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探讨系列之,德是什么?

suraheart瑶...
“德”字?在古时候当作道路的“路”来讲。《道德经》实际上就是道路经!“道”?就是陆地大地!“道可道”?指原始大陆板块环带——地平无间道坤圈,神化的鸿钧老祖。“非恒道”?指的就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完整)”的现代地球四分五裂的六大洲大陆板块。德不孤,必有邻——路不孤,必有邻,条条大路通罗马!

katrinaxyt
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外在形式。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孕育万物,任其自然而然生长壮大,死亡,而不加以干涉,这就是道的自然规律。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也就是说满足他人的欲望。佛家解释为慈悲喜舍,易经释其赞助天地之化育。此为贤者效法天地之德治理天下以图大治。故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矣。求于权术者,得轻重而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薄荷
私下理解,“道”是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可以简单理解,道是“存在”本身,道在万有,而万有不是道。“德”是宇宙万物从“道”中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可以简单理解,人有“道性”,而人不是道;人有“神性”,但人不是神。我们的“道性和神性”就是我们的“德”——“自性”。按佛家说法,就是“般若智慧”、“菩提智慧”、“如来智慧”就是我们人类应有之“德”。按古语解释,“顺道而行”就是“德”同“得”。按道家说法,能够“悟道”就是圣人,就是“德全”之人。按王阳明的说法,“良知”就是“德”,“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行德”。孔子说的“得仁”就是“德”。孟子说的“四端之心”就是“德”。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德”。我们平时所说的“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德”。

单飞
一个人的素质,品行和为人处世

猖猖精灵公主
德,是合道的思想和行为。

爱生活爱大畅
德是道的表现形式!


少石山人
道是外,德是内;道主生,德主止;道是结,德是果;道可用目观,德需用心感。道法自然,而德法通变!


旅馆柱子
我认为道德经中德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edwardstown
德而育之 慧而先之 德先人也 国欲德也 能居先德其随 巨而大德 不惧而德海 慧也德时 咚德如地 险胜因德
德是传染的病菌也是自己孕育而成的 这慧中是先来的 而德是先人而存在 国家的欲望也是德中的发明 能力居住先德而成 所以积累才是大德 不惧怕中能随其变化是德的大海 慧也是德的时间 点滴的声音这正像德如地厚望 险而胜出因德而其随

dianerm
道家思想(与道教是两码事)中的玄德是指修道之人的言行受天道牵引。

zlqzhang
不能断章取义,要从一章的整体去理解这个“德”。
譬如: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乃自然,乃宇宙,乃规律,乃本原。
没人知道它究竟长得个什么样儿,没人知道它是啥时候打哪儿生出来的,也没人知道它的生命周期乃至整个生命究竟会有多长,更没人知道它所涵盖管辖的范围究竟能有多大!
人们对道的认识,恍惚依稀,常常都是太上,不知有之。
然通过长期的用心观察,我发现了道的一个很少为人注意且无不让人觉得很有点儿匪夷所思的突出特点:总体是大象无形、大音无声。
当然,基因遗传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也跟由它所生育并不息抚育着的世间万物一样,道同样也不是个完人;它同样也会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当你明显感觉到它的形和它的声的时候,那也是它释放积攒于心的压抑与压力的时候……
但在总体上,道的大象无形和大音无声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
这也就是说,通常能让人看得非常真切明晰的所谓“道”,不过都是些“恒”之小道而已,都是些很普通、很一般的有形之小象,不是什么大象;通常能让人听得非常清楚、听得真真儿的“音”,也不过都是些很普通、很一般的有形之小音,也不是什么大音。
道,从不张扬,从不炫耀,从不洋洋自得,从不居功自诩;甚至根本就不屑去颐指气使、频繁发声、口若悬河、招摇过市……
其实,如今静下心来去用它度量一下自己身边的人与现象,明眼人都不难发现:但凡是习惯于四处张扬的,无一不是内在藏有深深的自卑;但凡是动不动就到处炫耀的,无一不是心揣忒强的不义之忐忑不安;但凡是热衷于在那儿洋洋自得的,无一不是脑袋已陷混沌、距离再也得意不起来已经很近很近了;但凡是忒喜欢居功自诩的,无一不是在贪天功为己有并暗里藏着很多很多的猫腻。
道,不屑如此。虽则它给人恍惚依稀、似有似无的印象,但却始终都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随你怎么看,你爱咋看咋看,我就这样子;随你咋感觉,感觉得到或是感觉不到,我都在那儿……
恰恰也正因为道有如此之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整个就是个不屑去显形、不屑去发声)的突出特征,所以它才能亘久不变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非恒道也!非恒道之最突出特点,就是大象无形、大音无声……
希言自然。
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开篇明义就再次言简意赅地强调了道的突出特点:大象无形、大音无声。
为啥呢?为啥道会如此热衷于大象无形、大音无声呢?因为道乃乃自然、乃宇宙、乃规律、乃本原!
而自然也好,宇宙也罢,规律也好,本原也罢,胸怀无比、无边无涯、涵盖远古、延绵永远、包罗万象、又无所不及;又怎样才能去展示出其像天那么大的形、像寰宇那么多的声呢?!
希言自然。无论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平日几乎看不到它的身体、听不到它说话,只能去用心意会感受而无法去准确说道言传,那么它就是非恒道之道;是自然。
时而也会有的积攒于心的压抑与压力的释放,为时都非常短暂,不过转眼之间;之后它即会恢复到正常,依旧是大象无形、大音无声。
从另一个角度再去看它的特点,其偶尔瞬间的释放压力,恰又是保证其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本质特性能得以亘久的不可或缺的智慧;恰又是其总体上始终是大象无形、大音无声的一个具体反映……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因此,你看那大自然里的风,它无论是在清风拂煦还是在狂烈荡涤,始终都只是为时十分短暂、不过转眼之间的吧?可曾见有过一天24个小时终不间断地吹(刮)个不停的?
你又看那大自然里的雨,它无论是微微细雨还是滂沱瓢泼,始终都只是为时十分短暂、不过转眼之间的吧?尤其是那倾盆大雨,可曾见有过一天24个小时甚至终日不间断在下(倒)个不停的?
时而也会有的积攒于心的压抑与压力的释放,为时都非常短暂,不过转眼之间;之后即会恢复正常,依旧大象无形大音无声。
试问,谁如此之欲起即起、点到为止、当止且止的本事?依我看啊,唯有天地!
天地是道;道乃自然,乃宇宙,乃规律,乃本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毫无疑问,天地(道)所以练就了如此欲起即起、点到为止、当止且止的本事,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其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本质特性能得以亘久。
试想,一直是被它生养并抚育着生息延绵的人,在整个自然、宇宙中又算个什么东东呢?比那沧海一粟还要卑微、脆弱!
然虽则实质比那沧海一粟还要卑微、脆弱的人,恰又是多数都不屑于道,最不甘示弱、不甘寂寞、喜欢折腾!于是在生活中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形形色色、秉性各异、也结局不同的人——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有的尊崇并在意于道的,其心地做派、言行举止几同于道: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其情愿去自觉选择的人生之路与结局,亦几同于道。
有的尊重并在意德的,其心地做派、言行举止始终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其情愿去自觉选择的人生之路与结局,无不戴德。
有的仅专注并在意自己的得失的,其心地做派、言行举止始终都会是在得失之中花开花落、起伏跌宕、欣喜若狂与懊悔纠结缠绕交织。其情愿去自觉选择的人生之路与结局,总是欣喜若狂与懊悔纠结缠绕交织……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本是个什么样的人,自然就会去欣悦和在意什么样的人,并于这样的人为伍。自然,见仁见智;非同类之人对之会抱以质疑甚至鄙弃的态度,也理所当然。
君不见,在那些不屑诚信之人的身边,常会与之沾黏、聚集、你来我往掺和的人,可能会是看重诚信的人吗?不会的。道理很简单:看重诚信的人对但凡不屑诚信的人态度始终只会是一个:不信其诚!
是人,不过如此……

小可爱家的大叔
如果“道”指的是一切事物最本源、最一般的规律的话,“德”指的就是人观察、领悟、配合“道”的能力。
因此,“德”具体指的是:人观察、配合事物发展的能力。这里必须注意是,“德”是指“观察”、“配合”,这是与“改造”、“控制”的概念完全不同。
“德”要求一个人对像婴儿一样,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无所抗拒,对周遭的人没有分别心。在有德之人看来,他不是任由外界摆布的傀儡,而外界也不是他必须控制、统制的对象。
当我们把“德”理解成“道德规范(morality)”的时候,我们以为,只要压抑自我、强迫自己遵守既定的社会规范,我们就能成功。但事实恰恰相反。有“德”的人,他对待一切以德,包括自己:他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道”,即自己的需要、性格、身体状况、行为规律、社会地位等客观条件;他也知道怎么让自己的主观意志配合自己的客观条件,使自己获得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