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儿时的年味,那些在农村过年的难忘记忆?
Emma
关于儿时的年味,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
那儿时过年的一幕幕至今还烙印在眼前,记得那时过年起得比鸡还早,穿上妈妈为自己过年新买的衣服,真是爱不惜手,穿上新衣服、裤子在镜子前照看一遍又一遍,心里美滋滋的,天还没放亮,家家户户都在劈里啪啦放迎新年鞭炮,我邀约了好几个跟自己同龄差不多的伙伴去村子上挨家挨户拜年,可好玩呢:有的叔叔阿姨会拿糖果分给我们这帮上门拜年的小朋友,有的叔叔阿姨会给点零花钱分给我们,我们拜年一家又一家,口袋里都装得鼓囊囊的,还有香烟呢[笑哭],最高兴的就是有点小钱(包裹自己父母給的压岁钱,估计都有80来块钱呢),后来这些钱大部分用在买玩具上了[我想静静]
玩的可开心,我的伙伴把单个鞭炮放在啤酒瓶颈口上放,又刺激又吓人[机智],还有一个伙伴玩鞭炮把新衣服炸了个洞
过年餐桌上可比平时丰富多呀!最喜欢了,妈妈把鸡腿分给我一个啦,还说吃鸡腿等长大以后跑得快[笑哭]
gjtgy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儿时最高兴的莫过于过年。
进入腊月,对年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小伙伴一吆喝,立马放下手中的作业,在村里到处乱窜,变着法子点鞭放炮,更有做恶作剧者,竟然把鞭炮插进牛粪里······
进入二十三,天虽然冷的让人难以忍受,但扫房子、蒸馒头、过油让每一个孩子都兴奋,趁着大人忙的不可开交,偷偷捏块酥肉,吃块炸豆腐,得劲。
大年三十一大早父亲就把春联贴上,院里顿时鲜亮了许多,下午一过,男人们就三三两两的到村西头给祖宗磕头上坟,而女人则在家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夜幕降临,鞭炮声开始响个不停,不远处,礼花也在天空绽放,屋里,妈妈把准备好的饭先端上饭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闹吃着年夜饭。
吃完年夜饭,村街上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你有二踢脚,我放钻天猴,过了十二点,真正的守夜开始了,虽然困的上下眼皮打架,但仍然坚持,最终没能坚持住,跑到床上睡起觉来。早晨五六点钟,一骨碌爬起来,穿上父母准备好的新衣服,给爸妈磕头拜年,拿到压岁钱,就高兴跟着到村里给长辈拜年,见面是磕头,说着祝福的话,村里顿时热闹起来······
年初二,跟着大人走亲戚、窜门、看花灯·······
一转眼年就越走越远,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现在,浓浓的年味再也没有了,再也回不去的农村、再也回不去的年。
muxiaolian
小孩小孩你你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
儿时在农村过年,真的是从腊八就开始数着日子过了,那时生活艰苦,平时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顿白面馍馍,等到了过年,爹娘不管不怎么作难,总会有白面馒头吃几天的。还能吃肉,吃饺子,丰盛的美味哪有不盼望过年的。
既有好吃的,又能穿新衣服,所以腊八以后就天天盼年快点来到。
真正的年味好象是从祭灶开始的,年味也从此拉开了续幕,腊月二十三是请老灶爷到家的日子,晚饭会做祭灶汤,我们这里习惯就是白菜汤丢里面点粉条,要每人盛一碗,只要是家里的一囗人,这时,家长都是特别忙的,会分附我们去插祭灶马,我们就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去柴火堆里找一些高梁杆,把外边一层皮从骨节处掰开,弄出里面的芯,把它做马肚子,头等比较丰满的部位,其它部分就用剥下的高梁皮和芯结合,坐在柴火堆
里需要大概一大小时就做好了。这时一般祭灶汤也做好了,就把插好的祭灶马放在厨屋灶台上,先盛出第一碗饭供奉老灶爷享用,再让灶爷骑着大马上天,“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这天开始,家长就开始准备繁杂的年货了,小学生学校放假以后,满街的疯玩,街坊阾里有谁家要媳妇,后边肯定是跟着一大群大大小小的小孩,除了凑热闹之外,有时还能抢个新媳妇酒的“蜜密果”。
年关这几天,母亲会整天整天的熬夜蒸馍馍,从开始的杂面馍,进而是“包皮馍”,最后快到年跟了,才开始蒸白馒。头,包子、甜豆包……
母亲忙了这么多天,除夕也基夲安置好了,除夕一天难得闲下来一会,我们孩子们就等着大年初一这天穿新衣服串门要核桃了。大年初一早早起床,先到近亲的几家去串门,拜年,先给长辈瞌头,然后长辈就会庄重而神密的从内屋出来每人发一个或大或很小很小的核桃……
然后我们就凑一堆比谁要的核桃多、少、大、小,不亦乐乎!
wugn
春节,在一向注重传统节日的中国人眼中,它是重中之重。包饺子,挂腊货,走亲访友都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城里的年味和农村的年味却截然不同。
城里过年似乎要比乡下冷清多,因为城里的大多都是外出打工的人,他们的家乡在农村。每到春节,这些外出的孩子们都会回家过年,但是总会有好多人因为某些原因而回不了家。或许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回家,也或许是离家太远了,也或许是没买到车票……
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结,在中国人所有的节日里,最让人心动的就是春节。无论什么职业,无论来自哪里,中国人都讲究在过年的时候回家,感受家的温暖。
过年前,家里的上上下下都会被打扫一遍,在过年前,家里的人会上街,买过年需要的东西。这时候孩子们会的到新的衣服,可以买自己喜欢的鞭炮,烟花,留着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放。但是贪玩的孩子们总是忍不住偷几个鞭炮出来玩,父母们总会说“现在玩完了,过年就没有玩的了”,但这句话对对贪玩的孩子没有什么影响,父母因此也会多买一些烟花爆竹。
去年留下来的春节对联,也会被撕下来,贴上新的。外出打工或嫁出去的儿女们回到家里,准备迎接新年,家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大人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孩子们一起玩耍。
过年这一天,一家人会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孩子们会收到来自大人的压岁钱。吃完饭后,大人们会坐在桌前喝酒聊着过去一年发生的事,孩子们则会吧鞭炮拿出来玩,大人们也会拿更大的烟花出来放,似乎要比谁家的烟花开的更大,更响亮。
这一年想要早点睡是不可能的,烟花的爆炸声弥漫在空中,除了年幼的小孩已经睡着外,其他人都在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
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
欧米伽sport
以前过年每年都会杀猪,亲戚朋友聚一起吃刨猪饭,唠唠家常!那时候年味特别浓!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云轩
谢谢,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现在想起来儿时过年的时候就特别热闹,特别幸福,特别有过年的气氛在,就算那时候不是吃的太好也是满满的年味,因为平常就是家常便饭吃,有什么好吃的都是等到过年吃,还可以穿新衣服[捂脸][捂脸][捂脸],进入腊月十几每家每户就开始蒸馒头,做大肉,那时候的肉香,都是自己家养的猪,刚做好的馒头也特别香甜,一股小麦香,那时候车马慢走亲戚有时候都是走着去,到亲戚朋友家都会做上几个菜着说着笑着的特别满足,,有的亲戚多的都走到正月十五还走着呢[呲牙][呲牙][呲牙],虽然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都不缺吃,不缺穿,不缺花,但是却感觉不到一点过年的气氛了,,现在走亲戚都是礼放下说几句话就着急走,一天有的都串好几家亲戚,每天忙着工作,回来过年也就那几天假期,没有一点多余的感情交流,还是喜欢以前慢下来的生活[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连过十一人
当人到了一定的岁数时就会忆苦思甜回忆过去。转眼之间以到了不惑之年,回想起儿时农村老家过年的情景都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候生活是非常的艰苦,连基本的白米饭都不容易吃到,都是用红薯玉米还有青菜之类的掺合着米饭弄来吃,肉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很难吃到,都是要到过年才能吃到,衣服也是要过年才做新衣服,(那个时候做新衣服是自己去买布回来再去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所以小孩些都盼望着过年,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才能吃得到好的,那个时候我也是一样的盼望着过年,可能比别人还多了一份期盼,是因为我们家老大哥哥通过努力工作在城里,是外省离家很远平时都回不来的,就只有每年春节才能回家,回来的时候会买一些城里才能买得到的糖之类的东西,那个时候家乡的交通不好,下车了还要走二十来公里的路。当知道哥哥回来了就早早的去接,有时要走上几十里才接的上,当接到时那个心情有多激动多幸福啊!每当想起这些情景时我都包含眼泪,因为我同哥哥永远都相聚不到了,他在早几年因病去逝了。
juwanwan
各家各户在同一天打扫卫生,不少家里杀猪宰羊,腌咸猪头,咸猪蹄……有的做酱肉……家家户户给孩子们做新衣服,新鞋,年初一都穿上新衣服去给老辈人拜年。还有的家炒南瓜子,炒花生,发芽豆……大年除夕拜祖宗……太多了,儿时的记忆是孩子们盼过年,当家人怕过年……
苏苏a7
很高兴和你交流
小时候过年特别有意思
过年的时候会有新衣服,还有各种糖果,各种好吃的肉和菜[微笑],小伙伴们大晚上拿着各种鞭炮,和小花炮三五成群,走街串巷,呼朋唤友,走到哪儿都弄的鸡飞狗跳哈,然后和家人一起看看春晚,逗逗乐子,打打牌,熬年到凌晨都不觉得累,
初一小朋友其实是要睡懒觉的哈,我们是在初二开始给长辈们拜年,收红包,走亲戚,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种年味和人情都很浓
对了,我在北方,过年时候家家都要点旺火,基本都是晚上12点左右开始点旺火的,会找人看一下点火口冲那个方位,对家人好。然后有时候一堆调皮鬼会趁别人家不注意,偷偷给人点着了就跑[呲牙]
也许,那个年龄段少年不知愁滋味吧
其实现在也一样,成年后有各种不如意,但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我还是建议大家在节日期间,抛下包袱放开手脚,放松心情,人这一生,只要享受到快乐(正常范畴,要有底线,不是啥快乐都算的),才算活的明白
生活就应该有时有令有年有节,这样,岁月才有层次感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大伙想到自己的童年
gigiandekin
儿时的年味 很多 可以吃到过年的时候才有的食物,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放烟花 可以穿新衣服新鞋
mornlunar
“过了腊月就是年”小的时候进入腊月,每家每户都会置办年货,都会去大集市上买东西,买一件衣服,一双鞋子,有的时候会妈妈做的鞋子,新衣服和新鞋子放起来,等着大年初一再穿。过了腊月十五,日子就一天天数起来了,家家户户都是选个好日子,蒸上几锅大馒头,在腊月29就会煮一锅肉,我们姐弟几个都会等着啃骨头,那个时候煮的肉没放多少调料,但却格外的香,因为那是一年来唯一一次啃骨头日子,到了大年初一的头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男的去贴春联。女的就在家里包饺子,晚上一家人弄点饺子一吃,就等着看春晚了。大年初一的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有人放炮了,那天我们姐弟几个都会早早的起来去给年长的拜年,因为会给压岁钱!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走亲戚,有好吃的,还有压岁钱。小的时候过年的日子总希望慢点过。特别怀念小时候的年味!
siel
记得最开心的就是放鞭炮了。黑蜘蛛5毛一盒20个,还有那种挂起来的把线拆了一个一个放,那叫一个爽呀。最好玩的就是把鞭炮插到泥土里炸出一个坑,说不出来的兴奋啊有木有。最经典的当然还得是插牛粪里,最好的牛粪不是刚拉出来那种。一定要是在太阳底下晒了好几天的那种,牛粪的表面已经硬化,但是里面还是柔软的。最好是用那种3响炮炸,爽到爆。
至于为啥爽,且听我细细道来。话说那是好多年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们村路口刚好有一堆硬皮牛屎,我们几个小伙伴又刚好有一只三响炮。彼时彼刻那堆便便着实让人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啊,现在想想真挺怀念的,哈哈。好吧话休絮繁,开整,先把硬壳挖开一个洞,把三响炮塞进去,然后点火整个过程自然是一气呵成。正当我们蹲在路边躲着等待着,来了一叔叔,见了我们疑惑着说了句:这些小屁孩在干……砰,砰,砰。干净利落,第一下人就懵了站在那,然后两想都是从里面爆,可是壳很硬。那里面自然就往出喷了呗,就像现在综艺节目那种奶油枪一样,哈哈哈哈。两响全中,那是一件全新的密格子衬衫,就这么死的不明不白。现在还记的当时那叔的表情,就像吃了 一样。憋了半天来一句:“你们这些小×娃娃”后面气糊涂了吧,没憋出来。
现如今,可能是长大了,不再觉得放炮穿新衣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吃的饭菜也没有以前那么香了,是人变了吗,还是这个世界变了。年,好像也不再是年了。只是一如既往的又涨了一岁,哎。
zhujianer1973
曾几何时,春节是我们70、80后这一代最期待的时刻:有新衣服穿、压岁钱发、春联写,当然还少不了三五个小朋友聚在一起放小炮竹,那时候的过年年味十足,一般过了腊八节,我们就开始扳着手指等着新年了。
回忆起儿时过年的趣事,总让人值得怀念,还记得年三十晚上,亲戚朋友们聚在一起吃饭,虽然菜肴没有像现在那么丰富,但总觉得那时候的饭菜特别的好吃。吃好晚饭大人们就会拿出红包给小孩子们,那时候,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属于自己的零用钱。在我们眼里,春节成了“致富”的好日子,当然了像我这样的乖孩子一般都会如数上交给父母。年三十的重头戏就是看春晚,直到现在爸妈和长辈们都特别喜欢看,而现在的我们逐渐用网络代替了春晚,吸引力也随之下降了。
到了年初一,妈妈就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美美的给我们打扮上,我们则从里到外一身新,感觉自己特别帅!到了亲戚家拜年,三五个小伙伴们拿出红包钱的一部分,迫不及待的到小店买上一些炮竹。放炮竹的乐趣在于放炮的位置特别的讲究。导火线一旦着火了,胆子小的就会立刻把它扔进水里、罐子里,发出“‘砰’‘、“啪”声响各不同;胆子大的小伙伴们则待导火线快烧完了,才把炮竹扔出,在空中爆炸。可是也有不小心的时候,就会把穿在身上的新衣服给炸出了小洞,这个时候心里就特别的担心,回去的时候会被妈妈骂。
很快春节就那么过去了,我们依旧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小孩子们总是有“每天都是春节”的美好希望。直到现在儿时过大年的记忆总是萦绕在脑海里难以忘怀。
旖旎源
小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我是个八零后的农村孩子,那时候比较穷,过年就盼望着穿个新衣服有好东西吃,村里边会有灯笼点灯,还会举行篮球赛虽然是在一片土地的操场上,但是心里不要提多高兴了,现在鞭炮都不让放了,过年就那么几天都是走亲戚,好长时间不见得朋友说话聊天,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年味儿了。
wanbin
小时候每每到腊月就天天期盼着快点过年。大年初一就可以穿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就急着出门,到街坊邻居家给长辈磕头挣压岁钱。还会吃到只要过年妈妈才会做的甜麦酒。那时候过年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