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枯井底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应该是“进步了”。
宰相制度,完全取决于“宰相”素质。遇到了诸葛亮,皇帝就是“前世烧了高香”了。遇到了奸臣、权巨,而皇帝“生于后宫,长于女人之手”,宫外之事,“两眼一抹黑”,若非能力超强者,一定下场悲惨。
朱元璋废了宰相制度,由皇帝最后决断。后又设“司礼监”,司礼监由太监组成,文官内阁的“拟票”(各种事务、奏章的处理意见),由司礼监重新审核、交由皇帝决定。
司礼监掌印太监“行使了实际上的宰相职权”,而内阁首辅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而太监并不能对皇宫之外发号施令,皇帝一句话,“叫上就上,叫下就下”,所以保证了对皇帝的绝对忠心。
而明朝内阁“没有决定权”,所以说“没有了造反、擅权的能力”。
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厂卫,对文官集团有“决定权”、“监督权”。文官集团对天下有“行政权”,这就是后世“三权分立”(虽然是司法权在文宫集团手上)的萌芽。
对后世的影响,应该是巨大。例如大清臣就同样不设宰相,后世依然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是三军统帅,宰相没有军权,受议会监督。
最受影响,还是大明朝本身。
1、从原来文官之间的权力斗争,转成了文官集团“抱团取暖”,针对“太监”的权力斗争。
2、文官集团对皇帝不配合,皇帝朝堂之上,成了“怼”的对象。
3、皇帝不上朝,国家政权照样安全运转。
4、由于文官集团在数量上、个人能力上…碾压太监集团(那些后宫侍候、劳动太监与政治没大关系)。配合文官内阁的夸为“贤”,不配合的将被击倒,遗臭万年。
5、大明朝亡时,拥有综合国力是草原民族的200倍,被人家灭了。
究其原因:1、天灾,崇祯皇帝没有处理好,农民起义。2、外敌入侵。
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皇帝拥有的“决定权”、监督权失去了作用。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对原“太监集团的”“余孽”,全面追杀、清洗(含文人),皇帝依赖的“司礼监”、厂卫钳制文官集团的“决定权”、监督权,名存实亡,荡然无存。大清官海瑞,出了个“防宦官又长出小鸡鸡,淫乱后宫”的建议,来个“二次割小鸡鸡”,搞的太监们心胆俱裂,哀嚎终日。
文官们又“忽悠”,撤了“驿站”(通讯、情报传递、小报告…),撤了监军(太监组成,相当于政委)。祟祯皇帝彻底断了“天下消息来源”(只能是内阁提供)、“失去了对军队的监控”。
文官集团不顾国家利益、老百姓利益。朝堂之上,凡与士绅集团有利,则通过。反之,则坚决怼过去。导致“皇帝无钱粮”、“皇后带头织布”、“士绅喝花洒,一掷千金”、百姓成“起义军”的局面。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虽然是崇祯皇帝一面之词,也有一定道理。
袁崇焕诱杀了毛文龙,使得清军去了“心腹大患”,文官们后来又逼反了毛之龙部下三大将,孔有德(使得清军拥有了当时世界最精锐的炮兵,清军“不会”攻城,变成了攻城是“强项”)、尚可喜耿精忠,这二人成了“带路党”,后来与吳三桂称为“三王”。
清军兵马几万,从长城缺口溢出,围了京城。拥有60万大军的前线对清征伐、总督袁崇焕尽然“不知道”
李自成进逼北京,左良玉拥兵60万,就在附近,作“壁上观”。“兵无粮草不行”,你调兵得给粮给银子。崇祯国库无钱,求“捐款”,官员人人“哭穷”,只得了不足2万两。李自成围了京城,崇祯通知“朝会”,等了大半日,无一人上朝。祟祯吊死梅山,李自成进了北京,抄出白银3000万两。
朱元璋制定了“制度”,避免了宰相“弄权”祸害杀皇帝。使得朱家子孙平安座皇帝。
文官集团反馈,对皇帝极度不忠、对国家极不负责。最终摧毁了皇帝的实则上的决定权、监督权,是内斗、内乱,国家才灭亡的。
艳生
我个人认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是历史进步。
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换言之,宰相就是影子皇帝,几乎拿到皇帝全部权力,这就造成皇权和相权冲突,当两者都比较强势或弱势之时,就等于没有人做主,如某地赈灾,皇帝要求快点办;宰相认为慢点办,两者就会起冲突,然后各大臣议来议去,结果灾民都饿死了,结论还没有出来。当两者一弱一强之时,就成为官员攻击对象,如某地赈灾,皇帝要求慢点办,宰相马上落实,而朝臣则会攻击宰相不为民做主,一味顺从,进而使得朝廷拉帮结派,结果就是“党争”四起,民不聊生。
朱元璋废掉宰相之后,朱棣创建“内阁”,很多人认为内阁就是宰相,其实两者有非常大的区别。内阁制下,皇权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宰相的决策权依旧在皇帝手里,行政权却交给了六部,地方三司对应地方六部,而内阁仅有议政权,换言之,之后的历朝历代皇帝都认为宰相制不适合国家发展。我认为宰相制更适合人口少,行政职能少的政府,而不适合人口众多,啥事都管的政府,因为宰相制会造成行政混乱,架空皇权的局面。大国需要政治稳定,而不是天天吵来吵去,很多政策本就两难,关键在于是否适合现有条件。
李梓奇
谈不上进步还是退步,废相是避免天下大乱采取的极端手段
不废相呢,王朝政务工作会终结在宰相身上,宰相有最终决断权。如此操作,宰相权利会非常大,比较容易出现董卓、曹操这样的权臣,等哪天脑袋发发热,他们杀皇帝就像杀鸡一样。皇帝是王朝象征,杀了皇帝就是改朝换代,改朝换代嘛,大家都知道,那是要打仗,打大仗的。仗打多了,百姓如何生活?不定时的就水深火热吧
董卓如此,曹操如此,南北朝时尔朱荣、宇文泰、高欢都是如此
鉴于此,历代王朝皇帝其实都在想方设法限制相权,杨坚建立隋朝后,总结以往经验搞出三省六部,不让某一个人执掌相位权利,让某些组织共同承担,互相制衡。这种法子发展到大宋,已经很完善了,基本没啥宰相干掉皇帝的事发生
但是,大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士大夫阶层抱团了,没事的时候组团卖卖国,有事情的时候卖卖皇帝。就像秦桧,终南宋一朝,都是忠臣
朱元璋废相,也是无奈之举,前车之鉴在那呢
老朱寻思啊,家国天下,天下都是自己家的,索性让皇帝来做这个最终裁判,毕竟皇帝没私心,立场永远站在国的一边,相对其他人要公正许多。讲真,位置能废,事废不了,总归要有人去做事的,封建禁锢年代,老朱废相对老百姓其实还是利大于弊的
但现在不行,现在民智开启,思想解放,追求的是自由平等,谁想脑袋上有个皇帝呢
wangbindal
内阁制显然比宰相制度好的多
蟠小桃
在政治家眼中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政治平衡和利益关系的疏导,至于进步还是退步,对于中国的古代的帝国制度,一定会随着教训的增多,皇帝进行越来越多的集权,无所谓进步还是退步,这不过是一种必然。在生产力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古代,要想在制度上迎来革新、进化,这是不可能的。
废除丞相制度,本质上是将整个中书省干掉,对于朱元璋而言,个人的帮助处理政务的机构没了,六部直接面对朱元璋,随之而来就是海量的奏折和铺天盖地的事务,后面朱元璋其实也做了很多尝试和摸索,为朱棣最后推出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最后随着内阁和司礼监两大部门的建立,皇帝的权力实际上被分成了票拟和批红两部分,其实这就是曾经丞相干的工作,谁在明朝能同时掌握这两大权力,谁就是真正的皇帝。从始至终好像只有张居正和魏忠贤成功过;
所以表面上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而实际上宰相却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着!即便是朱元璋这样的能人,也无法与人性和制度搏斗;
topmonkeyking
可以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非常完美非常正确的。
6部中间为什么要隔一个丞相把奏折呈上来,6部有事直接面呈皇帝多好。大清也是看到了这个制度的合理性而沿袭了。
现在的美帝就是采用这种先进的模式。
西西木有瓜
没有了宰相,准确来说是相国或国相。废除之后又设了内阁、阁老、阁部,有内阁首辅,做过内阁首辅的称为阁老。清延续也没宰相,称为中堂,设有上书房,有上书房大臣、上书房领班、上书房行走。有什么事情,皇帝躺在床上跟大臣聊天处理军国大事。后改为军机处
海游四方
绝对一大退步,对后来中国逐渐落后有巨大体制影响。有明一代,没了丞相制度,巨大的工作量让后期的明皇帝变成了历史上最懒政的皇帝,皇帝一懒政,整个朝政变成了无任何功能的机构。就在明中期,北元蒙衰落,俄罗斯民族东进,近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就这样落入了俄罗斯人的手上,那些明帝没了丞相的制药,还在后宫睡觉呢。而在海上,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这些海上盗贼,已经横行全球,建立了最早日不落帝国了,葡萄牙已经将势力伸向中国的珠江地区,荷兰确开始经营台湾,此时中华帝国的朝堂还在睡觉中。而百官,百姓,确无人能将外面的一切告诉决策人,一人之好恶,一个千年大帝国之衰落。
电台小苗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浅笑
朱明一朝的各种匪夷所思,以及明清以来的皇权专制,都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有关。首先说一下宰相应该是怎么一个定位;其次说一下相权越变越小的演变过程;最后说一下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的恶劣影响。
1.宰相就是政府领袖
百代皆行秦政制。所以,一切都要追溯到秦朝。但秦朝国祚太短。这就导致溯源的根基太薄。你想找点儿掌故旧闻都难。还好,汉承秦制,西汉照抄秦朝作业,秦朝怎么干、西汉就怎么干。于是,把秦汉连在一起,可以从汉朝丞相中发掘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
丞相是秦汉的官职称谓,其实质就是宰相。
宰相是贵族时代流风余俗。在春秋贵族时代,祭祀是贵族的头等大事。而宰杀牲牛,又是祭祀的头等大事。所以,“宰”就成了贵族的管家。在“宰”之前加一个限定语“家”,变成“家宰”,就更清楚一些。
贵族老爷是一家之主,相当于拥有所有权。但“君子不器”,贵族老爷肯定不会管东管西。那由谁来管?由“家宰”来管,家宰相当于掌握行政权。
这是“宰”,那“相”呢?
在家管内事的叫“家宰”,但还得有在外搞关系的。贵族出门社交,总要有个联络员负责礼仪接洽,或直接派出一个联络员跟人搞关系。而这个联络员就是相。
宰相、宰相,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战国时代,春秋的贵族之家逐渐升级战国的君王之国。于是,化家为国。宰相不仅要替贵族管家,还要替国王管国。但对应最贴切的称谓,不是宰相,也不是丞相,而是相邦或相国。而丞相仅是相邦、相国的副手,有时候一个、有时候两个。两个的时候,就分左右丞相。
相邦的地位,相当于国家的二把手,一把手当然是国君。你这么搞,肯定能把国君搞废。国君虽然是一把手,却几乎啥也不管;相国虽然是二把手,却啥都要管。于是,流变下来,就只剩下丞相。
从这个起源,你就能知道丞相的权力一定非常大。贵族老爷,实际就是甩手东家,我只问我家产业的增值结果。但具体是怎么增值的,就要由丞相具体操作。同时,从秦汉皇帝和秦汉丞相的机构设置,也能发现这个情况,即君权弱而相权重。
放在官僚制下,皇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关衙门。但这个机关衙门,在最初只有六个办公室,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除了管穿衣吃饭的,就一个尚书跟行政能扯上关系,这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皇帝衙门是这样,那丞相衙门呢?
丞相府内设十三曹,分别是管府吏署用的西曹、管二千石高官升降的东曹、管祭祀农桑的户曹、管朝堂奏章的奏曹、管民事诉讼的词曹、管交通邮政的法曹、管漕运输送的尉曹、管盗贼的贼曹、管罪法的决曹、管兵役的兵曹、管货币盐铁的金曹、管仓谷储存的仓曹、管簿录众事的黄阁。
这十三曹是个什么概念?
你就是把皇帝、太尉、御史大夫以及九卿衙门全都甩开,然后只留一个丞相府,它也能把管国家管好。
所以,丞相是妥妥的政府领袖,国家行政,当时还包括司法、立法等一切运作,丞相全都要管。甚至,战国时候的相国或丞相,还能带兵出去打仗。那皇帝呢?传统国家,主权在君。所以,皇帝是国家领袖。但这个国家领袖不是啥也不想管的问题,而是啥也不能管的实际。官僚制已经把皇权限死。皇帝总共六个办公室,还有五个负责吃饭穿衣,还能干啥?
2.皇帝一定要向宰相争权
为什么刘邦非要把萧何投进监狱敲打一番?
萧何、萧相国的权力太大,而刘邦、刘皇帝的权力太小。刘邦不这么敲打一番,自己都不放心。萧何搞个指鹿为马,刘邦马上变成秦二世。
刘邦临死之前,吕后榻前问相,刘邦的回答是:萧何之后是曹参;曹参之后是王陵、陈平;其实周勃也不错,可以让他当个太尉。
就当时来说,最合适当丞相的,不仅不是曹参、王陵和陈平,甚至都不是萧何,而应该是张良。那刘邦为什么不用张良?
就丞相这个权力标配,再加上张良的贵族身份和顶级智商,那大汉天下到底姓刘还是姓张,真心不好说。
丞相权力太大,大到刘邦只敢用笨人,而不敢用聪明人。所以,接下来,中国历史一定会上演皇权和相权之争。
汉武帝专设内朝,把自己身边的尚书、侍中以及外戚将军们全都动员起来,组建了一个中央全面领导小组,自己亲任组长。然后,所有的国家决策都由这个领导小组出,而丞相和九卿衙门则晾在外面负责执行。
内朝搞决策、外朝搞执行。那丞相呢?丞相就是个干活的。干不好、挨整,因为不听话;干得好、也挨整,因为抢风头。武帝朝的丞相,没几个能有好结果。
然后,一直演变到了东汉。这段时间,就很少出现有作为的丞相。因为掌实权的是外戚大将军和侍中们。而这些人以及衍生衙门,清一色出自汉武帝的内朝。
但是,这么玩,太不规范。
你设个内朝看着外朝,但内朝也可能做大,然后皇帝还会被架空。关键是还有那么多郡守县令,这些人到底听谁的?名义上听丞相的,结果你却搞了一群尚书、侍中、大将军。这算怎么回事?
时间长了,总要规范。而时间长了,皇帝还会被架空。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逐渐成熟。而三省长官,从来源上说,几乎全是内朝官、宫廷官。
中书省掌出令,长官称中书令。而中书,实际就是内廷掌握处理文件的意思。门下省掌复核,长官称侍中。而侍中,实际就是宫中侍奉皇帝的意思。尚书省掌执行,长官称尚书令。而尚书,实际就是皇帝秘书的意思。
所以,三省到底是怎么回事?
丞相权力太大。于是,皇帝争权。争权的方式,就是抬高宫中官、架空朝中官。诸葛亮《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实际就是在劝说后主刘禅,别搞区别对待,皇宫里的官与朝廷里的官都是您的臣子。但皇帝肯定要偏向宫中官。因为这才是自己人。
但久而久之,自己人也会变成陌路人。到了唐朝,这些人全都变成了朝中官,然后处理国家大事,而不再管皇帝家事。
但是,相权却在这个过程中被削弱了。
秦汉的丞相是领袖制,一个丞相领导官僚集团治理国家。而唐朝的宰相是委员会制,一群宰相领导官僚集团治理国家。但唐朝的一群宰相也抵不上秦汉的一个丞相。汉文帝的宠臣邓通不讲规矩,丞相申屠嘉一个手令就能把他叫到丞相府。如果不是文帝及时拦着,丞相就能直接处死这个邓通。而唐朝宰相肯定不会这么彪悍。
但是,唐朝宰相还是比宋朝宰相的权力大。
虽然没有独立的丞相府,却有位高权重的政事堂。政事堂会议,相当于中书门下两省的联席会议,被认为是大唐的最高权力机构。皇帝的命令,必须在“勅”字后面,加盖中书、门下两省的大印。如果不加呢?不加就是违法,“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勅”。
如果从权力划分来说,秦汉丞相不仅管行政,而且管监察。因为拥有最高监察权的御史大夫,一般是副丞相。唐朝宰相,只管政府,却管不了监察。因为三省里没有监察的设置。而到了宋朝,宰相权力进一步削弱。
首先是没法管军事,同枢密院并称“两府”,军事归枢密院管。其次是没法管财政,财政归了三司,即户部司、盐铁司和度支司。第三没法管人事,考课院、审官院分走了大部分人事权。第四出令受限制,必须先用劄子先跟皇帝沟通,然后才能出令。你这一套操作下来,宋朝宰相只能要多怂有多怂。
但是,即便如此,宋朝宰相还能限制君权。南宋宁宗时,已经快亡国了,皇帝下了一道御札,竟让朝堂群情激愤,认为“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简单说,就是皇帝的命令必须从中书省下发,宰相们不仅要知道而且要同意,而不从中书省下发,就是严重违法,是要把国家搞乱。
3.为什么废除宰相贻害无穷
最近有很多书,都在批评秦制。有认为秦制是在榨取民间财富,有认为秦制是在压制人民自由,有人为秦制是在维护皇帝独裁。
但魔鬼都在细节中。
就丞相与宰相的设置来看,你能说秦制完全是在维护皇帝独裁吗?既然国家不是皇帝独裁、不是皇帝一家的,又怎么说它一定以压制百姓自由为己任、必须以抽取民间财富为目的?
如钱穆所说,“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有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之所以出现诸多苛刻批评,就是因为少了这份温情和敬意。
还有就是套用西方的贵族制、封建制以及地方自治来品评中国历史。这就不是在实事求是。欧洲的一个国家才多大,很多都不到中国的一个省。一省之经验,能套用到整个中国吗?王安石变法之前,一直在地方做官。他那套变法理论可以说都在地方上经过实践检验。但是,放之整个大宋的王安石变法,其效果又如何?非常糟糕很不理想只能失败。
那么,中国就完全没有皇帝独裁、皇权专制吗?放在明清,还是可以这么说的。而原因就是宰相制度被朱元璋给废了。
明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惟庸造反,朱元璋不仅干掉了胡惟庸这个宰相,而且还废掉了宰相这个制度。所以,明朝没有宰相。清朝觉得明朝做得漂亮,于是拿过来就开始抄作业,所以清朝也没宰相。
之前说过,丞相和宰相实际就是政府领袖。不管是领袖制的领袖,还是委员会制的领袖,政府总是有头的。而如果没有宰相呢?
三省没了,那就六部说了算。吏户礼兵刑工,走上前台。再加上一个管监察的都察院、一个管奏章的通政司和一个管平反冤狱的大理寺,和六部共同构成九卿,这就是明朝的政府组成。至于军事,则由五个大都督府负责。然后,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
但朱元璋和朱棣还好说,而其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呢?这些皇帝真心难以领导整个官僚体系。于是,这就要给皇帝配一批能干的秘书,这些秘书就是内阁大学士。即便有得力秘书帮衬,皇帝还是难以有效应付国事。
明制一天三朝,即“早朝”“午朝”和“晚朝”。也就是说,皇帝一天要跟大臣们见三次面、开三次会。除了批不完的奏章,还要一天仨会,而且天天如此,这得需要多大的自制力?
于是,皇帝开始偷懒。但今日事今日毕,今日不毕,明天就接不上。关键是要跟大臣见面。人怕见面,因为见面就要说话,而说话切忌大声说傻话。别说领导,就是一般员工,该开的会没开,下一次就不是能不能发言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听懂大家说啥的问题。于是,越怕开会越不开会,越怕见面越不见面。开会不知说啥、见面还总挨怼。索性,皇帝就不来了,你们内阁看着办。于是,内阁权力变重
内阁权力太重,皇帝又不放心。所以,司礼监上场。内阁有票拟权,内阁说这事应该这么办,请皇帝同意;太监有批红权,代表皇帝说这事我同意,你们办吧。
这么看,皇帝还是被架空,还是没法专制独裁。内阁大学士加司礼监大太监,不就是好另一个委员会制的宰相吗?
一定要记住:明朝没有宰相。
在唐朝,宰相委员会政事堂是可以发堂帖的,用堂帖号令四方州郡。明朝,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谁有这个法令的权力?宋朝宰相再怂,也敢跟皇帝叫板,诏令必须从中书省下发,不从这里下发就是乱政。明朝的内阁大学士都成了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们能有这份威严吗?而且,大明政府也没有一个中书省。甚至,明朝皇帝都不是擅自发诏令的问题,而是甩开官僚制派太监去收税。这不是拿圣旨准备乱政,而就是亲自上阵直接乱政。
如果皇帝“精力过剩”,那就更可怕。
因为这时候就一定是皇权专制和皇帝独裁。崇祯在位十七年,杀了两个大学士。但大明王朝277年,总共才杀四个,崇祯就占比二分之一。其任命的十四个兵部尚书中,自己亲手杀了五个,革职、听参、坐牢还有四个。二品以上官员,崇祯杀了二十多个。除了杀人,还有换人,17年中换了17个刑部上书和50多个内阁大学士。
崇祯自尽之前血书于袍,说: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大臣误崇祯,但你崇祯又杀了多少大臣、坑了多少大臣?
历朝历代都杀大臣,但皇帝亲自动手杀,而且还杀得这么多、这么狠,估计只有明朝。“狡兔死、走狗烹”,皇帝杀功臣。但遍观历朝,也就明朝这么玩。王朝末期,不是皇帝杀大臣,而是皇帝哄着大臣干活,甚至被大臣反操纵。但明朝仍旧奇葩,末日大明还能杀功臣,而且杀得最凶。
明朝皇帝的懒政,无与伦比。万历皇帝竟能28年不上朝。换到别的朝代,能行吗?皇帝趾高气扬、大臣伏低做小,这多爽!那明朝皇帝为啥不上朝?大臣说啥皇帝听不懂,皇帝说啥都是冒傻气,然后大臣也不给面子,都能抬着棺材往死里怼,皇帝还上什么朝?索性连内阁都不去了,躲在皇宫跟妃子、太监玩,这才爽。
明朝皇帝的勤政,同样难以企及。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总共八天时间,送到宫里的奏章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而且,这些奏章并非一事一报,而是两三件事一起报,所以总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没有宰相,那就全得由皇帝批。所以,在明朝当皇帝,而且要把皇帝当好,绝对是份苦差事。
于是,这就是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政事荒废,没人管;要么勤政到死,啥都管。而无论管得好、管不好,皇帝都要杀大臣。而大臣呢?除了站在道德制高点骂皇帝,就只能等着政治放逐和物理消灭。如果还不行,那就自污清白或本就不清白地做奸臣。
而这些奇葩的全部原因,就是没了宰相。宰相的作用:
一是抗衡君权,政府领袖的宰相是可以与国家领袖的皇帝,较量一番的,这样皇帝就没法独裁,也很难任性,相当于把权力关进笼子;
二是作为缓冲,有个中间层,皇帝和官僚制都好办事,皇帝可以威严在上、官僚可以游刃在下,历朝历代的君臣关系就没有明朝那么恶劣的,而且一直恶劣;
三是提高效率,宰相就是小人堆里挑出来的君子,起码也能明白国家行政,而皇帝怎么努力却很难明白,王朝末期的骚操作几乎全都出自某个昏君而不是某个奸臣;
四是解决危机,自战国至明清,变法的成功概率越来越低,原因就是宰相无法领导整个官僚制齐心协力,大厦将倾没有力挽狂澜,全是抱薪救火,然后大家一起葬身火海。
商鞅变法能成功,王安石变法没法说成功,张居正改革彻底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小。而到了明朝,干脆没有宰相。而延续到了清朝,则更是皇权专制到了极限,大臣连自称奴才都是殊荣。形成这种糟糕局面,就是因为没了宰相。而朱元璋算是始作俑者。
左手德国右手拜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选得用历史的局限性来分析当时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由于朱元璋之后的历史对于他来说无法借鉴和参考,朱元璋只能借鉴和参考前朝的宰相制度。那么前朝的宰相制度里蕴含着哪些巨大的缺陷使得朱元璋下决心要废除宰相制度呢?
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受到制约的三大因素:1、军权;2、相权;3、外戚和宦官。这三大因素在明朝之前就已经轮番上演过,秦时丞相李斯和赵高的假传圣旨改变了秦朝的走向,汉时的外戚和宦官轮番内斗,造成了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军权与相权相结合。所以朱元璋下定决心废除相权的同时,还对军权和外戚宦官也做了一系列的革新。其最终目的是保证朱家王朝江山永固。
朱元璋并不担心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而是担心相权与军权或者外戚及宦官之间的勾结作乱。而他在位中期,丞相胡惟庸的飞扬跋扈,并且与江淮子弟兵交往过密,这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并借此机会废除宰相制度,也斩杀了不少功成名就的将领的同时,对军事制度也做了相应的规划和革新。翻开大明律法,里面就有军官不得与大臣勾结,宦官不得参政,选妃得从民间等等。对以上制约皇权的三大因素都做了相应的规划和部署!(这里面还有封王做补充,不细说)
在这个大背景下看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你很难说是进步还是退步,但是朱元璋至少是身体力行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他规定后人也参照他的规定来执行,就太勉强他的子孙了。他的子孙后来首选恢复的就是相权,发现相权过大需要制约时,又恢复了宦官参政。从此,明朝中后期一直就处于君权,相权和宦官三者之间的角力中(军权和外戚被牢牢的压制),直至明朝灭亡。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目的是想解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政策之一。这是每一个有所作为的帝王都会面对的问题!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朱元璋的这个政策还是属于进步的,前提是要求他的子孙得像他那样的勤政,实际上到了后期,他的这个政策(指废除宰相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用内阁代替了丞相,说明了他的政策的局限性!
如果说内阁制度是清朝“八旗议政”、“军机处”的前身,是现代“议会”的雏形,那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间接上来说,还是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爱尼莫
肯定是退步了,不废相中国有可能进入君主立宪制
快乐的大晶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老朱同志的这一作法的优点是,使得相权不再对皇权形成威胁,有利于皇帝的政令更加顺畅的贯彻执行,并形成了内阁制度;缺点是:若是勤政的皇帝在位(如老朱自己)尚可,若是一个懒惰昏庸的皇帝执政,便会给帝国带来很大的伤害,晚明时期的万历等皇帝便是很好的例子
囧人一个
封建时代,“相权”本来就是逐步减弱,“皇权”是在逐步的加强的。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先秦时期,丞相一般只有一个,到了秦汉时期,就开始分丞相为左右丞相,权力开始分散,到了隋唐时期,就开始多个丞相,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丞相,开始有了首相一说,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对于封建制度来说废除相权是进步的,但是无论怎么改对中国都没有好处,只有彻底的废除封建制度,对中国才是最好的。
去撒哈拉钓鱼
你在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下的封建社会讨论皇帝为了加强集权废除一个对皇帝权力限制的最大的官职是进步还是倒退,你不觉得有点可笑吗?
对于皇帝来说,加强个人权力是有利皇位稳定传承的;对于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加强君主专制是有利于统治集团巩固的,统治集团巩固就有利于社会稳定。
丞相对皇权没有威胁?题主是在逗我?纵观历史,霍光,王莽是不是丞相;董卓,曹操是不是丞相;司马昭,司马炎是不是丞相;杨骏,桓温是不是丞相;王导,司马道子是不是丞相;高欢,宇文护是不是丞相,诸如此类的权臣难道还少了?丞相的权力从汉朝开始就一代一代地削弱,到了胡惟庸时仍然能利用丞相职务之便内外勾结造反以及蒙蔽圣听,这叫对皇权没有威胁?
这个答主又开始了他擅长的办公室政治套路来讲历来的什么分权制衡,我就想问问,丞相是皇帝设置的,皇帝设置一个丞相来制衡他自己?他脑子有坑吗?还不是因为天下事务繁多,皇帝不得不被迫分一些事务给别人处理,这个辅助皇帝总理政务的人,也就有了和皇帝对抗的一定资本。
然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关分权制衡屁事?只是皇帝在自己忙不过来的情况下被迫的选择,因此后来历朝历代才不断削弱丞相的权力,本身整个过程就是在削弱丞相,削弱到极致废除了就成了倒退?还真是搞笑呢。
还谈到宋朝和清朝政治制度最好,宋朝我都能理解,毕竟以这位答主的办公室政治水平,可能觉得我大宋为了“分权制衡”大搞“冗官”是“政治大进步”。什么“举天下之缺不足以充入仕之数”,“今诸道随月所需,汲汲然不能终日矣”,“设官浸多,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虽然我大宋冗官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但在政治平衡面前都是渣渣。
您老人家也不想想?大宋分地方的权,分宰相的权,不就是在加强君主专制吗?
到了大明,加强君主专制就成了退步了,还有这位答主能不能跟我说一下大明的国家系统怎么就因为废了一个丞相混乱了?
然后清朝就更扯淡了,我大清也没设宰相,你这是双标到极致了啊?大清官制的基本盘也是继承模仿明朝的,相似的官制大明用着是退步,大清用着就进步了?见识了,还能这么双标的,有点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