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探讨系列之,德是什么?

HELLO~V V
德,是什么呢?德,是道之行,是道之表达,表现,作用,应用。无道,则无以显其德。有道则必有其德。比方说,我们提倡尊师之道,于是就有了对教育工作者的种种礼遇,尊重的条例,规定以及相关的种种做法和内容。这些就是尊师之德,比方说,我们提倡和谐发展之道。于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发展就围绕着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大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具体的行为内容。这就是和谐之德。德者,无行则不成其德,道者,无义,则不成其道。

夜蝉
“德”与“道”同,心行合于“道”时即“德”……

新疆时长青
德是对道的认识和说明,即把道融于行为的体现,也就是对道充分认知以后的践行。
如何才能体现出我们对道的了解与接纳,要靠德来体现,德要靠行为来体现。
道是指导者,德是践行者。无践行不足以体现道,无指导不足以体现德。
所以,德就是我们平时为人处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就是从我们处事为人的态度里,行为里,得出的结论吗?
所以,一个德行好的人,就是一个充分地认识了道的人。

koseto
【老子《道德经》中的“德”到底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首先提出“德”的概念,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德唯道是从。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遵循道才会有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德唯道是从”,而道是恍惚,道是摸之不得、视之不见,这是道的本性。而“德”到底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通过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种道作用于万事万物所显现的各种功能,老子把称之为“德”,道产生万事万物,而且内存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因此,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无道就无德,遵循道才会有德,不遵循道者无德。德与道是相融相通的,它像道一样恍恍惚惚、深远暗昧。德对于人类而言,它是品格、是德行,它能被人看到,被人解读。只有真正领悟大道的人才能拥有大德,才能将德行发挥到极致。这也是道和德之间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全文“德”字出现43次,这些“德”字阐述了哪些内容呢?
一、讲述道与德的关系
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章)”,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2、“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道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导引万物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玄妙的德。
3、“含德之厚,比於赤子(55章)”,德行涵养行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
4、“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65章)”,经常遵循自然法则,就是玄德。玄德深远,与万物反其道而行之,然后达到极大地顺应自然。
二、讲述德与行的法则
1、“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23章)”,求道者,其言行就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修养德行的人就应当崇尚美德。
2、“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28章)”,不背弃自然德行,就能恢复到无求无欲的最初状态。......自然德行不出现差错,就能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自然德行保持充足,就能够回归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38章)”,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
3、“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41章)”,最高的德行好像空无的峡谷,广大的德行好像有不足,刚建的德行好像惰气十足。
4、“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49章)”,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使得人人向善。诚实之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结果使得人人守信。
5、“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54章)”,用道修身,个人就会纯朴率真;用道治家,家庭就会富裕有余;用道治乡,乡里就会长久和睦;用道治国,国家就会五谷丰登;用道治天下,天下就会普天升平。
6、“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59章)”,早作准备可说成是重视积功累德。重视积功累德就无往而不胜。
7、“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0章)”,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但神明不伤害人,圣人更不会伤害人。神明、圣人都不伤害人,这是德的集中体现。
8、“大小多少,报怨以德。(63章)”,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
9、“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是谓不争之德。(68章)”,善于带兵的人不逞个人的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怒形于色,善于克敌的人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这就是与人不相争的德行。
10、“有德司契,无德司彻。(79章)”,只拿着借据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债的是无德的人。
老子为了讲述清楚德的具体含义,将德分为“上德”、“下德”,并提出符合“上德”条件的是“有德”,符合“下德”条件的是“无德”。为什么“下德不失德”是“无德”呢?“下德”具体有哪些?第38章处提出“仁、义、礼、信”的具体道德,并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结合第23章“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可知道,在老子眼里,从道者和从德者,本身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只有“惟道是从”(21章)的人才是“有德”的,而遵守仁义礼信的人是“无德”的。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参照对象”不同,前者参照的是天地万物,是“法自然”的逻辑;而后者参照的是古人之言,是“法圣人”的逻辑。圣人之言不是尽善尽美的,圣人的认知是无法突破历史的局限性的。换言之,圣人不是全能全知的道,他的书也不可能全面的指导后人。
故此老子在对统治者建言时候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39章),也就是说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句话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还要坚守根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地修身。这里可以借用“照猫画虎”来理解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有道者是直接观察老虎的,而无道者是企图通过猫的模样来画出老虎的模样。大家都知道能被记录下来的,只是老虎在某一时刻、某一状态下的情景,并不能通过文学艺术的表达完全还原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而无德之人是完全脱离“道法自然”的实践的,凭借古人的描述和自己的主观臆断来从事。
除了直接参考对“道”的认知来审视“德”之外,老子还提供了另外一种做法。这是可以跟“事有君”相互印证的思想。“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28章)“知此两者,亦稽式。”(65章),“式”在就是“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德”是有法可循的,而这个“法”与万物而言是“得一”(39章),于人而言是“抱一”。这个“一”,正是“道生一”。
以上可以看出,“德”一方面表现在“唯道是从”,一方面表现在“得一”。因此,对于“德”的认知可以通过“道”来论证,对于“德”践行可通过是否“得一”来论证。老子说,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验,空谷得到一就丰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空谷不能保持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统领地位,恐怕要垮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39章)
以上是我通读老子《道德经》全文对“德”的理解,我是一个旅游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创业家,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和我交流探讨!

看海的小包纸
关于德,现代汉语中有道德和美德之分,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如诚信到底是道德还是美德?
道德经论述的是关于道与德的定义及其关系,简单说来,道就是自然所为,所谓自然之道,即无为不争、不教不救,那么,德就是人类所为了。只有做到格物致知然后效法自然之道、人德才可称得上道之德,这应该就是道德一词的由来。可见,道德(无为不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美德就是(公认或共享的)美好的言行所为,相比道德,美德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甚至分级别的,因为善恶、是非、美丑是相对的、可变的。定义下好了,再去读读道德经38章就清楚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即上德不得、不争、无为),老子所谓的(谜语)上德指的显然就是自然之道。下德不失德(下德有所得、争、有为),就是老子反对的儒家及其他家美德,仁、义、礼。上德无为而无以为(道常无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是有为地实施无为之道,孔子妥协老子哲学的中庸之道)、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是强加于人的有为,助人、达人、当英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是进一步强加于人的有为)。可见,从自然的绝对无为之道,道德逐渐人为地改变成了在老子眼里一个不如一个的美德。现实中的美德很多,如精明、勇武、诚信等。
由此可见,诚信是美德不是道德。诚信在康德形而上学哲学中被定义为绝对命令,不可违背的无条件美德(相当于国学的道德)。在米国哲学课上,老师采用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无情地推翻了康德的绝对命令:挨家搜捕犹太人,纳粹来敲你家门,而你家里就藏了一个在地下室,你是对纳粹军官诚实讲实话还是撒谎??
(当然,你会追问,这个案例不也说明道德无法绝对或实现吗?是的,道德从纳粹迫害犹太人开始已经消失了,你私藏犹太人亦非道德所为,前者是罪恶、后者为美德,而你的美德在纳粹眼里是罪恶。美德是相对的、强弱是可变的,比如,如今的以色列人变成了强者、相关弱者是巴勒斯坦人。)

rita_mmm
道是世界本体,德是本体的显现

elfin_2001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乃大即大德的容颜或表现,就是只服从大道法理支配,就是德的定义。道是多个短期因果辩证法过程前后相链接而形成的长期规律,故道法的支配是“大道规律注定方向命运,运有法理条件转变”,即德首先是认知个人一生固有命相,知命才明一生因果运势转变,故统称社会”道德”。因果运势都是靠环境条件改变发挥支配作用的,故道德就是服从环境条件改变的支配,不管是“有没有刍狗的供奉”,它都不可改变。因此,都能顺其自然“尽人事,听天命”也就是有道德了。

彩云之南
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

heroes_nx
道是本原是纲纪是规律是法则,德就是知道和行道。
回归道的本原是德之基。只有回归道统,返璞归真,才算是德的开始。知道道,了解道,认识道,就近道,这就是德,是知之德。
道既然也是指万物运行营载的规律和法则,那么遵行这些法则,遵守这些规律就是德了,是行之德。
这两样是属于为人的德,知道和行道都是人之本分和福分,并不是可以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资本。所以,人会因明道而欢喜,也会因遵道而安慰,但却不可以之为自命清高的倚仗。

仰望星空gc
谢谢邀请!
德是《道德经》的中心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内容。关于德的解读,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里有详细的解读。
原文:《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解读:
上德,指上善。善的本质是能量。能量最优良的习惯被规律化称之为上德。不德,不,放弃,德,规律。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能量放弃自己的规律。以真理的规律为规律,服从真理的规则,使本来空虚的真理成为万物可以依靠的道路、道理、道德。
下德,指万物。万物只要遵守自然的规则,那么,所体现出来的就是真理的品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指能量。能量只要充满规律自己不需要作为,无,指真理。而真理就认为这一切都是善(能量)的作为。下德,指万物。万物只要在自然的规律中自强不息,那么,就是规律(善)的作为。
道的内容上善,善的本质是能量。能量的运行轨迹被称之为德。

钟晓音小猴子
“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是不参入一丝一毫的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符合道的行为,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有德之人,就是行道之人,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之人。
最深的“德”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畜养而不依恃,导引而不主宰,这就叫玄德。
大“德”的样子是什么呢?“孔“德”之容,为“道”是从。”大德的样子更是随道而行,一切的言行都是符合道的特性,合道而行。
上徳的人和下德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徳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所以没有达到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徳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有心作为。
欢迎关注,点赞,与同道一起探讨传统文化。

小驴刚会跑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妙无极,是智慧之书。曾为读者誉为"万经之王"。其最精妙之处在于不同人读有不同的认知,不同时间读也有不同的体会,因人而异,收获而异。从古至今译释者众,但译文解意却不尽相同,甚至在各别语句上有大相径庭处。本人此处作答,仅是一些读书体会,浅薄的很,也有鹦鹉学舌之处,请读者谅解!
《道德经》顾名思义,这是由上篇道经和下篇巜德经》两部分组成的。上篇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句,开宗明义的阐释了什么是道。下篇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论述了什么是德。在通篇不断的提及"道"和"德",讲述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所以读《道德经》必须从"道“和"德"两字读起。至于本问德是什么?我们先从下篇德经起句读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老子在德经开篇即从具有不同德性之人的表现讲述了有德和无德的差异,具有高尚德性的人不注重外在的表现,不刻意追求表面的德,在内心深处根本没有德与无德的概念,在行为上不是以意为之,所以这是真正的德。而把道德看的很重,处处事事先考虑道德标准,注重外在行为不失德,从主观愿望上追求有德,这是有心而为,实际上并非有德。道和德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表里的有机统一体。大道无形无名,上德也是无声无名的,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凡是不符合道的行为就是失德。正所谓"道生之,德畜之",道生万物,德畜万物,一切皆出自然。
在理解体会《道德经》的德,不得不提的一句"报怨以德",这和儒家的"以直报怨"是种不同面对亊物的态度。儒家认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主张"以直报怨"。以真诚的态度,公平正义原则去处理解决。而道家则主张为人处世要"上德若谷",要有宽容之心,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态度,面对怨恨能够用恩德去化解。以无为而去有所为,这也是超然,是上德。
《道德经》百解,各有不同,不知我的读经所感您能接受吗?

晓宇Lethe
《道德经》的“德”是什么意思,
或者说什么是道家所谓的“德”?
庄子说“物得以生谓之德”。 (庄子 · 天地)
物由何生?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物由道生。
“道”是什么?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宇宙本原,无法界定,但“道法自然”。
老子说又说“道生之,德畜之”
显然,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德”是大自然对万物的生化养育。
在先民的眼里,什么是宇宙的本原呢?
当然是“神”,是膜拜的“图腾”。
而一个部落或一个族群对他们的保护神最大的感激,就是“神”生化了他们,养育了他们,护佑了他们。
这种对神的感激之情,投注到神的“工作”上,就被称之为“德”。或者说“德”是对神的感恩。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神秘思想退却,理性思想发展,被先民奉为宇宙本原的“神”,渐渐的被后人的理性概念代替,在道家这个理性概念就是“道”。(在儒家叫做“易”,《易经》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易与道家的关系。这里不论。)
“道”具有终极的不可知性,这一点同“神”,但理性化了。世界不再是由“神”生化来,而是由“道”生化来。所以,“德”,这一对神的感恩,就成了对“道”的感恩。
所以,在道家的“德”的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原始巫神崇拜的影子;或者说道家思想是巫神观念的理性化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儒家对“诚”的强调,也是由巫神崇拜中对神的求祈态度转换而来。这里不论。)
不同于原始巫神崇拜的是,因为道家强调了“道生化万物”,而人又有道生化来,所以人就有能力效法道,——效法道的生化功能,让我们每个人都主动的生化万物。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去做,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性修反德”
这样“德”就不只是对“神”的感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神” (儒家说人皆可为尧舜);每个人都要自觉的去做“神”,这样世界才能和谐。
这也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有被动的依赖自然,发展到主动的把握自己。
可见一个“德”字,体现出我们对自然的生化我们生养我们的感恩。而我们也要以这种生育生养万物的情怀去对待我们的生活。
所谓“性修反德”,就是认识人的本质是由道转化而来,自然要发扬“道”的“德”——即生化生养万物。 r> 而生化养育万物,有最终做大“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也即庄子说的“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玄德就是最大的德。(这一点又同儒家的“仁”了。刘备,字玄德吗!)
而这一点似乎不同于佛家——佛家说“明心见性”,与道家“性修“似乎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佛家定义的宇宙本原是“空”。所以,佛家这个“明心见性”非要加上“自觉觉他”的菩提“觉有情”才得大乘佛法。
而大乘佛法盛行于中国,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性修反德”的大情怀。这也许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东土大乘气象吧。
附:
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庄子 · 天地原文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閒,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浅学拙见,敬请方家斧正。

阿卜杜拉
顺道而行,谓之德!

✪ω✪
德,得也。收获,结果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