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这么欣赏项羽,是因为项羽的贵族精神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射雕英雄传

南宋年间,随丈夫杨铁心流落江南牛家村的包惜弱救了金国王子完颜洪烈,却害得丈夫和义兄郭啸天两家家破人亡。郭啸天的妻子逃到蒙古大漠,生下遗腹子郭靖。傻小子郭靖得到丐帮帮主洪七公传授绝技“降龙十八掌”,更赢...

金庸

最新跟帖
miladuoboy

miladuoboy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才女李清照,

嫌夫懦弃城。

非项贵族神,

实乃炎黄魂。

为人存正气,

英名留史空。

Tingyuki

Tingyuki

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那么李清照为什么真么欣赏项羽呢?是因为他身上的贵族精神吗?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项羽其人

项羽,是秦末反抗保证的著名领袖,也是反秦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在灭掉秦朝后,他自封为西楚霸王,并且分封诸侯,一时之间政皆由羽出。后来他与刘邦在争夺天下的时候,屡屡失败,最后被骗至乌江边,看着自己一手经营的事业就此陨落,看着跟随自己而来的八千子弟兵一个个战死,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渡江的好意,而是以死来结束了这场持续了四年的征战。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浓墨重彩的讲述了项羽的一生,并且给予项羽极大的同情。项羽那种不肯过江东的倔强和坚强也赢得了后人的普遍认可和同情。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就表现出了这一类情感:

百战疲劳将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其次,我们再看一下李清照生活的时代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北宋时期的作品多是讲述自己富足幸福的生活,表现夫妻情深的居多,这个时候的风格也以婉约为主。到了南宋初年,历经国破家亡的李清照,生活上再也没有那么安逸,对于故国的怀念成了主旋律。

随着北宋的灭亡,无论是赵宋皇室还是世家大族都急于南迁,躲避战乱。在安定富足的南方立足下来后,他们就过起了安逸的生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成了当时人们的写照。

她的丈夫赵明诚就是其中的一员,南渡后的第二年,他被任命为都城建康的知府,但是金兵入侵之际,他没有坚守城池,而是自己弃城而逃,这种接近懦夫的行为为李清照所不齿。

最后,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不变的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清照创作了这首有名的夏日绝句,借对大英雄项羽在大难来临之际,不肯轻易撤退,拼死反抗,斩将夺旗的歌颂,来痛斥自己丈夫的懦弱无能。对项羽歌颂的越多越厉害就鞭挞自己丈夫这类软弱的人就越狠。

若是我们不联系写作时代背景,单纯的看这首诗的话,就只能读出对于项羽这个大英雄的歌颂。项羽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是万人敌,是人杰。即便明知留下来必然是死亡的结局也无所畏惧,这样的人即使死去了在群鬼之中也是英雄。

但结合背景来看,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虽然也有称赞项羽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借古讽今而已。所以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我们要讲究知人论世,就是要知晓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这样才能对诗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当然在读诗的时候我们也很可能在不知道背景的情况下,恰巧被某一句诗引起了共鸣而喜欢上诗歌那也无可厚非,我想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吧。

我叫陈阿勉

我叫陈阿勉

婉约派诗人李清照写过很多诗,什么武陵春了,声声慢了,醉花阴,等等,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一定是有英雄情节的,在那个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卞州的江南,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整日歌舞升平,根本就没有想过徽钦二帝还在北国囚禁,那么多文武将置国家的安危不顾正日朝生暮死,得过且过,其中自己的丈夫赵明成也做了逃兵,置全城百姓于不顾,李清照积于义愤写下了这首词,痛斥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失节少气,她认为人活着就应该项羽那样顶天立地,死也要轰轰烈烈,不应该苟延残喘,苟且偷生,对于外来侵略,,应该英勇的还击,而不是讲合,一个民族,要有骨气,就是战死,不能苟安,项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战死沙场,也不灰流流的逃回江东,如果李清照能够有梁红玉的武艺,一定会披挂上阵,血洒疆场的。

晓风残月

晓风残月

李清照这首夏日绝句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赞美项羽,而是为了讽刺南逃的赵宋宗室。靖康二年,徽宗与钦宗被金人掳走,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

(南宋)

建炎三年,赵明诚任建宁知府。二月城中发生叛乱,一天夜里,身为长官的赵明诚竟然夜缒而出、弃城而逃。

经历了国恨又经过家愁之后的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做法非常不满,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不肯过江的悲壮,随后写下了这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此举在于讽刺丈夫与南宋朝廷的苟且。

小梦梦~

小梦梦~

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曾为西楚霸王项羽作过一首夏日绝句,称赞他“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想李清照这么欣赏项羽,并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而是欣赏项羽的气节。简要分析如下:

一、什么是贵族精神?

中国自古就没有什么贵族精神,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自春秋战国以来,士大夫精神和侠义精神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贵族精神应该是欧洲文化的舶来品,贵族精神大概包括三个方面的物质,首先是具有光明磊落、敢于对抗社会不公、尊重女性并爱护老幼的骑士精神,其次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意识,拥有良好的素质和美好的品格,敢于承担国家的责任,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是具有良好独立性,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屈服于任何组织和个人。

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倒底算不算是贵族精神?

我们大家都知道,项羽是杰出的军事家,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他带领楚军一步步将秦朝推向灭亡的深渊。巨鹿之战,项羽以三万楚军大战秦国20万大军,打得秦将章邯、王离主动求和,这充分说明了项羽的勇武和强大的信念。彭城之战项羽将刘邦五十多万大军打的大败,却数次失掉杀死刘邦的大好机会,致使自己的优势一步步丧失殆尽,最后被刘邦逼退到垓下,拔剑自刎,实在是一位悲情英雄。那项羽算不算贵族精神呢?首先他敢于反抗秦国的暴政,带领士兵取得了对秦军的数次大胜,并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其次他也明白就算自己度过乌江,回到江东,重新组织大军,也改变不了被刘邦打败的局面,说明他对局势判断很准确,对自己定位也很清晰,宁可自杀也不受辱。这些都不算是所谓的贵族精神,而是一个英雄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一个舍身取义的将领的气节。

三、李清照为什么会欣赏项羽?

(一)源于李清照坎坷的人生经历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书香门第,父亲是进士,母亲也是名门之女,李清照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形成了她眼界开阔、气质高雅的才情,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年少的李清照生活是非常幸福的,到了她18岁那年,与英俊多才的赵明诚结婚,两人男才女貌,有着共同的爱好,也算得上是一桩美好的姻缘了。两个人婚后的生活很惬意,也是情投意合,如果没有什么变故,我想李清照应该会这样一直的幸福下去,写写闺中生活,抒发一下对赵明诚的情感,再写写对生活的感悟,这样就就不会有“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了。可是老天爷是不会让人生这么完美的,为了锻造李清照更为高超的艺术才华,看上去一片大好的大宋江山在顷刻之间毁于一旦,李清照也开始了她四处漂泊、艰难困苦的后半生。

(二)源于大宋靖康之难对李清照的打击

公元1126年,大宋历史上发生了惨不忍睹的靖康之耻”,一个占有世界80%以上GDP的超级大国,一个极其富强的宋王朝,在扬文抑武的政治生态下,一朝突然变了天。大宋朝绝大部分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中,事件的残酷性和毁灭性就远远超过了公众的想像。“靖康之耻”算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羞耻的一个历史事件之一,金军于同年杀进了北宋的国都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一对父子皇帝俘虏,还掳掠了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以及约10万名工匠百姓北上金国,还把东京城中值钱的东西全部搬回了金国,自此北宋灭亡。简单分析一个数据,大家就能明白,“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大宋为了求和,需要赔偿金国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这相当于多少钱呢?按照2019年的黄金兑换体系计算,约合人民币2万亿,相当于大宋数十年的国库收入,根本赔不起。受“靖康之耻”的影响,北方已基本沦为金国的铁蹄之下,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家也随着倾覆,从此李清照开始了向南方逃难的生活。

(三)源于对丈夫赵明诚弃城逃跑的羞愧

南渡第二年,他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在公元1129年某一天深夜,京城建康发生了叛乱,作为一城知府的赵明诚不但没有组织官兵解决叛乱,反而抛弃了满城百性,自己顺着一条绳子从城墙上下来逃跑了。品性高洁的李清照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深爱着的赵明诚竟然是这样一个人,另外叠加”靖康之耻”对她的影响,李清照前半生形成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被彻底摧毁,她替国家感到悲哀,也替丈夫感到十分的羞愧。其后李清照随赵明诚逃到了乌江,得知这里就是当年楚霸王挥剑自刎的地方,回望历史的天空,想到了项羽曾在此地勠力抵抗,英勇自杀,李清照悲从心来,作了一首名垂千古的诗。

这首诗鲜明地表达出了李清照的人生的价值取向,活着就要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也要当鬼中的英雄,要死的轰轰烈烈,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生命。李清照用简简单单的20个字,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的痛恨,而作为赵明诚的妻子,夫妻本是一体,赵明诚毫无英雄气概、苟且偷生的行为让李清照感到十分的羞耻。

综上所述,我认为:李清照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意思是对项羽突围乌江时的奋勇抵抗、不堪被辱自刎气节的敬仰和崇拜,对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的大义凛然的鞭挞,是对丈夫赵明诚极度的失望,并不是因为项羽的贵族精神。

刘洋

刘洋

有人说,这首诗间接要了李清照丈夫的命。

我的网络小说十五条船对此事做了演绎。

十五条船第五章诗害丈夫,根据历史,加以想象,竟写了好几节。

情节是李清照深爱着的丈夫赵明诚做出了不光彩的事:在担任江宁知府时,一个手下叛乱,得到消息的赵明诚惊慌失措,连夜用绳子从城墙缒下,弃城逃走,为此丢官。但不久朝廷重新启用赵明诚,官复原职,派去潮州。在赴任途中,路过楚霸王项羽自刎的乌江,站在那块悲壮的大地,李清照感慨万端,难掩对英雄的仰慕和对深爱着的丈夫的失望,写下那首要命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深爱李清照,却因这首诗发现了妻子对他的“轻蔑”,从此郁郁不乐,不久去世,年48岁。

我写此故事 是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写的:

究其实,李清照此诗,是代表家庭和朝廷做出的检讨,因为她依旧深爱着赵明诚,她把那不光彩的事情看做家庭共同的耻辱而非赵明诚一个人的耻辱,却没有料到会带来那么严重的后果。

其实,赵明诚就是个书生,实在不能胜任守城之责,甚至不能胜任丈夫之责。

为什么呢?

首先,赵明诚是个太学生,一个只知道饱读诗书的好学生。

说到诗书画与学问,没问题,至于上战场,未免违和。

其次,赵明诚是个官二代,没什么人生磨炼。

不仅他和李清照结婚时他父亲就是吏部侍郎,他岳父,也是礼部员外郎。

其三,李清照对赵明诚期望过高,赵明诚大她9岁,期望愈高,失望愈大。

所以,我的理解,赵明诚这公子哥是如同玩游戏失败那样逃走,没有意识到生活的真实严峻:抛弃全城百姓和妻子逃跑,这是什么性质的人生污点!

其四,当时赵明诚已经接到调任湖州的调令,他自认已经不是江宁太守,逃走不算失职。

其五,萧伯纳说,“知道害羞的事情越多的人越高尚”。赵明诚知道害羞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赵明诚在行的,只是高雅。

下班之后,与妻子把玩文物,欣赏字画,还“赌书泼茶”,玩背诵诗歌与喝茶的游戏。

他夫妻爱书甚于爱命,不惜典当衣服买书,发现珍贵文物字画古籍就买,实在买不起的则反复把玩,长吁短叹。

赵明诚在乎的,还有著书立说——30卷的金石录。

由于文物古籍买得太多,以致金兵袭来,李清照精挑细选出来的,都装满了十五条船,剩下的还装满十几间屋子。

后来这十五条船的珍宝全部丢失,留下的也被叛兵焚毁——这就是我网文十五条船的全部情节,也是历史真事。

为了替那不善实务的千古第一才女开脱——押送这十五条船去丈夫身边,她实在和丈夫一样窝囊,以致十五条船丢了个干净——我在她身边增添了两个人物。

一个是扮猪吃虎的“滑稽诗人”,一个是赵明诚的学渣同学。

究其实,这两个人都是不学无术文笔不通的伪知识分子,但他们务实,他们动手能力强,最重要他们无耻。

他们世故,他们世俗,他们唯一在乎物质,他们想方设法接近李清照的目的就是骗走那十五条船上的文物古籍。

他们哄得李清照团团转。

那个“滑稽诗人”接近李清照的第一步居然是在逃难途中,大江之上,故意隔船朗诵他创作的连李清照贴身丫头也知道不通的诗歌,以博李清照一笑,让李清照误以为他淳朴。他,是从来不在乎在诗书画方面丢脸的。

赵明诚那个学渣同学则自幼调皮,不学无术,但很强动手能力,所以反而为好学生书呆子赵明诚所仰视歆羡。他为赵明诚出谋划策,就是他让赵明诚弃城逃跑,后来又设计让李清照丢掉一些宝船。

“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暗羡大老粗。

不懂社会,不懂丑恶,书生的悲哀!

所以我简介里说,我这十五条船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家闺秀的社会教科书。

书里另一书生——赵明诚的叔叔,却为保护宝船慷慨付出了生命。

毕竟,知识分子会在他认为应该付出生命的事上付出生命的。

其实,赵明诚也是如此,只不过知识分子往往不善做事。

无论怎样的天才,总有某方面的愚昧无知与无能。

此外,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的分量,抵得上整个世界”,所以,李清照的真话,把丈夫赵明诚压垮。

十五条船是我所写5本网络小说中下功夫最多的一本,至今未完本。

总觉得赵明诚与李清照倾其所有,甚至典衣购书,搜集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文物古籍,呕心沥血著金石录及后序,最后失去一切,这真人真事大有深意,我还远远没有写够。

有兴趣的条友可去纵横中文网一看。

先谢谢!

火枪手76

火枪手76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奇人。她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就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大气磅礴,体现出了李清照的盖世豪情,更能从诗中看出李清照对项羽的欣赏之意。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为何写出如此豪情又对英雄项羽无限遐思的诗句呢?

其实,李清照写出夏日绝句,主要是与她写这首五言绝句时的背景有极大关联,不仅如此,在李清照创作背景中,也蕴含着李清照为何会写出欣赏项羽的诗句,看懂了这些,也让我们对印象中李清照的佩服,更多了几分。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受父亲李格非的熏陶,有幸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了一名才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后来的丈夫赵明诚相识并且相爱,在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她怀着对爱情的向往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是左仆射赵挺之的儿子,典型的官二代,而且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平时亦喜欢吟诗作画,尤其酷爱金石文玩之物。一时间,赵公子与李姑娘的婚姻成为了一段佳话,这对儿金童玉女般璧人一样的结合,让当时的年轻人羡慕不已。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一些吟诗作对,李清照还与赵明诚一起完成他的梦想,创作金石录,两人互相欣赏,相敬如宾,如胶似漆。

直到1127年来到,这一年的李清照已经44岁了。这一年对大宋朝来说是一个耻辱年,这一年金人入侵,竟然抓走了钦、徽二位皇帝,史称靖康之耻。这一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了,赵明诚理所当然的去了江宁给母亲奔丧。就在李清照独自一人留在了北方的时候,北方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了,这个时候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做了皇帝,正是宋高宗。

李清照见形势不妙,急忙收拾东西准备去江宁找自己的丈夫赵明诚,但是他们的东西太多,而且多是古玩字画和书籍,李清照丢掉了很多东西后,还是剩下了十五车,这才急急忙忙地赶往了江宁。

李清照去往江宁的路上凶险暂且不提,最终还好到了江宁,与赵明诚汇合了。李清照稍微安顿下来之后,想到了宋朝的分崩离析,山河破碎,内心非常悲愤。再加上宋高宗赵构竟然是一位主和派,全然不顾“靖康之耻”,竟然听信了秦桧的“南北分治”建议,阻止进军北方,收复河山。李清照的豪情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她曾经就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样的诗句,可见,在南宋时期,许多的文人武将竟然不如李清照一介女子的爱国情怀。

就在李清照为国家山河破碎而心悲的时刻,赵明诚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的一个手下御营统治官王亦竟然要叛乱,结果,赵明诚却反应极为平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向赵明诚汇报的这个官员见了赵明诚的态度,知道这是一个昏官,思来想去,就自己私下带着自己的兵力做了一些防止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的准备,也正因为这样的准备,御营统治官王亦的叛乱很快被平息了。直到叛乱平息之后,赵明诚的属下去向赵明诚汇报好消息的时候,这才发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实,这位江宁知府大人,居然在叛乱开始的时候就弃城逃跑了。

此刻还在城中的李清照听到了这个消息,再加上她对国家山河破碎,赵构主和的悲怆,一时间百味杂陈,可惜她是一介女流之辈,否则她必然要提枪跨马,重振山河。然而他的丈夫赵明诚居然也是这样胆小懦弱之辈,竟然弃之不顾,一时间悲从中来。

李清照虽然不能亲自收复河山,但是她却寄希望于他人,而这个人正是项羽。项羽虽然是一位“失败者”,很多人认为他幼稚、鲁莽,不如刘邦干练和圆滑,但是项羽的王霸之气却是刘邦永远都无法超越的存在。也正是在这种“国破家亡”之际,李清照奋笔疾书,写下了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家国精神,也在后两句中看出了李清照的无奈与寄托希望于项羽的情怀。她多么希望,她的祖国和丈夫能够有项羽的精神。项羽有什么精神呢?“不肯过江东”,他为何能过江东而不肯呢?说好听一些就是项羽有他的尊严,说难听点,就是项羽要脸。

李清照也是以此诗暗指南宋统治者畏战以及丈夫赵明诚不要脸,赵明诚很快也因为抑郁而死,至于是否因为此诗羞愧而死,就不得而知了。

詩人的情人

詩人的情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几个小问题。第一,什么是贵族精神,第二项羽的行为算不算是贵族精神,第三是李清照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写的这首诗。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贵族精神?贵族精神其实起源于西方的骑士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是荣誉、责任、勇气、自律。也就是说,你要保持高度的自尊,你要有责任担当,你要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还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不让自己放荡。有一位作家在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一文中,认为贵族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自尊精神,也即对自由意志和个人尊严的充分肯定。其次是讲求原则,第三是保持低调,第四是淡泊名利。

有的社会学家认为,贵族精神有三根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能够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第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第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这种贵族精神是建立在西方骑士精神的基础上的,那么中国人讲的贵族精神又是什么呢?在儒家的文化中,贵族精神被称之为君子人格。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一系列美好的人格。孔子认为,君子有三个标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第一,要有仁爱之心,第二要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处世的智慧,第三要有担当与勇气。儒家的亚圣孟子认为贵族精神其实就是大丈夫精神。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说,贵族就是要能经受富贵的考验,能经受贫贱的考验,还要能经受武力的威胁。

这就是西方的骑士精神与中国的君子人格,这些都可以看做是贵族精神。

第二个问题,项羽的身上有没有贵族精神?事实上,项羽算是个爷们,也算是个贵族。正是因为他是个贵族,才被小流氓出身的刘邦打败,他坚持君子的人格与行事方式,他具有被刘邦称之为“妇人之仁”的仁爱之心和优柔寡断,在被追到乌江之畔的时候,看着自己带来的江东子弟大多牺牲,他没有理由苟活,没有脸面以一个失败者的面目回到江东,他宁愿战死,宁愿自杀,这就是贵族精神。要知道,贵族精神在战场上并不适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襄公,就是因为有贵族精神,不肯在楚国军队渡河的时候,发动进攻,非要等到敌军上岸安营扎寨摆好阵势再进攻,结果被没有贵族精神的楚军打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羽确实具有贵族精神。

第三,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北宋一直奉行以做生意给钱为主的投降主义外交,虽然在实际的商业贸易中,既赚到了钱,也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和平,但是这样的外交政策,给北宋的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们似乎已经是未战先败了。所以在金人渡河大兵压境之时,宋徽宗赶紧把皇位交给儿子,然后和儿子一起成为金人的俘虏,被带往苦寒之地尸骨无存。南宋继续奉行逃跑政策,跑到南方偏安一隅,再也没有收复中原的野心。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成为南宋朝廷逃跑政策的一个执行者,或者说,赵明诚就是一个没有担当没有勇气的窝囊废。他在做建康知府的时候,敌人兵临城下之时,赵明诚竟然靠着一根绳子逃了出去,留给敌人一座没有布防的城市。

李清照虽然是个女流之辈,但她的内心有着男人一般的豪情,她还是个主战派,她希望南宋朝廷有些血性,有些担当,组织军队收复故土。



李清照写了一组诗,表达自己的收复失地的理想,她说,“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八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如此美好河山,焉能被铁骑践踏?

她感叹“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如此勇敢的讽刺,北宋几个文人敢如此大胆?

她希望,“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对故园如此的怀念和挚爱,那些仓皇南渡至死未归的文臣武将,哪一个不羞愧万分?

李清照与弃城而逃的丈夫赵明诚逃难,在乌江江畔,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主张抗战的,主张南宋王师北定,而不是奉行投降主义和逃跑主义,更不是得过且过的驼鸟主义。人活着就是要为了家国而奉献,甚至像曹植所说的那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这首诗中,李清照豪放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所以,好玩的国学认为,李清照写下这首诗有几层意思,第一是讽刺逃跑者丈夫赵明诚,二是讽刺南宋朝廷没有担当没有勇气,没哟承担起收复故国的使命。第三她很崇拜项羽,认为他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毕竟还是个英雄,他的身上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和勇气。

Eson_chueng

Eson_chueng

个人觉得不是。首先要弄明白这首诗是何时何地因何而写,才能搞清楚作者本意。这首诗做于李清照与丈夫赴任途中。在此之前赵明诚管辖下的地盘发生叛乱,赵明诚擅离职守逃脱,弃属下百姓于不顾。因此他被革职。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做法相当不满,觉得他不够担当。赵明诚后不久又被启用为湖州知州。于是携李清照前往赴任。途径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说这首诗表达的对赵明诚的不满成分更多一些。当然肯定也有对项羽勇冠三军宁死勇不屈精神的肯定和尊敬。是否妥当,欢迎各位留言讨论指正。

可爱多七七

可爱多七七

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得知道创作背景。

这首诗并不是简单的怀古诗。李清照作此诗时,正好靖康之变,王公大臣争相南渡,整个王室毫无斗志。李清照也在南渡的队伍中。

靖康之变的那年,刚好赵明诚的母亲在南京去世,赵明诚到南京奔丧。留下李清照在青州。青州有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两人大半生收集的金石字画等藏品。

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俩在靖康之变之前,生活节俭,把省下的钱都用来买藏品,他们还建了一个“归来堂”专门放藏品。靖康之变之前,他们的藏品已经有十多屋了。

可是靖康之变,俩皇帝被金人掳走,金兵又趁机南下,在青州的李清照只好在“归来堂”藏品中挑了十五车,剩下的十多屋藏品,忍痛抛下,最后都毁于兵火。

后来,李清照和赵明诚汇合,俩人继续随着大量的南渡老百姓逃跑。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李清照深有感触。

想到自己被掳走的两个皇帝,不是因为作战不行而被俘虏的,而是因为投降被人家金人掳走;看到眼前的这些王公大臣毫无斗志,只顾着眼前逃跑,李清照感慨万千,所以,在南渡的途中,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绝句。

所以,李清照写这首诗是为了讥讽南逃的统治者,所以极尽夸赞项羽。

李清照欣赏项羽,是因为项羽宁可战死也不逃跑的精神,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况且,李清照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贵族精神这种说法,李清照也没有这么超前的思想。

同理还有杜牧那首“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李清照立意又相反,杜牧所处的时代为当时唐王朝经历甘露之变,唐文宗颓废,很多事情都在走下坡路。杜牧此诗又是激励统治者卷土重来,不要灰心。

这两首诗项羽都只是一个象征罢了,他们并不是真的在对项羽自刎这件事抒发见解,都是因时而作,借古劝今,借古讽今。

欣梦

欣梦

七言:无题

霸王气概世无双,

易安居士肯欣赏。

靖康之乱国人耻,

宁学项羽不过江![赞][祈祷][玫瑰][加油]


airwalk

airwalk

根据项羽当时的楚汉形势分析,不难发现项羽即使是渡过长江,也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大局已定,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还不如死得"丈夫"一些、慷慨一些,于是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

李清照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为靖康之变,王公大臣争相南渡,整个王室毫无斗志。李清照用此诗讥讽南逃的统治者,所以极尽夸赞项羽。项羽在这里只是一个象征罢了,并不是真的在对项羽自刎这件事抒发见解,而是因时而作,借古劝今,借古讽今。

蓝陌

蓝陌

李清照的诗是赞叹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一生。

项羽万人敌,从江东带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击跨秦朝主力军几十万,让待在战城墙不敢出战的众诸侯,看得如痴如醉丶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诸侯之上楚霸王风靡九州。

项羽与刘邦楚汉相争,十战九胜。却没有抓住机会一鼓作气丶乘胜追击,最后反遭十面埋伏丶四面楚歌。垓下一战,全军覆没。虽凭一身武功,冲出重围,然一农户指错道路,陷入危境。面对着一边乌江一亭长驾小船救驾,一边追兵密密麻麻。项羽做出了最后选择。

亭长说:霸王快上船,江东父老等着你东山再起!

霸王想起出师八千子弟兵,还师光杆一司令。

想起鸿门宴心慈手软不听范增言。想起楚汉鸿沟和议,刘邦私自毁约偷袭。想起万千百姓死于战火,想起刘邦的话:当初天赐良机给你你不要。今日天赐良机给我定抓牢…

霸王感叹:天不助我也!

霸王放马归舟,然后转身面对滚滚人浪,平静地露出微笑:虞姬,我来了…

尹桃若

尹桃若

飞花作娟悟语,李清照欣赏的是楚霸王的尊严骨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并不是什么贵族精神。我们来回顾一下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大家知道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面的男主郭靖和楊康吧,就是靖康之耻的意思。1126一一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宋室南迁,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李清照的丈夫赵明成身为建康知府,在城里发生叛乱的危急时刻,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李清照甚为不齿。1128年他们夫妻逃至乌江时,李清照触景生情,即吟此诗,借古讽今,暗示其夫。其夫听后,羞愧难当,悔不当初,后郁郁而死。

有道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清照虽一介女流,也有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怀。她亲眼目睹北宋朝庭的软弱无能,百万军队败于几万金兵之手,节节溃败,至北宋灭亡。自己生活在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深体百姓战乱之苦。更恨其夫的懦夫行为,作为他的妻子深感不安和愧疚。勿庸置疑她是欣赏和佩服项羽的,和赵明成相比有天壤云泥之别!一个是宁可站着生不愿跪着死,大义凛然的旷世英雄,一个是胆小如鼠的北宋官吏。也抒发了自己活着就应做人中龙凤豪杰,即使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的豪迈气概。李清照不仅会婉约清丽也会大气豪迈。真不愧为千古第一女词人的美誉,巾帼不让须眉。所以李清照佩服欣赏项羽不假,更重要的是借颂项羽抒发自己无奈的爱国情怀。诗人的真实,率性也跃然纸上。

文/顾作娟,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井。

井。

项羽,之所以为人欣赏,不在于他之所终,而在于他之英雄历程。

力拔山兮气盖世,登高一呼,揭竿而起,推翻暴敛腐败的秦王朝……何等辉煌?即便由盛转衰,功亏一篑,阴沟翻船,其英雄本色仍在,拔剑自刎……何等壮烈?



四叶草的驿站

四叶草的驿站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