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忤第四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论二首 方二十七首 灸法一首)

  论曰∶少小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

  执作喘息乳气未定者,皆为客忤。其乳母遇醉或房劳,喘后乳儿最剧,能杀儿也,不可不慎。

  凡诸乘马行,得马汗气臭,未盥洗易衣装便向儿边,令儿中马客忤。儿卒见马来,及闻马鸣惊,及马上衣物马气,皆令小儿中马客忤。慎护之,特重一岁儿也。

  凡小儿衣,布帛绵中不得有头发,履中亦尔,白衣青带,青衣白带,皆令中忤。

  凡非常人及诸物从外来,亦能惊小儿至致病。欲防之法,诸有从外来人及有异物入户,当将儿避之,勿令见也,若不避者,烧牛屎,令常有烟气置户前,则善。

  小儿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而秋初一切小儿皆病者,岂是一切小儿悉中客邪。

  夫小儿所以春冬少病,秋夏多病者,秋夏小儿阳气在外,血脉嫩弱,秋初夏末,晨夕时有暴冷,小儿嫩弱,其外则易伤,暴冷折其阳,阳结则壮热,胃冷则下痢,是故夏末秋初,小儿多壮热而下痢,未必皆是中客及魃也。若治少小法,夏末秋初常宜候天气温凉也。有暴寒卒冷者,其少小则多患壮热而下痢也,慎不可先下之,皆先杀毒后下之耳。

  《玄中记》云,天下有女鸟,名曰姑获(《肘后》、《子母秘录》作乌获),一名天帝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又名钓星鬼,喜以阴雨夜过飞鸣,徘徊人村里,唤得来者是也。

  鸟纯雌无雄不产,阴气毒化生,喜落毛羽于人中庭,置儿衣中,便令儿作痫,病必死,即化为其儿也。是以小儿生至十岁,衣被不可露也,七八月尤忌。

  凡中客忤之为病,类皆吐下青黄白色,水谷解离腹痛天纠,面色变易,其候似痫,但眼不上插耳,其脉急数者是也,宜与龙胆汤下之,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称分等多少也。

  小儿中客,急视其口中悬雍左右,当有青黑肿脉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或青,如此便宜用针速刺溃去之,亦可爪摘决之,并以绵缠钗头拭去血也。

  少小中客之为病,吐下青黄赤白汁,腹中痛,及反倒偃侧,喘似痫状,但目不上插少睡耳,面变五色,其脉弦急,若失时不治,小久则难治矣。欲疗之方∶

  用豉数合,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以摩儿囟及手足心,各五六遍毕,以丸摩儿心及治少小中客忤,项强欲死方∶

  取衣中白鱼十枚,为末以敷母乳头上,令儿饮之,入咽立愈。(一方二枚着儿母手,掩儿脐中,儿吐下愈,亦以摩儿项及脊强处。)

  又方 吞麝香大豆许,立愈。

  治小儿卒中忤方∶

  剪取驴前膊胛上旋毛,大如弹子,以乳汁煎之,令毛消药成,着乳头饮之,下喉即愈。

  又方 烧母衣带三寸,并发合乳汁,服之。

  又方 取牛鼻津服之。或牛口沫敷乳头,饮之。

  一物猪蹄散
  治小儿寒热及赤气中人方。

  取猪后足悬蹄,烧末捣筛,以饮乳汁一撮,立效。

  治少小猝中客忤,不知人者方∶

  取热马屎一丸,绞取汁饮儿,下咽便愈。亦治中客忤而KT 啼,面青腹强者。

  一物马通浴汤
  治少小中忤方。

  马通三升,烧令烟绝,以酒一斗煮三沸去滓,浴儿即愈。

  一物猪通浴汤
  治小儿中人忤,KT 啼面青腹强者方

  猪通二升,以热汤灌之,适寒温浴儿。

  治少小客忤,二物黄土涂头方∶

  取灶中黄土、蚯蚓屎等分捣,合水和如鸡子黄大,涂儿头上及五心,良。一方云用鸡子清和如泥。

  治小儿卒客忤方∶

  铜镜鼻烧令赤,着少许酒中,大儿饮之,小儿不能饮者含与之,即愈。

  治小儿中马客忤而吐不止者方∶

  灸手心主间使大都隐白三阴交各三壮,可用粉丸如豉法,并用唾,唾而咒之,咒法如下。

  咒客忤法∶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儿苦客忤,从我始,扁鹊虽良不如善唾。良咒讫,弃丸道中。

  又法∶取一刀横着灶上,解儿衣,发其心腹讫,取刀持向儿咒之唾,辄以刀向心腹,啡啡曰(音非出唾貌),煌煌日,出东方,背阴向阳,葛公葛公,不知何公,子来不视,去罔顾,过与生人忤,梁上尘,天之神,户下土,鬼所经,大刀环犀对灶君。二七唾客愈。儿惊唾啡啡如此。二七啡啡,每唾以刀拟之咒,当三遍乃毕,用豉丸如上法,五六遍讫,取此丸破视其中有毛,弃丸道中,客忤即愈矣。

  小儿魃法∶

  论曰∶凡小儿有魃病者,是妇人怀娠,有恶神导其腹中胎,妒嫉他小儿令病也。魃者,小鬼也(音奇),妊娠妇人不必悉招魃魅,人时有此耳。魃之为疾,喜微微下痢,寒热或有去来,毫毛鬓发KT 不悦,是其证也,宜服龙胆汤。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又孕,使儿饮此乳,亦作 也,令儿黄瘦骨立,发落壮热,是其证也。

  治魃方∶ 炙伏翼,熟咀哺之。

  又方 烧伏翼末,饮服之。

  又方 以水二升煮 蓄、冬瓜各四两,取浴之。

  白藓皮汤
  治少小客魃挟实方。

  白藓皮 大黄 甘草(各一两) 芍药 茯苓 细辛 桂心(各十八铢)

  上七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小儿夜啼∶?

  龙角丸
  治小儿五惊夜啼方(崔氏名五惊丸)。

  龙角(六铢) 牡蛎(一作牡丹) 川大黄(各九铢) 黄芩(半两) 蚱蝉(二枚) 牛黄(如小豆五枚)

  上六味末,蜜丸如麻子,蓐里儿服二丸,随儿大小增减。

  川芎散
  治小儿夜啼,至明即安寐方。

  川芎 白术 防己(各半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乳和与儿服之,量多少,又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

  二十日儿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之,服如麻子一丸。儿大能服药者,以意斟酌之。

  一物前胡丸
  治少小夜啼方。

  前胡随多少捣末,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为度。

  千金汤
  治小儿暴惊啼绝死,或有人从外来,邪气所逐,令儿得疾,众医不治方。

  川椒 左顾牡蛎(各六铢碎)

  上二味以醋浆水一升,煮取五合,每服一合。

  又方 伏龙肝 交道中土(各一把)

  上二味治下筛,水和少许饮之。

  又方 取马骨烧灰,敷乳上饮,儿啼即止。治小儿夜啼不已,医所不治者方∶

  取野狼屎中骨,烧灰为末,水服如黍米粒大二枚,即定。

  又方 烧 皮三寸灰,着乳头饮之。

  治小儿惊啼方∶

  取鸡屎白熬末,以乳服之,佳。

  又方 酒服乱发灰,良。

  又方 以妊娠时食饮偏有所思者物,哺儿则愈。

《千金方》
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方》热门篇章

【孙思邈】简介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中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养生理论


  唐朝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儿子,喜欢学习,擅长谈论辨名析理之学,典签卢照邻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经常声称,说:"我的命相就这样了。"卢照邻是范阳人,任新都尉,因为患有难医治的疾病,他住在阳翟的具茨山,编著并注释《疾文》和《五悲》。卢照邻性情高雅颇具诗人风度,不料后来竟投颍水自杀身亡。卢照邻曾居住在景城鄱阳公主废弃的府第中。显庆三年时,唐高宗召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当时孙思邈也住在这里。孙思邈是华原人,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卢照邻见到孙思邈后伤感自己正在壮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备,于是作《蒺藜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承受自然的体质的差异。卢照邻作的赋,词句极其美丽。孙思邈会算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卢照邻和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都用对老师的礼节待孙思邈。他们曾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人体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疾,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石头竖起。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急风暴雨,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卢照邻说:"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说:"怎么讲呢?"思邈说:"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诗经》说,'好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是大胆。'《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和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自己谨慎的人,长期以忧畏为根本。《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忧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著;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应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啊忧畏就象水与火一样,一会儿也不能忘掉它呀!人无忧畏,子弟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难。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


药王医龙


  相传唐耀州五台山下,几个人抬着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着一位老妇人。只见老妇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正行走间,碰见一老者,童颜鹤发,身背葫芦,看老妇人十分伤心,急步上前问道:“老妇人哭送何人?”不料老妇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对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发现有血滴,忙安慰老妇人道:“老妇人不要难过,棺内人尚有救。”老妇人听说棺内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声,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这样了。也许天可怜我,女儿有救。于是边擦眼泪边说:“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难产,死去已有两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妇人擦干泪眼,抬头一看,惊喜地喊到:“孙真人!?”老妇人以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细一看,果然是孙真人,不觉大喜,忙叫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以为老人气糊涂了,传来喊话:“半路上不能停棺啊!”“停!停!我娃有救啦!孙真人来了!”听说孙真人来了,抬棺的人才停下来,将棺木缓缓落地。有人小声嘟囔:“医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谁再能没听说过能把死人治活。”孙真人来到棺前,让打开棺盖一看,说:“好险啊,我若迟来一步,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随即拿出苗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妇人身内,两指捻提转动。众人围着棺木,噔大眼睛,摒住呼吸,盯着棺内妇人。稍停,棺内便传出婴儿的啼哭,产妇的呻吟,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老妇人连连叩头谢恩人。孙真人一针救二命,刹时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兆,传遍唐土。从此,人们对孙思邈以药王相称。


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答弟子问


  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于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0

更多孙思邈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