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尸鬼疰第八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论一首 方四十二首 灸法十四首)

  论曰∶凡诸心腹痛,服众方热药入腹,寂然不动,但益气息急者,此尸疰病也。宜先服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时,服瞿麦汤尽一剂,得下便觉稍宽。并暴 坚结宿食,及女人血坚痛,发作无定者,神良。

  五疰汤
  治卒中贼风,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胀急方。

  大黄 甘草(各三两) 当归 芍药(各二两) 乌头(十枚) 桂心(四两) 生姜 蜜(各一斤)

  上八味 咀,别渍大黄,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乌头别纳蜜中煎,令得一升和汤中,去滓,分服三合,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一服,日三,不知加至四合。

  蜈蚣汤
  治恶疰邪气,往来心痛彻背,或走入皮肤移动不定,苦热,四肢烦痛,羸乏?

  蜈蚣(一枚) 牛黄(一分) 丹砂 人参(各三分) 大黄(二两) 鬼臼 细辛 当归 桂心 干姜(各一两) 黄芩 麝香(各半两) 附子(四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麝香末,分三服。

  治卒中恶贼风寒冷入腹便绞痛,或飞尸遁尸,发作无时,抢心胸满胁痛如刀刺,口噤者方∶

  吴茱萸 桂心 芍药(各二两) 干地黄 干姜 茯苓 甘草 细辛 当归 羊脂(各一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脂烊尽,分三服。欲利者,加大黄三两。

  治卒中恶风,角弓反张,或飞尸遁尸,心腹绞痛方∶

  干地黄 川芎 当归 茯苓 甘草(各一两) 芍药 吴茱萸 桂心 干姜(各二两) 栀子 ?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痛甚者加羊脂三两,人参、当归、芍药各一两。心腹坚急,加大黄三两。

  桃皮汤
  治中恶气心腹痛,胸胁胀满短气方。

  桃白皮(一握,东引者) 真珠 附子(各一两) 栀子仁(十四枚) 当归(三两) 吴茱萸(五合) 豉(?

  上八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同真珠末分作二服。(一方无当归以下四味

  桃奴汤
  治中恶诸尸蛊疰,心腹卒绞痛方。

  桃奴 人参 当归 干姜(各二两) 川芎 甘草(各三两) 桂心 茯苓 鬼箭羽 犀角 丹砂 麝香(各一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未食服大便不通,腹满,加大黄三治卒中风,寒冷温气入腹,虚胀急满,抢心胸久痛,气息不通,脉弦紧,汗不出及伤寒方∶

  吴茱萸 当归 麻黄 独活 甘草 桔梗 茯苓(各二两) 桂心 青木香 大黄 石膏 犀角(各二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风冷入腹,忽绞痛,紧急如吹,大小便闭,小腹有气结如斗大胀满,其脉弦紧或沉迟者方∶

  瞿麦 当归 鬼箭羽 猪苓 桔梗 吴茱萸 海藻 川芎 防己(各二两) 桂心 大黄(各三两) (一方有犀角二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诸杂疰相连续死,及治三十年众疰方∶

  桃根白皮一斤 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分八九服。须令二日服尽。(崔氏用桃根白皮,治疰心腹痛不可忍者。)

  又方 桃仁十四枚捣研,酒服。

  又方 小芥子末,鸡子白和敷。

  尸疰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淋沥,沉沉嘿嘿,不得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注易旁人,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宜急疗之方∶

  獭肝一具,阴干治下筛,水服一方寸匕,日三。一具不瘥,更作。

  小附着散
  治飞尸贼风,发时急痛,不在一处,针之则移,发一日半日乃瘥,须臾复?

  细辛 天雄 甘草(各一分,一作莽草) 桂心(三分) 乌头 附子 干姜(各一两)真珠 雄黄(各半两)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以知为度(胡洽不用桂心、附子,有蜀椒四分。)

  大附着散
  治五尸疰忤与前状同者方。

  天雄 桂心(各半两) 细辛 干姜 雄黄 黄芩 黄连 由跋 椒目(各一两) 金?牙?犀?

  上十五味治,下筛,酒服一钱匕,日三服,以知为度。

  金牙散
  治鬼疰风邪,鬼语尸疰,或在腰脊胸胁,流无常处,不喜见人,志意不定,面目脱色,目赤鼻张,唇干甲黄者方。

  金牙 雄黄 铁精 曾青 真珠 丹砂 野葛 川芎 露蜂房 大黄 甘草 蛇蜕皮 茹 干漆(各一分) 石长生 狸骨(一作鹳骨) 鬼臼 鬼箭羽 桔梗 乌头 鬼督邮 椒目 野狼毒 芜荑 藜芦 雷丸 芫菁 滑石(各二分,一作硝石) 毒公 鳖甲 牛黄 人参 胡燕屎 野狼毒 桂心(各四分) 寒水石 蜈蚣 蜥蜴 附子(各一枚) 蜣螂 亭长(各七枚)石膏(五分) 徐长卿 斑蝥(各十四枚) 贝母(二枚)

  上四十五味治,下筛,先食,以酒服一刀圭,日二。不知,渐加之,虫随大小便出(崔氏 ?

  大金牙散
  治一切疰病(方见十二卷胆腑门。)

  白术散
  治风入脏腑,闷绝,常自躁痛,或风疰入身,令疰鬼疰飞尸恶气肿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针灸流移无有常处。惊悸,腹胀,气满,心头满,或恍惚悲惧不能饮食,或进或退,阴下湿痒,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黄,房中劳极方。

  白术(十四枚) 附子 秦艽 人参 牡蛎 蜀椒 细辛 黄芩 川芎 牛膝(各三分)干姜 桂心 防风(各五分) 独活 柴胡 桔梗 茯苓 当归(各四分) 乌头 天雄 甘草 莽草?

  上二十六味治下筛,平旦酒服五分匕。讫,如人行七里久,势欲解,更饮酒五合为佳。

  太乙备急散
  治卒中恶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蛊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伤寒热毒病六七日方。

  雄黄 桂心 芫花(各二两) 丹砂 蜀椒(各一两) 藜芦 巴豆(各一分) 野葛(三分)附子(五分)

  上九味,巴豆别研如脂,余合治,下筛。以巴豆合和更捣,置铜器中密贮之,勿泄,有急疾,水服钱五匕,可加至半钱匕,老小半之。病在头当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此所谓如汤沃雪,手下皆愈。方宜秘之,非贤不传。

  龙牙散
  治百疰邪鬼飞尸万病方。

  龙牙 茯苓(各二两半) 雄黄 芍药 枣膏(各五分) 干地黄 石斛 胡燕屎(各三分)鬼箭羽 乌头 羌活 露蜂房 曾青 真珠 桂心 杏仁 防风 桃奴 鬼臼 鹳骨(各一两) 人参 大黄(各一两半) 白术(二两) 苏子(四合) 橘皮 甘草 川芎 远志 鳖甲 鬼督邮 铜 ?

  上三十三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以知为度,当有虫从大便出。

  治鬼疰蛊疰,毒瓦斯变化无常方∶

  犀角 麝香 丹砂 雄黄 鹿角 龙骨 鲛鱼皮 蜈蚣 丁香 荷根 蜀椒 干姜(各一分) 贝子(十枚)

  上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

  备急丸
  治卒中恶风,气忤迷绝不知人(方见前第十二卷,胆腑门中。)

  墨奴散
  治卒得恶疰腹胀方。

  釜下墨(一合) 盐(二合)

  上二味合治,以水一升半,煮取八合,一服令尽,须臾吐下即瘥。

  治暴心痛,面无颜色欲死者方

  以布裹盐如弹丸大,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治哭疰方∶

  梳齿间刮取垢,水服之。

  又方 乱发(一两) 腊月猪脂(一合 ?

  上二味取猪脂煎发,令消烊,服之,虫死矣。

  又方 熬大豆帛裹熨之。

  治一切病食疰方(凡食上得病为食疰∶)

  取釜下土如鸡子大为末,醋泔清一升和,服之,行五十步吐即瘥。

  又方 还取本食种数多少相似各少许,和合布裹烧灰,如杏仁大,水服之。

  鹳骨丸
  治飞尸遁尸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者方鹳骨(三寸) 丹砂(一作丹参) 牡蛎(一作牡丹) 雄黄 莽草(各四分) 藜芦 桂心 野葛(各二分) 斑蝥 芫青(各十四枚) 蜈蚣(一枚) 巴豆(四十枚)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每服二丸,日三,以知为度。

  蜥蜴丸
  治 坚水肿,蜚尸,遁尸,寒尸,丧尸,尸注,骨血相注,恶气鬼忤,蛄毒邪气往来,梦寐存亡,流饮结积,虎野狼所啮, 犬所咋,鸩毒入人五脏,服药以杀其毒,毒即消。妇人邪气鬼忤,亦能遣之之方(方见前第十一卷,肝脏门积聚篇中。)

  桔梗丸
  治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饮,宿食不消,酒癖诸病方。

  桔梗 藜芦 皂荚 巴豆 附子(各二两)

  上五味为末,蜜和捣万杵,丸如梧子大,宿不食,平旦饮服二丸,仰卧服,勿眠至食时,膈上吐,膈下下去恶物如蝌蚪虾蟆子,或长一二尺,下后当大虚。口干可作鸡羹饮五合,太极饮食粥一升,三四日病未尽,更服。忌如药法。

  十疰丸
  主十种疰,气疰、劳疰、鬼疰、冷疰、生人疰、死人疰、尸疰、食疰、水疰、土疰等方。

  雄黄 巴各(各二两) 人参 甘草 麦门冬 细辛(一作蒿本) 桔梗 附子 皂荚 蜀椒(各一两)

  上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空心服五丸,日三,稍加,以知为度。

  太乙神明陷冰丸
  治诸病破积聚,心下支满,寒热鬼疰长病,咳逆唾噫,辟除众恶鬼逐邪气鬼击客忤,中恶胸中结气,咽喉闭塞,有进有退,绕脐绞痛恻恻,随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状,毒疰相染甚至灭门者方。

  雄黄(二两) 当归(三两) 丹砂 矾石(一作 石) 桂心 大黄(各二两) 芫青(五枚)藜芦 附子(各一两半) 人参 真珠 麝香 鬼臼 犀角 牛黄(各一两) 蜈蚣(一枚)射罔(一两) 乌头(八枚) 杏仁(三十枚) 蜥蜴(一枚) 樗鸡 地胆(各七枚) 斑蝥(七枚)巴豆(一分)

  上二十四味为末,蜜和捣三万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不知稍增。又以二丸着门上令众邪不近。伤寒服之无不愈。若至病家及视病患,夜行独宿服二丸,众邪不能近也。(胡洽无桂心、芫青、人参、真珠、犀角、麝香、射罔、牛黄、蜥蜴、乌头、樗鸡、当归十二味药。)(只十二味,与积聚篇同)

  江南度世丸
  治万病症结积聚,伏尸长病,寒热疰气流行皮中,久病着床肌肉消尽,四肢烦热呕逆不食,伤寒时气恶疰,汗退场门噤不开心痛方。

  蜀椒(三两) 人参 细辛 甘草(各二两) 茯苓 真珠 大黄 干姜 丹砂 野葛 桂心 雄黄 麝香 鬼臼(各一两) 乌头 牛黄(各二分) 附子 紫菀(各六分) 巴豆(六十枚) 蜈蚣(二枚)

  上二十味为末,蜜丸如小豆,饮服二丸,加至四丸,日一服。加獭肝一具更良。

  大度世丸
  治万病与前状同者方。

  牛黄 大黄 雄黄 真珠 丹砂 人参 附子 细辛 甘草 射罔 鬼臼 莽草(各一两) 蜀椒 麝香 鬼箭羽 桂心 茯苓 紫菀(各二两) 干姜(三两) 野葛(一尺) 蜥蜴 蜈蚣( ?

  上二十六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二丸,日二,先食服之。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乱中恶,小儿客忤长病方∶

  獭肝(一具) 蜈蚣(一枚) 麝香(二分) 雄黄 莽草 丹砂 鬼臼 犀角 大黄 巴豆 牛 ?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麻子,空腹服二丸至三丸,以知为度。

  雷氏千金丸
  治行诸气宿食不消,饮食中恶,心腹痛如刺及疟方。

  硝石(三分) 大黄(五分) 桂心 干姜 (各二两) 巴豆仁(六十枚)

  上五味为末,捣三千杵,蜜丸如大豆,服二丸,神验无比,已死者折齿灌之。

  治卒得尸疰毒痛往来方∶

  杏仁 乱发灰(等分)

  上二味研如脂,丸如梧子,每服酒下三丸,日三。(姚氏以猪膏和丸。)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 干姜(各一两) 巴豆仁(二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上醋和如泥,敷病上,干即易之。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处,不得近者方∶

  取艾小 令碎,着痛上,浓一寸余。热汤和灰令强热置艾上,冷即易,不过二三度瘥。

  治遁尸飞尸,又治暴风毒肿流入四肢头面方∶

  白芥子一升蒸熟捣,以黄丹二两搅和,分作两分,用疏布袋盛,更蒸使热,敷痛上,当更迭蒸袋,常使热敷之,如此三五次即定。

  治人皮肤中痛,名症疰方∶

  醋和燕窠土敷之。

  治走疰方∶

  烧车 令热,暂入水,以湿布裹熨病上。

  治三十年气疰方∶

  豉心(半升) 生椒(一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适寒温,用竹筒吸取汁,令病者侧卧,手擘大孔射灌之,少时当出恶物,此法垂死,悉治得瘥,百千不可具说。

  灸法
  凡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块垒踊起,或挛引腰背,治之之法,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其壮数,取愈止。

  又灸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

  又灸心下三寸十壮。

  又灸乳下一寸,随病左右多壮数。

  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从乳头向外量使当肋KT 于绳头,灸三壮卒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随年壮。

  又灸心下一寸三壮。

  又灸手肘纹,随年壮。

  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饮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脘十壮。

  水疰(口中涌水),经云∶肺来乘肾,食后吐水,灸肺俞。

  又灸三阴交。

  又灸期门,穴在乳下二肋间。泻肺补肾也,各随年壮。

  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疰。

《千金方》
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方》热门篇章

【孙思邈】简介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中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养生理论


  唐朝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儿子,喜欢学习,擅长谈论辨名析理之学,典签卢照邻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经常声称,说:"我的命相就这样了。"卢照邻是范阳人,任新都尉,因为患有难医治的疾病,他住在阳翟的具茨山,编著并注释《疾文》和《五悲》。卢照邻性情高雅颇具诗人风度,不料后来竟投颍水自杀身亡。卢照邻曾居住在景城鄱阳公主废弃的府第中。显庆三年时,唐高宗召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当时孙思邈也住在这里。孙思邈是华原人,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卢照邻见到孙思邈后伤感自己正在壮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备,于是作《蒺藜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承受自然的体质的差异。卢照邻作的赋,词句极其美丽。孙思邈会算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卢照邻和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都用对老师的礼节待孙思邈。他们曾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人体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疾,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石头竖起。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急风暴雨,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卢照邻说:"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说:"怎么讲呢?"思邈说:"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诗经》说,'好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是大胆。'《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和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自己谨慎的人,长期以忧畏为根本。《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忧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著;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应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啊忧畏就象水与火一样,一会儿也不能忘掉它呀!人无忧畏,子弟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难。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


药王医龙


  相传唐耀州五台山下,几个人抬着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着一位老妇人。只见老妇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正行走间,碰见一老者,童颜鹤发,身背葫芦,看老妇人十分伤心,急步上前问道:“老妇人哭送何人?”不料老妇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对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发现有血滴,忙安慰老妇人道:“老妇人不要难过,棺内人尚有救。”老妇人听说棺内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声,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这样了。也许天可怜我,女儿有救。于是边擦眼泪边说:“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难产,死去已有两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妇人擦干泪眼,抬头一看,惊喜地喊到:“孙真人!?”老妇人以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细一看,果然是孙真人,不觉大喜,忙叫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以为老人气糊涂了,传来喊话:“半路上不能停棺啊!”“停!停!我娃有救啦!孙真人来了!”听说孙真人来了,抬棺的人才停下来,将棺木缓缓落地。有人小声嘟囔:“医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谁再能没听说过能把死人治活。”孙真人来到棺前,让打开棺盖一看,说:“好险啊,我若迟来一步,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随即拿出苗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妇人身内,两指捻提转动。众人围着棺木,噔大眼睛,摒住呼吸,盯着棺内妇人。稍停,棺内便传出婴儿的啼哭,产妇的呻吟,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老妇人连连叩头谢恩人。孙真人一针救二命,刹时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兆,传遍唐土。从此,人们对孙思邈以药王相称。


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答弟子问


  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于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0

更多孙思邈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