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这么欣赏项羽,是因为项羽的贵族精神吗?

最新跟帖
airwalk

airwalk

根据项羽当时的楚汉形势分析,不难发现项羽即使是渡过长江,也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大局已定,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还不如死得"丈夫"一些、慷慨一些,于是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

李清照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为靖康之变,王公大臣争相南渡,整个王室毫无斗志。李清照用此诗讥讽南逃的统治者,所以极尽夸赞项羽。项羽在这里只是一个象征罢了,并不是真的在对项羽自刎这件事抒发见解,而是因时而作,借古劝今,借古讽今。

欣梦

欣梦

七言:无题

霸王气概世无双,

易安居士肯欣赏。

靖康之乱国人耻,

宁学项羽不过江![赞][祈祷][玫瑰][加油]


可爱多七七

可爱多七七

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得知道创作背景。

这首诗并不是简单的怀古诗。李清照作此诗时,正好靖康之变,王公大臣争相南渡,整个王室毫无斗志。李清照也在南渡的队伍中。

靖康之变的那年,刚好赵明诚的母亲在南京去世,赵明诚到南京奔丧。留下李清照在青州。青州有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两人大半生收集的金石字画等藏品。

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俩在靖康之变之前,生活节俭,把省下的钱都用来买藏品,他们还建了一个“归来堂”专门放藏品。靖康之变之前,他们的藏品已经有十多屋了。

可是靖康之变,俩皇帝被金人掳走,金兵又趁机南下,在青州的李清照只好在“归来堂”藏品中挑了十五车,剩下的十多屋藏品,忍痛抛下,最后都毁于兵火。

后来,李清照和赵明诚汇合,俩人继续随着大量的南渡老百姓逃跑。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李清照深有感触。

想到自己被掳走的两个皇帝,不是因为作战不行而被俘虏的,而是因为投降被人家金人掳走;看到眼前的这些王公大臣毫无斗志,只顾着眼前逃跑,李清照感慨万千,所以,在南渡的途中,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绝句。

所以,李清照写这首诗是为了讥讽南逃的统治者,所以极尽夸赞项羽。

李清照欣赏项羽,是因为项羽宁可战死也不逃跑的精神,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况且,李清照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贵族精神这种说法,李清照也没有这么超前的思想。

同理还有杜牧那首“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李清照立意又相反,杜牧所处的时代为当时唐王朝经历甘露之变,唐文宗颓废,很多事情都在走下坡路。杜牧此诗又是激励统治者卷土重来,不要灰心。

这两首诗项羽都只是一个象征罢了,他们并不是真的在对项羽自刎这件事抒发见解,都是因时而作,借古劝今,借古讽今。

Eson_chueng

Eson_chueng

个人觉得不是。首先要弄明白这首诗是何时何地因何而写,才能搞清楚作者本意。这首诗做于李清照与丈夫赴任途中。在此之前赵明诚管辖下的地盘发生叛乱,赵明诚擅离职守逃脱,弃属下百姓于不顾。因此他被革职。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做法相当不满,觉得他不够担当。赵明诚后不久又被启用为湖州知州。于是携李清照前往赴任。途径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说这首诗表达的对赵明诚的不满成分更多一些。当然肯定也有对项羽勇冠三军宁死勇不屈精神的肯定和尊敬。是否妥当,欢迎各位留言讨论指正。

詩人的情人

詩人的情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几个小问题。第一,什么是贵族精神,第二项羽的行为算不算是贵族精神,第三是李清照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写的这首诗。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贵族精神?贵族精神其实起源于西方的骑士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是荣誉、责任、勇气、自律。也就是说,你要保持高度的自尊,你要有责任担当,你要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还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不让自己放荡。有一位作家在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一文中,认为贵族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自尊精神,也即对自由意志和个人尊严的充分肯定。其次是讲求原则,第三是保持低调,第四是淡泊名利。

有的社会学家认为,贵族精神有三根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能够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第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第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这种贵族精神是建立在西方骑士精神的基础上的,那么中国人讲的贵族精神又是什么呢?在儒家的文化中,贵族精神被称之为君子人格。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一系列美好的人格。孔子认为,君子有三个标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第一,要有仁爱之心,第二要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处世的智慧,第三要有担当与勇气。儒家的亚圣孟子认为贵族精神其实就是大丈夫精神。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说,贵族就是要能经受富贵的考验,能经受贫贱的考验,还要能经受武力的威胁。

这就是西方的骑士精神与中国的君子人格,这些都可以看做是贵族精神。

第二个问题,项羽的身上有没有贵族精神?事实上,项羽算是个爷们,也算是个贵族。正是因为他是个贵族,才被小流氓出身的刘邦打败,他坚持君子的人格与行事方式,他具有被刘邦称之为“妇人之仁”的仁爱之心和优柔寡断,在被追到乌江之畔的时候,看着自己带来的江东子弟大多牺牲,他没有理由苟活,没有脸面以一个失败者的面目回到江东,他宁愿战死,宁愿自杀,这就是贵族精神。要知道,贵族精神在战场上并不适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襄公,就是因为有贵族精神,不肯在楚国军队渡河的时候,发动进攻,非要等到敌军上岸安营扎寨摆好阵势再进攻,结果被没有贵族精神的楚军打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羽确实具有贵族精神。

第三,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北宋一直奉行以做生意给钱为主的投降主义外交,虽然在实际的商业贸易中,既赚到了钱,也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和平,但是这样的外交政策,给北宋的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们似乎已经是未战先败了。所以在金人渡河大兵压境之时,宋徽宗赶紧把皇位交给儿子,然后和儿子一起成为金人的俘虏,被带往苦寒之地尸骨无存。南宋继续奉行逃跑政策,跑到南方偏安一隅,再也没有收复中原的野心。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成为南宋朝廷逃跑政策的一个执行者,或者说,赵明诚就是一个没有担当没有勇气的窝囊废。他在做建康知府的时候,敌人兵临城下之时,赵明诚竟然靠着一根绳子逃了出去,留给敌人一座没有布防的城市。

李清照虽然是个女流之辈,但她的内心有着男人一般的豪情,她还是个主战派,她希望南宋朝廷有些血性,有些担当,组织军队收复故土。



李清照写了一组诗,表达自己的收复失地的理想,她说,“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八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如此美好河山,焉能被铁骑践踏?

她感叹“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如此勇敢的讽刺,北宋几个文人敢如此大胆?

她希望,“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对故园如此的怀念和挚爱,那些仓皇南渡至死未归的文臣武将,哪一个不羞愧万分?

李清照与弃城而逃的丈夫赵明诚逃难,在乌江江畔,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主张抗战的,主张南宋王师北定,而不是奉行投降主义和逃跑主义,更不是得过且过的驼鸟主义。人活着就是要为了家国而奉献,甚至像曹植所说的那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这首诗中,李清照豪放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所以,好玩的国学认为,李清照写下这首诗有几层意思,第一是讽刺逃跑者丈夫赵明诚,二是讽刺南宋朝廷没有担当没有勇气,没哟承担起收复故国的使命。第三她很崇拜项羽,认为他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毕竟还是个英雄,他的身上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和勇气。

火枪手76

火枪手76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奇人。她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就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大气磅礴,体现出了李清照的盖世豪情,更能从诗中看出李清照对项羽的欣赏之意。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为何写出如此豪情又对英雄项羽无限遐思的诗句呢?

其实,李清照写出夏日绝句,主要是与她写这首五言绝句时的背景有极大关联,不仅如此,在李清照创作背景中,也蕴含着李清照为何会写出欣赏项羽的诗句,看懂了这些,也让我们对印象中李清照的佩服,更多了几分。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受父亲李格非的熏陶,有幸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了一名才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后来的丈夫赵明诚相识并且相爱,在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她怀着对爱情的向往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是左仆射赵挺之的儿子,典型的官二代,而且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平时亦喜欢吟诗作画,尤其酷爱金石文玩之物。一时间,赵公子与李姑娘的婚姻成为了一段佳话,这对儿金童玉女般璧人一样的结合,让当时的年轻人羡慕不已。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一些吟诗作对,李清照还与赵明诚一起完成他的梦想,创作金石录,两人互相欣赏,相敬如宾,如胶似漆。

直到1127年来到,这一年的李清照已经44岁了。这一年对大宋朝来说是一个耻辱年,这一年金人入侵,竟然抓走了钦、徽二位皇帝,史称靖康之耻。这一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了,赵明诚理所当然的去了江宁给母亲奔丧。就在李清照独自一人留在了北方的时候,北方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了,这个时候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做了皇帝,正是宋高宗。

李清照见形势不妙,急忙收拾东西准备去江宁找自己的丈夫赵明诚,但是他们的东西太多,而且多是古玩字画和书籍,李清照丢掉了很多东西后,还是剩下了十五车,这才急急忙忙地赶往了江宁。

李清照去往江宁的路上凶险暂且不提,最终还好到了江宁,与赵明诚汇合了。李清照稍微安顿下来之后,想到了宋朝的分崩离析,山河破碎,内心非常悲愤。再加上宋高宗赵构竟然是一位主和派,全然不顾“靖康之耻”,竟然听信了秦桧的“南北分治”建议,阻止进军北方,收复河山。李清照的豪情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她曾经就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样的诗句,可见,在南宋时期,许多的文人武将竟然不如李清照一介女子的爱国情怀。

就在李清照为国家山河破碎而心悲的时刻,赵明诚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的一个手下御营统治官王亦竟然要叛乱,结果,赵明诚却反应极为平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向赵明诚汇报的这个官员见了赵明诚的态度,知道这是一个昏官,思来想去,就自己私下带着自己的兵力做了一些防止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的准备,也正因为这样的准备,御营统治官王亦的叛乱很快被平息了。直到叛乱平息之后,赵明诚的属下去向赵明诚汇报好消息的时候,这才发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实,这位江宁知府大人,居然在叛乱开始的时候就弃城逃跑了。

此刻还在城中的李清照听到了这个消息,再加上她对国家山河破碎,赵构主和的悲怆,一时间百味杂陈,可惜她是一介女流之辈,否则她必然要提枪跨马,重振山河。然而他的丈夫赵明诚居然也是这样胆小懦弱之辈,竟然弃之不顾,一时间悲从中来。

李清照虽然不能亲自收复河山,但是她却寄希望于他人,而这个人正是项羽。项羽虽然是一位“失败者”,很多人认为他幼稚、鲁莽,不如刘邦干练和圆滑,但是项羽的王霸之气却是刘邦永远都无法超越的存在。也正是在这种“国破家亡”之际,李清照奋笔疾书,写下了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家国精神,也在后两句中看出了李清照的无奈与寄托希望于项羽的情怀。她多么希望,她的祖国和丈夫能够有项羽的精神。项羽有什么精神呢?“不肯过江东”,他为何能过江东而不肯呢?说好听一些就是项羽有他的尊严,说难听点,就是项羽要脸。

李清照也是以此诗暗指南宋统治者畏战以及丈夫赵明诚不要脸,赵明诚很快也因为抑郁而死,至于是否因为此诗羞愧而死,就不得而知了。

贡西西

贡西西

作为清照先生(李清照是章丘人,一代宗师,古往今来才女代表)的故乡人,我也略谈一二

谨认为所谓贵族精神是个沿用古代的名称甚至俗称而已,更准确的说是人格精神和气节。不受嗟来之食而亡的讨饭人的气节难道就低于项羽的自刎乌江吗?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金人铁蹄南来,故土沦丧,清照先生随逃难的人群历经磨难南迁,来到当时项羽自刎的乌江亭(今安徽和县),作为一个才女一个普通女人,那种感慨顿时化为四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清照先生明显不满统治集团的腐败懦弱,只顾自己逃亡而不顾百姓和大好河山,而且也许就是由于这四句诗,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久也病逝,或者郁郁而终,很多考证证明是耽误治疗了,这里面还有个史实是赵明诚为官期间也许没有尽到责任,敌军来时兵乱自己也就逃亡了,没尽忠臣死节。项羽本人作为帝王无疑是失败的,然而一个失败的项羽最后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比李清照眼中的那些懦夫怕死鬼强之百倍,他至少不怕死。

清照先生的思想是自由的,她的诗词更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可以阻挡清照先生的绝代风华以及对待家国天下的无限热爱和凛然正气!!清照先生在乌江亭并没有哭,只是用仅仅四言一首小诗来诉说项羽往事而已!!!

谢谢交流!


万峰林

万峰林

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其实从项羽那个时代起,就流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贵族的特权在逐步减少,后来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科举制度的产生,即便你出身寒门,凭借自己的努力依旧可以考取功名扬名立万。

中国古人历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强调“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只要你心中有大义,又肯为大义做出牺牲,那你就是英雄,岳飞文天祥都没有成功,但都为自己的信仰百折不挠,所以他们是中国人心中的大英雄。

同样的道理,项羽虽然有很多缺点,他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也没有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手段,甚至屠戮齐地百姓,坑杀秦军降卒,正如苏洵所说,“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但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并不像刘邦那样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项羽与刘邦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心机,一个没心机,一个为达到目的几乎毫无底线,可以抛弃自己的妻子儿女,可以屠杀曾为其建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勋;而另一个则是完全遵守内心的原则,首先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对虞姬的感情之深令人感动,“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其次项羽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自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样的人即便失败,也往往是令人钦佩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此借用一下文天祥的这句临终遗言,如果大家细细品味,会发现其实项羽之死和文天祥之死是有相通的地方的,项羽不见得信奉孔孟,却有孔孟弟子所推崇的那种“大义凛然”的气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大义面前生死何所惧?恐怕这也正是李清照欣赏项羽的原因所在。

corain君

corain君

李清照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女人,既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更是崇拜大丈夫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女子!凡是读过她的作品的读者,都会被她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之所谓美女爰英雄,佳人配才子。

虽然历史的红尘早己滚滚逝去,但是留下的英雄气节永远无法抹去,今天的国人有幸地站在历史的舞台上,再次用崇拜的目光关注曾经的故事,在关上厚重的那一扇门时,再去打开心灵的那一扇窗,通过重温沉淀的千年岁月,仿佛在呼吸中感受到了诗人汹诵澎拜的心,我们似乎一同前往触摸那永不褪色的历史绝唱!

这不是一个人的标榜,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代表了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伟大精神,这种古往今来承前启后的时代背景中,其实藏着的是一颗大丈夫光芒万丈的无畏气慨!

四面楚歌时,

愧负江东情。

一剑挥起千年风,

霸王别姬万古名。

时势造英雄,

浪落有回声。

而今叩开尘封史,

但见清照一片心。

abortli

abortli

李清照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来借古讽今,讽刺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

馨韫

馨韫

(原创首发)

我认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不是在欣赏项羽的贵族精神,而是在赞誉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该诗流传甚广,影响颇深,现在已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

李清照之所以写出此诗,之所以称赞项羽,完全是率性而发,直抒胸臆,衔悲茹恨,借古挞今。

当时大宋王朝,朝不保夕,被金兵不但掳走徽、钦二帝,还被打的节节败退,被迫南逃迁都,嘲称南宋,名存实微。

李清照爱国爱疆,怎奈一介女流空有满腹经纶,却毫无用武之地,必定只有枪杆子才能打江山,也是保江山的。所以她十分鄙视大宋国的朝廷和君臣们,还有她那个做官的丈夫。嫌弃他们闻风丧胆,丢人现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也束手无策,只能国恨家仇义愤填膺。

而当一日李清照南行至乌江时,突然触景生情,悲感交加,想起了西楚霸王项羽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那种大义凛然,令她敬佩不已。

项羽出身贵族不假,但真正名扬天下的不是他的出身,而是他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

看人家项羽活着的时候,征战天下,霸踞半壁江山,堪称当世英杰一代枭雄。死的时候宁折不弯,拒不过江,以刎名节,堪称轰轰烈烈一尊鬼雄。后世因项羽而有了象棋楚河汉界,而有了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先发制人、项庄舞剑,以及无颜见江东父老。

再看当今,国将不国,家已无家,中原不在,民不聊生,举国上下不但不思抗击,反倒像冬季候鸟似的南迁,和项羽的拒不过江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个苟且偷生,一个宁死不屈,于是一首名扬古今的夏日绝句诗油然而生,有感而发。我想这可能就是李清照此诗水到渠成的灵感和怨气冲天的心情吧。

所以无论是诗里还是诗外,李清照都没有半点儿欣赏项羽贵族精神的意思,反倒是将充满赞誉项羽大无畏的英雄气节贯穿于了始终。

linghp127

linghp127

我是蜀中梁哥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答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先来认识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出生于书香门第,北宋文学家、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之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少女、少妇时期,生活安稳、安逸。李清照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父母对她非常珍爱。虽然是女孩子,父亲把她当男孩儿一样,让她接受良好的教育。

李清照天生聪颖,博闻强记,早早地显露出过人的才气。父亲李格非经常带朋友来家谈诗论画,耳濡目染,李清照也学着写诗填词。

开始李格非不以为然,女儿偶有惊人句,他一笑置之。当女儿常有惊人句时,李格非大为惊讶,很是得意,常把女儿的诗词抄录给朋友们看,由此,李清照虽在闺中,已经名声在外。

后来李格非精挑细选,选择赵明诚,把爱女嫁给他。

李清照的前半生,安逸、舒适,生活波澜不惊。表现在诗词里的,也是闺中所见所感,无非就是“绿肥红瘦”、“惊起一滩鸥鹭”之类。


然而“靖康之变”,北宋转而南宋,李清照跟随难民一路逃难。期间,丈夫赵明诚病逝,安逸、舒适的生活被打破。

逃难途中,李清照路过项羽自刎的乌江亭,看眼前北宋官吏混在老百姓中逃难,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项羽,宁愿意自刎也不逃命过江,挥笔写下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看重的是项羽的骨气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亲生经历亡国亡家之痛,毕生的愿望是复国。他力能扛鼎,勇武过人,短短的一生,征战无数,从无败绩。

垓下一战,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团团围住,项羽四面楚歌。与虞姬话别:“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上演霸王别姬,让人荡气回肠。

项羽至死都不相信是自己能力不够,“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乌江自刎,走完他人生的31个春秋。

李清照作为一女子,在国破家亡之际,恨不能上马杀敌。面对国破家亡,面对不战而降的北宋王朝,还有混在逃难队伍中苟活的官吏们。

李清照对项羽,有的只是敬重,敬重他的大气,敬重他的骨气,敬重他本还有扳回的机会,但“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骨气。


总结


传统文化中,成王败寇。项羽和刘邦的争霸中,项羽失败,刘邦取胜。但在中国文人中,更多的人敬重项羽,他英雄一世,风风火火,来得快,去得快;敬重他活得硬气,死得干脆,宁愿死,不愿苟活。

综上,我猜想李清照主要欣赏项羽的骨气,而不是所谓的“贵族精神”。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对你有所帮助。

ˇ章小鱼ˇ

ˇ章小鱼ˇ

李清照欣赏的不是项羽这个人,而是项羽临江自刎的英雄气概。她写这首绝句的主要目的,是讽刺南宋朝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先说一下李清照写这首诗的背景

李清照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宋朝,南北宋交替时期。1127年,金朝铁骑南下,攻破北宋首都东京,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迁都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

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江宁知府。御营统治官连夜兴兵造反,下属去找赵明诚报告,却发现赵明诚早就顺着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李清照听到这个消息,替丈夫感到可耻,替国家感到可悲。在路过乌江时,她想起了古人项羽,便应景而发,创作了夏日绝句这首五言绝句。

项羽自刎乌江的典故

项羽是秦末时期的英雄。剿灭秦国后,项羽与刘邦开始争夺天下。公元前203年,项羽实力不济,背腹受敌,与刘邦签订了鸿沟和议。在项羽引兵东归的时候,刘邦趁机撕毁了协议,领60万大军围攻项羽的10万楚军。项羽被困垓下,兵少缺粮,无奈率800骑兵趁夜突围。

待跑到乌江边上的时候,身边仅剩20余人。乌江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李清照身怀爱国情怀,在经历了北宋灭亡之后,心中对南宋朝廷苟延残喘,不图进取的做法失望之极,其丈夫作为朝廷的命官,仅仅是军营叛变,就弃城而逃。看着丈夫的所作所为,她联想到前线的军人是不是也想自己的丈夫一样,不战而降,并为南宋的百姓感到悲哀。

因此,在乌江,她歌颂项羽,用以讽刺当朝朝廷。

lemon

lemon

李清照的这句诗真的跟贵族精神有关,除此之外,对项羽的尊崇还别有反讽。

1.项羽的目标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从小受到的是贵族式的教育,当爷爷死于秦国伐楚之战,叔叔死于秦将章邯手下,项羽就背负着国仇家恨,颠覆秦朝对项羽来说,复仇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高尚最正义的事业。

2.项羽为什么放弃过江东呢

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有这样一段记录:项羽带着二十多名骑兵被围困垓下,四面楚歌,此时,乌江亭长对项羽说:上我的船吧,回到江东也足以称王。项羽说: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项羽带着兄弟们和汉军短兵相接,重伤之下自刎而死。

项羽为什么拒绝乌江亭长的劝告不肯过江呢?为什么有翻盘的机会和资本而情愿放弃呢?

在项羽那里,既然完成了覆灭秦朝的大业,“大义”得到了伸张,目标已经实现,目的已经达到,还有必要为了“江山”之争,为了“利”字当头,而成为自己活着的底线吗?即使东山再起,接下来的楚汉相争无非是利益之争,不足以震慑一颗高贵的灵魂,去吃相难看的争夺。与其包羞忍辱、百折不挠的活着,不如在乌江边有尊严的战死,做一个高贵的失败者。

3.李清照最隐密的反讽

在李清照看来,正因为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才凸显他的铮铮铁骨和英武豪迈,才成为世代被人尊重的人杰和鬼雄,如果项羽过了江,那就不值得尊重了。

其实,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是为时事而发的:当其时,正是北宋和南宋之交,金兵南下,宋朝君臣为了保命而舍百姓仓皇南渡,也因此项羽的宁死也不肯过江东更显得格外高大,用项羽的崇高和伟大反衬出宋朝君臣的极其猥琐和卑微,这才是李清照最隐密的反讽。

其背后的暗喻用一句现代流行语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即“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最后,完整的把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看一遍,是不是会有不一祥的感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siel

siel

我认为李清照欣赏的是项羽毫不畏惧,不惜个人生命为代价的大义凛然精神,同时他有与将士共患难的英雄豪迈气概,本来项羽完全可以过江卷土重来,但是项羽宁啃自己战死,再不愿连累江东父老卷入连绵不断战争中去的高尚情节,所以我认为李清照不是因为欣赏项羽的贵族精神。

四叶草的驿站

四叶草的驿站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