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那帮''狐朋狗友'',为什么都是出众的军事人才?
maoer
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任何一个人。
rainyxl
人才都是通过不停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比如阿里巴巴
秋天的萤火虫
刘邦的团队里边,樊哙、周勃和夏侯婴等人都是以勇猛杀敌著称,准确来讲只能算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刘邦的这些兄弟能够在战争中成为军中猛将,跟自身的积累和团队的扶持是有很大关系的。
起兵反秦之前,刘邦这些兄弟本身就是武艺不凡,忠义之人说到狐朋狗友,很多人认为刘邦在老家沛县那会就是个混混,到处乱交朋友。这种印象其是有误差的。刘邦所交的这些朋友,看似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其实都是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的,一是讲义气,因为刘邦本身就是个讲义气的人,讲究吃肉喝酒不算钱,经常到处白吃白喝,自己虽然穷得叮当响,也经常把人带到嫂子家喝酒吃肉,要是身上没有点豪爽之气的话,跟刘邦这种人还真是玩不到一块去。二是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身上没个真把式,刘邦也看不上。
屠夫樊哙
就拿樊哙来说吧,看着正当职业是杀狗卖肉的,好像跟打仗没啥关系,但樊哙其实还有个兼职,就是充当刘邦这个亭长,沛县派出所所长的兼职辅警,刘邦在十里八村巡逻收税时,如果遇上个难搞的人或事,就会带上樊哙去打个群架,敲个竹杠的,可以说这樊哙在造反起事前早就已经习惯打打杀杀的了,加上本身就是杀狗的,身上没个力气是干不动的,所以说樊哙本身就具备武功,人也仗义,他日一朝上战场能够成为猛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吹丧的周勃和赶车的夏侯婴情况也是类似的,周勃除了吹丧这个工作外,平时没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就靠打猎维持生计,臂力练得那是相当雄厚,拉弓射箭不但准而且远,就凭这个武艺,在冷兵器时代,忠厚听指挥的周勃在军中混出个名堂来那是迟早的事。夏侯婴则是在开车之余,私下跟刘邦切磋过剑术的人,虽不知道其剑术水平有多高,但至少可以肯定夏侯婴平时是个剑术爱好者,武功底子还是不错的。
所以仔细掰开来看看的话,就会发现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从樊哙到周勃,看似工作不怎么体面,平时也只会喝酒吃肉,但其实都是在平时生活中练就了一身武功本身,都是忠肝义胆的人物,这些人能够在后来的反秦斗争中成为一代猛将,是有其平时的积累和特质在里边的。
周勃
时代所需,平台助力,风口之下让屠夫樊哙们也飞了起来。秦末天下大乱,自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之后,各地豪杰土匪可谓是蜂拥而起。那个时候,但凡能够聚集几个人,打个群架的都会想着来个浑水摸鱼,这造反事业干大了拜将封侯,往小了干也能当个山大王,做个地主豪强。
这样的时局,无疑也就给了刘邦和他这帮身怀武艺的兄弟们一个很好的施展舞台。而且刘邦不但有人,手下还有樊哙、周勃、夏侯婴这几个武力担当,一开挂就把沛县给拿下了,使得刘邦团队在众多土匪部队中迅速脱颖而出。真可谓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
当然如果仅仅靠樊哙们的勇猛,刘邦还是难以登上大汉皇帝的宝座的,真正让刘邦团队变成一流的平台的是张良和韩信的加入,正是在与张良的合谋下,刘邦团队出其不意,与项羽分兵,一路奇谋不断,顺利拿下咸阳,发展至拥兵十万之众。
夏侯婴
之后又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暗度陈仓,逐鹿中原,最终战胜项羽,一统天下,开创汉朝伟业!而樊哙、周勃们也在刘邦团队正确的战略指挥以及全力支持下,一路攻城拔寨,建功立业,拜将封侯,成就了一番传奇人生。
樊哙、周勃和夏侯婴能够在乱世之中成就自己的逆袭人生,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本身符合了时代所需,那个时代需要勇武能打之人,而他们也正好练就了一番勇力武功,那个时代需要胆识忠义,而他们也正好拥有忠肝义胆,时代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当然除此之外,他们的逆袭也离不开刘邦这个一流团队平台的成全和成就。
禅°
记着一句话,王侯将相是有种乎,有些事早己注定的,自然是水到渠成。
涛声依旧
沛县出来的和刘邦一起扛枪打天下的的确都有出众的军事才华,比如立下战功第一的曹参,他原来是管理监狱的小吏,刘邦的姻亲樊哙他只是杀猪屠狗辈,周勃只是一个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经常为有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的人。
这些人在没有举事之前就是一些普通人,如果没有秦末大乱,刘邦可能在亭长的位置上干到老,闲时再去调戏一下卖酒的女人,而周勃,曹参等人或许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终老。
没有秦末起义,连刘邦自己也没有发现自己有军事才能。
所以为什么刘邦身边这帮人都有出众的军事才能。
第一:他们遇到了一个能展示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有特长,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展示特长的机会,萧何只是沛县主吏掾,最后管理西汉天下都可以做的井井有条。那么萧何在县中时他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才华吗?未必知晓。
同样周勃、曹参等人未必知道。你或许也有杰出的才能,但是你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过的很郁闷,因为你那个才能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展示,或者你压根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杀猪肯定不是樊哙的特长,而吹鼓手肯定不是周勃的特长。如果没有这一次大事件,他们也会和很多人一样郁闷或者窝囊过完一生。
第二:他们遇到了伯乐周勃,曹参等人的伯乐就是刘邦,刘邦的眼力好,看人准,知人而且用人。如果刘邦和项羽一样,无法知人用人,那么周勃,曹参等人水平就算是最高也是白搭。
比如韩信在项羽这一边不受重用,到了刘邦这一边也没有机会展示才华,还差一点被杀。直到刘邦拜他为帅,为大将军时,韩信的威力才显现,百战百胜。
如果刘邦没有发现周勃等人的才华,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训练,他们就算拥有才华,也很难有机会展示。比如不让萧何管后勤,让他上战场当将军,你觉得萧何能干的比周勃等人出色吗?同样道理如果周勃等人去干后勤,能干好吗?
同样干不好,汉文帝时期,周勃干过丞相,汉文帝问他决狱,钱粮之事,他一件都答不上来,最后发现自己干不了这件事情。
於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史记陈丞相世家
当然曹参是可以,即能上战场作战,又能管理天下,不过他的管理天下是以萧何为基础的。
第三、他们被呆在合适的位置上周勃,曹参,夏侯婴等人他们都是将才,不是帅才。
曹参是攻城立下战功最多之人,按道理是要更进一步,实际上曹参并没有进一步。曹参有没有帅才?这个还真没有检验过。樊哙、周勃等人有没有统帅全国之能力?估计也是比较难的。
如果刘邦将他们提上帅才的位置,这对他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 ·淮阴侯列传
当时在汉中这帮人都认为自己应该升到大将。如果刘邦真的让他们升上大将,以他们的实力是项羽的对手吗?
如果他们打了大的败仗,你觉得后世之人还认为这些败军之将有军事才能吗?
因为后世论才华基本上以成败而论。
每一个人的才华都有天花板,超过天花板带来的不是福而是祸,所以这些人的军事天才还与刘邦将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相关。
悠然木鱼
因为一个很残酷的真相是虎狼之军的秦军主力,有60要背秦始皇派去北面修长城,抵御匈奴入侵;40万精锐部队被派到南中国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镇守华夏民族的大门。而且,秦始皇有令,他日一旦中原有难,这100万军队不许勤王救驾,他们的唯一使命就是守住华夏的大门。秦国可以灭,整个赢氏可以灭,但华夏民族不能灭。项羽、刘邦打的秦军绝大部分都是刑徒军,给秦始皇修建陵墓的。英雄不问出处,布衣亦可傲王侯。
Human
这问题问得好,你仔细琢磨一下,表面上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其实不然,请大家看以下分析:
首先想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小混混出身当上皇帝的,也就只有汉高祖刘邦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虽然出身不高,但是却聪明又有智慧。刘邦曾经问韩信,说你看大王我带兵最多能带多少?韩信直言不讳地说,大王带兵最多不能超过10万。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答曰,我带兵多多益善。刘邦接着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何会在我手下?韩信回答,信善用兵,而大王善用将。可见刘邦对人的驾驭能力是超强的,而且善于发现人才,然后又能做到人尽其才,知人善任,这是很多领袖的一项看家本领。比方说曹操特别会识人用人,他给你安排的岗位,基本上一辈子都不用调换就能干得很好。曹操临死还叮嘱儿子一定要看好司马懿,结果司马家族还真就夺了权。
其次,可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以刘邦的头脑一般的人刘邦还真看不上,能被刘邦看上的,虽然说大部分是穷苦人出身,但绝对都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所谓惺惺相惜,英雄不问出身嘛。
再次,刘邦的学习能力超强,能很快发现并克服自身的弱点,同时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过来,从而在这些人才的帮助下,让手下人不断提高档次和能力。跟着自己一起进步,一起打天下。
汉初三杰是刘邦得天下的基础,可以说,缺一不可。刘邦自己说,用兵打仗吾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吾不如萧何,出谋划策吾不如张良。此三人能为吾所用,吾之所以得天下也!
haffry
我只能说,他们这么牛。其实最重要的原因的历史的潮流推着他们往前走。
另外一点我个人觉得就是经验与实战是最好的老师。
不过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要跟对人,而且还点运气,不然没运气的话早就挂了!
心在新途
解放军开国将帅很多很多都是农村出生没有文化照样建功立业!英雄造势时势造英雄!
天水流灵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重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fiona_hu
夸张的说,站在风口的猪也能飞。
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跟对了人,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多了。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韩信,韩信在项羽手下默默无名,出谋划策却不被重用,一直没有出头之日。而到了刘邦这边就如获至宝,最后统帅汉军。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大家应该都是非常了解的,项羽作为一个武将或者说统帅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作为君主却是不合格的。他非常刚愎自用,似乎除了他,就很少有出名的武将了。而刘邦却不一样,虽然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才能的混子,但是他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知人善用,合理利用手下每个人的长处,整合资源,笼络人心,最后才能打败项羽。如果这些人跟着项羽,估计也就没有现在的军事大才了吧。
最后就是他们也是行业中的翘楚,行业没有贱贵之分,行行出状元,说明他们也都是有能力的人。在这四处征战的年代,实战经历永远是成长最好的基石,刘邦的放权让这些个武将能够得到快速的成长。南征北战之后,这些人都成了军事大才。像我们熟知的李云龙,曾经也是个篾匠,开国十大元帅,很多也是从底层走上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是双鱼趣谈,一个乐于分享身边有趣,搞笑事情,和自己一些所见所闻的码农。爱要勇敢表达,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我!
doctor
所以说百姓伟大,高手在民间!不信?试问中国历朝历代的推翻不是百姓所为!
ゞ时光☆ve
战争锻炼了人本身,不是一开始谁都会打仗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现在看到的都是名将之战,名将在弱小时一样N多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最终成功的那个就是名将。
enidlee
“制度能使普通人成猛虎,也能让猛虎变成懦弱羔羊。”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秦末,群雄逐鹿,刘邦身边那群貌似平民出身的人,为何能在战争全锻炼成了名将?实际,还是在无形中得益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秦帝国的制度。
(一):从远古直至春秋战国,那时候的尚武之风异常浓烈,只要是有条件读书识字的,必然会在识字的第一天起,教书先生会同步教授他武艺,如射术,剑术刺击。
那时代,文武一体,根本就没有不会武艺的文人!
中国人直至宋朝才开始文武分道,然后知识分子成了文弱的代名词,这是赵宋的绝户断根之毒计,断掉的是华夏武风。
(二):得益于秦朝的“军功封爵”体制,以及全民兵役制度,只要是身强体健的成年人,一律都有从军服役,对军伍之事,多少都接触体验过,并不陌生。
秦律规定,男子17岁为“傅籍”,必须登记服役,直到60岁免。
(1)凡到傅籍年龄者一律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在京师或边疆,称为正卒。
就是说,秦代成年的健壮男儿,不论官民,至少皆有过二年的正规军士兵生涯的经历。
(2)正卒役满,每年还必须在本郡县服役一个月,主要是修城、筑路、运送军需等军事性劳役,称为更卒。
能在服正兵役时,参加战斗并斩敌甲士四级者,授为“不更”之爵。可免每年一月的更卒之役。
能斩首八级,授“公乘”之爵,可免除所有傜役。
如果是有心之人,或有天赋爱好,又识文断字之辈。那么在这样的体制里,只要不在服役期间出意外,就很容易就会通过不断的经历、为自己逐渐地积累起成为一个合格的、军队将领的能力。
那么来看看刘邦身边的几个代表性人物。
萧何。萧何曾任沛县“主吏掾”之职。
主吏掾这个职务,为秦代县令属吏,主管一县之吏升降进退。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县市级组织部长,这个能是进县市常委的,真不是小官。
而萧何也不可能一入仕就担任这一职务,必定是一级一级凭实干功绩升上去的。
秦法森严,制度严谨。每个人都要当二年兵,萧何有没有服过役?
史书没说他服过,也没说他没有服过。
而根据秦法,他也真有可能当过兵,然后凭军功入仕,成了县中的主吏。
又从他能担任沛县主吏掾之职。
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运筹、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
这就为萧何后来担任汉军的“总后勤部长”,直至为宰相之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参。曹参曾任秦朝沛县“狱掾”,狱掾,就是负责管理县监狱的长官。
这是个武职,手下有狱卒队伍,必要时,也是要抓捕盗贼的。
相当于现代的县市看守所所长兼巡警大队长。在古代的县中,这是一个重要职务,唯有具备能力与勇武之名的,才能担任此职。
而史书说,曹参那时,在沛县已相当有名,那就是能力的证明。
刘邦自己亦曾任亭长,相当于现代的乡镇之长,还兼管着治安缉盗之职。
夏侯婴。夏侯婴在县中之职,为“沛厩司御”,这是管理全县马匹与车辆的重要岗位。
马术,本就是用武之术。
所以古代能管马的人,就没有一个不会骑术与武艺的。
而其他又如樊哙、灌婴、周勃等人,看似皆为贩夫走卒,却因为社会风气与秦法制度,使之皆有一个共同点。首先就是尚武,全都学习过武艺。
这是普遍性的社会风气,就好比后世人人都会哼俩句山歌小曲,唱几声卡拉OK那样普遍。
其次就是根据秦律,全部都有过兵役正卒经历,接受过战斗培训。
学历不一定能变成能力,但是经历却一定会积累而成能力,这是铁律。
所以,刘邦的所谓“狐朋狗友”,他们绝不是真正的狐朋狗友,而是一群有志向、有经历,有能力的真豪杰。
待天下大乱时,他们因为有着以经历而形成的能力,所以在乱世之中,能脱颖而出,成为了大将之才。
而汉朝定鼎之后,同样承续了秦制,全民皆兵,教民战斗的兵役制度。
所以,唯有强汉。
例如西汉末,东汉末,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不休,然而从匈奴至乌丸、鲜卑,任他有控弦战士数十万,却始终不敢有觊觎之心,越雷池一步。
由此看,一国之尚武精神,有多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
雨后的一抹笑
说明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