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有什么现实意义?
发卷
这一段话是屈原渔父中的名句,意思是“沧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沧浪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沧浪水浊有水浊的作用.沧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沧浪水浊喻乱世.一个人只要善于调整自己,清世乱世都可为我所用.渔夫站在世俗的角度,劝屈原要审时度势,不可太执著于自己的清高洁白的理想.要不然屈原会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
渔夫其实是个虚构的人物,这其实是作者内心的矛盾斗争.屈原想举贤任能,进行政治改革,以挽救日益衰退、濒临灭亡的楚国,但他遭到以公子纳兰为首的保守派的排挤,几次流放,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而且他亲自苦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大多随波逐流.屈原自己也在痛苦地思索:到底是与世同流合污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赋.
我们知道,屈原后来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投汨罗江自尽了.
渔夫 (屈原)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江龙800800
谢邀。
读了几个网友的回答,觉得意犹未尽,斗胆补充一下——
一,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这句话的原文来做孟子离娄上着的: “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二,“沧浪水”在哪里?
沧浪,也可以写成“苍浪”:自古以来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汉水的支流(古籍种称“别流“);郑玄书注记载:沧浪之水,今谓之夏水,即汉之别流,刘澄之永初山水记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
第二种说法;沧浪,应该是地名,而非河流的名称。在现在的湖北均县北,《水经注》“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古书里面说,在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曰沧浪,汉水流经此地,遂是名沧浪之水;
第三种说法;“沧浪水”就是汉水;袁了凡禹贡图说沧浪,即汉也。源出湖南常德县南沧,山曰沧水,东北流至汉寿县西,与浪水合曰沧浪水,北流至沧港口入江,寰宇记沧浪二水合流,乃渔父濯缨之处。
三,濯纓沧浪。这四个已经成了成语;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在清水中洗涤冠缨。用在成语里,比喻超脱尘俗,操守高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意。
就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缩写。
比如晋的葛洪在抱朴子·释滞中写到:“ 濯纓沧浪,不降不辱。”
整个句子连起来,可以这么理解——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今的社会这么多的诱惑,智者当审时度势,不可随波逐流,过于“出圈”就是了。
小童妹纸
干得好了出人头地
干的不好回家种地
人间的四月天
世俗物欲横流,可以让我警醒,世间清净甘露,可以让我饮之,解我心中迷茫。慢慢人生兮,短如朝露,是非曲直兮,难分难辨,你争我辩兮,不得要领,唯有清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谬误说来也正确,只不长久,真理一时难解,久后恍然大悟。
二月的素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一名句,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鱼父·屈原既放里的最后两句。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既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在楚国朝廷做高官,同时处理内政外交大事。屈原在朝廷提出了内政改革,提出了联合周边小国抗击秦国的主张。因秦国是当时七个国家中最强盛的国家,而且不断的兼并各弱小国家。朝廷反对屈原的主张,还把屈原流放在外。屈原在外流放时,楚国已被秦国所灭。屈原看到了自己的强国主张不能实现,祖国已经灭亡,复国无望。忧国忧民的屈原,为了坚持自己爱国精神,在湖南岳阳汨罗江投河自杀。人们为了记念屈原的爱国精神,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都要进行筏龙船比赛等活动。屈原的爱国精神,在我国民间影响是很深的,这个记念活动已流传了三千多年,还要永远的流传下去。
伟大诗人屈原,一生中写了很多诗词,编入诗词全集共二十七首,每一首诗词都很宏伟。第一首《离骚》,第二首《天问》,第三首鱼父·屈原既放。提出悟空的回答,就是这第三首鱼父·屈原既放里的最后两句:“苍浪之水清兮,可以濯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段鱼父·屈原既放里的名句,其意思是说:沧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世上的水,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水浑浊有水浑浊的作用。
这一名句,有很深刻的哲理。古诗人屈原,在三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一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深刻现实意义。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上,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要看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去生活去活动,才能无往而不胜。这样,我们不但能够更好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且还能够更大的,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无涯过客
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是渔夫针对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的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叹息,劝其不要因为改变不了“举世皆浊”而以死自证高洁。
本意和发展屈原的本意是通过表现两种决然不同的处世态度,来衬托表明自己高尚品德一尘不染的决心,宁愿投江葬死鱼腹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同时也成功塑造了渔父这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形象。渔父劝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的核心思想却反为后人所接受。人们在歌颂屈原的同时,不乏认同渔父的道家思想。
现实意义社会这淌水,有清有浊,是以世态。于君子,悲观者看到的是处处混浊,认为清者举步维艰,身处染缸哪能不着色,而生出世避祸之举,以求独善其身。豁达者因势而动,积极进取,但求坦荡,无愧于心,一样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自身经历体会我本人是自认清高的人,从不愿意为了利益去说假话、奉承别人,总以为只要是大公无私的,总会得到大众的支持,经常不顾别人的脸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不少人却不自知,后来经历一些事情才知道自己不受待见的缘故。慢慢我也改变了一些作风,既然说真话不但起不了作用还惹人嫌,倒不如不说。于是,我自己定了一个讲话的原则,有些话是可以不讲的,讲就讲真话。对人呢,无论贵贱,你只想着大家都不容易,就自然一概尊重起来。
总结总而言之,做为清者,既要保持高洁,坚持原则,但也不能偏执一端,对未来失去希望。社会的形态本身是复杂的、运动的,矛盾双方的作用也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认识到这个社会的本质,我们就能接受形形色色社会现象,能改则改,不能改就避开,实在没必要一根筋扛到底,更不能以此脱离社会。
西西木有瓜
渔夫和屈子的对话,显示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屈子以为:举世皆浊我独清,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不愿与世俗那些目光短浅的士绅贵族同流合污。
渔夫则要豁达得多,认为处世之道,应圆活变通,取其优者,为我所用。水清则洗缨,水浊则洗脚。总有可用之处,临水自照,也能正我身心。世道清浊,如果无力改变那就随他去吧,与我本无妨,何必自寻烦恼。
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应当学会有所包容。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排挤自己是不明智的。
屈子终究过于刚烈,如果能退一步,未必不能更多更好地为百姓谋福。
表参道印象yy
回答问题之前,先问读者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同需要越来越多的环境下,有多少人能做到遗世独立?
再回到问题本身,我们可以看看在渔父中,屈原和渔父沟通的语境和背景。屈原是被放逐后在沅江边上游荡。渔父认出了三闾大夫,问他怎么落到这般田地,屈原将被放逐的原因总结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不可否认的是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从精神上他是伟大的,他坚持高尚美好,品质如同白玉无瑕,宁愿放弃生命,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也正是在这个表述下,渔父才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建议。然后就转身离去,不再和屈原说更多。也许渔父理解了屈原的理解和坚持、品格与执着,再说其他话都是于事无补而已。
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屈原:“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现代社会中,分工越来越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人的出生与成长、生存,都脱离不了社会这个属性,那就应该理性地在社会中生存。也许有人会羡慕李子柒的田园生活,但却不知道即使李子柒展现的朴素与美好,背后的运营团队有多少人在组织、策划!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不通过现代工具和方式去学习,如果能让自己知识更渊博,认知更智慧?古人的退隐山林在当代社会,就是一个自我隔离、自我封闭,被社会淘汰的结果。
从对事物的认知上来看,一张纸不可能只有正面和反面的绝对对立,从微观角度看,一张纸也是一个立方体;从莫比乌斯环现象可以看出,两面是存在互通和相互转化的可能。而渔父最后的说法并非圆滑,恰恰是一个智者之言。其借沧浪之水如何使用的微言大义,恰恰是告诉我们,环境如果变化,不影响自身品质,只要内心美好如玉,正向的因素要积极争取用好,反向的因素用来警醒自己,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遗憾的是屈原终是没能听进去,还是选择了投江明志,留给后人的是端午节对他的无限怀念。
skybluetong
谢谢邀请:
这几句话出自周朝战国时期的民歌中,说江河的水清我可以洗洗我头上的冠缨,江河的水浊我可以洗洗我的脚。水清代表社会好朝廷官员清正,我可以溶入到里面,做自己力所能极的事情,为家国天下尽力。
江河水浊我只能洗洗脚,是朝廷昏暗社会风气不正,洗洗脚不去溶入到社会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远离朝政远离世俗。像战国末期屈原清正投江,对于既将灭亡的国家来说是没有一点用的。二战时期德国死了几百万,日本死了几百万人,也没有统制世界也没有达到目的,社会的发展是不会随某个人的意愿而改变。
现实社会中社会的发展对于某个人来说,这个政策对我有利,那个政策对他有力,对你有利的你支持没力的你反对,可也没用。社会的发展不依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大事所趣、随风逐流,没必要迎风扛苇,会把你吹折吹残。
·M君
不知道
文文周
“沧海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出自屈原渔夫名句。
意思是沧浪之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如果沧浪之水是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漁父其人是屈原虚构的。以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屈原因遭上官大夫谗言,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既放,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夫站在世俗角度,有了屈原和渔夫对话,展开了思想交锋。
渔夫的人生哲学: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u)其泥而扬起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u)其糟而啜(chuo)其醨(li)。
屈原的人生哲学: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e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通过渔夫和屈原对话,表达诗人清高节操与志向、表现屈原崇高人生追求。屈原在楚国覆灭时,悲愤地自投汩罗江,兑现了“宁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预言。
現实意义即:渔夫的哲学,为了生存一切皆可变通,漁夫拋下名言:“沧浪之水清兮,可濯吾缨;沧海之水浊兮,可濯吾足”。
近乎完美暗喻,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人们都能在其中找到和谐共处方式。人间社会本不是皆污浊,芸芸众生本不是人人皆醉。
“若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生存哲学,却默默地被人们所接受践行。在现实生活中,能经得起岁月风雨的冲刷,无论遇到什么打击,都能让心灵站起来、傲然挺立。
两千多年后今天,人们设立端午节铭记、怀念这位伟大诗人。宣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极其可贵品质。屈原可敬之精神,可与日月同輝。
栗公子
现实意义就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这不但是一种生存之道,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沧浪之水清还是浊,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合理利用,所谓物来顺应。
其实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像沧浪之水一样,都是来顺应我们需求的。无论它们以什么样子来到我们面前,也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成就我们的助缘。
Gxm_Ly
人行于世,际遇万千,遇到的人形形色色,身处的环境也复杂多变,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处变不惊的良好心态。这两句是作者不详的沧浪歌里的名句,强调人要有包容豁达的心境,也要具足挺直腰杆、刚正不阿的品行。前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中的“缨”意指装饰用的帽带,在这里指代冠冕,象征官位,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是劝人积极进取的,“水清”“水浊”是喻指世治清明或混浊。两句话从狭义角度直译出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但广义来说,其内涵要丰富的多,可以指导我们每个人更好地为人处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进退自如、潇洒从容、知足常乐的好心境。
阿神
这句话是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来比喻人与社会应该如何相处
沧浪之水,不可抗拒的社会主流
水清,可以用来洗帽子
水浊,可以用来洗脚丫
说明人要适应社会,利用社会主流,借势而上,然后发挥自己的作用;对抗着来,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很多人都像屈原一样,觉得被埋没,无法施展抱负,可是很少人会反过来思考,你想让社会重用你,你也要学会如何巧妙的利用社会的特点,达到被重用的目的,然后再施展自己的抱负
我比较喜欢纪晓岚,作为一个清官,他懂得如何在明君面前被重视,如何在和珅的强大势力下斡旋,巧妙的为民众造福,比起那些天天喊着“爱国口号”,对看不惯的就“口诛笔伐”,干不了什么实事儿,却不停捣乱的“作家文人”,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春天花花
不同观念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水之清,可以洗我衣帽,水之浊,也可以洗我的脚啊。其概括了一定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