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这么欣赏项羽,是因为项羽的贵族精神吗?

最新跟帖
小李老李大李

小李老李大李

题主好,看了你的题目,在下说说个人的看法。

首先纠正下题目中的误点,项羽自刎乌江并不是贵族精神,而当时也没有贵族精神这个说法,如果硬要靠拢的话,反而更接近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其次来回答你的问题,李清照写夏日绝句,欣赏项羽只是一方面,更为主要的还是借古讽今,尤其是她身为女儿身,却怀有英雄性。

李清照

千古第一才女,并非浪得虚名。其他方面不去说她,作为一个诗人和词人,我们就从她的诗词来看她的为人。她的诗词,普遍具有爱国思想和对社会上一些不平之事的社会主义情怀,而且她还追求男女平等,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讲,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其实,李清照是个生不逢时的人,因为她的一生是很矛盾的一生。她本身是个很开明甚至是前卫的人,但是,她所处的社会和周围的环境,又不得不让她保持那些惯有的传统;李清照原本是个很快乐的人,她骨子里就是开朗的性格,但是,由于当时的宋朝,带给她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再加上她丈夫骨子里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这对拥有不输于男儿志气的李清照来讲,就算有再多的快乐也快乐不起来了;还有一点,李清照是个用情很专一的人,即使她丈夫在后来已经不那么在乎她,甚至几乎要丢下她,但她依然深爱着丈夫。

项羽

项羽人称霸王,这一称号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后无来者。项羽的勇猛和豪情就不需要多说了,跟题目有关的就是过江这个点,难道项羽真的就不能过江吗?当然不是,历史上就有诗人认为他应该过江,然后东山再起,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即使过江了也没有用,归根究底,霸王还是没有过江。

然而,我们的霸王也是个很矛盾的人。项羽是个自负的人,很少吸取他人的建议,但是他同时又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很多时候都拿不定注意,这种即不听他人的建议,自己又拿不定注意的领导,结果就是输的一败涂地。还有一点也跟李清照一样,霸王的专情,我想这个故事应该不用多说了,在项羽的眼里,根本就容不下第二个女人。

背景

当时的时代,是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大宋王朝不但江山不保,连皇帝老儿都被金人给掳走了,这对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李清照而言,是多大的耻辱,当时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尤其在金人面前任人宰割。

然而,更让她心寒的是,她如此深爱的丈夫,在提前得知手下兵变的时候,不但不想办法制止,反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抛下她和全城百姓,独自逃跑了。这对她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幸好没有酿成惨剧,要不然她丈夫就是千古罪人,这对李清照来说,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事。

总结

综合以上几点,李清照的心里是幻想有一个英雄的,然而,根据当时的情况,这个英雄注定了是个悲情英雄,正好当时又游过乌江,霸王这个标志性人物,自然而然地就浮上了她的心里。

说实话,如果李清照是男儿身,她说不定早就去战场杀敌,冲锋陷阵了,再不济,也不会在兵变的时候,临阵脱逃。可惜的是,她终究是个女儿身,她的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她的志向再远大,也无法实现,她的心事更是无人可述说。

此时此刻的她,除了吟诗作词来抒发她心中的压抑和豪情,还能如何?她是孤独的,她的感情和思想只能借托诗词来表达给众人,而她又天生是个不凡的人,吟诗作词对她来说,就是为她量身定做一般。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又加上她心里的憋屈,再加上项羽的事迹和为人对她产生的共鸣,这才有了夏日绝句这首荡气回肠、豪气干云的千古绝唱。

(文中图片转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立删)

siel

siel

我认为李清照欣赏的是项羽毫不畏惧,不惜个人生命为代价的大义凛然精神,同时他有与将士共患难的英雄豪迈气概,本来项羽完全可以过江卷土重来,但是项羽宁啃自己战死,再不愿连累江东父老卷入连绵不断战争中去的高尚情节,所以我认为李清照不是因为欣赏项羽的贵族精神。

mtler81

mtler81

李清照 作为古代为数不多的几位女词人,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和稍后的辛弃疾并称词坛。她的作品大多属于婉约派,极个别的是豪放派的作品,而且在早期多写女子闺阁,和后期多写苍凉现况,词风迥异。抛开她的词,她的诗也很有风格,譬如她绝句夏日绝句就是在路过古乌江的时候写的。

这首绝句短短20个字,将项羽的英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这首诗也是李清照前后词风变化的分界线。也是北宋到南宋的转折期,之前,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迅速膨胀,在灭辽之后南下摧毁宋王朝,福利徽钦二帝,宋朝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丢失,大批的宫廷女眷被金人俘获成为奴隶,遭受任意欺凌,因为发生在钦宗靖康年间,这就是靖康之耻。

因为战乱,为了避免金人的毒手,于是发生第二次衣冠南渡,康王赵构在即帝位以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路南奔,在他的影响之下,大批士大夫、官僚、百姓都成群结队的南渡,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也是这次南渡的人中的一员。

南渡以后,赵明诚出任江宁知府,后来,江宁发生兵变,赵明诚不平叛弃城逃走,李清照跟随,恰好路过了古乌江地段,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来这个绝句。这个绝句的点睛之笔在于最后一句,不肯过江东!

也就是说,之所以李清照认为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前提就是不肯过江东。她比照现实,追思古人,眼前的现实就是丈夫弃城逃命,朝廷一路南奔,不管老百姓死活,也不管国破家亡。面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当权者只顾一味逃命,不思扭转战局。

而项羽呢,在带领八千江东子弟破秦之后现在只有十几个人在身边,几乎成了孤家寡人,面对一江之隔的故土,心存羞愧与内疚,最后自刎。和南宋诸君形成鲜明的对比,守土者不是弃城就是投降,要么就是席卷细软一路南奔,什么平时说的家国天下都是废话。

俗话说,知耻近乎勇,正是因为还有羞耻之心,项羽才自刎,即使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失。但是南宋当权诸君根本不知羞耻为何物,除了逃命就是逃命。李清照这里赞扬的正是项羽的知耻心,所以不失为人杰鬼雄。之所以说项羽知耻,而不是其他,有一个成语典故:

汉书·项籍传:“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在项羽破秦大封诸侯之后,一个叫韩生的人(或者他是韩国or姓韩的书生,称为韩生)劝他定都关中,结果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犹如衣锦夜行!这说明,项羽在富贵荣华时候喜欢去故乡,当然去炫耀,在落魄时候不愿意过江东肯定是因为羞耻!

所以,歪史认为,项羽正是因为羞耻不愿意过江东,而李清照也是因为赞赏项羽的羞愧之心,而讽刺当时当权者没有死后的羞愧之心而做的这首绝句!




lemon

lemon

李清照的这句诗真的跟贵族精神有关,除此之外,对项羽的尊崇还别有反讽。

1.项羽的目标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从小受到的是贵族式的教育,当爷爷死于秦国伐楚之战,叔叔死于秦将章邯手下,项羽就背负着国仇家恨,颠覆秦朝对项羽来说,复仇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高尚最正义的事业。

2.项羽为什么放弃过江东呢

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有这样一段记录:项羽带着二十多名骑兵被围困垓下,四面楚歌,此时,乌江亭长对项羽说:上我的船吧,回到江东也足以称王。项羽说: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项羽带着兄弟们和汉军短兵相接,重伤之下自刎而死。

项羽为什么拒绝乌江亭长的劝告不肯过江呢?为什么有翻盘的机会和资本而情愿放弃呢?

在项羽那里,既然完成了覆灭秦朝的大业,“大义”得到了伸张,目标已经实现,目的已经达到,还有必要为了“江山”之争,为了“利”字当头,而成为自己活着的底线吗?即使东山再起,接下来的楚汉相争无非是利益之争,不足以震慑一颗高贵的灵魂,去吃相难看的争夺。与其包羞忍辱、百折不挠的活着,不如在乌江边有尊严的战死,做一个高贵的失败者。

3.李清照最隐密的反讽

在李清照看来,正因为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才凸显他的铮铮铁骨和英武豪迈,才成为世代被人尊重的人杰和鬼雄,如果项羽过了江,那就不值得尊重了。

其实,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是为时事而发的:当其时,正是北宋和南宋之交,金兵南下,宋朝君臣为了保命而舍百姓仓皇南渡,也因此项羽的宁死也不肯过江东更显得格外高大,用项羽的崇高和伟大反衬出宋朝君臣的极其猥琐和卑微,这才是李清照最隐密的反讽。

其背后的暗喻用一句现代流行语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即“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最后,完整的把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看一遍,是不是会有不一祥的感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ˇ章小鱼ˇ

ˇ章小鱼ˇ

李清照欣赏的不是项羽这个人,而是项羽临江自刎的英雄气概。她写这首绝句的主要目的,是讽刺南宋朝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先说一下李清照写这首诗的背景

李清照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宋朝,南北宋交替时期。1127年,金朝铁骑南下,攻破北宋首都东京,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迁都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

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江宁知府。御营统治官连夜兴兵造反,下属去找赵明诚报告,却发现赵明诚早就顺着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李清照听到这个消息,替丈夫感到可耻,替国家感到可悲。在路过乌江时,她想起了古人项羽,便应景而发,创作了夏日绝句这首五言绝句。

项羽自刎乌江的典故

项羽是秦末时期的英雄。剿灭秦国后,项羽与刘邦开始争夺天下。公元前203年,项羽实力不济,背腹受敌,与刘邦签订了鸿沟和议。在项羽引兵东归的时候,刘邦趁机撕毁了协议,领60万大军围攻项羽的10万楚军。项羽被困垓下,兵少缺粮,无奈率800骑兵趁夜突围。

待跑到乌江边上的时候,身边仅剩20余人。乌江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李清照身怀爱国情怀,在经历了北宋灭亡之后,心中对南宋朝廷苟延残喘,不图进取的做法失望之极,其丈夫作为朝廷的命官,仅仅是军营叛变,就弃城而逃。看着丈夫的所作所为,她联想到前线的军人是不是也想自己的丈夫一样,不战而降,并为南宋的百姓感到悲哀。

因此,在乌江,她歌颂项羽,用以讽刺当朝朝廷。

linghp127

linghp127

我是蜀中梁哥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答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先来认识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出生于书香门第,北宋文学家、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之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少女、少妇时期,生活安稳、安逸。李清照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父母对她非常珍爱。虽然是女孩子,父亲把她当男孩儿一样,让她接受良好的教育。

李清照天生聪颖,博闻强记,早早地显露出过人的才气。父亲李格非经常带朋友来家谈诗论画,耳濡目染,李清照也学着写诗填词。

开始李格非不以为然,女儿偶有惊人句,他一笑置之。当女儿常有惊人句时,李格非大为惊讶,很是得意,常把女儿的诗词抄录给朋友们看,由此,李清照虽在闺中,已经名声在外。

后来李格非精挑细选,选择赵明诚,把爱女嫁给他。

李清照的前半生,安逸、舒适,生活波澜不惊。表现在诗词里的,也是闺中所见所感,无非就是“绿肥红瘦”、“惊起一滩鸥鹭”之类。


然而“靖康之变”,北宋转而南宋,李清照跟随难民一路逃难。期间,丈夫赵明诚病逝,安逸、舒适的生活被打破。

逃难途中,李清照路过项羽自刎的乌江亭,看眼前北宋官吏混在老百姓中逃难,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项羽,宁愿意自刎也不逃命过江,挥笔写下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看重的是项羽的骨气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亲生经历亡国亡家之痛,毕生的愿望是复国。他力能扛鼎,勇武过人,短短的一生,征战无数,从无败绩。

垓下一战,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团团围住,项羽四面楚歌。与虞姬话别:“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上演霸王别姬,让人荡气回肠。

项羽至死都不相信是自己能力不够,“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乌江自刎,走完他人生的31个春秋。

李清照作为一女子,在国破家亡之际,恨不能上马杀敌。面对国破家亡,面对不战而降的北宋王朝,还有混在逃难队伍中苟活的官吏们。

李清照对项羽,有的只是敬重,敬重他的大气,敬重他的骨气,敬重他本还有扳回的机会,但“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骨气。


总结


传统文化中,成王败寇。项羽和刘邦的争霸中,项羽失败,刘邦取胜。但在中国文人中,更多的人敬重项羽,他英雄一世,风风火火,来得快,去得快;敬重他活得硬气,死得干脆,宁愿死,不愿苟活。

综上,我猜想李清照主要欣赏项羽的骨气,而不是所谓的“贵族精神”。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对你有所帮助。

馨韫

馨韫

(原创首发)

我认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不是在欣赏项羽的贵族精神,而是在赞誉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该诗流传甚广,影响颇深,现在已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

李清照之所以写出此诗,之所以称赞项羽,完全是率性而发,直抒胸臆,衔悲茹恨,借古挞今。

当时大宋王朝,朝不保夕,被金兵不但掳走徽、钦二帝,还被打的节节败退,被迫南逃迁都,嘲称南宋,名存实微。

李清照爱国爱疆,怎奈一介女流空有满腹经纶,却毫无用武之地,必定只有枪杆子才能打江山,也是保江山的。所以她十分鄙视大宋国的朝廷和君臣们,还有她那个做官的丈夫。嫌弃他们闻风丧胆,丢人现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也束手无策,只能国恨家仇义愤填膺。

而当一日李清照南行至乌江时,突然触景生情,悲感交加,想起了西楚霸王项羽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那种大义凛然,令她敬佩不已。

项羽出身贵族不假,但真正名扬天下的不是他的出身,而是他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

看人家项羽活着的时候,征战天下,霸踞半壁江山,堪称当世英杰一代枭雄。死的时候宁折不弯,拒不过江,以刎名节,堪称轰轰烈烈一尊鬼雄。后世因项羽而有了象棋楚河汉界,而有了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先发制人、项庄舞剑,以及无颜见江东父老。

再看当今,国将不国,家已无家,中原不在,民不聊生,举国上下不但不思抗击,反倒像冬季候鸟似的南迁,和项羽的拒不过江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个苟且偷生,一个宁死不屈,于是一首名扬古今的夏日绝句诗油然而生,有感而发。我想这可能就是李清照此诗水到渠成的灵感和怨气冲天的心情吧。

所以无论是诗里还是诗外,李清照都没有半点儿欣赏项羽贵族精神的意思,反倒是将充满赞誉项羽大无畏的英雄气节贯穿于了始终。

abortli

abortli

李清照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来借古讽今,讽刺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

corain君

corain君

李清照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女人,既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更是崇拜大丈夫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女子!凡是读过她的作品的读者,都会被她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之所谓美女爰英雄,佳人配才子。

虽然历史的红尘早己滚滚逝去,但是留下的英雄气节永远无法抹去,今天的国人有幸地站在历史的舞台上,再次用崇拜的目光关注曾经的故事,在关上厚重的那一扇门时,再去打开心灵的那一扇窗,通过重温沉淀的千年岁月,仿佛在呼吸中感受到了诗人汹诵澎拜的心,我们似乎一同前往触摸那永不褪色的历史绝唱!

这不是一个人的标榜,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代表了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伟大精神,这种古往今来承前启后的时代背景中,其实藏着的是一颗大丈夫光芒万丈的无畏气慨!

四面楚歌时,

愧负江东情。

一剑挥起千年风,

霸王别姬万古名。

时势造英雄,

浪落有回声。

而今叩开尘封史,

但见清照一片心。

万峰林

万峰林

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其实从项羽那个时代起,就流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贵族的特权在逐步减少,后来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科举制度的产生,即便你出身寒门,凭借自己的努力依旧可以考取功名扬名立万。

中国古人历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强调“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只要你心中有大义,又肯为大义做出牺牲,那你就是英雄,岳飞文天祥都没有成功,但都为自己的信仰百折不挠,所以他们是中国人心中的大英雄。

同样的道理,项羽虽然有很多缺点,他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也没有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手段,甚至屠戮齐地百姓,坑杀秦军降卒,正如苏洵所说,“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但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并不像刘邦那样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项羽与刘邦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心机,一个没心机,一个为达到目的几乎毫无底线,可以抛弃自己的妻子儿女,可以屠杀曾为其建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勋;而另一个则是完全遵守内心的原则,首先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对虞姬的感情之深令人感动,“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其次项羽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自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样的人即便失败,也往往是令人钦佩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此借用一下文天祥的这句临终遗言,如果大家细细品味,会发现其实项羽之死和文天祥之死是有相通的地方的,项羽不见得信奉孔孟,却有孔孟弟子所推崇的那种“大义凛然”的气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大义面前生死何所惧?恐怕这也正是李清照欣赏项羽的原因所在。

贡西西

贡西西

作为清照先生(李清照是章丘人,一代宗师,古往今来才女代表)的故乡人,我也略谈一二

谨认为所谓贵族精神是个沿用古代的名称甚至俗称而已,更准确的说是人格精神和气节。不受嗟来之食而亡的讨饭人的气节难道就低于项羽的自刎乌江吗?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金人铁蹄南来,故土沦丧,清照先生随逃难的人群历经磨难南迁,来到当时项羽自刎的乌江亭(今安徽和县),作为一个才女一个普通女人,那种感慨顿时化为四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清照先生明显不满统治集团的腐败懦弱,只顾自己逃亡而不顾百姓和大好河山,而且也许就是由于这四句诗,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久也病逝,或者郁郁而终,很多考证证明是耽误治疗了,这里面还有个史实是赵明诚为官期间也许没有尽到责任,敌军来时兵乱自己也就逃亡了,没尽忠臣死节。项羽本人作为帝王无疑是失败的,然而一个失败的项羽最后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比李清照眼中的那些懦夫怕死鬼强之百倍,他至少不怕死。

清照先生的思想是自由的,她的诗词更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可以阻挡清照先生的绝代风华以及对待家国天下的无限热爱和凛然正气!!清照先生在乌江亭并没有哭,只是用仅仅四言一首小诗来诉说项羽往事而已!!!

谢谢交流!


阿七

阿七

根本就不是什么贵族精神不贵族精神的!其实恰恰相反,这个相当于我等艰苦奋斗的创业者,在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朋友谁也不见,亲戚谁也不惹,马上要过年了也坚持每天干活不动摇,宁可每天吃方便面也决不回家。



肥LU

肥LU

历史的久远,会使人们只记住那些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然后人物形象高大光辉。然而当时或身边的人或许会知道他的错误或不足,李清照只是想用他的事情来讽当朝的事,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描述和延续的还是自己的思想和体会,而不全是为项羽这个人。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

不是,而是对项羽的这英雄主义精神的赞扬,同时也是对丈夫赵明成弃城逃跑,不顾满城百姓死活的声讨!

头头是道

头头是道

【本回答参考至今思项羽作者:郭彦】

18 岁的李清照嫁给 21 岁的赵明诚时,赵明诚还是一个太学生,后来出身显贵的赵明诚以荫得官。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官姑且不论,至少他一生的志向和爱好都不在做官上,只是一门心思收集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并加以考据研究,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金石学家、 古文字学家和文物鉴赏家之一。


赵明诚少时便醉心金石,得到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做妻子,简直就是平添了一个同道和助手, 应该说夫妇二人的初婚生活有志同道合的狂喜。每获一册书,夫妇俩就共同勘校;得到书画彝鼎,也少不了把玩一阵。这样长此以往,收集的纸扎精致,字画完整,数量可观,绝不是一般收藏家所能比拟的。



往后,赵明诚先后几任知州,两人聚少离多,学术生活依然继续,但口角之争渐起。书收集得差不多了,他们在归来堂建起了书库。大小十来间,然后分门别类,编目写号。如要拿出来研读,得用钥匙打开房门,登记在案方可取出。有时,李清照不小心折损或弄脏了书册,赵明诚会毫不客气地责令她擦拭干净,涂改完好,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李清照和蔼平顺了。



赵明诚对金石的迷恋几近走火入魔。李清照呢,她平生最大的嗜好和痴迷还在诗词,但这并不妨碍她将大部分精力投注到丈夫所好上,这是古代所有做妻子的都会竭尽所能去做的事情,何况换了别人还做不了这等事。李清照这样去做了,而且做得天底下再难找到第二个女人做得如此之好了,但丈夫还是不满足,把她的地位看得连他收藏的器物都不如。他俩一直没孩子。有资料表明,赵明诚是娶了妾的。赵明诚做官,换了很多地方,大多时候都是一人赴任,只是把李清照留在家里照管自己拥有巨大体量的收藏珍物。



很多人心里有个刻板的印象,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夫妻关系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夫妻的楷模。这一点我有保留地部分同意。我承认,在中国古代,像李清照这样的才女能找到像赵明诚这样的男人已算是极其幸运了,但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李清照词作中那些个被无数人津津乐道的愁绪,即便是在她前期的词作中,也总少不了一种莫名的甚至是无端的愁绪——她这是在愁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夏日绝句被认为是李清照借古讽今之作,暗示逃亡江南的南宋朝廷不如自刎江边的 霸王项羽。问题是,李清照写这首诗还有一个背景:赵明诚在江宁任上,城中发生兵变,赵明诚的下属奋起反抗,他自己却趁暮色翻出城墙,逃之夭夭。李清照听闻丈夫的行迹,心潮激荡作此诗。是愤慨,也是告诫;是悲泣,也是怜悯。她心目中的伟丈夫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不是狼狈逃窜的书呆子。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已经 48 岁了,但她还是在年过半百之时再嫁他人。这一嫁,让她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李清照幸福吗?看上去是的,但好像又不全然如此。如果真的对丈夫刻骨铭心,在中国古代,一个 50 岁的妇人不可能再嫁。赵明诚幸福吗?看上去也是的。但如果有再次选择的机会,他未必会迎娶像李清照这样的女人,找一个会分门别类、会掌管钥匙、会打扫尘埃并做事轻手轻脚的老婆会是一件难事吗?这种老婆不仅会生孩子,为冠缨之家流传风华血脉,还不会整天愁容满面,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就说这些我都还能忍受吧,她明知我心不恋爵志不在仕, 却非要把我保全性命的正常行为上升到节义的高度,甚至将我放置在英雄身旁,让我相形见绌、尊严尽失,让我这个做丈夫的情何以堪?


是的,像李清照这样的女人不是随便什么男人都能接得住的。她比大多数女人都要重。即使 接住了,男人的力气怕也差不多要被耗光了。酒意诗情谁与共,独抱浓愁无好梦。

四叶草的驿站

四叶草的驿站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