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状元到底有多厉害?跟今天的拳击冠军相比如何?

如题,古代的武状元到底有多厉害?跟今天的拳击冠军相比如何?
提到的作品

[作品]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

孙武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孟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品]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者,在国内一批知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编纂了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普及性读物。它从浩如烟海...

孙膑

[作品]孙子

《孙子》主要内容: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他的祖先原是陈国...

范昀

[作品]司马法

《司马法(图文版)》亦名《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宋代将其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武学策试的必读之书。现在一般认为,《司马法》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田穰苴所作,但从《史记•司...

司马穰苴

[作品]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三略(图文版)》亦称《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卷,共3800余字。《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旧题黄石公撰。作者分析了春秋战国由“乱”而“治”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儒家的仁...

黄石公

[作品]武经七书

1994版作“黃頗 楊輔 主編”

金三何

最新跟帖
④邪灵④

④邪灵④

古代的人时间比较多,从小就习武的,一般没事就练武,现代不一样,小时候还要读书,长大了还要各种活,还有致命的一点就是看手机从时间来看,古代练武的时间比现代多

YOGA

YOGA

中国古代有句话说的好:“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不管是学文也好还是习武也罢,只要能登科进士,都是大有前途的。古代的武状元比拼的是综合素质,可比今天的拳击冠军强太多了。



相比从隋朝就开始的科举考试,武举考试要相对晚的多。武举制度始于女皇武则天的大周时期,第一场武举考试于长安二年(702年),由兵部主持举行,所考科目包括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对参加武举的人综合素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另外,唐朝是一个“外貌控”王朝,对参加武举考试的人外貌也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所以在武举考场上的唐朝男子,大都身材挺拔雄伟,剑眉挺鼻,英气逼人,现代人穿越过来还以为这是在办男模选拔赛。



从宋代开始,武举考试便不是单纯的以武会友了,除了要会武功,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发等,这是要挖掘“文武双全”型武状元的节奏啊。而到了明代,武举考试更是变成了“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武艺操行之上,在参加武举考试之前要先通过答策的笔试(以默写兵书为主),笔试没通过,就无法参加武举考试,可见明朝对参加武举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大大提高了。



而真正将武举和科举同等化的是清朝,作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清朝统治者对武举考试比起其他中原王朝要重视的多,武举依从文考程序,共分为四个等级:

一:童试,在县、府举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府举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师举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殿试是武举的终极考试,所有武进士都要参加,决出“三甲”名次,头名者曰武状元、二名为武榜眼,三名武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的规格之高,超出了以往任何朝代,清朝武举殿试,一般都由皇帝亲自主考。武状元得榜后,由兵部赐其铠甲,派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一路上骑高马挂红绸,真是风光无比。第二天,在兵部还要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们银两等。清代武状元一般初授正三品参将职,这个入仕起点显然要高出文状元不少。



与前朝还有不同的是,清朝武举是先考武试后考笔试。武试主要包括马步射(马射、步射),比力气(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共分八、十、十二力;刀又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可以看出清朝武举考试很注重力量的爆发,特别是对臂力的爆发力尤其至关重要,优胜劣汰后合格者才能考笔试。

武试之后的文试也并不轻松,要求“策”(问答题)两篇,“论”(议论文)两篇,策题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三本兵书中出题。论题只从《论语》、《孟子》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但对于习武之人来说,文化考试毕竟并不擅长,考虑到这种情况,乾隆时期改为一策一题,到了嘉靖年间,因当年武举考试文试多有不及格者,遂废除策题,改为默写《武经七书》中的一段,这也使得参加武举者大大减轻了负担。



宋代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说,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由福建长溪人薛奕中得,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中国历史上通过武举出身的名人很多,在此我也列举几位:

郭子仪:唐开元年间武举高等(武状元),是历朝历代唯一一位由武状元位居宰相者,与李光弼同心讨灭安史之乱,死后追赠太师,为历代武状元军功最著者。

李遵琐:他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一个由武状元而当皇帝者,为西夏第八位皇帝,庙号神宗。

张玉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一位女武状元,永乐年间进士,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朱虎臣: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高宗绍兴年间高中武状元,当年年仅九岁,真是少年有为。



古代的武状元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除了会武,还要粗通文墨。会武,主要体现在力量爆发上,射箭要求的是稳定性和手臂的张力,拉弓、舞刀、举石、摔跤、负重、马枪都是在考验一个武人的综合体能,最终决出的武状元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的拳击状元自然是远远无法跟古代的武状元比。

四葉草樂活理财

四葉草樂活理财

古代的武状元都是要上战场打仗的!武科举考的都是古战场的军事项目!毫无疑问当然是武状元强过拳击手了!拳击手最多也就是擂台规则保护下蹦哒而已!在古战场上拳击手屁用没有,随便几个长枪兵和刀牌兵就秒杀你拳击手哪怕你是拳王阿里,泰森都是一样的下场!拳击手也就是个兵器白痴加蠢货和武状元打?找死吗?

大米棒子面儿粥

大米棒子面儿粥

如果是兵器格斗,武状元完爆拳击冠军。如果是徒手格斗,武状元肯定打不过拳击冠军,因为武状元都没学过徒手格斗。我从小学传武师傅只让我们练大枪,后来想跟师傅学点徒手格斗,师傅说他不会,然后很不屑地说,你见过赤手空拳上战场的吗。

esse1111

esse1111

张安邦聊聊武林中有趣的那些事!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武状元产生的背景和统治者对其需求的目的是什么?武状元只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产生过,相对于科举而言,就是武科举,属于最高级别的,有可能是皇帝亲自册封的,一般都是由第一名担任。对统治阶级而言,武状元实际上属于军队系统的选拔,不属于民间的武林争雄,古代军事系统的要求同民间武林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可同日而言,而今天的拳击冠军就是古代的民间武术,古代的武状元相当于今天的特种兵,张安邦觉得这个比喻还算恰当!

之前张安邦通过网络跟大家探讨过特种兵和拳击手谁厉害的八卦话题,虽然不同领域总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意味,网友喜欢,加上张安邦本身就是个俗人,就聊聊呗,也算武林中有趣的事了,所以大家看完我的分析再骂不迟,不要看一半就开始评论,整个我也是委屈,大把的文字都没有知音。张安邦不是信口开河,不管是普通的武警还是国防生,包括部队,我也短期人教过,多少了解一些,加上自己从事武术工作,我认为我说的还算客观!

单纯从徒手搏击角度而言,张安邦觉得拳击手获胜的几率更大一些,专业运动员的实战能力超乎老百姓的想象的。我做过特种兵和拳击手的比较,特种兵遇到专业训练的拳击手,我个人倾向拳击手获胜,从技能上讲,拳击手技能单一,但是大家知道术业有专攻,一个刺拳就让很多业余武术爱好者无法近身,甚至不还手,都打不中,如果在双方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徒手搏斗,专业拳击手获胜的几率很大。

如果从生死搏斗或械斗,甚至包括偷袭等非常规格斗的话,这个另当别论,可能这个才是特种兵的专长,兵不厌诈,更何况,特种兵也不是傻子,不会专门跟对方的长处比,正面交锋可能会处在劣势,那就从后面干,就是这个道理了。

关注张安邦,聊聊武林中有趣的那些事!也欢迎南京就近的朋友来我工作室喝茶聊天,赚钱养家之余,多交个朋友呗!

武状元的选拔机制,跟拳击远动员不同,选材不同,目的不同,没法玩的。

hipnoss

hipnoss

古代的武状元选的是将帅之才,而不是单纯的比试武艺,而即使是比试武艺的环节也基本上没有真人对抗的,都是侧面考量武生的“技艺”,这个技艺的考量侧重于“杀人”,在求一击必杀,非比赛观赏性质的。

初期武状元比试科目

公元702年开始,习武之人可以公开进入国家设置的考试,和天下英雄争长短。

考试科目有长垛(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翘关(举重),在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这些科目都略有提及,除此以外还有文试,考的主要是兵法韬略:

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统兵才干及可为将者;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

所以武状元的武艺也是应试教育性质的,最初主要是射箭、马术、力气,武侠小说圈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是很有逻辑道理的,在绝对的力量面前,99%的谋略技艺都只能称之为“花拳绣腿”,所以古代的武状元对于“翘关”是非常重视的,力气都是自小修炼的,非常人可以匹敌,更非今人所能思量。

金国武状元比试科目

武状元的考试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但基础核心不变。

后期分为射贴、射垛、射鹿、驰刺、问律、问孙吴之书6个科目:

射贴:也就是站立射箭,150步外放箭射中箭靶,府试要求十箭中一箭,省试十箭中二箭,程试十箭中三箭;

射垛:远距离射箭,200步以外射中箭垛,距离越远越强,跟力气有很大关系;

射鹿:骑射,马上箭术,150步范围内,每50步设一个“高五寸、长八寸”鹿形箭靶,一本书那么大;

驰刺:最实用的马上冷兵器是骑枪,驰刺就是用骑枪进行刺杀。考生上马在骑行中对考场中设置的人偶进行刺杀;

问律:顾名思义就是问“法律”,考生必须要熟读当朝律法;

问孙吴之书:考的是兵法韬略,以《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为基础,随即选取十个问题,答出越多分数越高;

武状元应试每一个科目都有相应的判定标准和打分,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状元的考试题目譬如“策论”是没有标准的,打分也很主观,而武状元的比试科目都是有明确的评分系统,谁完成的好,谁的分多,谁就胜出,即使是“问孙吴之书”也是一样,属于死记硬背一类的。

对于一个武状元来说法律和孙吴之书背得好,远不如正经八百的练射术、马术、力气,这需要经年累月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力气”,能取武状元者当属异人。

现今各地流传的武状元的传奇也大多都与力气相关: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在皇上面前还耍了一把180斤重的大刀,这都是硬桥硬马的真功夫,做不得秀的。

所以古代武状元首先在气力上要比今天的拳击冠军更胜一筹,至于杀人伎俩和对冷兵器的使用,更不可同日而语。二者如果放到一起徒手格斗,囿于拳击比赛的规定,胜负尚在未定之数;如果放到野外进行生死斗,武状元必胜。

月如眉

月如眉

我不知道武状元有多厉害,但我知道武举人有多厉害。因为我太奶奶的父亲是清朝武举,我太奶奶传下来一套拳法。我父亲带着我用这套拳法去两家知名拳馆切磋。在切磋中, 虽然因为实战经验不足,我总是胜少负多,但那两家拳馆也是如临大敌。在最初的一家拳馆,我也曾把职业的70公斤拳手鼻子打出血,让60公斤高手胳臂脱臼,能和教练打成平手。在另一家更为知名的拳馆,我从最初的六十公斤级运动员打到七十公斤级运动员,也是互有胜负,毫无怯意。但那时候我打的只是拳招,并未涉及我家的核心技法。在疫情中我习练家传破马技法。前不久,父亲带我与武林风训练基地的高手切磋。虽然最后被对手抓住机会KO,但是,对手也被我崩倒一次,杆打击倒一次。而且在我进攻的时候,对方都是狼狈狂奔。作为一名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我每天训练的时间平均下来不到三十分钟。但以我的训练条件和训练程度居然能给职业高手制造麻烦,当然不是我的个人原因,而是老祖先传下来的东西好。

泰好运旅游

泰好运旅游

古代的武状元注重的项目和现在的拳击冠军根本不同,所以两者没有什么可比性。

古代要考武状元确实比较难,历代对于武状元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唐朝,需要考核举重、骑射、步射、马术等,到宋代还要加考兵法策问,到明代,则是先考笔试,其中还需要涉及四书的内容,及格者才能参加武试,到清代则倒过来,先考武试,弓马举重一圈下来才考笔试。武状元苏乞儿虽然是无厘头的喜剧片,不过扣除比武那段,和历史上的武状元考试还是有点接近的。

在古代大部分时候,武举其实是个比较尴尬的玩意,和文官体系不同,古代军中更相信威望和经验,大多提拔军中子弟,所以武举出身的人晋升渠道不多。比如郭子仪就是武举高等出身,不过在军中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安史之乱才有了出头机会。还有像定海三总兵里的葛云飞和王锡鹏也是武举出身,一个出任千总,一个则当了兵部二等差官,后来在军中慢慢历练才升上去。

武举出身有时候在军中甚至不如文举出身的快,像唐代前期文举出身的大总管、节度使数量上也远远超过武举出身的,所以小说里考个武状元就拜帅之类的看看就算了,别当真。正因为地位如此尴尬,和科举有固定的周期不同,武举在古代其实兴废无常,清代以前有记录的武状元屈指可数,到清代才算比较固定。

回到问题上,武举在武试方面主要考的是弓马,而不是拳脚,和拳击冠军所注重的完全不是一个方面,两者之间比较没有可比性,也没什么意义。

mangbaobao

mangbaobao

现代人由于受到传统武学和文化的影响,对古代的武状元总带着一种神秘的崇拜,在民间流传之下,更是无限夸大,很多人更是认为武状元都是国家武学境界最高的人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事实上,武状元的产生,并非都是全国男子参与国家公开的竞赛,它的存在反而是中国古代比较封闭的武举制度,也就是说武状元的实力对比清代后来兴起的江湖门派,相差甚远。

武举制度的产生。

武举制度最早成立于唐朝武则天时代,当时规定“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其比赛的内容为:试长垛、马枪、翘关、擎中。其中长垛就是射箭、马枪为骑马使枪、翘关是抬大木拴、擎中就是居中。

然而,唐朝时期的武举制度刚刚创立,其影响力还不够,所以没有“武状元”一词,而唐朝也没有“武状元”的记载,唯一耳熟能详的也就是当时的大将郭子仪,但他也只是用“武举高等”来形容。

其实,从表面上来看武举制度好像很公平,但里面的比试内容就注定了让平常百姓无法入围。比如“马枪”这一项,我们要知道古代一般家庭是不可能买得起战马的。战马不比普通的马匹,其爆发力、持久力都要比一般的马匹优秀,因此战马必须要吃得很好,而普通家庭光是战马日常所食,就无法供应。

武举制度的发展。

宋朝年间的重文轻武,导致宋人们对武人科举有了另外一种的审美标准,他们希望这些武人可以能文能武。于是,在基础的竞赛项目上,又增加了“武经七书”,这样做也是让许多读书人有了参加武举的机会,所以说宋朝对文人的重视达到一种“变态”的程度。

武经七书:《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

这样的一种增设文化比试,反而限制了武人参与的机会,虽然有点像现代在军校考试,但要知道古代底层人民能够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奢望。而后来的文武双全的宋朝名将狄青、岳飞、韩世忠等也都不是武举出生,这就让宋朝的武举制度好生尴尬。

元朝入主中原后,武举制度恢复到唐朝时的状态,武状元的选拔在文化类的难度被降低,但弓箭和马枪更为严格。然而这看似一升一降调和平衡,也非平常百姓可以参加的,于是最后武人的选拔直接只在军户里挑选。

明朝中期土木堡之变后,文官也可以统领军队,武举制度才完全的对外开放,但其核心也跟宋朝一样,重视武人“策论”,武艺方面还是以弓马为核心,毕竟冷兵器时代的主要攻击武器就是这些。

“武状元”一词,其实是要在武举殿中比试后,皇帝钦点才算数,但明朝其实除了崇祯以外从未在武举殿比试过,民间也依旧有了“武状元”一词。可惜所谓的武状元在行伍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戚继光、李成梁、张辅这些名将也都不是武状元。

到清朝其实,武举的地位有了提升,因为满人的作战方式注定更为看中武艺,而宋明流行的“策论”到现在只要默写一段兵法就可。其竞赛的内容分为步射、骑射、舞刀、举石等。

但还是令人遗憾的是,清朝年间也并未出现过某个武艺惊人的武状元,这些拔得头筹的武人无非就是力气大、善于骑射的勇士,在作战方面并没有卓越的战绩。

综合唐宋元明清几代的武举制度发现,纯粹的武艺考试还能选出一些力气大、弓马娴熟的勇士,而宋明的“策论”考核,着实让武人变成不伦不类的书呆子,兵法不行打战不行。

而所谓的武状元就是那些单兵作战比一般士兵强一点的勇士,并非民间流传的那样可以以一敌百的时间高手。真正的“武状元”是能写可以统领千军,在战场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人,比如岳飞、韩世忠、狄青、曾国藩这样的名将。

古代武状元跟现代的拳击冠军相比较如何?

事实上,当今的拳击冠军和古代的武状元根本不是一个体系,我们先看下武举标准。乾隆大清会典则例记载:

三场马步射后,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直到三百斤之石,试其技勇。弓必开满、刀比舞满。三项内能一二者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准入三场。

上面的武举制度有力量、有技巧,而现代的拳击冠军是赤手空拳对打,从未接触过弓刀剑,这完全无法对抗的。

武状元虽然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但如果跟现在的拳击冠军对打,不用武状元出场,就是古代随便一个上过战场见过血的老兵,双方都拿一样的长枪都能捅死拳击冠军,而你让武状元赤手空拳跟拳击冠军打,也不好确定胜负。

因为拳击冠军的目的是为了夺冠,是把人打趴就收手,而士兵对战是下死手的,以杀人为目的,在战场上心慈手软,死的就是自己。因此,就双方的气势上拳击冠军都无法与其相对比。

拳击冠军能徒手挨对方几下,挡住了就不算有效伤害,而冷兵器时代拳击冠军能挨得住刀剑吗?挨着不是伤就是死,攻击方式完全不一样。因此说,现代的拳击冠军放到古代跟武状元对打,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一个想打倒、一个想杀人。

曾经有类似这样的一个故事:某个记者问士兵,如果他跟拳击手对打胜败几率如何?士兵回答,如果在擂台我可能打不过他,但如果在战场,他必死。

慢慢慢波儿

慢慢慢波儿

双方各有千秋吧。

如果是使用武器厮杀,古代的武状元能够秒杀现在的拳击冠军。如果是赤手空拳进行搏斗,拳击冠军能够轻松击败武状元。因为:

第一,武状元更全面,擅长使用各种兵器。


古代武科考试,首先是考射箭。要求弓马娴熟、箭法出众。因为弓箭是第一杀敌利器,武科考试也把射箭排在第一位。所以武状元肯定是神箭手。其次是气力。就是看谁力气大,跟现在的举重差不多。就是因为举重这一项很重要,所以明清两代,南方出了很多武状元。相对来讲,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擅长举重。这是我们国家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其他十八般兵器,是加分项。练的好了,当然对考武状元有帮助。

而现代的拳击冠军,基本没有人会射箭,即使会使用,也完全不是武状元的对手。

双方如果使用兵器,武状元可以在飞驰的骏马上,一箭封喉,射杀百米之外的拳击冠军!

第二,拳击冠军空手肉搏更有优势。

人类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都是螺旋上升的状态。总体上讲,现代比古代强。格斗术也是如此。

古代的武状元,可能会学习一些套路和散手,但这些搏击技术,与现代拳击技术相比,无疑是落后的。而且训练也不科学。

现代的拳击冠军,训练更科学,实战经验更丰富。采取的拳击技术已经趋于完善。

我们可以肯定,在同级别对抗中,拳击手可以轻松战胜武状元。

沐夏

沐夏

这两者没有什么可比性,现代体育讲究的是精细分类,练力量的有举重远动员,射箭的有射击远动员,骑马的有马术运动员,至于近身搏击,那就更多了,拳击,散打,摔跤,柔道等等,可谓术业有专攻。而古代的武状元练得就比较杂了,古代练武讲就的是马步箭、弓刀石样样精通,所谓技多不压身。我们先举一个古代武状元的例子。

武状元,是武进士科的头筹。武进士科最开始创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比文科举要晚一点,至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帝正式颁旨废除武进士科开始,至此,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200年的武举考试结束。在这1200年时间里,有名有姓的武状元有274人,其中仅清代就有109人,而其中尤以山东武风昌盛,有武状元14人,今天举得这个例子,就是光绪年间山东郓城的武状元张宪周,他也是山东最后一名武状元。

郓城是有名的武术之乡,《水浒传》中的宋江、晁盖都是郓城人,郓城民间更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人在郓城”的说法。也许是风气使然,郓城人更加喜欢崇尚武术。张宪周7岁入私塾,15岁拜郓城武解元李凤山为师,学习武术。

张宪周先天条件好,加上又勤学苦练,20岁时考进了郓城武痒,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武术学校吧。在郓城武校里,张宪周嫌训练强度太小,于是将原本90斤的大刀更换为120斤的大铁刀,石锁也从240斤加到了360斤。张宪周出苦耐劳,练就了一身马步箭、弓刀石的好武功,双锏、长枪、牌刀等长短兵器也是样样精通,方圆数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888年,即光绪十四年,张宪周赴京考武举。按科考规定,第一场飞马射箭,驰马圈发箭枝,箭中靶即为合格。张宪周力开满弓,三弓九箭,箭箭攒射靶心,引起一片喝彩声。第二场是拉弓比力,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种型号,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次3,每次以拉满为准。张宪周上场来,直接选了十二力的强弓,3次把强弓拉如满月,再次获得主考官的认可。第二场的第二项是较力,就是看掇巨石表演。头号掇石300斤,二号掇石250斤,三号掇石200斤。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将掇石提至胸腹,再借助臂力将掇石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

张宪周抱定头号斤石,深吸一口气,双手着地,只见他腰背一挺,“萦回人抱”遂即“自膝至腹”,掇与胸平。然后他双臂再一翻,腿随势下蹲,挺身将巨石举过头顶,“负石以走,举重若轻”。张宪周手提头号掇石轻松完成了献印表演后又连连过关。

最后一场是考走马舞刀。舞刀更是张宪周的拿手好戏。张宪周披挂上马,轻松地舞动重120斤的大刀,一连88个胸背花。最后大刀由背上滚下,他起腿向后一挑,刀顺势自空落下,转身被他双手稳稳接住,接着完成了几个高难度动作,他马步箭、弓刀石样样出众,场场精彩过关。张宪周精湛的武艺令考官、诸生们惊愕不已,以绝对优势考中武举。

这是时间上离现在比较近,所以记录也比较详细的武状元。现在的拳击手,也是重量级的,但是关于张宪周的身高体重,历史上并没有记录,所以也不好对比。所以,我们只能做一个假设了,如果张宪周和一个跟他身高体重相仿的现代拳击手较量的话,在力量上张宪周肯定占优势,但是在速度和灵活,以及技巧上,跟现代科学方法训练出来的拳击手相比,张宪周肯定要吃亏,至于谁输谁赢,那就靠大家去想象了。

天使的泪滴

天使的泪滴

古代考武状元是为了杀敌报效朝庭,“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武状元考的是带兵打仗和战场 杀敌的本领。

杀人需要的是利器而不是拳头,搏斗只是用在临时手中没有武器,应急防身时的技能。

Saga撒加サガ

Saga撒加サガ

武状元和拳击冠军,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以进行比较的。如果单从商业价值而言,武状元应该是比拳击冠军更值钱,因为武状元可以做官呀,在古代封建社会,做了官也就意味着财源滚滚。而现代社会的拳击冠军则仅仅只是一个冠军而已,跟仕途没有什么关系。

之所以有人将武状元和拳击冠军两者进行比较,可能是因为两者都有打斗的元素在里面吧。如果你是这样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古时的武状元,可不仅仅只是靠打得赢就可以获得的哟。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最早起源于中国大周武则天时期,这个女人很不简单,不仅把中国自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发扬光大,更创造性的发明了武举考试。而武举考试的内容不仅有武艺的较量,同时还有兵法的考试。

因为当时大周朝所面临的外部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北方以突厥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南下,袭扰大周的边境。面对紧张的战争形势,光靠文官治理显然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能征惯战的武将坐阵,而武举考试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后来事实证明,她的这一步还真就走对了。

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早年就是以武举入仕,后来逐步在军中成长,直到遇到了安史之乱,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而现代的拳击则只是力量的较量,没有什么文化内涵,泰森年少时因为犯事,被高中开除,连书都没有念完,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一身蛮力,硬是在拳击台上打出了一片天。

如果叫泰森去考武状元,他能考得取吗?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同样道理,郭子仪如果仅靠拳头,也不可能在拳台上打倒泰森的。

现代拳击讲究是谁的拳头硬,谁就是王者,古代的武状元实际上考的是全面综合军事素质。那么中国古代的武状元到底有多厉害呢?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几个较为出名的武状元,来看看他们的经历。

在中国历史上的武状元中,有一个人是唯一个参加过两次考试,第一次中的探花,第二次中的是状元。此人名叫马全,乾隆年间武状元,深得乾隆皇帝赏识,后来在征讨四川时阵亡,乾隆皇帝得知后,还伤心不已。

光绪年间的张三甲,勇武过人,擅使180斤大刀,在武科场一举夺魁,成为武状元。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后一名武状元,张三甲高中之后,原本希望在战场上大显身手,为国分忧,却不料因为忧愁过度而去世。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从这一刻起,武状元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但是人与人之间争强好斗的传统却留了下来,后来西洋的拳击传入了中国,慢慢为中国人所接受,拳击运动开始兴盛起来。而武状元这个称谓,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

纪

在下胜马芒鞋,这个问题感觉挺适合我的,因为我祖上就是武状元。

没开玩笑,真的。

清朝时候的武状元,姓王,具体叫啥名儿我也忘了,因为族谱不在身边,所以也没地方查。

关于我们家这个老祖宗我了解的也不多,但是以前经常听到爷爷辈的人讲述他的事迹,虽然不是啥轰轰烈烈的大事儿,但从一些事情上,还是可以反应出他个人武力值的。

据说他小的时候特别能吃,长得牛高马大的,年轻的时候举石锁,百多斤的石锁,他能抛在空中,然后徒手接住(我都感觉有点变态,但我爷爷就是这么说的)。

那位老祖宗当武状元的年代比较太平,好像没参加过什么军事活动,只是有一次他抓一个犯人,对方躲到了一个妓院里,他带着人追到那个妓院,妓院的人有朝廷背景,不让他搜。

他带着手下五个人,撂倒了妓院二十多个护院的。

但是在和这些人打的时候,那个犯人趁机逃跑了,老祖宗干翻了妓院的护院,再去搜的时候没搜到,因为怒火中烧,一拳头砸在妓院大厅的顶梁柱上,把顶梁柱砸出了一个大坑,连带着屋顶的瓦片都被震下来了。

(这件事儿我家老爷子说的次数最多)

从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出我老祖宗的战斗力还是很猛的,只不过我感觉可能有夸大的成分,要是没有的话,那就是天赋异禀了。

至于古代武状元和现在的拳击冠军谁更厉害,这个还真不好说,毕竟关公战秦琼的事儿,谁也不敢拿出个肯定的说法。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武状元的综合素质要比拳击冠军高,也就是比拳击冠军更全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状元考试,他不仅仅只是考武力值,还要考策论,啥意思?就是你四肢发达,还得有脑子,你得明白兵法,因为朝廷要的是能统帅军队的人,也就是将才。

光有武力值没用,顶多就是个先锋官,上了战场那就是炮灰,朝廷选武状元,万中选一,不可能选个炮灰吧。

除了策论,还要考骑射,光是拳头硬不行,还得会射箭,要射得远,射得准,骑马的技术也有硬性要求,不求你能像赵子龙独战长坂坡,在百万军中杀个七进七出,但至少上战场之后,你能架得住马,不会让它因为害怕而到处跑。

而且作为统帅也要有能统御骑兵的能力。

从这些情况来看,可见武状元的综合素质比拳击冠军要高得多,这样一来,自然是武状元更厉害了。

lo夏ve至

lo夏ve至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