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探讨系列之,德是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不仅是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而且还被尊为诸子之首、万经之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

张景、张松辉

[作品]易经

《易经》内容简介: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铸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养育出光耀世界的伟大圣哲,留下了影响世界的不朽经典。《易经》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血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历经辉煌和...

梁国典

最新跟帖
✪ω✪

✪ω✪

德,得也。收获,结果是也。

elfin_2001

elfin_2001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乃大即大德的容颜或表现,就是只服从大道法理支配,就是德的定义。道是多个短期因果辩证法过程前后相链接而形成的长期规律,故道法的支配是“大道规律注定方向命运,运有法理条件转变”,即德首先是认知个人一生固有命相,知命才明一生因果运势转变,故统称社会”道德”。因果运势都是靠环境条件改变发挥支配作用的,故道德就是服从环境条件改变的支配,不管是“有没有刍狗的供奉”,它都不可改变。因此,都能顺其自然“尽人事,听天命”也就是有道德了。

shaodog

shaodog

道家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

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

顺道而行,谓之德!

晓宇Lethe

晓宇Lethe

道德经》的“德”是什么意思,

或者说什么是道家所谓的“德”?

庄子说“物得以生谓之德”。 (庄子 · 天地)

物由何生?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物由道生。

“道”是什么?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宇宙本原,无法界定,但“道法自然”。

老子说又说“道生之,德畜之”

显然,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德”是大自然对万物的生化养育。

在先民的眼里,什么是宇宙的本原呢?

当然是“神”,是膜拜的“图腾”。

而一个部落或一个族群对他们的保护神最大的感激,就是“神”生化了他们,养育了他们,护佑了他们。

这种对神的感激之情,投注到神的“工作”上,就被称之为“德”。或者说“德”是对神的感恩。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神秘思想退却,理性思想发展,被先民奉为宇宙本原的“神”,渐渐的被后人的理性概念代替,在道家这个理性概念就是“道”。(在儒家叫做“易”,《易经》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易与道家的关系。这里不论。)

“道”具有终极的不可知性,这一点同“神”,但理性化了。世界不再是由“神”生化来,而是由“道”生化来。所以,“德”,这一对神的感恩,就成了对“道”的感恩。

所以,在道家的“德”的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原始巫神崇拜的影子;或者说道家思想是巫神观念的理性化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儒家对“诚”的强调,也是由巫神崇拜中对神的求祈态度转换而来。这里不论。)

不同于原始巫神崇拜的是,因为道家强调了“道生化万物”,而人又有道生化来,所以人就有能力效法道,——效法道的生化功能,让我们每个人都主动的生化万物。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去做,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性修反德”

这样“德”就不只是对“神”的感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神” (儒家说人皆可为尧舜);每个人都要自觉的去做“神”,这样世界才能和谐。

这也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有被动的依赖自然,发展到主动的把握自己。

可见一个“德”字,体现出我们对自然的生化我们生养我们的感恩。而我们也要以这种生育生养万物的情怀去对待我们的生活。

所谓“性修反德”,就是认识人的本质是由道转化而来,自然要发扬“道”的“德”——即生化生养万物。 r> 而生化养育万物,有最终做大“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也即庄子说的“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玄德就是最大的德。(这一点又同儒家的“仁”了。刘备,字玄德吗!)

而这一点似乎不同于佛家——佛家说“明心见性”,与道家“性修“似乎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佛家定义的宇宙本原是“空”。所以,佛家这个“明心见性”非要加上“自觉觉他”的菩提“觉有情”才得大乘佛法。

而大乘佛法盛行于中国,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性修反德”的大情怀。这也许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东土大乘气象吧。

附:

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庄子 · 天地原文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閒,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浅学拙见,敬请方家斧正。

小驴刚会跑

小驴刚会跑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妙无极,是智慧之书。曾为读者誉为"万经之王"。其最精妙之处在于不同人读有不同的认知,不同时间读也有不同的体会,因人而异,收获而异。从古至今译释者众,但译文解意却不尽相同,甚至在各别语句上有大相径庭处。本人此处作答,仅是一些读书体会,浅薄的很,也有鹦鹉学舌之处,请读者谅解!

道德经》顾名思义,这是由上篇道经和下篇巜德经》两部分组成的。上篇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句,开宗明义的阐释了什么是道。下篇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论述了什么是德。在通篇不断的提及"道"和"德",讲述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所以读《道德经》必须从"道“和"德"两字读起。至于本问德是什么?我们先从下篇德经起句读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老子在德经开篇即从具有不同德性之人的表现讲述了有德和无德的差异,具有高尚德性的人不注重外在的表现,不刻意追求表面的德,在内心深处根本没有德与无德的概念,在行为上不是以意为之,所以这是真正的德。而把道德看的很重,处处事事先考虑道德标准,注重外在行为不失德,从主观愿望上追求有德,这是有心而为,实际上并非有德。道和德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表里的有机统一体。大道无形无名,上德也是无声无名的,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凡是不符合道的行为就是失德。正所谓"道生之,德畜之",道生万物,德畜万物,一切皆出自然。

在理解体会《道德经》的德,不得不提的一句"报怨以德",这和儒家的"以直报怨"是种不同面对亊物的态度。儒家认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主张"以直报怨"。以真诚的态度,公平正义原则去处理解决。而道家则主张为人处世要"上德若谷",要有宽容之心,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态度,面对怨恨能够用恩德去化解。以无为而去有所为,这也是超然,是上德。

道德经》百解,各有不同,不知我的读经所感您能接受吗?

钟晓音小猴子

钟晓音小猴子

“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是不参入一丝一毫的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符合道的行为,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有德之人,就是行道之人,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之人。



最深的“德”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畜养而不依恃,导引而不主宰,这就叫玄德。



大“德”的样子是什么呢?“孔“德”之容,为“道”是从。”大德的样子更是随道而行,一切的言行都是符合道的特性,合道而行。



上徳的人和下德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徳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所以没有达到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徳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有心作为。



欢迎关注,点赞,与同道一起探讨传统文化。

仰望星空gc

仰望星空gc

谢谢邀请!

德是《道德经》的中心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内容。关于德的解读,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里有详细的解读。

原文:《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解读:

上德,指上善。善的本质是能量。能量最优良的习惯被规律化称之为上德。不德,不,放弃,德,规律。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能量放弃自己的规律。以真理的规律为规律,服从真理的规则,使本来空虚的真理成为万物可以依靠的道路、道理、道德。

下德,指万物。万物只要遵守自然的规则,那么,所体现出来的就是真理的品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指能量。能量只要充满规律自己不需要作为,无,指真理。而真理就认为这一切都是善(能量)的作为。下德,指万物。万物只要在自然的规律中自强不息,那么,就是规律(善)的作为。

道的内容上善,善的本质是能量。能量的运行轨迹被称之为德。

heroes_nx

heroes_nx

道是本原是纲纪是规律是法则,德就是知道和行道。

回归道的本原是德之基。只有回归道统,返璞归真,才算是德的开始。知道道,了解道,认识道,就近道,这就是德,是知之德。

道既然也是指万物运行营载的规律和法则,那么遵行这些法则,遵守这些规律就是德了,是行之德。

这两样是属于为人的德,知道和行道都是人之本分和福分,并不是可以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资本。所以,人会因明道而欢喜,也会因遵道而安慰,但却不可以之为自命清高的倚仗。

彩云之南

彩云之南

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

子业的夜

子业的夜

顺从天规地道则为德。

曼吞吞

曼吞吞

德,是指人类社会应该遵守的规则或规矩。是人类能够很好生存在自然中的规范行为。这种概念的形成是古人类根据进化过程历代智者充分思考和观察的总结。是人类生存下去的规律性标准。德,是良心,是你内心深处的规则,是人类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内心对自然的认知产生的服从意识,是人类最本真的东西,其甚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你的行为产生拷问。这种拷问会伴随你的一生,无论你选择如何逃避,如何逃避它都不会消失。这就是良心,也就“是德”。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德这种概念一定是在人类的进化中产生的必然的东西。它来源于自然所以必须服从于自然。道德经就是讲述这个意思。道就是自然运行法则,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是自然产生的规则。遵循道的指引人类产生了德的概念。这就是道德经里面德的含义。谢谢阅读

尐_.豬

尐_.豬

德者,得也,即智慧按客观规侓办事,

酋长很忙

酋长很忙

谢谢邀请。《道德经》分为道篇,德篇,其中道篇讲的是形而上学,德篇讲的是形而下学。

要讲德是什么,必须先弄清道是什么。道是不可言的,也言不出,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来的都不是常道,都是非道,相对道。所以称为形而上学,但伊喜非要老子去描述道,于是冠绝古今的道德经,极其简短的5000字,玄而又玄的描述了道,我们现人的解读是,道法自然,即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不见的手,通过无有的转变,让万物生生不息。

而德,就是道的在人身上的体现,也叫人道。其实从道篇就可以看出,老子极其不想写德篇,甚至在贬低德篇,但就如同佛法分上乘佛法,下乘佛法一样,总要有指南知道人们修道,悟道,几于道,于是德就诞生了。道德经第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指出失道后,才需要讲德,而对德的层级又进行了分类,依次为仁,义,礼。依次反推,我们要修道,就要先从最底层的礼做起,但更需明白有意的修道,皆是人为,落在了德上,就一直在人道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愿你我共勉。

Hero

Hero

德是道的具体描述……

在明确一点……德是“非常道”与“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法具体准确的描述……但可以不停的总结非常道去无限的趋近于道……也就是所谓的“易”

也是老子能够去描述无法被描述的道的原因。

Louisa要改名字

Louisa要改名字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