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如题,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中国通史

民国以来畅销不衰的国史经典读本

吕思勉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hihi_aaron

hihi_aaron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制的一大变故,也是历史性的倒退。朱元璋这个人,无立制之能却偏爱创制,而且特任性,不但要控制当下,还想控制未来。他订皇明祖训,规定「一字不可改易」。修明律,规定「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废宰相制,又规定「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大概将自己当成创世天才了。

废除了宰相制之后,皇帝同时兼任政府首脑,但这是行不通的,是很糟糕的制度,我们说一项制度如果按它设定的逻辑运行下去,很快就发现它一定会卡壳死机,那这套制度肯定是非常糟糕的。朱元璋废宰相、皇帝兼政府首脑之制便是这样,从逻辑上来说,这套制度要求每一任君主都要有高超的政治才能、充沛的精力,生出八爪鱼一样的手臂审批奏折。但在嫡长子继承的世袭体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有人说,明朝虽然废了宰相制,但有内阁制啊。内阁首辅不就是宰相吗?其实明内阁与宰相制有着天壤之别。宰相是政府首脑,内阁首辅从来就不是政府领袖,只是皇帝秘书。

1、宰相拥有诏敕的副署权,皇帝诏敕未经宰相副署,至少在名义上是缺乏合法性的;而明代的内阁辅臣,不管多么不可一世,也没有副署权。

2、宰相可以合法地领导政府、指挥六部;但明内阁并没有这个权力。张居正的权力很大吧?但他的权力并不是来自相权,而是来自摄政的身份。张自己都说了,吾非相,乃摄也。所以当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要求将朝廷对百官的考核成绩送内阁时,立即就受到抗议,说内阁越权了。

朱元璋废宰相制,为华夏政制之一大局,遗害之烈,不独影响整个朱明王朝,且累及晚清之官制改革。你知道, 晚清时候,立宪派追求君主立宪,但君主立宪制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有一个政府首脑,叫宰相也行,叫首相、总理也罢,总之政府须立一首脑。然后,才可以推行内阁责任制。如是,方有可能虚君立宪。没有宰相,还搞什么虚君立宪、责任内阁?

群众点歌

群众点歌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朱元璋的这次改革,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朱元璋剧照)

我们先来看对朱家天下的影响。

废除宰相制度,让朱家人坐天下坐得非常舒服。他们可以把千年前已经废除的残酷肉刑恢复起来,甚至把活殉制度恢复起来,却没人敢说这样做不对。嘉靖皇帝、万历皇帝都可以几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却并没有因为这样,发生宫廷政变之类的事情。

皇帝不理正事,就把朝政交给宦官。可是,明朝的宦官再厉害,皇帝一句话,要把他拿下就拿下。刘瑾权倾一时,正德皇帝说拿下他,就拿下了。魏忠贤也是很厉害的,“子孙”遍地。但是,毫无根基的崇祯皇帝一上台,也是很容易就把他拿下了。

(杨廷和剧照)

秦汉隋唐时期,只要皇帝弱,宰相们就可以站出来,自行处理朝政事务,甚至废立皇帝。但是明朝一个权臣也没有。那些首辅们,当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他们站出来兢兢业业地帮助打理。但是皇帝玩够了,想把政权夺过去。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正德皇帝把自己玩完了,首辅杨廷和千选万选,把嘉靖选出来当皇帝。但是嘉靖一当皇帝,立刻就把杨廷和拿下。这在秦汉那会儿,简直是没办法想象的。而汉宣帝是一代明君,但如果霍光不去世,他是真的做不了主的。

废除宰相制度,明朝的皇帝确实过了一段非常舒服的时光不过,他们也有不舒服的时候。明朝末年,当农民起义爆发,外族入侵的时候,那些大臣们,就很少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大臣们就争着去投奔李自成。满清打进关内,大臣们又争着去投奔满清。想想宋末的时候,那时候的大臣,在国家灭亡后,依然保护赵宋皇室,和蒙古军拼死作战。最后在崖山,十万军民跳海殉国,那是何等的悲壮,和明朝比较,真是天壤之别。

我们再说说对后世的影响。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有利的一面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让国家保持了稳定和统一。

(王安石剧照)

中央集权后,之前王朝出现过的那种藩镇割据、藩王造反等这样一些容易造成国家分裂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明朝对边关,可以花重金打造防线,重修万里长城,搞九边军镇。如果是在宋朝,这种事情是不可想象的。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无非就是说国库空虚,要搞一点钱维持开支,打造边防建设。但是司马光等大臣们吵翻了天,坚决不同意,结果王安石变法只好半途而废。明朝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明朝的时候,正是世界上各种思潮开始大爆发,世界从农业社会脱离出来,进入商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的时候。明朝因为废除宰相,禁锢思想,严格加强中央集权。结果明清两朝倒是比较稳定,除了出过一些农民起义外,其它由大臣大将发动的叛乱,确实没有出现过。但是,国家也因此渐渐地失去了活力,从原先的引领世界潮流,变成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国家,最后走上被痛打,被侵略肢解的道路。

虽说废除宰相制度有好有坏,不过好处只是短期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yaoyao_gua

yaoyao_gua



首先,应该更正的是朱元璋废除的是丞相制度,当然,明朝时期丞相的权力等同宰相,可是两者是有区别的,丞相是政府设置的具体官职,宰相则是对皇帝以下的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称谓。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政治体制的退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也是弊大于利。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彻底解决相权对皇权的掣肘。

胡惟庸官至左丞相,为什么会谋反呢?在定远的胡家老宅里的水井,忽然长出了石笋,并且水井冒出的水有数尺深,当时急着巴结胡惟庸的官员便争相对胡惟庸说这是祥瑞,然后又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冢每晚皆有红光照耀天空,祖坟冒青烟当有权贵,祖坟冒红光会怎么样?胡惟庸越想越兴奋了,甚至激动得直哆嗦,胡惟庸也因此慢慢生出异心,当然,让胡惟庸最终决定铤而走险谋反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已经权势滔天。朱元璋曾经过刘伯温,胡惟庸适不适合当丞相,老刘说丞相这个官职像是开车,让老胡当丞相的话,我恐怕他会翻车。老刘一语成谶,老胡最后真的翻车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胡惟庸欲谋反为由,诛杀胡惟庸及其党羽。然而,在《明史》中又有“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之言,让人对胡惟庸谋反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当然,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使得皇权不用再受到相权的掣肘,更不会受到相权的威胁,皇权得到有史以来最大程度的强化。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

皇权与相权自产生以后,便始终处于“相对对立”的状态,然而,因为皇权与相权的对立,让政治权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因为人皆有利己主义,因此当皇权与相权失衡以后,如果最高决策者的能力和品行与地位不相匹配的话,必然会导致政治混乱。

朱元璋出于维护和强化朱家皇权的考虑,借着胡惟庸案,将丞相制度扔进历史的垃圾桶里,让皇权不用再受到相权的掣肘与威胁。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让中国的政治体制有所退步,从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君权至上”。可是有意思的是,明朝的文官又经常喜欢反对皇帝的意志,虽然最终肯定是皇帝的意志取胜,可是文官的存在感却很强。同时,丞相制度的消失却催生了内阁制度,明朝的内阁相当于皇帝的直属机构——秘书处,首辅则相当于秘书长。严格来说,明朝的内阁并不具备行政权力,只能根据事件制定处理方案供皇帝参考,即所谓的“票拟权”,只有经过皇帝“批红”以后才会产生效力,中后期以后“批红权”由宦官行使。

也许有人会说,内阁制度优于丞相制度,然而事实并不如此,至少明朝的内阁制度肯定不是如此。因为内阁并不具备行政权力,皇权凌驾于一切之上,再加上中后期开始,拥有票拟权的内阁又与拥有批红权的宦官集团相互对立,皇权更加高枕无忧,即使明朝皇帝怎么荒废朝政,只要皇帝想动心思,那么内阁和宦官都只能老老实实地趴着。即便到了崇祯时期,曾经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也是说杀便杀了。

皇权的过度强化,显然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甚至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倒退。清朝改内阁为军机处,事实上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因为皇权的过度强化,清朝上至官员,下至黎民百姓,皆不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奴性”,政治文化的发展更因此遭到了禁锢。

在水一方xq

在水一方xq

皇帝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名义上拥有一切权力。但在实际的权力运作中,他却并不是一切都能管得过来。所以明代以前有宰相来对皇权的运行的进行制度化的分化和制约。宰相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负责人,拥有法定的分化和制约皇权的权力。因此,皇权与相权就成了一对冤家,皇帝由于不可能什么都管,为了权力运行的有效化,必须分出一部皇权来授予宰相,但皇帝又不愿意甘心和宰相分享权力,所以唐宋时期,宰相制度已经发生大的变化,就是用集体化的宰相(跟汉、魏时代宰相一般是一个人不同,唐宋时代在同一时间里宰相一般有三到五个)来分散、分割相权本身,相权已经遭到很大的削弱。而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是中国古代专制皇权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制度化的相权会部分地分割皇权,起到在制度上制约皇权的作用,这必然为皇权的扩张所不容。宰相制度的废除标着皇权最终战胜了一切可以制约它的制度化力量,意味着皇帝专制的局面真正形成,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这是灾难性的后果,在此简单地讲两点:

一、宰相制度的被废除,意味着中国政治中权力制衡的“制度化建设”方向的失败,在此之前,尽管皇权和相权有矛盾,但解决的办法是“制度化”的权力分配问题,而宰相制的取消,意味着制度性思考的式微。“权力”开始失控,这种失控的风气,最后漫延到整个社会不再相信“制度化”的力量。明代的皇帝大多稀奇无怪,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任性”。而明代虽然没有宰相,看起来皇帝可以大权独揽,但实际上却是“权臣”不断涌现(最有名的像严嵩、张居正等,更是可以只手遮天),这意味着皇权乱来的同时,官僚集团也越来越没有章法。迷信“权力”,蔑视“制度”,造成中国社会对于“制度”问题不再关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制度化建设的失败,权力的失控的过程中,形成中国政治权力运行机制中的强烈“人身依附关系”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奴才政治”盛行,不要以为清朝的大臣自称“奴才”才是奴才,明朝的大臣不自称奴才就是独立人格的“人”,明清之间,无本质的差别。宰相制的废除,标着中国政治结构中再也没有了“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明代一切的分享皇权的“东西”都是不合法的,比如“内阁”,内阁看起来可行使部分宰相的权力,但它只是皇权的附属物,他没有法定的权力,恰恰相反,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的内阁拥有了绝大部分权力都是“非法”的,其权力来源不是合法的“授法”,而是皇帝的非法行为,内阁不但没有独立于皇权之外的权力,甚至都没有多少权力是“合法”的,内阁权力完全依赖于皇权的“任性”。另一方面明代皇权运行中与内阁配合的“司礼监”系统,更是体现出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的奴化政治的特点,皇帝的家奴——宦官群体组成的“家政服务机构”也变成了实际政治运作中的“秘书机构”,内阁和司礼监这两个明代最有权势的机构,其实不过是两个秘书机构罢了,只不过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一个是家臣,一个是家奴。这非常不利于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形成。造成后来中国文化中的主子和奴才的双重人格。

daisy1206

daisy1206

为了朱明王朝能世代永继,朱元璋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史载,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置市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管辖地方民、刑、兵之权;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谋逆罪逮捕并处死了丞相胡惟庸,还将其抄家灭族。胡惟庸被诛杀后,朱元璋顺藤摸瓜,借题发挥,将那些行为嚣张跋扈、心怀不满、以及对朱明统治有潜在威胁的人,统统罗织为胡氏一党,被处死抄家者不计其数。

明史》记载,胡惟庸案株连甚广,前后持续了好几年,共有三万余各级官员遇害,就连那位被誉为“论功当属勋臣第一”、已经77岁、早已退休在家的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也被牵连致死,阖府70余口男女老幼都被斩杀。

在处理胡惟庸案的同时,朱元璋宣布罢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将相权分散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将自己的意志镌刻进“大明律”中,规定后代皇帝不得恢复宰相之职,大臣中如果有胆敢奏请再立者,定斩不饶。

朱元璋废中书、罢宰相后,又将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有13道110位监察御史。御史的职权是察举、纠劾百官,同时还肩负着辨明冤枉的重任。举凡大臣奸佞,小人结党营私,擅权跋扈,扰乱纲纪的;亦或是官员贪赃纳贿,徇私枉法,心术不正,擅改祖制者都要检举揭发并奏请弹劾。他还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严厉监视并控制臣民。

监察御史本是七品芝麻官,品级不高但职权很大,因为直接对皇帝负责,在朝可以监察纠举一切官僚机构,到地方出使或查案则带有皇帝的尚方宝剑,小事可立即决断,严重的可直接呈报皇帝裁决。据说御史们每到一地必鸟震鱼惊,地动山摇,官员们人人自危,无不揽镜自照,以正衣冠。

经过一番煞费苦心的改革整饬,朱元璋确实强化了皇权集中。宰相被废除后,皇帝没有了掣肘,一言九鼎,但繁杂的政务也全部压在了他一人的肩上。过去政务有宰相分担协助处理,现在皇帝一人独揽大权,看似很爽,但事无巨细他都要过问批示,从早忙到晚也处理不完 。史载,每天他都要忙于处理政务和批阅文件,纷繁的政务使朱皇帝喘不过气来,长此以往,不仅身体要垮,而且肯定会贻误军国大事。

有人说,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励精图治,勤奋好学,从一个没有立锥之地的贫苦牧童、苦行僧,化茧成蝶为大明王朝的开基帝王。他的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汉武。

然而,朱元璋戾狠猜忌,残忍嗜杀,他登基不久就开始制造大规模的冤案为子孙“削棘”,致使大明庙堂为之一空,《明史》为此哀叹道:“文武尽矣”。由于朱元璋刻薄寡恩、大杀功臣,后世史家评论道:“翻开‘明史’,一股血腥气扑面而来”。

朱元璋废黜相权,致使皇权独大,一骑绝尘,失去了任何监督。他在晚年还颁布了皇明祖训,要求朱氏子孙及文武臣工严格遵守“祖宗之法”,后代有擅改祖制者一律“杀无赦”。

朱元璋把闭关锁国也列入了“皇明祖训”,明朝实行严厉海禁,规定“片帆不得入海”,这种消极保守的“祖训” ,给明帝国的政治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假如后来满清未能入关灭掉明朝,按明朝依托长城固守的闭关政策,中国能否保有后来的广袤疆域,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朱元璋为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基业长青而苦心安排,为子孙削棘而大肆屠杀功臣,用心良苦的颁布“祖训”,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死后尸骨未寒,坟草未长,他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叔侄争权,他颁布的“祖训”被儿子弃如敝履。朱棣就是明成祖,他用武力夺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迁都北京。朱元璋防住了外人觊觎皇权,却防不住自家人为争权而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朱元璋处心积虑地屠戮功臣,以致于朱棣起兵造反后,朝廷居然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良将,他自己亲自选定的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在兵火中生死不明。他立铁榜严禁太监干政,而朱棣一上位就扩大宦官的权力,增设了24衙门,由宦官掌管锦衣卫、东、西厂以及内行厂等特务机构,明朝由此成了宦祸为害最剧烈的朝代。朱元璋集结重兵屯驻于辽东,叮嘱子孙要严厉打击残元势力,固守北疆,可大明王朝最终恰被关外的后金女真人所颠覆。

中国之所以在近现代远远落后于西方,根源在明朝。造成这种落伍颓局有多种原因,而朱元璋废除相权,独尊皇权,墨守专制统治的成法,尤其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集权压制下孕育的权贵经济、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津制、海禁制、匠户制、滥发货币致通胀等等都是主要原因。此外,明朝长期实行禁锢人们思想的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主义,也是构成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固步自封、万马齐喑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对历史的功过得失,都很值得后世人们去研究并深思的。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饼饼

饼饼

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地用“进步”或者“退步”来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古代的皇权和相权的变化趋势,就是皇权不断扩大,相权逐渐被压缩,最终消亡。商超的相国伊尹,可以废掉商王;汉朝的丞相开府治事,所有行政命令必须由丞相发出,皇帝甚至无权干涉。

自汉武帝开始,逐渐想办法削弱相权,如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将决策中心转移到皇帝);唐朝的三省六部(分散宰相权力);最终到明朝直接废除宰相,皇权独尊。

所以,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而言,明朝废除宰相是进步的,因为它顺应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轨迹。

然而,按照现代的视角而言,其说不上是退步,但也难称进步。这么说的理由如下:

其一,不利于中国民主化的发展。其实这句话放在这里非常牵强,因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基础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而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中国只能是中央集权越来越严重,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重。但是既然用现代的眼光看,只能把这一条放进来。

其二,不利于个人权利意识的产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群体中的个体权利理应越来越受重视,个体自由应当越来越受重视。但废除宰相,皇权独大,会挤压社会中其他个人或组织权利的扩大,尊君意识更加强烈,比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中的前半句,在明朝就已经不存在了。君主对臣子的义务消失,而仅剩下臣子对君主的义务。

其三,加重政治的不稳定性。之前由于宰相的存在,君主个人意志对政局的影响力相对较小;然而废宰相后,君权彻底没有了约束,君主个人对政局的影响就很大。这就造成了政治的随意性。

总体而言,其废除宰相,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的确是难以下结论的。

【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poppy

poppy

朱元璋废黜丞相当然是退步。

就是无视事实,试图最大限度收拢权力。

然而,丞相可以没有吗?

简单说,丞相职务无论称呼是什么,实质就是辅助皇帝处理庞大行政事务的助手。

不管是秦汉时期丞相也好,东汉三公也罢,还是隋唐三省,宋代二府,都有存在的理由。那就是,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处理完成全部的行政事务,依旧要有主要助手,或者一个团队来协助完成。

那么,废黜丞相之后,朱元璋及其子孙能胜任皇帝+宰相吗?

不能。也不可能胜任。所以,最终依旧导致内阁制应运而生。

内阁初审奏折,签处理意见(贴黄),呈递皇帝审批(批红),草诏,传递执行机构执行。实质还是唐宋时期中书省的皇帝秘书处功能,内阁首辅等大学士最终还是具备了没有丞相名称的丞相职权。

话外一句,清代军机处的职能,与明代内阁几乎毫无差别,最终也导致领班军机等人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喵喵lara

喵喵lara

毫无疑问历史大进步

maying

maying

废除丞相制度,当然是历史的退步。过度的中央集权,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朱元璋这个人太过爱权,早就想废黜丞相制度,所以故意纵容胡惟庸作恶,胡犯小错的时候,朱元璋装成看不见,当胡的过错越来越大的时候,朱元璋立时发难,可见此人的用心之险恶。朱元璋不但将胡丞相五马分尸,还以此为借口,一举将中国2000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从此相权尽消,天下权柄尽归皇帝一人之手。之前,相权还能与皇权互相制约,到了霸道的朱元璋之手,天下唯有皇权。朱元璋终于做到了独夫的境界。

废除丞相制度的后果是,从此以后,国家的兴旺,只能依赖于皇帝一人。如果皇帝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国家还可能正常维持运转,如果皇帝是昏庸儿,则非江山百姓之福。纵观明朝的14个皇帝,除了朱元璋等二三人能力比较强,其他人都比较差劲,多为荒唐之辈。即使是被一些人吹捧为"大明劳模皇帝"的崇祯帝,也不过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无能儿,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崇祯帝做过最大的事情,就是一句粉碎了魏忠贤的势力,但他不久又重新重用宦官势力,宦官一党继续在崇祯朝发扬光大。最后李自成打进京城之前,也是崇祯帝的大太监亲自为大顺军打开城门。崇祯帝能任用这些宦官,他本人的执政水平也可想而知。



将天下权柄操于一人之手,更加不可能在大明朝诞生宪政,而宪政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的保障。从这一点看,废除丞相制度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谢斯年

谢斯年

朱元璋废除丞相是历史的退步。朱元璋的政治是皇权凌架在国权之上的政治。加强皇权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实行宪政民主。实行宪政民主的关键是实行丞相任期负责制,也就是说皇帝是国家的唯一所有权人,相当于财团董事长;丞相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财团总裁。

moonyyang

moonyyang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不能说是进步还是倒退,只能说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封建王朝自打秦始皇设置丞相以来,历代王朝统治者都存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起初的汉朝相权过重,甚至到了和皇帝分庭抗礼的地步,丞相是独坐,理绝百僚。拥有封驳圣旨的权力。直到汉武帝通过几次的事件打压,才把相权一封为三,议政权,监督权,执行权。

但是到了后来,名义上的大将军,大司马,变相地拥有了丞相的职权。比如霍光。丞相职权随时变化。这也是皇权和相权之间不断斗争的结果

整个汉末历经南北朝,相权出来霍光,曹操,诸葛亮,诸葛恪。宇文护,王猛,王导谢安。等比较出名的丞相。皇帝身强力壮,丞相就是辅助明君的贤良丞相。皇权示弱。相权就有颠覆王朝的风险。比如王莽,杨坚,宇文护。都颠覆了所有的王朝。

迫不得已皇帝在力有不逮的形势下,推出宦官和外戚集团作为皇权的延伸,继续和相权争斗。

唐朝,把三权分立。形成制度。相权才没有与皇权争斗的资格。

自唐朝以后在没有权臣夺取皇权的案例存在。丞相也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不限于人数。

宋朝宰相制达到巅峰,主要是宋朝重文轻武的缘故。宋朝是善待文人的一个朝代,宰相们和皇权达到平衡,皇权受到制约,不可能再肆意妄为。

但是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帝把天下当做自己私产,所以面对宰相掣肘的情况时总是意图打破这种平衡,不想要这种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为了达到皇权至上的目的。把皇权直接延伸到具体执行的基层。

朱元璋就是这种想法,废除宰相制。

但是,一个政权体制,工作繁杂,事务繁多,谁也不可能有朱元璋那样的精力,为了减少工作量,减轻负担,明朝以后又推出内阁制度,虽然皇帝的本意是让内阁只做表面具体的工作。但是因为这些内阁身在中央中枢,变相的形成宰相的权利。明朝的文官在争斗中经常以劝谏的手段,辞职的策略。也对皇权形成制约。

明朝的宰相制其实并没有I结束。只是换了个名字。

皇权集中的高峰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军机处为具体行政中心,加上清朝其实是奴隶制度直接发展成清朝。清朝的皇帝普遍比较勤劳。军机处的中堂们成了皇权的奴隶,皇帝真正成了一言九鼎。军机大臣只有参赞权,没有决定权。

整个封建王朝其实的核心就在于权利的争夺,无论是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还是皇权以及延伸的宦官和外戚。都是这场权利争夺战的附属品。这也造就了中国几千年的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一直延续到现在、

少儿不遗

少儿不遗

对于朱元璋废掉宰相这件事到底是好是坏?

每个入朝为官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宰相梦”,因为那代表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和地位,而宰相制度自从封建王朝成立以来就一直沿用,虽然后面有些朝代改变了称呼,但还是保留了宰相制度,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之废除,为何继承多年的宰相制度会在朱元璋一代被废除呢?

其实这也是朱元璋怕自己的帝位受到威胁,想要将权力分散开来,将原来宰相一个人的权利分成了多个人,然后再逐步废除掉。这时朱元璋的权力就达到了顶峰,朝廷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自己决定,朱元璋的权力也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可是这样做对于明朝来说到底是好是坏呢?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肯定是有利的,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但对于明朝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显然是不利的。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能够带领一帮兄弟打下江山,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就算他把大权包揽在身,一个人也有能力去处理朝中事务,可他的后代子孙就不能个个他那样有出色的才能了。在废除宰相制度前,帝王有什么过错都会由宰相指出来,宰相制度也制约了皇帝做错事,在宰相制度废除之后就没有人可以约束住皇帝了,如果任由皇帝一人一意孤行,就会造成很多无法挽回的后果,明朝后来朝廷权力混乱也跟宰相制度的废除脱不了关系。

xiaoshan1025

xiaoshan1025

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中,两对最大也是最要的矛盾始终贯穿始终,那就是皇权和宰相权利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和矛盾。

朱元璋建国后,正是由于看到了皇权傍落带来的极大危害,所以干脆直接废除了这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制度。这个措施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统治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皇帝昏庸,即便是废除了相权,依旧会产生其他的权利来危害国家,比如宦官乱政。如果皇帝有为,那么削弱相权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朝堂之上成了一个人的天下,也限制了更多人的积极出谋划策。

当然,这个措施的实施对于老朱老说是有好处的,因为他本就是一个有为的君主。

皇帝取消了相权,但是就并不代表着相权结束了他的作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下去了而已。宰相的废除,但是却诞生了文渊阁,最后逐渐的承担了相权的作用。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就是权倾朝野。

自古以来,权利的斗争就是一种制约和平衡。一种制度的消失,必然会有一种新的制度与之适应,虽然内容不同了,但是其本质是不变的。

路上的蚂蚁

路上的蚂蚁

从中央集权的角度当然是进步,这里是从整个国家体制上看的,可如果只从废丞相这一件事来看我个人认为是倒退,与排第一强行夸的意见不同。

首先再次说明,仅针对废丞相一件事。整个大背景是元朝设立的中书省实际上是中央集权的退步,宋朝的二府制度已经很成熟了,但元朝另起炉灶使明承元制。这导致明太祖自然要吸取教训,这个就是废丞相,胡惟庸案不过是个借口。

其次从君主专制角度看明太祖想法很好,实际效果却并不好,否则也不会有内阁的出现。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家也都清楚,当然有人说这是君主立宪,又说没了皇帝照样没问题,那请出门左拐,不用往下看了。像清承明制,耍了个军机处。专制的够可以吧,后期皇帝一样力不从心,这说明这个极端体制是有问题的。

最后又和排第一的效率说明显有问题了,一件事必须先去内阁审阅,再去皇上批复,这叫有效率吗。相反丞相制是丞相府可以直接决策,这叫效率,甚至可以与皇帝共同决策,避免独断专行出错。

因而废丞相是无意义的事,最后还是得从其他地方补回来,当然从整个中央集权体制发展脉络看又是没问题的。只是王朝兴衰和丞相又有什么关系,到点了该衰就衰,有没丞相都一样。

fanfan

fanfa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