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年孤独》开篇是公认的经典?

艾小玛玛
记得这句,他智慧无边又神秘莫测,但还是有着凡人的一面,未能摆脱日常生活中琐碎问题的烦忧


*千本桜*
小说故事顺序较多,倒序也不少。顺序很不容易让读者读下去;而倒序容易让读者一下就能读进去。但倒序终归要回到顺序。《百年孤独》只用一句话就从倒序回到顺序。这就是它的高妙之处。记不清主人公的名字,就用“上校”。原文是:
上校被押到刑场时,就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里的上校就是指现在,现在,上校在干嘛?上校正被人押到刑场,马上就要被执行枪决。作者没有接着描述执行枪决,而是把笔锋一转,作者就让上校回到了幼年。怎样回到幼年?作者就用了一句话:父亲带我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开篇既很快把倒序转换为顺序,又留下一个上校生与死的悬念。

周卷卷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在我看来《百年孤独》只是一部很一般的小说而己,而且并不适合中国人来阅读。大多数人都只是人云亦云,都是因为它是一部获奖小说。人们读小说最终的目标是获得心灵的认同和安宁,使得内心不狐独。如果读了它反而让人有恐惧和孤独感,那么我们且不是自寻烦恼,又有什么意义呢?

白、菜
我说不出来大道理,看了3遍,还是记不住人名!但是就如有朋友说的,相同的人么,重复的人名就是隐喻!还有就是看进去以后真的很畅快!然后就有一种悲凉感!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历史都是在重复!

xiaohae
经与典
百年一参悟,百年一孤独。
《百年孤独》这本书,已然对得起它的这个名字。为何会成为经典?因为名符其实。
何为经典?
历久弥新,愈陈愈香;
淡纯如水,回甘无穷;
触动灵魂,冥引悟道。
越猛热激烈的,越短暂;越静冷平淡的,越长久。这适用于一切。
经者,精也;典者,浓缩凝炼也。
百岁而见是为典,
千年之遇乃为经。
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是看有多少思想能够读懂它,而是看它能够触动和唤醒多少思想的灵魂,不是一个时代,而是世世代代。
灵魂被触动的最明显的表现,起鸡皮疙瘩,似乎可能发烧也在内。
天性不变,人性亦不变。

lena_宝妈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奥尔良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都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杰作,因此魔幻就是其显著特点。如是我见——
魔幻之一。这种将来过去时的时态叙述,是一种站在未来角度回忆过去的叙述法。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概念的东西巧妙地并置于读者面前,以时间换空间,变成了一种高超的“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并置”。此为一种时空魔幻。
魔幻之二。这种魔幻性的时间叙事,在不断回溯回放的故事与事件中,不断添加补充、甚至修正修改乃至提出与之前完全相悖的说法(如利用不同人物之口,对同一件事的完全不同的描述),让读者试图在迷宫中努力寻找出口而不得,只能跟着迷宫的路径继续探索。这是情节的魔幻。
魔幻之三。开篇就借以一个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平静而略显天真的,充满梦幻感的八岁儿童的口吻,轻松地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化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真的故事之中。一种童话般的口吻与一个沧桑的故事,一种童真的希望与某种百年的孤独,构成一种整体的叙述魔幻。
魔幻从精彩的开篇就开始了,所以不服不行。《百年孤独》文采斐然,彪炳千秋。
.

xiao柒
看过一篇文章,说因为它的开头打破了时间的顺序,在现在回忆的基点上从未来写到过去。仿佛把时间的轴掰成了一个圈。而这个圈就是这篇文章所想表现的。重复,不断的重复,退化,被遗忘,正如南美洲的孤独。

阿福哒
【一句话答案】乱序群像剧你说棒不棒?
《百年孤独》的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开头,最突出的原因就是时间线了吧?芝加哥大学的余国藩教授在历史、虚构与中国叙事文学之阅读中认为“传统诗人只能局限自己于一种故事的说法,史家却能取材于各种矛盾的说法以便探索事实和真相”,中国的文学常常有拟史的倾向,而《红楼梦》不断强调“大荒”、“无稽”、“无朝代年纪可考”,正是为了与这种传统的“史学模式”相抗衡。
用这种方法和眼光来看《百年孤独》的开头,百又显示出了比红的又一层超越,显示出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超越。
( 《百年孤独》中的炼金鱼)
百年孤独不断回溯的时间线显然打破了史学式叙事的线性时间模式,显示出优秀的文学性。但正是因为这种文学性的时间叙事,在不断回溯的过程中,又不断补充、或者修正内容、或者提出与之前相悖的说法,比如利用不同人物之口,对同样一件过去的事有完全不同的描述,此处又体现了史学式叙事的优越性,即各种说法相互排斥,一种说法在否认前人的基础上前进,推动叙事。并且完成了历史只不过是叙事的新历史主义式证明,后现代性十足非常时髦了。
(《百年孤独》人物关系表送上)
杨早讲史,不一样的回答
Chander-煇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经典著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里融入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现实与虚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壮丽的想像世界。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化身,他们都需要和自己的心理孤独奋战,孤独到只有不停的做事来发泄,孤独到在所有的故事发生时,他们都是自己决择。
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这本书很难懂,因为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晦涩难懂的隐喻。你必须沉静专注的进入读书状态,紧随书中的人物命运,一切充满了宿命的味道,一切都是非如此不可。这个故事只能这样叙述,就像整个拉丁美洲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是偶然也是必然。

Fung
我有靠谱回答,哈哈。
因为在《百年孤独》引进之前,我国主流小说写作方法,都是严格的依照着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
常规步骤就是:起因、经过、结果。
就连破案类的小说,故事,案例,都是以一个案件开头,然后机构人员前往调查,透过层层剖析,找到谁是凶手,然后查询出凶手为什么杀人,最后将重点落在如何惩处凶手上面。
而对于过程,总是轻飘飘的带过的,并没有给予多少的浓墨重彩。
因为在官本位的时代,官员就是法律,清官就是依法办事的人,贪官污吏就是看钱办事的人。
而《百年孤独》引进到来后,大家看到了什么?
原来书还能这样写?
还能先说经过,再来开头,再说结果。
这对国内的写作风格来说是个很大的发现,以前有人去做过,但没有做成功,或者没有出名。如今《百年孤独》这部诺贝尔大名鼎鼎的书籍,用这种方式开头,无疑表明这是个成功的方式,成为经典自然就是应该的了。
因为,它开创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时代,也确认了一个成功开篇的风格。

索尼
万事开头难,只有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了。《百年孤独》第一章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就是文学巨著《百年孤独》的开头,这句话被称为伟大的一句话,许多作家模仿了马尔克斯这样的写法——倒叙。
作者运用典型的故事倒叙的手法,并抛出了一个悬念,那一句“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把人吸入了一个绝妙的时空里,成为诱惑我们读下去的动力。
开头虽然简短,但里面蕴含的大道理可是不失乏味。 开头的第一句话,寥寥的仅四十二个字,确包含了很多的概念,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时空概念。能完美的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而且并不显得空洞,这就体现出了作者的功底至深了。
全篇倒叙,在现代悬疑小说中的运用已经是很普遍了。可能也是因为现代悬疑小说本身的需要吧。
前面要先写某个人死了,然后不知道凶手是谁,然后再倒叙回去慢慢的追溯到凶手的动机。 这样的全篇倒叙就成了现代悬疑小说的备受宠爱的手段。
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这本书,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这本书有多伟大就不多讲了,单是开篇就非常经典了。
具体讲开篇
1.首先说一下,那位上校为什么要站在行刑队面前,站在行刑队面前还有另外一种译法,就是面对行刑队。
一个人面对行刑队的话也就是说他需要被处以死刑了。他为什么要被处以死刑呢?
是因为这位上校参与了叛国的战争,与政府作对。与政府作对了,自然也就被戴上叛国贼的罪名,遭遇死刑。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上校面对行刑队的原因。
2.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面对着行刑队时候会想到父亲带自己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其实那个下午也正是上校上了人生中启蒙的一刻。父亲带他去看到了冰块融化,使他对整个世界有了自己更为深刻的理解,他渴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奇的世界,就像冰块可以融化,旧世界也可以被重新塑造。
当他因为叛国战争被送上断头台时,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初衷,其实是一种既留恋又抱怨的心理了。
自始至终,他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他只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战争狂。
这就是《百年孤独》的孤独。
对此你怎么看呢? 感谢你的阅读!


不想停下来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著作,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以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为主线,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百年孤独》的开篇内容为:“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开篇第一句话,短短几十个字,就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空概念,开创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将三种时空概念融合得如此精炼、自然。
接着采用典型的倒叙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使读者不得不读下去。主人公开篇就面临死刑,是什么导致他必须面对死亡?父亲带主人公去见识冰块,冰块是否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问题作者都没有直接交代,读者只能在去书中寻找。最后一句“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突然把人拉入了神秘、魔幻的空间。
马尔克斯的写作手法也受到了众多作家的模仿。
陈忠实的《白鹿原》:白嘉轩后来最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余华的难逃劫数:直到很久以后,沙子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上午东山敲开他房门时的情景。东山当初的形象使躺在被窝里的沙子大吃一惊。那是因为沙子透过东山红彤彤的神采看到了一种灰暗的灾难。他隐约看到东山的形象被摧毁后的凄惨。
莫言的《红高粱》: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晓旋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博恩蒂亚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段话来自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老师。仅仅40多个字,一句话表达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空概念,这种时空概念构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是一种几乎全所未有的跨时空叙事,这种方式重新定义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