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koalabigeye
按照一般部队的编制,佣兵七千余人绝对不可能是团级编制,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全师不过1.5万人,李云龙一个团甚至超过了一个正规编制的旅,既然部队已经扩编这么多,为什么李云龙的职务还是团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李云龙的独立团说起。
所谓的独立团是指越过正常的旅这一级指挥而直接隶属于师或者军,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就曾在北伐中屡立奇功。
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和叶挺的独立团还是有区别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陕北的中央红军和南方的红军分别被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下辖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三个师,总兵力仅为4万余人,这部分属于正规的国军编制,除此之外大批的共产党武装就成为了“黑户”。
当然不仅仅是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都属于没有编制的“黑户”,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在剧中李云龙曾为了抢主攻曾向赵刚大发雷霆,当时和李云龙抢主攻任务的就是772团的“程瞎子”。
772团虽然没有拿下“山崎大队”,但是人家却是“正牌”部队,当时八路军129师下辖第385、第386两个旅,386旅旅长陈赓,下辖第771和第772团,772团团长是当时年仅23岁的叶成焕。
言归正传,我们看看当时八路军几个旅长都是谁,如果给李云龙升官又该和谁平起平坐呢?
115师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第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还有129师的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这些人大部分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师级干部。
按照资历来说李云龙在黄麻暴动后参加革命,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但是和上面这几位比起来资历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陈赓曾是黄埔一期毕业生,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师师长,屡犯错误的李云龙怎么可能和他平起平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当然还有通过名义上的团级单位,隐藏兵力和实力,所以当国共内战的时候我军亮出家底,已从名义上的几万人发展成了百万大军。

迷离
李云龙有7000兵力,为何还只是一个团长?
不得不说,都梁是一位优秀的军旅作家,他写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历史典故在里面。李云龙一个团7000兵力还是团长这个桥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李云龙版的《亮剑》电视剧,中,李云龙一个团长从抗战初期一直做了抗战结束,更为夸张的是,他长征时就是团长了。这个剧情很不合理,因为以红军和八路军的扩张速度,绝不可能让一个人十几年时间一直是团长。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可能直接被安排当闲职靠边站了。
电视剧中给出的“犯纪律”的说法更是可笑。红军八路军或者解放军,十分重视纪律性,团长以上职务,说杀就杀!管你立过多大功劳,有多少战士愿意跟着,都没用!黄克功从井冈山就参加红军,因为枪杀了抗大女学生,直接公审枪毙。审判时,黄克功露出浑身伤疤,老百姓纷纷流泪为她求情,可他连当敢死队死在战场上的机会都没有。
在小说中,独立团分兵前只有1000多人,李云龙估计经过2年时间独立团应该有2000多人,可是事实上独立团总兵力已经有了5000多人,有的连长手下甚至能有600多人。如果再加上独立团游击区范围内的县大队区小队和民兵,独立团能掌握的兵力能有上万人。
那么有朋友要问了,独立团正规军有5000多人,加上地方武装和民兵兵力上万,这是一个满编师的兵力,为何李云龙还只是一个团长。
这里面需要注意一点,李云龙独立团掌握的军队,并非真正属于独立团。啥意思呢?一般而言,八路军虽然分散作战,却也最讲究组织性和纪律性,私自扩充军队当然不允许,所有的扩军人数都要向团、旅、师进行报备。而团旅师这三级,其实同时也兼着军分区、二级分区和大军区。所以,李云龙的团长,实际上也可以叫做军分区司令。在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陈大雷就是一个军分区司令,实际上就是团长。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扩编再也不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限制了。明面上看,129师,120师和115师三个师的编制还在,实际上那是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和山东军区三个大军区,除此之外,八路军还有晋察冀等大军区。八路军每个大军区都有十几二十万兵力,下面有设立了二级军区,大多能有数万兵力,二级军区下面的军分区,则有数千兵力。
这样看的话,你就知道为啥让李云龙当团长,而不是升为旅长了。当然,军分区司令和团长的最大区别是,团长主要负责野战,而军分区则是兼管军政。亮剑为了前后一致,把军分区司令这个概念隐去,一直沿用了团长这个概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应付国军进攻,各个大军区建立野战军,各个军区建立野战纵队,而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则很有可能成为野战纵队下面的旅(解放战争早期纵队相当于师)。大概就是这时候,李云龙当上了旅长。小说中的独立团上万兵力,可能在野战部队建设中,能有少数能加入,其他都只能做预备役,随时向野战部队补充。
以晋冀鲁豫军区为例,上党战役时,一下子建立了三个纵队,分别由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冀南军区的主力部队组成。当时一个纵队也就一万多人,纵队下面设旅,旅下面是团。经过平汉路战役和鲁西南战役,晋冀鲁豫军区扩大不少,可是后来的千里挺近大别山,兵力又再次缩减,一个纵队还是只有一万多人。而在东北,东野一个纵队四个师,总兵力四万到六万不等,武器装备更是好的多得多。
所以,李云龙兵力7000多却还是团长,实在是上级给的编制太有限了。限制编制走精兵路线,这是对根据地老百姓的负责,也是保障部队战斗力的主要方式。从始至终,八路军都要求全军至少一半人配有步枪,没有枪就不能扩军,这是死杠杠。可是扩军了,也有可能因为战斗力不行,面临撤销番号和分流兵力的问题。
八路军是党的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不会因为扩军快就随便給番号给官职,主要还得看战功。

千里走单骑
编制即部队番号,这是个十分严肃,要求标准,规定极其严格的事情,需要国家最高军事机关决策来定,并非是任何单位或个人所能左右的。如果讲,一个师长在战场上拼光了,仅剩几十或几百人,只要不取消部队番号,这个师,照样存在,师长还是师长。抗战时期,为什么八路军里,会出现那么多,独立团,教导旅,新一,新二…,旅或团,还有以战略任务为名称的南下支队,东进纵队以地区为名的这样或那样叫法的部队称号等等,,数说起来真是五花八门,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怪现象呢?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害怕共产党,八路军发展壮大,危胁到他的统治地位,根本不给新发展的八路军部队编制番号,这是一,二呢,蒋介石给你了编制番号,部队的一切,装备,物资,等等一一切费用开支都要政府负担,只此上述二个原因,蒋介石能给你部队编制番号吗?鉴于此,李云龙的独立团是7千人,就是一万七千人,他李云龙也还只能是团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决裂,八路军改名解放军,李云龙升师长,军长。因为这时解放军已不是抗战时的国军序列了。

墨染
四个原因:编制,藏兵,犯错,省事。
一、八路军的编制没那么多
八路军刚成立时只有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虽然后来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下面的编制一直没动过。
在八路军改编前,红军有一、二、四三大方面军,除了爬雪山过早地而来的红军外,还有独自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
由于长征时红军战士牺牲较大,国民党方面又只肯给三个师的正式番号,这样一来,等到改编八路军时就造成了一个干部多编制少的问题,堂堂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帅也只能挂一个一二九师副师长的职务。
可以说八路军从刚诞生起编制就不够用,而且绝大部分干部升职的天花板也被限制在师长以下,所以不管你多大的战功,到最后能当新编旅旅长的也是凤毛麟角,有些能独当一面的干部就去当了军分区司令。
李云龙在《亮剑》里已经是团长,再升职的空间就很小了,要不就去争取新编旅的旅长,他的原型之一王近山就是这样,要不就去争取军分区司令,可李云龙恐怕没有军政一把抓的能力,反正不管怎么折腾,他肯定取代不了386旅旅长的职位,更别说129师师长了。
二、八路军有隐蔽实力的需求
国民党方面不愿意给八路军更多的编制,八路军将计就计把很多兵力编入各种新一团、独立团这样的自设编制中,看起来编制不大,但实际兵力却相当雄厚。八路军这种“不露富”的做法除了有麻痹敌人的作用外,也有自我保护的作用,避免再出现“皖南事变”。
所以,李云龙独立团虽然有上万人马,但不到特殊需要的时候是不会轻易给他升级成新编旅的,那样太过于招摇。
《亮剑》中李云龙用一个团的兵力包围楚云飞的大孤镇守军,让楚云飞措手不及,这其中就有楚云飞不了解独立团实力的原因,他如果知道李云龙有这么雄厚的兵力,恐怕一时也不会贸然去和老李搞摩擦自讨没趣。
三、李云龙犯过多次错误
李云龙自己说过,光团长都被撸了好几次,可见他是一个刺头。
不谈以前,只看《亮剑》,李云龙在剧中就至少犯了三次大错。
第一次,战场抗命。
虽然李云龙带领新一团从正面冲出了日军包围,还打死了坂田联队长,但抗命就是抗命,毕竟团长只能看到团一级的战术,看不到全局的部署,这种战场上公然抗命的做法确实是大错,不能因为李云龙是主角就认为他是对的。
第二次,违背命令
上级让李云龙独立团担任总部保卫工作,李云龙打了折扣把主力营带出去,虽然打了一次成功的埋伏,干掉不少日军军官,但这种错误绝对不比战场抗命小,说句不好听的,总部那是没出事,要是出了事,李云龙长八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多说一句,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在历史上确实打了一个日军观摩团,但人家那是在行军路上偶然碰到的,部队没有其他紧急任务,也没有上级可以请示,临出发前陈赓还嘱咐他要随机应变。因此王近山的伏击和李云龙的伏击显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王近山有功无错,李云龙错大于功。
所以,王近山后来能当上新编旅的旅长,李云龙原地踏步。
第三次,关押孔捷,杀俘虏
不管李云龙生多大气,不管魏和尚是多么好的兄弟,李云龙扣押孔捷的行为已经铸成大错,然后他在俘虏了杀害魏大勇的凶手后选择自己动手,这是典型的犯错误,杀俘虏,没有什么可辩驳的。
正常情况下,如果历史上确实存在李云龙这号人物,就凭他犯的那些原则性的错误,他可能不仅不能一路升迁,恐怕能把团长职务保持到解放就算烧高香了。
《亮剑》是文学作品,要突出人物,要适当夸张,但也不能违反原则,所以作者和编剧让李云龙在团长职务上晃晃悠悠已经算是很大的主角光环了。
四、电视剧省事
正常情况下,一个团长如果职务升迁,那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己走,不可能带着原来的副团长、参谋长和几个营长一起走,不然的话可就成了“山头主义”了。
比如丁伟从二十八团被调到新一团当团长,就是一个人带着一个警卫员,赵刚被调到纵队当政治部主任算是升迁,他也没把老李一起带走吧。
如果李云龙从团长升迁到某新编旅当旅长,那赵刚、邢副团长、张大彪等人就得重新换一波,这样一来演员也得换,一方面会让剧情变得零碎,另一方面也会让角色变得零碎,不利于电视剧的编剧和拍摄,也不利于观众的观看体验。
所以,《亮剑》让李云龙、赵刚、邢副团长和张大彪从八路军独立团一路合作到解放军独立二师,除了赵刚之外,这套班子愣是连续合作近十年,这在现实中是极其罕见的现象,原因嘛,无他,省事啊。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亮剑》中李云龙在团长职务上一干好几年不升迁,最大的原因还是他犯错太多,咱老李不冤。

会开车的熊
有诗为证:
云龙拥兵已七千
团长熬成活神仙
提拔之日何时到?
等到一九四五年
当然了,玩笑归玩笑,咱们实事求是的研究一下老李同志究竟为何拥兵七千却迟迟等不到提拔呢?难道真的是咱大旅长存心故意吗?
首先咱们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一下,当时候抗战已经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携手抗日一致对外,当时的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又命名为第十八集团军,而这也正是八路军的由来。
当时在经历了改编之后,八路军划分为三个主力师,也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师至团为二二制,即每师下辖2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师部有直属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等,全师编1.3-1.5万余人。
咱老李的独立团,正是隶属于八路军129师386旅,之所以称为独立团,主要就是用于指代那些没有正式番号的团级部队。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剧中的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部队,都是第386旅自身发展壮大起来的武装力量,在国民政府当中都是没有正式番号的部队,没有军费的拨付,枪炮包括兵员,全凭第386旅自行解决。
而当时的386旅旅长正是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将军,作为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民族大将,陈赓将军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领兵能力,因此386旅的战斗力非同凡响。
而剧中所指的李云龙部拥兵七千,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八路军在抗战期间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必须不断的扩大根据地,再加上党的政策深入民心,受到很多老百姓的欢迎,因此当时候八路军吸引了大量的有为青年参与到抗战当中,再加上战时的八路军各部,又鼓励扩充队伍,并没有员额的限制。
那么最主要的呢,还是咱老李会打仗,又爱兵如命,深得官兵的拥戴,在晋西北的知名度非常高,所以其队伍扩编到8个营7000人,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团级建制扩建到这种地步时,云龙兄仍旧没有被提拔,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受限,就连陈赓将军当时候都只是一个旅长,他李云龙当个团长还委屈吗?而且此时正处在抗战的关键时刻,八路军和国军的关系也比较微妙,所以低调发展总归是一件好事。
但回顾当时的情节,咱老李可不是省油的灯,没人给他升官他自己倒主动撺掇起丁伟和孔二愣子搞三团联防的事,还想过过旅长的瘾。不过老李的忍辱负重最终也算是得到了回报,全国解放以后老李成为了共和国的少将,成就了一代革命者的历史佳话。

台灣墾丁民宿
李云龙从鄂豫皖红军开始,就是个不守规矩的刺头儿。过草地放任部下抢粮,曾被赶到炊事班背大锅。
上级给他的标签是,功劳有多大,犯错就有好多,胆儿肥,常常抗令。
他绝对是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孔捷、丁伟铁三角中的奇葩。
李云龙讲义气,爱护官兵同志,本来已突围出来了,自己却冲进包围圈去救张大彪。这是独立团为什么死命跟随李云龙,并视他为头狼的原因。
李云龙虽然只有团级建制,却能独具眼光,放手发展。不但有骑兵,还有炮手,部队扩展很快,一方面源于他独特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李云龙这块响当当的牌子。
跟着他打胜仗,装备牛,还有肉吃。连日本人也大为震惊,到处查他哪个军校毕业。
他的战术来自实践,从不做蚀本买卖,带着脑袋打仗。
虽然有七千人,但这家伙常不听调令,尽给总部惹祸,但他却是个会打仗的主,关键时刻往往起绝定性作用。
功过两抵,在团长职位上多年徘徊不前,他倒决得正常而且受用,这就是有血有肉的真正的李云龙,也是众多草根出身的我军将领的真实写照。

Elachan
李云龙的部队整体素质还没有跟上。算不上真正的主力部队!李云龙的部队在几个月时间从1000多人扩编到7000多人,兵力翻了6,7倍,但是其军政干部严重缺编,有战士有班长,却没有排长连长营长。而且战士的整体素质也差,毕竟训练时间短。以李云龙打平安县的那个时候来看,李云龙的部队主力仍然是那扩编前的一千多人,其他的也就是临时收编的县大队区小队而已。所以李云龙算是当个加强团团长也不过分。
其次,这是典型的虚衔实授。当时的八路军为了隐藏实力,不仅是李云龙管着人多不给升级,所有的八路军军政干部都是这样,比如129师直接管辖的部队总人数高达20万人,基本上持平一个野战军纵队了,可是挂名仍然是师级编制。这里一个是保护我地方军队,防止引起日军的重视,当时的日军有专门的特工队,也就是亮剑里的山本特工队,这支部队专门打击我军各级指挥部,一个师长团长的话山本不会感兴趣的,一个军区司令的话山本肯定会来干仗的;另外一个是防着国民党军打黑枪。当时国民党对我八路军扩军很敏感,只要发觉我军人数增长速度过快就会调炮往里揍,比如皖南事变,新四军就挨了黑枪了。所以,就让李云龙明着当团长暗地里干着师长的事。

bigsea
《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前后,部队人数就扩充了七千多人马,当时独立团有八个营,除此之外还有团直属连,警卫连,侦察连,骑兵连等。
按理来说李云龙的部队数量已经达到一个旅的标准,给他个旅长的职务比较适合。可是李云龙还是独立团团长,压根就没人来提拔他。
结果李云龙就在团长职务上干了好几年,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提拔成了师长,这是为什么呢?从剧中的原因来看,这并不是上级领导不愿意提拔李云龙,要压着李云龙的原因。而是其上级领导也很为难,当时八路军数量增多,但是编制还是没有太大变化。
别说李云龙了,当时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就有一百多个团将近四十万人,那时129师就有十万人,抗战后期更是达到了三十万人。
而抗战初期八路军才不过4.5万人,抗战中期部队人数已经扩充了十倍,但是八路军的建制还是没有变,彭德怀还是第十八集团军副总指挥,刘伯承还是129师师长,陈赓还是386旅旅长。
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也没人提拔,也没有计较自己的职务,李云龙一个独立团团长也只能委屈自己了。就算他李云龙一个团有八个营七千人马,部队扩充了近三倍,那也只能是团长。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编制放开了,几大野战军的建立,部队的编制就正规许多了,李云龙也才顺利成为师长。
这是有原因的,八路军成立时,蒋介石就给了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的编制,八路军人数增加后,也增加了不少的旅,但是师级编制就三个。为了适应抗战的形势,八路军建立了大军区,军区,军分区等机构。
比如晋冀鲁豫军区就是大军区,是129师师长刘伯承就是军区司令。太岳军区就是二级军区,386旅的领导班子就是军区司令,其下面还有诸如123等军分区,比如丁伟一出场就是冀中三分区28团的。
按照这样的程序来看,李云龙手下能够有这么多人马也应该兼任军分区司令,不过《亮剑》没有完整的展示而已。
当然这还有李云龙自身的问题,此人立了功便回犯下错误,上级一看就功过相抵,没有提拔了。否则李云龙也应该会被提拔成旅长。抗战后期的军队编制有纵队,有新编旅,部队的编制并不紧张。以李云龙手中七千人的人马,给个旅长其实不过分。
但是李云龙犯的错误不少,这就影响了他的职务。比如攻打平安县城,当时李云龙为了救老婆,为政委报仇,为独立团死去的战友报仇,为赵家峪死难的乡亲报仇,就指挥上万人攻击县城。
李云龙攻下了平安县城,这是大功一件,为我军攻坚积累了一定基础,而且当时很多部队都投入了战斗,在战略层面上相当于发动一次大的战役,很多小块的根据地连成了片。
可是攻打平安县城,李云龙没有上级的命令,属于私自调动部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这是属于大错误,剧中说就这一点上枪毙他都不过分。
不过八路军总部还是没有追究李云龙擅自调动部队的责任,因为李云龙打了胜仗,处分他难免不服众,也就承认了李云龙攻打的功劳,功过相抵也就没有提拔李云龙。
后来,李云龙的部队发展的挺好的,可是李云龙又犯错误了。孔捷要收编黑云寨的土匪谢宝庆,李云龙的警卫员魏和尚被黑云寨的土匪所杀,李云龙要攻打黑云寨,孔捷前来劝阻。
李云龙却下了孔捷的枪,给孔捷关了禁闭,把黑云寨也给扫平了。这件事闹的很严重,上级那还有提拔李云龙的心思,但是知道其中的原委。直接降了李云龙的职务,从团长降为营长了,却也没有给独立团派政委。
还有就是李云龙可能在上报军队人数时,掖着藏着打了折扣,上级也不清楚独立团的编制,就没有给提拔李云龙。大扫荡后独立团部队分兵了,以连排为单位发展。李云龙和团部在赵家峪,而其他部队就分散发展。
可是直到攻打平安县城时,李云龙也才知道自己手下有上万人了。当时独立团要求各营连排上报编制,一个个都掖着藏着。直到攻打平安县城。瞒不住了才暴露出来。
李云龙的下级对李云龙这么干,李云龙其实对自己的上级也这么干。剧中李云龙刚到独立团,和孔捷的谈话中才想起了丁伟送他的骑兵营。
于是李云龙让孔捷率领一营去万家镇干掉伪军,牵了军马回来。可是没过一会儿,旅长就知道了打电话过来,可是李云龙想藏着掖着。不过旅长是什么人,还是要走了大部分的马匹装备,给他剩了一个骑兵连。
所以有可能是李云龙自己对部队编制有所隐瞒,所以上级也不太清楚其又多少人马,就没有给其合适的编制。

sunnote
1943年,李云龙由于领导有方,扩军7000人被任命为386旅旅长,原386旅旅长陈赓因为底下已有太岳军区十几个团被任命为129师师长,原129师师长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原集团军司令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以上纯属瞎说。虽是玩笑,却也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楼主的问题,李云龙麾下7000之众为什么还是个团长,小编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八路军番号不够,二是当时的八路军扩张的厉害。
首先,八路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府在给红军名份时就考虑到为了防止八路军拿着国民党的粮饷招兵买马,严格限定了八路军只有3个师,六个旅,12个团的编制。李云龙所在的新一团和独立团实际上就是八路军自己扩编的,在重庆政府的战斗序列里查不到的,所以过黄河的时候楚云飞的358团才不让他们过。为了避免国府的猜疑,八路军总部不会轻易提拔旅级以上的军官,因为旅长是少将军衔,这是要到重庆政府备案的。
其次,当时的八路军扩招的厉害。举个例,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共有20万人,要知道八路军刚成立时不过3万人,可以想象底下的部队扩编到了什么程度,大家都是这样,难道每一个扩编的团都要给旅的番号吗?当时的情况显然不行,于是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于是我们的老李在团长级别上又干了几年。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千里大淘王
隐藏实力也说不定哦,表面上看是三个师六个旅,而实际上,30个师都不一定,像百团大战,一下子蹦出几十万人来,因此,八路军总部考虑到生存因素,也就没有改编部队,没有番号,没有职务,你就是一个团一万人,你也好好的干你的团长。
直到后来撕破了脸,开始亮肌肉,县大队,区小队,军分区等的全部合并改编,一下子由三师六旅的几万人,变成了三个野战军的几百万人。

桃乐丝喵喵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亮剑》一部极为成功的战争剧,主角李云龙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全剧最高潮的一段当属李云龙带领部队攻打平安县城。此战李云龙直接指挥的部队就达一万多人,按照李云龙自己的说法“都快当师长了”。
按说李云龙指挥如此之多的部队,官职怎么也应当升一升了,不至于总是一个团长。而实际上李云龙不仅仅没有升官,反而最后还不断的降职,直接去干营长了,那么李云龙为什么拥有七千人的兵力,依旧没有升官呢?我们结合历史的情况,用历史的轨迹来分析电视剧的情况。
解释这个先得说是李云龙的7000人是怎么来的。八路军刚开始整编的时候,由于蒋介石只给八路军三个师的编制,按照规定是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而实际上第115师,师长林彪,兵力为1.5万人;120师,师长贺龙,兵力只有1.2万人;129师,师长刘伯承,兵力只有1.1万人(过黄河的时候只有9000人)。
按照电视剧所描述的李云龙当属于129师386旅,旅长陈赓,刚开始组建的时候只有5000人左右。当八路军进入华北的抗日战场后,开始迅速发展,以386旅为例,仅仅过了两个月,全旅发展到7000余人,扩充了两千多。一年以后,既1938年10月份的时候,八路军总人数已经由最初的3万多,发展到15.6万人,人员增加了5倍左右。
1941年八路军开始了大生产运动展开了,八路军各级将士自己开荒解决了粮食问题,粮食有了保障,这样一来,分散到各地的八路军战士就以驻地为基础,培养、发展出了各种编制外的“独立”部队。八路军迎来的大发展的机会,军队数量又有极大的提升。
《亮剑》的故事开始于李云龙率部突围,这个历史背景应当是晋冀豫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九路围攻”,时间是1939年中下旬。此战由于李云龙违背上级指示,从正面突围,被降职到被服厂当厂长。而后在到独立团的时候,已经是百团大战时期。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我军中国有100多个团参加,还有约60个团没有参加,当时八路军总兵力有约40万人,相当于一个团有2500人。此时李云龙率领着独立团也参加的此次战斗,并且在电视剧中全歼了冈崎大队。
在接下来李云龙所部就经历了上述所说的大生产运动,独立团将部队下放到各地,让部队自己发展,而这段时间独立团得到了十足的发展,人员这才达到7000人。这也是为什么李云龙打县城的时候,部队需要从各地召回的原因。
李云龙部借着大生产的春风,部队迅速发展到7000人,打完平安县城后,兵强马壮的李云龙还准备与楚云飞大干一场,但是八路军的整改行动来了。1942年以后,我军为了精简部队,规定团一级分甲、乙、丙三等。甲种团为标准的三三制,一般为3000人左右;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一般在1500~2000人;丙种团为4连或5连制,一般少于1500人。
电视剧结合了这一背景,李云龙的部队很显然在整编过程中被精简了,按照独立团的实力,最终被精简为甲等团的可能最大,那么他的部队应当只剩下不到4000人,其他3000人都编制到其它部队去了,所以李云龙也就只能继续做团长。
当然历史上也有自己发展部队,后来升官的人,如1937年八路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率领独立团在敌后斗争,后来独立团由1700多人发展到7000多人的时候,八路军总部命令杨成武的部队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杨成武任师长。
那么同样是独立团,同样是将部队扩大到7000人,李云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独立师,自己不能担师长呢?主要原因是就是李云龙太喜欢闯祸了,按照老总的说法,李云龙所立下的功劳与所犯下错误一般的,基本上是立下一功,立马就犯下一个错。
故而李云龙拥有7000人的部队而没有升官,一直担任团长,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爱闯祸,而他的7000人在后来就被精简了,这也是李云龙一直担任团长的一个原因。

vwlde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阐述观点。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只剩下七千余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加起来不足十万人,后来又经历松潘战役,红四方面军南下,以及西征等一系列败仗,导致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此时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扣押,为了实现全民族统一抗战的目的,国共双方进行谈判,红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编制是新编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这其中,新编第八路军只有三个师,九个团的编制。
蒋介石这么做,是希望通过压缩编制来限制中共军事力量的发展。但实际情况是,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挺进敌后,创建根据地,在沦陷区建立政权,深得民心,队伍迅速扩大,原来的三个师九个团远远不够,但是新的编制要不来,于是八路军在编制之外,建立了许多内部编制的军队,比如独立团,县大队,区小队,民兵和游击队等武装组织,这些武装组织没有登记在册,只能是内部粮票,所以在国民政府那里也领不到军饷和武器弹药,这也是李云龙抠门到家的原因。
到抗战中后期,八路军三个师的实力大增,每个师实际下设三四十个团,这才有了百团大战一说,解放战争中,四大野战军就是以八路军三个师,新编第四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比如三野的前身就是新四军,二野的前身就是120师,诸如此类。
现在回到话题上,李云龙的独立团七千多人,够的上一个师的兵力了,但仍然是个团长,这不奇怪,因为当时还在抗战,国共合作还在继续,国民政府只认三个师九个团的编制,李云龙自然没法升官。等抗战胜利,内战爆发,国共都开始按照自己的需要扩编军队,李云龙当个师长也很正常了。

newcolor
1.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李云龙为什么没提拔,很简单,他搞根据地,不灵。
2.我们在讨论类似提拔问题的时候,可能都会比较集中在军事领域,但其实不然,在抗战期间,考量共产党的一线指挥员的,不光是军事领域,更在于根据地这样的政治领域。
3.敌后根据地,生存是第一要务,除了要搞军事力量,更要开拓和开发根据地、大本营。不能总盯着军事作战说事儿。
4.虽然八路军抗战后编成了三师六旅十二团的编制,但自从老蒋暗地里停发军饷和后勤之后,那也就只剩个名头了,所以这个编制和抬头就是空架子,从老蒋到老毛都没怎么当回事儿。
5.看115,在敌后那是撒开了脚丫子在发展,简直就是开枝散叶——晋察冀、山东,就连新四军三师也是源于115师;而120师则是早早滴被中央收回陕北做战略预备队;129师最辛苦,老彭这个前敌总指挥实际上手上一直握得最紧的也就是刘邓的129师,抗战打得也相对最苦。
6.从实际效果看,抗战结束时,我军的19块根据地中,115师占据了晋察冀、山东和苏北(新四军三师),无论是人口还是兵员,都可以用雄厚来形容,也所以后来中央一纸令下“十万大军挺进东北”,原115师体系下的部队占到一多半——山东根据地加上新四军三师,足足6、7万之多……而罗荣桓、黄克诚、萧华、梁兴初等开国将帅的地位,也相当一部分源于此。
7.抗战时期尤其到后期,经营根据地的政治能力甚至超过了军事能力,比如罗荣桓,这是山东根据地后续大踏步发展的关键,单凭他亲自带到东北的几万雄师,这个帅位就跑不了;类似的还有经营晋察冀堪称党政军全能的程子华(四野第一个兵团司令,资历绝对大将,因故未授衔)、经营中原军区的李先念……
8.所以到抗战后期,根据地建设已经成为压过军事战争的首要任务,正规军的军区化趋势明显,而作为承上启下的二级军分区,就至关重要了(毕竟一级战略区就那么几个,坑不够。连彭总都要主动请缨回西北,把贺老总挤去搞后勤),而诸如冀中、滨海这样的军分区,需要的可不光是战将,更需要军政兼修的全能人才,老李在这个环节上,丢分比较多。
9.当然还有个问题,当时虽然空间很大,但也确实是萝卜多坑少,连陈旅长后来也只能去太岳军分区挂帅,作为部下的老李要想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也不见得,毕竟晋西北虽然是抗日前线,但到了抗战之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劣势就显露无疑,别说跟东北这样的地方比了,就是跟山东、晋冀鲁豫比也是差距明显……
10.老李做带兵杀敌的团长没问题,但讲政治这三个字却是比老丁和孔捷、赵刚都有差距,类似的可不止钟伟、王近山这种,就连大名鼎鼎的许和尚也是,虽然领衔打完了济南战役,但济南战役之后就靠边站了,之后的淮海和渡江一直都未参与,虽然最后上将也不亏,但这样一个战将,这样被边缘化,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11.整个抗战时期,老李要想再进一步,难度也确实忒大。核心问题:能打的战将太多了,显不出他来。而军政全能的帅才太稀缺了,所以诸如程子华李先念罗荣桓纷纷迎来职业生涯的爆发期……
12.补充一下,李先念的老部下、后来一样转投三野的皮定均,也是战将一员,不比老李差多少,后来也是拟授少将,老毛一句“皮有功,少晋中”,才给了个中将……
13.太平本由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太能打了,不见得是好事情。

睡不饱的死娃儿
提起来干嘛?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情,看起来好像李云龙的资历很深,当一个团长是屈才的,可是实际上当时历经了2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辛万苦,可以说90%的同志都牺牲在了路上,能够活着达到陕北的全部都是干部,这些人,班长可以当排长用,甚至排长用,甚至当连长用团长可以当师长用,这个时候扩不扩军其实都只是一个面子上的事情,是一个形式
同样是7000人,你说团长和师长有什么区别吗?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满足一下虚无缥缈的虚荣心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而这些形式主义却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灾难。

牧北
还是那句话,写小说也是要有基本法的。
《亮剑》虽然是小说,但是却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就必须受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环境制约。既不可能在打仗时出现东风导弹,也不能像游戏升级一样,半小时前连长,半小时后团长,不到几个小时就可以荣升上将大将,最后出任国家元首,成为全国的军事总司令,而部队也随着一增十,十增百,百增千,千增万。
简单的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部队编制是受到很大约束的。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在9月份又改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指挥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三个作战师。115师下辖下辖三四三旅、三四四旅及师直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5000人;120师下辖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共14000人;129师下辖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3000人。各师各旅各团都有相应的编制,而国民政府也不允许八路军增编或者超额。
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扩大自身实力,八路军也对自身编制进行改革。你蒋介石不让增加编制,那我们就自己设。于是乎,在根据地内,各种军分区、独立团、支队、县大队、区小队等名目层出不穷。当然,这些编制蒋介石是不承认的,也不提供相应的军需物资。这也没关系,靠着当地群众的支持、作战缴获以及根据地自己的兵工厂,八路军愣是将军需问题解决了。
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吧,李云龙的独立团按照国民政府的标准便是不合法的武装。他也曾经说在过黄河时遭到358团的为难,就是因为国民政府不承认独立团的编制。即便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共产党的军队已经扩充到一百多万,依旧只是三个师的编制。后来的重庆谈判,蒋介石也只许他们保留12个师的编制,其余武装人员全部就地解散。
所以李云龙能够成为独立团团长已经很不容易了,在当时很多部队连我们党内的编制都没有。这和部队人数多少没有什么关系的,主要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其实按照李云龙的情况,独立团及其驻防区域也可以由上级批准成立军分区,我们的李大团长也可以改称为李大司令员。可惜啊,小说里还是没给李云龙这个机会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