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修真是真的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昙花一梦***》
这个我知道。修真:可以定义为是练“道”,所以又可以称之为“修道”。是古代人希望通过修真而达到“长生久视”。统筹上来说就是通过对生命理解和平常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总结出的精神和身体的修身方法,从而再则通过这个方法来达到强身壮骨的效果。
至于个别的相信能通过修真来达到天人合一,从而到达陆地仙那种境界纯属是因为中毒太深;又或者想通过积累道德而增善,在经过长久的修行,最终与道合真,达到入世则旁通治术,出世则长生成仙这种效果及境界只是存在幻想当中,是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所以想达到这种拥有鬼神之能的境界而已!言归正传,说到修真就绕不开道家。
道家以老子为祖,其《道德经》已成为道教的圣经,道教又对道家的修身法进行了教派化的发展。庄子的《南华经》(即《庄子》)、魏伯阳的参同契、张伯端的悟真篇,以及后来的“丹经(炼丹)、道书(道经、善书)”,无不阐述了发扬养生修道的观点。老子的道可归纳为大到无所不包,细到无所不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就是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都是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要虚其心而到实其腹,从而达到强其身而壮其骨的效果。“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 (或存有为之心,而行无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道教还吸收了佛教的因果轮回观点和禅定,将行善、积功德作为修道的一种入世方法,禅定则融入自家的理解意思,从而形成一派,称之为打坐。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里面那些道士经常在打坐就是这个意思。

kongyanami
随着仙侠、玄幻类小说异军突起,掀起了网络文学的一大热潮,许多之前只算小众的网文作家也乘势进入人们的视野。而玄幻小说至今热度不减,甚至还衍生出来越发多的类别,如异世、某法、高武……但不管是何种流派,其中必然存在着一大重要元素——“修真”。
事实上,修真并不是个新鲜词。早在玄幻热兴起的两千余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已经有了修真这一说法。
庄子·大宗师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说的就是这些“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能够安眠无梦、不会受到杂念影响,饮食恬淡,气息绵长;后文接着则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相比前面的表现,这句话则明显更侧重于意识精神方面。
这些世人眼中的“得道”之人,对生死能始终保持不喜不悲的态度,对于新生命的诞生和终结都不会任何的拘束,不过是“翛然”来去而已。翛然者,超脱貌也。
在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眼中,真人的面貌则更加伟岸: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这就把真人摆在了与天等高的地位了,掌握着最高的道理并教养万灵,威严无匹。
不仅道家典藏中活跃着“真人”这一说法,在著名秦汉医界圣典《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真人的概念。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载:"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这是说真人精气神凝聚合一,不增不减,以至于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而这,恰恰也正是大多数古人对于真人,最普遍也是最核心的向往和追求。
所以说,在这些先贤眼里,真人是实现了外在躯壳与内部精神相统一和谐的完人,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超脱于人世的利益往来和纷争,甄至“执一而养万物”的境界。
那么,在历朝历代,是否真的有人通过修养身心的方式达到了那样的高度呢?
若说起最早以修真或者说“修仙”出名的历史人物,首推秦始皇嬴政无疑。事实上更确切地说,秦始皇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修真,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满足自己长生不死的心愿,从而延续大秦千万年国祚。
因此,他重用当时的方士徐福(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命他收集四方珍宝,炼制仙丹灵药,还斥重金派遣他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死药。可后来直到始皇病逝,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死药仍旧杳无音讯,徐福的东渡之旅也成为了一大历史谜题。
到了西汉年间,由于汉王朝强硬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许多秦时方士也受到了类似于秦朝“焚书律”的打击逐渐消匿,这种求仙访道的活动才慢慢地冷却了下来。一直持续到东汉末期,社会再次陷入风云诡谲的混乱之中,“修仙”大计重新被农民起义者广泛传播开来。
西晋年间,名士们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甘心彻底归隐辜负一腔郁郁不得志的才干和抱负,而“真人”那种超然物外却又能执天下牛耳的存在自然也就成为了广大名士的终极目标。
宋代诗人杨修就曾在他的洞玄观中对这一位东汉“仙人”推崇备至:“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
葛玄,字孝先,是道教灵宝派祖师,世人尊称他为葛天师。葛玄年轻时跟随左慈学道,得到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吴嘉禾二年(233年),在閤皂山修道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相传最后白日飞升、骑鸾而去。
葛玄的传说无疑再一次刺激了人们对于求仙的狂热,以至于后来的魏晋名士竞相模仿,服五石散、隐居论道……阮籍大人先生传就写到:“太初真人,唯大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
魏晋的修真,应该算得上是后世历代修行史中最有“真意”的一种。古人追求那些玄妙的力量,一是修养于内,二则假托于外;又因为道法讲究圆润完满,所以就要练就“金丹”。所以修真一脉,途径也无非两种,内丹与外丹之法。
所谓内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内在的养气、吐纳、德行等方式,自身培育出一种“功德显化”;但是世上修真之人无数,真正有德行有心境的只占极少一部分,大多数人在修行、修真这一条前途未知的路径上,靠的是“外丹”之法。
既然是外丹,自然求诸于外,指的是用炉鼎烧炼金石,配制成药饵,以之为载体,用有招无,把阴捉阳,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
这种方法似乎在唐以后的修真人士中逐渐成为了主流,上至皇帝国公、下至文人商贾,相当一部分人都对于炼丹一事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像是唐玄宗、李白这些名人都有着各自的一段求仙炼丹的历史。
实际上,古人炼制外丹,多是以珍稀金属为主、灵芝人参这类罕见药草为辅,再加以丹砂(含汞化合物)等调和。不用尝试,光是看着这些材料我们就能够轻易得知,通过这种方式炼制出来的“仙丹”,多半不仅百害无一利,而且可能危及生命,这也是许多常年炼丹服丹的人(尤其是历代许多皇帝,都有着御用术士炼制仙丹的传统),最终大部分寿命都不太长的症结所在。

狸悠❉
不仅古代人修真,现在也有人修真,不过这些人不为人所知罢了。
先用历史记载证明古代人修真的事实。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这是庄子·大宗师记载古人修真,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古代修真的人睡觉安心,饮食清淡,他们的呼吸绵长,他们看淡生死,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世外高人该有的样子他们都有。
后汉书·方术列传二记载:“少有神道。”说的是左慈,左慈在后人眼中俨然是神仙般的人物,魔改三国的电影魔国志把左慈说成是得道高人。根据记载曹操不信左慈是真人,曹操怕人让左慈不吃不喝一年,最后左慈也没事。
宋史 · 陈抟传:“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一百多岁了,面貌还是小孩,不是天山童姥就是神仙,还有一个就是大家所说的张三丰。
秦始皇也算是修真,很多皇帝也属于其中,他们吃金丹,想要长生不老,而炼丹也是道家修真的一种办法。
古代修真也有秘籍,如周易参同契、云笺七签等,种种证据证明古代人真的存在修真。
我们大多听过鬼谷子的名号,他眼中的真人是与天齐高,把真人放在很高的位置上。修真的人真的是那么神奇?他们真的可以呼风唤雨、移山倒海?
涉及真人这个词在古代典籍里大多是道家典籍,修真也是道家修炼成仙的办法,在《黄帝内经》也有真人这个词,"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可以说修真一直是中国古代道家所追求的。
道家追求的修真并不是现在修真小说修真是为了法力无边的境界。古代真人是顺其自然,养气养神以达到内外兼修长生不老的目的。
现在人修真的证据,我给你们看两张图,你们就知道现在修真的人还是很多的,因为现在修真的成本太低了。

繁星
【子应的观点】:如果说修真是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小说记载的那样子,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毕竟只是玄幻小说里面才存在的。其实用现代话来说,修真就是修道德,修好自己的人生,如何修好我们这一辈子的,这是一道非常高深的功夫。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完整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修得完整。一、借假修真1、我们的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同的人生,四个字就讲完了——借假修真。借着所有的假,修补一个真的,没有假的一辈子都修不出这个真的,因为你老早就饿死了,你说我不吃饭,我什么都不要,就饿死了,那叫做壮志未酬身先死,更是划不来的。
所以人必须要先学会生存,但是我们要知道生存是假的,不是真的。难就难在这里,如果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那容易多了,因为只要找真的丢掉假的就可以了。比如说钞票是要用的时候它就真的,当你觉得它多余的时候它就变成假的了,那被抢掉也变成假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一定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都是因此时此地、因人而变异的,当钱不管用的时候钱就是没有用。
我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讲,那时候他老人家叫了一辆马车,要带我们全家去一个地方,问车夫多少钱,车夫说不要钱,因为那时候钱没有人要,天天贬值,没有人会要钱。
2、一斗米的时候,米就是真的,钱就是假的。这种事情现在肯定没有了,谁还要一斗米?都是要钱,这样大家才知道。一切都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但我们认为,黄金有用的时候黄金就跌价了;当我们认为米有用的时候,粮食反而欠收了,好像上天总是跟我们开玩笑,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修的那个过程。
二、修己安人1、人生其实就是修己安人的过程,这句话是孔老夫子说的。这句话听起来容易,但是甚至连尧舜都不一定能做得到,所以到底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答案是——有些事情是知难行易,有些事情是知易难行。所以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灵活变通。
修己安人是每一个人必须要做的,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也不要一定说我们这一辈子是带使命来,也不要说我们是带天命来,也不要说我们是带着任务来,我们只是来做我们自己应该要做的,这才是比较对的想法。在各种各样的环境背景条件之下,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才应该是我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其它都是手段,都是工具,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却一直把其他的当做是结果。
2、赚钱是结果嘛?不是。升官是结果吗?也不是。很多有形的东西,其实都是手段。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生带来,死带走的,就是品德修养而已,这是看不见的。现在大家一谈到“义”这个字就想起关公,一谈到学问就想起孔老夫子。从古至今这两位至圣一直都生活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过。就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修养修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毫无疑问是我们的人生榜样,
三、行道有所得1、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口头禅,就是“我知道我知道”。尤其是我们中国人,非常不愿意被人家说教,总说我知道,因为我们内心是有道的存在的,但是知道的后面还有一句话说起来就是很搞笑的,就是我做不到。所以我们不要总说我知道,而是要去行道。有没有道理本身就在我们的心中,可能我们平时并没有发现,而是当有一天因为一句话,一个现象触动了心中的道的时候,我们就身体力行去把它做出来了。
2、当听到《论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就不要总是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强推给别人,这就是行道。当然,我们也不要盲目的去行动,正如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曾经说过,“行道有所得,所以叫道德”。如果我们觉得这个道理比较符合道德,而不是为了私心,要符合人生规律,那我们就应该去行动,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知道。
最后,我们的人生当中有很多的关卡,我们每越过一个关卡就会学到一样东西,是叫做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每个人的一辈子,就是借外界的种种来修自己有所欠缺的部分,我们想要把这个欠缺的,用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把它修补起来,这样才算是不虚此行。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我们一起成长!
我是成长的子应,分享用心的成长心得和传统文化,欢迎关注

_____ Cheer.゛
这些年来,仙侠、玄幻类小说异军突起,掀起了网络文学的一大热潮,许多之前只算小众的网文作家也乘势进入人们的视野。
现在,有很多年轻一代尤其是九零、零零后的男生,可以说正是背着家长老师刷这些小说长大的。而玄幻小说至今热度不减,甚至还衍生出来越发多的类别,如异世、某法、高武……但不管是何种流派,其中必然存在着一大重要元素——“修真”。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如果说有一天厌倦了生活想要成为一位修真者其实是很困难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修真者的世界中,万事万物都不为所动,他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乱心,始终处于一种无我忘我的境界。
1、1902年出生的蒋兴平是平四川乐至县人,在他25岁的时候出家开始修道,精修全真龙门派武术,后在青城山修炼86年,在2013年于青城山太清宫无疾羽化。享年111岁。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百岁老人。
2、出生在光绪十年的李诚玉,年轻时因为患上了痨疾前往武当山求医,被武当道士张至慎治好,随后诚心拜为武当龙门派弟子,在2003年2月14日凌晨去世,享年118岁。
3、1838年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武术世家之中的吴云青。18岁的时候出家,从此云游天下学道学佛,先后学习黄帝内经与老子秘传的养生之道。游学过洛阳的白马寺,登封少林寺等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庙宇与道观。最后隐居在中国陕北青化寺,潜心修炼佛道。1998年9月21日去世,享年160岁。
4、刘理航原名刘定国,出生在1902年5月25日,武昌北沙人,幼时师承全真教龙门派武当纯阳门第二十一代传人王至道道长,之后习得武当纯阳拳技秘传,成为武当派一代宗师。刘理航于2002年5月仙逝,享年101岁。
5、十二岁便拜师学艺的张志顺出生1912年的河南沈丘,十七岁时他在陕西省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为中国道教全真龙门第二十一代弟子。2015年7月28日午时在张家界离开人世,世寿104岁。
6、清末民初与霍元甲、杜心武并称为武林的“三大侠客”吕紫剑,小时候跟着母亲学武,后来又跟随八卦门李长叶学八卦掌,随丁世荣学形意拳。2012年在重庆逝世,享年119岁。
7、幼年入道门,道号为“智涵”的朱智涵,在世人中大多称其为“智涵子”。朱智涵祖籍山东泰安,曾拜师吴春,一生遵行“大道至简”的生活理念,于1973年8月13日逝世,享年100岁。
8、祖籍上海的杨梅君也是一位修真者,13岁随祖父学习祖传的大雁气功。1978年,杨梅君在在宣武公园为群众教功治病。1980年在北京社会上公开系统传授大雁功功法并传向全国,学此功者遍及大江南北。2002年7月23日,杨梅君于北京逝世,享年106岁。
9、甘肃省名中医的李少波是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曾获得中华中医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荣誉。2011年9月18日,李少波在甘肃省平凉市无疾而终,享年102岁。
10、1905年出生于成都土桥的曹明仙原名曹淑良,幼而丧父,因生活艰难,其母携入尼姑庵学佛,14岁遵母命出家。三年后遇张永平真人,见其神功,转而学道。2010年4月5日清明节,曹明仙大师在青城山祖师殿仙逝,享年105岁。
首先我们要去思考,去了解,“修真”到底是什么?
真的如小说中那样,修成之后举手投足之间满是仙气,几个呼吸就能翻山越岭甚至绕地球转个几圈?只要你不是看小说看傻了,你应该不会有这种想法。
个人认为,修真,修的是“真我”,修的是“道”。
无欲无求健康长寿是自我的真,顺其自然不问世事是世界的道。
我并不是修真者,我也没有亲眼见过灵异现象。
但是我相信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丘处机一言止杀”“苗族蛊术”“营口坠龙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我也佩服老子、孔子、鬼谷子这些先人的智慧。
这个世界上等着人类去探索和考究着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有人说我们只探索了10%,有人说我们只探索了5%,可我觉得我们只探索了0.5%。
至于修真嘛,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修行。
先不说修仙什么时候开始有。因为我们现在见不到修仙者自然很多人都否认它的存在,称“修仙人”为骗子,打个比方,有个将死之人,世界上最好的医院都救不活他,但有个老中医或所谓“江湖郎中”给救活了,你说他是神仙还是骗子?这又有何可解?所以修仙人之所以不被人们接受是因为人们无法用目前现有的科学去解释这个道理。我们中国大部分人是不信教的,自然会否认这类事。
如果说修仙的古人的话,像彭祖、达摩、张三丰之类的或许就是修真者,不然咋会有这些传说,无风不起浪。
再如古代的五斗米教,和医学圣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新华书店就能买到,但里面的内容有多少人相信?修真,修行,古来有之,修仙一词本身就很玄幻,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古书中记载的长寿人物或许就是修仙者,只不过他们没有小说中的那么玄幻,和普通人可能没什么区别,但比一般人寿命要长,病痛少。

爱旅游的加菲猫
如果你问是不是真的有人修真,那答案是多了去了。
如果你问有没有人修成神仙的,按南怀瑾老先生的说法叫,查无实据。
如果你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建议你可以查查南怀瑾老先生的讲课。

wangjiayin1986
修真很简单,但入门很难,尤其是现代人思想跃动的快,要想停下来更难。而且每到一层会出现各种不适的反应,如果没有明师点拨就会起疑害怕不敢修下去了。到了后阶段还要看悟性。就算我肯尽心教也难以普及。在2000多年前释迦摩尼就说过“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地球属于最低等的小千世界,历来修行有成的都会自然能感应到更高层的世界,道家称这种状态为“待诏”,因此修行有成者会豪不犹豫的离开,就如同现在人会毫不犹豫的离开生养他们的穷山沟奔赴大城市一样!

细路祥
是有这么回事!中国古代的修真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当时由于气候原因,济水经常会发大水,导致大量的农田被冲毁,房屋被冲垮,老百姓存储的粮食化为泡影。这时候就会发生一件事,让老人们去坐死成神,让孩子去侍奉河神。实际上就是为了抛弃劳动力弱的老幼节约口粮,这时候的人们就开始研究修真,想要找一个不吃不喝可以不死的办法,这就是最早的修真目的。
关于修真记载主要是有两个文字来源方向,一个是关于黄帝的来源方向。史书上有用甲骨文刻录了黄帝成仙的事,在记载中描述了黄帝在大庭广众之下乘龙飞升,这是古代修真的第一个版本。再往后则延伸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故事,这些人实际上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这是一个正面例子证实的当时人已经倾向于修真了。
第二个来源则是关于舜帝驳斥其继母的事。当时舜帝的继母是巫师,巫师在当时的作用就是传递神的旨意,让人死得不那么痛苦。每次水灾过后,让部落里的老人去送神洞成神,让孩子们去侍候河神就由她来转达。可是舜帝不相信,他总是偷偷把这些孩子老人救走让他们成不了“神”,以此来驳斥其继母,以证实其继母在撒谎。舜帝把这些人全部带到妫芮安置,并带领这些本该成神的人去养活那些本该送河神的孩子。这个例子是反面证实当时的人除了去修真的也有反对修真的。

fzlzx349
为什么中国的道教斗不过佛教?原来是道教讲究“现世报”,也就是现世通过炼丹、打坐、吐纳等修真功夫,就能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可惜,人们看到的都是道士们和普通人一样的生老病死,吹得很玄乎的那些神通谁也没见过。而佛教讲究的是“来世报”,也就是现世的修行、诵经、参悟等作业,并不能立即看到成效,只能等到涅槃(死)之后,才能决定你是继续轮回还是升级上位。但“那边的事”谁也看不到,他们怎么说你只能相信,所以比道教更能忽悠人!

jingyu904
修真修行227203170

sedlxuxu
旧时方士,有一派神仙家。神仙家除了把自己修炼成真人,还乐于教人不死之术。
神仙家大约有两派,一派炼丹药以求长生,一派事祠祷而邀永寿。
齐景公对修真颇有兴趣,曾与晏子讨论过“古而无死,其乐何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史记 · 封禅书说,齐威、宣王、燕昭王等皆使人入海求仙。当时,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等“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燕昭王又亲遣腹心之臣去向神仙家学习,不料学艺未成而仙师先死。秦皇汉武求仙之事,众所周知。
当然,炼丹修真学神仙,非土豪莫办。炼丹所需真珠玛瑙老山参,可不是谁都能随便拿出来的矣哉!葛洪抱朴子讲,他也曾立志炼丹,无奈财力不济,只好遗憾出局,去研究草药去了也。
炼丹派混迹于王公巨族之间,日子甚是滋润。王羲之书圣,与当时著名的神仙家许迈是方外之交,同修“升遐之道”。晋代士大夫颇不乏私事此不死之道者。然而,修真不易,道术难成,故羲之在兰亭诗序中喟然长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悲夫!”
广大人民群众似乎对长生不老的奢望并不强烈,而且,家中除了几斗粮米,无甚余财。神仙家结合此实情,新设“五斗米道”,以服务庶民。在此,神仙家炼不了丹,改为以符咒治病。
祠祷派也大有用场。唐肃宗时,王玙以祠祷见宠,骤得宰相。有一次,帝崽浑身不舒服,王玙大派一众女神仙,太监护领,分赴天下名山大川以祭。有一美艳女仙,带着数十小鲜肉,驰至黄州。太守左振,清晨至仙馆请事,未料人家不给他开门。左振刚决,破门而入,斩女真人于廷下,籍其赃十余万。
祈禳驱邪,或许时有小验。真假善恶,有时未必能辨。据近人胡思敬《国闻备乘》载,慈禧太后七旬大寿时,新袭天师张元旭被骗了。有骗子诱张天师入京祝寿,只消区区二千金,可得二品顶戴。张天师如数把二千金给他打点。然后至京投文礼部,自请入朝祝寿。礼部据旧例,驳斥不许。真人受骗,也许是道行还未臻上乘吧。
古人修真,法无定法。有的,修黄轩要道,素女为我师。有的,修彭祖妙法,独卧一宵,胜吃药千颗。更有甚者,远辟五谷,吸风饮露,餐云食霞(当然,实在受不了时,也不妨偷吃几粒人参大补丸)。
各位道友,炼丹与祠祷,大约都不易修炼。再向诸位报告一种较为简单的修真之法。古人云:〞采黄精,煮白石,勘元关。有时龙吟虎啸,沧海一丸丹。〞还有更为方便的修真之法,就是啥也不要,直接“煮白石”。正如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所谓:“涧底束荊薪,归来煮白石。”
我有仙方煮白石。晶莹剔透白石头一块,加入清澈见底山泉水若干。不得停火。不断加水。直到水未枯而石已烂。一饮而尽。一飞冲天。

小露lulululu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修身的很多,修真的也大有人在,但数量挺有限。修身是儒家的做法,最高目标是成为圣人。修真是道家的做法,目标是成为天人合一的真人。儒家重礼,道家重“真”。真,是指人的天性和天机。一个人如果达到一定的境界,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天性以及他人的天性,充分发掘自己的天机,做事能顺乎自然,能在环境中游刃有余,来去自如,逍遥自在,足以自保,又能充分地自我实现,那就成为真人了。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成为真人的不多,确切说是寥寥无几。老子和鬼谷子,这两个人是做到了。两个人志向不尽相同,但都自由自在,乐在其中,集大成于一身,看透人间事,能随时自我实现。老子的格局更大一些,经常从天下的角度考虑问题。鬼谷子对功名仕途很有研究,做到了独来独往,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他把君王大臣的心都看透了,有权有势的人都对他“遥闻声而相思”,渴望从他那里得到良策与指点。
杨子、庄子、列子,虽然也都追求成为真人,但是造诣比起老子和鬼谷子还是有所不及。虽然不及,但也仅次于,尤其是庄子,学术水平还是很高很深的。庄子的学术是很厉害的,但是一生贫穷,有点缺憾。庄子重视养生,但是贫穷导致营养不良,很难把身体养好。杨朱就特别强调过这个问题,说意欲养生,则不可贫穷。杨朱为了吃好穿好住好,把自己养好,就一心要去做官,但结果是跟韩非子稍微有点像,思想学说被人家大量采用了,官没怎么当上。庄子到后期,还算可以,也开始发挥辩才,跟王公贵族打交道。其实在历史上有一个可能,惊人的可能,晚年的庄子有可能就是鬼谷子。庄子年轻时就是一个辩士,辩才在惠子之上。惠子后来改行了,从名辩家改成纵横家了,庄子年纪大了也有可能变成纵横家的老师。惠子这些人,年轻时清高,后来年纪大了,穷日子过久了,都知道富贵其实也挺重要,仅仅畅快于山野,还不够逍遥,更大的逍遥是“欲入则入,欲出则出”,入世出世随时切换。
修真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孙悟空有句名言,“道化贤良,佛化愚,我乃愚人,故而弃道从佛”。《西游记》的作者看的还是很明白的,对儒释道三家的作用了解的很清楚。修真,特别强调天机,天机是什么,很大程度上是指天才。这个大多数人都是不具备的,本来就没有,何谈开发?所以西游记的作者,不建议大规模地宣传道学理论。当然了,有志者事竟成,如果一心要在道家有所成就,那成就肯定是会有的,只是比较慢一点。就像学功夫,用心学,持之以恒,即使天资一般,功夫肯定也会越来越深的。道家还是很有价值的,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是延年益寿,尽天年,还是有良策的,只是要达到那个境界有点难。中医和道家是密不可分的,《黄帝内经》里面有大量的道家理论。《黄帝内经》讲的真,还有一个涵义,是指真气、精气。“因耗,散其真;以欲,竭其精”,是人类寿命变短的重要原因,但是禁欲、安逸又是寿命变短的另一个原因。要怎么把握这个分寸,不仅需要学问,还需要境界,需要造诣。

arcan
当然有的。比如历经宋、元、明三朝的神人张三丰,他是武当派的创始人,在武当山修真多年。张三丰是道家内丹祖师和道家拳术祖师 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被当地人称为“活神仙”。
张三丰从南宋末年活到了明朝初年,他出生时南宋政权摇摇欲坠,他死时明朝气象初开,而这中间,还经历了整整一个元朝。
张三丰到底活了多少岁,不得而知,但肯定超过了100岁。他之所以这么高寿,和他长期修真是分不开的。他曾自创了太极拳和太极剑,还著有“修真秘籍”玄机直讲、打坐歌、玄要篇、无根树。
根据《明史》对张三丰的记载:
(张三丰)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头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届之,已而舍去。张三丰的形象,其实很接近神仙了,他死了葬在什么地方也无人知晓。
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几次召见张三丰,张三丰都避而不见;朱棣曾多次派人到武当山找张三丰,但都没有找到。

18616330701
明嘉靖皇帝。
嘉靖修的是道。说白了也是为了长生不老。
从明世宗本纪中可以看到,嘉靖祭祀的次数非常多,这是他修道的一方面
他的修道可以从他对道士的宠幸看出来。明史十二-世宗本纪:五年春正月乙己,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甲寅,命道士邵元节为真人。
嘉靖二十三年,嘉靖皇帝更是“加方士陶仲文少师。”要知道,少师可是三孤之一,一般只有功勋卓绝的大官能获得,而陶仲文一介方士得此殊荣,足见宠幸。
以及后来在徐阶对抗严嵩的过程中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蓝道行,嘉靖正是信任天神而信任道士,而这个道士跟徐阶是一伙儿的。皇帝因为道士厌恶严嵩了。严嵩的命运,就此决定。
胡宗宪也凭借进献白鹿给嘉靖而躲开严嵩的魔爪。
他的修真,甚至被臣子利用于政治斗争,聪明一世的嘉靖也会有这样被蒙骗的时刻啊。
嘉靖修道也有些趣事。
1566年整个国家未曾降雪,但是在嘉靖,举行道教法全会后,天空下起了雪。于是嘉靖说了这么一句话。“朕为民请豊,仰荷上天垂眷瑞雪即降,朕心感悦。”-明神宗实录
嘉靖生平不好钱财不贪女色,唯好修道,只为长生不老,大概便源于其对统治天下的权的不舍,他不愿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权,让他从一介自由受限的藩王成为统治天下的皇帝的权。此即明世宗。

仙蒂小姐
个人观点请勿喷。。。。我相信鬼神,因我见过,所以我有敬畏之心。所以认为人必可成仙,只是不得其法。所以猜想现在成仙,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超脱,或理解成灵魂上的超脱。人死便是肉体与灵魂的分开,亦是另一种新生或是换种方式的存在。人有善恶之分,灵魂亦是。好的便是仙,行善多了,受人们的信赖变供奉起来受其香火,故又择愿施以恩惠,变已成神,亦称神仙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