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怀疑《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呢?
James_cooper97
胡适开创的“红学”,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胡适、冯其庸、周汝昌等红学专家自己。
因为他们的急功近利、选择性“考证”和作伪作假等如同儿戏一样不严谨的学术态度,致使对《红楼梦》的研究,完全变成了漏洞百出的,与“红学”已经毫无关系的红外线“曹学”。
为何说所谓的“主流红学”属于红外线“曹学”呢?因为近百年来,曹学专家们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都是在《红楼梦》文本之外“大胆假设,小心考证“。只是“大胆”确实足够大胆,“小心”则极其不够小心。
关于曹雪芹的资料,经曹学专家们“考证”,开头是这样介绍的: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一一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这段短短的介绍,是怎么得来的的呢?
首先来自于袁枚《随园诗话》中的两段文字:
”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曹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雪芹者,曹練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曹学专家从中撷取釆信了“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曹雪芹撰《红楼梦》一书”,而舍弃无视了“康熙间,……其子……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和全部第二第段文字。
为何要选择舍弃和无视呢?因为袁枚说的“康熙间”与专家们认为的“乾隆间”是不相符的,“大观园”的规模与“随园”也相差大远;而“其子”与“嗣君”到底是曹颙呢,还是曹頫呢?尤其是“相隔已百年矣”令人难以容忍:因为专家们认为寅孙曹雪芹生于1715年,而袁枚生于1716年,虽然《随园诗话》中这两段话大约写于1780年之后,如若上溯百年,那时的曹寅还没有任江宁织造,儿子曹颙、嗣子曹頫还都未曾出生,又哪里有什么孙子呢?况且袁枚还把曹楝亭写成了“曹练亭”,更加说明袁枚对曹寅一家根本就不熟悉,那些文字也只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
可专家们偏偏就筛选出了“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曹雪芹所撰《红楼梦》一书。”这十八个字来作为“考证”依据。
与袁枚有着多年交情的富察.明义,其绿烟琐窗集的“小序”的一段话,也被专家认为是“寅孙作者”说的“铁证”: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其中第一句话,甚至被专家们认为,是明义亲眼看到了“曹子(先生)雪芹”,亲手拿出了自己所写的《红楼梦》,而后面的几句话几乎与袁枚所言如出一辙,说明明义与袁枚一样根本就不认识曹雪芹,都是道听途说;而“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更象是说明义从他处见到了抄本,而不会是雪芹亲手拿出的自己“所撰《红楼梦》一部”。
另外是这段话的位置很是耐人寻味:
这样的“小序“让人感觉是后来的夹塞,很有作伪作假之嫌。而拿其中的一句话作“铁证”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至于永忠、裕瑞等人也都存在着道听途说,他们笔下的曹雪芹更是语焉不详、模棱两可、身份矛盾,又怎能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之孙呢?
曹学专家说,敦诚、敦敏兄弟和张宜泉是曹雪芹的知交好友,他们能证明。
他们能证明什么呢?
从敦诚敦敏的十二首有关曹雪芹的诗文中,可知他俩所认识的曹雪芹,名沾,号芹圃;从张宜泉的四首有关曹雪芹的诗文中,可知他认识的曹雪芹“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
但是,在这十六首诗文中,提到了“佩刀质酒饮”、“芹圃画石”、“仿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甚至还提到了曹雪芹唯一留下的:“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平仄还有待商榷的这两句诗,就是不提曹雪芹是否写过《红楼梦》,难道在他们心目中,《红楼梦》之于曹雪芹,还没有用佩刀换酒喝、画石头、信步憩废寺更重要吗?
曹学专家们会说,敦诚的寄怀曹雪芹-沾中的那个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就是“铁证”。
那么,我们来看看吴氏红学的吴雪松老师对这个签注的考证吧:
胡适对《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史料论证,只有四松堂集算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敦诚的寄怀曹雪芹-霑的这首诗歌里,“扬州旧梦久已觉”后签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就此确立曹雪芹与曹寅关系,并得出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结论。这里不讨论曹雪芹能不能“随其先祖”,见没见过曹寅不在话下,只说这个签注。其实这个四松堂集在刊刻的时候,是经过付梓刊刻的人做了手脚的,史料的可信度以下降低到了零点。四松堂集是在1796年6月26日之后刊刻的,纪晓岚作序。付梓之前,那个对红学研究十分关键的一句话“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在原始抄本中是不存在的,而是附着签条,在刊刻时刻入的,底本钤有小章“刻”字,的确证明了的刻本的付梓底本,不是一般抄本,这个附着的批条,并非原始抄本存在,那么,“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就确定不是敦诚所写,而是后人刊刻另加的。下面是付梓底本的书影:从付梓底本看,挽曹雪芹还在刊刻时把“甲申”二字给删除了,这直接就把曹雪芹的生活年代给模糊了,只留下“前数月伊子殇,雪芹因感伤成疾。”如果加上原抄本“甲申”二字,这恐怕又要愁死一大堆砖家了。《红楼梦》作者问题,就是在这样鲜为人知的诸多疑团中,楞被胡适指定了曹雪芹,那些仍然抱定四松堂集的论调,不知如何自圆其说这样荒唐的结论了。《红楼梦》中确实说到了曹雪芹,但《红楼梦》中所说的曹雪芹,跟敦诚敦敏等人说到曹雪芹是一个人吗?本文不想多说什么,提供些资料,网友们自然会有自己的认识与收获。敦诚卒于1791年,四松堂集是五年后刊刻的,所以吴雪松老师说,付梓时夹的这个贴条,与敦诚无关。
而这个贴条说“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与曹学专家认为的曹雪芹生于1715年也是互相矛盾的,因为既能“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那么曹雪芹最低应该生于曹寅去世的1712年之前。这仿佛是不知底里的夹贴条之人,无意间挖了一个大坑,一百多年后,胡适等曹学专家义无反顾地就跳了进去。
匪夷所思的是,就这一句话,胡适等专家也只撷取“雪芹……先祖寅……”,而把“曾随其……织造之任”给舍弃了。显得专家们比敦诚和夹贴条之人,更了解曹雪芹一样。
然而,还有比这个更让曹学专家虐心的问题:那就是敦诚的挽曹雪芹和挽曹雪芹-甲申中各一句诗:
“四十萧然太瘦生”,和“四十年华付杳冥”曹学专家们或者无视这两句诗,或者强行把“四十”赋予其它含义,但,无论怎么诡辩,也改变不了这是指曹雪芹只活了“四十年华”。
而在敦诚挽曹雪芹.甲申的“孤儿渺漠魂应逐”后,还有一个注释:“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意思是,数月前儿子夭亡,曹雪芹因痛伤过度而得病。这证明了,曹雪芹卒于甲申年,即1764年。而曹学专家们因《红楼梦》中有“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脂批,偏说曹雪芹是卒于1763年2月12日,即壬午除夕。正如吴雪松老师问的那样,专家们认为的曹雪芹,与敦诚笔下的曹雪芹,是一个人吗?
敦诚笔下的曹雪芹1764年去世时四十岁,说明他出生于1724年;可专家们认为,写书需要十年,增删又要十年,假如曹雪芹只活到四十岁,那么从二十岁就开始写《红楼梦》,显然是不可能的。加之在小说开卷的楔子中又有这样的话:
“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眉须……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这显然不是二十岁之人,所能所该说出的话。幸亏专家们在张宜泉那里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张宜泉在伤芹溪居士的悼诗前有个小序:
“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画,年未五旬而卒。”专家们认为,五旬即五十,“年未五旬而卒”,就应该是四十八、九岁去世的。那么小说中脂批的“壬午除夕”(1763年),往前数四十八年,就是1715年。恰好是年三月初七曹寅嗣子曹頫曾上书康熙道:“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又因《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于是,专家们就认为曹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生于1715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可查五庆堂谱中的曹氏家谱,上记:“天佑,颙子,官州同。”身为六品州同的曹天佑,显然不会是“举家食粥酒常赊”、甚至还一病无医的曹雪芹。专家们于是就模棱两可了:一说曹颙之子,一说曹頫之子。如是这样,为那个专家们心目中的曹雪芹,而量身打造的“大约生于1715年5月28日”,如若不对出生年月作重新更改的话,还能继续蒙混过去吗?
其实,关于那个“五旬”,吴红的至真斋主和土红的土默热等老师,早就确凿地指出,“年未五旬”并非年龄未到五十岁:
旬是古时以天干计时的一个数据单位,比如,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旬;而计数人的年龄,就是一至十岁为一旬,十一至二十岁为两旬,二十一至三十岁为三旬,三十一至四十岁为四旬,四十一至五十岁为旬。因此,如若说年满五旬,就是指已经将四十一至五十岁这个五旬的年龄段过到了最后一年,即年满五十;而“年未五旬”,则是指还没有达到四十一至五十岁这个五旬的年龄段,也就是说最多为四十岁。
由此可见,张宜泉说的“年未五旬而卒”,与敦诚说的“四十年华付杳冥”,根本不存在一点矛盾,都是指他们所认识的曹雪芹只活到了四十岁。同时,也证明了,二敦与张宜泉认识的那个曹雪芹,与曹学专家们制造出来的曹雪芹,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但是,曹学专家制造出来的曹雪芹,却又是从不认识曹雪芹的袁枚、明义、永忠、裕瑞,和认识曹雪芹的敦诚敦敏、张宜泉那里,以及文本与脂批,合意则撷取,不合意就舍弃,张冠李戴、东拼西凑出来的,可谓是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纪假学术。
从诸多文本外证中,已完全否认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之孙,而《红楼梦》中所隐藏的故事,作为文本内证,自然而然也否定了曹雪芹自传和包衣曹寅家事说。
《红楼梦》开卷的楔子中,是出现了曹雪芹这个名字,但是前边还有吴玉峰和东鲁孔梅溪两个名字,专家们却给不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说什么第一前两个名字另有深意,可又讲不明白究竟是何”深意”;第二又说是障眼法,直接又否定了第一条的“深意;第三,说“东鲁孔梅溪”是对儒学及衍圣公的讽刺,又把笫一、二条全都否定了;第四,说是为了规避严酷的文字狱,有这么欲盖弥彰、这么愚蠢地自己找死的规避之法吗?
文中的“独他家接驾四次”,被专家视为是写“曹寅家事”的“铁证”,其实,康熙六次南巡,驻跸江宁织造局五次,怎么就成了曹寅接驾四次?特别是书中讲的“太祖皇帝仿舜巡”,曹家深受康熙隆恩,把努尔哈赤的庙号“太祖”安到康熙头上,这不是在骂康熙吗?专家们为了把寅孙推为作者,硬生生地把“太祖”二字给抹杀了。
在清朝的王府建筑制度上,有一系列极其严格的成文规定,所谓“府”是指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辅国公府、公主府。只有获得此类封爵者的住宅,才能称做府,除此之外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公、候、伯、子、男的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头衔,他们的住宅也只能称为“宅”、“第”,绝不能乱叫成府。可专家们却说《红楼梦》中的贾府(荣国府),即是隐指曹家。可是,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局是衙门,不是住宅,而在北京,曹家也只有十七间半房子,也敢称为国公府吗?把包衣曹家隐写为贾府,这得提高多少级?有这样的隐写吗?
曹寅一个女儿出嫁后成了王妃,专家们就说这是影射贾元春。可书中的元春是皇妃,如果曹寅的女儿是皇妃,那不是嫁给了康熙或者是雍正吗?真是乱七八糟。
尤其是,补天余石幻化为“通灵宝玉”隐有“受命于天”之意,这使通灵宝玉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实际象征的是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也就是说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的象征。专家们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包衣之孙难道敢自命是皇帝吗?
曹家是被抄家了,可书中表面文字中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骨如山”,“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的句子,是曹家被抄能担当得起的吗?而假语村言的文字表面下,“真事隐去”的章章回回、字字句句,都与包衣曹家没有任何关系。
作为胡适“新红学“泰斗的俞平伯,晚年开始反思自己的曹学研究观点。1978年,他在一篇随笔中写到:“《红楼梦》好象断纹琴,却有两种黑漆:一索隐,二考证。自传说是也,我深中其毒,又屡发为文章,推波助澜,迷误后人,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窃以为,《红楼梦》这部巨著,所隐写的故事的场面场景,非常深广恢弘,与作者的自身生活规迹没有任何关系,为了逃脱血腥残酷的文字狱,作者完全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虽然假托自身经历,但决不是作者的自叙传与家事。因此,在研究中,应该淡化作者,要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文本中所隐藏故事的解读中。
一介书生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一出世就惊动了社会,其传播之广、声誉之高、影响之大,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而续书之多,也打破了长篇小说的记录。
人们不仅读《红楼梦》,还研究它。于是就有了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
二百多年来,红学论著汗牛充栋,不计其数。
其实,题主提的这个问题,也是红学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也属于没有拍板定论的历史未解之迷:《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
△、传统意义上的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高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成就的最高峰。
对于《红楼梦》的作者,一直都认为:曹雪芹写了《红楼梦》的前80回,高鹗续了《红楼梦》的后40回。
所以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作者都标的是曹雪芹、高鹗。
△、红学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一位卓越的“批阅”、“增删”和整理加工者,它还应该有一位原作者。正因为《红楼梦》的精典和影响,红学研究者在长期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通过辨析许多历史资料的真伪,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一位卓越的批阅增删和整理加工者,它还应该有一位原作者。
第一、脂砚斋眉批带来的疑问。
脂砚斋在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条眉批曰:
“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者书人在何处耶?”
于是疑问便产生了。
曹雪芹卒于公元1762年除夕,而庚辰本则是公元1760年,当时曹雪芹尚在世。
如果作者是曹雪芹的话,脂砚斋在评书时又怎么会“失声大哭”呢?当然也不会问出“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如果再把时间倒推30年,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曹雪芹,怎么能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呢?
第二、《红楼梦》成书过程的证明。
《红楼梦》自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自色生情,传情入色,由色悟空,遂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目,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
很明显,这其实是在说“空空道人”又名情僧,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
曹雪芹只不过是对该书进行了“批阅”、“增删”而已。
第三,《随园诗话》的误导。
很显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是有误的。
①不说其他的,袁氏弄错了曹雪芹和曹栋亭之间的辈分,把本是祖孙关系的曹雪芹和曹栋亭说成了是父子关系。
②袁枚并且说《红楼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专写妓女和妓院生活。
这种说法简直贻笑大方,这也说明让人难以相信袁氏说法。
袁氏的说法,对成书于《随园诗话》后的八旗画录和八旗文编目两书影响非常之大。
八旗画录不得不实事求是地说:“对曹雪芹此人并不了解”,“惜文献无征(即证)不能祥其为人。
结论:
上述的种种推测,各执一词,但至今并无定论。
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相信正规出版社,也不会随意改动曹雪芹、高鹗的署名。
lcssdy
难道是你?
周蓓U_U
答: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定论的。
乾隆年间程伟元、高鹗有收集整理《红楼梦》时,老老实实承认:“《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
有人猜测作者是冒辟疆、吴梅村,清世祖顺治、纳兰成德,曹寅的儿子曹雪芹,曹寅的孙子曹雪芹等等。
其中,最有权威的是“纳兰成德说”。
乾隆帝的宠臣和珅曾把《红楼梦》呈送给乾隆帝阅读。乾隆帝读后,抚须感慨道:“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明珠是康熙朝宰相,他的儿子就纳兰成德(后改名性德,字容若)。
乾隆此语一出,则世皆传《红楼梦》为明珠之子而作。
后来为什么会认定为曹雪芹呢?
事情是这样的:
一、《红楼梦》开篇中讲,女娲炼石补天,将剩余一块废石抛弃在大荒山中。此石经过锻炼,有了灵魂,成为了“石兄”,并进入红尘中经历了一番磨难。“石兄”回归大荒山,感怀戚戚,将自己在人间的经历记录下来刻在一块大石头上。空空道人抄录了石上故事,是为《石头记》,后改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再题为《金陵十二钗》。即《红楼梦》为“石兄”著作、“情僧”抄录、“孔梅溪”改书名、“曹雪芹”编次。
二、清乾隆时期文学家袁枚在南京兴建大随园,为了吸引游客、收取门票,他利用《红楼梦》作广告,大张旗鼓地宣称:“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三、民国初年,兴起了读红、论红热。其中,王梦阮和沈瓶庵合著出版了《红楼梦索隐》,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邓狂言出版了红楼梦释真……一时热闹非凡。刚刚回到国内胡适趁势“搏出位”玄机,其以袁枚的说法为证据,“考证”出了是曹寅的儿子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结论,从而一举成名。
但是,成名不久,学生顾颉刚来信告知:“适之先生:今天在京馆看到两部的八旗氏族通谱,曹寅的家世查得了,颙、頫都做织造,想来不是曹雪芹。”
曹寅只有两个儿子,亲生儿子曹颙早死;养子曹頫被朝廷法办坐牢,名字都不叫曹雪芹,也与胡适心中关于“曹雪芹”的人设完全不符。
胡适非常着急。
不过,与袁枚同一时代的诗人敦诚在四松堂集中有“寄怀曹雪芹”一诗,诗中有“扬州旧梦久已绝”之句,句下有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即敦诚认为,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曾跟随祖父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享受过繁华,有“旧梦”可写。
有了这一“蛛丝马迹”,胡适迅速把曹雪芹的身份改说成了曹寅的孙子。
但是,上面说了,曹寅的亲生儿子曹颙早死,没留下后代;养子曹頫被朝廷法办坐牢,也没有儿子。而且,曹家档案家谱中也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当然,最明显的是《红楼梦》根本不避“寅”字讳。
所以,《红楼梦》作者是曹寅儿子、曹寅孙子的说法经不起推敲。近年来,主流“红学”已将此说抛弃。则“《红楼梦》作者是谁”的争论又起。
先是闹腾起了声势浩大的“吴梅村作者说”;后来土默热又捣鼓出了“洪升说”,并在杭州搞了一个大会,聘请了不少专家前往参与。如皋也如法炮制,兴起了“冒辟疆说”。
还有人猜测《红楼梦》的作者是明延宁王朱由梿、大画家石涛和尚、散文家张岱、康熙朝废太子胤礽、胤礽的儿子弘暟,甚至袁枚、和珅等等。
种种猜测,不一而足。
关于《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又重新成谜。
vivienhoward
作者是谁的问题,必须要回到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上。目前比较成气候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说这本书写的是曹雪芹家族的往事,书中主要人物都影射的曹雪芹家族的人。另一种说法说这本书写的是明亡血泪史。其他还有一些说法太非主流了,我就不探讨了。这两种说法整体看下来,我看到曹雪芹家族说需要打很多补丁,也就是这种说法本身漏洞很多。而明亡说整个的说法体系基本上不需要补丁。所以我个人更愿意相信这本书写的是明亡血泪史。以下列举几个我关注到的曹雪芹家族说的补丁:1.曹寅的笔名叫曹雪樵,他的儿子或者孙子笔名叫曹雪芹。感觉怪怪的。专家需要专门给出一个说法,也就是为这个问题打一个补丁。2.曹雪芹只在幼年的时候经历过富贵,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恢宏的书?又要专家打一个补丁来解释。3.红楼梦的内容证明作者非常非常了解紫禁城。而曹雪芹家族的任何人都没有去过皇宫。这里又要专家打一个补丁来解释。4.曹家的家谱里并没有记载曹雪芹这个人,这里又是一个补丁。5.早期的手抄本的批语里并没有写任何年号,这里甚至连补丁都很难打,因为想不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明亡说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很合理。6.手抄本的批语里出现了南直这个词。这是一个只有明朝人才习惯使用的词汇。7.红楼梦清朝时曾小规模的被禁过,地方官禁止时说这本书是在糟蹋满人。这里需要给出一个解释。8.曹雪芹和敦诚敦敏是好朋友,而敦诚敦敏跟袁枚是好朋友。但袁枚竟然不认识曹雪芹。不合常理。又需要专家打补丁。9.雍正年间有一本书叫何必西厢,目前这本书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说他写的这本书和红楼梦风格完全不同。而雍正年间,曹雪芹还是个小孩子。(这个证据非常要命)10.80年代发现的种芹人曹霑画册直接证明曹雪芹的文学水平不过尔尔。关于这个画册,论文都有好多了,但是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补丁。11.靖本红楼梦封底有一首曹寅的诗。从这首诗随后刊印的情况以及创作规律来看,能推测出靖本红楼梦应该是写于康熙年间。(这个只是个别人的推测,我随手把它写出来)。12.红楼梦这本书的故事结构和遣词造句和吴梅村的文学作品高度相似。这种相似度已经不是模仿了,说是抄袭都不为过,这是为什么,也需要给出解释,难道是曹雪芹有吴梅村情结吗。13.专家推测出曹雪芹的母亲姓马,但红楼梦中,姓马的女性不是什么好人。专家又无法合理解释。。暂时想到这么多。其实关于这个作者问题,从根源上来讲,早期的资料能够证明曹雪芹参与了红楼梦的写作,但是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是第一作者。而曹雪芹跟曹寅家族有什么关系,即便是早期资料都只有一些旁人的说法而已。也就是说,从法理学的证据链的角度来讲,只能证明有一个笔名叫曹雪芹的人写了这本书。并不能证明这个人是谁。。还有一个略显奇怪的问题,第一回中关于成书过程的描写,既然考证了曹雪芹,为什么不顺便考证一下吴玉峰,孔梅溪是什么人。其实能够证明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不是曹雪芹的证据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只是我们已经认定了曹雪芹就是作者,那些证据都被我们选择性的忽略了。如果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明亡血泪史,大到书的立意,小到每一条批语,以及情节走向,都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种顺畅感让我感觉很愉快。
另外再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如下:
把“作者”(“一手创纂”或“创始意义”的作者)确定为曹雪芹,有一系列问题不太好解释。随手举几个小例子——庚辰本第十三回回末朱眉批云:
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至少可以举出五条理由证明这是畸笏乾隆壬午(1762)所批*。雪芹卒年说法不一,但事情很凑巧,无论如何不会早于壬午除夕。壬午雪芹明明还活着,畸笏怎么会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呢?由壬午上溯三十年为雍正壬子(1732);按雪芹生于乙未(1715)说,壬子他才十七岁,十七岁前就开始创作这部自称是写他“半生潦倒之罪”的小说,说不过去吧?若按雪芹生于甲辰(1724)说,壬子这年他才八岁;八岁孩提自叹“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岂非神话!不妨再看一条脂批:
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鴒之悲,棠棣之威〔戚〕,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甲戍本第二回第十一页反面朱眉批宝玉挨打后乱叫姐姐妹妹就可解痛)|《诗经》“鹡鴒在原”、“棠棣之花”从来就是“兄弟”的代名词。脂砚斋在这条极为重要的批语中明说作者是因怀着对兄弟的悲痛而写书的;若作者即雪芹,请问如何解释历史呢?雪芹只有一个早死的弟弟棠村,和本书的题材、故事本身扯不上关系。在没有一丝半点证据情况下,红学家们给雪芹找到了一个爸爸名曰曹頫;这个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还被皇帝说成是“无知小孩”的曹頫,竟能在1724年生出一个名叫曹雪芹的儿子,其事已属可骇;若据脂斋上述批语,则曹頫还该有个比雪芹年龄大得多的长子才是。否则,你让雪芹从何生发出什么鹡鴒之悲呀!可是,不论把頫年事如何估计,他实不可能再给雪芹生出一个哥哥来的。——可见脂斋此处所说的“作者”该是另有所指,不会是“曹頫之子”雪芹吧?如果这么明显的批语还不足以作为证据的话,恭请红学家再读戚本第二十三回的总评:
诗童才女,添大观园之颜色;埋花听曲,写灵慧之幽闲。妒妇主谋,愚夫听命。恶仆殷勤,淫词胎邪。开楞严之密语,阐法界之真宗。以撞心之言与石头讲道,悲夫!此批显出于戚本脂批中时时出现的那位和尚或居士之笔,观点可哂。但有足重视处:如果小说确是雪芹一手创作而成,难道他自己竟会写下“撞心之言”与他自己——“石头”讲道?!像上举脂批,如果不是风月宝鉴旧稿*作者另有其人,那是非常难以解释的。
曹雪芹是这部小说的改作者,首先,这是有前人记载可徵的。去雪芹生平未远,很可能和曹家有点亲戚关系的裕瑞就说过:
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改至五次,愈出愈奇。……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枣窗随笔)
qiuqiubear
人的想象力无穷的,红楼梦本身是迷一样让人猜测,研究。作者文中也让后人这样做,各处大藏玄机。人一旦深入其中,像爱迪生搞发明,什么弄不出来。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杠杆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人类现在都上了月球。人类科学道路上也推翻过一些东西。比如伽利略两个不相同铁球同时落地推翻了不同时落地之说。怀疑是允许存在的,想象力是无边的,重点是古代没有监控,没有摄像技术把作者创作过程录下来作为证据。证据不充分,据说曹家家谱没有曹雪芹。万一人家是像苏轼,字东坡呢,叫苏东坡,号什么。万一是曹家上下九族十八代之内的人呢!贾雨村也是贾氏一门,关系遥远些。曹雪芹可是在红楼梦中创过一道菜,茄柞,那是九蒸九晾配鸡做的菜。贾芸与贾家关系不大近了。另外,东府贾敬老大,其余三个兄弟与子孙除了贾蔷,贾芹没有谁细写。而且当初贾氏有两个儿子,贾代化与贾代善,即荣国公与宁国公。贾氏有无兄弟,后代有没有传人。虽然远,也是贾氏之族知道一些事,利用九族十八代的关系写出茄柞之事,影射其中关系。也或者是与王夫人娘家的连宗狗儿后代,板儿之类去过贾府,娶过巧儿,利用这其中关系身份不贵然有茄子,曹家人巧儿,与名贵贾家有关写出红楼梦也是允许想象的。王家也没落过,也与贾家有瓜葛。曹雪芹是板儿,是巧儿不好说。是本人不好说。一怀疑起疑,连答题人也跟着感觉走。原来非常确信是曹雪芹,像曾母怀疑儿子杀人,别人说三遍你儿子杀人她也信了,其实曾子没有杀人。想象与怀疑存在的原因。真假证据皆不足之因。
巜红楼梦》从来就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成的。
从石头的《石头记》开始,如果说吴玉峰(无玉疯,吾欲疯),孔梅溪(恐没戏)也是石头,只能证明一样东西:石头江郎才尽,无论怎么改编巜石头记》也不如意。因此而要引进人才,这点从宝玉证道那回就有答案:一个说这样的文章我写不出来,叧一个批说我昨晚喝醉了写的。可见这两人是一起生活的,就在左近。曹雪芹这个名字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他是在石头之后,在吴孔原有的基础上改编的;其中加入了曹家的元素,加入他对表妹的感情和他与石头对“四四"的共鸣。将《石头记》改得面目全非,不是当事人只能从诗词中得到蛛丝马迹。《红楼梦》与《石头记》是两本看似不相干的书。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曹雪芹就是曹家子,《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经不起逻辑推敲,文字推理。因为它是为《石头记》作传的,服务于《石头记》的,更重要的是它是被官方(清庭或者说乾隆)改动过的。所以也说不清作者是谁了。
《红楼梦》写的是两个明朝女子,你要说他是悼明也可以,要知道每个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曹雪芹是从江南繁华地北上的,他在颠沛流离中遇到了什么没人知道。但是我们从金镛先生的《鹿鼎记》里看到一个小人物一一韦小宝。真相如何,谁知道呢?!
小弋
曹雪芹,被抄家时才7岁左右,从年岁,阅历看写巜红楼梦》这部巨作遭人怀疑是有理由的,从曹家的家事看,红楼梦无疑有曹家的家史的影子,我看过许多红楼梦考,我认为就是曹雪芹写的!
金小Uknowxi
红,真正作者为石兄,例,焦大骂咧,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下批,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仅二三,,书此聊慰石兄,淫丧天香楼,本来有五页的,畸叟大慈悲,命删去,可能这于石兄有疚,所以批者写了聊慰=字,劝石兄心平气和些,因己去世,所以加一个聊字,首衅开端实在宁,照全书看,淫丧这情节不该删,可不删太有失家族颜面,权衡再三,还是命曹雪芹删去。这删去对石兄是聊慰,对曹雪芹是命删,完全是二种口气,说明一个是兄长,一个是下辈,一个编辑者,叫雪芹,另一个石兄也确实真实存在的,是原创者。
99007
曹雪芹(约1715一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和芹溪,其先祖本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藉,成了正白旗内务府‘包衣’(满族语奴僕的意思),至清康熙朝,己是贵族世家。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与皇宝关系极为密切。但雍正五年(1727)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被罢官抄家,至此家道衰落。
由此可见,曹雪芹《红楼梦》作者是真实的存在,史料记载清晰,有据可阅。
《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之作。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完了前八十回。后因幼子夭折伤感成疾在贫病交攻中去世。
《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作。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时进士。他根据原书提供的线索,将宝玉,黛玉写成悲剧结局,使《红楼梦》写成结构完整们的文学巨著,续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与原著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但期间有不少章回和段落写的相当精彩。在常期流传和研究中,续书起了重要作用。
该书,版本较复杂,但大体可分两大系统。一是八十回抄本系统,大都附有脂砚斋评语,题名《石头记》。二是一七九一年由程伟元、高鹗以活字版排印出版的百二十回本系统,改名《红楼梦》。抄本系统距曹雪芹写作年代较近,比较接近原稿;而百二十回本系统,经过程,高修改、增删,错误较多。
嘟嘟伊卡
《红楼梦》到现在有些约定俗成都已经被否定,其中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更是众说纷纭。经常会遇到文中出现曹雪芹三个字下面就会骂声质疑声一片的情况,我认为大可不必,《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从问世那一刻就注定在当时属于不高级的文学作品。虽然从她问世开始就获得世人关注和认可。 但小说依然是茶余饭后的床头读物,并不具备文学地位。在中国科举是王道的封建社会,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才是经典。而小说就有点下九流了。
基于这种情况,非常多的小说作者是不署名的,或者像兰陵笑笑生一样,用个笔名。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只是现在笔名是风雅,古代小说作者起笔名却是难以启齿。
作者不署名是比较普遍的,像《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后人考证出作者。流行之时他们同样没有作者署名。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当然是胡适等民国后期学者的功劳,胡适之前不是没有学者考证过,而是没人关注这件事。
那么怎么断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呢?其实非常简单,约定俗成,既然大家都认定是曹雪芹那就是曹雪芹。直到再有力的证据出来否定他。至于曹雪芹是否是江南织造曹家人,是否出生就是遗腹子,是否少年经历抄家,生活困苦,举家食粥,靠人接济过活,这些其实并不重要。只记得现在约定俗成的有一个作者用名曹雪芹,创作了一部作品叫《红楼梦》就够了,而这并不是杜撰,是书中明明白白写的。第一回介绍本书成因: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里一共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红楼梦的名字:《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都是之前的名字,后面程高本选定为《红楼梦》并无不可。与此差不多的是第二件事,作者到底是谁?空空道人是抄录者,吴玉峰和孔梅溪是提名者,唯一明确与创作相关的只剩下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表明作者署名曹雪芹是对的。
很多人钻牛角尖,非要探求所谓真相,可资料不够就难免以讹传讹。既然世人大多认可曹雪芹,又有什么可质疑的?曹雪芹白纸黑字写在书上。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谁又敢肯定不是他写的?一块石头能记载多少字?相当于一个大纲,被曹雪芹丰富成洋洋百万言,并不错!
《红楼梦》成书时期,小说家没有地位,姑布疑阵很正常,《红楼梦》中毕竟还有一些很厉害的政治隐喻。既然原文交代了曹雪芹是创作者,那他就是作者。从我个人角度我倾向《红楼梦》确实有曹家的影子,但绝不可能照搬。其实封建时期,哪个家族毁灭不是重复相同或相似的路?至于脂砚斋批语我这个实在有太多出入。脂砚斋不像金圣叹,他太神秘,又没有别的记载,是否后人所谓不可考,只可作为借鉴,而不可轻信!
tyh_ontheway
红楼梦的作者当然不能说是曹雪芹,因为曹雪芹是个假名笔名,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曹颙。很多红学专家包括周汝昌胡适都认为是曹寅的孙子,但按照曹雪芹年未五旬而逝来推算,曹雪芹应该是曹寅死之后才出生。这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家庭组成以及贾宝玉出家的原因和康熙南巡的时间严重不符,至于曹颙才是真正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