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儿时的年味,那些在农村过年的难忘记忆?
ljfwm
说一说儿时的年味,哪些在农村过年的难忘记忆?
曾经过年,想想都会幸福地睡不着
现在过年,总夹杂着说不清的疲惫、惆怅
曾经过年,“穷的像孙子,但快乐的像爷”
现在过年,更像一场赶一场的任务
曾经过年,可真好啊
那时候,过年总是和寒假有关。
寒假一到,就开始扳着手指头算日子,墙上的挂历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忍不住问大人:过年还有多少天?
终于,年味渐渐浓起来了,“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
过年,就在这些隆重的程序中,拉开了序幕。
曾经,过年就是早早准备好,却要等到初一那天才能穿上的新衣服。
那时候,妈妈总是早早就将新衣服准备好。
有的是从集市上买的,有的是伴随着缝纫机哒哒的响声做的。
女孩子的泡泡袖、蝴蝶边,男孩子的军裤缝,都是崭新崭新的。
除了新衣服,女孩子还能得到头上扎的两朵大红花,走在路上,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小公主。
现在,早已不用等到过年时才有新衣服穿,一年四季衣服不停地添,各种款式、各种品牌、各种材质,只要动动手指和鼠标,就能买买买,但小时候那份纯粹的快乐,却再也买不到了。
曾经,过年就是扫房、洗被、贴窗花,将家里折腾的干干净净、红红火火。
那时候,过年前一定要来一场全家出动的大扫除,扫灰尘、洗床单被罩窗帘、擦玻璃,每一个死角都不放过。
小孩子这时候也是要帮忙的,虽然活干不多,但被允许浑身是灰脏兮兮,也有别样的快乐。
做完大扫除,就要贴窗花、贴对联了。
毛笔字写的好的大伯爷爷,那几天忙到团团转,被一大堆人围观写春联。手巧的奶奶,则亲手剪窗花,比买的都好看!
现在,年前大扫除的程序基本都省了,即使有,也往往会请家政公司代劳。
春联也都不靠手写了,都买现成的,花样繁多,但总觉得少了那股子年味。
曾经,过年就是放鞭炮。
那时候,进入腊月,就能听到鞭炮声。
窜天猴、大雷子,两响三响、摔炮、划炮……
888响的大地红,不舍得一气都放了,就裁成一个个小炮。
到年三十十二点,整个世界都在放鞭炮,电视调到最大音也听不到里面在说什么,一出去都炸耳朵,到处都是炮味儿。
现在,很多地儿都禁止放炮了,不到年三十都听不到炮声,年三十也就稀稀拉拉响一阵。
空气是清新了很多,但从鞭炮声里长大的人们啊,总觉得过年没鞭炮,不是那个味儿。
曾经,过年就是花样繁多、供应不断的零食。
那时候,一到过年,各种美味的糖果就都来聚会了,到谁家都装上两块,兜里总是能翻出零食来。
各种瓜子、花生、南瓜子、栗子、核桃等干果,都是抢手货,从早晨吃到晚上,胃里饱了,嘴上却停不下来。
西瓜糖、橘子糖、花生糖、橡皮糖,还有明星产品大白兔奶糖,平时不让吃,现在可以敞开吃了。
跟着大人去赶趟集,买回用大米做的的爆米花、玉米条、糖瓜,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幸福感爆棚。
现在,能吃到的零食很多,却没有了吃零食的心情,到超市逛一圈,也不知道该买点什么。
对现在孩子来说,零食也早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他们热衷的,是手机、IPAD,是虚拟世界里的打打杀杀。
曾经,过年就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好吃的。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都不富裕,鸡鸭鱼肉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敞开吃,所以在准备程序上,隆重程度前所未有。
因为母鸡要留着下蛋,于是家里养了一年的公鸡,就成为了餐桌上的美食。
爸爸杀鸡宰羊,妈妈烫毛拔毛,忙的不亦乐乎。这些都会成为年夜饭桌上绝对镇得住场面的硬菜。
村子里的豆腐坊忙得团团转,许多磨豆腐的人家,都要提前把黄豆拿过去等着排号。
在经过了磨、煮、点等多重程序后,一块块雪白的豆腐就成型了。
腌着吃、冻起来吃、炸着吃、炸完之后再腌着吃,或者炒着吃、炖着吃,都绝对是新年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因为年后很长时间不能动工,年前就要多蒸几锅馒头,存在大缸里。
心灵手巧的姥姥或者姑姑、姨姨,还会做花馒头,红枣、芝麻,还有梳子、剪刀,做花馍馍的时候都会用到。
用糯米或黏米做成的年糕,代表年年高,吃到嘴里都粘牙。
开始是蒸着吃,后来吃腻了,就炸着吃,炒着吃。
过年,炸货必不可少,炸果子、炸丸子、炸馓子、炸麻花……香气四溢。
以上所有准备的,都是为了年三十那顿饭,那可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啊。
那一整天,妈妈婶婶们都在厨房里转,烹炒炖炸,整个房间都弥漫着肉香、菜香,每样菜的分量都很大。
爸爸、叔伯们围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聊大天,孩子们则时不时去厨房看看,趁大人不注意偷一点吃的。
那顿年夜饭,全是幸福的味道。
那时候,以为长大后的年夜饭,必定更丰盛、更隆重,也更快乐,却谁曾料到,年夜饭是更丰盛了,快乐却没有了。
超市里什么都有,随时可以买,所以再也不必大张旗鼓地准备、囤积。
鸡鸭鱼肉天天吃,没有什么菜,能特别吸引味蕾,所以再也不用期盼年三十的那一顿饭。
一桌子菜,吃不了几口,人们拿着手机,在朋友圈里客套着、热闹着,眼前的现实,却只能寂寥着、落寞着。
曾经,过年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
那时候,春晚的地位很崇高,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就摆好瓜子水果,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晚。
看一遍不过瘾,第二天还要看重播。
现在那些我们心心念念的演员,很多都演不动了。
春晚总为人诟病,不再是过年的必备项目,我们一边说着“有什么好看的,没劲儿”,一边心里却涌出淡淡的惆怅。
曾经,过年就是盼着的压岁钱。
那时候的压岁钱,不像现在动辄几百几千,几块几十块拿在手里,已是巨款。
睡前压在枕头底下,生怕被谁偷了去,但第二天妈妈肯定会说:
红包拿来,我帮你存着上大学娶媳妇。
妈妈,我的压岁钱,什么时候还我?
现在,早已没人给压岁钱了,都是我们给别人压岁钱,在心里默默计算着花出去多少,盘算着年后要加把劲儿工作,才能赚回来。
曾经,过年就是见到平时难得一见的姑姑、叔叔、表哥表妹。
那时候,就盼着亲戚们来串门,大人们忙着吃饭聊天,小孩子就笑着闹着满屋子里跑。
一年当中,那几天是最热闹的,没有作业,没有大人的呵斥,有的只是无所顾忌的玩闹。
现在,最害怕跟亲戚们见面,升职加薪买房结婚生子,哪个话题聊起来都让人头疼。
小时候过年,程序很多,连快乐都那么郑重其事;
现在过年,什么都有,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再也感受不到那么浓的年味。
小时候过年,无忧无虑,只用等着被爱;
长大后过年,顾虑太多,要去给予、去关怀。
我们怀念小时候的年味,是因为如今再也无法得到曾经的满足;
我们怀念小时候的年味,是怀念那被爱包围的温暖、安全。
小时候盼过年
长大后怕过年
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
长大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真想回到那时候啊
但不能够
只有流逝的时光,没有重来的岁月
所以,只能珍惜每一次过年
珍惜和家人的每一次团聚
或许若干年后
你也会怀念现在的过的年
kksussi
我记得孩提时,快到过年的时候,最好的零食就是米麻杆和现炸的爆米花,可那个时候吃点这都困难,父母老是为那点炸爆米花的钱不舍得拿,每次炸的少,平时还不舍得吃,留点过年拜年了吃。一段心酸的回忆,大家不要见笑
Amomo
这些童年的“年味"你还记得吗?
在城市里待得太久,我们大概找不到儿时那种红彤彤的过年气氛了,于是,我们开始到处寻找儿时的“年味”。很多春节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慢慢消失,有的则与时俱进。一起走进“花炮之乡”浏阳,寻找记忆深处最幸福的味道。
年味是屋檐下挂着的那一块块金黄的腊肉,年味是那一幅幅火红喜庆的春联和年画,年味是父亲珍藏了一冬的那坛老黄酒,年味是母亲辛苦张罗的那桌丰盛年夜饭,年味是那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火硝香味,年味是心中那一缕带着醇香的回忆……
小的时候,我们看不懂年历,但看到宰年猪,家家户户挂腊肉,年就离我们不远了。
热灶台,熬制饴糖,翻炒搅拌……一块块热乎乎的冻米糖刚切好,就被等在一旁的孩子哄抢一空,尝上一口,唇齿留香。
将装满箬叶粑粑的木甑放入锅中。一个钟头后,清香弥漫,尝一尝,糯软可口,浏阳舌尖上的年味。蒸熟即食,也可以切条用油煎,放入芝麻,是团年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
“豆子圆圆,意味着团圆;‘腐’又与‘福’‘富’谐音,寓意富贵、福气。”过年打豆腐、初一吃豆腐。小时候,爷爷推磨,奶奶添豆,孙辈们就在旁边玩闹。
春节前,集镇上热闹的庙会会持续好些天,大人们大包小包忙着采办年货,糖人、油煎摊是孩子们的最爱。
对联,一般都会请到村里那位饱读诗书,墨笔字最漂亮的高人来写,相当讲究。
在浏阳廿四日是过小年,名曰为小孩子过年:“穿新衣,发红包,吃好菜”。实际上是预备过年了。对于浏阳的伢子妹子来说,一般这天会开始穿新衣服,妹子们会穿红色的衣服,伢子们就会玩鞭炮烟花了。
作为除夕这天的重头戏,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在浏阳,叫“团年饭”。团年饭前会在大门口摆一个香案,供上米饭、鱼、肉、酒,敬香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与思念,然后会放鞭炮,辞旧迎新年。
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全家围坐火炉旁守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长辈会把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寓意来年平平安安。
从正月初一起,到元宵节,耍花灯的节目里除了打地花鼓,还有丑角三花子发白、玩推车跑马、耍蛤蟆子、耍虾公、耍鲤鱼、耍蚌壳、耍采莲船,这也是小孩子们的至爱节目。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年俗文化始终代代相传。在浏阳,大年三十晚,烟花点亮乡村的夜空,12点前,家家户户响起爆竹“关财门”;年初一,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开财门”,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烟花绽放是喜庆心情的流露。
Xx仙儿
从小到大都没喜欢过过年!小时候家里穷,过年时只有羡慕别人的份,长大了,过年压力大!
kelly.jiang
小时吃的食物都是好吃的
chjie
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过年可以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食物,可以穿新衣服,新鞋,最喜欢跟村里的孩子一起捡烟花来放
司令举红旗
就是想穿新衣服,到村里的各家各户拜年,有各种好吃的
爱旅行的鱼
提前杀猪,做腊肉,灌香肠,包二米粑、蒿蒿粑、泡粑、糖粑。
bojan0828
小时候过年就是盼着穿新衣服 吃好吃的 然后就是要压岁钱了 那时候希望天天过年 我小时候就是想天天吃白面馒头 家里穷什么都是奢望
月上枝头
儿时喜欢过年,过年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
jane11252
那时候老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饭好吃的。才能穿花衣服!最喜欢吃的是奶奶炸的菜疙瘩!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视都不多,所以更多的时候都是聚在一起聊天扭秧歌玩大头拉六州!
McGrady堃
小时候都盼着过年买新衣服,过年家里好吃的应有尽有,老老少少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
瑞家
小时候过年,新衣服放床头,初一早上起来才舍得穿,跑出去拾炮[捂脸]
yierbaby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既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过年从“小年”开始,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是日,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称“送灶”或“辞灶”。祈求老灶爷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圣。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烧。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俗称“年三十”,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日子。一般与初一春节连过,民间视为最重要的节日。此日,人们早起,到墓地恭请祖宗神灵后,换桃符、贴门画、对联(又称贴门对)。贴门对要赶在中午之前,并且要乘家人全部在家时贴,否则不在家的人就会被贴在门外,不吉利。除了贴门对外,还要在院子里贴上“满院春光”、“幸福之家”,院门旁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猪圈马棚贴上“猪肥马壮”、“六畜兴旺”,车辆上贴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粮囤上贴上“五谷丰登”、“粮油满仓”,厨房内贴上“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等等春联,以讨吉祥。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份团圆的气氛。年夜饭尽其所有,倾其所好,大凡人家都少不了饺子和鱼,因“鱼”和“余”谐音,是 “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河南人过年习惯吃饺子,不仅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好兆头,又因为饺子形状像银元宝,蕴含“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人家包饺子时,还取几粒花生、大枣等包进饺子,若谁吃着了,新年就更有福气。
teriyang
一家人坐在一起围炉放鞭炮烟花祝福新一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