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那帮''狐朋狗友'',为什么都是出众的军事人才?

最新跟帖
酱油姐

酱油姐

从你问这个问题,就知道你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持者!历史唯物史观理论说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别说个人英雄主义,当时的历史就是反秦,人民推着刘邦走,换了刘邦,换成刘狗,刘猫,只要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总会替代秦朝!!!

lovexcz

lovexcz

刘邦手下的人上不了台面,但他老婆家的人牛啊,他的小舅子吕蒙正才是打下半壁江山的人,刘家是寒门,但吕家是望族啊,打江山,治天下,都是吕家的人在干,刘家的人在打酱油,至于为何吕家不显于史?就争权失败而已

windy之舟

windy之舟

刘邦的朋友确实大多出身底层,比如

1、周勃,早年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并兼职丧事吹鼓手,后来成为西汉开国功臣,担任过太尉、丞相等高官,被封绛侯。

2、樊哙,早年是个杀狗的屠夫,后来成为汉朝大将军、左丞相,被封舞阴侯。

3、夏侯婴,早年是个“弼马温”,在沛府的马房里掌管养马,并兼职马车司机。

刘邦“唯二”混得比较好的朋友,虽然是个“官儿”,但也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这两人是萧何和曹参。萧何早年是沛县的主吏掾,主管一县官吏进退,相当于沛县的组织部长;曹参早年担任沛县狱掾,相当于典狱长。



但两人后来却成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和第二功臣,并先后担任相国的高位,成为名垂千史的一代名相。

所以有人很好奇,为何刘邦的这些出身底层的朋友都如此出色,要么是政治奇才,要么就是军事奇才,这也太巧合了吧?

其实,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刘邦的底层朋友们的成功,淋漓尽致地证明了打工仔成功的四大要素。

第一大要素就是机遇。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周勃樊哙这些人,如果没有遇到秦末乱世,凭他们的家世背景和文化修养,很难出人头地,可能一辈子就在底层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当然,机遇重要,勇敢果决地抓住机遇同样重要,如果周勃他们面对乱世,前怕狼后怕虎,不能舍身一搏,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第二大要素就是跟一个好老板。毫无疑问,刘邦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老板。他志向远大,情商极高,从谏如流,善于发掘人才,也善于使用人才,而且对员工非常慷慨。他集齐了一个优秀老板的所有优点。跟着这样的老板混,就算熬资历,也能够小有成功。反之,如果周勃他们跟随的不是刘邦这样的老板,绝不可能成为一代功臣。



第三大要素就是选择一个好平台。显然,刘邦创建的“大汉集团”,是一个人才济济、蒸蒸日上的平台。后勤大师有萧何,谋略大师有张良、陈平,军事大师有韩信、彭越和英布,周勃、樊哙这些人,只要牢牢紧跟这些大师的步伐,按部就班地打卡上班,就能够取得成就。

第四大要素就是出色的工作能力。周勃也好,樊哙也罢,都骁勇善战。创业时期,周勃曾经多次打败敌军,并率先攻上城池,表现出了较为出色的军事才华;樊哙则简直是个“军中屠夫”,仅他一人斩掉的首级就多达数十百个,是一员武艺高强的虎将。如果周勃和樊哙他们没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即使达到了前面三个要素,也不可能如此成功。

周勃和樊哙他们原本都是能力较为出众的普通人,因为遇上了机遇、好老板、好平台,所以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也有更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于是他们成为了一代名臣,成为了“军事奇才”。换言之,是机遇、伯乐和平台让他们成长为军事奇才,而不是他们本身就是军事奇才。



最后,我想和大家谈一下,中国古代以农民为主,但是,刘邦的好友尽管都是底层人士,却竟然没有一个是农民。这说明什么?他们都不是老实本分的人,这样的人一旦遇到机遇,往往会毫无犹豫地抓住,全力以赴地奋斗。

那为何刘邦的好友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实本分的人呢?原因很简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邦自己就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自然倾向于跟那些不老实本有志向、有胆色的人交朋友。

克里米

克里米

人不逼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就像现在的小痞子混黑社会的,如果是在战乱年代说不定也能出几个英雄。和平年代很少出大师,春秋战国,民国都是百花齐放,九十年代的香港随便一个配角都比现在的演技好,那时候一个剧组都找不到几个差的,现在是一个剧组很难找到两个好的。[捂脸]

卸磨的驴

卸磨的驴

哪里有“狐朋狗友”,刘邦这个圈子,除了刘邦最不务正业,大家都有头有脸有能力的,顶多就是喜欢搞搞聚会、团建而已。

在刘邦崛起的一生中,他自己打战那真是“不咋地”。

但他幸运,因为天下能打的人,一大半都在他的团队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兵仙韩信,一个都可以几乎“独立”出来,三分天下的韩信,竟然心甘情愿做刘邦的打手,不得不说,刘邦的运气很逆天。

在沛县的岁月里,刘邦虽是亭长,但过得还是很潇洒的,有在当地官府当“吏掾”的好友萧何,有管理当地牢狱的“狱掾”曹参,虽然二人都是刘邦的上司,但却和刘邦相处得很好,没有太大的高低之分。

另一方面,刘邦也和沛县的樊哙这种“屠狗户”相识甚欢,不管是什么级别的朋友,都能一起喝酒。

久而久之,沛县就形成了一个以刘邦为中心的“团体”,这个团体不分贵贱,十分和睦,这与春秋战国以来强调的“礼乐”、“礼法”相去甚远,也是这样的刘邦,最终将这群人才都聚集到自己的身边,后来无一不成为开国大臣。

虽然刘邦为人很不讲条理和规矩,没有贵族的架子,但也没有贵族的底子。

萧何当年也不是没有说过刘邦的毛病,那就是他太喜欢吹牛了,可吹牛未必就是毛病,秦末乱世,刘邦的年纪不算小了。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刘邦刚好又犯了错,那么吹过的牛,就趁机实现吧。

于是有了刘邦在“漏掉”了一群犯人之后,决定带领着一群平民起事的故事。

其实在一开始,刘邦的班底那是真的差,因为萧何啊、曹参啊、夏侯婴这些人都没在刘邦身边。

在说出了雄心壮志之后,刘邦由躲到了山里面继续醉生梦死,若不是沛县县令感到“起事”之势无法抑制了,刘邦可能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当时秦末乱世,江南这个富庶地带可谓是“大乱频出”。

大泽乡起义很快就把火点到了江南,沛县本来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汉开国统治者几乎都是沛县之人,要说偶然性,那是有的,但沛县更有可能是战国士大夫后代的“群居之地”,例如刘家,曹家,还有吕家。

所以沛县县令也不是个迂腐的人,天下反秦,那是有原因的,秦朝对底下的人那真的“问心有愧”。

可是要造反,也不能让他这个县令带头造反,于是他找到了萧何和曹参,问这两位该怎么办,如果不反秦,起义军到了就要把他们弄死,如果反秦,一旦失败了,更是全家遭殃,可谓是“人在沛县坐,死劫无故来”。

但萧何却想到了办法,他表示:

“要造反这事,你们都不合适,唯有那个现在就在逃亡的刘邦最合适”。

大家一听,有道理啊,刘邦虽然喜欢吹牛,但当这个“出头”的人还是不错的。

是的,千万要记得,刘邦一开始不是因为“有能力”或者是“德高望重”被推为“沛公”的,而是因为萧何、曹参等人不想冒风险才推着刘邦出来挡子弹。

在解决掉了沛县的县令后,刘邦推脱不当县令,萧何想尽了办法,让刘邦变成了“沛公”。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有一部分压根就不是狐朋狗友。

若是碌碌无为,只懂酒肉,那就是狐朋狗友,若是心有大志,更有城府,那喝酒吃肉就是“爱好”。

就这样,沛公的团队起来了,趁着农民起义的东风,刘邦也混出了个“人样”。

但即便是如此,仍旧不够。

因为天下群雄,无一不是底蕴深厚,六国复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称王,都是原来战国之贵族后裔称王,比如张良的“前任老板”韩王成,那就是正儿八经的韩国后人。

而刘邦呢,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后人,就算把祖宗拿出来,都不够人家比,更遑论自己。

于是这个时候,“邪性”的刘邦发挥了自己最遭人“唾弃”,但是却最强大的技能,用通俗的话讲,那就叫“吹牛”,说得高级一些,那就是“聊理想”。

不管是张良、萧何、英布还是韩信,在他们的人生经验里,史书无不记载着他们忠诚于刘邦的一个最大“原因”,那就是刘邦无条件信任他们,给予他们极高的重视和关怀。

这看似很正常,但在战国时代的背景下,“阶级”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隔阂。

当时人们的观念是,下面的人就要无条件服从上面的人,可刘邦不一样,反正他都不懂,都是在赌博,那不如给这些人才赌一赌,赌赢了,大家一起赢,赌输了,同生共死。

就是这样,刘邦独特的人格收获了很多得力干将,所谓“狐朋狗友”,这只是刘邦随和人格下的一种表现。

他们之间的酒肉交际,可不是什么无用交际,实则是刘邦在讲自己塑造成一个“纽带”,让身边的人百无禁忌。

随着沛公继续征战,天下形成了一种局面,自负的项羽渐渐“众叛亲离”,项羽这个人有一个巨大的毛病,也是他的致命弱点。

明明看不起别人,却又要装大度,明明做事走极端更有利于他,却非要“谨守”原则,最终的乌江悲剧,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刘邦呢,自己打仗不行,却会做人,更懂得权衡。

首先刘邦是有运气的,因为沛县的环境决定了他拥有了一定的人才资源与物质资源,假如刘邦不是“沛公”,张良再好说话,也不会给刘邦多少面子。

在拥有了这些资源的情况下,刘邦的“优势”大大发挥,他可以给予人才许诺,他可以扶持彭越,扶持韩信,而后离间项羽与英布,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刘邦像一个“雪球一样,基础越滚越大,最终让他人无法抗拒。

而刘邦的旧友,樊哙、卢绾,这些人都是在刘邦拥有了这些的基础上,被活生生地“堆”出来的人才。他们的军事能力说不上极强,但常年累月的跟随,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远远比不上韩信、英布、彭越,但却远远超越刘邦。

于是乎刘邦这一个打仗几乎就没赢过的人,最终靠着一大堆的助力,活生生把项羽给逼到了乌江之畔。

特别是韩信,明明项羽都给出了韩信一个极大的诱惑,让韩信自立为王,这对于高傲的项羽来说,其实就等同于“求”了。

但韩信不愿意,他非要整死项羽,根本就不知道何来如此大的仇恨,唯一能解释的,那就是项羽辱没了他的尊严,而满嘴跑火车的刘邦,却给了他这种尊重吧。

击败项羽之后,刘邦顺势登基为帝,当年被迫无奈的亭长走到这一步,实属是不易,而萧何也好,曹参也好,他们心中的确更愿意成为“诸侯”,而不是天子,这与他们的文化修养,思想背景有关。

但这也并不是说刘邦的这种“人格”多么无敌,实际上,刘邦终其一生都在制衡,看似他没有什么才能,但为了制衡众人,刘邦付出了诸多心血,即便如此,在他登基后不久,英布就叛乱了,在此前,刘邦最得力的“韩信”还差点造反。

刘邦最终可以说是“栽”在了他所册封的诸侯王的手下,这些爆发的隐患,就是因为刘邦对待他们的方式,太过于“狐朋狗友”了,这些人有了能力和资本,自然就要反抗刘邦,乃是人之常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yuituih

yuituih

这就对了

Excel

Excel

演员都能当总统、司机也能做干部,凭啥啥刘邦的“狐朋狗友”不能成为出众的军事人才?

其实,假如具备一定条件,你我都能像周勃、樊哙、灌婴、娄敬那样,从织薄曲、屠狗、贩卖丝布、拉车的小人物,逆袭成为“出色的人才”。



这个条件很简单,粗浅点理解就是:遇贵人,有平台。

什么叫贵人?可以授你以鱼,但更要授你以渔。即:那些能向你提供资源、传授思考方式的前辈或牛人。

但凡具备一定生活、工作阅历,我们都会发现一个现实:跟技术类的自然学科不同,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与人打交道的领域,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

而且,相对于自己抱着书苦读,耳提面命、耳濡目染的教育来得更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学历、能力之间,往往并不是挂钩的。



一个在大学里学习土木工程的理工男,在社会中完全可以从事销售类工作。而且,相对于他自己对照商务沟通与礼仪付诸实践,被一个老江湖带着绝对更快上手。

我们初入职场,可以依靠个人的摸索、打拼,从最基层一步步往上升迁,但除非天赋秉异,大多都会遭遇不少挫折、碰个头破血流;

但那些遇到“贵人”的就不一样。他们的贵人要么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的耳濡目染,让他们早就对人情世故驾轻就熟;要么是赏识自己的上级、领导,被毫不吝啬地传授生存之道、指点职场迷津、透露内幕消息。在这种降维打击下,成为“职场达人”简直不要太容易。

为啥很多秘书、司机能够当个合格的领导?跟着领导耳熟目染,当然学得系统、学得快。君不见,西方多少国家的演员都能当个像样的州长乃至总统(此段并无贬义,指出事实而已,不代表个人赞同或反对这一现象)



刘邦那些“狐朋狗友”,也是有贵人的。

对于周勃、樊哙、灌婴、娄敬这些人,为什么我们潜意识中认为他们跟“军事人才”之间划等号是荒诞的?因为感觉他们不具备系统的军事知识,不是专业对口的人才;即“学历”不够。

在古代,军事知识从何而来?除非有过人的天赋,要么自己研究兵书,要么跟着老师学习。而且,即使获得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但如果没有大量实践,也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将领。

在打仗方面,最好的老师,莫过于自己的统帅、上级和对手;最好的实践场所,莫过于直接上战场。搞清这层逻辑咱们就不难明白,为啥总是“乱世出英雄”,为啥总有许多草根能够成为战功彪炳的名将(近现代尤其常见)。



以刘邦为例,他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的典型。大泽乡起义爆发后,凭借自己的人脉、号召力,这个沛县的“派出所所长”很快拉起了3000人的队伍,从周边郡县入手,打胡陵、夺方与、战丰邑、入薛县,一时间风生水起。

由此可见,刘邦是具备相当军事才能的,这也许有天赋的因素,也许是源于他平时善于学习。后来投奔项梁后,他还曾与项羽一起联手作战,搞不好在这位军事天才那里获得了不少干货。翻看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刘邦亲自指挥作战的机会较为频繁,而且赢面较大,只是面对项羽时才败多胜少。

而对于周勃、樊哙、灌婴、娄敬这些“三教九流之辈”而言,刘邦就是他们的“贵人”;而刘邦的起义军,就是这些沛县老乡的最好平台。



任何时代的创业者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团队。面对未知的挑战,人们为了寻求安全感、减少风险,往往会在熟人里挑选助手,自家兄弟、小舅子、同乡、同学、老友......毫无疑问都是相对可靠的人选,古今中外概莫如是,一定时期依仗“裙带关系”并不丢人。

因此,担任泗水郡沛县亭长的刘邦,团队骨干是担任沛县主吏掾的萧何、县狱掾曹参、狱吏任敖、泗水卒史周苛,以及周勃、樊哙、灌婴、娄敬这些出身微贱的同乡。

对于这些布衣而言,刘邦这里无疑是最佳平台,双方是互相需要、互相成就的关系。刘邦要成大事,就得依靠这些自己人;而这些老乡想要在乱世中活下来并改变命运,只有通过尽心尽力帮助刘邦来实现。

而且,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可以充分挖掘部下的潜能。虽然史书没有具体记载,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周勃、樊哙、灌婴等人的军事才能,既来自刘邦身体力行的影响,也来自对其他将领、对手的学习,更来自刘邦给予的独当一面的机会。



秦朝末年,首次由来自民间的起义推翻了一个强大王朝。在这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以刘邦为代表的一群草根,努力抓住历史的机遇,依靠自身的努力学习、勇敢拼杀,彻底推翻了以往由王公贵族主宰的政权,首次成了历史的主宰。“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诚哉斯言。

牧雨.

牧雨.

历史变革总是那样,穷得叮当响的,在战争中,将军,领袖人物太多。最箸名的是朱元璋,靠讨囗要饭,而思人生,找出路。认准要有好生活,在那个年代参军打天下,自己说了算。并充分发挥其智慧,最后成了明朝皇帝。和平年代也有才俊成为政坛中的佼佼者。深得权贵重用的大有人在。

tracyzsc

tracyzsc

谁都不比谁笨

谁也不会聪明太多

天才只是极少数

大部分只是缺少机会

caffeezhang

caffeezhang

其实都是刘邦的原因吧!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思考过,现在说说我的想法。

刘邦手下“天生”大才的有三个,一为萧何,为刘邦草头班子,做事稳,通晓人情,识的人才,有大局观。韩信就是他推荐出来的,还把他引上拜将台。

其余两人,韩信本来跟项羽混,他从小有志向,要知道古代有大志向有理想的人并不多。几乎相当于在一群劳劳碌碌的蚂蚁中寻找一直仰头望天思考哲学的蚂蚁一样。韩信学的一身好兵法和武艺,当时平民有条件和机遇碰到知识的人,可以说难之又难!

韩信在项羽集团不受重视,于是他投奔了刘邦,!这是运气,也是萧何和刘邦的识人,以及信任让他独自领兵,才让韩信能力得到无限制的施展!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真正的韩国一流世家贵族,可不是草头出身。良好的贵族教育资源,让他成为一个大才!

正如大多数智者一样,他有能力拉起队伍,有大局观大谋略,却少一丝人情世故,少一丝领袖魅力,更喜欢把自己定位为“良臣”。

第一次为了家族责任扶持韩国君主后裔复辟了韩国,然而他却对韩国后裔失望透顶。这时华夏进去多国混战时代,百姓苦不堪言。这时候的张良,我认为他是懂秦始皇的。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扶持明主,统一华夏!

于是他选中了刘邦。

可以说这三位大才,刘邦开局只得其一(萧何),其他两位都是白捡的,都是对手推过来给他的。

刘邦手下另一大才曹参,这是刘邦的草头班子,是被刘邦培养出的大才,这就是刘邦领导魅力最亮的表现。

其余人,那些刘邦的“狐朋狗友”兄弟。

先说刘邦这人,中产阶级,从小爱混社会,结交社会上讲义气的人。刘邦这人,他不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但是他刻意结交的,都是有能力的人,要不是能打,要不是聪明,要不是讲义气不要命。

所以他的“狐朋狗友”都是他在那一片地方挑选出来的人杰!

从始至终,刘邦的兄弟都没背叛他,都用命来跟着他。

而项羽他的阵营里,范增他不听用,项伯项庄两个亲族都是反骨,我就呵呵了!

当然仅仅凭借这些人杰的本身,是翻不起浪花来的,比如樊哙能打,能打又能怎么样?在千军万马中,一个人的武力顶个球!就是项羽从他的精锐部队里面也能挑出一批能打的人。

其他的诸侯也能从自己部队挑出一批能打的!

张良手下的大力士够凶猛了吧,还不是一个大头兵。

要是樊哙运气不好,在部队里在能打,说不定只能当死士营的先锋!

刘邦善于培养的他班底,并安排在合适的位置,让他们的能力最大发挥。

能打的就安排在只管打架的位置,指挥的安排在指挥的位置。不是很能打,也不是很会指挥部队,但是能为自己拼命的,安排在自己身边,总在关键时候救过他的命。

所以刘邦真正的草头班子“狐朋狗友”,他们没有遇到刘邦的话,他们只是厉害一点的人物,就像座山雕,就像水浒108个土匪。

同时,刘邦也在他“狐朋狗友”鼓励和帮助之下,一步步成为了大汉的开国君王。

他们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开国组合!

也说明了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Sylvia_1988

Sylvia_1988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过要搞清楚为什么刘邦的那帮“狐朋狗友”都能成为军事人才,我们先看看这些狐朋狗友都是谁。

在刘邦的这帮狐朋狗友中,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最高的也就是萧何和曹参了,萧何当时为县官身边的一个主吏掾,这个主吏掾是干什么的呢,差不多就是比县官的主簿还低一个档次,我估计就是个传话的,差不多就是个通讯兵之内的,负责传达上级的命令。而曹参原本是秦朝沛县狱掾,差不多就是个监狱的小兵,负责看管收押犯人的,可能连萧何的主吏掾都不如。

而剩下的这些狐朋狗友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大家熟知得樊哙是个卖狗肉的,还属于那种小摊小贩,估计连个营业执照都没有,周勃就是个吹鼓手,谁家死人了去吹吹唢呐混日子的,夏侯婴更不济了,专门给人赶马车的,跟个车夫差不多,而卢绾和刘邦差不多,都是一个混子痞子,连个正经职业都没有,可是就是这么一帮人,最后却帮助刘邦取了天下,封侯拜相,真是应了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为什么这些人都会是军事家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有刘邦这个老大,这个大汉朝的高祖皇帝,才会成就他们军事上的才能。

在当时的那个乱世年代,刘邦斩杀白蛇起义,这起义是干啥呢,就是推翻旧朝改换新朝,一不小心就是要掉脑袋的,而且当时的秦朝刑法极其残酷,动不动就是诛杀三族九族,所以要起义,首先就得用自己熟悉信的过的人,这时候这帮狐朋狗友就是最好不过了,你说让这帮狐朋狗友帮你做好事,这帮狐朋狗友可能做不来,但是你要是找这帮狐朋狗友造反,这帮人可绝对是个好帮手,事实证明这帮狐朋狗友也确实是个造反的好帮手,没少帮刘邦建功立业。

而既然刘邦的这帮狐朋狗友是最信得过的人,那么刘邦肯定从造反的一开始就把这帮狐朋狗友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直接从领导开始,手底下的小兵肯定都是归这帮狐朋狗友管的,因为要是交给外人,刘邦也不一定信的过,因为你刘邦可以造秦朝的反,别人也能造你刘邦的反啊,陈胜吴广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虽然他两带头造反,可是最后都被自己的部下给杀了,所以相比于外人,刘邦就更信得过这帮狐朋狗友了。

而这帮狐朋狗友也是托刘邦的福,从刘邦造反的一开始,刘邦就把他们放在了最正确的位置,从这个位置开始,他们开始有了冲锋陷阵,建功立业的机会,可以说刘邦给了他们一个可以成为军事家的起点,有了这个起点,他们就可以飞的更高。这就跟韩信是一个道理,韩信投奔项羽,可是项羽只给了他一个执戟郎的职位,纵使你韩信有大将之材,到头来还是一个执戟郎,可是韩信到了刘邦这里就不一样了,刘邦给你一个大将军,那么你就是一个大将军,起点高了,将来的成就肯定不一样。

相似的例子还有朱元璋和他的那帮兄弟,朱元璋起初就是个放牛娃,活不下去了去当了和尚,要不是汤和,徐达给他写信让他造反,估计朱元璋能当一辈子的和尚,这就是汤和和徐达把朱元璋拉到了最正确的位置,这才能成就朱元璋以后的地位,要不然放牛娃终归都是放牛娃,更别说以后的明太祖了。

所以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人天生下来能力有多强,可能大家各个都有能力当将军,只是没有人把你放在那个当将军的平台上,所以我们才一直浑浑噩噩的活着,刘邦的这帮狐朋狗友也是,要是没有刘邦起义造反,那么他们的一辈子可能就是跟着刘邦成天混吃混喝,凑合的活着,一辈子都是这样,可是有了刘邦造反,把他们放在了最正确的位置上,他们才能成长为以后的军事家,也能把他们的军事才能展现出来。

yuituih

yuituih

杀狗的,

赶车的,

吹丧的,

这类都是冲锋陷阵的。

称得上军事天才的只有韩信,

能运筹帷幄的人只有张良,

能统筹的只有萧何。

这几个人单独面对项羽,

恐怕就是个笑话。

但这几位加上没有底线的刘邦,

就非项羽所能匹敌的了。

至于说这些人都是军事天才,

是搞笑了!

楚汉逐鹿期间,

只有项羽和韩信算得上军事家。

论个人武力值,

项羽无愧于霸王之称!

Exquisite西西

Exquisite西西

书写的

fox

fox

1.命

2.信

3.试

淡泊的人

淡泊的人

这个只能说时势造英雄。不是说他们都天生就有军事大才,而是在那个形势下,没有军事才能的早早就被淘汰了,剩下来的当然就都是精英了。不止刘邦,哪个朝代的开创者们不都是出于草莽起于卑微?是时势选择了他们,也是时势逼迫他们不得不成为军事大才,不成功,便成了仁。所以从幸存者偏差来看,随便拉出来一个什么人都是大牛人。真正做个完全的统计,应该更多的人变成了先烈或寂寂无名了。

Sherry~

Sherry~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