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sakura1992
我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这几天,问题对书法基本讨论,还不是逗圆圈子。好象是赵括在纸上谈兵,毫无实用价值。从改革开放来,说白了一点,我国从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驱动下的变革。在这四十年里涌现出好多人才,各行各业猛步发展,人民生活走向了小康。在技术含量上,提高到农业机械化,工业智能化迈进,信息化程度高。现时冲击下,是不是保留传承,传通文化等等问题使我们思考?就书法问题是不是保留,传承和发展。现在大多数以电子产品替代的危险?汉字已经普及,大家都在用,手写的少,大多都是被电子产品应用很广泛。书法是汉字演化而来的。写书法就把字写好。从七零后参加工作后,以手机,电脑,智能化电子使用广泛。哪有有年轻提笔写字啦!讲说理论和实践相结。要现实,我说,都想法孑,去弄钱啦!谁有心思,去搞文化墨客,文化理论在好,书法搞的再好,又不当饭吃,又不当鞋穿。按题目说的对,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是文化,这没错。意识到一点几千年来,大书法家曾出不穷,年轻人,谁还管你这问题呢?没有闲情雅智。好多人,提笔忘字。对于电子产品依赖性,先现出来啦!我们语言不妥,敬请谅解!
Candy_tj
书法练到一定境界后,会形成独自的风格,审美的不同即是文化的外在表现。
taoziintravel
中国人抽象思维审美是形.神.气三者统一。哪能是有形无神?气而生形,气由“道”生。神者是道的演化,知此你说呢?
内向の蜜桃君
题主的立意很好,有水平!
首先要强调的是,书法的境界(内涵)必然包括了技法与文化,而文化素养的高度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
这个过程不但包涵了作者对技术在书写应用上的合理驾驭操控性,而且涉及了画面(章法)与主题内容的统一性与协调性上……这一切所涉及的是个综合文化素养问题,也只有文化素养高的人,才有能力消化掉技术,达到为我所用的境界!
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故事已经充分叙述了这种文化性,这也是‘’写字匠‘’万万达不到的境界。
建议书法爱好者与画家们接触与交流,有成就的画家之间基本上都不谈论绘画技术(因为彼此间都有强罕的基本功,实在是不值得一谈),所谈论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些观念与理念。很少涉及到绘画本身,就算评画也是针对整个画面效果的合理性上。
╰'訴說❤、
这种抛出一种论点当真理,让别人来论证的形式实属无趣。
首先这种题目就未见得会得到书法爱好者的认可。
走极端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行径,最高境界只有一个,那么最美也会只有一个,难不成将来在追求完美的路上,都会长成一个模样?
具象的具体书法怎么个成了文化,从几个字里能看出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思想来?搞笑。
书法只是个人个性审美的表达,每个人都各有特色,如同长相一般。不过是技法全面加运笔控笔能力强的,能充分表达自我而已。能充分表达自性审美的书写中得到众多审美认可的即可称为好书法,而书法的美有各种风格特点,有苍劲的,有焦枯的,有灵动的,有飘逸隽秀,有简洁干净,有锋芒犀利,有圆顿圆满,可以说气象万千百花齐放。追求那个最高本就是一种虚妄,没有最好只有各种好才是真的。放上几个美女图参照一下美是各种各样的。
zyylmm
书写人人会,现在的书多为画,
法为正法,此人品德正,得为世界,国家 ,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德行合一:书法
李自国
为什么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不是技法?
辩证的看待文化性与技术性。书法艺术考量的是巧妙的用笔及结体的艺术性,籍以美妙的笔墨语言展示自己的艺术风格,从风格中可以表现出书者的文化底蕴深厚否。
由此定论文化底蕴的高低决定书法艺术水平的优劣。浅显的文化底蕴,书写的书墨就有差池。高深的文化底蕴,艺术表现力强。具有书卷气,富有情趣无穷。
文化与技法两者有着相统一的关系,
对于技法的学习,文化高,理解能力高,文化偏低则有低,当然人的禀赋才情也是一个因素,在同一个情况下,依然文化的高低决定者对笔画技巧的理解性有区别。同样看待一幅作品好坏,底蕴的高低,多少能够看出来。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思想感情的体现,首先有文化才有艺的表达。汉字学就是一门知识的分类,语言文字尽交流之能,那么创作为书法尽欣赏之效。足以证明书法不仅仅汉字艺术化,主要的是在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形式诉诸各种不同的感情流露。
因此在一幅作品中最高的境界具有文化性,没有文化性的书法,称不上完美的艺术,仅仅是一种无生命力的匠气。是为技巧的堆积。
写书法体现一个书者的综合能力及文化的底蕴高低。从而文化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技法是为文化的表现服务的。从而文化决定者书法技巧的高低。相互统一依存。
浅见
cqnyfz
书法本身就是布局笔势分部的技法,但庸俗化后转为名人视举时,无技术技法,仅名人效益了。
这才形成争到名后,利就滚滚来的出现。
自此:名利就联在一起了。
jaljal
因书法是文化的载体
雪仙姑
说的对,但技法绝不可缺。
亚麻玉
中国文字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书法则是中国文字的书写方法,又是中国文化重要标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书法则必须重视其技法,自甲古文起后篆、隶、魏、楷、行、草等书体都有其统一的规范书写技法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汉书文化,并且与5000多年的中国文明史炫耀同辉。书法史上推崇的王義之、王献之、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苏轼等等如他们不重技法,能让后人去崇尚、学习和传承吗?
圣乔治海峡
技法只是匠人,文化才是给予匠技以灵魂
紫梧轩香
技法有法文化无涯!技法可以练到炉火纯青,没有文化的技法就像没有骨头的人!软的,行尸走肉!
坚强小石头
书法的最高境界离不开:师古、师心、师自然。
师古不只是学习古人的技法,还有历史文化背景,书法发展演变,学习历史文化对书法提升很重要,知古察今;同书法学习,还需要师法自然,需要心法合一,大凡佳作皆是师古、师心、师自然而得。
静水深流
中国的文化艺术,不论琴棋书画,都是师法古人。在古人遗存下的作品中去体会真意,进而化用于自身,进行新的体会和创作。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并非只是临古人如何像,而是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格局,审美有一定的格调。
现在书法的学习,比古人学习书法材料更多,工具也更便利,但是却难以有比肩古人的作品。如果说书法的学习就是临摹的功夫,那显然现在条件要比过去好太多。要知道过去经典碑帖大多在内府,流传出来的碑帖即使有也都是反复的拓本碑刻,能看到最好的清晰版本碑帖的人并不是多数。
而我们现在,书法国画已经不仅仅是爱好,更有许多专门的机构和学府,书法爱好者之人数恐怕比古代善书者和书家加一起都多。但是貌似条件更好,却鲜有独到作品问世,反而乱象丛生,各有炫奇古怪,无法直视。
书法真的学习方法就是临帖背贴,进而打散重组吗?我们,比古人到底少在了哪里?
明代画家李华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道出了个中道理:
大都古人不可及处,全在灵明洒脱,不挂一丝,而义理融通,备有万妙,断非尘襟俗韵所能摹肖而得者。以此知吾辈学问,当一意以充拓心胸为主。
明 李华 云山飞瀑图
李华说出了关键所在,我们和古人缺少的,其实是思维的格局和审美的格调。“灵明洒脱”决然不是临帖背贴可以达到的。临帖只是一种对材料的熟悉,更关键的是教师的指引,古人的艺术教授者,一定是审美高超而思维超迈之人,艺术毕竟是人传人,技术只是将其外化而已。
人的思维和审美角度,才是更加关键的,教师应该传授的,是如何看待事物,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卫夫人能教出王羲之,决然不是让其记住笔法的旧有模式,而是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感知天地,思考个中道理。看卫夫人的笔阵图的比喻,就知道她是以为取法自然而启发学生的教师。
卫夫人近奉帖
而传为王羲之所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比喻,更是把书法比作了攻城陷阵的战场,可见王羲之活学活用,理解了书法静态背后的动势之原理。书法本身并非墨迹,而是通过墨迹体现动感,这个动感若能相印,则是由此看这个人的气象。
有的人写字,精美有余,感之则无后续,如同雕饰,虽然一眼美观却耐不住看。有的作品虽然不甚端正,却可以让你的目光留住更多的时间。故而,古人侧重法度之外,更重“风神”
李华所说“不挂一丝”是说真正领悟其精髓后,则无需把形式牵挂在心里,因为"义理融通”明白了道理,知道了观察视角,则应该忘却旧有形式,以己意创建新的模式。这和庄子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是一理。
王羲之上虞帖
艺术并非是公式化的,也不是理念和技术的拼凑,艺术的关键在于知性和感性的融合,且要在一定的度中构建动态的富有生机的平衡。这也就是李华所说古人“备有万妙”的道理。艺术是一种感知能力,而感知与理相通,则可以立即达到,且明晓所有可行方法。
这种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衍生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若被逻辑去分析,则是一堆无生气且无法付诸于实践的花瓶。虽然解析的头头是道,但是做起来难免差强人意。审美的格调高低,在于对艺术的本质了解多少,进而才能从一个高格调的感知渠道去感受古人,体会妙处。
而格局则是思维的眼光和观察尺度,古人要读史,所有的事情都是从历史格局中取看待。古代文人若非饱学之士,也懂治国平天下之道理,即使力有不及,心中也是由此格局的。胸有丘壑万千,看人间百态,自然会从规律上入手。
王献之廿九日帖
所以古代文人书法,更多的是看趣味和胸襟气象。格局不是一个明晰的指标,但是下笔落墨即见高下。相传曹操考两个儿子,出对句为“风吹马尾千条线”,曹植即对为“雨打羊毛 一片毡”,而曹丕则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格局立见高下。
什么是格局,一是观测角度,二是宏观程度。曹植虽然工整没有技术问题,而其意象狭小,只为对而对,而曹丕所对则是从天上的角度,视觉感觉宏大而有气魄。若书法或艺术者没有大的胸襟格局,下笔自然会陷入萎靡,即使端正却没有味道。
断非尘襟俗韵所能摹肖而得者。因为俗人只懂临摹端正,却不知背后格调格局,能学其表却难以得其意,古人看到一幅好的书法,感受是:“胸次万象,布置模范。想见神游八表,道冠一时”——赵构翰墨志
赵构《洛神赋》
艺术的创作来自内心自发的热爱和灵感,其实任何问题都是系统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技术和艺术其实是不能分开的,因为人是合一的。除却技术之外,更重要的内在系统,则是审美的格调和思维的格局,这就是为什么李华说“以此知吾辈学问,当一意以充拓心胸为主”
岳飞前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