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诸病第四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此篇有十章 方八十九首 灸法三首)

  第一 胎动及数堕胎(方六首 灸法一首)##
  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见方∶

  艾叶 阿胶 川芎(《肘后》不用) 当归(各三两) 甘草(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令消,分三服,日三。

  治妊娠胎动去血,腰腹痛方∶

  阿胶(二两) 川芎 当归 青竹茹(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银二斤,取六升,去银纳药煎,取二升半,纳胶令烊,分三服,不瘥仍作。

  一方用甘草二两。

  葱白汤
  治妊娠胎动不安腹痛方。

  葱白(切,一升) 阿胶(二两) 当归 续断 川芎(各三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银六七两,取七升,去银纳药,煎取二升半,下胶令烊,分三服、不瘥重作。

  治妊娠胎动,昼夜叫呼,口噤唇搴及下重痢不息方。

  艾叶一升 咀,以好酒五升煮取四升,去滓更煎,取一升服。口闭者格口灌之,药下即瘥。亦治妊娠腰痛及妊娠热病,并妊娠卒下血。

  旋复花汤
  治妊娠六七月胎不安常服之方。

  旋复花(一两) 半夏 芍药 生姜(各二两) 枳实 浓朴 白术 黄芩 茯苓(各三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先食服。

  治妊娠数堕胎方∶

  取赤小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妊娠数月,月水尚来者。

  又方 妊娠三月灸膝下一寸七壮。

  第二 漏胞(方四首)##
  治妊娠下血如故,名曰漏胞,胞干便死方∶

  生地黄半斤, 咀,以清酒二升,煮三沸,绞去滓服之,无时,能多服佳。(姚大夫加黄雌鸡一头,治如食法,崔氏取鸡血和药中服之。)

  治妊娠血下不止,名曰漏胞,血尽子死方

  干地黄,捣末,以三指撮,酒服,不过三服。

  又方 生地黄汁一升,以清酒四合,煮三四沸,顿服,不止频服。

  又方 干姜(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再,三服。

  第三 子烦(方二首)##

  竹沥汤
  治妊娠常苦烦闷,此是子烦。

  竹沥(一升) 麦冬 防风 黄芩(各三两) 茯苓(四两)

  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分三服,不瘥再作。

  又方 时时服竹沥随多少取瘥止。

  第四 心腹腰痛及胀满方(二十首)##
  妊娠心痛方∶

  青竹皮一升,以酒二升煮三两沸,顿服之。

  又方 破生鸡子一枚,和酒服之。

  又方 白蜜(三两) 羊脂(八两) 青竹茹(一升)

  上三味合煎,食顷服如枣核大三枚,日三。

  又方 蜜一升,和井底泥,泥心下。

  又方 烧枣二七枚为末,童便服立愈。

  治妊娠腹中痛方∶

  生地黄三斤,捣绞取汁,用清酒一升,合煎减半顿服,良。

  又方 烧车 脂,纳酒中服,亦治妊娠咳嗽,并难产三日不出。

  又方 取蜜一升,顿服,良。

  治妊娠腹中满痛入心,不得饮食方∶

  黄芩(三两) 白术(六两) 芍药(四两)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半日令药尽。微下水,令易生,月饮一剂

  治妊娠忽苦心腹痛方∶

  烧盐令赤热,三指撮,酒服之立瘥。

  治妊娠伤胎结血心腹痛方

  取小儿尿二升,顿服之立瘥,大良。

  治妊娠中恶心腹痛方∶

  新生鸡子二枚,破着杯中,以糯米粉和如粥,顿服。亦治妊娠猝胎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

  又方 以水三升洗夫靴,剔汁温服。

  治妊娠中蛊心腹痛方∶

  烧败鼓皮,酒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主姓名。

  治妊娠腰痛方∶

  大豆二升,以酒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亦治常人猝腰痛。

  又方 麻子三升,以水五升,煮取汁三升,分五服,亦治心痛。

  又方 香豉(二两) 榆白皮(三两上二味熟捣,蜜丸如桐梧子大,服二七丸。亦治心痛。

  又方 烧牛屎焦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地黄汁八合,酒五合,合煎,分温服。

  治妊娠胀满方∶

  秤锤烧之,淬酒中服。亦治妊娠猝下血。

  第五 伤寒(方一十六首)##
  治妊娠伤寒,头痛壮热,肢节烦疼方∶

  石膏(八两) 大青 黄芩(各三两) 葱白(切,一升) 前胡 知母 栀子仁(各四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五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久再服。

  治妊娠头痛壮热,心烦呕吐、不下食方∶

  知母(四两) 粳米(五合) 生芦根(一升) 青竹茹(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缓缓饮之,尽更作,瘥止。

  治妊娠伤寒服汤后,头痛壮热不歇,宜用此汤拭其身∶

  麻黄(半斤) 竹叶(切,一升) 石膏末(三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冷,以拭身体。又以故布 头额胸心,燥则易之,患疟 ?

  治妊娠伤寒方∶

  葱白(十茎) 生姜(二两,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顿服取汗。

  治妊娠中风寒热,腹中绞痛,不可针灸方∶

  鲫鱼一头,烧作灰,捣末,酒服方寸匕,取汗。

  治妊娠遭时疾,令子不落方∶

  取灶中黄土,水和涂脐,干复涂之。一方酒和涂方五寸。又泔清和涂之并佳。

  又方 犬尿泥涂腹,勿令干。

  治妊娠热病方∶

  葱白(五两) 豆豉(二升)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取汗。

  又方 葱白一把,以水三升煮,令熟服之,取汗,食葱令尽。亦主安胎。若胎已死者,须臾即出。

  又方 车辖脂,酒服,大良。

  又方 井底泥,泥心下三寸,立愈。

  又方 青羊屎,涂腹上。

  又方 水服伏龙肝一鸡子大。

  治大热烦闷者方

  葛根汁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五里久进一服。

  又方 烧大枣七枚为末,酒和服。

  又方 槐实烧灰,取方寸匕,酒和服。

  第六 疟病(方二首)##
  妊娠患疟方∶

  恒山(二两) 甘草(一两) 黄芩(三两) 乌梅(十四枚) 石膏(八两)

  上五味 咀,以酒水各一升半,合渍药一宿,煮三四沸,去滓,初服六合,次服四合,后服二合,凡三服。

  又方 恒山 竹叶(各三两) 石膏(八两) 粳米(一百粒,崔氏《外台》作糯米,《集验》、《救急》作秫米)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第一服取未发前一食顷服之,第过发后乃进粥食。

  第七 下血(方十一首)##
  治妊娠忽暴下血数升,胎燥不动方∶

  榆白皮(三两) 当归 生姜(各二两) 干地黄(四两) 葵子(一升,《肘后》不用)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更作服之。甚良。

  马通汤
  治妊娠猝惊奔走,或从高堕下,暴出血数升方。

  马通汁(一升) 干地黄 阿胶(各四两) 当归 艾叶(各三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马通汁及胶,令烊,分三服,不瘥重作。

  胶艾汤
  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顿仆失踞,胎动不下,伤损,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见,及胎奔上抢心,短气方。

  艾叶(三两) 阿胶 川芎 白芍 甘草 当归(各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好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胶,更上火令消尽,分三服,日三,不瘥更作。

  治妊娠猝下血方∶

  葵子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瘥止。

  又方 生地黄切一升,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治落身后血。

  又方 葵根茎烧作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蟹爪汤
  治妊娠僵仆失据,胎动转上抢心,甚者血从口出,逆不得息,或注下血一斗五升,胎不出,子死则寒熨人腹中,急如产状,虚乏少气,困顿欲死,烦闷反复,服药母即得安,下血亦止,其当产者立生方。

  蟹爪(一升) 甘草 桂心(各二尺) 阿胶(二两)

  上四味 咀,以东流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尽,能为一服佳,不能者食顷再服。若口急不能饮者,格口灌之,药下便活也,与母俱生。若胎已死,独母活也。若不僵仆,平安妊娠无有所见,下血服此汤即止。或云桂不安胎,亦未必尔。

  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方∶

  丹参十二两, 咀,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又方 地黄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

  又方 桑蝎虫屎烧灰,酒服方寸匕。

  香豉汤
  治半产,下血不尽,苦来去烦满欲死方。

  香豉一升半,以水三升煮三沸,漉去滓,纳鹿角末一方寸匕,顿服之,须臾血自下。

  鹿第八 小便病(方十五首 灸法一首)##
  治妊娠小便不利方∶

  葵子(一升) 榆白皮(一把,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五沸,每服一升,日三。

  又方 葵子 茯苓(各一两上二味为末,以水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利则止。(仲景云∶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

  治妊娠患子淋方∶

  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方 葵根一把,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治妊娠小便不通利方∶芜菁子十合为末,水和服方寸匕,日三。

  治妊娠尿血方∶

  黍穣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妇人无故尿血方∶

  龙骨五两,治下筛,酒服方寸匕,空腹服,日三,久者二十服愈。

  又方 爪甲 乱发上二味并烧灰,等分,酒服方寸匕,日三,饮服亦得。

  又方 桂心 鹿角屑 大豆黄卷(各一两)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取夫爪甲烧作灰,酒服之。

  又方 取故船上竹茹,曝干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亦主遗尿。

  治妇人遗尿不知出时方∶

  白薇 芍药(各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矾石 牡蛎(各二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亦治丈夫。

  又方 胡燕窠中草烧末,酒服半钱匕,亦治丈夫。

  又方 烧遗尿人荐草灰,服之瘥。

  又方 灸横骨当阴门七壮。

  第九 下痢(方八首 灸法一首)##
  治妊娠下痢方∶

  人参 黄芩 酸石榴皮(各三两) 榉皮(四两) 粳米(三合)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白杨皮一斤 咀,以水一大升,煮取二小升,分三服。

  又方 烧中衣带三寸为末,服之。

  又方 羊脂如棋子大十枚,温酒一升,投中顿服之,日三。

  治妊娠患浓血赤滞、鱼脑白滞,腹脐绞痛,不可忍者方∶

  薤白(切,一升) 酸石榴皮 阿胶(各二两) 黄柏(三两,《产宝》作黄连) 地榆(四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更作。

  治妊娠注下不止方∶

  阿胶 艾叶 酸石榴皮(各二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

  治妊娠及产已寒热下痢方∶

  黄连(一升) 黄柏(一斤) 栀子(二十枚)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两,生姜二两。亦治丈夫常痢。

  治妇人痢、欲痢辄先心痛腹胀满,日夜五六十行方∶

  石榴皮 曲 黄柏(一作麦 ) 乌梅 川连 艾(各一两) 防己(二两,一作防风)

  阿胶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二十丸,日三,渐加至三十、四十丸。

  治妇人水泄痢方∶

  灸气海百壮三报。

  第十 水肿(方五首)##
  治妊娠体肿有水气,心腹急满方∶

  茯苓 白术(各四两,崔氏无术) 黄芩 杏仁(各三两) 旋复花(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鲤鱼汤
  治妊娠腹大,胎间有水气方。

  鲤鱼(一头,二斤) 白术(五两) 生姜(三两) 芍药 当归(各三两) 茯苓(四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鱼,熟澄清,取八升,纳药煎,取三升,分五服。

  治妊娠毒肿方∶

  芜菁根洗净去皮,捣酢和如薄泥,勿令有汁,猛火煮之二、三沸,适性敷肿以帛急裹之,日再。寒时温覆。非根时用子,若肿在咽中,取汁含咽之。

  又方 烧 牛屎酢和敷之,干则易,亦可服方寸匕,日三。

  治妊娠手脚皆肿挛急方∶

  赤小豆(五升) 商陆根(一斤,切)

  上二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稍稍饮之,尽更作。一方加泽漆一斤。

《千金方》
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方》热门篇章

【孙思邈】简介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中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养生理论


  唐朝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儿子,喜欢学习,擅长谈论辨名析理之学,典签卢照邻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经常声称,说:"我的命相就这样了。"卢照邻是范阳人,任新都尉,因为患有难医治的疾病,他住在阳翟的具茨山,编著并注释《疾文》和《五悲》。卢照邻性情高雅颇具诗人风度,不料后来竟投颍水自杀身亡。卢照邻曾居住在景城鄱阳公主废弃的府第中。显庆三年时,唐高宗召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当时孙思邈也住在这里。孙思邈是华原人,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卢照邻见到孙思邈后伤感自己正在壮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备,于是作《蒺藜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承受自然的体质的差异。卢照邻作的赋,词句极其美丽。孙思邈会算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卢照邻和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都用对老师的礼节待孙思邈。他们曾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人体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疾,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石头竖起。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急风暴雨,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卢照邻说:"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说:"怎么讲呢?"思邈说:"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诗经》说,'好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是大胆。'《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和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自己谨慎的人,长期以忧畏为根本。《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忧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著;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应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啊忧畏就象水与火一样,一会儿也不能忘掉它呀!人无忧畏,子弟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难。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


药王医龙


  相传唐耀州五台山下,几个人抬着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着一位老妇人。只见老妇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正行走间,碰见一老者,童颜鹤发,身背葫芦,看老妇人十分伤心,急步上前问道:“老妇人哭送何人?”不料老妇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对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发现有血滴,忙安慰老妇人道:“老妇人不要难过,棺内人尚有救。”老妇人听说棺内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声,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这样了。也许天可怜我,女儿有救。于是边擦眼泪边说:“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难产,死去已有两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妇人擦干泪眼,抬头一看,惊喜地喊到:“孙真人!?”老妇人以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细一看,果然是孙真人,不觉大喜,忙叫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以为老人气糊涂了,传来喊话:“半路上不能停棺啊!”“停!停!我娃有救啦!孙真人来了!”听说孙真人来了,抬棺的人才停下来,将棺木缓缓落地。有人小声嘟囔:“医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谁再能没听说过能把死人治活。”孙真人来到棺前,让打开棺盖一看,说:“好险啊,我若迟来一步,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随即拿出苗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妇人身内,两指捻提转动。众人围着棺木,噔大眼睛,摒住呼吸,盯着棺内妇人。稍停,棺内便传出婴儿的啼哭,产妇的呻吟,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老妇人连连叩头谢恩人。孙真人一针救二命,刹时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兆,传遍唐土。从此,人们对孙思邈以药王相称。


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答弟子问


  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于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0

更多孙思邈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