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提到的作品

[作品]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

孙武

[作品]我的前半生

一天早上,丈夫涓生突然提出离婚,一直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子君尤如大梦初醒。 在以后的生活中,子君自食其力,不断战胜软弱与自卑,并友誓不再结婚。 就在她开始适应离异后的生活并有所成就时,一位成熟的...

亦舒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吴乘权、吴大职编选的一部古文读本,凡十二卷,收录自先秦至明末的散文二百二十二篇,每篇都有注释和评论。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韶�》时,以为尽善尽美...

吴楚材

[作品]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者,在国内一批知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编纂了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普及性读物。它从浩如烟海...

孙膑

[作品]四库全书

含四本:《绿野仙踪》、《禅真逸史》、《品花宝鉴》、《姑妄言》

三韩、曹去晶

[作品]战国策

《战国策(修订版)》内容简介:《战国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汇集,也有一些历史史实和人物的记录。其书作者不详,大概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故书中不免有自相矛盾之处。《战国策》一书名称为刘向校定其书时...

刘向

最新跟帖
李一川

李一川

只听其名,不见其形的皇帝级别葬制: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一种帝王级别的葬制,它流行于西周至秦汉时期,一般来说黄肠题凑都是帝王才能享用的最高礼仪的葬礼,而受到皇帝特别恩赐的大臣也能享用,比如说西汉著名的权臣,霍光。

据汉书·霍光传中记载: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汉书中记载,霍光去世时,皇帝赏赐了他一具黄肠题凑,这也是史料中有关于黄肠题凑最早的记载。

三国时期的魏国人苏林对黄肠题凑做过解释: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就是说,黄肠是黄心的柏木,指的是墓葬的材料,而题凑是指用木头一层一层的垒砌在椁室的四周,说的是墓葬的结构。

黄肠题凑这种在汉代时期特别流行的葬制虽然在史书中虽然偶有看到,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考古都没有发现这种豪华的葬制,它好像只存在于史书中一样。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发现的第一具黄肠题凑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它的豪华程度让人们惊叹于大汉的风采。

1974年,一个建筑队在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乡进行建筑施工时,挖出了大量白膏泥和五铢钱,后来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这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墓葬。

这座名叫大堡台的西汉墓葬,其中一号墓葬的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燕王,旁边的二号墓里是他的王后,而一号墓室的黄肠题凑葬具所使用黄心柏木多达15880根。

这不是考古最高规格的黄肠题凑,随后的1975年,考古队们在陕西发现的西周墓葬,其中的黄肠题凑更是让人惊讶,其豪华程度宛如一座小型宫殿。

1795年,陕西省凤翔县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中黄肠题凑葬具所用木材达到了202立方,其中更是有680根上千年的柏木,这个用柏木垒起来的巨大木房子让所有人都为之咋舌。

汉代实行厚葬的墓葬风俗,所以汉代大墓都十分豪华,这种代表了最高礼仪的葬具在汉代时也特别流行。

但一具黄肠题凑所需的木材动辄几千根,而树木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时间久了木材就供应不上了,到了后来,即便是皇家想要使用黄肠题凑也同样苦于缺少木材了。所以到了西汉以后,黄肠题凑开始慢慢被抛弃,人们在建造墓葬时更多的选择砖墓室和石墓室了。

我是董小蕾

我是董小蕾

我就说一个比较冷门的案例,但在古文字学界知道的人比较多。

这个案例跨越的时间长,可以说是一个字引发的千年疑案,也是校雠训诂之学中,文献和文物互勘,解决学术公案的经典案例。

我们中学课文都学过经典古文 触詟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 赵四 赵太后新用事,此文古往今来都非常经典,《古文观止》就曾收录。

简单说下此文章的核心内容:赵国大臣左师触詟,说服一个母亲(赵太后)违背人性,将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去当人质,以此缓解国家危难。

由此可见,左师触詟深谋远虑,口才一流,。

但是,关于「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中「触詟」这个人的名字,古往今来都有学者觉得不大对劲,很多人学者都怀疑,是不是搞错了???

为什么有这个怀疑呢?

说起来有点复杂,这就关系到《战国策》这本书的历史和各种版本,我只凭我的记忆简单说一下:

战国策》是西汉大学者刘向依据当时「皇家藏书馆」的资料,整理出来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

东汉高诱曾为《战国策》做注,到北宋已散佚颇多,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呕心补校,辑录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 。到南宋,今本出现了两个本子:

南宋学者姚宏再次辑注《战国策》,称之为剡川姚氏本战国策。

另外一个本子是,南宋学者鲍彪和元人吴师道的校补本战国策鲍注补证。

到清代,黄丕烈重刻姚本战国策,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战国策》的姚、鲍、吴三人的汇注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

重点:古本《战国策》刘辑高注,散佚颇多,宋曾巩重辑《战国策》为今本,后有姚和鲍、吴三家注,两个本子。古本散佚,宋元以来流传的今本战国策中,都是「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之「触詟」。如《四库全书》之姚本战国策:

但是,恰恰在「触詟」二字后面,姚宏又注解「一本无言字」,意思就是说有文献写作「触龙」,而非「触詟」。确实如此,有几种汉代文献记载是「触龙」,如:

史记·赵世家 孝成王元年: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汉书·古今人表:左师触龙”。

但是,但鲍本的注解则认为:古代叫「触龙」的太多了,「触詟」是為了区别「触龙」,以免混淆:

鮑本補曰:史亦作「龍」。按說苑,「魯哀公問孔子,夏桀之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正」。人名或有同者。此當從「讋」以別之。清人黄丕烈认为这是错误,应该从史 记的「触龙」,而非「触詟」。古代竹简抄写是从上倒下,很明显就是「触龙言」三字传抄发生错误,写成两个字「触詟」:札記丕烈案:吳說非也,當作「龍」。古今人表中下云「左師觸龍」,即此。「言」字本下屬「願見」讀,誤合二字為一。史記云「觸龍言願見」,不誤。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 触詟揖之,也认为应从《史记》的「触龙」,并引用多处文献证明:

骑着蜗牛去旅行

骑着蜗牛去旅行

我也说一个,大家都怀疑光绪皇帝是被毒死的,没有证据。慈禧太后怕自己死在光绪前面,然后被光绪挫骨扬灰,所以在自己死之前毒死了光绪,前几年把光绪皇帝的尸体拿出来验尸,毕竟只死了一百多年,事实证明尸体里有砒霜。就是被毒死的。

big_michael

big_michael

光绪是被慈禧用砒霜毒死的:历史上的今天满清老佛爷暴毙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历史上的今天,1908年11月15日,至高无上的皇太后慈禧死了,死时七十四岁。有意思的是,光绪皇帝也死了,仅仅比慈禧早1天。这两人的死究竟是怎么回事?听萨沙说一说。

首先我们看看慈禧的死。

一般认为,慈禧死于慢性菌痢。这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是无法治疗的。

得了细菌性痢疾以后,多要靠人体的免疫力自愈。

如果是老人或者儿童,因体质虚弱无法自愈,最终就有可能导致死亡。古人死于痢疾并不稀奇,甚至美国南北战争中就有2.5万军人死于痢疾。

慈禧患有痢疾时已经70多岁,身体衰弱。因反复腹泻导致身体逐步衰竭,最终于死前几天急性发作,导致慈禧休克昏迷。

醒来以后,慈禧知道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

11月15日,慈禧就一命呜呼了。

自然,现在医学也有其他看法,比如认为慈禧是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慈禧从40岁开始,就有着多饮、多食、消瘦、长期腹泻、烦躁等症状。

在50多岁时,慈禧曾经一次重病了大半年,这可能是第一次爆发糖尿病并发症。

太后太上皇患上糖尿病,也不稀奇。在皇宫中饮食都是高脂高热,可以一天多餐,又几乎不运动,不得糖尿病都难。

慈禧死于疾病是肯定的了,她活到76岁也算够本了。

关键在于,37岁的光绪也死了,却仅仅比慈禧早死1天。

在电影《末代皇帝》中,慈禧带着阴暗的笑容对儿童溥仪说:昨天,皇上龙驭宾天了!他死了!

诚然,光绪有很多慢性病,比如肺病、肾亏之类,但均不致命。

有意思的是,早在10月溥仪就被带进皇宫,目的就是准备继位。

说明,慈禧已经预测到光绪会死。

作为慈禧,她当然希望光绪死在她的前面!

原因很简单,他们两人是政敌。

慈禧很清楚,自己死了以后全国就是光绪最大。要废除皇帝光绪,列强们怕是不答应。当年就是为了废除光绪,曾经搞出八国联军侵华这种大事,现在的慈禧更是不敢了。

那么,慈禧一死,光绪至少就是名义上中国皇帝,任何人都必须听他的。

当然,如果慈禧死后满清皇族还有很强悍的权臣,可以仿效慈禧一样将光绪架空。

可惜,满清皇族哪里还有什么人才?能文的鬼子六早死了,能武的僧格林沁也被杀了几十年。剩下的满清权贵都是一群酒囊饭袋,没有一个有用的。

这票人怕是能力还不如光绪,说不定三下五除二就被光绪搞定了。

而光绪执政以后,一定会对付已经死的慈禧,就像当年顺治对付多尔衮一样,甚至会毁墓鞭尸。

显然,光绪一定要死在慈禧前面。

只要他死了,慈禧死后也能睡得安稳。

搞笑的是,光绪却真的死了,仅仅比慈禧早1天。

有这么凑巧的事情吗?

当然不是了。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中,明确说光绪是害死的: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

看来,溥仪判断力还是不错的。

本世纪初,国家历史考古专家,花费5年时间对光绪死因进行研究。他们对光绪的头发和衣物进行法医学检测,发现光绪生前服了大量的砒霜,远远超过致死量。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载湉死因研究工作报告,认为光绪显然是被毒死的,绝非自然死亡。

这也符合光绪生前的惨状。

名医屈桂庭他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3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

那么,光绪是被毒死的,下手的人是谁?

袁世凯?当然不可能,他不过是个军机大臣,慈禧刚死就被发配回家,完全没有这种能力。

李莲英?区区1个太监,绝对没有胆量冒着诛九族的危险谋害皇帝。

况且,李莲英和光绪的关系其实不错。

有这个意图又有这个能力杀害光绪的,只有慈禧一人。

慈禧在死前下毒手杀死了光绪,这才出现两人死亡时间仅仅差1天的怪事。其实,慈禧还是光绪的亲姨妈呢!

高松Alex··

高松Alex··

最典型的的就是荷马史诗里面的木马计了。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荷马史诗只是一本神话小说,里面的故事和地点并不存在。或者说只是小部落和小地区的械斗被荷马史诗夸大了。

但是随着1871年,由著名的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主持开挖特洛伊古城,庞大的特洛伊遗址证明这个地方绝对不是一个小部落,而是拥有完善的国家体制、庞大的市民阶层的大城市。荷马史诗的真实性逐渐被人接受。

Theresa

Theresa

非常感谢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发生过很多的历史事情,有的是有据可考,有的却无从谈起,有的是史书记载,也有的根据野史编纂。真真假假的历史事件,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都是将信将疑的。

其中就记载着这么一件事,那就是关于一代枭雄曹操的事情。据说曹操在临终之前就对外下过命令,不需要对自己进行厚葬,不需要对自己进行陪葬,也不用遵循古代下葬的礼节。葬礼在结束之后,就可以将丧服脱掉了,对于在外戍边的战士不用回来赴丧。葬礼一切从简,这样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打消后世盗墓的心思。

曹操这样的一种埋葬方式,可以说很难被大家所理解,在常人而言,历代王公贵族都希望能够厚葬自己,而且陪葬越多越好。单从大汉天子就可以知道,在他生前就一直在致力于为自己建造豪华陵园。而这种风气也是非常盛行,包括后世的十三陵,秦始皇陵等等。但是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下令进行薄葬,而且在其他书中还提到曹丕称帝后,又下令将高陵上的大殿全部损毁,也是为了一切从简的想法。任谁也不会觉得,那个建造了铜雀台来享受的一代枭雄,却是在死后这样的简单。再加上他的儿子又毁了陵园只上的宫殿,可以说也是一件奇事。

这样的疑惑一直存在着,很多人都觉得是不可信的。但是在安阳,曹操墓真正被挖掘出来之后,专家才证实了一切从简这件事的真实性。曹操墓长93.4米,宽70米。陵园的整体规模不是很大,和洛阳东汉帝陵元比起来差距甚大。还有一点是,在曹操墓上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建筑物痕迹,因为不管是基槽还是柱洞都保存的完好,但是在地面上却找不到对应的建筑物遗迹,包括废弃的建筑物。故而也就说明了曹丕推到陵园上面的宫殿的说法是正确的。

那么为何曹操会有这样的一种做法呢,或许可以和他的生平来解读。很多人都知道倒斗和摸金这样的职业,而曹操作为盗墓的鼻祖,就是发明摸金校尉这个职业的人。他的发家史其实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从盗墓开始的。那么这样一个人,见惯了各种名贵墓葬被盗的情形,自然也会害怕自己的墓穴被后人所盗,所以心虚之下,一心想要从简,并且昭告天下也是为了告知盗墓贼自己墓中并没有什么珍贵的宝物,不要将主意打到他的头上。因此,也是能够说的通的。

戴丽君

戴丽君

孙膑兵法的存在性。张献忠沉金。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主要是外国)人怀疑过窦宪大破北匈奴的事,最近碑也出来了。

因为大唐创业起居注和两唐书有记载分歧(主要是因为侧重点不同,后面详说),有人就怀疑李渊在霍邑之战前想退兵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劝阻这事有问题甚至可能不存在,结果后来发现一个唐俭墓志,说李渊曾想退兵,是唐俭哭着劝住的。既然墓志归功唐俭而不是李世民,就不可能是李世民钦定的论调。顺便,给武后爸爸表功的攀龙台碑也说武爸爸是劝阻退兵的人。综合起来看,其实就是,劝阻退兵这件事是存在的,各种人都参与劝阻了,无非有的文献侧重点在甲就强调甲曾经立了这么一个功,侧重点在乙就强调乙的作用这样。

孟知祥老婆的身世有记载分歧,一说李克用女,一说李克让女。夫妇合葬墓出来以后证实了是李克用女。

类似的南汉嫁到闽国为皇后的清远公主刘华,史书记为刘飞龙在天的女儿,墓志出来发现是他哥哥刘隐的女儿。

题主是否关注海昏侯墓?

magical玫瑰

magical玫瑰

九州,这是民国疑史派最怀疑的事情,后来通过考古,发现几大考古文明点的分布,跟典籍的记载大致相当,包括物产、气候、出土文物特征,都能大致对应上。由此历史学家们认为九州是有历史根据的,并非完全的想象。

尚书禹贡里记载的,鸟鼠一窝,后来在新疆真的发现一座山,山里真的是鸟鼠共住一个洞。

小小的流浪

小小的流浪

殷商的存在

其实,在甲骨文被发掘出来以前。殷商一直被认为是封神榜里虚构的一个王朝

我国一部分考古学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否认了商朝的存在,认为那只是小说里杜撰出来了一个王朝而已。【注意是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考古学家一直相信殷商真的存在。

直到我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发掘出了甲骨文,殷商才从一个都市传说被所有考古学家认同,原来殷商是真的存在的一个真正的王朝!他不是封神榜杜撰出来的。



【图为甲骨文碎片】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文字

它记载了商朝的人和事,帮助我们了解殷商历史。要知道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历史上各朝各代对殷商的记载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大部分人对殷商的认识都来源于封神榜那本玄幻小说。。。。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有学者称我们现在的汉子其实也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悟空哥哥王小强

悟空哥哥王小强

孙子和孙膑,古典典籍上对于两人是有一定介绍的,同时也记载了两个人各自写了一本兵书。

但是,由于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很多历史都模糊了。有一种观点认为,孙子和孙膑其实就是一个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这个观点流传很广,在孙膑兵法没有出世前,即使有争论,根本上也是谁都说服不了谁。

直到银雀山汉墓中,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时出现,证明了是两本兵书,人也是两个人。很可惜,对于孙子和孙膑,还有很多东西搞不清楚。

刘siang

刘siang

这里提一个古国,西吴王国,或者叫西吴尔王国。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

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周边曾经零零散散地出现过很多昙花一现的小国,如夜叉国,楼兰古国,尼雅古国等,其中很多古国都曾因为史料不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古国,后来又都被考古证实了其存在依据。

简介历史还原

公元1227 年,蒙古伐金,打破金军,6 月铁木真重病,夏末帝求降,提出要准备物资迁徙人口给予一个月的宽限。铁木斑同意了,但是在西夏准备投降事宜的时候,铁木城死了。于是夏王在投降的时候被杀,夏王城遭到屠城,就此灭国。

根据历史学家多年研究和考证,证实西夏后裔党项族人主要有五个去向:一是逐渐汉化、二是逐渐藏化、三是蒙化、四是回化、五是迁入中亚,甚至还有部分西夏党项族人进入尼泊尔。

其中走川西高原的这一部分,最终应该停留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县拆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乾宁县以南,九龙县以北的地区)。他们建立了一个小政权,至今在本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传说,他们把这个小小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实际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这个小政权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彻底消灭。

现在,其实四川省木雅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特有的语言和习俗,他们的语言被称作“木雅语”或“道孚语”,与古代的党项族语即西夏语,在发音和基本词汇上比较接近,而更有意思的是,道孚就是古音“大夏”,说明部分党项族人在西夏亡国后返回原籍,与藏民相居,并逐渐藏化了。

总结

非常可惜的是,其实,现在的考古进展,对于古代文明资料的发掘还是很少的。很多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明或事件,如今的我们,很可能就真的再也找不到了。

lilithzhao

lilithzhao

日本人钟爱穿木屐,可谓是居家必备的物品,长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坚持称木屐是他们老祖宗最早发明的。实际上,木屐是中国人最早的发明,在中国古籍上早有记载,但一直苦于没有实物作为例证,因此日本人拒不承认木屐是中国人发明的事实,一口咬定是他们日本的老祖宗发明,日本人很嚣张地说:“有本事你们拿出事物来证明呀!”事实胜于雄辩,考古发现是对人们质疑的历史事件最好的证明。1984年,在马鞍山三国东吴大将朱然墓出土了一件距今1700年的漆木屐。这件漆木屐的出土,直接在日本炸开了锅,日本专家看了之后,脸都绿了。1700年前,当时的日本人连成套的衣服都没有吧,还木屐做梦吧!

燕然勒功这个历史事件真实性其实是不被怀疑的,疑惑的只是刻石的地点。但是燕然刻石位置的发现,实在是太振奋人心了。人们经常把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放在一起讨论,燕然勒功同封狼居胥一样,都是古代将领的崇高向往。而且流传于史书之间一千多年快两千年的东西,被证实的更加实锤,想想就为生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激动。

那么多吊炸天的炫目文物,地下埋藏的甲骨、钟鼎、简帛等文本文献,证明了我们的历史书的记载是很可靠的。这些发现,极大增强我们的信心,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上古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考古学,要使用文物毫无文献互勘的【二重证据法】的原因,如果挖到一个王侯墓葬,几乎都能去历史书找到对应的人。很快就能解决核心问题,比如:海昏侯、马王堆等豪华墓葬,都在史书中很快找到!

解忧草

解忧草

有专家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人 后来出土文物证明了是2人

melody58

melody58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让人产生怀疑的历史事件,有的还非常巧合,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得到过证实,这些历史事件就像一个谜一样无法得到印证。可是有一件事却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找到了证明,让这件事不再是悬而未决的大谜案,这件事就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差一天过世的巧合。

当时人们对于大清的两位掌舵者前后离世这件事其实是很疑惑的,很多人心目中多少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当时苦于没有证据,其次碍于他们的权势地位也不好多说什么。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只差一天过世这件事不是巧合,而是有人刻意安排。至于这个背后操纵者是谁,那自然就是慈禧太后了,而且慈禧太后有足够的动机和方法让光绪皇帝早于她一天过世。

慈禧太后是在1908年11月15日过世的,而光绪皇帝就是在前一天过世,这样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况且他们都是大清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在离世之前已经发觉自己大限将至,她也很清楚自己离世之后登基的就是光绪皇帝。可是慈禧太后当时说什么都不会让光绪皇帝登基,因为他们之间的冤仇太大。虽然光绪皇帝是慈禧一手提携并登基的帝王,可是她始终不放权,在光绪成年之后他一直希望摆脱慈禧的控制,所以就希望通过戊戌变法来解决这个绊脚石。

结果戊戌变法失败了,这场变法失败的同时也宣告着光绪皇帝从此之后会失去更多的政治自由,果真慈禧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他再也没有施展权利的平台和可能性。光绪皇帝在被囚禁的过程中对慈禧恨之入骨,但是无论当时他的日子多苦,他都存有一丝希望,因为慈禧一定会比他先死,只要慈禧一死,光绪皇帝就可以登基掌权,也会给慈禧好看。

这一点慈禧太后自然也早就预料到了,所以她在大限之前就命人将光绪皇帝毒死了,虽然当时这种猜测和说法很多,可是却苦于没有证据,所以始终没有定论。后来现代考古学家在对光绪皇帝的头发进行化验的时候有了惊人的发现,因为化验结果显示光绪皇帝的头发中钾含量严重超标,后来在他的皮肤组织里也得到了相同的检测结果,这意味着光绪皇帝确实是因为砒霜被毒死的,由此这一历史谜题就此解开。

8426yu

8426yu

孙子兵法》大家都知道,田忌赛马故事中的孙膑相信很多人也听说过,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史学界都认为孙膑和孙子是同一个人,认为《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是同一本书。也有人提出了疑问,但因为证据不足,导致孙膑就是孙子的说法占据了主流。直到后来一座古墓的发现,才真相大白。

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兵法,在古今中外都备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子兵法的作者名叫孙武,但是因为史书对于孙武的记载比较少,导致人们对他的生平缺乏了解。

而相比之下孙膑的名气就要更大一些了。孙膑是传奇人物鬼谷子的学生,帮助齐国成就了霸业,在小学课本里还有田忌赛马的故事。很多古籍中都提到过孙膑写了一本叫做《孙膑兵法》的军事论著,但是因为原文已经失传了,大家都不知道内容到底是什么。

秦代以前的历史记载都比较乱,所以史学界对于先秦时代的历史也都是很头疼的。后来就有人提出孙膑和孙子是同一个人,而孙膑兵法其实就是孙子兵法,并且还提出了很多证据。渐渐的这种说法就变成了主流,被很多人所接受了。

虽然有人反对,但因为缺乏证据,所以不被人重视。直到1972年的一次重大考古时间,才终于推翻了这种论调。

当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竹简,令人惊喜的是竟然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本兵书!这个消息一下子就震惊了中国的史学界。

从此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不是一回事,而是两本不同的兵法。同时还发现了孙膑和孙子也不是同一个人。孙子的名字叫孙武,他跟孙膑其实还是一家人,孙膑其实是孙武的后代。

可以说如果不是银雀山古墓的考古发现,可能到现在大家还不明白这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lolika

lolika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