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都是真的吗?为何?
shimeihao
有红雨,说历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红雨。《三国演义》相对于真实的三国历史肯定有夸张的部分。陈寿《三国志》和司马光《资治通鉴》都是能够较为客观反映三国历史的书籍,书中以魏朝为正统,而《三国演义》则拥刘贬曹,注重在事件中突出英雄人物的关键作用,突出角色的性格特色。比如“三顾茅庐”史书只有“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长篇描写。《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神灵、灵魂的夸张描写和史书的秉笔直书是不同的。但是总体来看和三国历史大多,脉络相似,大致如下。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兼并中出现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三国时代从首先建立的魏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吴国天纪四年公元280年,被司马氏的西晋政权灭亡算起大概有61个年头。
官渡之战: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昌。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屯田,是军队有充足的粮食。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基本上实现了北方一统,成为最强军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夺取荆州、襄阳的曹操控制长江中游地区,挥师南下,企图消灭孙权吴政权。双方爆发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接着诸葛亮、周瑜指挥火烧曹操战船,以少胜多。为天下三分局面定势。赤壁之战后曹操失败北归。刘备取得荆州,襄阳后又取下天府益州。孙权则在长江下游持续发展。三国鼎力局面基本形成。
曹丕称帝:公元220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史称“曹魏”,定都洛阳,尊曹操为魏武帝,曹丕就是魏文帝。
刘备建汉: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称帝,建立汉政权,史称“蜀汉”,定都成都。刘备就是汉昭烈帝。
东吴大帝:公元222年,孙权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史称“孙吴”。
司马氏篡魏:刘备任用诸葛亮为相,开发天府,依靠都江堰灌溉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刘备以汉朝刘氏正统的后代为口号,得到了当地地主集团拥护。刘备死后,诸葛亮“联吴伐魏”。连年征战,终因国力弱小,难以支撑被魏将邓艾、钟会所灭。曹魏灭蜀国后,政权慢慢旁于司马氏集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终265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全国一统:吴国在蜀国伐魏期间,不断发展将江南经济,各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吴国末年政治局势混乱。西晋建立后,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国,实现了三国一统。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点赞和评论,我们一起讨论更多。
期待您的关注,再次感谢。
南十字星
当然不是。
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不是一类东西。说得清楚,“演义”就是延伸虚构,就是文学作品,画本小说。而“志”就是“如实记载”,就是“历史典籍”。
它们的相同在于,都是对两汉后的魏蜀吴“三国”进行叙述再现,一,基本线索脉络是真实的,二,背景是真实的。三,基本人物是真实的。四,结局和归宿基本真实。
它们的不同在于,演义里详细写了人的情感,性格和心理活动,比如三气周瑜,譬如长坂坡,比如草船借箭,再比如火烧连营,等等,演义要生动具体得多。但是志书则更准确,基本忠实于事实。举个例子,演义对吕布戏貂蝉的写法,就是完全的虚构,史书根本无法做到。而史书对吕布性格的看法基本是,善变,有奶即是娘,是定论而不是描写。
六月飞雪
不得不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对正,没过份宣扬。对反,没淹抹其功绩。突出个人的忠义和能力方面进行了艺术加功。是整部书的成功基础。另外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实的般到小说里,从文学角度说增加了他的可读性。再加上作者的文学修养对整个历史的理解所接合,是三国演义成功的原因
genietarring
楼主是历史不好吗?《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按照三国史作为原型,然后再把一些口口相传的野史写进里面,还有一些是罗贯中自己编的。
《三国演义》中与历史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张飞在历史上是个美男子,精通兵法、又会吟诗作画,算得上是一个儒将了,可在演义中却是一个莽汉。还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是不存在的,关羽的刀是一把长柄刀,这种刀在唐宋时期才出现,关羽压根就没见过它,又怎么会用它呢?所以历史上关羽用的是长矛,而且这种长柄刀是仪仗队使用的,在战场上没用。还有吕布的方天画戟,方天画戟在东周就用了,但也只是仪仗队使用的,战场上也没多大用处,历史上的吕布用的也是长矛。
还有诸葛亮,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谋士,大家耳熟能详的有:阵前大骂王朗,草船借箭、空城计、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但是这些事都和诸葛亮无关,草船借箭是孙权情急之下想出来的,空城计是曹操用的,火烧赤壁是周瑜想的,三气周瑜就更不对了 周瑜在历史上是一个大度的人。 王朗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就已经病死在洛阳,又怎么会被诸葛亮骂死呢?罗贯中之所以这么写无非就是彰显诸葛亮的智慧罢了。
还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故事,我也说不出来了,但是还真得说一下:三国演义真是一本伟大的小说,仅仅是一本小说,不要把它当成历史去看。
Huajun
当然许多内容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只是他手段比较高明,人们都信以为真。但他把诸葛亮写得像个妖道,就以能骗骗没什么文化的人了。石达开也上了作者的当,把《三国演义》当作指导战争的兵书,征战中每天研读,结果兵败就成了必然。
爬不动的熊
这是谁提的问题!既然名字叫演义了,那还是历史么
tezukacathy
是演义啊,老罗加工的。读但不迷信其中了。
橘大白
三七开,三分真七分虚。
kimi_c
受中国正统思想的影响,《三国演义》一书,抑曹魏,扬蜀汉。谈谈我对此书的一点看法。
1:对诸葛亮过于吹捧,特别是诸葛亮当蜀汉军师之后,刘备纯粹成了傀儡,诸葛亮让刘备怎样刘备就怎样。
2,不论谁协助汉献帝,都是奸贼,怎么没有一个忠臣!
3:怎么觉得刘备这个人吃谁的饭砸谁的锅。不论是曹操,袁绍,,刘表,刘璋。不是骗人家的兵马,就是夺人家的地盘。就这还说成是仁义英雄!
4:鲁肃这个人完全是为孙刘联盟而设立的。一谈到孙刘联盟,就离不开鲁肃。
5:蜀汉政权的衰败,完全是诸葛亮穷兵犊武造成的,六出岐山,得花费多少钱,粮?死亡多少士兵?
较糖摩卡啦
1. 《三国演义》在重大的历史事件是真的。如三国鼎立等。在历史人物上我想是七分真,三分假吧。《三国演义》里的内容不全是真实的,里面有很多的虚构情节。
2、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3、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candy cc
告诉你都是真的,你不相信。
告诉你不都是真的,你不认真读。
最主要不是闪容真假,重要的是从中学习道理。
熊猫小姐雪莉
这个问题显而易见,不是。三国演义只是演义,根据有关史实改编,加了许多描写手法,为了丰富内容杜撰了许多情节。若研究三国历史,请参见三国志。
恋竹
文学是文学,历史是历史,文学需要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又不是历史,这两个是两码事情,三国演义和正史还是有出入的,比如怒鞭督邮、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七擒七纵、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都是有艺术加工或者是移花接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