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江上有起风
电视剧《亮剑》终究是演戏,是对生活的抽象提炼,素材来源于生活又可以高于生活的某些方面。李云龙的独立团一段时间兵力达到七千人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剧情的需要而加以描写的,不必当真。实际上,战争年代,由于残酷的战争,战斗力的消耗非常大,指挥员的更换几乎是天天都有,李云龙式的优秀指挥员也很多,这样的干部在战争年代几年不使用提拔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

高原
李云龙没有提拔,你看看他的上级是谁就知道了
《亮剑》中的李云龙虽说是虚构的人物,但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影片中的师长是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旅长是386旅长陈赓。国共合作时共产党有两个军,分别为八路军,新四军,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115师,师长林彪,129师,师长刘伯承,120师,师长贺龙,李云龙所在团为陈赓的386旅,历史上386旅下辖两个团,分别为771团和772团,成员均是老红军的底子,精锐中的精锐。
后来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八路军的实力已经突飞猛进了,除正规军有所扩编外,新建解放区雨后春笋般冒出无数的团,不属三个师,算是军区所属的地方部队。
李云龙所在的团我们假设是771团或772团中的一个,如果李云龙要在其所在的129师提拔的话,当时129师下辖两个旅长,分别是385旅旅长王宏坤,386旅长陈赓。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旅长的资历和战功
王宏坤(1909年1月——1993年8月20日 [1] ),原名王宏春,湖北麻城乘马岗石槽冲人,为王树声之堂弟,创建人民海军的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九、第十届中共中央委员。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 。
陈赓: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由上可知,李云龙不管是资历和战功比上述两位将军都相去甚远,要提拔到385旅或386旅当旅长显然不可能。那去八路军编制以外的地方部队呢,那肯定是划不来的,我们看看八路军12个主力团团长最后的军衔。李天佑、杨得志、陈锡联,宋时轮,均为上将军衔,其余除了牺牲的,活到55年授衔的至少都是中将军衔。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李云龙没有提拔是受当时编制限制。解放战争没有编制的限制,李云龙迅速就成了主力师的师长,后荣升军长,并授少将军衔就是理所应当了。
,

一滴水里的海洋
谢谢您的邀请
至于《亮剑》里的李云龙,所带兵员已经有7000多,为什么还要当团长没有提拔的情况。本人的回答是:一是当时的八路军只有三个师。在老蒋的控制下,不可以增加新的编制。
二是当时的兵员不是李云龙自己招来的,是打着打着,队伍多了起来,因为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就是全民皆兵,你看那时的县大队,区小队,都在参战。
三是那时候的李云龙等,他们根本就不再乎自己的级别,即使自己知道了队伍在日益增加,他们都不肯向上级汇报,只管偷着乐。只要有杖可打,能多消灭鬼子,娘地什么团长不团长地,哪有那要求。

Ultra
没编制,李云龙就是有10万兵,也还是个团长。
这要怪还得怪老蒋,因为老蒋给八路军的编制就3个师。
根据1937年8月22日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4万多人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下辖林彪的第115师、贺龙的第120师、刘伯承的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937年9月11日,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实际编制未变。
有个故事比较有意思,那就是许世友在调入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当副旅长之前,在红军中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的军长了。所以有下属替他不值,然而许世友却很兴奋,他说,早知道旅长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啊。
所以李云龙在长征时期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了,但是当了八路军之后,不但仍然是个团长,还是那种没有编制的团长了。因为386旅刚成立的时候,有正规编制的也就两个团771和772团,5700人。所谓原新一团的原型是后来加入的东进纵队第1、第3团合编的新1团。反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并没有具体原型。
但是386旅这个旅实际发展到后来是比较特殊的,386旅虽在名义上属于129师战斗序列,然而实际上386旅在抗战时期是中央军委的直属部队,直接归属于中央军委指挥。这也是为什么李云龙的团叫独立团,他本质上代表了386旅。
李云龙的军费一部分自己挣,一部分是386旅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所以即便后来,李云龙攻打了平安格勒,蒋介石亲自打来慰问电的时候,也只是慰问到了129师这一层。
其实如果历史上真有这回事的话,老蒋要是知道八路军的一个非在编部队都都已经有近万人,具备了攻打县城的能力时,估计一口老血都要喷出来了。
但的确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抗日战争相持到战略反攻阶段,发展到7000多人,并不夸张。
到了1945年夏天,八路军(第八集团军)其下属已经包括山东军区、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八路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3游击支队、河南军区、抗日军政大学等。总兵力已经由当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了102.8万人了。是当初的25倍还多,而且还在极速增加当中。
此但是中野为全国解放,付出的方式的确和其他野战军的方式不太一样,他的大量指战人员和兵员都赞助了其他野战军,所以成立最早,但是都是给别人作嫁衣裳。后来孔捷和丁伟在进军东北的时候,被抽掉到东北去了,而李云龙则是挺进中原,被华野借到了淮海战场去了,结果都没还回来。
当形势发展到那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指战员来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除了像李云龙这样的百战余生的优秀将领们,还有就是即俘即改造的敌军中层指战人员。相比较而言,当然李云龙更值得信任了。所以对于李云龙而言,师长和团长对他来说其实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指挥打仗,都是一样的要搞敢死队。
所以在原著当中,后来的李云龙建立了”梁山小分队”这支特种部队。梁山小分队在金门岛一战中全军覆没,同时也创造了辉煌。此后的李云龙在军事上就没有建树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笨笨di柒柒
感谢悟空邀请。
这是当时的斗争需要。
国共合作抗战,当时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为六千人,与徐海东刘志丹陕北红军合并达到一万余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一五师,红四方面军沒有参加西征的部队不足一万人,改编为一二九师,贺龙的二方面军也不足万人,改编为一二零师,三师合称为第十八集团军,当时三万人的实力也只能编为三个师。
但抗战后部队发展迅速,却受限于三师编制,于是大量的地方部队出现,如河北的冀中军区部队、冀东军区部队,山东的胶州军区部队,陈庚的太岳军区部队等,那个军区都是三个主力团的师级部队,就是为了既容纳扩编出来的部队,又使蒋介石抓不住我们的辫子。
那么正规的三个师又如何解决扩容与编制的矛盾呢?办法就是压缩编制,改三三制为四四建制。当时普同的营都由四个连建制,八百余人,主力营则是千人大营。所以李云龙打了平安县城之后和丁伟孔捷说他有四个营,外加团部直属营、警卫营、特务营,整整七个营,这话一点都不吹牛,而且在抗战后期的八路军部队中很普遍,所以李云龙部队虽然有七千余人,但仍当他的团长,是不可能被提拔的。

小想
李云龙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主要是八路军编制问题。如果放在现在,就如同一个人在某个单位上班,倘若没有合适的位子,哪怕这个人能力强,工作突出,他也是没有办法升上去的。因为大部分单位升职都是论资排辈,要有合适的缺口,一个才能补上去。比方说李云龙是团长,如果他升职了,那么他的上级岂不是也要升职?
当时的八路军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哪怕部队的人数扩大了几十倍,大家照样没办法升上去,因为当时国军给八路军的编制就是三个师。上面的人没有升职,自然下面的人也不可能升上去。
这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八路军的历史。1937年9月22日,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红军番号被取消,他们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
红军主力部队工农红军第一、 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按照当时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担任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下辖为115师、120师、129师和总部特务团,总人数为4.5万人。
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下辖四个游击支队,共一万多人。
很多人会想为什么红军愿意受编制的制约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有正式番号的部队是有军饷的。
八路军1937年的月度经费是30万元,战务费是20万元,补助费是5万元,医药补加费是1万元,加上米津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每月共发63万元。
1939年8月份,每月临时补助费2.5万元。1940年,每月增发米津4.5万元。所以从1941年2月开始,八路军每个月可以收到经费70万元。
当时中央军一个甲等野战师的军费是每月20万元,可以说八路军的待遇和当时中央军甲等师相当。
八路军和新四军如果开赴抗日战场,还会得到20万元和1万元的开拨费。如果战争需要,或者作战有功,会得到临时性的补助和奖励。
比如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袭击了日军阳明堡机场,摧毁日军作战飞机24架,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奖励了八路军2万元大洋。
1938年4月,卫立煌提供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牛肉罐头180箱,以及八路军3个师的夏衣。
1939年1月28日,蒋介石拨给八路军六五子弹600万发。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有编制还是有好处。由于民国政府一直不同意八路军扩充编制,因此八路军始终是3个师,4.5万人编制。
这就导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很多新招的八路军根本没有编制。因为1940年的时候八路军的部队已经发展到40多万人了。
除此之外,八路军也在刻意的隐藏实力,不愿意自己扩大编制,以给国民政府以口实。

gzxiaoxian
很正常啊。
抗战时期7000兵也就一个旅长而已,想当师长还是很难。何况李云龙正规兵只8个营,大体也就4000—5000人,其余2000是临时升级的部队,还有独立团之外的地方部队3000,装备训练都不足。
此外八路军当时多以军分区、新编旅这些名义来扩编。一是不刺激蓝党,二因为129师115师都承担最高级别的地方编制,新扩编的师归谁来管理呢?
具体到李云龙,上上下下的几次错误,继续带独立团就不错了。
真正到1946年内战爆发才彻底放开编制,李云龙1948年到华野,再晋升师长也是符合当时环境的,西北、中野是纵队—旅制,华东方面改成纵队—师制,旅与师在这个时期是一样的编制级别。
一个正规团2000出头,3个团加师直属部队也就是7000多,这与淮海战役后全国整编的一个标准师1万多也有差距。

世界那么小
抗战时期,129师的巅峰兵力有30万之众,386旅的巅峰兵力约有10万将士,师长还是师长,旅长还是旅长。
你个团长就想提拔?旅长陈赓微微一笑:你小子是想炊事班背大锅了吧?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正规编制,从头到尾就是三个师的编制,每个师的定额就是15000人,因为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政府就给你三个师的编制,115师,120师,129师,按这个标准提供军饷及武器装备,再多了不给。
神奇的一幕就是,进入解放时期前,八路军就有了百万大军的规模,还是三个师的编制。
老蒋肯定知道人数会挺多,但肯定没想到这么多,那酸爽绝对回味无穷。
不过在抗战时期,还是不适合刺激老蒋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才是正道。“正规番号”不适合增加,但不影响我发展队伍,另立番号,自给自足。
这个也是有说法的,自己搞番号也不能胡来,你搞个“军师旅”级别的番号,明摆着刺激老蒋,不利于抗战大局不说,也没啥实际作用。我方部队擅长的是麻雀战,游击战,运动战,团级就正好够用。
亮剑中的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都是我军内部的番号,国民政府是不认的。李云龙总是对楚云飞“诉苦”:都是抗日,咋咱是“后娘养的”?物资装备啥也不给。现在我们看,可能没啥特殊的感觉,其实“后娘”可能压根就不知道,也不想让他知道。
当时已经百团大战过后的阶段,老蒋要事知道李云龙这么一个“非编制”的团就有7000余人(7000人团不太符合实际,有也是个例),都按这么来,那上百个团不得近百万人?当时老蒋就炸锅了,妥妥的。
另一个方面,对于我方部队来说,扩军能力从来不是值得夸耀的能力,因为大家都会扩军,依靠强大而接地气的政治宣传队伍,只要物资装备到位,要多少人马就能拉来多少人马。
1937年抗战开始,八路军约有四五万部队,1938年末的时期,八路军部队就有十五六万人了,到1940年的时候,就开始了百团大战,前后约40万人参战。
1944年的春秋攻势时期,部队约有50万人,1945年抗战彻底胜利后就是百万大军了。
1946年进入解放时期,内战全面爆发,12万部队进军东北,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打出了102万兵力的东北野战军,1和2中间加个“0”,你怕不怕?
楚云飞曾说八路军拉队伍的速度是在太恐怖了,这不是特指李云龙的,是整个军队的特点。其实楚云飞还没见过更恐怖的,后来才真是夸张。
不得不佩服,主席代表的领导集体实在是高明的让人膜拜,“高筑墙,广积粮”什么的都弱爆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话很简单,但其中含义不是一般的深刻,扎根农村根据地,生产,生活,兵源,民心,敌后抗战全有了,进可攻,退可守,实力一步步强大而敌人一无所知,战略上是立于不败之地。
楚云飞这种一线部队指挥官,都认为大多数八路只是一支“乌合之众”,更别提老蒋的认知了。等到解放时期,摧枯拉朽的击败蒋系“精锐兵团”,他才知道谁是乌合之众。
事实上,我军的军事组织是三层模式,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组织,充分保证了部队的生命力。虽然老蒋嫡系王牌军的战力确实强,但还有很多拉壮丁的队伍,这些部队真就不一定比不上民兵县大队出身的队伍。
《论持久战》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没有数据就体会不到其中的深刻,这种三层模式的组织有多恐怖?新四军有十万主力部队的时候,地方武装+民兵力量就有六十万之众!
抗战结束时候,八路军有上百万的主力部队,但还有两百多万的地方民兵组织!根据地模式的实在夸张!八路军为什么拉队伍速度快?这些被认为“乌合之众”的县大队区小队这些队伍以及民兵组织提供了足够的兵源,还是比较优质的兵源,革命思想的坚定性不用说,还有一定的战斗或训练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主力部队都是十万级别以上规模的收编或歼灭战,打完之后解放军主力有500多万的作战部队,但不要忘了,还发展了500多万的民兵组织,这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你说老蒋能怎么办?
民兵模式还在强化,1958年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
当时全国有多少民兵?2.2亿民兵!当时有句口号:我们没有原子弹,只有大办民兵师!伟人也对58年访华的赫鲁晓夫说出了那句的话:我们有一亿民兵!
这当然是特殊年代背景的全民皆兵了,后来还是慢慢减少了,但其中强大的组织能力可见一斑。该说不说,这也是一次全国范围内尚武之风的洗涤,国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振。
再回到亮剑上说,这才是恐怖的拉队伍速度,云龙兄,还要提拔吗?

sandy00700
这个正是教员和我D的聪明之处。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期间,国民党政府一共就给了我们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编制,一个军总共就三个师的编制,而师是每师2旅4团”的丙种师编制。简称“八路军”,那边坚持游击战的南方红军游击队给了一个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编制,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为: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因此总共的正规编制为45000人。新四军下设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编制共10329人。
依照当时蒋委员长的想法,老子就给你这点编制,按编制发军饷,发武器,等到发饷发武器的时候我再拖七拖八,缺斤短两,你那队伍就没法带啦,最好是一哄而散他才安心。但教员和我党压根没在乎,这军饷和武器只要你给,就是白来的,不要白不要,而且有了这个编制,至少要求起武器和军饷来,绝对理直气壮。至于真实的编制嘛,只要部队首长动脑筋,养得起,尽管发展。于是,开始是在每个旅下增加一个团,后来嘛,又开始在各师和军区之下增编了若干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和骑兵旅等。每旅人数不等,少则两千人,多则六七千。每个旅通常辖3团,个别还有辖4团的。到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发展到30多个旅。因为扩张太快,所以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各战略区陆续对所属部队进行精简,实行甲种旅和乙种旅两种编制。所谓甲种旅,就是三团制,七八千人;乙种旅,为两团制,五六千人。后来,还又在八路军、新四军编有纵队。如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太岳纵队、八路军挺进纵队等,其编制不尽一致,有的辖支队,有的直辖大队,有的辖旅或团。许多纵队随着队伍发展,编制规模也不断扩大。
所以,你提到的7千兵力的团,说实话人数不算多,你把独立团在辖区内的什么独立营,独立大队,地方武工队什么都算上,七千人的队伍真的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啊,不用那么纠结这个编制了。老实讲,按照党的纪律,上级让这七千人用一个营的编制,给李云龙个营长当当,估计上上下下都不会打个磕巴的。
不要虚名求实利,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最后给你个数字:
抗战开始时:八路军4万余人、新四军1万余人。
抗战结束后: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正规部队120万人。
你就说牛不牛!

sophia姣姣
咱们就拿李云龙独立团隶属的八路军129师来说。
八路军129师在出师抗战初期只有1.3万余人,下辖2个旅4个团。但是,等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其下面已经有8个步兵团,外加8个独立营!这种“独立营”兵力远超过一般的营,随时可能扩编为团。
而且,百团大战时,李云龙的“顶头上司”386旅也从两个团编制,发展到4个团:第772团,第16、第17、第18团!陈赓旅长也可以当“国军丙级师”的师长了。
等到抗战结束时,129师发展到近30万人!虽然,129师还只是一个国军师的编制!但是,129师师长刘伯承以师长一职,统领30万人!要知道,国军的一个“整编师”才两三万人。129师已经是十几个“整编师”的规模了。
为了避免“职衔”上的尴尬,我军还实行军区制度。在红军整编前,最初的计划是整编出三个军!可是,蒋介石没有同意。因为,戴笠给蒋介石情报,北方的红军也就两三万人。所以,最终只给了八路军一个军3个丙级师的编制。原来准备任命的三个军长,变成了“师长”。以此类推,红军整编为八路军时,军官普遍都被降级任用了。
但是,八路军到达敌人后方以后,扩编迅速。国军给的“编制”和“职位”不够用,官职级别太低。于是,八路军自己划分了四大军区:山东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晋察冀军区。在四大军区下面,还有很多军分区。此时,旅级以上长官,基本都在兼任“军区司令”。
以129师发展出来的晋冀鲁豫军区为例,这个拥有县城105座,面积60万平方公里的军区,就是以原129师总部为军区领导机关。也就是说,129师师长刘伯承还兼任了晋冀鲁豫军区“军区司令员”。
晋冀鲁豫军区下面还包括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二级军区。其中,太岳军(分)区的领导机关就是原来的三八六旅。陈赓以旅长职位,兼任太岳军区司令员,对外称“太岳纵队”。
这个纵队,就是为了方便军区指挥下面的各个团设立的。团太多了,不可能直接指挥。所以,就设立纵队来作为临时管理单位。按部队规模级别来说,纵队司令是军级。你也可以认为,陈赓旅长,现在是“军长”!只是,我们对外就是叫“纵队司令”。
回归正题,当然,李云龙八个营,共计七千人,是有机会升官当“旅长”的。八路军在抗战中后期,新编了很多“独立旅”,“师”和“军分区”。这些级别都要高于“团”。所以,八路军有的是编制来安排李云龙升官。
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后来就出任“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后来,又改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抗战胜利前,升任“冀中军区司令员”。
李云龙在抗战时没有被升官,可能还是能力不够。当然,我觉得主要是编剧不想让他升官,没让他兼任其他职位。
(文|勇战王聊历史)

koalabigeye
按照一般部队的编制,佣兵七千余人绝对不可能是团级编制,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全师不过1.5万人,李云龙一个团甚至超过了一个正规编制的旅,既然部队已经扩编这么多,为什么李云龙的职务还是团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李云龙的独立团说起。
所谓的独立团是指越过正常的旅这一级指挥而直接隶属于师或者军,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就曾在北伐中屡立奇功。
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和叶挺的独立团还是有区别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陕北的中央红军和南方的红军分别被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下辖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三个师,总兵力仅为4万余人,这部分属于正规的国军编制,除此之外大批的共产党武装就成为了“黑户”。
当然不仅仅是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都属于没有编制的“黑户”,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在剧中李云龙曾为了抢主攻曾向赵刚大发雷霆,当时和李云龙抢主攻任务的就是772团的“程瞎子”。
772团虽然没有拿下“山崎大队”,但是人家却是“正牌”部队,当时八路军129师下辖第385、第386两个旅,386旅旅长陈赓,下辖第771和第772团,772团团长是当时年仅23岁的叶成焕。
言归正传,我们看看当时八路军几个旅长都是谁,如果给李云龙升官又该和谁平起平坐呢?
115师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第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还有129师的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这些人大部分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师级干部。
按照资历来说李云龙在黄麻暴动后参加革命,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但是和上面这几位比起来资历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陈赓曾是黄埔一期毕业生,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师师长,屡犯错误的李云龙怎么可能和他平起平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当然还有通过名义上的团级单位,隐藏兵力和实力,所以当国共内战的时候我军亮出家底,已从名义上的几万人发展成了百万大军。

千里走单骑
编制即部队番号,这是个十分严肃,要求标准,规定极其严格的事情,需要国家最高军事机关决策来定,并非是任何单位或个人所能左右的。如果讲,一个师长在战场上拼光了,仅剩几十或几百人,只要不取消部队番号,这个师,照样存在,师长还是师长。抗战时期,为什么八路军里,会出现那么多,独立团,教导旅,新一,新二…,旅或团,还有以战略任务为名称的南下支队,东进纵队以地区为名的这样或那样叫法的部队称号等等,,数说起来真是五花八门,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怪现象呢?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害怕共产党,八路军发展壮大,危胁到他的统治地位,根本不给新发展的八路军部队编制番号,这是一,二呢,蒋介石给你了编制番号,部队的一切,装备,物资,等等一一切费用开支都要政府负担,只此上述二个原因,蒋介石能给你部队编制番号吗?鉴于此,李云龙的独立团是7千人,就是一万七千人,他李云龙也还只能是团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决裂,八路军改名解放军,李云龙升师长,军长。因为这时解放军已不是抗战时的国军序列了。

ShinoHo
哈?李云龙你小子有7000人就想提拔?那129师师长刘伯承有38个团还是师长,说什么了?
刘伯承
真实的历史情况是,当时八路军的编制,不是自己能定的,而是要老蒋说了算,所以和多少人马没有关系。其实“八路军”这个名字,只是短暂叫了半个月而已,正式的番号是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只是一开始叫八路军中习惯了,正式名称又那么长,就这样叫下去了。
仔细看这个正式番号,既然叫国民革命军,编制的权力当然就在老蒋的手里了。虽然这个时候属于第二次国共合作,但是老蒋无时无刻不在防共、限共。就连这三个师的名额,老蒋也是不想给的。当时的红军主力刚刚到陕北立足,再加上西路军的惨痛失败损失两万多人,老蒋认为这个时候红军已经是快撑不住了,只要再加大一点“剿匪”力度,就可完全清除共产党的武装。
但是日军可不等他老蒋的步伐,7.7事变,震醒了全中国的爱国志士,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受到很大的批评,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北平、天津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全中国但凡有一点热血的青年,都纷纷要求抗日救国,老蒋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再也顶不住了。不得已,于7月28日声称同意红军改编开赴抗日前线,但是只愿意给红军3个师的编制。
艰难的谈判不仅人数编制的问题,蒋介石还想出了一招“容共”变“溶共”的招术:一是,打算令八路军取消政委制度。二是,把八路军的三个师分散编入各战区。这一方案当然地为中共方面所拒绝。
据萧劲光回忆道:“国家的危亡迫在眉睫,而我党与国民党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具体问题的谈判却迟迟没有结果。我们在延安的同志都如坐针毡,焦虑万分。”
淞沪抗战
一直到8.13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面对军事上、舆论上、还有背后英美势力的压力,老蒋坐不住了。因为国民政府统治的核心就在长三角,这次日军一上来就要捅他的心脏。8.22,国民政府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军费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八路军也是有军费的,不能和老蒋嫡系相比,大致相当于国民党杂牌军的标准。初期还能好好发放,但是到了38年,蒋便以各种理由克扣。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报表是倒是能看到军费开支,但是八路军一粒米也收不到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四处筹钱。这时候的苏联、共产国际给过不少援助,与八路军关系较好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给过一点。
蒋介石与卫立煌
老蒋不给钱已成定局,当时又处于抗日最艰难阶段,延安方面的财政十分困难。索性就不要他老蒋的钱了,自己解决问题。著名的“大生产运动”、359旅开垦南泥湾,便是这个时期,中共方面为了解决困难的财政问题提出的。
大生产运动
既然吃饭的问题自己解决,那么我有多少人马,也就不关你老蒋的事咯。你给我三个师我就三个师,9个旅就9个旅,在后下面的团营一级开始自行发展。直到1940年百团大战的时候,日军、老蒋都傻眼了:八路军不是只有3个师吗?100多个团是怎么来的?
给个表情,自己体会

budingnan
李云龙华野某纵二师的战史原型,中原军区一纵一旅突围到华东解放区时正是7000余人,其后改编为“华野独立师”,师长皮定均。至于在《亮剑》中没有显示职务提拔这件事,一是时间节点,二是斗争需要,三是略有瑕疵。
就剧情而言,职衔委屈的也不仅是他,作为阎老西的嫡系加强团长,楚云飞换装美式军服时仍然是上校团长,如按真实历史,早该是个少将暂编师长了。
独立团兵力迅猛发展的时期,发生了楚云飞抢占大孤镇事件,晋绥军有这份闲心和预留后手,意味着华北日军已不足为虑,给中国军队的军事压力可以忽略了,那就说明时间已到了1945年初。因为直到1944年,华北日军仍有能力发动进攻性的“一号作战”,它真正的收缩是1944年底以后。
《亮剑》电视剧的抗日战争部分只展示到1945年日本投降,再以后就是1948年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期间了,中间略去了近三年的时光。八路军的在抗战胜利后有个“大复员”过程,想必许多答友并不了解,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后来证明是个失招,因此李云龙虽然坐拥八个营7000人马,非但不能升官,队伍还得精减。
虽然抗战时期重庆军政部只给了三师六旅的番号,但这不是重点,实际上八路军自拟的番号很多,不过只方便增加旅和团的建制,始终没有新组建师级番号,这也是出于隐蔽实力的需要。比如陈赓的第386旅后来只有772团是旧番号,其它什么16团17团20团统统是自建的,第115师光教导旅就建了六个(黄骅就是教导第六旅旅长),能说总部就缺升格独立团的一个番号嘛?
所以给李云龙一个旅长的名份和独立旅番号并不困难,问题在于他的部队发展错过了最佳时机,到1945年为了抗战胜利以后的政治考量,八路军已不再授予新的番号。
部队根据兵员数量和战斗力进行整编发生在1946年初,此时内战征候已现,各军区开始集中和整顿部队,建立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双重体制,李云龙就应该是在这时提升的旅长,然后突围到华东改称师长,就这一层来说,《亮剑》还真没多大毛病,何况李云龙一直还是个刺头团长,晋冀鲁豫军区最后一个提拔旅长的必定是他。
说剧情略有瑕疵,是没有完全展示军史,八路军其实存在两套作战序列,前者是115、120、129三个番号师的指挥系统,后者是自建的军区和军分区系统,对应的级别是:原师部兼一级军区,原旅部兼二级军区,主力团兼军分区,到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八路军开始独立自主发展,基本就使用第二种序列了。
例如129师兼晋冀鲁豫(太行)军区、第386旅兼下辖的太岳军区、115师独立团发展成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各级师长、旅长和团长都兼任司令员。
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陈大雷为什么称呼上级为“大司令”呢,就是因为各级军区统称司令员。
也就是说,象李云龙这样的数千人的大团,团长称呼可以不变,但一定会有个第二套序列的兼职,从而体现主力团和后建小团的区别。李云龙的原型之一王近山,抗战后期职务就是386旅副旅长、旅长、兼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员,以李大团长这样的资历和兵力,怎么也得挂个某某军分区副司令的兼职,而《亮剑》显然忽略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