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漏漏
我们尊重古诗人,他们的创作有很深的造诣。一字一句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更应尊重他们的创作!
a_yao
谁能改一下"时“字,哪才是高手!还记得"身轻一鸟(?)"的句子吗?难倒了那么多大诗人。
ida_na
这里的树深时见鹿中的深可理解为远的意思。在远处的树旁经常可以见到鹿。而不是修改后的林深所表达的意思。
果子design
我认为,林深时见鹿。比较好些。
bayern
回答了:树深时见鹿和林深时见鹿。只是一字之差,但意境却千差万别。
树可以是一颗二颗三、四颗的高大浓荫遮蔽之下时见到鹿在树下跑步,场景何等抒情妙景。
若是,被一个奇芭改成林,一小片林还能见鹿,若是大片林鹿鹿还能见到吗?
kayla
“树深时见鹿”,这儿的“树”本意就是树林,所以树改为林在表达的意思上并无大碍。只是何必要改呢?不见得更好反而有抄袭之嫌,更显示不尊重原创的狂妄自大。
花花大师
写得很好。古时人少动物多。所以入深山密林,时常遇到鹿也就不足为怪。据说,明朝时华南虎横行四方,如今的陕西,四川一带常有虎吃人,伤人之事。I949年后的一段时间,江西等地也常见虎踪。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长缨在手
我认为李白原诗不应更改,如更改李白的诗原质原味就失去了意义,倒不如说是现代人改作。
又为什么要去改呢?留着诗的原文原句,原享那不好吗?既可看到唐代李白的诗仙的文学水平,又可反映出李白对大自然风景爱好,更反映出李白当时胸怀和内心世界。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对于李白去破土改动,将来会,你改一字我改一句,势必会造成移古换风之局势,時间长久,岁月的推移,古人的诗作恐怕会流失,或许含难古人诗迹。
古迹是瑰宝,应该是珍惜,将之源诞流畅,赏之诗风。
永远的意大利
没有自己的原创,就别拿别人的原创经修改为自己的原创,这种移花接木的错误的行为做法,我是从来不赞同的,这种换字不换意的抄袭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在别人的眼里叫老婆放你这里来了就是媳妇,这些称呼叫法都是换词意不换本质的都是女人。
逍遥叶子
充分暴露了当下年轻人热衷小清新却对汉语文化一无所知的现状。
此前就有段很出名的狗尾续貂之作:“铁马冰河入梦来,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硬生生将家国情怀改成了不知所谓的表白。
将“树深时见鹿”改为“林深时见鹿”也是不知所谓的改动。因为改动者将“时”字误认为是“……的时候”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树深的时候看见鹿”确实没有“林深的时候看见鹿”符合生活经验。
然而问题在于,这个“时”字其实取的是“时而,偶然”之义,本句的意思是在“深树之间偶尔看见鹿的踪迹”。而“林”本来就是“深”的,不深怎么能称为林?于是将“树深”改为“林深”犯了重复的毛病,反而让意境低了许多。
撒欢1215
"树深时见鹿"。诗人看见鹿时是在树林里面,身处其境,见到的自然是树,用树深更具体,妥贴。
╙。指間旳愛
“树”,一棵树也是树,无法体现“深”。“林”,一颗树,几棵树,一百颗树,都不能称之为“林”,成排狭长的树木带,也不能称之为“林”,必须是“大片”树木,前后左右都有“纵深”,才能称之为“林”。只有将“树”改成“林”,才能有“深”的意境。
小强ERIC
认真你就输了,别说“树深时见鹿”改成“林深时见鹿”。这么改其实没读明白李白原诗什么意思。
树深时见鹿的断句应该是树深/时/见鹿,而不是树深时/见鹿。
区别就是后者是树深是见鹿的修饰语,是说在树林很深的情况下才会看到鹿,但是实际上是在很深的树木当中时时看见鹿,所以跟下一句溪午不闻钟是对应的,两句的断句是一样的,并且是一有一无皆自由飘荡的意境。
如果按照海蓝这一句或者流传甚广的梦醒一句来衔接,其实前后断句不一样了。
写完这里忽然觉得我可能受到了梦醒那一句的影响,如果海蓝这句没有断句的错误的话,主要的问题在于:
首先,海蓝不蓝和见不见到鲸鱼没有关系,但是树林茂盛是真的会有鹿的。这看似细节,但是其实很多人初学写诗最容易犯这个问题。
然后,两者没有共同之处。这样写很明显是在对仗嘛。李白原诗是描绘隐者(也就是那个道士)的居住环境,两句浑然统一的线索就是“居住环境”。当然上下联不是非要相似,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上下两句的连接点在于相同的情绪。所以按照海蓝这句的改法,从内容上两者不相关,从情绪上两者未连续,只是一个学生的仿写题目而已。
最后,再说如果按照诗歌审美来看,专写景物的一联如果是正对,是要构成一个意象空间的。就像是杜甫那个经典登高,前两联描写景物,一高一低,一纵一横,由此展现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环境。而这样改很显然两句都是扁平的,没有任何纵深感,其实不过就跟马路边挂着的“疫情莫出门,责任记心间”的扁平感差不多。诗歌是最为精炼的文体之一,除了当代印大标语,没有一个诗人写诗的时候会放两个一毛一样的句子进去,况且后不如前。
其实这样改比梦醒那个好多了。那个莫名总有一种李白等朋友,等着等着树下睡着了,忽然醒过来跟那个道士深情对望。
除了上面的,就连《将进酒》也被改过。
《将进酒》中最著名的诗句就是“天上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复回”。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李白的这首《将进酒》是经过后人改过的,这首诗的原句写得很狂,但是却少了一分大气。
一个偶然机会,近代学者在研究敦煌文化时,从一个残卷之中发现一首诗惜罇空,开始也没注意,但是一个细心人通读才发现,这首诗与《将进酒》太像了。细心研究竟发现,这首诗竟然是最初版的《将进酒》。
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这首诗,看原著中李白狂到什么程度?
惜罇空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
钟鼓玉帛岂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死尽,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词与将进酒有何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动版,也就是我们现在课本出现的版本,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在李白的原版中使用的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两句话一比,高下立见,李白的原版体现得更狂妄。而改动版却是更有情怀,体现出李白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才必配位的强烈自信。
我们还原一下,李白当时的状况,本来一心仕途,却被唐玄宗和杨贵妃当成作诗的机器,只能写一些“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的诗句,在朝堂之上没有半点发言权。他能够心甘情愿么
之后,他又被贬出长安,在酩酊大醉之际,李白会写什么?会是“天生吾徒有俊才”,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想会是后者!因为后者更适合当时的语境。
但是,不得不说,后人将这句话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更适合传递思想,传递家国情怀。所以,到了宋代,才被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
另外静夜思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也是小学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四句诗朗朗上口,乡愁浓郁,被很多朋友所喜欢。
彭敏在应邀为大家解析静夜思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首诗目前流传的版本,其实是被篡改之后的版本,李白的原作应该是这样的: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彭敏指出,古人常常将前人的诗歌予以修改,一方面更加朗朗上口,意境更高。一方面也会修改掉传播“不适”的部分,使诗歌更有生命力。
静夜思的修改属于前者。目前我们熟悉的静夜思是明朝人的“杰作”。把“床前看月光”改成“床前明月光”,把“举头看山月”改成“举头望明月”后,不但意境更美,也能更引起共鸣。
彭敏这段解析,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圈粉无数。很多网友表示,彭敏的才情让人赞叹,他夺得诗词大会,其实是实至名归。
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很难窥其原貌,到底改的好还是不改好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不同人有不同意见,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可能也有不同认识。
对于中文,除了文学性外,还要考虑价值观导向以及服务现实。
就像曹操的形象,从忠臣到奸臣,也许就差个南宋。
李白如果你较真按现在的版图,甚至都可以说不是中国出生的,当然李白是诗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座丰碑。
猫眼
很多人都是瞎改,其实我觉得树深感觉就是这个人就处在森林当中,所以视界小,满眼都是树,偏向于表现这个人亲身在树林里面,林深感觉就在森林边缘看着别人去体验,类似于第三视角
村长
我估计像我这种文化程度不高 对这种改动表示没什么影响 大概就是读起来好像更顺口 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读成林深时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