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到底有多厉害?
sothreeb
古你妹!古惑仔!
米斯特
古惑仔???敢问哪位叫兽砖家称呼辛弃疾为“古惑仔”??作为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就让你们这么贬低侮辱?提问题的你脑子进水啦?????没文化也要有个限度吧!!
maoqiushou
论武,万军丛军取上将首级,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论文,玩豪迈,玩柔情,无不信手拈来,被誊为“词中之龙”,与苏轼、李清照等量齐观。
番外篇“阿疾,知道我为什么常常带你来此山头登光望远吗?“ 残阳如血,耸立孤崖上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拐着拐杖,正目光慈祥的对一个少年问道。
”知道,南方才是我们的家,才是我大宋的大好河山。“少年略带倔强和坚毅的眼神望向南方。
老人略带赞许的微微一笑,摸着少年的头道:“不错,虽然我们身在金国,但我们永远留着大宋的血。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原本就是我大宋的江山,如今却被金人占了去,身为大宋子民,教我等有何颜面以对列祖列宗。“
老人说到这样,激动地突然咳了几声,少年连忙轻轻的抚着他的背。老人轻轻摆了摆手,接着说:”虽然祖父迫于形势,一直在金国为官,但其实身在曹营心在汉,只不过是留着这有用之躯,希望有朝一日能复我大宋大好河山,祖父也好尽点心力。
本来,我大宋岳武穆大破金兵于朱仙镇,欲直捣黄龙,我等也与岳爷爷商议好了,只等里应外合,一举击溃金人,收复失地。但可惜的是,朝廷误信奸人所言,十二道金牌将你岳爷爷召回,致使功败垂成,实在让人扼腕长叹啊!“
少年握紧了拳头:”祖父,岳爷爷自是大大的英雄,孩儿日后必当效仿之,方不愧于生于这天地间!“
老人听到这,会心一笑:”阿疾,我老了,可能是看不到克复中原的那天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希望你能永远记得,我们身上流着大宋的血,杀金贼收复我大好河山。如果有那么一天,千万记得告祭我一声,我就心满意足了。“
少年握紧老人的手,坚毅地说:”孩儿定当铭记于心,克复中原,还我河山。“
斜阳余晖落下,照在一老一少身上,那个老人叫辛赞,而那个少年,叫辛弃疾。
此后,这个少年用尽一生的心力矢志收复中原的大好河山,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用毕生谱写了壮丽华美的乐章。
1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敌占区”的汉人不堪金人压榨,奋起反抗,纷纷组织起义军。
辛弃疾就是其中一支,当时他居然拉了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入伙,原因很简单,这和尚手下有支千人小部队。
辛弃疾说服这义端和尚一起投奔了耿京帐下,深得耿京所赏识,但只看到了他的文学才华,任命其为机要秘书。
然而事实证明,头上没毛的和尚不一定都是慈悲心肠的唐三藏,义端和尚在起义军中只呆了一段时间后——背叛革命了!
没错,这花和尚挨不住苦,跑掉了!
这不是打脸了吗,跑就跑吧,居然还偷走了义军大印,准备献给金人当见面礼,求取荣华富贵,要知道,这印信可是辛弃疾所保管的,这不坑爹吗?
尼玛,士可忍孰不可忍,老辛不发威,当我是病猫了?
辛弃疾顿时爆了,当下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夺回义军大印。
惨淡月光下,少年驰马飞奔,纵马千里,日夜兼程,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终于在第三天追回义端。眼见无路可逃,义端也是狠角色,提马回刀俗作最后挣扎。少年更不答话,跃马空中,手起刀落,剑光闪,秃头落。
少年“呸”的一声,向地上吐了一口唾沫,鄙夷道:“当什么也不好,非要当叛徒!”
说罢拔马回头,径直单骑回到军中。当义端的头颅扔在耿京面前,义军的阵营顿时炸了。“厉害炸了!““牛X””辛日天!“年轻而热血的军士大喊,”真乃关云长再世也!“领导耿京赞叹道。
那一年,热血少年辛弃疾21岁,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2
少年阿疾不但文武双全,还很有战略眼光,深知这种小打小闹的起义军并非长久之计,于是向领导耿京建议,主动与临安当局取得联系,向正规军靠拢。
这耿京也非草莽之辈,只知胡乱蛮干,一听此言甚合心意,当下拍板:“阿疾,你是文化人,长得又一表人才,联系朝廷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兵速神速,说干就干,辛弃疾和战友贾瑞立即收拾行李,快马加鞭直奔南宋都城临安府。 所有的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老辛不负领导重望,果然马到成功,凯旋而还。
然而,归来途中,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坏消息传来,差点没让辛弃疾吐血。
老上司、老领导耿京,居然被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给杀害了。真是:叛徒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事实证明,起义是个技术活,不但得防敌人,更得防着自己人——大哥,从来就是用来出卖的。张安国不但出卖了大哥,还砍下大哥的脑袋投靠了金人,算纳了投名状。
老大耿京被杀,起义军群龙无首,人心涣散。由于情况不明,很多人劝辛弃疾躲起来,容后再图大事。
但此时的辛弃疾血气方刚,艺高人胆大,直言道:“躲是不可能的,怕更是不存在的。今日且看我如何拔剑擒贼!众儿郎,且随我万军中杀此不忠不义之鼠辈。”
于是,一场大宋版本的特种部队式的斩首行动就此开始。辛弃疾亲率50骑兵夜袭金营,此时的叛徒张安国正与金将happy喝酒吃肉好不快活,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50骑直闯中军帐下,于万军丛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临安正法。
这样的战绩,怕是上古名将也难以做到,而少年辛弃疾做到了,这不仅仅是恃勇斗狠,否则还没等你摸到中军帐前就可能嗝屁了,不经过精心的策划、精巧的布置和完美的执行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包括掳人后退的路线,如何摆脱追兵,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万劫不复。
所以,这种技术活你不服不行,放到现在来说,比什么美国大兵们可牛多了,当时可没什么高精间的精密电子设备、各种牛B武器可以辅助。
玩特种作战,老辛早在800多年前就玩过了,厉害了word哥。
正如他后来鹧鸪天中所写:“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后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豪情万丈!
然而,辛弃疾没有想到,这段时间成了他杀敌最惬意,最豪气万千的时光。
3
如此表现,自然引起了临安当局的重视,也使辛弃疾名扬天下,年少的辛弃疾自然也踌躇满志,憧憬着能像偶像岳飞岳鹏举一样提兵跃马,收拾旧山河,为此连上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往往很骨感,宋高宗赵构接见了这位锋芒毕露、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很是一番赞赏,但最后却给了这个年轻人一个江阴签判的文职,这个职位相当于市委书记的秘书。
从小就想着统兵一方,征战沙场的辛弃疾被授了个文职,也许在赵构看来,已经是重用了,因为大宋自立朝以来就是重文轻武,给你这个年轻人一个这么重要的文职,锻炼一番,他朝未必不可成为一方大员。
生活就是如此无奈,然而年少的辛弃疾并没有放弃努力,始终想着有朝一日能报效国家,抵御外敌,言必称抗金、克复中原,可现实却再次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南宋官场偏安于一方,始终毫无进取之心,收复中原之念,而南宋的官场更是一个只懂享乐的大染缸,主和派始终占了上风,有理想有抱负的干部没有出路,主战派更是没有立身之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京。“正是当时南宋上下的真实写照。
当年岳武穆被冤死风波亭后,主战派更是没有市场,对于这样一个不识趣的刺头,自然在波澜诡谲的政坛上饱受排挤、打压,于是这个年轻人从1181年到1207年,被频繁调任达37次之多,在被黜、调任之间蹉跎了岁月,催老了白发!
这世道竟容不下一颗单纯杀敌之心,在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为官生涯,往往时间不长就以罢官草草收场。这朝廷并不想再出现一个岳飞式的人物,幸亏还有很多人跟他志同道合,担忧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希望拯救这世道人心。
公元1175年6月,首届中国哲学高峰论坛上江西省上饶铅山县的鹅湖寺隆重举行,参会人员都是当时的名流大咖,除理学大师朱熹之外,还有著名学者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
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从此鹅湖之会成了名流大V们纷纷向往的圣地,此时的辛弃疾却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文学上的成功并不能平息他那颗恢复中原的心,每每登高远眺,壮怀激烈却无处排遣,“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冷好个秋。”
而个中滋味,只有挚友陈亮最能体会,为了排遣好友的寂寞,每年都会发动朋友圈中的三二知己好友,与老辛共同煮酒论天下,慨当以慷。
1188年秋,好友陈亮建了一个“统一大业”的微信群,相约冬天再聚铅山商讨大计。
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辛弃疾身染恶疾,无法下床,而朱熹因档期排不开,未能前来赴约。 陈亮是否会来,辛弃疾也吃不准,正思量间,陈亮在群中发来信息:“阿疾,傍晚时分,我必至,等我!”——好基友,一生的!
傍晚时分,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骑红色从驿道急疾而来,正是陈亮,顿时欣赏若狂:“阿亮,你果不负我!”,病痛居然消散。
急忙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雪映斜阳,纵谈国事,不由悲从中来,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祖统一大业奋斗不止。
两人此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以对,成为文坛佳话,每每转发朋友圈,皆引来百万加的点赞,史称第二次”鹅湖相会“,如今的铅山县,仍然留有这对好友情谊的见证——斩马桥、斩马亭。
相别陈亮,辛弃疾做诗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何等豪情壮志!
4
南归宋之后,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奔赴疆场,为国尽忠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将自己的满腔壮志豪情寄于笔端,泼洒于笔墨之间。
然而,不管身处何时,所在何地,他都始终“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时刻将大宋的统一大业装在心中,时刻铭记祖父的敦敦教诲与岳武穆“尽精报国”的拳拳之心,哪怕只给他一次机会,哪怕一次就好!
在湖南当安抚使时,尽管这个职务跟军队一点也沾不上边,他还是创办了2500名的“飞虎军”——纳尼,没听错,“飞虎军”,现在的“飞虎队”不知道山寨西贝货,取名的时候问过老辛了吗? 在福建,在江西,不管身居何职,只要给他一点阳光,他立马就能灿烂,千方百计练兵,始终不忘统一大业,时刻准备着朝廷的一声召唤,哪所用尽这一生的时间!
每个午夜梦回,似乎都能听见: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时光飞逝,岁月无情,他已不再年轻,花发早生。无处排遣之下,他开始写诗作词,当时的词坛早有苏轼、柳永、李清照等众多大咖珠玉在前,写词,对半路出家的辛弃疾来说,只能是玩玩票了。
可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词坛小白辛弃疾硬是砸开一条大道,出道既巅峰,从此再也没下来过,后人尊其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写壮志豪情,他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写报国无门,他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写婉约柔情,他有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几十年的郁郁不得志,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虽然,这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想要的只是手提三尺青锋,上阵杀敌而已。然而,这个没有什么信仰的国家,却让他深深的失望了。
5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终于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其火速回帝都临安赴任,可惜当朝廷的诏令到达铅山时,这位老人已病重卧床不起了。
但听到朝廷的诏令,老人一把跳起,策马出了府邸,他要去找回那些和他一起矢志复国的好兄弟、好战友,去一起完成那毕生的夙愿,去接过岳武穆的钢枪,还我大好河山。
廉颇虽老,尚能杀敌;黄忠虽老,犹可上阵。他要向世人证明:老辛仍可一战!
夕阳西下,一骑绝尘而出,白马银盔,手持三尺青锋,满头白发随风飞扬,但却意气犹自风发如少年,这位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金戈铁马、肆意挥洒的年轻岁月——夙愿未完,我不能倒下。
祖父的声音仿佛又在耳畔响起:够了,阿疾,你做得够好了!历史会记下你的,该歇歇了。
老人泪流满面:”不,我还行!克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还等着我去完成,我,不,能,倒,下......"
话未说完,白马嘶叫,白发老人倒于马下。
他已用尽一生最后的心力,最终只能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他还不甘心,慢慢站起身来。手指北方,大叫三声:灭那鸟国!杀贼!杀贼!杀贼!
那一刻已永远镌刻于历史之中,历史会记得,我们会记得——辛弃疾!
golddlog
辛弃疾文武双全,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南宋将领,年轻的时候,在北方义军中曾单人独骑杀了偷盗义军大印的和尚义端,后来又有率领50骑突袭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称。
心动女生
南宋词人辛弃疾,很多朋友都很熟悉了。但是绝大多数人熟悉的都只是他的诗,却不是他的人!然而大家却不知道,他的人活得远比他的诗更加精彩。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而当时这一区域已经被北方的金国所占领,南宋小朝廷却只能是偏安江南一隅。而辛弃疾却有一位心相大宋的祖父——辛赞。
辛赞在北方沦陷之后因为家族所累,而没有跟随汉人南迁,于是便在金国当了一个官员。然而在辛弃疾成长的过程中,辛赞却由始至终向其灌输的是心向大宋,光复汉家河山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在辛弃疾的心中始终将自己视为宋朝的子民,而金国则是永远的敌国。
辛弃疾在十四岁的时候便参加了金国的科举考试,随后在金国地域游历的过程中不断的搜集着金国各地的情报,时时刻刻都在为将来起兵反金积极的做着准备。
此时的辛弃疾虽然年少,但是一颗躁动的心是他已经具备了成为“古惑仔”的潜质!
一心想要反金的辛弃疾终于等来了他想要的机会。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挥师南下讨伐南宋,而在北方常年受到金人压迫的汉民纷纷起义抗金。在此起彼伏的抗金浪潮之下,辛弃疾也趁势而起,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在金国的腹地开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当然,出来混社会自然是要拜大哥的。辛弃疾于是便投入到当时的一名义军首领耿京的麾下。在耿京麾下,辛弃疾凭借着自己能文能武的才华很快得到了耿京的重用,成为其麾下最能打的小弟。
接下来便是传统的古惑仔桥段,大哥被小人暗算杀死,主角为大哥报仇!
就在完颜亮兵败之后,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朝廷建立联系。不曾想就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耿京竟然被麾下的叛徒张安国所杀,整个起义军呈现出溃散之势。辛弃疾在返回的路上得知耿京被害的消息,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带领随行五十余人偷偷潜入张安国数万大军的营地,并亲手砍下了张安国的首级。
就这样,辛弃疾带着张安国的首级南下投奔了宋朝。
辛弃疾被定义为南宋豪放派诗人,但是这实际上仅仅只是辛弃疾的一种表象状态。因为心中对抗金事业踌躇满志,所以他能够写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但是,除了上述的豪放情怀之外,辛弃疾同样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情怀。
实际上辛弃疾的词包罗万象,大到家国情怀,小到家长里短,有知己相惜,也有情爱婉转,而且其诗词不拘一格,几乎浸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其诗词会有如此多元化的表现,实际上和辛弃疾归宋之后的状态有很大关系。
辛弃疾空有北伐之心,但南宋却无北伐之志。所以这个时候原本在江湖上叱咤风云的古惑仔却没有了手持双刀砍人的机会,他只能在彼此倾轧的官场之上起起伏伏,浮沉之间岁月却已经无情的逝去,只能哀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行路无语
能与苏轼相媲美的只有辛弃疾,然而辛弃疾能文能武,恰也是所有诗人比不了的。
他有多厉害?
1 孤胆英雄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金国的土地上,这一年南宋与金达成协议,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妥协苟安,两年后,宋唯一能抵抗金军的岳飞死于莫须有。
似乎辛弃疾一出生就是为抗金救宋的。
年少,习武读书,时刻准备抗金救国。
21岁,组织聚集两千多人的起义军,自主抗金。
22岁,率领五十多人的队伍偷袭几万人的军队,将杀害起义队伍首领的叛徒,带回南宋,交由统治者处决。
23岁,带着自己组建的起义军投奔南宋期廷,正式抗金。
当许多人还在埋头苦读,考取功名时,辛弃疾已拔杆为旗,起义抗金,一战成名了。
25岁起,被朝廷搁置于地方闲职,却显示出他治民的才华。
呈策略美芹十论与九议,这是辛弃疾谋略思想的精髓。
“芹献”比喻将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但却很微贱的东西献给别人。
辗转安徽,江西,湖南等地任地方转运使,改革赋税、开垦荒地、发展商业、组织流民,维护治安...生于乱世,一身本领,上不了战场,也能干得了民政。
64岁,被朝廷再次起用,抗金一线镇江知府,然而空欢喜一场,始终未上战场。
68岁,朝廷下诏临安府任职,辛弃疾却重病不起,临死,连呼“杀贼”而逝。
68岁的老英雄,不服输,不甘心,不认命!
辛弃疾的个人英雄,不是有多少丰功伟绩,能够扭转乾坤,而是在南宋,全民偷安,连统治者只会投降服输的大局面下,就辛弃疾一人,唯其一人,毅然扛起反抗的大旗,将战争进行到底,这份胆识与担当,这份硬气与精神,无疑撑起了一个国家的灵魂与脊梁!
乱世,更需要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的英雄!2 词中圣手
这无疑是最被人称道的。
辛词传世有六百多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
豪放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
1188年,好友陈同甫,到上饶访辛,互寄唱和,这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1205年,辛弃疾66岁,任镇江知府,等待命令上战场,然而到头来空欢喜!
66岁的老将,自比廉颇,意气奋发,令人动容!杨慎列为辛词第一,表达对这位暮年英雄的崇敬!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末休。”南乡子
1203年,辛弃疾镇守江防重地,有感而发,他最崇拜孙权,能够年少有为,奋发图强,安邦定国!
相对于苏轼仕途坎坷失意后的自我超脱与旷达,辛弃疾的官场词更为真性情,他豪不掩饰的表白自己的志向,发泄对朝廷的愤怒与讽刺,流露怀才不遇的戚苦悲怆!
说他是愤青,一点不为过!
婉约的,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宁愿寂寞孤独,也不趋炎附势,伤心人别有怀抱。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
1179年,辛弃疾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惜春伤春之情中寄托对家国的忧虑与哀思,梁启超评价此词“回肠荡气,至于此极”。
田园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1181年,辛弃疾被闲置,他在上饶建了“稼轩”的庄园,书写他闲居乡野的淡泊潇洒。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鸡。”鹧鸪天
1188年,好友陈亮来访,两人在江西铅山,长歌互答,鹅湖之会,辛弃疾更是经常来此游玩,散心。
相对于官场的争权夺利,农村的恬静与安逸,与世无争,是辛弃疾心烦意乱时最能平复心绪的好去处。
相对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辛弃词更为世俗些,农家寻常之乐而已,时不时流露出愤世嫉俗来!
辛词与苏词豪放风很像,却词风更沉郁,题材更丰富,不再拘泥于个人的情绪,而是延伸到了战场上的得失与国家的兴亡,豪迈中悲愤,激越中悲怆,大开大阖,他又能将英雄气节化为儿女情长,缠绵含蓄,浪漫唯美,无论豪放与婉约,愤激与闲适,都能轻松拈来,自成一体。
正是战场上的失意,才开拓了词风的多变。
南宋之词因辛词而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辛弃疾也有被质疑的,据说他的稼轩别墅奢华至极,据说他妻妾成群...
但辛弃疾的抗争精神与诗词贡献也足以流传千古了!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陆游)
you蓝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平生所学文武双全,文成南宋词坛霸主,武能万军从中取敌首!!!
霍去病,辛弃疾,从名字就能霍去病是辛弃疾的偶像,一身所学文韬武略都是为了有朝一日挥兵北伐直捣黄龙府,封狼居壻山。
可惜,可惜。
去病常在,汉武难寻。
南宋帝皇志不在北方,朝廷又是无能求和之辈当道。
纵观这个大宋历史,名将能人辈出,曹彬,狄青,种师道,曹玮,岳飞,韩世忠,王坚,孟珙,李继隆,吴玠...可惜基本个个都遭朝廷猜忌,大宋亡国很大程度上都是皇帝防武将如防贼一样,自己作死的。
可惜岳飞与辛弃疾平生一身所学文韬武略,无处报国,明明可以成为霍去病一样名将,却没能遇到自己的汉武帝。一个明明快要直捣黄龙府的时候收复故国的时候,却遭十二道金牌召回,蒙受莫须有罪名含冤而死;一个少年奇才文韬武略皆双全,五十骑就敢万军从中取敌首,如此胆识,何等豪气冲天,可惜初露锋芒,而后数十年郁郁不得志,最终抱憾而死,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hantuwang
本人特别喜欢辛稼轩的词,简要介绍一下,史书中记载的辛稼轩,当然没有演义那么精彩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1.手刃叛徒
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2.建言献策
“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分为审势第一、察情第二、观衅第三、自治第四、守淮第五、屯田第六、致勇第七、防微第八、久任第九、详战第十。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代名词。
3.治理地方
辛弃疾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4.宋词豪放派代表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这个不用说了,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学过稼轩长短句。
参考文献:《宋史》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三口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词人,也是一位武艺高强的沙场斗士、抗金英雄。
我来简单说说辛弃疾的传奇般的一生。
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出生。这一年正是宋金战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刘锜与岳飞分别在顺昌、郾城大败金兵。北方沦陷区的人民都翘首以盼王师,可是最后梦想破灭。岳飞被召回,紧接着是宋金议和与岳飞被害,北方人民彻底被软弱的朝廷抛弃了。辛弃疾便是在金人的统治下渡过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长大成人后的他知道了中原沦陷的故事,这令他义愤填膺,渴望有一天能实现报效国家,为恢复中原尽自己的能力。
机会最终来了。
在辛弃疾21岁那年,金帝完颜亮以六十万兵力南犯,中原掀起反金起义高潮。当时耿京是中原义军的领袖,山东、河北豪杰纷纷接受他的节制。辛弃疾毅然参加义军,并在耿京麾下当了掌书记。后来发生了一件意外,辛弃疾差点因此而丧命。
原来辛弃疾有一位朋友名叫义端,也聚众一千余人起义。在辛弃疾的劝说下,义端归顺耿京。岂知有一天,义端突然盗走耿京的大印叛逃,耿京大怒,遂归罪于辛弃疾并动了杀机。辛弃疾对耿京说:“给我三天时间,倘若我没抓到义端,再杀我不迟。”
可是要上哪找义端呢?
辛弃疾冷静地判断,义端盗走耿京大印,定是要叛逃金营,遂快马急追,终于追上义端。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个大文豪,可是很多人不知,他其实武艺是相当高强的。义端知道辛弃疾厉害,便以朋友的身份乞求道:“我知道你力能杀人,希望你别杀我。”既是叛徒,还称什么朋友?辛弃疾手起刀落,砍掉义端的脑袋,返回耿京营中。耿京为辛弃疾的胆识所折服,更加器重他。
完颜亮败亡后,辛弃疾劝耿京率师归顺朝廷。耿京便遣辛弃疾奉表入奏,宋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且对他在敌后的英勇表现大加赞赏。朝廷决定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之职,辛弃疾为天平节度掌书记。就在辛弃疾返回耿京大营途中,却传来一个噩耗,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败,张安国已叛逃到金营中。
怎么办?难道就让叛徒、凶手逍遥法外吗?
不!若不严惩叛徒,何以慰耿京在天之灵呢?
辛弃疾当机立断,与统制王世隆、马全福等五十人,勇闯金营。当时叛徒张安国正与金国将领在帐中饮酒,根本没料到辛弃疾竟以区区数十人马前来劫营。这次军事行动比起美军特种部队击毙本拉登还要难,还要危险。此时辛弃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竟然一击命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生擒张安国,而后安全离开,出入金营如入无人之境。谁曾想到,一个二十二岁的书生竟然有如此之胆略与勇气。辛弃疾将叛徒押到首都临安,张安国被朝廷下令斩首示众。
后来辛弃疾在词中追忆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何等豪迈,何等英雄气概,正所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以辛弃疾之才略,完全是虞允文一类的安邦定国之才。可是最终却事与愿违,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原因有二:其一,南宋帝国与金国达成和议,辛弃疾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其二,辛弃疾性格耿直、孤傲,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自然容易得罪人。
返回南宋后,辛弃疾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呈献给朝廷。在这些文章中,他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战略主张,纵论宋金两国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处处可见其精辟之见解与深谋远虑。可惜的是,当时和议方定,不可能因为辛弃疾的几篇文章就改变政策,故而宋孝宗没采纳其意见。
虞允文当政时期,宋孝宗锐意进取,谋复中原。此时辛弃疾又上书论南北之势,持论劲直。作为沦陷区归来者,他对中原百姓“遗民泪尽胡尘里”有更多的感受,因而恢复之心,较他人为切,在抗战立场上,无妥协回旋之余地,故而难以迎合朝中多数大臣,自然被弃而不用。虞允文去世后,恢复中原之梦愈行愈远,辛弃疾的理想也越来越难实现。悲愤而不得志的他,只得寄情于诗词,他写下大量爱国主义词章。
辛弃疾的词作雄奇峻丽,充满豪迈之气,贯穿满腔爱国之情。“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文学作品中,他也表现出自己的无奈与悲愤:“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辛弃疾之才华,本来应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胆识无双,慷慨有大略,但最终被埋没了。这是辛弃疾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椒盐君。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一生做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辛弃疾他还是位很英勇的抗金英雄。
辛弃疾生下来的时候,北方已经被金兵占领了,辛弃疾的父亲也在金兵统治下做官,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辛弃疾任然想着报效大宋王朝,辛弃疾是看着同胞在金兵统治下悲惨的生活长大,让他产生驱逐金兵恢复汉室,报效国家的理想。
很快机会就来了,1161年金兵再次大局南侵,在金统治之下的汉人开始反击,当时21岁的辛弃疾,召集两千多人组成义军,正式反金,当时的金国其实也没有鼎盛时那样的强大,内部也是斗争不断,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兵败退,辛弃疾南下和南宋联系上了,但是起义军却因为有人背叛而溃散,叛徒投降金国,结果辛弃疾带着五十多人就去偷袭叛徒投奔的几万人的敌营,神奇的是叛徒居然被抓住了。辛弃疾把叛徒交给南宋进行处决,也因为此事得到宋高宗的提拔。
但是我们都知道,宋朝和金国不断开战,输多赢少,加上朝政腐败,所以很多人是不愿意和金国打仗的,主和派占了大部分,辛弃疾因为很有才干,能力也出众,朝廷也让他担任了一些要职,但是他是希望收复北方,也给朝廷上了很多奏折,但是都不被重视,因此他的志向也难以实现,另外加上他是从北方投奔而来,也影响了辛弃疾的仕途。
1207年,一直不得志的辛弃疾在病榻上,高呼“杀贼,杀贼!”带着遗憾去世。
csbarry
辛弃疾能有多厉害?这么说吧,能打的没有辛弃疾文采好,文采好的没有辛弃疾能打。
别看在青元案之中的那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经典词句出自辛弃疾之手,就把辛弃疾错认为是一个文艺男青年,要知道辛弃疾的主业从来都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上战场浴血杀敌。年少古惑仔,长大报国家辛弃疾其实是个归正人,因为辛弃疾的家乡是在山东,但是在辛弃疾出身的时候早已经是沦陷成为了金人的地盘。所以出生在北地的辛弃疾在身份上存在着不安因素,从小就见识到了汉人同胞被金人欺辱的辛弃疾,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收复故土,而这也成为了辛弃疾的一生使命。
从名字里就能看到,弃疾和霍去病的名字何其相似,这个名字来源于辛弃疾的祖父,他的愿望也是自己的乖孙子能和汉朝时期的霍去病打击匈奴一样,为宋朝夺回江山,将这些入侵的外族打跑。
所以辛弃疾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各种学习都离不开身,在后人看来辛弃疾就像是个干瘦的文人,但却不知道史书所记载的辛弃疾是个不折不扣的山东大汉,体型健硕身材高大,眼神犀利肌肉发达。
学艺有成的辛弃疾在22岁的时候加入了起义军,这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体现了辛弃疾的勇略。当时义军之中有个叫义端的人物,他和辛弃疾一起入伍,但是却叛变逃走了,而且还带走了帅印。起义军首领怪罪辛弃疾,谁知道辛弃疾立下军令状,说自己三天内拿回义端,不然自己就以死谢罪。就这样辛弃疾日夜狂追,硬生生就是把义端给抓到,并且砍下了他的脑袋。
而后起义军中又有一个叫张安国的人,为了保命所以杀了起义军首领投降金人。辛弃疾气不过直接是带人杀进了重重保护的金人营寨,这难度有多么大呢?先不说守卫森严,就是人数上也不是一个量级,辛弃疾只是带了50人,可金人营寨有着足足五万人。谁知道辛弃疾就是这么猛,硬生生把张安国给杀了,并且带着脑袋去投奔了南宋。
无奈发展副业,不得重用下的抒情然而来到了南宋的辛弃疾更难受了,正好赶上岳飞被陷害而死,主战派一时间失去了主力,主和派也是占据了上风。像辛弃疾这种积极分子很快也被皇帝打发去了小地方当官,这让辛弃疾如何受得了?
所以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辛弃疾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像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却把杭州作汴州”;一语言罢简直是道尽了辛弃疾的心酸。
但是辛弃疾不放弃,依旧是不断给朝廷上书,希望能够北伐收复故土。同时在辛弃疾湖南上任的时候,为了剿灭当地匪患,还建立了一支名为飞虎军的队伍,一时之间也是风头无两,让时人决口称赞。可惜岁月无法停留,时间一长辛弃疾也逐渐老去,但是杀敌之心依旧是没能冷却,正所谓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已过花甲的辛弃疾还能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表心意,可想而知辛弃疾是多么厉害了。
但事与愿违,南宋没能给辛弃疾机会,也没有给辛弃疾发挥的平台,终于在辛弃疾人生的最后一刻还发出了呐喊“杀敌!杀敌”。只可惜这份心意无人识,惜哉辛弃疾。
所以辛弃疾武能比岳飞,文能比苏轼,你说厉害不厉害?
liliguan
首先我并不认同所谓“古惑仔”的说法。古惑仔是地痞、流氓、小混混、非主流、不良少年的意思,怎么能跟辛弃疾联系在一起呢?
辛弃疾(1140—1207),济南历城人,少年时曾和党怀英是同窗,二人通过占卜来决定未来的命运,党得到的是坎卦,决定留在金朝发展,后来在金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人称“党承旨”;而辛得到的是离卦,于是决议南下。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激起北方民众反抗,纷纷揭竿而起。山东耿京起义后,实力迅速壮大,节制山东、河北等地数十万义军,自称天平军节度使,声势浩大。辛弃疾此时亦于家乡组织了两千多人的义军投奔耿京,被委以军中掌书记一职。辛弃疾于是向耿京提出了南下归宋的建议,得到耿京的首肯,被耿京派往南方意欲与朝廷取得联系。
1162年,宋高宗赵构于建康(今南京)召见了辛弃疾,正式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召其南归,并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然而,辛弃疾在北返途中却意外听到了一个噩耗:叛徒张安国等人已将耿京杀害,投降了金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辛弃疾自觉无法再回朝复命,经商议后,他遂率领王世隆及马全福等50人趁金兵毫无防备之际径直杀入金军大营,将正在酣饮的叛徒张安国生擒,然后策马狂奔,一路南下,“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宋史·辛弃疾传)这一年,辛弃疾仅仅23岁,这个年龄,他的偶像霍去病已经功成名就而去世,辛弃疾的表现虽不及他,但也是可圈可点,拥有了人生的一个完美开局。
凭借这次在义军中英勇而果敢的表现,辛弃疾名声大噪,“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表现出了宋高宗对辛弃疾的无比钦佩之情,随后辛弃疾被委任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归正人”在南宋是身份极其尴尬的一类人,朝廷明里将其委以闲职,实际从根本上对这类人南下的动机表示怀疑,甚至是歧视的态度,辛弃疾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辛弃疾在仕宦生涯的前期,怀着光复中原的一腔热血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广为传颂的抗金北伐主张,但朝廷对其反应冷淡,只是对其委任一些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辛弃疾一生为官多年,颇有政绩,诸如剿灭茶寇、建飞虎军、整顿福建治安等;但也屡遭弹劾,常年赋闲在家。其中的是非曲折,不再展开,一句话概而言之,他做官兢兢业业、手段非常了得;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或许会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宋史》中对辛弃疾屡次遭人弹劾,可能是因为“为尊者讳”的原因很少提及,只有他在遭到王蔺弹劾的时候言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结合其他的资料,辛弃疾屡遭弹劾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条:贪财、好色和嗜杀。罪名是罪名,但是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大家都知道辛弃疾在上饶建的带湖庄园——稼轩,据洪迈写的稼轩记记载:“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思是辛弃疾在带湖之滨买下了这一块地,用其中四成的面积建了100间房屋,又把左边的荒地开辟为田园,栽满水稻,居然绵延十支箭的射程之远。后来朱熹参观了他的稼轩之后也连连为之惊叹。
小时候都学过他的一首著名的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就写于辛弃疾罢官居上饶期间,小时候只以为是描写的普通的农村生活场景,没想到他的庄园规模竟然如此之大,这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他竟然是这样一个土豪。
辛弃疾除了其妻范氏之外,从他的很多词作中我们还了解到他至少还有五六位侍妾。由此可见,辛弃疾在经济上一定是不为钱财所发愁的。除了他出任诸如安抚使之类的官职获得的正常收入之外,有没有灰色收入,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这也正是他屡遭弹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这样一位历史杰出人物,人们实在不愿将其与“贪官”二字牵连在一起,有人便做出了考证或猜测,认为其“灰色收入”可能来源于以下方面:
1、他久为提刑官,在遇到不法奸诈之徒的时候,可能会存在压榨勒索;
2、他曾在江西提刑等任上,节制诸军,讨捕茶寇,以及组建飞虎军等,依靠军队走私经商。
不管是真是假,这些事都已经没人能说的清楚。至于他嗜杀的罪名,也是他在任上采取非常手段以迅速扭转治安而获得的。为此,他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罢官在家赋闲近20年。
无论如何,辛弃疾的一生都在为北伐而呐喊,壮志未酬,现实硬是将这样一位马上安天下的将军逼成了一代词宗。他的词作许多人都非常喜欢,小编也不例外,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更是取了“栏杆拍遍”这个网名。他生平的最大的愿望是成为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人物:“金戈铁马”、“封狼居胥”、“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而现实确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是词坛之幸,但绝非其个人之幸,亦非国家之幸。这一切都不是出于他的本意,无力改变现实的他只能寄情于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最终在“杀贼!杀贼!”声中含恨辞世。
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卒之日,家无余财,仅遗平生词、诗、奏议、杂著、书籍而已。”
离合器BG1QVE
辛弃疾出生在南宋时期的山东济南,那个时候已经是金朝的地盘了,用现在的话就是出生在白区。辛弃疾的祖父可能也是一个间谍,他虽然做了金朝的官,但实际上是一位渴望复国的英雄。在他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在十四岁去参加金朝的科举考试,就一路注意搜集情报,为以后的抗金做准备!
我们对辛弃疾最熟悉的定位也许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不过辛弃疾的才华可不止于宋词。辛弃疾虽然生于金国,可是心属宋朝,最后毅然南归,不过辛弃疾在南宋却算不上被重用,皇帝忽然想起他了便见见他,见完了又将他踢到地方上去了,这让辛弃疾郁闷不已。1161年,金主率大军南侵,这一年,辛弃疾成了北方奋起反抗的一员,拉起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投靠一支由耿京兴起的大部队,但不受耿京重视。此时,与他一块来的朋友和尚义端背叛义军,打算北走投敌。知晓后的辛弃疾快刀斩麻,埋伏途中,一把大刀去掉义端的头颅,身首异处。
后来,在得知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后,辛弃疾满腔热血率五十多人杀入敌方阵营,一把大刀,手取几万人中叛徒的脑袋,全身而退。
对于辛弃疾的表现,赵构表现的很喜欢,出于“爱护”给了他一个文官。虽然一心想做出功绩,奈何朝廷一直把他的个官职升升降降。每次都是重拳打在棉花上,内心空有报国志向而无处施展。
屋漏偏逢连夜雨,被调任还没来得及上任就遭到了弹劾。朝廷“明察秋毫”之下,官职一降再降。空有一身报国热血无处施展,只好化热血为笔墨。奈何生了白发,也没有机会再上战场,只好化满腔热血为破阵子。
manmanliao
我是人文视角,这题我来回答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多么慷慨激昂的诗句!提起辛弃疾,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位名留青史的豪放派词人。古代的文人墨客虽然不少,但是像辛弃疾写这样豪放风格的词人真的没有几个。世人只知道他与苏轼齐名以及他文学上的造诣,殊不知他还是一位驰骋沙场、铁骨铮铮的真将军,一位不折不扣的历史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时的辛弃疾胸中便有着为国争光的豪情壮志。祖父常带着他“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出生在南宋时期的山东济南,那个时候已经是金朝的地盘了,用现在的话就是出生在白区。辛弃疾的祖父虽然做了金朝的官,但实际上是一位渴望复国的英雄。在他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在十四岁去参加金朝的科举考试,就一路注意搜集情报,为以后的抗金做准备!
公元1162年,金人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南宋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二十二岁那年,他为侠义、为生死兄弟,更是做出仅率五十骑勇士突闯数万人敌营,生擒叛徒南归的壮举,可谓英雄少年,一战成名!
最后,我想用两句话来形容他,我觉得这两句话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
爱新觉罗静静
公元1160年,完颜亮准备大举进犯南宋朝廷,开始大规模征丁掠夺。由于天灾人祸,北方人民生活困苦,这次又“科役诛求,竭其膏血”。
不仅仅是对北方汉人如此,包括契丹、女真、奚等民族共征丁二十四万,使得民怨四起,金国上下矛盾重重。
汉、辽起义一时间遍布整个北方。
年仅21岁辛弃疾凭借其敏锐的政治眼光,早就发现金国内部矛盾所在,于是在金军南下之际,果断率兵起义。
所谓“盗贼蜂起,大者连城邑,小者保山泽”。
起义军势力如火如荼,大大小小人数几十万之众,仅耿京部就有二十五万人,极大的限制了金军对南宋的作战。
辛弃疾不仅仅是战斗力彪炳的武人,同时也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文人,但他不同于传统地主阶级,他投奔农民起义领袖耿京,甘愿受耿京部的节制与领导,力求将起义力量最大化。
作为义军中唯一的文人,做了耿京的掌书记,出谋划策,联系各方力量。使得义军发展更具组织,更有战略。
这也表现了他起义的目的,就是单纯的为了救国,为了民族大义,而不是政治投机分子,为了争权夺利荣华富贵。
此时金国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完颜亮被杀,完颜雍继位。开始对北方农民义军进行打击。
此时的南宋朝廷,但凡有一点远见卓识和勇气,就不会睁眼看着义军承受金军的围剿,而不予支援。
当时的形式,宋军北上,即便战役上失败,也必然在战略上取得成功。收复故土,不是不可能。
辛弃疾看到这一战略机遇,向耿京提出南归,投奔南宋朝廷,获得支援,南北夹击,必然能取得胜利。
耿京同意于是派贾瑞和辛弃疾南下觐见宋高宗。
然而辛弃疾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整个南宋上下已经沉迷于和平安乐,无心再战。
不仅如此,宋高宗不修武备,打击主战派,舆论上消磨军民抗战复土的心气。
可以说是君臣上下苟安一隅,毫无进取之心。
宋高宗假模假样的打发了辛弃疾等人,又是封官,又是封职,对于南北联合出兵,只字未提。
就在此时前线传来噩耗,起义领袖耿京被部下叛徒张安国刺杀。张安国携带耿京头颅投奔金军,一时间,义军群龙无首,在金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叛徒张安国为了一己荣华富贵,帮助金军解决了心头大患,北方最大的起义力量就此消散。
辛弃疾悲愤交加,怒从心起,不顾南宋方面的劝阻,毅然率领五十人北上。驰马直奔金军大营,五十人的轻骑队直接冲进金军五万人驻守的军营,并准确找到中军大帐。
此时的张安国和金军头领正在内部喝酒庆功,听闻下人禀报,说有个人高马大的人要见张安国,有要事向他禀报。张安国毫无疑心,便随之走出。
辛弃疾见到张安国后,把他直接横跨在马背,带着五十余人又冲出金军大营,星夜未停,赶到临安,交予南宋朝廷,并将其斩首示众。
金军几万人全程都没有反应过来,人就这么在眼皮底下被掳走,“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不过如此。
这一传奇壮举名垂千古,展现了辛弃疾机智、勇敢和不平凡的军事才能。极大了振奋人民的士气。
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活,对辛弃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也深受感染。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阮郎归
在我国像辛弃疾这种有着战斗生涯的文人是不多见的。他的作品也多与国家民族有关。他投奔南宋后多次主张北上收复故土,主张练兵。
但投降派占据了朝廷的主流,许多像他一样的主战派,都被打压,武人地位极差。久而久之,辛弃疾看透了朝廷上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北方南归的百姓也逐渐丧失了当初血性与士气。
眼看复国无望,空有一腔热血,一身本领的辛弃疾,整日郁郁寡欢。诗歌创作也没有了当初的朝气蓬勃。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