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年孤独》开篇是公认的经典?

八月远走。
每一届,我都要跟学生一起聊聊《百年孤独》,尤其是开头,其实称它为最经典的开头也不为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也是被人说得最多的一点,就是这个开头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我们且看这个开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开头是明显的倒叙式,从多年以后说起,这个在小说的写法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最特别的是,它的时空上的来回穿梭。读者打开书,看到这一句,在阅读心理上是往多年之后去的,然后下一句又赶紧往回奔,这种体验还是比较奇妙的。因为这种写法当时比较特别,所以给人印象很深。但后来模仿的作家多了,读来也不觉得什么了。
可是,大多数作家模仿的只是这种外在的形,没有得到真正的精髓。
那真正的精髓是什么呢?
就是第二点,这个一句话的开头,击中了小说这种文体的核心:塑造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奥雷连诺上校,家族中的叛逆者,一辈子都在反对政府,最终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这种性格不是莫名奇妙凭空出现的。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亲带他和哥哥去吉普赛人的帐篷看冰块,冰块对这些孩子来说是个神秘的存在,哥哥们不敢靠近,他却勇敢地上去摸了一把。就是这个参观冰块的下午,初显了他性格里冒险的一面,这是他一生的性格底色。
一句话,勾连了一个人一生的始终,突出了这个人的形象,俭省,而又力度,堪称巨笔如椽。

kakareika
漂亮的脸孔是给别人看的,而有智慧的头脑才是给自己利用的
《百年孤独》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其中所传达的理念和哲理,确实堪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经典中的传承,塑造的内含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无论是从开篇还是从内容的整体来看,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就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之所以能够被世人铭记,是因为所传达的内涵是无可取代的,无论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延伸的史学价值,涉及的园林艺术,餐饮艺术等文化的拓展。
《百年孤独》成书较早,中间所涉及的人物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关系网也很紧密,其实和中国的《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作者马尔克斯在创作的时候就加入了自己的灵魂见解。
该书读起来还是比较枯燥的,除非是下定了决心要好好研读,否则在开始之后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很难坚持从一而终的耐心去读完,主要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理念和观点也是比较隐晦的。
生命中有过的所有灿烂,终将要用寂寞来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其中引用的话是摘自《百年孤独》,这在很多角度阐述的理念,其实是发人深省的,能够映射和传达很多东西,看似是第一人称的角度看世界,但是事实上却是在以上帝的视角看世界的变化和对人性的探索。
《百年孤独》还完全和《红楼梦》是不同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所以在观众和读者查阅的时候很容易会忽略很多人物关系,最终导致越读越乱,甚至放弃了,虽然经典,但是也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智慧和审美才能够驾驭。
以上仅为个人原创观点,希望有所帮助,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藯蓝づ枫叶
《百年孤独》的开篇是这样的: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不仅是开篇,小说里多次使用这样的叙述方式:
几个月以后,奥雷里亚诺第二在临终时将会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样子,那时在二等车厢里的她为了听清费尔南达最后的叮咛,想把满是灰尘的车窗摇下却没有做到。这种站在未来回忆过去,将不同时态和空间用一个句子串联起来的叙述方式是马尔克斯独创的。上世纪80年代《百年孤独》刚刚进入中国时,曾引发大量的模仿,因而也就有了《百年孤独》的开篇是经典这一说法。
《百年孤独》的主题是孤独、命运和荒谬,所以马尔克斯才选择用魔幻现实的风格来表达,这与卡夫卡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现实里面表现魔幻,而不是在魔幻里表现现实。《变形记》和《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并没有脱离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但又让变成虫子和美女升天这种事情真实发生。读者匪夷所思的同时却又完全能够接受,因为只要是个正常接受教育的现代人,从小就都被浸泡在各种童话、神话故事里,早就司空见惯了。
《百年孤独》里,命运主题与孤独是互为因果的。小说开篇就让梅尔基亚德斯出场,就是那个通晓诺查丹玛斯预言的吉普赛智者,交代他与羊皮卷的关系,然后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后代不断去破译羊皮卷,最后由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在一瞬间完成,连仔细阅读的时间都没有就揭晓了谜底。
小说先给出了预言,再让书里的人物去演绎这个预言,这个过程中有的顺从(所有的阿尔卡蒂奥和所有的奥雷里亚诺)有的抗争(乌尔苏拉和桑塔索菲亚),最后谁也逃不过宿命,分毫不差地执行了预言,预言变成了结局。全书其实就是再现梅尔基亚德斯羊皮卷。
这是大结构。具体到每一章的小结构也是这种叙事方式。奥雷里亚诺一出场时作者就交待说他一生中发动了32次起义,32次都失败了。与17个女人生了17私生子,都被暗杀了。躲过了14次伏击和一次枪决。然后再叙述那些起义是怎么进行的,17个私生子是怎么一一被人追杀,最后一个年长的私生子拖到了最后小说快结束时才被杀掉,而那时家族中的晚辈连听都没听过他。还有那次枪决的详情等。
这种预言(说结果)-发生的过程(顺从或抗争)-预言实现(谜底揭晓)的循环,成就了马尔克斯独特的叙事方式,因而使《百年孤独》成为不朽的伟大经典。

阳光刺心的灼热
《百年孤独》这本书豆瓣评分9.0,众所周知,豆瓣评分还是比较严厉的,9.0的高分足以说明,《百年孤独》这本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话的经典就在于它是第一部倒叙开篇词,是第一,所以它的高度是非常高的。
经典是什么,就是它从出现到现在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势头,能一起发光。所以才被称之为经典。到现在为止,这个写作手法都一直被人们学习模仿,当做教材一般,所以被认为公认的经典。
倒着写东西能让别人一下子记住,也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所以这个开篇有很强大的逻辑在其中,存在即是合理,这个开篇是合理的,所以他能被世人应用。


shmily_
您好谢邀!《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著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这本书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里融入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现实与虚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壮丽的想象世界。
书中开头这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彻见底,河床里的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的巨蛋。这是《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白,短短几十个字,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空概念,这开创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作者将三种时空概念融合得如此精炼、自然,可见马尔克斯功底之深。接下来是典型的倒叙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让人不得不读下去,并能让读者一瞬间经历了多种时空转换,顿生人生沧桑之历史感,至此一生繁华落幕,句式中,现在时、将来时、过去时、将来过去时等不同的时态结构全在这一刻同现脑海,这是一种人生的终结体验。
《百年孤独》不断回溯的时间线显然打破了史学式叙事的线性时间模式,显示出优秀的文学性。正是因为这种文学性的时间叙事,在不断回溯的过程中,又不断补充、或者修正内容、或者提出与之前相悖的说法,比如利用不同人物之口,对同样一件过去的事有完全不同的描述,此处又体现了史学式叙述的优越性。书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化身,他们都需要和自己的心理孤独奋战。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开头告诉我们,面对死亡,人最容易走进死亡记忆深处,人生过程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和经历在远处熠熠闪光,正是这些事物和经历,组成了荒诞不羁的人生之梦。加西亚.马尔克斯从“冰块”开始把人们带进了梦幻人生和魔幻之旅。他的文章开篇是这样,结尾也是这样,被无数小说家效仿。故,其开篇是公认的经典。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50后马甲
因为这个开头,马尔克斯创造一种全新的英语时态,叫做过去将来完成时。


心相约1861
遗憾,未对此类问题有过任何研究。

细河翠影
因为马尔克斯开创了一个新的写法:将过去、现在、未来融合在一起,消解了时间的界限,把马孔多百年的历史交融在一起,真正符合了《百年孤独》这个主题。所以马尔克斯说:写着一句话比写整本书还难。
我们在传统的小说中,是绝对看不到这种写法的,一般作家只会用一个时态,如“她曾经..”“他将会”。
在写作课上,老师也会让我们模仿这种写法。不止学生模仿,还有很多大作家也模仿。
我们在阅读中会无数次碰到中国作家“重复”《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比如说莫言的《檀香刑》:“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比如说陈忠实的《白鹿原》:“白嘉轩后来最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甚至比如说郭敬明的《幻城》:“很多年以后,我站在竖立着一块炼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朝我的王国,面朝臣服于我的子民,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嚣,面朝天空的霰雪鸟,泪流满面。”
马尔克斯用一种精妙的手法,在一句话之内将时间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拉扯,而这拉扯更是生与死间的对话,使文字沾染上一种奇幻的魔力。

飞絮如雪
这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里融入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现实与虚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壮丽的想象世界。
《百年孤独》的开篇一直被公认为经典,甚至被称为伟大的开头,那么它到底经典在哪里?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开头吧。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
这是《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白,被无数小说家效仿。有书君选取的是范晔翻译的版本,译本有很多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比较一下不同。
开头的第一句话,短短42个字,却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空概念,这开创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将三种时空概念融合得如此精炼、自然,有书君还没有在其他作者身上见过,可见马尔克斯功底之深。
接下来是典型的倒叙结构,但是其功力不在于新颖的倒叙结构,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让人不得不读下去。主人公开篇就面临死刑,是什么导致他必须面对死亡?父亲带主人公去见识冰块,冰块是否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问题作者都没有直接交代,我们只能去书中寻找。而最后一句“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突然把人拉入了神秘、魔幻的空间。
其实,这样的开头在写作中极富挑战性和冒险性,就像是一场足球赛,解说员一上来就告诉了观众本场比赛的结果。已经知道了结果,看下去的兴趣就会大减,一旦写得不好,很容易就会让读者失去读下去的欲望,但显然马尔克斯做得很好。
如果读了开头戛然而止,你对这段文字除了好奇还有怎样的思考,在有书君看来,人在死亡前到底会想起什么?马尔克斯在这段文字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面对死亡,当然有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留恋。但是恐怕更多的是对人生旅程的追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开头告诉我们,面对死亡,人最容易走进自己的记忆深处,人生过程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和经历在远处熠熠闪光。正是这些事物和经历,组成了荒诞不羁的人生之梦。加西亚·马尔克斯从“冰块”开始把人们带进了梦幻人生和魔幻之旅。

c大美淘淘
马尔克思因为《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百年孤独》一面世就震惊了文坛,作品里融入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现实与虚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壮丽的想象世界。它的开篇更是被公认为是小说作品的经典开篇之一。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这是《百年孤独》开篇的一段话,它包含着现在、未来和过去三个时间概念,将整个时间轴同时展现了出来,开创了几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以现在的感知,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事情。
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主人公为什么会面对行刑队?他会死吗?
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为什么会去回忆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
冰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那个遥远的下午发生了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去书中寻找。
而最后一句“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又突然把人拉入了神秘、魔幻的空间。
马尔克斯的这一写法引起无数作家的模仿,莫言、余华、苏童、格非、陈忠实、韩少功等作家的写法,或多或少都受到过马尔克斯的影响。

摄色
南美版黄梁一梦

不睡觉的兔兔
最好的版本是黄锦炎等三人翻译的,更加能体会到原书的神韵。

Bororo鳗鱼
因为画面感太强了,而且这句话铺垫了整个故事线,可见马尔克斯在写作时已经构思好了所有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