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刺青罂粟

刺青罂粟

废除宰相,加强君权,是历史的倒退。一个王朝就如同一个家族企业。皇上是天然的董事长,丞相就是皇帝雇佣的职业经理人,也就是总经理。大权当然是董事长做主。事权归总经理掌握。总经理如果吃里扒外,就可能把企业搞黄了。但是如果不用总经理,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固然保险,但是董事长管理企业未必专业,也不一定用心。因为董事长是世袭制,难以保证都是天才,即便都是天才也未必都走正道。所以聘请职业经理人是必须的。

朱元璋其人,就一农民。自私狭隘无知残暴。他的具体制度都被证明落后或无效。比如:屠戮功臣,大行分封。没有权臣作乱,却有亲王反叛。朱棣叛乱夺了侄子的皇位。废除宰相,皇帝亲为,催生内阁,党争加剧。催生司礼监太监弄权。建立锦衣卫东西厂特务统治,加强了控制力,也使百官离心离德。没有凝聚力。实行军户制度,限制人才人员流动,禁锢了创造力。严刑酷法治理贪污,贪污六十两白银就要剥皮楦草。一时有效,很快失灵,证明此法无效。他还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从四书中出题,考卷必须用八股文回答。明显钳制了思想,禁锢了创造力。由此可见,统治者的思想境界决定了被统治者的思想高度。野蛮人主政,中华民族的悲哀。

xiaoshan1025

xiaoshan1025

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中,两对最大也是最要的矛盾始终贯穿始终,那就是皇权和宰相权利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和矛盾。

朱元璋建国后,正是由于看到了皇权傍落带来的极大危害,所以干脆直接废除了这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制度。这个措施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统治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皇帝昏庸,即便是废除了相权,依旧会产生其他的权利来危害国家,比如宦官乱政。如果皇帝有为,那么削弱相权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朝堂之上成了一个人的天下,也限制了更多人的积极出谋划策。

当然,这个措施的实施对于老朱老说是有好处的,因为他本就是一个有为的君主。

皇帝取消了相权,但是就并不代表着相权结束了他的作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下去了而已。宰相的废除,但是却诞生了文渊阁,最后逐渐的承担了相权的作用。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就是权倾朝野。

自古以来,权利的斗争就是一种制约和平衡。一种制度的消失,必然会有一种新的制度与之适应,虽然内容不同了,但是其本质是不变的。

式微胡不归

式微胡不归

谢邀!

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伏诛。癸卯,大祀天地于南郊。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 洪武十三年,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

废除丞相为了加强皇帝的君权,但是成祖设置内阁以后文臣权力增加,到宣宗时给司礼监“批红”制约臣权(不许太监干政的祖制没了),反过来内阁,司礼监和通政司的搭配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从而明朝形成皇帝文臣司礼监三方的平衡。这种平衡下皇帝不能肆意妄为,但皇权确实加强,除去藩王反贼没有任何文臣武将或者太监可以威胁到皇位。

可以说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成祖设立内阁是极为成功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276年无论皇帝多么傻X,中央政府都可以稳定地运转下去。但是我觉得后代皇帝真有不少想刨开长陵鞭成祖朱棣尸的,因为内阁制当皇帝都当得不自在,后代文臣中真有不少想刨开景陵抽宣宗瞻基耳光的,因为他整得司礼监从此以后成为文臣一大敌。

至于藩王制度,刨去燕王靖难,安化王造反,宁王造反,剩下了一群社会蛀虫安然享乐,亲王郡王镇国辅国奉国三将军镇国辅国奉国中尉这种封制到明中后期的开销让每个皇帝气得恨不得挖了祖宗的孝陵,可以说这是朱元璋实行的最坑子孙最傻B的一项制度。

路遥知途

路遥知途

废除丞相这事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一种退步的表现。

丞相在当时的主要职责一个是署敕权,就是只要是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敕,都要有宰相的副署才生效,如果皇帝发出的诏敕宰相没有副署,至少在名义上是不合法的。另一就是执掌中书省,直接领导六部。

朱元璋出身寒微,他深知皇位来之不易,为其子孙后代计,不惜一切代价来巩固皇权,杀功臣、废丞相就是其政治手腕之一。杀胡惟庸废相后,皇帝一家独大,高度集权的弊端立现,在这种体制下就要求每一任继任的皇帝都要向他一样有超高的政治才能和充沛的精力,一旦后继的皇帝昏庸懒政,六部无人统一节制,则将政事日靡。这个显然是朱元璋一厢情愿的事,从有明一代来看,都可以得到印证。即便朱元璋之后的朱棣,就设置了大学士来代替丞相,但也从此失去了附署权及直接领导六部的权利,甚至像神宗时期张居正那样位高权重的内阁首辅,为了推行考成法,要将百官的考核成绩送内阁时,都因名不正言不顺而受到了以内阁越权为名的抗议。

即便放到现在来看,丞相大致相当于国外首相一职。假设国家不设首相,各行政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政令百出,岂不也是十分荒唐之事?

少儿不遗

少儿不遗

对于朱元璋废掉宰相这件事到底是好是坏?

每个入朝为官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宰相梦”,因为那代表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和地位,而宰相制度自从封建王朝成立以来就一直沿用,虽然后面有些朝代改变了称呼,但还是保留了宰相制度,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之废除,为何继承多年的宰相制度会在朱元璋一代被废除呢?

其实这也是朱元璋怕自己的帝位受到威胁,想要将权力分散开来,将原来宰相一个人的权利分成了多个人,然后再逐步废除掉。这时朱元璋的权力就达到了顶峰,朝廷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自己决定,朱元璋的权力也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可是这样做对于明朝来说到底是好是坏呢?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肯定是有利的,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但对于明朝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显然是不利的。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能够带领一帮兄弟打下江山,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就算他把大权包揽在身,一个人也有能力去处理朝中事务,可他的后代子孙就不能个个他那样有出色的才能了。在废除宰相制度前,帝王有什么过错都会由宰相指出来,宰相制度也制约了皇帝做错事,在宰相制度废除之后就没有人可以约束住皇帝了,如果任由皇帝一人一意孤行,就会造成很多无法挽回的后果,明朝后来朝廷权力混乱也跟宰相制度的废除脱不了关系。

卡洛熙

卡洛熙

当时比以前封建体制完善进步。

wangbin

wangbin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退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不好。且听我说原因。

1380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的另外职员上书皇帝,告发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大怒,一场政治大地震在南京骤然炸开,顷刻间,成千上万颗人头落地。肃清逆党的大运动席卷全国,淮西集团被彻底清洗。凡是朱元璋认为心怀怨望、行为跋扈的大臣,不管跟胡惟庸有没有关系,说你是胡党,那你就是胡党,一律处死抄家。

胡惟庸三族被杀,他本人磔于市,死得非常惨。

磔刑有两种解释。汉代以前是分裂肢体的刑罚,也叫“车裂”,俗称“五马分尸”。战国时期在秦国实行变法的商鞅死于磔刑。用绳子一头牢牢地拴住人的头、四肢,另一头连在马上,将人撕成几大块。到后来,磔刑可能不是车裂,而是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把活人用刀子一点点割肉,割几千刀,够数才放手,人这时多半死亡,如果没死,第二天继续割肉。

只有犯下滔天罪行的人,比如谋杀皇帝、起兵造反等,才适用这种刑罚,一般用来处置谋反罪。

胡惟庸不管是被车裂还是凌迟,死得都很惊心动魄。

告密者涂节也难免一死。陈宁、李存义、林贤、封绩等人先后被抓处死。李善长的家奴揭发他与胡惟庸勾结,陆仲亨的家奴也揭发主子与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赵庸等勾结。李善长、赵庸、陆仲亨、唐胜宗、费聚、郑遇春、黄彬、陆聚、朱亮祖等1公、21侯被处死。丞相汪广洋、工部尚书秦逵受胡案牵连而死。

一些小鱼小虾也难逃天罗地网。受牵连的吴县粮长于友被判处死刑,在脸上刺上“隐送同罪”4个字后,发配安徽凤阳种田。后来,于友找人把刺字弄掉,偷跑回乡,居然又混上粮长。里长盛宗,要到南京告发他。于友竟然将盛村长绑起来,诬蔑他残害人民,向皇帝邀功请赏。朱元璋从盛宗嘴里得知实情,一听于友是胡惟庸一党,将于友枭首示众、抄没家产。此时已经是1386年,离胡惟庸被杀已过去6年,朱元璋仍然在清算不止。

由于连坐制度,许多无辜的人因为胡惟庸案被处死。

例如,释来复是著名诗僧和书僧,书法神似赵孟頫。1370年,朱元璋将时任杭州灵隐寺住持的来复召到南京说法,听者众多,轰动朝野,亲封他为“十大高僧”之一,赐其金襕袈裟。还封其为僧录寺左觉义(从八品),荣宠一时。

传说他的诗中有“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盏醍醐出上方”的诗句,本义是谢恩,朱元璋看到里面有个“殊”字,拆开来就是“歹”“朱”,心里十分不爽。来复与胡惟庸、宋濂等人交谊深厚,后来牵涉胡惟庸案,朱元璋下旨将这名已经73岁的高僧凌迟处死,实在太过残忍。

胡惟庸案前后延续达10年,株连杀戮3万余人。朱元璋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立即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特意在祖训中明文规定不许变乱旧章,以后子孙做皇帝,不许设立丞相,立下臣子“敢议立丞相者,杀”的铁律。如果谁奏请设丞相,群臣就当场弹劾他,将他凌迟处死、全家杀掉。这样,宰相的手头工作大部分由皇帝承揽,中央六部吏部(管理人事)、户部(管理财税)、兵部(管部分军权)、礼部(管外交和教育)、刑部(管司法和监狱)、工部(管工程、水利交通)由皇帝直接掌控。皇帝的权力比古代任何一个君主都大,真是到了大帝“无极”的地步。

明史》倾向于胡惟庸是谋反,把他写进奸臣传。胡惟庸被杀咎由自取,但谋反证据似乎不足。受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大批功臣是无辜的。捏造罪名在历史上是家常便饭,因此历史学家谈迁认为,胡惟庸不是谋反罪,而是“积疑成狱”,谋反的嫌疑越来越多,最后酿成大案。

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只有一个好处,大权集中到皇帝手里,六部或者后来的内阁都无法侵害皇帝的权力。

但是废除丞相的后遗症,在朱元璋死后开始发挥效力。

中国地方太大、人口太多,什么大事都集中到中央,皇帝要干的事情就太多了。没有好身体,谁也干不了皇帝这个活。举个例子,1384年九月8天内,下面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有3291件事需要皇帝裁决,平均每天要裁决411件事情。

勤政的皇帝黎明就要起床参加早朝,此外午朝、晚朝,一天三次和群臣处理国家大事,到了夜深才能休息。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打仗出身的,身体、智力素质较好,可以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朱元璋晚年累得大病,朱棣累得病死于行军途中。

而后来的皇帝们,生长于深宫之中,抚养于妇孺之手,跟外界、地方接触极少,不堪重任的,只好怠政荒政,有的干脆就不上朝,不和大臣见面了。自宪宗到熹宗前后167年,皇帝都很少召见大臣。最懒惰的皇帝几十年不处理政事,大臣的上奏看也不看,就那么放着,政府里官职空缺了,也不管不问。

负责点的皇帝,还把权力交给内阁首辅或者司礼监太监。而内阁大学士只是个五品官,地位不高。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就重用太监。皇帝有事交给太监办,再由太监交给内阁条旨、票拟。内阁有事,还是要太监做中介,送给太监后,再由太监上呈皇帝。如果皇帝不干活,就叫太监批红写处理意见,太监就大权在握,变成了真皇帝、立皇帝。

这样就导致皇权旁落、宦官乱国,太监乱来一气,直到把明朝拖进死胡同。

明英宗时期的王振,实际上掌握了很大的权力,怂恿英宗亲征,结果导致土木堡之变,皇帝成为俘虏。魏忠贤乱国,残害东林党人。《明史》记载:“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这样的统治下,明代很快灭亡了。

明代中后期皇权旁落、宦官乱国,都跟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有关,因为皇帝权力太大,而自己又玩不转,只好让别人来干,结果又干得一团糟。

矛盾体CY

矛盾体CY

废除了丞相当然是历史的退步。中国自古君权与相权就有分立分治的传统,从商周到春秋,从秦汉到唐宋,莫不如此。君相分立有利于分权治衡,有利于政治稳定清明。从国家发展来看,也并非皇权越来越集中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权加强,相权也得到加强。而没有相权治衡的中央集权,政治易僵化腐朽。而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实是民族之大不幸。特别对于某些幅员广阔的国家。

点点藏心亭

点点藏心亭

其实一个基本的常识,统治了近三百年的政权,制度没有科学性是不可能的。

崂山水

崂山水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属于退步,老朱废除丞相一职将全国大小事务总揽,看似是加强了权利在一人之手,但如果是一个昏君岂不是误国之举?好在老朱精力旺盛,也算是一代明君,虽然有众多杀大臣的举动,但他出身贫农,对于老百姓还是做了很多实事。

或许是老朱太高估了自己的后代,自他之后的明朝皇帝一个比一个不靠谱,又没有了丞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皇帝为了给自己减负又催生出了六个部长共同商议的内阁,由六部尚书对奏章批阅然后投票解决办法,最后由皇帝来拍板到底干还是不干,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又给皇帝减少了工作量,一举两得,所以从长远看废除丞相又是一种进步,最起码多少有了民主制投票的感觉

天霁痕·旃梵

天霁痕·旃梵

历史的进步,内阁首辅办丞相之事,确无丞相之权,首辅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fanfan

fanfa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