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电闪雷鸣
中国革命和伟人的命运曾经取决于一个电话。
1935年9月10日凌晨。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睡梦中被人叫醒,接着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气急败坏地告诉徐向前,在右路军指挥部的参谋长叶剑英不见了,军用地图也不见了。
徐向前大吃一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脑子里一片空白,紧接着,前面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打来电话,报告说毛泽东,博古,周恩来等人率领的近万人的中央红军已经连夜出走,还对红四方面军放了警戒哨。
指挥部里乱成一团,红军大学校长何畏一头雾水地跑来问:是不是有命令叫走?他们把红军大学学员都带走了啊!陈昌浩说:我们没下命令,赶紧叫他们回来!
其实,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陈昌浩心里是知道的,就在不到两天前,红军总政委,红四方面军的实际领导人张国焘秘密发电报给他,要他率领红四方面军裹挟中央红军立即南下,用枪杆子审查红军的路线问题。这封电报,作为参谋长的叶剑英应该也看到了,既然叶剑英看到了,那么中央红军连夜撤离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为中央红军只有一万人,而红四方面军有八万多人,八万对一万,那当然是谁的枪杆子多谁说了算!然而对徐向前来说,这一突发事件却如同晴天霹雳,让他毫无思想准备。他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很痛苦也很迷茫,这是怎么搞的,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他隐隐预感到,红军要分裂了。
这时,电话铃又响了,陈昌浩接起电话,原来是前天和中央红军一起行动的红四方面军干部打电话来请示: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陈昌浩拿着电话筒,问徐向前怎么办?
徐向前与叶剑英
此时,中国革命的命运实际就掌握在徐向前和陈昌浩的手里,要是打,中央红军必然不是红四方面军的对手,那么中国革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关键时刻,徐向前斩钉截铁地说: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也不能打!
陈昌浩虽然一直忠于张国焘,作为政委,他对徐向前的意见有否决权,而此时陈昌浩却异乎寻常地同意了徐向前的意见,只是怒气冲冲地向中央红军发报了解情况,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多年后,徐向前元帅心有余悸地回忆说:他(陈昌浩)是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假如他感情用事,下决心打,我是很难阻止的。
而此时的中央红军指挥部里同样也是气氛沉重,毛主席回忆说:当时我们只剩下7000多人,这7000多人能干什么?说实话,我们当年连部队打散之后全部到白区打游击的方案都准备好了。
幸而毛主席当机立断,率部快速脱离,徐向前,陈昌浩深明大义,没有让这次突发事件发展为红军之间的火并,间接地拯救了中国革命。多年后,毛主席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还幽默地说道:那次多亏了叶剑英同志,要不然这里(指头颅)就没有了!
viphello
齐白石的死因?大家都知道,齐白石喜欢画画,还是个大艺术家,但他感情生活更传奇,其实就是个色鬼。57岁纳妾18岁的胡宝珠,他83岁时胡宝珠难产而死。85岁要续弦,92岁仍喜欢看漂亮美眉,93岁吵着要结婚,对普通人来说是伤风败俗,老不正经,但别人会画画呀,所以这叫雅兴,甚至成为一桩美谈。
家人给他介绍44岁女人,他说“太老了”不要,后来给他介绍了个22岁女演员,老先生很高兴,准备筹办婚礼,却突然去世,因此他的死是因为寿元到了,还是乐极生悲激动而去。
aimo
其实历史这东西真正好玩的地方不在于有些事情想不明白,而在于很多事情看起来很明白,可组合在一起之后就变得扑朔迷离。吐槽机不是一个阴谋论者,但抗不住脑洞太大,把事件关联后往往结论很可怕,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忠臣话说唐太宗李二和名将李勣堪称千古君臣典范,两人一起喝酒吹逼,李勣喝高了躺尸,李二就把御袍脱下来给盖上;李勣得了暴疾,李二听说龙须能治后马上把胡子剪了给他治病。把李勣感动的内牛满面,发誓不止效忠李二,以后必须为太子鞠躬尽瘁,为了表示诚意,这哥们咬破手指写血书为证。
然而就是这样貌似温情脉脉的背后,依然是帝王心术作祟,公元649年,李二进入弥留之际。他招来太子李治:“我身体已经无法挽回,把李勣留给你用,只是你对他没有恩情,我得为你筹划一番。
明日我就将李勣外放出去,如果他进宫表示不愿去,你立刻杀掉他;如果他拖拖拉拉的启程晚,你以后不可重用他;如果他立刻出京,就表明这人忠心耿耿,我死之后你立刻把他召回,授以仆射之位,他受你恩典,必效死命。“
次日李二在朝上找点小毛病将李勣贬为叠州都督,李勣做的更绝,下朝后连家都没回,直接出京赴任。这一路他到底是什么心情不得而知,但这对所谓千古君臣典范想来让人有点不寒而栗,君主对臣子的步步试探到临时不休的地步,臣子对君王的严防死守到违背常理的程度........连家都没敢回.....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大抵就是两个聪明人玩心眼儿的故事,也算不得细思恐极,真正可怕的是下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家事李治继位后果然召回李勣,短短一年时间拜洛州刺史、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任同中书门下,最后封尚书左仆射。一时间李勣出将入相,成为盛世大唐最炙手可热的人物,甚至可以与长孙无忌分庭抗礼。
随后李治就把小妈武媚娘从尼姑庵里给领了回来,继而又想让小妈当皇后。要说这哥们也是够憋屈,堂堂天子拎着礼物到群臣家里求情,群臣还完全不给面子。亲舅舅长孙无忌闭口不言,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带着百官集体反对。
高宗李治已经完全放弃了希望,本着宁落一轮、不落一人的心思去了称病不出的李勣家,见到李勣后这实诚孩子也没遮羞,实话实说道:“我本来准备立武昭仪为后,无忌舅舅、褚遂良和百官都反对,这事只能作罢。我顺道过来看看你。”
李勣听后声色不动,说出一句改变历史的话:“此陛下家事,与外人何干?”
大喜过望的李治再次坚定了立后决心,原因无他,李勣的话是暗示支持他的,而李勣手里是有兵权的。几番苦斗之后,武媚娘终于当上皇后,高宗死后又成为女皇武则天,朝中权臣和李氏宗室几乎被她屠戮一空。
现在我们该好好想下李勣为什么要说那句话了,聪明如他不清楚立后是国事?对李治的忠诚让他可以违背本心?联想起开始的故事,再想想后世对李勣用兵阴狠的评价,这事儿该算细思恐极了吧?
jessielibre
解放战争中,粟裕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歼灭华东战场国军战斗力最强的整编七十四师,虽然最后取胜了,但粟裕后来回忆起来,对这一仗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是险胜,稍有不慎,华东野战军就有全军被国军包了饺子的危险。
当时的华东战场的基本态势是,原本由粟裕率领在苏中作战的华中野战军已经退到山东根据地,与山东野战军会和,改称华东野战军,下辖十个纵队,由陈毅、粟裕统一指挥,全军总计约有二十七万人,在山东仍然处于内线作战的态势。而在华东战场的国军总计三个兵团24个整编师(军),总计约45万人。
在华东战场上的国军中,整编七十四师和第五军、第十八军是国军五大主力,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也都是装备比较好、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加上王耀武在济南的部队,在华东地区对华东野战军进行重点进攻,解放军不断后撤,解放区日渐缩小,只剩下方圆不到一百公里的狭小区域。
这时候,解放军急需打一仗来打破国军的重点进攻。但战场态势对解放军非常不利,国军在发起进攻之后,逐步对解放军形成了弧形包围圈,而且一改之前主力部队孤军冒进的打法,改为稳扎稳打,哪怕每天只前进五公里、十公里,战线也要保持得非常紧凑,友邻部队之间联系始终比较紧密。
一开始,粟裕计划歼灭王耀武手下的军队中的一部,但王耀武反应很快,发现形势不对,立刻命令部队后撤了。粟裕分析战场态势之后,认为围攻解放区的部队中,只有整编74师比较突出,有可能分割出来,包围歼灭。整编74师是围攻解放区的尖刀部队,位置居中,略微靠前,与两翼的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之间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距离。
决心先打整编74师之后,粟裕将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穿插分割,承担阻援任务,一部分包围和歼灭整编74师。只要能够先打掉整编74师,国军的弧形包围圈就会被打破,山东战场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如果在包围之后不能迅速歼灭,国军其余部队迅速救援,就会将华东野战军全部包围起来,态势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国军此时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但解放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各部队相互之间比较团结,执行任务比较坚决。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是委员长爱将,恃宠而骄,一直不把其他友邻部队放在眼里,尤其是和他的上级汤恩伯、和他同属汤恩伯指挥的李天霞,他都非常反感。只有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他关系相对好一些。
国家的另一个缺陷在于,虽然他们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现代化装备,但军队素质本身仍然是比较低劣的,对这些武器也不太会使用,装备优势经常发挥不出来,而且会变成他们的累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国军只会把坦克当成会移动的火炮使用,而无法把它的威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尤其是这些武器都需要汽油才能运转,因此一旦离开后勤基地,物资补给被切断,这些武器就会变成彻彻底底的累赘。而且,当时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道路、桥梁都难以承载这些武器的大规模运动,一旦陷入湖泊、沼泽比较密集的地区,道路泥泞,国军就只能放弃这些重武器,才能继续前进和作战。
巧合的是,整编74师刚好碰到了连续下雨,道路泥泞,张灵甫于是下令放弃重武器,基本上只携带了轻武器。而在发现自己已经被华野包围之后,张灵甫并没有向后撤退突围,而是且战且进,转移到了孟良崮,企图占领高点后固守待援,等待援军。但他到了孟良崮之后才发现,孟良崮的条件完全不具备固守的可能,连水源都无法解决。
国军也曾试图空投物资给张灵甫,但因为张灵甫的部队没有重武器,所以阵地很快就被压缩到一个很小的区域,飞机空投也不准,大多数直接空投到解放军阵地上去了。张灵甫指望的援军是离他最近的整编二十五师和整编八十三师,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向能够突破解放军的阻援阵地,就可以把张灵甫解救出来。但前提是他能够坚持到他们攻破解放军的阻援。
黄百韬得到救援张灵甫的命令后,进攻是非常积极的,全力攻击,一度打到离被包围的整编74师只有五公里的地方。李天霞因为和张灵甫有争夺整编七十四师师长的宿怨,之前与张灵甫关系也比较紧张,所以进攻并不积极,只是应付差事。所以,虽然国军统帅部命令华东战场的国军全力救援,但实际上比较卖力的只有整编二十五师。
更重要的是,整编二十五师还未突破解放军的阻援阵地,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就已经被全歼了,张灵甫本人也死了。因为整编七十四师当时轻装转移,所以缺乏固守阵地的重武器,物资也很快就断了,粮弹皆绝,士气瓦解,解放军发起总攻之后,很快就解决了战斗,没有给国军其它部队救援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而到了豫东战役的后半段,粟裕一度包围了黄百韬的整编二十五师,前面进展也是比较顺利的,但周围的国军救援比较积极,尤其是胡琏,杀了个回马枪,华野猝不及防,兵力不足,最后只能撤离战场,没有在豫东战役中消灭黄百韬。黄百韬之所以能逃出生天,除了胡琏救援积极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黄百韬并没有丢掉重武器,能够在解放军的包围圈中固守待援。
shayla623
大名鼎鼎的吕后,极有可能是死于狂犬病。
(刘邦和吕后)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这位执掌天下15年的传奇女子,享年62岁。吕后不甘心,天下应该是吕家的。病危之时,吕后还下令让侄子赵王吕禄当上将军,统领北军。侄子吕产,统领南军。
临死之前,吕后还念念不忘的对两个侄子说,自己只要一死,就有可能发生兵变。两个侄子一定要牢牢掌握军权,不能有半点放松。可见,吕后若是不死这么早,天下会变成什么样还真不知道。
《汉书》对吕后之死说的很简单,就是病死了。
但是我们再看看《史记》,有这么一段话:“三月中,吕后祓,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祓(fú)”的意思到河边斋戒沐浴,祈福避灾,这是古人一项传统习俗。就在吕后病死之前的三月中旬,她按照习俗,也来到了河边祈福。
在回来的路上,忽然遇到一个像狗一样的东西忽然扑到了吕后的腋下,转瞬之间又消失不见了。吕后回宫之后,立刻让人卜卦。占卜的就说了,这一定是赵隐王刘如意在作祟!从此之后,吕后就腋下生病,逐渐加重。
(影视剧里的刘如意)
先说说这个赵隐王刘如意,他是刘邦最宠爱的儿子,是和戚夫人一起生下来的。从一开始,刘如意就比吕后的儿子刘盈强很多,对吕后母子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刘邦死后,吕后立刻找机会毒死了刘如意。
所以,这里占卜的人说是刘如意作祟,其实是说刘如意的鬼魂来报复了。但是,我们知道鬼魂报复这种事,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吕后之病的根源,就有可能是那条狗了。三月中旬被咬,到八月一日病死,四个月的潜伏期,狂犬病发,完全有可能。更有利的证据是,后世王充在《论衡》当中,提到了吕后病发时的场景,“吕后且死,妖象犬形也”。死的时候就像疯狗附身一样,那应该是狂犬病无疑了。
为什么说这件事情细思极恐呢?
因为被疯狗咬,患狂犬病而死,真的是非常非常小概率的事情。吕后出门不可能只有自己一个人,一定是前呼后拥一大群。染上狂犬病的狗也不是到处都有,可偏偏就有那么一条,偏偏这几天发病了,偏偏就冲进了吕后的队伍当中,偏偏就抓伤了吕后……
这是多大的巧合啊!
若是吕后没有被野狗所伤,没有患上狂犬病,那凭借她当时的权势,再多活个十年八年,汉朝会不会变成吕家的?
jennylan
虎毒不食子,如果食堂说一代仁君典范汉文帝刘恒为了登上皇帝宝座,一夜之间连杀四子,你相信吗?是不是觉得汉文帝仁厚的人设完全崩塌?
然而,《史记》记载的“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这16个字,却隐藏着汉文帝毒杀亲子的恐怖真相。
这是怎么回事呢?
01、刘吕联姻汉高帝刘邦有八个儿子,齐王刘肥、汉惠帝刘盈、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
其中,刘恒的母亲是薄姬。
薄姬本为秦末诸侯魏王魏豹的小妾。楚汉之争初期,魏豹附汉而叛汉,乃为汉将韩信、曹参败俘,后被汉将周苛所杀。
因此,薄姬成了俘虏,送入织室织布。后刘邦见她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岁余不得宠幸。
后来因为好姐妹的帮忙,刘邦临幸了她一次,就这一次,薄姬就怀孕了。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薄姬在河南宫内成皋台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刘恒。可自薄姬生下儿子刘恒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刘邦。
而后,刘邦在剪除各异姓诸侯王后,分封同姓宗亲为诸侯王。
陈道明版刘邦剧照
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恒受封代王。
汉高帝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驾崩,嫡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汉惠帝继位后,他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实际掌握大权的是刘邦的发妻吕后吕稚。
吕后嫉妒心一发作,把那些为高祖侍寝而得宠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人都囚禁起来,不准出宫。戚夫人更是被做了人彘,她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也被毒杀。
同是天涯沦落人,薄姬因为不受刘邦宠爱,反而因祸得福,跟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尊为代王太后。
吕后称制后,面临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以刘邦为首的几个儿子为代表的刘氏宗亲,而吕后娘家吕氏家族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缓和刘吕矛盾,吕后开始进行刘吕联姻。
她把自己的侄女都嫁给刘邦的儿子或孙子。
当时刘邦还有六个儿子,齐王刘肥、代王刘恒、梁王刘恢、赵王刘友(刘如意死后,改封赵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
其中适婚年龄的只有刘恒、刘恢、刘友。
刘恢、刘友都娶了吕后的侄女为王后,刘肥最惨认了吕后的女儿、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为干妈,就连他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也娶了吕后侄子吕禄女儿为妻。
唯一一个例外就是代王刘恒!
吕后剧照
02、代王王后刘恒为什么没有娶吕氏女为妻?又或者说吕后为何会遗忘这个高帝四子?
其实吕后并没有遗忘刘恒,吕后曾欲释放一批宫人出宫,并将她们赏赐给诸侯王。
其中有一个叫窦猗房,是吕后的贴身婢女,她就阴差阳错被送到了代国(她本来想去赵国),这个窦猗房就是后来刘恒的皇后、汉景帝刘启的母亲、汉武帝刘彻的祖母。
在窦猗房成为刘恒妻子之前,刘恒是有王后的。
《美人心计》窦猗房
没错,刘恒也成亲了!
然而,这个代王王后是一个谜,她的身份、姓名一无所知!
关于她的记载只存在于史记·外戚世家附属在窦猗房传记中。
也就寥寥数语而已——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
这个代王王后在刘恒没登基之前就已经死了,连最基本的姓名也没有留下来。
在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编剧虚构了一个角色青宁,她也其实是吕后派去的细作,是吕后安排在刘恒身边的眼线。
实际上,在史书中,代王王后是没有其他交代的。
这非常的蹊跷,作为一个代王的正妻,她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这正常吗?
显然不。她有可能是被人故意隐瞒了。
虽然,在正史中我们不知道这个代王王后是什么人,但我们可以知道,刘恒跟她的感情应该还不错,要不然也不会为刘恒连生四子!
《美人心计》代王王后青宁剧照
现在问题来了。
赵王刘友在娶了吕氏女,立为王后并不宠爱这个王后。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因为刘友宠爱其他姬妾,这个吕王后心生妒忌,便向吕后诬告刘友谋反。
吕后大怒,于是召刘友进京,将他软禁起来,并断绝粮食,刘友饿死在软禁之所。
刘友死后,梁王刘恢改封赵王,刘恢被迫娶吕产的女儿为王后。
但刘恢也不爱这个王后,最终,吕产之女毒杀刘恢的宠妃,刘恢因此闷闷不乐,于同年六月,殉情自杀。
我们可以看到,刘邦这几个适婚的儿子非但要娶吕氏女,而且还不能宠爱其他女人。
刘友、刘恢就是因为和吕氏女感情不好,最终全部丧命。
可是,刘恒和代王王后感情这么好,吕后却无动于衷。
吕后竟然神奇的允许刘恒不和吕氏联姻,允许刘恒和一个非吕氏女感情这么好。
这可能吗?
这明显不太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代王王后也是吕氏女!
如果说,以上推论还有点勉强的话,接下来一件事,还可以证明代王王后是吕氏女。
03、代王四子
史记·外戚世家中代王王后还有最后一句记载:
“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
这段记载的背景是西汉初期的一件大事——诸吕之乱!
吕后临朝称制后,极力培植吕家势力,削除刘家势力,先是杀了刘邦的儿子赵王刘友,后让自己的兄弟做了各地的藩王。
吕台、吕产、吕禄及吕通都封了王,吕家势力不断壮大,刘邦“非刘不王” 的限制被打破。
这引起了刘氏宗族和汉朝功臣派的不满。
但是,吕后手段太厉害,他们敢怒而不敢言。
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逝。
吕后病逝后,吕氏的诸侯王,于同年九月,吕禄家中秘密讨论造反之事,夺取刘汉政权(食堂有理由怀疑这是栽赃陷害,事后诬陷,吕氏没理由、没必要造反!)
很快,齐王刘襄(刘肥之子)起兵讨伐诸吕。相国吕产派遣大将军灌婴率兵镇压,结果灌婴倒戈。
而在长安城内的朱虚侯刘章与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暗中联系,发动政变,一举铲除吕氏家族。
所有吕氏族人几乎被一网打尽,就连汉惠帝的儿子也被毒杀。
这就是诸吕之乱,诸吕之乱被平定后,功臣派和刘襄、刘章经过一番争斗,最终决定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美人心计》汉文帝剧照
就在这时,来了这么一句
“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汉文帝登基称帝后,代王王后所生四个儿子全部离奇病死。
这可是四个活蹦乱跳的青少年,在短短一个月内,没有任何征兆,全部病死。
这究竟是什么病呢?
如果说,有什么死因能让四个兄弟短时间内同时死亡。
那么这个死因更大的可能是谋杀,而不是疾病!
只有谋杀更令人信服!
可如果是谋杀!那么是谁?谁才是谋杀杀皇帝四个儿子的凶手?
04、文帝杀子答案只有拥立汉文帝的功臣派,也就算周勃、陈平这帮人!
要知道,诸吕之乱平定后,当时实力最强、最有可能继位的是首倡反吕的齐王刘襄,而不是代王刘恒!
代王刘恒之所以能成为汉文帝完全就是周勃、陈平等人一手推上来的!
功臣派是汉文帝皇位稳固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周勃、陈平这帮功臣派为何要杀代王王后四个儿子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代王王后就是吕氏女!
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功臣派双手沾满了吕氏家族的鲜血。
当他们杀光了吕家人之后,突然尴尬的发现,汉文帝登基后,吕氏的外孙现在极有可能成为太子!
一旦将来这个太子继位登基,来个反攻倒算怎么办?
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栗!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道理大家都懂。
因此,功臣派绝对不能允许代王王后四个儿子,这四个吕氏余孽活下来!
这四个孩子必须死!
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死!
周勃剧照
功臣派不是没有杀人,汉惠帝的儿子全部被他们杀了,理由是这些儿子都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是野种!
可他们能说这四个孩子不是刘恒的儿子吗?
大哥,别闹,刘恒是要做皇帝的人,谁要这么说,那刘恒不是头顶呼伦贝尔大草原了?
更重要的是,就算这四个孩子是吕氏余孽,可他们也是刘恒的儿子,未来皇帝的亲骨肉。
谁要是敢动手,就是和刘恒这个未来皇帝结下了杀子之仇!
怎么办?四个孩子必须死,可又不能和未来的皇帝结仇!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刘恒自己去杀这四个孩子。让刘恒自己妥协,在皇位和血脉中做出选择。
于是,当刘恒来到长安时,周勃在宫门口安排十个壮士拦住宫门口不让刘恒进入。
直到周勃赶来,让他们退下,刘恒才进入皇宫。
周勃意思很明显,没有我,你连宫门都进不去。
刘恒又不是傻,他陷入了沉思!
一轮永远都不可能见于史籍记载的谈判、妥协开始了。
刘恒能怎么办?
一方面是唾手可及的皇帝宝座,一方面是自己四个亲生骨肉!
不知道刘恒有没有想起楚汉相争时期,自己的父亲刘邦危急关头为了逃命,可以抛弃刘盈、鲁元公主,让一双儿女去死!
如果,他想到了这点,或许他心里会好受一点。
老爹能干,儿子就不能干?
于是,刘恒做出了选择!
结果就是他四个儿子全部暴毙!
汉文帝画像
结语、史记·孝文本纪记载
好个,“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代王王后四个孩子只能是病死,而不是其他!
好个,“霸陵(汉文帝陵墓)如故,千年颂声”,千秋之后,世人忘了“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只记住了,汉文帝的仁君之名,记住了文景之治!
历史,真是细思极恐!
小小蜜蜂
1955年4月11日夜晚,相距千里之外的两位伟人同时失眠了,而且是因为同一件事!一个是毛泽东主席,一个是周恩来总理!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昆明。
什么事情呢?1955年4月11日,印度航空的克什米尔公主号,满载3780加仑燃料,11名乘客,执行从香港到印尼雅加达的包机任务。不到6个小时,当天下午6点30分在北婆罗洲沙捞越海面上空发出三次求救信号后坠入大海,机上参加万隆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和记者全部遇难!
这就是著名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万幸的是,周恩来总理当时并未乘坐此飞机!
实际上,为了参加万隆会议,国家层面早在3月份就开始筹备了。3月12日,周恩来突发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原本中国方面还在犹豫是通过陆路前往,还是飞机前往。考虑到总理的健康,以及路上减少颠簸,于是最终决定乘坐飞机前往。
巧的是,周总理术后出院,就接到了缅甸总理的邀请,邀请他经昆明中转前往仰光,共同商讨亚非会议的事宜。
因此,阴差阳错的,周总理没有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前往。飞机坠毁时,周总理当时就在昆明!除周总理外,还有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
事后查明,台湾军统买通了香港启德机场的一个清洁工,在飞机上安装了炸药(由美国中情局提供)。所以,克什米尔号事件,是一次赤裸裸的国际刺杀行为,针对的就是周恩来总理。目的是防止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扩大影响力。是美国和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一手策划!
当然,后来万隆会议成功举行,周总理也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了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今天,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已经远去有半个世纪之久了,然而,每每想起此事,很多人依然感觉此事不寒而立,细思极恐!原因就在于,幸亏总理没有乘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接下来,细细分析一下另一种可能的后果吧
首先,对台湾的战争不可避免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周恩来总理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的总理,就当时国家的国情来说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
一旦总理有事,依照毛主席的脾气和全国人民的心情而言,国家对台湾的蒋介石政府的战争将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吧!就算,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挡着估计也挡不住。
其次,朝鲜战场,难免生事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实际上,这是一个停战协定,而不是一个和平协定。南北双方均有统一朝鲜半岛的打算。而且到1955年时,志愿军也没有完全从朝鲜撤回。
因此,一旦台海生事,必然诱发连锁反应。美国方面对于自己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满意!这个朝鲜半岛,再次陷入战火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最后,国内的历史也将改写假如一切都不发生变化的话,中国历史依然沿着原有的轨道进行下去。像国家后来的“两弹一星”计划,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等,很多事情都会受到干扰,要知道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和文革中保护重要人物的工作上,周总理都是独当一面的。毫不客气地讲,如果不是周总理的呵护,很多人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没有总理的支撑,很多事情干不了,很多人救不了。
总之,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算的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细思极恐的事件。万幸的是,总理没有乘坐!
一家之言,大家咋看?欢迎评论留言。
走走看看
1938年间的武汉会战,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负责固守信阳,隶属李宗仁第五战区管辖,当时的信阳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地处平汉铁路线上,距离汉口只有两百公里,不仅扼守着武汉的北大门,也是日军攻占武汉的必取之地。但在战局紧要关头,胡宗南全然不顾友军的安危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在不支会李宗仁的情况下擅自弃城而逃,导致尚留在平汉路东的第五战区十万大军陷入了被合围的风险,把李宗仁吓出了一身冷汗。
日军倾国之力发动的武汉会战企图速战速决,因为当时日本国内已经支撑不起长时间的大规模的作战了,当会战进行至两个多月后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为了打开局面以迅速攻占武汉,日军大本营改变了战略,即由东久迩宫率领的第二军四个师团,兵分两路由大别山的北麓平原西进进攻李宗仁的第五战区部,右路自正阳关向河南的信阳、潢川、罗山进攻,左路则由合肥攻入六安商城及麻城,与鄂东形成相呼应,最终对武汉构成大包围的态势。
八月底,东久迩宫率领的左路的第十三及十六师团进展很不顺利,遭到了孙连仲及宋希濂等部的节节抵抗,始终都无法突破第五战区的防线。狗急跳墙的日军为了尽快策应长江南岸的攻势,命令右路的第三及第十师团加快速度从潢川、罗山、信阳一线撕开缺口。而潢川是日军欲取信阳的必经之地,驻守潢川的正是张自忠将军的第59军部,为了给胡宗南赢得更多的部署时间,张自忠率领拼了命地顶住了日军第十师团十天的进攻,随着日军第三师团的到来,张自忠最终被迫放弃了潢川,于九月下旬日军的第三及第十师团已经兵临城下信阳。
日军第十师团进入了胡宗南的阵地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战,打得难舍难分,在第三师团不费吹灰之力拿下罗山成后,抽出了兵力配合第十师团进攻信阳。日军在正面进攻不下的情况下,在炮兵的配合下抽出了一支骑兵联队经青山店小道迂回,一举攻占了信阳的柳林车站,截断了武汉至信阳间的铁路线。为了收复柳林车站打通平汉线,李宗仁命令罗卓英两个师与胡宗南部配合围剿日军这支骑兵联队,一度收复了柳林车站。
但随着日军第三师团部源源不断地从青山店小道涌入柳林车站,信阳城已经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窘境,胡宗南担心第17军团再继续死守将难逃全军覆没的厄运。而胡宗南自经过了惨烈的淞沪会战后已经萌生了保存实力的念头,兰封会战一直徘徊不前曾遭到了蒋介石的痛斥,此时第17军团已经命悬一线,再不走后果难料了,于是立刻传令撤兵,在不经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同意下将七个师撤至了南阳,至此武汉的大北门信阳沦陷,平汉线也完全暴露在了日军面前,第五战区也全面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信阳失守后,第五战区面临着灭顶之灾,日军从平汉线缺口迅速向路西的应山、安陆、花园等地疯狂反补,配合南面进攻武汉的日军对平汉路东的第五战区逐渐形成了包围圈,李宗仁的背后犹如吹来了一阵冷风,便急忙电令驻守在信阳南部的罗卓英及刘汝明部凭借有利地形死撑,第五战区十万大军才侥幸从日军的包围圈中安全撤出。如果信阳南部的罗卓英和刘汝明部也随胡宗南弃城而逃,李宗仁这十万大军恐怕难逃全军覆没的厄运。
武汉会战结束后,怒不可遏的李宗仁要求军事委员会立即查办擅自弃城而逃的胡宗南,但蒋介石对李宗仁的告状置之不理,最后不了了之。蒋介石不但没追究天子门生胡宗南在责任,反而擢升为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不久后还转正了。而胡宗南在南京沦陷前,曾经摆了一李宗仁道,当时胡宗南率部从南京撤退至了安徽,蒋介石将其划给了李宗仁管辖,但李宗仁这座庙太小了根本容不下已经自我膨胀的胡宗南,在没有李宗仁的命令下擅自率部出走,李宗仁自讨没趣地向蒋介石告了一状,胡宗南反而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赞扬,孺子可教也。
夏天到达
刘邦老妈被蛟龙趴身上那个的事件,其实挺细思极恐的。
这件事最初记载在《史记》中,其目的是为了衬托刘邦是天命所归的,不过将这个事件重新仔细审视,和高祖本纪前后对应结合来看,这件事有点不简单。
《史记》中是这么说的,刘邦是沛县人,他的父亲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媪,“媪”意思是老年妇女,那么刘媪的意思就是刘老太太,估计连姓名都没留下来。
不知道啥原因,刘媪一个人外出了,可能是去干活,也可能是回娘家去了,从后文的意思估计离家不远。
刘媪又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又累了,有可能是犯困了,就在一个大湖的边上睡着了。这心可真大啊,一个女人敢在湖边睡觉,当时可是战国七雄乱世,不是太平盛世。
尤其是湖边沼泽山林这些隐蔽的地方,往往是犯罪分子容易盘踞的地方。就不怕杀出个黑旋风李逵啊,当然人家是梁山好汉不抢女人;如果遇到飞天蜈蚣,矮脚虎王英等这些好色之徒,刘媪恐怕就被抢去做压寨夫人了,那么历史上也就没有刘邦啥事了。
扯远了话说回来,刘媪睡着后就在梦中遇到了神仙,就是不知道两人到底干了啥,聊了啥,有没有给刘媪圣水之类的。
只是当时变了天,突然雷电交加,乌云密布,风雨大作。刘邦父亲刘太公感觉老婆外出这么长时间该回家了,再说了这天气怕有个三长两短,于是赶紧出去找刘媪。
风雨天刘太公竟然找到了刘媪,所以前文说离家不远,不过比较尴尬的事情却出现在刘太公面前,他老婆身上趴着一条龙,就是不知道他老婆身上还没有衣服?
估计梦中的神仙跑路了,可是外面的龙是怎么回事?难不成神仙化成了龙。反正刘太公一来,龙就趴在刘媪身上。
但问题是,刘太公来了之后,他和龙是不是该干一架啊,总不能刘太公一来,龙就跑了。最起码龙也是非常神奇的动物,趴在刘媪身上说明其并不怕人。
龙既然不怕人,刘太公毕竟不能眼睁睁看着龙干那个啊,按照其他男人的情况,不论是龙还是其他,都是将其赶走的。总之,可是这些都没有记载,这也没啥问题?就带着疑问往下看。
刘太公带着刘媪回家了,不久刘媪就怀有身孕了,之后就生下了刘邦。之后呢?历史中,刘媪就没了记载。
《史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我们来捋一捋这个事件,从事件发生后来说,刘媪是梦中见过神仙,还和龙那个的女人,这可是惊天的大新闻啊,就算是放到今天也是爆炸性新闻,绝对会占据热搜半个月。
就算战国时期,乱世纷争,社会不如现在发达,这件事如果是真的,天生异象,古人是很看重的,那么也会传到国王的耳朵里,再不济也会传遍街坊邻里,搞不好会被当地人尊奉为神仙圣女之类。
可是偏偏这个被龙那个的女人连个姓名都没留下来,只有一个刘老太太的头衔,这可是刘邦的母亲啊!大汉开国皇帝的老妈。
刘邦老爸可是将龙赶走的男人,按照后世也应当有个“打龙英雄”的称号,说不定还能得到一千贯赏金,当上衙门的都头呢!可是实际上刘太公在当地籍籍无名,就是田间普通一老头,勤勤恳恳种地的农民而已,如果刘邦不当皇帝,也就没有他啥事情了。
这些事情也不是啥大事,可是后面发生的事情有点奇怪了,刘太公后来娶了一个老婆,生了楚元王刘交。刘邦家中并不富裕,刘邦二哥还得种地,他家并不具备给刘太公娶小老婆的条件。
估计是刘媪去世后,刘太公重新娶了的续弦。楚元王刘交可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得力助手,其岁数不小,按照楚元王刘交的情况推断,刘媪生下刘邦后,可能就去世了。
至于其去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刘邦是刘太公的儿子,不管有没有龙,不管其愿不愿意,这件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可是同为刘太公的儿子,这待遇可不相同。刘邦还没有出头时,刘太公给老大刘伯,老二刘仲,老四刘交娶了媳妇,唯独没有老三刘邦娶个媳妇。
给儿子娶个媳妇,这是自古农民做爹的责任和义务,刘太公如此厚此薄彼,刘邦会被外人怎么看?幸亏刘邦自己还算有能耐,比较幸运。自己找到了曹夫人,解决了单身问题,还生下了儿子刘肥。
后来在县令的宴会上遇到吕太公,吕太公看到刘邦大腿上的七十二颗痣,就将自己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刘邦这才有了明媒正娶的老婆。
这还不算,刘太公还供刘交读书,刘交可是荀子的徒孙,诗写的非常好,可是这读书的好事也没有刘邦的份,历史上有人写诗说: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太公干这些事不地道,还说了不好听的话,他认为刘邦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就是个无赖,打理家业不如老二刘仲,有点嫌弃刘邦。
《史记》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似乎看起来刘邦和刘太公在性格上没有任何相同点,刘太公比较保守,为人本分一些,其他几个儿子也像他,唯独刘邦一点都不像刘太公。
刘太公这种态度影响了家里人对刘邦的态度,刘邦总是喜欢到大哥家里蹭饭,他大嫂就有点反感刘邦, 有一次刘邦带着朋友来吃饭,明明锅里有饭却说没有,睁眼说瞎话。
刘太公对刘邦不太好,刘邦对待刘太公也是如此。彭城之战,项羽抓住了刘太公,扬言要煮了刘太公做肉汤,而刘邦却说你要是这么做了,就给我送一杯肉汤过来。丝毫无父子骨肉之亲情。
刘邦当了皇帝后,刘太公啥身份也没有,就平民一个,虽然是皇帝老爹,刘邦也每隔五天左右来看刘太公。可是从古代的伦理上来说,刘邦是君父,而刘太公是臣子。
刘邦每次来看刘太公都遵守儿子的礼节,只是有人突然提醒刘太公,意思就是只有臣民拜见皇帝,没有皇帝拜见臣子的道理。这就跟红楼梦一样,贾元春省亲贾府,家母要先跪拜贾元春,然后贾元春才跪拜家母。
之后,刘邦就来了,刘太公就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地拜见刘邦,行臣子之礼。刘邦这才尊敬刘太公为太上皇,却赏赐了那个提醒刘太公的人。
这一对父子好似冤家,这里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前面刘媪被龙趴身上那个的故事上,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现实生活中是没有龙这种生物存在的,龙只是一种存在于神话故事中的神兽,历史上并不存在。
既然龙是不存在的,那么,趴在刘媪身上的肯定不是龙,那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是男人。因为这个世界上趴在女人身上的只有男人了。
当我们将龙换成男人,那么一切都可以解释清楚了,不过这个男人肯定不是刘太公。所以刘媪实际上被人强奸了,有可能是盘踞湖边的土匪强盗,或者是亡命之徒。
这在战国乱世中土匪强盗多本不稀奇,更何况沛县本来就在魏国和楚国的边境上,是两国之间的罪犯集聚之地,这地方的治安自然差,而且在刘太公离家不远的湖里就有。
刘媪外出不归,刘太公感觉不大对劲,召集人手开始寻找,立马就赶到了地点。结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刘媪被人强奸,身上一丝不挂。见有人到来,这个不法分子就跑了。
这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对刘太公来说是奇耻大辱,尤其是众多人都看到了这一幕。当然这是刘媪的不幸,也是刘太公的不幸。
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圣女的惊天新闻,也没有传奇般的“打龙英雄”。刘媪回来就怀孕了生下了刘邦,街坊邻里的流言蜚语会施加在刘媪身上,刘媪本来是受害者,又遭受了二次伤害,早早就去世了。
刘太公在刘媪去世后娶了一个老婆,生了楚元王刘交。至于刘邦这个儿子,不是刘太公亲生的,可是刘太公却要养活他,这更是耻辱,当然要区别对待。
对于刘邦来说,他一出生就带有杂种的烙印,不论他学好也罢,还是干好事也罢,都会被人嫌弃,被家里人嫌弃,刘邦做不了好人。
所以刘邦沉沦了,每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喝酒不给钱等等,甚至去干秦朝的基层官吏亭长,古代亭长属于最基层的吏,吏的工资不是朝廷发的,而是自己靠灰色收入获得的。
一般这种职务都是一些泼皮无赖干,这些人才能完成官府交代的事情,比如缴纳赋税,捉拿盗贼,征发劳役等一些得罪百姓的活。
这也就解释通了,刘邦和刘太公的性格完全相反,甚至项羽要煮了刘太公,他也丝毫不在意;当了皇帝后,借朝廷的伦理让刘太公下跪。
这种环境最后还是影响了刘邦,对自己儿子家人也这样。刘邦当上皇帝后就不喜欢儿子刘盈,认为刘盈的性格不像他,反而喜欢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
因为刘盈的母亲是吕后,楚汉相争时,吕后被项羽俘虏过。项羽没有对吕后怎么样,可是项羽手下的兵呢?对他们来说,吕后可是敌方老大的女人,吕后被俘虏时还年轻,有可能被士兵侮辱。
吕后的经历就跟刘媪差不多了,刘邦就将自己年轻时受的伤害全都添加到了吕后和刘盈身上,吕后不再被刘邦宠幸,刘盈要被刘邦废掉。
当然吕后抗住了二次伤害,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在刘邦去世后,吕后将自己受过的伤全都添加到了戚夫人和刘如意头上,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赵王刘如意被毒死。
刘盈性格不像刘邦,为人懦弱,吕后的做法反而让刘盈意志消沉,年经轻轻就去世了。
当然最佩服的还是刘邦了,在别人斜眼和讽刺中生存,最终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剑平秦灭楚建立大汉江山,是真英雄也。
不过对于这段历史,却难坏了史学家。如果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直接写开国皇帝母亲被人那个了,那是不想活了,搞不好就是五马分尸,凌迟处死了。
当然活人不会被尿憋死,史家还是有头脑的,将故事中的人换成龙,不但留下了破绽,也保留了故事的真实性,也给皇帝祖上增加了神秘色彩,给皇帝脸上贴金了,其祖上是真龙天子,乃是天命所归,皇权神授。
不仅完成了使命,也迎得了皇帝的认可。就是增加了一点迷雾,需要人思考思考才能看出谜题,有点麻烦。
藏云飞
1950年的广州,有座名闻遐迩的广州中央医院。
当时解放海南岛以及收复东南沿海岛屿的战斗异常激烈,只有在战斗中表现最勇敢的伤员才有机会来这里治疗。但恐怖的阴云笼罩在这所医院上空。
曾献余,一级战斗英雄,手术后输血时被人拔掉了输血管,最后伤重不治。
曾明涧、段雨东当时只有十七岁,在解放嵊泗列岛时,负伤后把肠子缠在枪托上继续战斗,他们所在部队的首长含泪请求医院的工作人员:求求他们一定要把这两个战斗英雄救活,因为他们太年轻了,手术后在特护病房,他俩被人用被子蒙头,因窒息身亡。
杨仲明,1933年参军,立过六次大功,在轮椅上被人从三楼上推下去,造成严重脑震荡,当场死亡……。
一起起血淋淋的谋杀案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惊动了高层领导,一个专案小组悄然组成,经过严密的调查。
一个刚满22岁,叫傅亚蓉的漂亮女护士进入了专案组的视线,可就这样一个单薄瘦弱的年轻姑娘,又怎么能下此毒手。
后来顺藤摸瓜,发现这个女孩儿喜欢音乐,西洋文学,而x光室四十多岁的孔钰有过留学经历,是傅亚蓉心目中的偶像,两个人经常厮混在一起。
再后来又发现还有几个女护士也和孔钰有染,一个犯罪团伙浮出水面,从医院的主治医师到茶炉工一共20多人,先后直接害死了100多个战斗英雄。
有关部门从他们手里缴获了大批武器。这个搞得医院人心惶惶的团伙,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小黑嘟嘟
1947年8月,英属印度解体,印度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正式成立,并成为英联邦的一员。
不比中国刚刚建立时的百废待兴,一地鸡毛,甚至于还有着朝鲜战争这样的存亡危机。独立后的印度,发展的可以说是异常顺利。
作为曾经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核心殖民地,印度在独立后,继承了大英帝国在南亚几乎所有的遗产。这使得印度刚刚独立,便拥有着南亚霸主的身份,印度洋似乎都是他们家后院的游泳池。
殖民遗产带来的底蕴,在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印度在初生之时,便彰显出大国潜力。当时的印度,就像一只刚刚被英国从笼子里放出来的大象,浑身披挂,五彩缤纷,象牙上都镶满黄金宝石。英国是他的坚实后盾,美苏则视其为霸权拼图,争相拉拢。
是故,开国总理尼赫鲁放出豪言:要将印度建设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内政上,印度效仿苏联,开展计划经济,大力发展工业。195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这比咱们的“五年计划”要早了两年,毕竟那时候我们被朝鲜战争给耽搁了。尽管苏联模式有着诸多弊端,但效率是公认的高。
就和咱们当年一样,印度很快就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两个五年计划下来,印度基本成为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至少在当时来说,印度的经济成就和工业水平,是足以笑傲几乎整个亚非拉的,可能也就日本能比他强一点。
外交上,印度倡导不结盟运动,国际声望极高,当时亚非拉地区的大部分新兴独立国家都是印度的铁粉儿。而因为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巨大影响力,美苏两国都视其为香饽饽,争相拉拢,甚至不惜给印度提供巨额的经济援助。
此外,印度在军事上也是节节胜利,不仅在南亚所向无敌,还爆锤了欧洲列强葡萄牙,用武力的方式收复了曾经被殖民的果阿地区。
总而言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走过了一段极其舒适的发展期,一个南亚大国在快速的崛起。
当然,印度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作为大英帝国在南亚遗产的继承者,印度心中一直有个“帝国梦”,他们一直都想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亚洲的荣光,甚至于建立起一个有印度主导的“大印度联邦”,并以此为基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印度所谓的“大印度联邦”,不仅包括曾经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周围所有的殖民地,还包括了所有受南亚次大陆文化影响的区域。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计划,印度开始到处搞事情,不仅把南亚国家几乎给掐了个便,甚至还把手伸到了中印边境。因为在“大印度联邦”的规划里,包括了我国西藏的部分地区。在印度看来,西藏曾经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而印度作为英国的遗产继承者,自然是要继承英国在西藏的一切权益。
从1959年开始,春风得意的印度便在边界问题上对中国步步进逼,不仅暗中策动藏农奴主叛乱,还公然派兵制造冲突。
时间来到1962年,双方矛盾彻底激化,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公然叫嚣,要对中国开战。并随即在中印边界进行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和部署。
在尼赫鲁看来,这不仅仅是领土问题,更关乎国运。因为当时的印度在南亚已经没有敌手,拔剑四顾,也就只用中国还能算是对手。只要击败了中国,印度便能取得南亚乃至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成为美苏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国。
于是在1962年9月,印度军队越过控制线,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进攻,中方被迫还击,中印边境战争正式爆发。
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出道十几年来纵横南亚,未尝一败的世界第三大国,突然就不行了。在中国面前,印度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而且还败得挺惨。这场战争被西方专家形象的称为“热刀子切黄油的战争”。意思就是咱们打印军,就好比热刀子切黄油一样,毫无阻力。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战场表现来看,我军纯属是在虐菜。整场战争持续了两个月,形势可以说是一边倒,印度被虐得体无完肤。主动挑衅的印度军队在我军的反击下,毫无还手之力,被一路反推,差点被打到了新德里。如果不是我军主动停战撤退,估计印度就要多一次首都被占领的历史了。
据战后统计,我军阵亡人数为722名,印军阵亡人数则是4885人。而在俘虏方面,我军抓获印军战俘共计3968人,其中包括印度王牌部队地起来旅的7旅的旅长达尔维准将。至于我军只有一人被俘,而且还是因为撤退途中与部队走失,无奈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还发生过我军一个四人战斗小组,击溃印军一个炮兵营的高能操作。那是在11月的西山口战役中,我军先锋部队尖刀连副班长庞国兴,在战斗中因冲得太快与大部队走散。
由于当时天气不好,大雾弥漫,庞国兴一时找不到大部队。便和有着相同遭遇的王世军等三名战士,组成了一个四人战斗小组,然后按照战前布置的计划,直接赶到西山口和大部队会师。
在赶路的途中,庞国兴四人连着端了两个敌人炮兵阵地,击毙印军炮手一名,缴获7门火炮,以及若干物资。后来庞国兴等人又遇到敌人的巡逻部队,庞国兴凭借手中的冲锋枪顺利完成四杀。
最后,战斗小组赶到西山口,配合大部队再度端掉了敌人的一个炮兵阵地,击毙了两名印军准尉。
战后,庞国兴等人受到表彰,其中庞国兴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机动灵活孤胆作战战斗英雄”的专属荣誉称号,而其余王世军等三人皆荣立二等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这场战斗的报告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部战士四名遭遇印军数百,该股敌人不但不缴械投降,反而抵抗到底。四勇士当即给予了英勇还击,并击溃该股印军。”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这句话既能让人热泪盈眶,又能让人噗嗤一笑。
那一战失败之后,印度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为了挽回败局,印度放弃了“独立自主”的道理,逐渐向美苏靠拢,由此失去了第三世界领袖的地位。而随着两年后尼赫鲁的郁郁而终,由他推行的印度各种改革和工业化建设也戛然而止。
总结来讲,那一场战争的失败,不仅让所谓的“大印度联邦”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更葬送了印度之前所打下的良好基础,整个国家发展陷入困境,然后烂到现在。
印度就好比《天龙八部》里面的慕容复,原本他是与乔峰齐名的天之骄子,武功高强,地位崇高。慕容复胸怀壮志,一心想要复兴大燕,所以他想把乔峰踩在脚下,成为天下英雄中的唯一。然而,慕容复的一切不过是他爹暗中相助,他自己根本不是乔峰的对手。
少室山一战,他被打回原形,从此在江湖威信扫地,颜面尽失,复兴大燕就成了梦一般遥不可及。
当然了,对于我们中国而言,这一战更是一场幸运。要是没有打赢印度,那么咱们将会过得很艰难。要知道,在那段时间,我们本就是内忧外患,举步维艰。
1958年,苏联想要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和搞联合舰队,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结果遭到中方拒绝,自此,两国关系开始有了裂痕。1960年,苏联终止对中国的援助,撤回专家和技术人员,销毁技术图纸,还逼着中国还贷款,两国彻底交恶。与此同时,因为抗美援朝和炮轰金门,中国一直都是美国在封锁名单上。
所以,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极其恶劣,遭到了美苏两大势力的封锁围堵。北方边境上,苏联的钢铁洪流虎视眈眈。东南沿海,美国人航母军舰肆意驰骋,稍有不慎,便是一场大战。就连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矛盾,美苏两国也是不约而同的站在印度这一边。
1960年,苏联向印度提供15亿卢布贷款,15个师的苏式装备;美国也不甘示弱,向印度提供18个旅的美式装备。这也是印度敢于在两年后挑起战争的最大底气。
此外,在内部环境上,咱们也是处境堪忧。先有大跃进,后面又来三年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吃饭都成问题。而苏联的突然撤资,导致许多经济建设计划陷入停滞,国内经济状况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咱们还得还苏联的贷款。
所以,当时的中国是真的很困难,且不说这一战的胜败与否,哪怕是没有这场战争,那么怎么今后的日子估计会很难过。
在沿海,有着美国的封锁,北方则是面临苏联的威胁,就连西边也都还有着印度在耀武扬威。我们在不能想象,印度、苏联以及美国,三大势力同时夹击中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好在有这一战,印度给了我们破局的机会,毕竟只要他们不动手,我们是不会主动挑起战争的,而这个三方围堵的困局就无法解开。
是故有了那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当然,最关键的是咱们咱们还打赢了,战争胜利所带来的红利,彻底扭转了我们当时的颓势。印度被打出了阴影,不敢再起战端,西南边境几十年再无战事。中国更是取代印度,成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头羊,收获了大量国家的友谊。就如同当初的印度一样,中国凭借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深厚影响力,不得不让美苏慎重对待。
至于后面的一切,那都比较顺利了,咱们先是研制出了原子弹,有了自保底气;后来又和美国建交,打破了国际封锁。最终中国重返联合国,成为五常之一。
如果说抗美援朝是咱们国家的立国之战,那么1962年的那场战争,便是国家气运之争了。因为赢了,所以我们青云直上,成为了当今世界综合国力前二的强国。若是输了,后果不堪设想。
霍文杰
春秋五霸晋文公在棺材中发出“牛吼”,其实是被活埋?
我们学中国春秋时期历史,晋国君主晋文公是绕不过去的,不仅是他作为霸主的地位,许多民间耳熟能详的传说也与他有关系。
比如介子推为他割股充饥,还比如晋文公放火烧山烧死了介子推,于是有了寒食节、清明节的节日。
这么一位鼎鼎有名的大霸主,史籍中对他去世的记载却有些细思极恐。
晋文公的棺材里怎么会有牛叫声?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这一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在庚辰这一天,臣民们把他的棺椁运往曲沃停放。刚出晋国国都绛城,棺柩里竟然传出了牛的叫声。
人们也是吓坏了,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如此重视鬼神之说、卜筮之言的时代。
不过,有人站出来稳定局面了。“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卜筮官郭偃赶紧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说:“君主告诉了我们一件大事,有一支西边的军队要经过我们的国境。若是要袭击他,我们一定会胜利。”
大夫们一听这,赶紧暂停丧礼,组织军队在崤山埋伏,还真得碰上了秦国的军队。以逸待劳,晋国军队杀得秦国军队丢盔卸甲,跑回了老家。
这一系列操作像是“奇迹”,其实以现代人的眼界看充满了不合理之处。
晋文公是假死,其实是被活埋了?晋文公名为公子重耳,少时流亡在外十九年,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才夺回了晋国君主宝座。
此后,晋文公任贤能,赏功劳,内治理国家蒸蒸日上,外开疆辟土,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结为联盟的秦国心里不高兴了——我们一起去中原地区打仗,打下的地盘都是你的,我连口汤都喝不到?
于是,在晋文公去世前后,秦国君主秦穆公趁机发兵,越过晋国,想要攻打晋国小弟郑国。
这时候,晋国也有些犹豫,打还是不打?打呢,秦国是晋国的结盟;不打呢,秦国要去中原地区打郑国,中原是我的地盘,郑国是我的小弟呀。
也没等晋文公决定,他就去世了。《春秋公羊传》记载:“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我们回顾一下,晋文公是在“庚辰,将殡于曲沃”。有人考证过,十二月己卯日与庚辰日其实就是前后天的关系。
也不用按照春秋时期的诸侯礼仪,就按照我们现在的丧葬礼仪,一个人去世,怎么会第二天就装在棺材里埋掉了呢?
那么,结合前因后果,我们可以这样推测:
秦国越过晋国地盘去打晋国小弟郑国时,晋国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是以晋文公为首的“不打”派,毕竟秦穆公对晋文公有大恩;二是以晋文公儿子晋襄公为首的“打”派。
两派僵持不下时,正巧晋文公重病,一时昏迷——也许是陷入了假死状态。他儿子晋襄公顺水推舟,宣布了晋文公的死亡。
不过,装到棺材里的晋文公,在路上一颠簸,正好醒过来了,在棺材里呼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被捂住嘴的声音,是不是和牛吼差不多。
听到棺材里有声音传来,参加丧礼的臣子大夫们很害怕,晋襄公就安排卜筮官郭偃说出了“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要不然一个卜筮官,单是听棺材里的牛叫声,就能听出这么多意思呢?实在是太多槽点了。
由此,《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才能有比较合理的解释:“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世界上哪有什么鬼神呢,都是人们牵强附会以谋求自己的利益罢了。只是可怜晋文公一代霸主,有了个这么憋屈的死法。
Yuki赵
历史上细思恐极的事情我举两个例子
1·金朝于公元1115年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当时建立之初处处学汉人,称帝后,文武大臣也称皇帝万岁,
金太祖听后,不同意,他说人不能活到一万岁的,一个人能活到120岁就知足了。他不许大臣称呼他为万岁。
到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灭亡了。金国从1115年开国,到1234年灭亡!历时119年!
2·大清朝兴于女人,亡于女人。清朝进关后,孝庄皇后撑起了孤儿寡母的大清朝。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1912年摇摇欲坠的大清朝灭亡,间接的说亡于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
以上见于野史!没有正史依据,我就一说,你就一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心似陶
中国曾经面临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轮番的核讹诈!
美国的核讹诈
1955年1月18日,我军解放江山岛。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公开说: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争,美国准备使用战术核武器。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又一次举起“核大棒”。当时,美参联会曾计划由驻关岛的B-47轰炸机,“向大陆沿岸地区的5个机场先各投一枚当量为7000-1万吨的小型原子弹。”
苏联的核讹诈
1964-1966年苏联叫嚣对中国的核基地进行外科手术打击。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军方的强硬派叫嚣对中国实施核打击。
现在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当年来自世界上两极大国的核讹诈,对中国政治、经济、生活影响的巨大。
在核讹诈的阴云之下,中国一方面动员全部科研实力来研制原子弹。另一方面,则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进行三线建设。中国的整个军事战略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动。
这在中国建立历史上造成的影响是极为深重的。比当年推翻三座大山的情况,严峻的多。甚至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在综合判断了国际形势后,充分利用了两强的矛盾,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制造了生机。最终,研制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以及运载工具。终于摆脱了两大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成功的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一线之机。
在中国大三线建设的方针指导下,中国大量的工业企业开始从沿海地区搬迁到内陆,并开始挖掘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万里地下长城。
pengpeng
如果不是韩先楚将军置个人生死和军事荣誉于度外,力排众议,在没有海空军配合下,率军跨海收复海南。我国可能会有两个“台湾”。那样的话,别提什么西沙,南沙了,整个南海都不是我们的了。
收复海南岛战役正式开始时是在1950年4月16日,于同年5月1日结束,海南岛全境解放。而1950年5月金日成访问我国,我们才知道朝鲜要行动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第七舰队隔断台湾海峡。
如果,不是韩先楚“一意孤行”,坚持不将战斗延期,美国可能连琼州海峡也给封锁了。
在收复海南之前,两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众人心头。1949年10月24日晚,三野第十兵团下属的28军调集三个团九千余人作为第一梯队,向大金门岛发动进攻。25日凌晨1点30分,我军第一梯队开始在金门登陆。金门岛上的4万国军,依靠工事和炮火优势,对我登陆军队展开猛烈阻击。而此时,隔海相望的我军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第一梯队血战优势敌人。这是因为,我军船只不够,所有船只都被用到运送第一梯队了,这些船去了就没再回来。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第一批登陆的9000多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余下的被俘。
此战,是解放战争中,我军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战例。
而且,在金门战役之后,我军在11月攻击登步岛也同样遭受了失利。连续两次登岛作战失利,实在是影响士气。
所以,等到四野准备发动解放海南岛战斗时,毛主席专门发电报要求四野向三野调查渡海作战经验,避免重蹈金门覆辙。
在毛主席,四野司令部的林总,广东军委的叶帅,15兵团司令邓华等领导都主张推迟收复海南岛的情况下,韩先楚作为军长,却多次请战。当时,国军在海南岛的最高指挥官是薛岳(薛伯陵)。他手下有10万人,分成四个战区。国军在海军舰艇50艘、空军飞机45架的支援下,组成了所谓海陆空立体防御。薛岳对此防御非常得意,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其为“伯陵防线”。
而解放军一方是四野下属的第四十、四十三军,以及加农炮兵第二十八团、高射炮兵第一、九团及工兵一部,共计10万余人。不过,我军没有登陆舰,主力船只都是木帆船,还有少量木帆船加个发动机改成的机帆船。木帆船没风的话,是走不动的。
当时,我军的作战计划是,利用海南岛本地的琼崖纵队(16000游击队员)配合,先偷渡过去两个加强营和两个团。然后,军级领导亲自上前线指挥4万人组成的主力部队,带着3天物资,强行登陆。这样,就算遇到敌人顽强阻击,我们还有3天时间组织后援。(这是吸取了金门战役教训,不要各自为战。)。
1950年1月10日,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指示,将进攻时间由“春节”推迟到“争取春夏两季解决海南问题”。
1950年2月1日,叶剑英在广东军政委员会上,传达毛主席指示,宣布战役发起时间推迟至6月份。(真要是推迟到6月份,朝鲜战争也快爆发了。而且,4月份的季风是顺风顺水,过了4月,只能等9月了。那时候,真的没机会了。)
2月9日,邓华任司令开会时,传达的意思为“6月份不一定行,年底之前解决就不错。”
(韩先楚,毛主席)
当时,对于这个命令,负责强攻海南岛的40军和43军的态度完全不一样。43军军长回去以后就把推迟的消息传达下去,部队也松懈了。而40军军长韩先楚却压下了这个消息,让军队照样训练。
3月20日,韩先楚将军主动请战。必须赶上4月份的季风,不然,夜长梦多。5个月后,还不知道什么情况。不能等到9月!韩先楚的请战电报上去以后,没有任何回复。
3月31日,韩先楚以40军党委名义致电15兵团,再次请战。依然没人理会。
4月7日,韩先楚一个人名义,分别致电15兵团、四野、军委,要求立即发起海南岛战役。韩先楚的电报是这么写的:“如43军未准备好,愿率40军主力渡海作战”。
此时,40军内部,也没人支持韩先楚了。而且,很多战士因为前两次登岛作战失败的例子,也有了畏战情绪。就连40军参谋长宁贤文这样的高级领导,为了不上海南岛前线,竟然把自己弄伤了。
当时,宁贤文说是特务把他打伤的。可是警卫员说“我可以保证首长不被特务打伤,可我不敢保证首长自己打伤自己──我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呀?”4月10日,韩先楚的多次请命,终于说服了林彪。林彪说服了毛主席。韩先楚终于等来了进攻命令。
4月16日,海南岛战役开始。由于43军以为作战推迟了,训练不足,第一批次只凑出一个半团。而韩先楚的40军一下子拿出6个团!同时,韩先楚本人也是军级领导中,第一个登上海南岛的。
(当时,很多团级甚至军级以上干部都不想第一批次登岛。都怕跟前两次金门和登步岛战役一样,白白牺牲了。韩先楚在组织第一批次指挥部时,让踊跃报名,没人响应。甚至,在开战前,部分团级干部,在临上船时,找个理由溜走了。正是他们的衬托,才显出韩先楚将军的伟大!)
4月17日凌晨3时,40军的木帆船战胜国民党战舰,顺利在滩头登陆。韩先楚将军带头冲锋时,幸好被部下及时发现,一个连的战士死死的将他按在一块石头后面,不准他冲锋。
三天后,薛岳的防御体系被韩先楚打碎。22日下午,薛岳坐飞机逃离海南。
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
后来,毛主席把韩先楚放到福建当书记了。毛主席估计是想让韩先楚这样的猛将在福建震慑对面:这个人曾打下来海南,现在,他就在你们对面守着你们!
有韩先楚将军这样的猛将,实在是国之大幸!
(文|勇战王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