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看书,喜欢听书,听书和看书有多大的区别?
秦
看书一目十行,听浪费时间。
li_yaya
都一样!
只要喜欢书就是好事儿。
鼓励孩子读书,听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爱书吧!
王妃叫表妹叫文文
孩子学习是依次按:听、说、读、写,顺序发展的,你孩子喜欢听书,不喜欢看书,说明他在学习进程中,很好啊!
听是极好的学习途径,幼儿时期从听开始,听纯音乐,听童谣,听儿歌,听故事,听朗诵,我孩子就是依这顺序进行的。去年我自己读书,大师也说听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孩子听多了,自然有说的能力和欲望,家长要鼓励他复述所听的内容,既可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又锻炼他表达能力和技巧,提高他逻辑思维能力,促进记忆能力培养。我自己很少给孩子讲故事,我认为费时、费力、效果也不是最好,让孩子听大师演奏音乐、听大师唱歌、大师讲故事、大师朗诵,这样才是最好。因为孩子模仿力太强,我不希望他止于我的水平,希望他从小以大师为标杆。有效果吗?最有力的证据是我孩子长大了,她竟然喜欢听交响乐,听歌剧,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有这样的爱好和鉴赏能力,肯定是她几个月大时候听多了,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孩子各类听多了,模仿多了以后,毕竟声像资料不如书籍丰富,而且这时候她逻辑思维提高了,可以阅读更高层次的书籍了。所以兴趣自然地转入到书籍阅读上来的。就像小圈子玩多了,肯定要跑更大的圈子里去的。父母只需要创造条件让她接触到更多的书就可以了,不用逼迫她读,更不要规定她读那类书。带她去少儿图书馆借书,图书馆把关过了,都没有不适合孩子的书入馆的。让孩子自由选书,没有什么年龄读什么书的规定,读什么书取决于孩子的兴趣及思维发展阶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书海徜徉的孩子肯定写作无师自通。可以适当地鼓励她投稿,锻炼她的写作能力,增强她的信心即可。如果投稿太顺利,连续发表,我个人觉得就该止住不投了,小孩子有信心就好了,切忌培养骄傲。切忌培养出伤仲永第二。
EDO_G
我儿子就是只喜欢听
不喜欢看[捂脸][捂脸][捂脸]
Oslo李子小洁
听书和读书区别巨大,读书是个非常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而听书就单一多了,读书可以增强孩子的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和思考力和想象力 ,是同时进行输入和输出的复杂过程 。而听说却不然 ,它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的过程 ,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思维的深度 ,养成思考惰性是非常危险的 。
翔哥爱唱歌
看书,刺激与增加视觉!听书,增加理解与想像力!听书,注意力更集中!更惬意!
Nerve110
孩子最初那颗热爱读书的种子可能都是从听故事开始的。
我家娃们快要三岁了,从最初的黑白卡、无字大图书、硬纸板、机关游戏书到现在的长故事型,我们一起亲子共读了大概有500多本。从几个月开始让她们熟悉绘本到1岁开始每天必读上基本,出门无论多远包里也会带上基本。
没教过孩子们识字,但到2岁半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时常自己拿本书在那看半天,读过的自己能讲个七八分,没读过或者读的次数少的自己能看图来提问。
总之,我觉得输入的多了,孩子慢慢自己就会输出。
为什么孩子只喜欢听,不喜欢读书
原因一,听得方法不合适听其实也得分如何听,如果你一直给放网络故事,那没有图书的画面感真实,没有细节,可能都是孩子凭空去想象,虽然也很有意思,但是结合不到书里面,自然孩子就不喜欢读书了。
建议亲子共读也网络听书结合。
我们家有一段时间久特别喜欢一套书,然后晚上睡觉前也要求放一会这个故事听,因为特别熟悉里面的人物了,我把第二套也给她们听了,听完竟然也能给我讲个七七八八。
比如孩子刚上幼儿园,你就给她提供有很多文字的书,她可能本能就会排斥。
孩子一定是先从图画书开始的,即使认了字,但不到大量识字的程度,通常也是不能够自己读全字文的。而且相比起来,听故事肯定比自己读更有意思啊,还不费事。
建议大家合理选择书籍,如果孩子需要你一起共读,即使他上了小学。我觉得也要一起读,这是多好的亲密时光啊。
原因三,家里没有读书环境家里人都不喜欢读书,总是手机电视,孩子总是大人的缩影。
建议布置个读书角,简单点就好,一个小书架,一个舒服的椅子或者沙发角,每天固定时间一家人在那翻翻书。
总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要想建立,就要坚持。孩子喜欢听书是一蛮好的事,但还是建议亲子共读的听,看着图画书的听,慢慢孩子会开始自己读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hongxia_
作为一个没有孩子的半职业读书人,对亲子阅读方面,有一些独特的看法,或许,你可以参考一下。
01为啥孩子愿意听书,不愿看书?因为这个公式在人类进化史上,大脑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是按照这个公式排序的:视频>音频>文字。也就是人更喜欢看视频,其次是听声音,最后才是看文字。所以,“文字”有一点的门槛,孩子需要“学习认字”。而孩子看东西、听东西,不用学就会了。比如,孩子学说话,你从来没教过他吧,但他通过看、听,自己就会了。而认字,你肯定要花大量时间教他。至于写字,那就更久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亲身经历。所以,从这个规律讲,孩子肯定是愿意听书的。因为看书,字也不一定认得全呀。
02听书和看书,差距在于是否“全文朗读”现在很多平台都有讲书,将1本300页的书,浓缩成1个小时。客观来说,挺好的。但长期听精华,其实会影响孩子“筛选低至东西”的能力。所以,我比较推荐听全文朗读。在全文朗读里,孩子不仅能听到原汁原味的书籍,而且还能自己筛选知识。而且,内容越多,孩子将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还能打开孩子的脑洞。此外,除了听网上买的书,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讲书,这也是一种家庭陪伴哦。
最后,一点个人见解,其实不管是听书,还是看书,只要孩子愿意看书,就是好事,没必要按照“大人”的标准去强求孩子。至少,他在看书,没有玩游戏、没有看电视剧,你的孩子在追求上进呀。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Tiffany﹏.
我来回答下吧。
先亮观点:对孩子而言,听书整体不及看书。
然后,从孩子的接收角度,说说两者的区别。
听得多的孩子,比较会说,他会将他所听到的用嘴巴说出来。表达过程中会有一些即时的词汇。而看得多的孩子,因为看不如听来得快,其刺激耳朵的机会少些,转化为说的机会也相对少些,当然了,读得认真的孩子,是在心里默读,也是比较容易转化为口头表达的。另外,看得多的孩子,比较容易转化为书面表达,也就是写作。我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文字本身是实体的、形象化的,看得多了,自然较容易转化为手写。但听不一样,听是有音而无形,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比较会说词汇的孩子,但是要他写出这个词,他有时写不出来。听是控音的,看是控写的;二是听书的特征很多时候是一遍忽忽而过,很少回过头再去听一个词、一句话,这跟看书完全不可比,看书的过程是,看到好词好句,可以多停留。想回味精彩的段落,可以往回翻。另外,看书最大的好处是,比较容易记笔记,写即时读书笔记,或停下来系统思考。
孩子还小的时候,识字、写字、文字表达很重要。这就要看书。听书易识音而不易识字形,至少对孩子写作文是不利的。
所以说,听书多的孩子比较会说。看书多的孩子既会说,还会写。
为什么听书粗糙呢?
孩子有时候一边玩一边听,还不粗糙吗?孩子对词语的了解本来就不深,声音一遍刺激而过,在脑中不多作停留,还不粗糙吗?听书不束缚孩子的双手和双眼,耳朵听着,手上动着,眼睛还东转转西西转,看着好像挺便捷的,但我想说,这不仅粗糙,还非常不专注。非常不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
我认为,阅读是不能追去捷径的,听书就有点追求所谓效率的意思。但我想说,家长朋友们,千万别让孩子捡了芝麻,掉了个大西瓜!孩子本身就好动,你还要让孩子在阅读中(听书)解放他的手和眼,他就真的要翻天了。阅读就应该是手、眼、脑三者完美合一:手端书或记笔记,眼观字或记下字形字句,脑思索。只有这样的阅读,才真正是吸收了的。反行之,对孩子真的没有什么好处。阅读就该专注,没有专注,一天听一本书也没用啊!
再说细腻,看书可以是细之又细的,听书当然不是,也很难是。举个例子,我们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大家一定记得小说中有一长串主人公(许三观)用嘴巴“炒菜”的经典段落,因为太过精彩,这样的段落我们会品得很细——为什么作者可以写得这么好?作者的手法是怎么样的?作者的黑色幽默和语言的节奏感为什么那么突出?面对这样的桥段,我们会停下来,就好像欣赏艺术演出一样,目不转睛,细细品砸。当然了,不排除听书,也有朗诵得非常棒的——但听书本身——这个动作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很难直观地品砸段落——因为只有音,而没有形嘛!
最后,我想说的是,听书本来也不错。毕竟我们这些80年代生人也听书,我们也是听着单田芳长大的。记得小时候,就着一台收音机,坐在大树下,一听就是一下午,那感觉真是美妙至极。那时频率也少,不是音乐,就是评书。
现在不一样了,一台手机玩遍天下。孩子可能一开始是在听书,听着听着,就玩游戏去了。听着听着,就看网络电影、电视剧去了。恐怕不是听书听一下午,而是拿着手机玩一下午。孩子本身没有形成学习自律,而我们家长把这么一个具有诱惑力的所谓“听书工具”撂给孩子,学习有效率吗?不,玩起来很有效率!
书呢,书是朴素的,永远像我们身边的真朋友好老师,不花里胡哨,也不花言巧语,但她就是那么很真诚地给你温暖、给你力量。只要你认真端起她。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能帮到题主。
晨-教主
这个问题我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儿子今年上一年级了,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每天坚持亲子阅读,读故事给他听,在幼儿园的3年里读过的书大概有一千多本。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了阅读。
而这一切都开始于听,听我们给他读。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总是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觉得培养阅读习惯,就得让孩子自己去读啊,就特别急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自主阅读。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经常会说听说读写,听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开始。
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从亲子阅读开始,家长读,孩子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对阅读的渴望和热情,慢慢的就会拿起书,自己去读。这是一个过程,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时间的长短也不同,您不用着急,也不用担心。只要孩子喜欢,您就读给他听,这个你读他听的过程也是好处多多,您每多读一次,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1、可以让我们和孩子之间更亲密,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2、有助于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据研究发现,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听力能力不是同步发展的,即使孩子认识字,能自己读,但对于一些情节复杂的故事很难理解,而他可以听懂并理解他无法自己读懂的内容,我们读给他听有助于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3、我们读书给孩子听,就好像是在为阅读的乐趣打广告,每多读一次,就是多做一次广告,增加孩子的越快体验,让孩子更容易爱上阅读。
儿子现在上一年级了,经常会自己看书,但仍然喜欢我读给他听,所以我仍然坚持每天晚上睡前读故事给他听,只要他喜欢,我就会读下去。在过去的几年,我每天读给他听,从来没有要求他去看书去自己读,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主动的拿起了书,虽然不认识字,却经常看的入迷。所以啊,坚持吧,坚持读下去,孩子的自主阅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心野路远
现在很流行听书,不止是成人听书,针对于儿童也出现了很多听书平台。从儿童绘本到经典儿童文学。数不胜数。我也给孩子在某听书平台给孩子订阅了一年的会员。随着听书的进行,我发现听书和看书还是差别很大的。
1、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欢看书,但是听书他可以接受,这样孩子就换了一种方式进行了阅读。
2、时间地点方便,早上吃饭的时候,睡觉之前。路上都可以听书,就像成人一样,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
3、每本书籍时间都很短,20分钟左右可以“读”完一本书。这样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书籍。
1、听书是一种快餐文化,他很适合现在节奏快的社会,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不应该快的,而是应该慢下来的。去沉淀的。
2、听书中都是浓缩了一本书的精华部分,把基本的故事梗概讲清楚,而很多的细节就不得不删减掉。而且有些书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的细节,情景描写的动人到位。去掉之后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孩子听完一本书也只是知道了这边书的梗概,对于更细致的东西,更值得思考的东西他都没有领悟到。
3、文字的美丽与魅力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只有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多和文字打交道,孩子才能真正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4、读书是一种主动的输入,而听书是一种被动的输入。读书会让人勤于思考,而听书不会
听书只能接触到一本书的皮毛,却接触不到一本书的实质和内涵。读书应该是一件慢慢的事情,而不是功利的事情。
当然我并不反对听书,我只是认为还是应该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这个是任何都无法替代的。而听书只能作为补充。因为它毕竟只是听
慢咖谜猫
主要有以下三个区别:
一是获得知识的器官不一样,看书用眼睛,听书用耳朵;
二是知识的载体不一样,看书主要是纸质的书本,主要看书本里的文字和图画,听书主要是通过听书软件、音频网络等听取音频资料;
三是效果不一样,看书的记忆效果和整体性要好于听书效果,双方在便利性方面各有利弊。
当前喜马拉雅、蜻蜓FM、懒人听书等各种听书软件非常多,内容丰富,加上听书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且不受纸质书本及自然条件等的束缚,使得听书具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听取和学习各种知识,加上听书用耳朵,解放了我们使用过度的双眼,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听书学习这一办法。
本人就写过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通过视听资料教学历史一文。
里面详细介绍了听书的利弊,以及怎样进行听书。
我通常的做法是先听书,觉得这本书好,再买来看一遍加深记忆,并收藏推荐给朋友和家人去读。如果是孩子听书,家长要选择一些好的节目推荐给孩子 ,不要让孩子随便听,以免浪费时间和误入歧途。
阴霾的晴天
从吸取知识的角度,两者并无区别。
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书要远远好于听书。
听书时,启动的是听觉理解系统,把听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理解加工。看书时,启动的是视觉理解系统,把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理解加工。
优于孩子的听觉理解发展,要快于视觉理解发展,所以低幼年龄的孩子,听书、听故事的效果,要强于看书。
但目前的应试教育里,非常强调视觉理解,不管是课本还是考试,主要考察都是视觉理解系统。
所以看书的优势就很明显,书看得越多,视觉理解越强,越适应应试教育。另外,从信息输入的角度,看书也要明显强于听书。
人的听书速度受限于语速,正常语速约为240字/每分钟,但看书速度平均为(300~500)字/分钟,如果受过专业的训练,可以达到2000字/分钟。
听完一本书的时间,已经可以看完好几本书了。所以如果孩子已经上学了,还是要重视看书,不能过度的依赖听书。
seveneta
喜欢听书不喜欢看书,这里面和孩子感知觉的发展有关系。看书需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将看到的内容用大脑去理解,达到记忆,这里面用到的是视觉理解系统。而听书是不需要用到眼睛,而是用耳朵去听,然后将听到的声音在大脑中形成理解,达到记忆,这里面用到的是听觉的理解系统。
孩子喜欢听而不喜欢看,说明他的视觉理解能力要低于听觉理解能力。在孩子没有上学以前,因为还没有正式学习认字,所以妈妈在给孩子看绘本的时候,大多数是妈妈讲孩子听,所以那个时候孩子的听觉理解能力要强与视觉理解能力。
而上学以后,开始正式学习了,也就需要孩子加强视觉理解能力。无论是语文的习字,还是数学的算术,都需要孩子自己通过眼睛看,来进一步理解。
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就是看不下去整篇大段的文章,并且看的时候还会出现跳字断行,这就是他们的视觉理解能力需要加强的原因。这类人就喜欢听说,所以也应运而生了类似樊登读书之类的讲书。其实不仅能够节省人们的时间,还大大提高了视觉理解能力弱的人的阅读数量。
同样是一段文字,如果让他们自己去看然后理解,可能一遍两遍都弄不明白。而如果是别人讲给他们听或是仅是通过读出来让他们听,往往很快就可以理解。
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应该加强读书理解的能力,毕竟咱们上学更多的需要通过自己看来学习。
uomouomo
为什么不喜欢看书,喜欢听书,我们先来看下看书和听书不同的感官体验。
看书时,需要眼睛和大脑并用,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眼睛错过一行或者哪怕一个字,都会错过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因此,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理解内容。
与看书不同,听书需要的是,耳朵来听,不需要眼睛的参与,这样就解放了眼睛,听书的同时,还可以干别的,“一心可以二用”。
因此,可能孩子更喜欢听书。
虽然,听书也可以增长知识,但与看书相比,还是有一些缺点:
1、容易走神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体会,做家务或走路时,听讲座或听书,常常爱走神,重要的内容甚至要反复听几遍,才能记住。
看书则不是这样,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积极参与,所以,印象很深,不易遗忘。
2、对大脑的刺激度较弱和看书相比,听书的注意力不同,大脑的参加度较低,智力水平的提升程度比看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