一 时,出熬令变色,熟捣如泥,和肺末蜜合,捣三千杵为丸,如梧子大,食后一食久,以麦门冬饮服四丸,日三。以喉中干、口粘,浪语为候,数日小便大利,佳。山连治韦司业得瘥,司业侄云表所送云∶数用神验。

  麦门冬饮方
  麦门冬(二十五枚) 米(二十五粒)

  上二味以水一升,和煮米熟,去滓,下前丸药,逐日作服用之。

  徐王煮散
  治水肿利小便方。

  牛角 防己 羌活 人参 丹参 牛膝 升麻 防风 秦艽 生姜屑 谷皮 紫菀 杏仁 附子 石斛(各三两) 桑白皮(六两) 橘皮 白术 泽泻 茯苓 郁李仁 猪苓 黄连(各一两)

  上二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一升半,煮三寸匕,取一升,顿服,日再。不能者但一服,两三月以前可服,主利多而小便涩者,用之大验。

  褚澄汉防己煮散
  治水肿上气方。

  汉防己 泽漆叶 石苇 泽泻(各三两) 桑白皮 白术 丹参 赤茯苓 橘皮 通草(各三两) 生姜(十两) 郁李仁(五合)

  上十二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一升半煮三方寸匕,取八合,去滓,顿服。日三。取小便利为度。

  茯苓丸
  治水肿,甄权为安康公处此方。

  茯苓 白术 椒目(各四分) 木防己 葶苈 泽泻(各五分) 甘遂(十二分) 赤小豆 前胡 芫花 桂心(各二分) 芒硝(七分另研)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蜜汤下五丸,日一。稍加,以知为度。

  治水肿利大小便方∶

  大黄 白术(一作葶苈) 木防己(各等分)

  上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下十丸,大小便利为度,不知加之。

  又方 牵牛子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一。以两便利为度。

  又方 葶苈(生用四两) 桂心(一两)

  上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下七丸,日二,以知为度。

  又方 郁李仁(末) 面(各一升)

  上二味和作饼子七枚,烧熟,空腹热食四枚,不知加一枚,以至七枚。

  又方 水银(三两,煮三日三夜) 葶苈子 椒目(各一升) 芒硝(三两) 衣鱼(二十枚)

  水萍 瓜蒂 滑石(各一两)

  上八味捣葶苈令细,下水银更捣、令不见水银止,别捣椒目令细,捣瓜蒂,水萍,下筛合和余药,以蜜和更捣三万杵成丸,初服一丸如梧子大,次服二丸,次服三丸,次服四丸,次服五丸,次服六丸,至七日,还从一丸起,次服二丸,如是每至六丸,还从一丸起。始服药,当咽喉上有 子肿起,颊车肿满,齿龈皆肿,唾碎血出,勿怪也,不三五日即消,所苦皆瘥。已上服药,若下多,停药以止利,药至五下止。病未瘥,更服,病瘥止。此治诸体肉肥浓,按之不陷,甚者臂粗着衣袖不受,及十种大水,医不治者,悉主之,神验。(《深师集验》,陶氏《古今录验》无衣鱼,水萍,瓜蒂,滑石)。

  泽漆汤
  治水气通身浮肿,四肢无力,或从消渴,或从黄胆支饮,内虚不足,营卫不通,气不消化,实皮肤中喘息不安,腹中响胀满,眼目不得视方。

  泽漆根(十两) 鲤鱼(五斤) 生姜(八两) 赤小豆(二两) 茯苓(三两) 人参 甘草 麦冬 ?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鱼及豆,减七升,去鱼、豆、纳药、煮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弱日二。气下喘止。可至四合, 时小便利,肿减,或大便溏下。小便若不利还增一合以大利便止,若无鲤鱼, 鱼亦可用。若水甚不得卧,卧不得转侧,再加泽漆一斤。渴加栝蒌根二两。咳嗽加紫菀二两、细辛一两、款冬花一两、桂心三两、增鱼汁二升。

  (胡洽无小豆、麦冬,有泽泻五两,杏仁一两。《录验》无小豆。治水在五脏,令人咳逆气喘,腹大而响,两足肿,目下有卧蚕状,微渴,不得安卧,气奔短气,有顷乃复,小便难,少而数,肺病胸满隐痛,宜利小便,水气迫肿,翕翕寒热)。

  猪苓散
  治虚满通身肿,利三焦通水道方。

  猪苓 葶苈 人参 元参 五味子 防风 泽泻 桂心 野狼毒 椒目 白术 干姜 大戟 甘草(各二两) 苁蓉(二两半) 女曲(三合) 赤小豆(二合)

  上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老小一匕,以小便利为度。

  麻豆煎
  治水气通身浮肿,百药不瘥,待死者方。

  大麻子(皆取新肥者佳) 赤小豆(不得一粒杂,各一石)

  上二味皆以新精者净拣择,水淘洗曝干,蒸麻子使熟,更曝令干,贮净器中,欲服取五升,麻子熬令黄香,以缓火勿令焦,作极细末,以水五升搦取汁令尽,贮净密器,明旦欲服,今夜以小豆一升淘浸,至旦干漉去水,以新水煮豆,未及好熟,即漉出令干,纳麻子汁中,煮令大烂熟,空腹恣服,日三服,当小心闷,少时即止,五日后小便数或赤,而唾粘口干,不足怪之,服讫,常须微行,未得即卧。十日后,针灸三里,绝骨下气。不尔,气不泄尽,服药后五日气逆不可下者,取大鲤鱼一头,先死者去鳞尾等,以汤脱去滑,净洗开肚去脏,以上件麻汁和小豆完煮,令熟作羹,入葱、豉、橘皮、生姜、紫苏调和食之,始终一切断盐,渴即饮麻汁。秋冬暖饮,春夏冷冻饮料,常食不得至饱,只得免饥而已。慎房室,嗔怒,大语高声、酒面油醋,生冷菜茹、一切鱼肉、盐酱五辛,并治一切气病,服者皆瘥。凡作一月日服之。麻子熟时,多收新瓮贮,拟施人也。

  又方 吴茱萸 荜茇 昆布 杏仁 葶苈(各等分)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服五丸。勿令饱食,食讫,饱闷气急,服之即散。

  苦瓠丸
  治大水,头面遍身肿胀方。

  苦瓠白穣实,捻如大豆,以面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至午当出水一升,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内慎口味,苦瓠须好,无厌翳,细理研净者,不尔,有毒不堪用。(崔氏 小便若太多,即一二日停止)。

  又方 苦瓠膜(二分) 葶苈子(五分)

  上二味合捣为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

  又方 大枣肉(七枚) 苦瓠膜(如枣核大)。

  上捣为末,丸,一服三丸。如人行十五里久,又服二丸,水出,更服一丸,即止。

  又方 葶苈 桃仁(各等分)

  上二味皆熬,合捣为丸,服之,利小便。一方用杏仁。

  又方 捣生葶苈子,醋和服,以小便数为度。

  又方 烧姜石令赤,纳黑牛尿中令热,服一升,日二。

  又方 单服牛尿,大良。凡病水服。无不瘥。服法先从少起,得下为度。

  又方 煎人尿令可丸,服如小豆大,日三。

  治水通身肿方∶

  煎猪椒枝叶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痒,以汁洗之。

  又方灸法 灸足第二趾上一寸,随年壮。

  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

  麻黄煎
  治风水,通身肿欲裂,利小便方。

  麻黄 茯苓 泽泻(各四两) 防风 泽漆 白术(各五两) 杏仁 大戟(各一升) 黄猪苓(各三两) 独活(八两) 大豆(二升,水七升煮取一升), 清酒(一升)

  上十三味 咀,以豆汁酒及水一斗合煮,取六升,分六七服,一日一夜,令尽,当小便极利为度。

  大豆散
  治风水,通身大肿,眼合不得开,短气欲绝方。

  大豆(一升) 杏仁(一升) 麻黄 木防己 防风 猪苓(各四两) 泽泻 黄 乌头(各三两) 半夏(六两) 生姜(七两) 茯苓 白术(各五两) 甘遂 甘草(各二两)清酒(一升)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豆,取一斗,去豆,纳药及酒合煎,取七升,分七服,日四夜三,得小便快利为度。肿消停药,不必尽剂。若不利小便者,加生大戟一升,葶苈二两,无不快利,万不失一。(深师方无猪苓、泽泻、乌头、半夏、甘遂)。

  治风水肿方∶

  大豆(三升) 桑白皮(五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纳后药)风橘皮 半夏 生姜(各五两) 鳖甲 当归 防己 麻黄 猪苓(各三两) 大戟(一两) 葵子(一升)

  上十三味 咀,纳前汁中,煮取五升,每服八合,日三。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

  麻子汤
  治遍身流肿方。

  麻子(五升) 赤小豆(三升) 当陆(一升,即商陆) 防风(三两) 附子(一两)

  上五味 咀,先捣麻子令熟,以水三斗煮麻子,取一斗三升,去滓,纳药及豆煮,取四升,去滓,食豆饮汁。

  大豆煎
  治男子女人新久肿得暴恶风入腹,妇人新产上圊风入脏,腹中如马鞭者,嘘吸短气,咳嗽方。

  大豆一斗净择,以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澄清纳釜中,以一斗半美酒纳中更煎,取九升,宿勿食,平旦服三升,温覆取汗两食顷当下,去风气肿退,慎风冷,十日平复,除日合服佳。若急不可待,遂急合服,肿不尽退,加之,肿瘥,更服三升。若十分瘥,勿服。病中亦可任性饮之,使酒气相接。(《肘后》云∶肿瘥后渴,慎勿多饮)。

  又方 楮皮枝叶一大束切,煮取汁随多少酿酒,但饮醉为佳,不过三四日肿少退,瘥后可常服之。(一方用猪椒皮枝叶。)

  又方 鲤鱼长一尺五寸,以尿淹渍一宿,平旦以木篦从口中贯至尾、微火炙令微熟,去皮宿勿食,空腹顿服之。不能者,分再服,勿与盐。

  摩膏
  治表,凡肿病须百方内外攻之,不可一概方。

  生商陆(一斤) 猪膏(一斤煎,可得二升)

  上二味和煎令黄,去滓,以摩肿,亦可服少许,并涂以纸覆上燥辄敷之,不过三日。瘥。

  麝香散
  治妇人短气虚羸,遍身浮肿,皮肤急,人所稀见方。

  麝香(三铢) 雄黄(六铢) 芫花 甘遂(各二分)

  上四味为末,酒服五匕。老少以意增减。亦可为丸如小豆大,强者服七丸。(《短剧》无雄黄。深师以蜜丸如大豆,服二丸,日三。治三焦决满,水在胸外,名曰水病。腹独大在腹表,用大麝香丸。《华佗方》、《肘后》有人参二分,为九服)。

  治虚劳浮肿方灸太冲百壮。

  又灸肾俞。

《千金方》
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方》热门篇章

【孙思邈】简介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中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养生理论


  唐朝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儿子,喜欢学习,擅长谈论辨名析理之学,典签卢照邻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经常声称,说:"我的命相就这样了。"卢照邻是范阳人,任新都尉,因为患有难医治的疾病,他住在阳翟的具茨山,编著并注释《疾文》和《五悲》。卢照邻性情高雅颇具诗人风度,不料后来竟投颍水自杀身亡。卢照邻曾居住在景城鄱阳公主废弃的府第中。显庆三年时,唐高宗召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当时孙思邈也住在这里。孙思邈是华原人,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卢照邻见到孙思邈后伤感自己正在壮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备,于是作《蒺藜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承受自然的体质的差异。卢照邻作的赋,词句极其美丽。孙思邈会算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卢照邻和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都用对老师的礼节待孙思邈。他们曾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人体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疾,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石头竖起。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急风暴雨,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卢照邻说:"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说:"怎么讲呢?"思邈说:"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诗经》说,'好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是大胆。'《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和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自己谨慎的人,长期以忧畏为根本。《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忧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著;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应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啊忧畏就象水与火一样,一会儿也不能忘掉它呀!人无忧畏,子弟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难。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


药王医龙


  相传唐耀州五台山下,几个人抬着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着一位老妇人。只见老妇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正行走间,碰见一老者,童颜鹤发,身背葫芦,看老妇人十分伤心,急步上前问道:“老妇人哭送何人?”不料老妇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对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发现有血滴,忙安慰老妇人道:“老妇人不要难过,棺内人尚有救。”老妇人听说棺内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声,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这样了。也许天可怜我,女儿有救。于是边擦眼泪边说:“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难产,死去已有两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妇人擦干泪眼,抬头一看,惊喜地喊到:“孙真人!?”老妇人以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细一看,果然是孙真人,不觉大喜,忙叫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以为老人气糊涂了,传来喊话:“半路上不能停棺啊!”“停!停!我娃有救啦!孙真人来了!”听说孙真人来了,抬棺的人才停下来,将棺木缓缓落地。有人小声嘟囔:“医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谁再能没听说过能把死人治活。”孙真人来到棺前,让打开棺盖一看,说:“好险啊,我若迟来一步,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随即拿出苗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妇人身内,两指捻提转动。众人围着棺木,噔大眼睛,摒住呼吸,盯着棺内妇人。稍停,棺内便传出婴儿的啼哭,产妇的呻吟,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老妇人连连叩头谢恩人。孙真人一针救二命,刹时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兆,传遍唐土。从此,人们对孙思邈以药王相称。


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答弟子问


  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于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0

更多孙思邈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