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到底有多厉害?
冰月使
我是红辰,为您解答。
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的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其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现在有的人评价辛弃疾是古惑仔之说,是因为他的忠义和豪气,他心怀天下,一心想要饮马黄河,收复我华夏河山。可惜被南宋懦弱的君臣所掣肘,让辛弃疾做了文官,满腔报国热情只能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醉里挑灯看见,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山东已经沦陷成为金国属地,他的爷爷辛赞身在敌国心在宋(可能是南宋间谍),常常给年幼的辛弃疾灌输民族大义,教他读书,习武。以致长大后的辛弃疾文可治理国家,诗词流传千古,武能在金军大营中纵横自如,杀人如探囊取物。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2000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反金起义军。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还有他的把兄弟义端和尚,义端和尚不讲义气,偷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辛弃疾任义军掌书记,说白了就是耿京的秘书)连夜出逃,准备去金人那里邀功请赏。耿京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被结义兄弟坑了,怒气上涌,当场给耿京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夺不回帅印,任凭处置。
话说辛弃疾单枪匹马去追杀义端,果然在三天内提着义端的人头回到了义军大营,引起义军士卒的热议,辛弃疾名声大震,一时间成为了风云人物。第二年(1162年)得到耿京看重的辛弃疾,去联络南宋朝廷,商议改旗易帜的事宜。
但就在辛弃疾带着朝廷下发的任命书归来的路上,却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了,并带着部分义军投靠了金人。辛弃疾怒不可遏,挑了50精兵,冲进金人所在的济州营。当时济州营中兵马上万,却抵挡不住辛弃疾一众人等,辛弃疾迅速冲进帐营,看见张安国正和金人将领推杯换盏,相聚甚欢。辛弃疾手起刀落,砍下张安国的人头,率众冲出了济州营。
回归南宋,他抵抗金人的魄力不光得到宋高宗的称赞,在宋孝宗继位后,还一度非常重视他的建议。辛弃疾为了早日收复失地也数次上疏,提出了许多北伐抗金的建议,其中又以美芹十论九议最受人称赞。
然而,满朝大腹便便,高谈阔论的大臣们对辛弃疾的热血豪情并不感冒,他们现在仍然过着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美好生活,为何要去和野蛮的金人去拼命?于是他们开始排挤辛弃疾这个外来户,拿他在金国出生说事,“你个金国出生的人,难道不知道金人满万不可敌吗?难道让我大宋军卒去送死?将我大宋百姓的安危置于何地?”
强词夺理的儒家大臣们怼的辛弃疾无言可对,甚至私下编排辛弃疾贪污军饷,是个杀人成性的酷吏,拿出以前对付岳飞的手段来对付辛弃疾,辛弃疾的结局虽然不如岳飞凄惨,但是满腔的报国志向无处施展,只可恨“空悲切,白了少年头!”
辛弃疾的诗词造诣极高,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物,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红辰说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像辛弃疾这样被埋没的人才,辛弃疾的志向是在战场上击败金人,收复中原失土,可是回归南宋后,朝廷却封了他一个文官。我想辛弃疾一定后悔了(临死前大呼:“杀贼。杀贼。”),假如他不归顺南宋,自己带着义军反抗金人,也许会有更大的作为,你认为呢?
唐风宋雨
提起辛弃疾,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乍一看,这完全应该是两个人写的词,但是这都是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接近于完人的人之一,那他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呢,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
这就不得不从他所处的大环境说起了。辛弃疾出生的地方是山东济南,但是已经被金国所占领,他的祖父还是金朝的朝散大夫,妻子也是金朝官员的女儿。但是辛弃疾并不是个苟活于世的主,他在内心苦闷的日子里,与书为伴,习兵书、读诗词,也在内心里酝酿着自己的诗和远方。
一、豪放词中壮怀激烈
宋词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宋词又有很多流派,如豪放派、婉约派等,而辛弃疾就是豪放派中的佼佼者,与苏轼齐名。豪放词著名的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还有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
他都是一种借古论今的格调,也是文人们在收到压迫、排挤、误会时郁闷心情的一种宣泄。但是别人都是在笔尖和纸上宣泄就够了,辛弃疾就不一样,是要骑着骏马,带着苍鹰和猎犬,腰间挎剑才能宣泄的。
他现存的词就有六百多首,真正写过的就不知道了,作品也被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奉若圭皋,是文人们学习和模仿的范本。
二、战马萧萧剑出鞘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为了抗金而奔波着,他在青年时就抱着一腔热血参加了耿京和李铁枪发起的抗金农民起义,但是好景不长,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把首领耿京杀害了。从临安直奔海州,杀了叛徒张安国,为耿京报了仇。这也为辛弃疾在朝廷面前证明了一下实力。他后来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担任守备工作,自己还创建了自己的特种部队——飞虎军。
但是在险恶的朝堂上就是有人会不知道前方战士浴血奋战的艰辛,数次弹劾辛弃疾,最后拿着宝剑的文人军事领袖选择了退隐山林,最后抱憾终身。
三、谋略超群难施展
在率部归宋的时候,辛弃疾献上了自己创作的美芹十轮、九议等针对防御外敌和整顿内部的方法。但是在那个奸臣当道、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这些前瞻性的写略都是不会被采纳的,也就失去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辛弃疾不管是在文坛上还是在本地论坛上都是不朽的。所谓不朽,虽然历经千年,精神却与日月同在!他根本就没有死,正如有些人根本就没活过。
蘑菇大仙
感谢邀请,我是一棹春风一叶舟。
在人们的印象里,辛弃疾只是一名伟大的词人。
殊不知,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一名有胆有识的侠客,是一位大英雄。且听我慢慢道来。
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可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而是抚剑感慨刀光剑影的一段往事。
公元1161年,金人完颜亮大举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的济南南部地区拉了一支二千余人的队伍,后加入耿京领导的山东义军。
与辛弃疾一块加入耿京义军的还有一名叫作义端的僧人,是辛弃疾的朋友。但这个义端突然叛变,“窃印以逃”,这事拖累了辛弃疾,耿京“大怒,欲杀弃疾”。辛弃疾淡定地说:“给我三天时间。”果然不到三天,追上义端的,砍下了他脑袋剑,由此受到耿京的器重。
后来,起义军张安国叛变,杀害了耿京。辛弃疾北归途中闻讯,带五人疾驰数百里,突袭济洲(今巨野),在五万金兵营中活捉张安国,并带回将其斩首示众。
南宋朝野为之震动。“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昔日常山赵子龙在曹营百万大军中三进三出,今有辛弃疾金营中视万人若无物,活捉降将,真英雄也。
可惜,辛弃疾时运不济,昏庸的南宋王朝对金人执行了求和政策,辛弃疾被弹劾罢官。
从此,江湖上少了一个英雄,但词坛上却多了一个领袖。
南宋词大致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词人应以李清照为首,而豪放派就当以辛弃疾为宗。
辛弃疾和李清照在宋词里的地位,就像唐诗里的李白和杜甫一样,广为人知。
他的词句激昂慷慨,力透纸背,“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
辛弃疾在词作中,反复称颂与不断吟咏古代英雄人物,借助历史上的英烈豪杰寄托自己的弓刀事业、疆场功名。
可惜,在那个年代,他注定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只好以词咏志。
后来南宋危在旦夕,兵败如山倒,南宋又想起了辛弃疾。
他终于有了对金作战的机会。
然而,命运再一次和他开了玩笑。任命到达时,辛弃疾早已老病在床,他也没有力量去完成这个使命了。
1207年九月初十,已经昏睡了很久的辛弃疾忽然睁开了眼睛,大喊了几声“杀贼,杀贼”后,一切归于了尘土。
男儿到死心如铁,终究,他没能实现杀敌报国梦。
思无邪
剑分三等,庶人剑,诸侯剑,天子剑。
古惑仔?这个形容词说的有一定程度上比较像,因为不同于大家的一种文人的形象,辛弃疾这个人在军事上面的成就是很高的,但是说实话,跟古惑仔比起来,辛弃疾还是稍微孤单了一点。
如果说古惑仔有一大堆兄弟的话,辛弃疾一生的朋友只有一个,那就是驱除鞑虏。北上光复中原的意志!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家位于金兵占领的区域,也就是在敌战区,辛弃疾出生了,出生之后,由于有一个不靠谱的老爹,虽然在别人手底下担任官职,但是一天到晚就想着如何光复中原,所以一天到晚的给辛弃疾灌输,如何才能光复中原?如何去抵抗敌人的入侵?就是在这个时候,辛弃疾一生的理念开始真正的奠基仪式。
十四岁的时候,辛弃疾参加金朝的科举考试,一路收集情报,为接下来的抗金事业做准备,终于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之下,辛弃疾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跟金朝对抗,并且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起义军大军,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起义军的首领被人给暗杀了,叛徒还掌管了起义军。辛弃疾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率领50个人对着这几万的叛军展开突袭,把敌人首领抓到了南宋!我想对于古惑仔这一个词语的见解问题,主应该是来自于证,但是在这之后,辛弃疾所作的事情跟古惑仔基本上搭不上界,为什么?看过秦时明月的系列动画片,天行九歌的话,就知道韩非子曾经说过天下分为三种剑,庶人之剑,诸侯之剑,天子之剑,古惑仔做事情呈一时之勇,这是庶人之剑,之后辛弃疾为了整个南宋北上光复中原的事情,做了诸多努力,都可以在政治上面对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诸侯之间。
主要体现在五件事情上首先第一点,辛弃疾回到南宋以后曾经多次上书给皇帝,并且对于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和敌方防御上面的漏洞做过详细的记录,而且汇报给了当时的军事指挥员,与此同时,它也书写了大量的豪放派的爱国主义诗词来为国家传达一种要求。(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北上光复中原的意志。
这件事情辛弃疾组建虎儿军,这支军队的组建可以看作辛弃疾一生的缩影,他想北上光复中原,但是朝廷不肯,他想组建虎文军,朝廷不肯,因此拿出金牌去要求辛弃疾赶紧把这个工程给停了,因为你要组建军队,先得修军营,细节将金牌扣了下来,而且命令工程短时间内必须完工,有人告诉他工程里面缺少瓦片,他就要求当地居民在自己屋顶上面的瓦片稍微匀一下,然后政府出十文钱买你十个瓦片,接着石头又不够用了,辛弃疾就写下命令说如果说僧人或者是囚徒,可以自愿去搬运石料的话,那将免除徭役或者是罪行这样的话,石料在十日之内全部办妥。
就这样,辛弃疾在朝廷死命令下来之前,把军营给修好了,朝廷一看,军营都修好了,那也没有必要再把这支军队给裁撤掉了,所以就把虎儿军给组建了下来。在这之后,金朝曾经多次对南宋发动进攻的时候,虎儿军多次北上去阻挡金兵的进攻,作为这只军队的组建人,辛弃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但是,组建完这支军队以后,辛弃疾就立刻被朝廷给外放了。他的功劳全让别人给拿了。
第三件事情。辛弃疾在组建虎儿军之后,去管过海防的事情,使期间,辛弃疾主张军队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武备库,也就是武器库,因此,辛弃疾出资让当时的当地政府组建一个武器库,要求储备1万件盔甲。后来盔甲还没筹集完毕,又有人向朝廷告状,说辛弃疾挪用公款,然后又被撤了。
第四点事情。辛弃疾在因为海防武备库的这件事情上面被人诬告以后,接近于十年的时间,没有参政,在十年之后终于被重新启用,并且要求他主管长江的防务。辛弃疾在任期间多次的购买武器装备,比如说铠甲,军械,还有就是派出间谍到敌占区去获取情报,又被人诬告说挪用公款。
第五件事情,当时辛弃疾的好友在朝廷遭遇别人围攻的时候,这位好友提出要北伐稳固自己的地位,辛弃疾实际上心里也明白,这位好友究竟做什么,但是即便是如此,他仍然在病重的情况之下,上书坚决拥护北伐主张。
总之,作为一个豪放派的词人,辛弃疾文武双全,武当然是指军事上面的建树,而文不仅是代表着他写作的才华,还代表着他文治的能力,所以说说他古惑仔这一点有点儿小看他了,他手里拿的不是庶人剑之间,而是诸侯之剑。
可惜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那南宋在军事上面的懦弱,迫使着辛弃疾这样的主战派,没有办法发挥出自己该有的能量,在难受有接近20年的时间,辛弃疾一直处于被闲置的状态,即便是他那位好友,他的主战派也必须打一个引号。他所谓的北伐只不过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而没有像辛弃疾这样以北伐作为自己责任,所以我说辛弃疾一生只有一个意志陪伴着他走。过了余生,那就是北上光复中原的意志,比起古惑仔有一大堆兄弟帮你。辛弃疾这一生走的太过于孤单了。
Miss--鄺
中学时,最喜欢读他和苏东坡的词,真的如古人所说,他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但那时,我们想象辛弃疾,无非就是比较“喷青”,喜欢喝点酒,喜欢吹点牛,但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他还是位“大侠”。《三国演义》中说张飞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多少有点吹嘘的成分。但这位辛大侠,在20多岁时,还真带50人冲入数万金兵中,生擒叛将,神奇的是,竟无一人伤亡。
时势弄人,这位本该征战疆场的将军,最后却是笔耕文坛,留下一组美芹十论和大量诗词。
令人更想不到的是,那双拿惯了刀枪的手,竟能写得一手好字,并且他的字全然不似他的盖世武功和气吞万里如虎的词风,而是浑厚沉婉,流畅自如,充满方正挺拔之气,全无剑拔驽张之态。
去国帖是辛疾疾留下的唯一墨迹,时年他36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MatrixYY
一心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同志一生坎坷,终其一生都想要成为像岳飞辣样统领千军万马上阵杀敌的大将
可惜,他只能成为留下无数名句的著名词人,想想南面有一丢丢失落
在非他第一喜好的领域,却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大拿,辛弃疾是成功的
虽然他个人的抗金事业是失败了,但为此他付出了诸多努力,而且卓有成效
比如说,他个人就是个武功高强的大侠,可以一个打五个.....
天赋异禀、骨骼惊奇的辛弃疾——独孤求败谈不上,至少是个武林盟主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他出生于宋金战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岳飞大败金国兀术,沦陷区的人民都翘首以盼王师归来,可是最后梦想破灭,岳飞被杀,抗金变成议和,北方人民被懦弱的政府无情的抛弃了
而辛弃疾就在金人的统治下度过了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长大成人后的他知道了中原沦陷的故事,这令他的心里默默种下一颗种子——报效国家,收复中原!
机会来了!完颜亮起兵60万大举南侵,中原掀起反金起义的高潮,辛弃疾毅然参军并最终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原来,这个天生的词人骨子里却有大侠的梦想,既然怀揣这个梦想,那就应该风雨兼程,苦心磨砺;多年以后终成一代武学宗师?
错了,辛弃疾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超凡脱俗,成为一代大侠,知名度高、难度系数大,有点类似段誉,学会了六脉神剑以后,一时间难逢对手
一战成名却非天下知——大侠出山,从来都是一马平川的!参加了起义军的辛弃疾并不平凡。他跟着第一个老大混了一段时间,并规劝这个老大归顺了更强的大哥,这位大哥很高兴。但是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辛弃疾的老大竟叛变了。他带着新认识的大哥的大印叛逃,独留辛弃疾案子悲伤
大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对辛弃疾同志动了杀心。但辛弃疾同志却丝毫不慌乱,并许诺三天之内把前老大抓回来就地正法,以示忠心。
一般人借这个机会就溜了,因为那个人叛逃的地方是金营
然而我们武艺高强的辛弃疾同志,快马加鞭竟然撵上了前老大,这个老大也是窝囊,他深知辛弃疾武艺高强便跪地以朋友之情乞怜活命
我们的辛弃疾同志也不是善茬,“既然是叛徒,还称什么朋友?”手起刀落带着前老大的脑袋去跟现任老大汇报。这小子,胆识能力可以啊!随即辛弃疾收到器重
完颜亮败亡之后,辛弃疾又再次规劝归顺朝廷,这个老大也是对国家忠心耿耿,遂奉表入奏,归顺朝廷。
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加以赞赏,随后封为天平节度掌书记,在他和老大开开心心的回营路上,却传来一个噩耗,老大被叛徒所杀,起义军崩溃,叛徒又逃走了,而且还是金营......
靠!难道就让叛徒、凶手逍遥法外吗?
绝世高手上线,尔等宵小拿命来!——终于有C位出道的机会了!“不,待我去逮住他!”大侠辛弃疾上线了,他立刻带上五十人的特种小队,飞奔至金营,当时叛徒郑和金国将领在营帐之中饮酒,未曾想到辛弃疾竟然敢以几十人前来劫营。
这次军事行动可比海豹部队击毙本拉登还要难,还要危险。但此时辛弃疾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竟然一击命中,直取叛徒,而后安全离开,出入金营如入无人之境。
谁曾想到,如此有胆略和气势之人,仅仅是一个二十二岁的书生!
叛徒被押到首都临安,被下令斩首。而后来辛弃疾在词中也追忆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这是何等豪迈,何等英雄气概,正所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以辛弃疾之才略胆识,完全是安邦定国之才,但最终事与愿违,英雄并无用武之地
绝世高手的寂寞——无用武之地的老辛只能退隐江湖一心报效祖国而且武艺高强的辛弃疾,怎么就壮志未酬了呢?原因不外乎两个
其一,宋金和议已然达成,辛弃疾与岳飞等名将们一样,未能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反而因主战而受到统治阶级的迫害,结局惨的如岳飞,结局稍好一点的如韩世忠(告老还乡)
其二,因为是大侠,可能影响了其性格。辛弃疾由于太过于豪爽耿直,进而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是不具备政治手腕的,所以容易得罪人。
“你有天大的本事?那又何妨,皇帝看不见,你能咋地?”
所以,初露锋芒的辛弃疾就这样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和横刀立马的理想追求
无奈的辛弃疾只能纵情于诗词之间,借此抒发自己的内心,所以辛弃疾虽然没有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却留下了无数振聋发聩的名句
或许,那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数书”就是他对自己最真实的写照,虽然豪迈却也无奈,自始至终他都未能完成自己的梦想,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以辛弃疾之才学,本该是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为当世之名将、后世之敬仰;可最终还是被埋没了
这是辛弃疾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nelucifer
扯淡!
辛弃疾怎么是古惑仔?
古惑仔是什么人?横行不法,砍砍杀杀,哥们义气,吃喝嫖赌。
辛弃疾是什么人?一心驱除鞑虏,收拾河山,奈何郁郁不得志,寄情文字,寓心田园。
说他是古惑仔,可能是因为他做武将的一面。
驱除鞑虏,是因为他受不了做亡国奴,不堪忍受异族的凌辱和驱使。
凭的是一腔男儿血,只为家国尊严。
有人偷了起义军的大印。
他孤身追赶,斩杀叛军,夺取帅印。
他不为钱财,不为名利,只为忠义,对家国的忠义。
正因为对家国忠义,他才说服起义军首领归附南宋朝廷。
他受命联络,归来却见首领被杀。
面对人心涣散,他大喝一声,必杀此贼,带兵追赶。
终将叛徒擒拿,带回杭州,交朝廷定夺。
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
他活了六十七岁,就从这一年断了他的戎马生涯。
从此以后,他在南宋朝廷下活了四十余岁,非常尴尬的岁月。
但是他没有苟且活着,他从未放弃过他的雄心。
一有机会,他就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北上。
让他去湖南当个安抚使,本来是一个地方小官。
他却创造了一支“飞虎军”
建军之日,连日阴雨,无法烧瓦建房。
他就要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建成营房。
这干练的工作作风,是哪一个古惑仔能比的?
发生叛乱,朝廷让他前去平叛。
他完成任务,却向皇帝上书,造反都是官家逼迫,不治理官家,必然更多叛变。
这见识,是哪一个古惑仔能比的?
但是四十年他被皇帝闲置了二十年。
这二十年,他把自己的理想写到诗词里。
他写自己的雄心: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更多的是写自己的无奈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他满腹经纶,美芹十论到老来,只能换成种树书。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做农家种树书。
没有他,我们现代汉语要逊色几分吧。
请大家以后不要用古惑仔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我们的诗人,其实除了辛弃疾,我还见过有人说李白是古惑仔。
用这种贴便签的形式,把我们的文化简单化,平面化。
也让我们历史的伟人矮化,庸俗化。
或许这样的词语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如果我们的文化只能这样降格才能引起关注,岂不是中华文化之悲。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陈石头
战地诗人,硬核词宗,一手握笔,毫间诗词篇篇不朽;一手拿刀,万军从中来去自如。辛弃疾这一辈子,活得太精彩。
一般提起古代的硬核文人,许多人都会想到诗仙李白。
历史上的李白,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一名剑客。李白的剑术,师从裴旻。要知道这个裴旻可大有来头,他乃大唐第一剑客,人称“剑圣”。所谓“唐代三绝”,有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以及他裴旻的剑舞。
《新唐书》有载,说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而李翰林集序中的记载更是厉害,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而在李白自己的诗里,更是有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迈句子。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身手了得,李白才敢在仅二十来岁的年纪,便一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遍半个大唐。
所以李白不仅诗写得好,打架更是厉害,堪称大唐第一古惑仔。
然而历史上的辛弃疾,远比李白要硬核。人家可是武将出身,不仅词写得好,打仗更是一等一的好手。辛弃疾是将帅之才,无论是领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统军于高台上运筹帷幄,那都是信手拈来。
他曾率五十勇士,于敌营万军之中,勇擒叛将张安国,为老帅耿京报仇雪恨。也曾节制江西诸军,仅用月余时间,便平定了为祸一方的茶商军,可以说是有勇有谋。
想想李白再厉害,那也只是在江湖上小打小闹而已。甚至连所谓的“手刃数人”,都有可能是吹牛。毕竟历史不是武侠小说,即便是大侠行走江湖,那也不敢轻易惹上命案。尤其是像李白这种曝光度极高的名人,他若是真杀过人,保密还来不及呢,哪还敢让人知道?
再看看辛弃疾在战场上,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那可是正儿八经的生死搏杀啊,明显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打宋朝,攻破北宋都城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宋室南渡,史称靖康之变。
公元1140年,也就是北宋灭亡后的第13年,辛弃疾生于山东。此时的北方正处于金人统治之下,汉人受尽屈辱。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辛弃疾,少年便怀有壮志,一心想要驱逐金人,恢复中原,重拾旧山河。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集结六十万大军,分四路南下攻宋。金人暴虐,途径中原之时,一路烧杀抢掠,作恶多端。中原汉人不堪其扰,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北方大地,烽烟四起。其中山东义军首领耿京,聚众数十万人,声势最为浩大。
辛弃疾没有错过这次机会,他在老家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投奔耿京。那一年,辛弃疾21岁。
作为日后宋朝词坛的一代宗师,辛弃疾学识过人,文笔了得,是故被耿京任命为军中掌书记,负责管理印信文书。不过相比于笔杆子上的锋芒毕露,年轻的辛弃疾显然是刀把子拿捏得更为娴熟。
当初辛弃疾投奔耿京,所带队伍中有一人,名为义端。这义端是个和尚,但却不是什么正经和尚,早年间就因为不遵守寺院清规而被驱逐。而后来跟着辛弃疾投军,也不过是为了趁着乱世发点儿横财。
一日,他趁着辛弃疾不备,偷走了其所掌的印信,企图送往金军大营邀功。辛弃疾发现之后,直接翻身上马,单骑追截,于金军营前将义端斩落马下。不仅成功追回了印信,还给金军来了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
经此一事之后,耿京对于辛弃疾愈发器重,逐渐让其进入到核心管理层,参与决策。后来金国朝中内乱,金主完颜亮被杀,诸王公忙于争权,伐宋平叛之事暂缓。辛弃疾被耿京委以重任,南下江左,负责与南宋朝廷接洽,以图中原。
辛弃疾不辱使命,成功和朝廷接上,耿京被委任为天平军节度使,节制河北诸路义军,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就在辛弃疾回去复命之时,却突闻噩耗,义军生变,主帅耿京被杀。
当时耿京麾下有一将领,名叫张安国。此人被金人收买,于辛弃疾下临安后发动叛变,杀掉了耿京,卖主求荣。
辛弃疾回来之后,知道耿京是为叛徒所害,愤怒不已,誓要擒下叛徒为其报仇。当时张安国掌控济州,麾下有五万大军,而辛弃疾只带了五十人前去。五十人对五万,怎么看辛弃疾都不像是去报仇,而是在去送死。且不说辛弃疾能否成功,单就是这份胆识,就足以让人佩服。
然而,谁曾想到,辛弃疾就是靠着这五十人,生擒了叛徒张安国。最后,张安国被押回临安,斩首示众。
一般形容猛将,都说是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他辛弃疾则是于万军从中把敌将生擒,难度系数只高不低。在那个称臣偏安的憋屈时代,辛弃疾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热血。
经此一役之后,辛弃疾在军中人气大涨,名重一时。人人都知道,义军里面有个叫辛弃疾的猛将。甚至连皇帝宋高宗都对其称赞有加,大有收揽之意。果然,没过多久,辛弃疾便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阴签判,辛弃疾由此正式步入仕途。那一年,辛弃疾23岁。
原本辛弃疾以为,入仕朝廷,将会是他人生的新起点,距离收复中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但事实上,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包括皇帝在内的大多人早已是乐不思蜀。即便辛弃疾屡次建言,请求北伐,但终究都是石沉大海。对于辛弃疾梦想而言,这不是乘风破浪的大船,而是拖后腿的累赘。
最终,辛弃疾没能如愿统兵一方,挥师北伐。而是转仕地方,来到江南腹地任职,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辛弃疾正是因为壮志难抒,才有了那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或许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里面写得更直白: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当然,即便如此,辛弃疾也没有就此消沉。
在地方上为官之时,辛弃疾依旧保持了他那种雷厉风行,杀伐果决的战场处事风格。武将出身的辛弃疾,没有文人官场上的那些弯弯绕,从来都是硬刚。如果不服,就打到你服。是故,辛弃疾所到之处,所治之地,无不政治清明,治安良好。
公元1175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提点刑狱,负责这里的治安管理。而当时的江西,匪患横行。尤其是当地的茶商军,公然对抗官府,屡剿不止。所谓茶商军,其实就是一批贩私茶的商人组建的武装。他们因不满官府的茶叶征税,从而采取武力对抗。
茶商军本就背景深厚,有着诸多利益牵扯。再加上他们多游离于山林之中,神出鬼没,踪迹难寻,即便官府曾派重兵围剿,也很难有多大效果。所以,茶商军在江西当地,算得上是一方土霸王,行事极为猖獗。
辛弃疾到任之后,针对茶商军的特点,一方面抓紧训练军队,以期适应山林作战;一方面严厉打击走私,切断茶商军的利益输送渠道。如此双管齐下,茶商军是打也打不过,躲也躲不得,最终只能是选择归服投降。
更难能可贵的是,入仕近二十年,辛弃疾仍旧不忘初心。他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执着于北伐。为此,他不仅屡次上书朝廷,还亲自在地方上训练部队,演练兵法,以备未来之用。
然而,对于腐朽偏安的南宋朝廷来说,想辛弃疾这样的热血之士,反倒成了异类,与大家格格不入。他们看不惯辛弃疾的刚直不阿,豪迈倔强;更无法忍受他对于收复中原的执着。
最终,在公元1180年,辛弃疾因“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遭到弹劾罢官,由此赋闲家中。这一年,辛弃疾41岁。
此后二十年,辛弃疾大都赋闲在家,壮志难酬,只能寄情于诗词,自号稼轩居士。
对于辛弃疾而言,这样的生活自然舒适,但却不开心。想想当初年纪轻轻便立下壮志,一心想要恢复中原,重拾旧山河。甚至自己亲身披甲上马,浴血奋战,只为实现心中之抱负。如今自己年过四十,壮志未酬不说,还看不到一点希望,实在是令人唏嘘。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理想难以实现的憋屈,辛弃疾才会写下“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句子来吧。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那首著名的破阵子,其实也是写于这一时期。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词的上阙: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看到如此豪言壮语,似乎辛弃疾又将披甲上阵,所向披靡。
然而这首词真正的核心确实在下阙: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句“可怜白发生”,道尽了多少心酸?
当然,虽然嘴上说着壮志难酬,英雄迟暮,但辛弃疾的那一腔热血并没有冷却,他始终留存着一丝期盼。
终于,在公元1203年,主战派韩侂胄主政,大量的主战官员得到重用,辛弃疾也迎来了自己所期盼的时代,再度入仕。那一年,辛弃疾64岁。
此时的辛弃疾虽然年迈,但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精神。正如辛弃疾自己在永遇乐中所写: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不过,辛弃疾真的老了,在猛的人,也斗不过时间。即便是在韩侂胄的主持下,北伐如火如荼,辛弃疾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披甲上阵,于沙场点兵,真是可怜白发生啊。
公元1207年冬,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而就是在这一年,南宋主战派首领韩侂胄被害,轰轰烈烈的开禧北伐宣告失败。
很庆幸,辛弃疾死在了北伐失败之前,不然他又要多一次失望。
回看辛弃疾的一生,除了憋屈,还是憋屈。他一声都在盼望北伐收复故地,少年英雄,踌躇满志,以为终于可以回归报效祖国,然而却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终究是壮志未酬。想想那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写照?
对此,我只能说,南宋配不上辛弃疾!
赵亮06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光看这句撩妹必备的经典爱情词,大家眼前大概会浮现出一个清癯儒雅、浑身散发着书卷气的男青年形象。
然而抱歉,这首诗成功地骗了我们。
南宋思想家、大文学家,同时也是辛弃疾的好基友陈亮,如此评价辛氏: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语文课本也没有完全说实话,书上的辛弃疾长这样。
而史书的记载则是: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
真实的辛弃疾,穿衣显瘦,脱衣有肉,走在街上分分钟秒杀一波网红。
不同于张飞、李逵这类大老粗,辛弃疾集刚猛与柔情、彪悍与细腻、粗放与婉约于一体,堪称大宋最有才华的肌肉猛男。
国破家亡,匹夫有责
辛弃疾出生时,宋朝半壁江山沦入敌手。宋高宗不光生理上痿了,气节上也痿了。随便爸爸和哥哥怎么在北大荒受罪吧,朕只想在杭州继续乐呵。
辛弃疾的家乡历城——今“浩克”山东首府济南,就此沦为金国地盘,不过辛家一点也不好客,对异族人恨之入骨。
祖父辛赞给他取名“弃疾”,除了想让他平安长大,更主要的寓意是,学习西汉那位牛叉的英雄霍去病,把北边的胡虏爆成渣打出翔,有多狠就干多狠。
这个名字,给辛弃疾46个DNA全部烙上思想钢印:哥们儿就是个大写的不服!
习武、撸铁、骑马、学兵法……,少年辛弃疾出场带着BGM,活生生把人设从书香门第改为古惑仔。
没有太多为什么,国破家亡,匹夫有责!
晚年时回忆这段经历,辛弃疾虎老雄心在,作词曰:“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双陆和坐客韵
有仇必报,生死不计
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南下侵宋。
辛弃疾奋而起兵,拉起2000人的队伍,投奔山东义军首领耿京。这一年,他才22岁。
义军中一个叫义端的和尚,知道义军很多底细,突然间叛逃。
辛弃疾愤怒不已,立下军令状,三天捉回这厮,否则提头来见。
他飞驰追赶,竟然奇迹般抓住义端。
义端大拍马屁说,我能看清你的本相,你乃是一头神兽青兕,力能杀人。
马屁拍得虽响,但辛弃疾可不吃这一套,手起刀落,提头归报。
再后来,军队里出了个叛徒张安国,还把义军老大耿京杀了投降金兵。
耿京对辛弃疾有知遇之恩,既是带头大哥,又是义气汉子。古惑仔最重什么?一个义字。有恩必酬,有义必践,有仇必报,生死不计!
作为当时的铜锣湾扛把子,辛弃疾听到消息就怒了,带着50骑就闯入金军5万人的大营,一顿猛冲,把正在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张安国绑走。
金军目瞪口呆,见过狠的见过愣的,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等到回过神来去追,辛弃疾早跑远了。
宋高宗听说这事后,惊得下巴都快掉了,而靠着这杀叛徒不眨眼的劲儿,辛弃疾成功出道。
壮志遭挫,悲愤难抑
回归宋朝后,辛弃疾壮怀激烈,满以为能率军北伐,不料却一头撞上了南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的好诗好词,都没这首野诗扎心。
为了和议,岳飞都被那些人害死了。
力主抗金的辛弃疾,也在和议浊浪中被压制,宋高宗懒懒地打发他去南方,当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官。
一腔热血全部喂了狗,辛弃疾内心的悲愤,失落,不解,可想而知。
他路经建康,遥望大江北岸,写下那首向青天控诉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字字看来似悲秋,声声浸透皆是血。
烈士暮年,豪气不减
然而有志之人,即便壮志难酬,立起来的Flag,仍然光辉夺目。
他向朝廷进献美芹十论九议,虽然不被采纳,但仍直谏不已。
在湖南做地方官,辛弃疾痛感当地武备不立,匪患横行,于是力排众议,甚至不惜先斩后奏,组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飞虎军”。
古惑仔不可怕,最怕有文化的古惑仔。
成军之后,时人交口称赞:雄振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即使是数十年后,古惑仔已成花甲老人,听说朝廷意图北伐,辛弃疾雄心未灭,作词曰:男儿到死心如铁,看只手,补天裂。(《贺新郎》)
为示心迹,他又写下那首传为千古绝句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还不老,我能打十个!
时代终究没有给辛弃疾挥兵北伐、恢复中原的机会,但在稼轩的词中,他的豪气与初心,历经千年而不朽: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也正是因为心中不灭的这份豪气,和古惑仔永不言败的精神,才让他的词有着一种战场杀敌的气势。
1200年,辛弃疾给去世的好友朱熹写悼词: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为公死,凛凛犹生。
这词,何尝不是辛弃疾自己的写照。饱经沧桑,皎皎如莹。斯人虽已故去,但那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魄力,却垂之青史,愈久愈明。
张鸿镜建筑师
谢邀!先祝大家阅读愉快!
说辛弃疾是古惑仔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他确实干了古惑仔干的事,在我们的现代人的眼里,辛弃疾就是个书生,可是每每读他的诗词总觉得不是一个文人雅士所能写出来的。能文能武,南宋时期的双料“冠军”!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就这种词读起来荡气回肠,虽然这是描述他人,但毫无疑问古惑仔最喜欢的就是吹牛,想当年我拿着西瓜刀,从南天门砍到北天门……!同时也是豪放派的鼻祖。作为有文化的古惑仔,发起火来连自己都怕。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诗人里面最会打战的,清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陈世焜说辛弃疾是词坛里的飞将军!古惑仔不可怕,就怕古惑仔有文化,连装X你都装不过他。
南宋监察御史王蔺称辛弃疾:“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辛弃疾这个人用起钱来就像撒沙子一样,杀起人来就像割草一样。你看看这完美的符合了古惑仔的要求。据说辛弃疾年轻时在北方义军中曾单人独骑杀了偷盗义军大印的和尚义端。也率领过五十骑突袭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的壮举,这些都证明他就是一个不贪生怕死、勇敢果断的一位“古惑仔”。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蚂蜂荣
辛弃疾其实生于汴京沦陷后的金人占领区,到他这一代其实距离宋朝比较远了。他出生前15年北宋就灭亡了,所以说严格来讲,辛弃疾是标准的金国百姓。
然而,他在祖父培养下,从小就心念故国,21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为掌书记,被派往南宋递交文书。
正值金主完颜亮被虞允文大败于采石之际,辛弃疾兴奋无比,准备北返后联络中原豪杰抗金杀敌。但是当他回到北方后,意想不到的是义军首领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暗害,致使义军溃散。辛弃疾义愤填膺,立即率领五十骑兵冲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率万余义军投奔南宋。
奇袭金营,生缚叛徒,献俘建康,壮声英概,盛名一时。这就是他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生平第一快事。
他后来写了一首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上阙描绘的就是这件事。
hantuwang
本人特别喜欢辛稼轩的词,简要介绍一下,史书中记载的辛稼轩,当然没有演义那么精彩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1.手刃叛徒
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2.建言献策
“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分为审势第一、察情第二、观衅第三、自治第四、守淮第五、屯田第六、致勇第七、防微第八、久任第九、详战第十。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代名词。
3.治理地方
辛弃疾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4.宋词豪放派代表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这个不用说了,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学过稼轩长短句。
参考文献:《宋史》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三口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词人,也是一位武艺高强的沙场斗士、抗金英雄。
我来简单说说辛弃疾的传奇般的一生。
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出生。这一年正是宋金战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刘锜与岳飞分别在顺昌、郾城大败金兵。北方沦陷区的人民都翘首以盼王师,可是最后梦想破灭。岳飞被召回,紧接着是宋金议和与岳飞被害,北方人民彻底被软弱的朝廷抛弃了。辛弃疾便是在金人的统治下渡过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长大成人后的他知道了中原沦陷的故事,这令他义愤填膺,渴望有一天能实现报效国家,为恢复中原尽自己的能力。
机会最终来了。
在辛弃疾21岁那年,金帝完颜亮以六十万兵力南犯,中原掀起反金起义高潮。当时耿京是中原义军的领袖,山东、河北豪杰纷纷接受他的节制。辛弃疾毅然参加义军,并在耿京麾下当了掌书记。后来发生了一件意外,辛弃疾差点因此而丧命。
原来辛弃疾有一位朋友名叫义端,也聚众一千余人起义。在辛弃疾的劝说下,义端归顺耿京。岂知有一天,义端突然盗走耿京的大印叛逃,耿京大怒,遂归罪于辛弃疾并动了杀机。辛弃疾对耿京说:“给我三天时间,倘若我没抓到义端,再杀我不迟。”
可是要上哪找义端呢?
辛弃疾冷静地判断,义端盗走耿京大印,定是要叛逃金营,遂快马急追,终于追上义端。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个大文豪,可是很多人不知,他其实武艺是相当高强的。义端知道辛弃疾厉害,便以朋友的身份乞求道:“我知道你力能杀人,希望你别杀我。”既是叛徒,还称什么朋友?辛弃疾手起刀落,砍掉义端的脑袋,返回耿京营中。耿京为辛弃疾的胆识所折服,更加器重他。
完颜亮败亡后,辛弃疾劝耿京率师归顺朝廷。耿京便遣辛弃疾奉表入奏,宋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且对他在敌后的英勇表现大加赞赏。朝廷决定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之职,辛弃疾为天平节度掌书记。就在辛弃疾返回耿京大营途中,却传来一个噩耗,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败,张安国已叛逃到金营中。
怎么办?难道就让叛徒、凶手逍遥法外吗?
不!若不严惩叛徒,何以慰耿京在天之灵呢?
辛弃疾当机立断,与统制王世隆、马全福等五十人,勇闯金营。当时叛徒张安国正与金国将领在帐中饮酒,根本没料到辛弃疾竟以区区数十人马前来劫营。这次军事行动比起美军特种部队击毙本拉登还要难,还要危险。此时辛弃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竟然一击命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生擒张安国,而后安全离开,出入金营如入无人之境。谁曾想到,一个二十二岁的书生竟然有如此之胆略与勇气。辛弃疾将叛徒押到首都临安,张安国被朝廷下令斩首示众。
后来辛弃疾在词中追忆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何等豪迈,何等英雄气概,正所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以辛弃疾之才略,完全是虞允文一类的安邦定国之才。可是最终却事与愿违,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原因有二:其一,南宋帝国与金国达成和议,辛弃疾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其二,辛弃疾性格耿直、孤傲,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自然容易得罪人。
返回南宋后,辛弃疾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呈献给朝廷。在这些文章中,他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战略主张,纵论宋金两国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处处可见其精辟之见解与深谋远虑。可惜的是,当时和议方定,不可能因为辛弃疾的几篇文章就改变政策,故而宋孝宗没采纳其意见。
虞允文当政时期,宋孝宗锐意进取,谋复中原。此时辛弃疾又上书论南北之势,持论劲直。作为沦陷区归来者,他对中原百姓“遗民泪尽胡尘里”有更多的感受,因而恢复之心,较他人为切,在抗战立场上,无妥协回旋之余地,故而难以迎合朝中多数大臣,自然被弃而不用。虞允文去世后,恢复中原之梦愈行愈远,辛弃疾的理想也越来越难实现。悲愤而不得志的他,只得寄情于诗词,他写下大量爱国主义词章。
辛弃疾的词作雄奇峻丽,充满豪迈之气,贯穿满腔爱国之情。“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文学作品中,他也表现出自己的无奈与悲愤:“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辛弃疾之才华,本来应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胆识无双,慷慨有大略,但最终被埋没了。这是辛弃疾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椒盐君。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一生做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辛弃疾他还是位很英勇的抗金英雄。
辛弃疾生下来的时候,北方已经被金兵占领了,辛弃疾的父亲也在金兵统治下做官,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辛弃疾任然想着报效大宋王朝,辛弃疾是看着同胞在金兵统治下悲惨的生活长大,让他产生驱逐金兵恢复汉室,报效国家的理想。
很快机会就来了,1161年金兵再次大局南侵,在金统治之下的汉人开始反击,当时21岁的辛弃疾,召集两千多人组成义军,正式反金,当时的金国其实也没有鼎盛时那样的强大,内部也是斗争不断,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兵败退,辛弃疾南下和南宋联系上了,但是起义军却因为有人背叛而溃散,叛徒投降金国,结果辛弃疾带着五十多人就去偷袭叛徒投奔的几万人的敌营,神奇的是叛徒居然被抓住了。辛弃疾把叛徒交给南宋进行处决,也因为此事得到宋高宗的提拔。
但是我们都知道,宋朝和金国不断开战,输多赢少,加上朝政腐败,所以很多人是不愿意和金国打仗的,主和派占了大部分,辛弃疾因为很有才干,能力也出众,朝廷也让他担任了一些要职,但是他是希望收复北方,也给朝廷上了很多奏折,但是都不被重视,因此他的志向也难以实现,另外加上他是从北方投奔而来,也影响了辛弃疾的仕途。
1207年,一直不得志的辛弃疾在病榻上,高呼“杀贼,杀贼!”带着遗憾去世。
csbarry
辛弃疾能有多厉害?这么说吧,能打的没有辛弃疾文采好,文采好的没有辛弃疾能打。
别看在青元案之中的那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经典词句出自辛弃疾之手,就把辛弃疾错认为是一个文艺男青年,要知道辛弃疾的主业从来都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上战场浴血杀敌。年少古惑仔,长大报国家辛弃疾其实是个归正人,因为辛弃疾的家乡是在山东,但是在辛弃疾出身的时候早已经是沦陷成为了金人的地盘。所以出生在北地的辛弃疾在身份上存在着不安因素,从小就见识到了汉人同胞被金人欺辱的辛弃疾,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收复故土,而这也成为了辛弃疾的一生使命。
从名字里就能看到,弃疾和霍去病的名字何其相似,这个名字来源于辛弃疾的祖父,他的愿望也是自己的乖孙子能和汉朝时期的霍去病打击匈奴一样,为宋朝夺回江山,将这些入侵的外族打跑。
所以辛弃疾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各种学习都离不开身,在后人看来辛弃疾就像是个干瘦的文人,但却不知道史书所记载的辛弃疾是个不折不扣的山东大汉,体型健硕身材高大,眼神犀利肌肉发达。
学艺有成的辛弃疾在22岁的时候加入了起义军,这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体现了辛弃疾的勇略。当时义军之中有个叫义端的人物,他和辛弃疾一起入伍,但是却叛变逃走了,而且还带走了帅印。起义军首领怪罪辛弃疾,谁知道辛弃疾立下军令状,说自己三天内拿回义端,不然自己就以死谢罪。就这样辛弃疾日夜狂追,硬生生就是把义端给抓到,并且砍下了他的脑袋。
而后起义军中又有一个叫张安国的人,为了保命所以杀了起义军首领投降金人。辛弃疾气不过直接是带人杀进了重重保护的金人营寨,这难度有多么大呢?先不说守卫森严,就是人数上也不是一个量级,辛弃疾只是带了50人,可金人营寨有着足足五万人。谁知道辛弃疾就是这么猛,硬生生把张安国给杀了,并且带着脑袋去投奔了南宋。
无奈发展副业,不得重用下的抒情然而来到了南宋的辛弃疾更难受了,正好赶上岳飞被陷害而死,主战派一时间失去了主力,主和派也是占据了上风。像辛弃疾这种积极分子很快也被皇帝打发去了小地方当官,这让辛弃疾如何受得了?
所以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辛弃疾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像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却把杭州作汴州”;一语言罢简直是道尽了辛弃疾的心酸。
但是辛弃疾不放弃,依旧是不断给朝廷上书,希望能够北伐收复故土。同时在辛弃疾湖南上任的时候,为了剿灭当地匪患,还建立了一支名为飞虎军的队伍,一时之间也是风头无两,让时人决口称赞。可惜岁月无法停留,时间一长辛弃疾也逐渐老去,但是杀敌之心依旧是没能冷却,正所谓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已过花甲的辛弃疾还能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表心意,可想而知辛弃疾是多么厉害了。
但事与愿违,南宋没能给辛弃疾机会,也没有给辛弃疾发挥的平台,终于在辛弃疾人生的最后一刻还发出了呐喊“杀敌!杀敌”。只可惜这份心意无人识,惜哉辛弃疾。
所以辛弃疾武能比岳飞,文能比苏轼,你说厉害不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