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这一部国际通行的学科划分带来麻烦的奇书,当代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它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却同时又属于所有学科。这部宏大奇瑰的神秘著作,彰显了人类对自...

倪泰一,钱发平,

[作品]诗经

(风雅颂三卷册,全彩插图)

骆玉明 解注

[作品]说文解字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许慎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尚书正义

《尚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尧、舜以来经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贵史料。由于经秦火之劫,它在传承过程中有缺佚,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有所谓今古文真伪之辨。 校点前言 尚书正义序 卷第一 ...

孔安国 传

[作品]春秋左传正义

出版说明 “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历代尊为儒家经典...

杜预注

最新跟帖
tiancaihuifeng

tiancaihuifeng

从最早文字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在春秋时期称古代中国为“华夏”,尚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现在的学者认为这是后人的伪书)比较可信的记载来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的记载,根据孔子整理上古史料时的考据,“夏”与“华”属于同义词,两个字相互通用,华夏也称“诸夏”、“中夏”,因此,中夏又可以称做“中华”,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的解释是:“‘华夏’指中原诸侯,和诸夏的涵义相同。”

可见“华夏”这两个字连起来使用是地理方位上的称呼,或者是“夏人”和“华人”居住地的统称,并没有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民族属性,华夏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事,并非一开始就有民族属性。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开始有了大量自称为华夏人的移民,由此产生“华人”一词,这一概念逐步演变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但对“华夏”的来历、含义,历代学者各有说法,争议颇多,迄今尚无定论。其中“夏”的起源最早,来源于三代中的夏朝,大禹时期还没有夏的概念,但到了儿子启的时期开始称禹的儿子“夏启”或“夏后启”,这时候“夏”的概念是由地名转为国名或族名的,与现代的民族属性有很大区别。古籍中将夏做为中原,“蛮、夷、戎、狄”做为四方,所以,“夏”又称中夏、中土、中国,这里的“中国”只是就方位而言,与今天的中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余其宅兹中或”,“或”是古字国的意思,一般指京师或都城,这时候的中国指的是中原的都城或中原诸侯,其范围有限,与华夏的范围相同,疆域不过“方三千里”而已,不能代表现在的中国概念。现代意义上中国一词的使用最早开始于清朝,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派出的使臣全称为“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这是首次在正式外交场合使用中国这一概念,而之前的称呼则比较笼统含糊,比如“天下”、或者是“四海”等。

“华”的称呼也始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并多次出现,比如“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等。从这样的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华”和“夏”、“戎”都是并列关系,其来源与“夏”有着异曲同工的痕迹,源于族名的可能性更大,但族名完全不同于人种意义上的民族,这与后来国外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唐人类同,并非是民族概念上的称呼。

后来的古文字学家们对“夏”和“华”都有训诂研究,《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也。”又说“华,荣也。”这一释义使两个字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夏和华最早是两个并称的族名,而且“夏”字本义并无人的涵义,应该是“居住在河洛中原地区的夏人”更为准确。而之后的解释则更为夸张,流传比较深入的解释有唐代孔颖达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对此解释,现代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是受大一统思想影响下的附会和美化,不足为凭,与孔子时代的解释有明显缪误,毕竟孔子亲自整理过古籍文献,其解释应该更权威。当然近现代的学者们也有各种解释,有说是来自地名的,也有通过民族学、人种学概念推论为来自图腾崇拜的。
就“华夏”这一概念来说,早期所指是中国这一地理称谓是基本明确的,仅仅是地理范围上而言,并无民族的涵义。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同为炎黄子孙,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拥有共同的华夏文明,才形成了近代以后的华夏民族,应该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与单纯的人种学上的民族概念完全不同!

L皮O蛋U瘦I肉S粥

L皮O蛋U瘦I肉S粥

“华夏”,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讲:从人类早期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人类出现直到渐成聚落都散居于中国境内。随着人类的发展,聚落又渐成部落,形成了几大部落集团,比如炎黄集团、东夷集团、黎苗集团。三大集团的不断强大导致了集团之间的战争,最终黄河流域的炎黄集团取得胜利,这就是“华夏”基础的奠定。

黄帝作为部落的首领被尊奉为华夏始祖。以后的尧、舜、禹及再后来的三代夏、商、周都出自于黄帝。“华夏”的概念也是三代之后才有的,“华夏文明”大抵指的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地带的文化类型及其传承。

“华夏”文明的形成不只有中原部落及王朝的建设之功,也有边地部族的贡献。比如蚩尤,比如来自东夷的殷商。

结合考古来看,华夏文明主要指的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核心地带,已经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也有狩猎及饲养家禽家畜,以彩陶文化为代表。龙山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农耕为主兼以狩猎,以黑陶文化为代表。

至于上古世系的传承,《史记》、三五历记也只是零星记载,没有明确完整的答案,也不可能有明确完整的答案,毕竟年代太过久远,别说文字记载,连口耳相传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个人认为,记载和传说中的上古世系里出现的人物,有可能有以下的情况:记载中的上古部落首领有可能不只是一个人,很可能是几个人合并;记载中的传承有可能只是一些重要人物、有事迹的人物,而中间更多比较平庸普通的可能被忽略不记。类似于五帝本纪中“黄帝者,少典之子”这样的句子,“子”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指后代。

千千兔子

千千兔子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大禹历时数年,成功治水,被舜选拔为继任者。之后他开启了一个清明的历史时代。所以在当时,以禹代表的夏后族在当时独领风骚,成为盛极一时的氏族部落。又加上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他们又被人们称为华夏族,这也是禹的儿子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叫夏的原因,所以中华民族又称华夏。

乖兔子

乖兔子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前生,宅兹中国是融合后的华夏。】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考古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华夏文明是怎么发展来的,先有夏后有华。】

距今10万年前,开始了玉木冰期,到距今7万年前,基本覆盖了北纬30度线以北,北纬30度以北地区的古人类基本灭绝了,只有个别低洼特殊地区还残存着古人类,渡过严酷玉木冰期的智人就进化成现代人。玉木冰期灭绝人类的典型例子,就是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他们不是被智人灭绝的,更不是被现代人吃掉的,尼安德特人是被严酷的寒冬给灭绝了,因为寒冷而缺乏食物,他们的胃不能消化草根树皮。

距今6万2千年前,一支残存的古人类,被冰期驱赶到甘肃天水,天水的北面是陇山(六盘山),它的东面是秦岭,它的西面是岷山,这里是一个低洼地域,没有完全被冰雪覆盖。冰雪覆盖的结果就是动物稀少,植物的生长缓慢。但是这支古人类,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动物稀少没有肉吃,他们就吃草根树皮,他们的胃适应了消化植物纤维。这是农业文明的开始。

这一小群人中诞生了两个男女领袖,男的叫混沌(盘古),女的叫女娲,女娲强大的生育能力,让这一群人繁衍生息下来。青蛙蟾蜍具有超强的生殖能力,夏天的时候,池塘里全是蝌蚪,青蛙蟾蜍的叫声“哇”“呱”,这个能生孩子的女性首领,就被部族称其为女娲。玉木冰期的夏天是短暂的,夏天也是繁殖的季节,这个残存的部族就自称为“夏”,他们的图腾就是青蛙蟾蜍。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再造之母,女娲的图腾标志就是蟾涂,在大地湾、半坡、仰韶出土的彩陶中均有表现,传承大地湾文化的马家窑文化,更是发展出抽象的蛙纹。华夏文明从距今4500年前向西传播后,女娲被基督教文化演绎为“夏娃”,女娲开创了“夏”族文化。

距今3万2千年前,玉木冰期结束了,冰雪线退回到北极圈,夏族人就开始向亚洲大陆各处迁徙,遍布了亚洲大陆。距今2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象征着太阳的光华,太阳带来万物生长,燧人氏的后裔就自称为“华”族,他们的图腾是啄木鸟。掌握人工取火的夏族和华族,发明了烧制粗陶,烧制粗陶的温度只需四五百度,但是这个技能让他们发展壮大了。

距今八九千年的时候,夏族的图腾向鱼龙演化,华族的图腾向凤鸟演化。夏族居住在甘肃天水,华族居住在甘肃平凉和陕西宝鸡,华胥国的女子碰到了夏族的首领,华胥氏践大人迹而孕生伏羲。伏羲是华夏文明的人文初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八卦、制文字结束了结绳时代;伏羲结网纲、造琴埙、定礼仪、制婚嫁,华夏诸部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后世称伏羲为地皇,亦称“太皞”(太昊),就是日月之光华。伏羲之母华胥氏演化为“西王母”,西王母和女娲不是同一个人,《山海经》对西王母有很多记载。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

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上迄六万二千年,距今八千年前进入繁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彩陶文化。大地湾遗址创造了中国七个考古之最,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旱作物标本、最早的文字刻符、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最早的度量衡和十进制。大地湾遗址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大地湾向东传播出现了陕西半坡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影响到山东大汶口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

甲骨文夏: 夏,一个赤脚的人拿着一把耒lei(农具),准备下地干活,夏天很热的时候,人才可能赤脚干活;甲骨文华: 华,是一个枝叶繁茂的树木,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太阳的光华照射之下草木才能繁盛,甲骨文 夏和华都说明“华夏”是农耕文明。伏羲人首蛇身,说明他是“夏”族人,称为“太昊”,说明他又代表着“华”族。公元前58世纪,伏羲建立华夏第一个部落联盟政权,大地湾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说明在五千年以前,甘肃天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

文明的发展是有科学规律的,火是人类发展的催化剂,使用火的程度,代表文明的进化程度。古人类在几十万年前,学会了使用自然之火,但是一直不会人工取火,文明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距今两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文明展露出曙光。因为,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在烤制食物的过程中吗,古人发现火堆下面的泥土,被火烧过之后板结变硬,人类学会了用火老烧制粗糙的陶器。人类早期的粗陶只需三四百度的火,再后来,人类用火的温度提升了,可以烧制素陶,需要掌握四五百度的火。

距今七八千年前,伏羲时代的华夏民族已经可以烧制彩陶了,烧制精美的彩陶,需要掌握六七百度的火。距今5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分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了一把青铜刀,还有炼制青铜的炉渣,烧制青铜需要近千度的高温。华夏民族进入了青铜时代。西亚的青铜器时间是造假的,距今七千年前,西亚只能烧制四五百度的素陶,他们连六七百度的彩陶都不会烧制,距今四五千前,西亚才学会烧制彩陶,七千年前西亚是怎么烧制近千度高温的青铜的呢?这不符合人类用火的科学规律。距今4800年左右,陕西宝鸡出生的炎帝,甘肃天水出生的黄帝,他们先后率领部族向中原迁徙,华夏文明的中心向中原转移。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夏族崇尚鱼龙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西,称为“诸夏”;华族崇尚凤鸟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东,称为“东华”;当然界限不是绝对的,东部有夏族,西部也有华族。仰韶文化出土一件六千年的“鹤鱼斧彩缸”,鹤的嘴里叼着鱼,这是写实的一种自然现象。彩陶图案的半边有一把石斧,鹤鱼之争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石斧代表权力和战争。鹤代表的是华族凤鸟图腾,鱼代表的是夏族鱼龙图腾,鹤鱼斧彩缸揭示的是华夏部族的争端和融合。

公元前二十八世纪早期,崇尚鱼龙图腾的神农炎帝部族,从陕西宝鸡迁徙到山西历山,并且融合了东华的太阳神崇拜。神农炎帝继承末代无怀氏皇位,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城邦制王朝“象朝”;大约过了50多年,崇尚鱼龙图腾的轩辕黄帝部族,从甘肃天水迁徙到河南新郑,融合了从事渔猎的有熊部落。炎黄二帝的东迁,向中原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蚩尤九黎部族是上古燧人氏后裔,是长江流域的华族,兼并了荆楚江湘的鱼龙图腾的三苗,吞并了两淮的九夷,华夏文明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

蚩尤九黎部族来自于长江流域,他们的祖先是良渚早期文明的开创者,九黎、三苗都是早期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七千年前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九黎是燧人氏部族的后裔,图腾是凤鸟中的斑鸠;三苗是伏羲有娲部族的后裔,早期图腾是龙蛇,后期演变为龙牛图腾。蚩尤率九黎、三苗北上争帝,首先吞并两淮的九夷,攻占炎帝都城空桑(山东曲阜)。公元前2697年,炎黄联军在涿鹿(彭城)战败蚩尤,华夏一统。

【华夏文明是如何进化为中华文明,华夏民族是怎样进化为中华民族的?】

华夏民族的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也是有许多波折的。炎黄二帝战胜蚩尤,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第一次大统一,也是第一次华夏、九黎、三苗、九夷的大融合。炎黄二帝建立的象朝,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的国家,政权的最高领袖“帝”,实行禅让推举制度。象朝的第八个帝“帝喾”,是黄帝的第十三代玄孙,帝喾又叫做帝俊,他就是华族少皞(少昊)部族,图腾的标志就是凤鸟系的玄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地殷茫茫。”

商汤伐夏桀,原则上是诸侯讨伐君主,为了证明商汤代夏的合法性,殷商焚毁了“夏社”的典籍,编造了“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简单的讲“典”是祖先家谱,“册”是国家的历史。商汤放逐夏桀至巢湖地区,并且追杀夏的遗民,殷商的这些做法分化了华夏融合,华夏之间的矛盾加剧。夏朝的遗民在夏朝大司农周族首领不窋的带领下,向西北逃到戎狄之间,就是现在甘肃宁夏交界,殷商派军队追赶到到甘肃平凉,后来,这支军队就一直驻扎在甘肃天水一带,他们就是秦人的祖先。

诗经》中“雅”指的是“夏”,大雅就是夏朝,小雅指的是周,就是小夏。诗经••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族虽然是夏朝的古老邦国,但是上天赐给周族全新的命运。”《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惟姜嫄。”周族是怎么来的呢,姜嫄践大人迹而怀孕生下了后稷,这个故事和华胥氏雷泽践大人迹如出一辙,周族就是夏族,他们的图腾是龙,夏朝还养过龙。周文王的十世祖先公刘,率领周人脱离戎狄迁徙到豳(甘肃平凉),恢复了祖先的农耕文化。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徙到陕西岐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战车4300乘、甲士65万伐纣,在牧野誓师和殷纣王的70万大军决战。牧野之战,就是周族“诸夏”和华族“殷商”的总决战。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把殷商的遗民迁徙到商丘,让他们守护殷商祖先的陵墓。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焚毁朝哥城也没有大规模的毁灭典籍,3000年后,河南安阳发现了殷朝最后的都城“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

周武王之后,周公摄政时期,他所做的主要是华夏文明的融合,殷商的遗老武庚挑唆管叔、蔡叔叛乱,周公诛管叔、斩武庚、流放蔡叔,封康叔于卫、封微子启于宋。周公辅佐成王,这一时期被称为“成周”,成周营建洛邑为中都,目的就是方便统制四方诸侯,缓解融合华夏民族文化。陕西宝鸡出土成周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中国、中华的概念诞生了,加速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左传••定公十年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周礼的制定,华夏不再分开来讲,中土、中都、中国、中华概念取代了两种文化图腾的“华夏”,周整合了华夏文明,整合了凤鸟图腾和鱼龙图腾,西周时期诞生了“龙凤”合体图腾,华夏民族有了统一的图腾文化——龙凤文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华夏民族演变为“汉人”“汉族”。龙图腾和凤图腾同样重要,龙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男性,凤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女性。龙代表至尊的皇帝“天子”,凤代表至尊的皇后。近代以来,中国这个概念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中华民族的概念,不单单是指汉族,是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冷清先生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纪正在酝酿出版中。






埋葬naive

埋葬naive

“华夏”是根据民族文化的高低来决定的。民族文化统一较高的民族中,一般称为“华”,但在周礼地区便称为“夏”,故总成为“华夏”,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当时除了华夏,民族文化程度较低的民族,就被称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的规模逐渐扩大,逐渐的将所有民族不分文化高低都纳入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范畴之中。便成了我们今天的华夏民族。

lovephoebe

lovephoebe

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汉人这个称呼是从汉朝时候开始有的,而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

其实最开始,并没有华夏族这个说法,在远古时期,五六千年前的中原地区,黄土高原之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部落,这些部落间经常因为土地,水源等资源而发生冲突。

像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及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以及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等等。

都表明最开始的时候,中国境内的各部落间是一种互不隶属,且相互对立的关系。而在部落战争中由于利益关系,不同部落也会结为部落联盟,共同对抗敌人。

这就有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那些部落联盟集团,如黄帝部落联盟,炎帝部落联盟,蚩尤部落联盟。

黄帝部落联盟是一直生活在黄土高原一带的各部落组成的,蚩尤部落联盟是由长江中下游各部落组成的,而炎帝部落联盟则是分化自我国西部的古羌人,自西而来,一路东迁,最终到达中原一带。

于是,为了争夺土地,黄帝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发生了战争,后来两个部落集团联合再一起,并与蚩尤部落联盟展开战争,最终蚩尤战败。

赢得战争的黄帝被推举为新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为华夏部落联盟的开始,华夏族的开始。




密码

密码

华夏民族的来历,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华夏”称谓的来源;二是作为一个民族,出现形成的具体历史过程。

首先,“华夏”名称的来源。先秦古籍文献《尚书》中记载,“冕服采曰华,大国曰夏”。之后唐代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解释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华夏是对当时,集中出现在黄河流域的族人的一种通称,多指现代社会文化意义中的汉族。但是不能因此把华夏完全等同于汉族。

其次是作为民族的形成过程。按照现在比较通行的民族形成理论,一个民族的形成,一般要以共同的地域为前提和基础,进而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和语言,包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一致性等,再经过一个漫长的互相影响融合,潜移默化的过程,最后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形态。

我国现存的史料文献,最早可以从商周时期开始,探讨华夏民族的产生。《尚书》中记载,周代人有自称为夏的情况出现,如“唯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这里的夏是周人的自称。和夏朝中的夏人,是名同而实异的概念。

众所周知,周人从姬姓,之所以使用夏自称,很可能是因为《尔雅》中解释的那样,“夏者,大也”。夏是指以周为首的部族群体,这个阶段还处于部落状态。

西周时期,天子以分封制管理天下,在当时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族由于之前的发展,在经济,语言和生活方式方面趋于一致。这是周人能够以封土授民的分封制管理天下的社会基础和原因。

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所谓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分布,但是这些散落四方的族人,并不都是外族,很多都是中原旧部,只是相对于天地之中的“国”而言的。

之后在春秋战国之际,基本上都被当时的几个主要诸侯国如秦,晋,楚等合并了。而且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虽位置不同,都不同程度的实现了华夏化。

从这个时候开始,氏族血缘上的差别,已经被淡化,甚至遗忘。而是渐渐被诸侯国与国的概念所取代。诚如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的: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之矣。

从长江以北,燕山以南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广大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具有民族特征的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反映了我们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实体概念,不但包括国内的所有人,还包括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各地的华裔及其后裔等。

不同看法和见解,欢迎留言,评论交流,欢迎关注坡后梨花开。谢谢!

缎面高跟鞋

缎面高跟鞋

夏,来源于夏朝或夏后氏,夏后氏起于嵩山周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以夏称地、称其民;夏商周三代多定都于此,亦是最早的中国所在;

西周时嵩山东南有封国——华国,其都曰华阳(今日还有华阳故城遗留),而嵩山在早期亦曾得华山之名(尔雅·释山),故又以“华”代指昔日夏后氏之所居。今人多言“华”来自于华山,却很少有人提到古有华国存在。

孔子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华与夏互文同义,“华即是夏,夏即是华”,故中国又称中华、中夏。

古籍中常言“楚失华夏”、“楚失中国”,即楚国处于南方,远离中原之意。

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后世“华夏”一词词意不断扩大,慢慢代指全国。其他“华山、夏水”或“华胥、夏邑”没一个把“华夏”二字对等起来的。



Loodzi

Loodzi


华夏是从春秋,左传,正义中解释为“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而来,其华夏一词,最早见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貃,罔不率俾“。《尚书正义》中”冕服华章日华,大国曰夏“。古人是服饰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为夏,合起来就是富绕美丽辽阔大国家。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用现代语说,不论中原的穿着丝绸的地区诸侯头人,还偏远少数地方穿着兽皮的诸侯头人,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指挥。所以华夏是代表中原大地代表。并不是那朝,那代,那族人。

从历史说。从中国最早开发是从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黄河流地发展起来。特别的黄河的部落人群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南方更认为大禹的后裔是象夲来西部偏远是夷狄戎主的成就秦国,以东胡为主造就燕赵,以南蛮为主成为楚越。最早被秦始皇统一秦王朝大统一,最后全部归顺大汉。都是统一思想为整个中华大地共同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多少英雄前赴后继,英勇牺性。多少豪杰战果辉煌成就长久和平安宁。也造就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

是综合统一起来,才为华夏民族。中华民族是最早受世界认同民族称号。华夏民族是国内相互通用称号。更是早在有甲骨文的中华的两字,就代表。地位非常崇高,神圣,高洁,显赫,尊贵,广博,辽阔。从《左传》中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更是不难理解。总计华夏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有着容纳的,非常多的,各族人统一起来的大国民族称号,才能称之为华夏民族。也是国内最能相互理解的民族称呼。在国际还是中华民族为好。随着与时俱进人时代要求特别是近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以教育强国优先位置。

花间笑悲伤

花间笑悲伤

谢邀!!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上游河、湟地区分布著许多部落,“华”部落和“夏”部落,“夏”是古代羌语“特别强大”、“非常”的意思,《左传》“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可见,华夏民族的来源的多样性,比较重要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5000年来,不断东进南下,炎、黄两部落经阪泉之战后融合成的炎黄联盟,炎黄部落又在涿鹿之战后兼并东夷集团形成了华夏部落联盟,此时华夏族源基本固定,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如以地名解释,华指华山、夏指夏水。可见华夏族是生活在华山周围、夏水之畔的人。

华与夏在字面上都有“美好”的含义,

也表示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nnj

nnj

根本是不同的概念。华夏人是周天子的臣民,人分三六九等,礼不下庶人,奴隶、贱民不入列。除了华夏人,都是蛮夷。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征阀秦国失败,向秦国投降,华夏人变成秦国奴隶,充军修长城,九死一生,估计华夏人也消失了吧?华夏的本意,华就是花,夏就是大。孔子自认为是华夏人,提倡克己复礼。后来儒家思想大行其道,儒生自认为是华夏人,知书识礼。民族的概念是康有为等维新派从日本引进的,梁启超发明了中华民族之说,中华民族包括大清朝境内所有民族。



Nicole_guo

Nicole_guo

题目说中华民族叫“华夏”是不准确的。

中华民族是指包括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祖国大陆56个民族在内的全体总称。从华夏族到汉族再到中华民族有一个不断发展融合的历史过程。

华夏族是指上古黄河流域为主,文明高度发展的先民,是后来汉族和中华民族的主干。大概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华山周边地区为主,在黄帝以前的远古,有一个高度文明的华胥国,它是中华文明萌芽阶段。二是从字意而来。“华”通花,美丽的意思。“夏”者大也。我们的祖先认为自己的族群既美丽帅气,又高大威猛,同时还有国土辽阔广大的意思。也就是认为黄河流域的先民高度文明。而周围落后民族则分别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强盛的汉朝以后,尤其是张寋开拓的商路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带来的民族融合,周边小国逐渐把我们称为“汉人”。中原王朝生活的人们也以“汉人”为自豪。所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逐渐“华夏”的称呼为“汉”所代替。

中华民族则是近现代才有的称呼。这个称谓有利于团结全世界华族,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萌象运气好

萌象运气好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世所周知,“华夏”、“中华”、“中国”是我们国家的称号。然而,为什么将我们的国家称为“华夏”、“中华”和“中国”?其源头又在何处? 关于“华夏”之名的由来,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在其文录中写道:“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夏之名实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际,因水以名族,非邦国之号。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合。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尔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章太炎先生的这段论述,被许多学者捧为真理,广泛引用。因而在中国史学界流行近百年。笔者不才,愿与诸君再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最早的华夏人因位居神州中部地区而自称中华、中国据史记夏本纪记载,4100多年前,夏族人最早活动于今河南登封至伊河、洛水流域,即自河南登封至陕西华山南面的洛南和华山北面的华阴、大荔等沿黄河南岸、西岸一带。因既在华山之下,又在大夏河沿岸,所以他们就自称华夏人。后来,夏族人跨过黄河占了今天的山西南部,并向东北又发展了200余公里,建都于濮阳,从而东西长达500余公里,南北宽达200余公里,幅员达十几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30万,成为当时很了不起的大国家。

华山恰好位于神州中部,因而最早的华夏人遂以上邦大国自居,瞧不起四周那些落后民族。他们把北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北狄,把南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把东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把西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西戎。他们认为自己居住于大地的中央,所以又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称自己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这就是“华夏”、“中华”、“中国”的源头。

太炎先生观点的几处商榷

在原始社会,本不存在国家。炎黄时代居住于华山之下的先民部落,只能是民族而不是国家。当然后来“华”也代表中国。但太炎先生说“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又说“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这显然是颠倒了族与国的关系。

再者,大禹因治大夏之水有功而被封于夏,从而产生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夏朝被推翻,夏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称为夏族。所以,太炎先生说夏是“因水以民族,非邦国之号”,也是颠倒了本末。

刘邦被封于汉中,接着建立了汉朝,这是实实在在的国家。民族是指有着共同生活习惯和相近血缘的群体。汉朝臣民在大汉王朝统治下共同生活了400余年,又互相通婚,才有了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相近的血缘。在汉朝被推翻之后,汉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称为汉族人。所以太炎先生说“建汉名以为族,尔邦国之名斯在”,也是颠倒了本末。

太炎先生将四千年前的华夏和二千年前的汉弄混淆了。诚然,今天的汉族人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在历史上,汉族人与华夏人并不等同。最早的华夏人并不是汉人,也基本上不是汉人的祖先。今日的中国人(主要是汉人)虽也自称为华夏人,但已不是原来的华夏人,也基本上不是最早的华夏人的后裔。最早的华夏人,无疑是以禹为首领的夏族人。

当时的商族人因居住于东面的沿海地区,被夏族人称为东夷人。当时的周族人,因居住于夏族人西面的岐山一带,又被夏族人称为西戎人。大约500年后夏族人被商族人打败,一部分夏族人被商族人俘虏,成了他们的奴隶,大部分逃到了边远地区,一部分投降或隐匿下来,被商族人逐步同化。这时商族人占领了夏族人的地方,住于中原地区,又自称华夏人、中国人。

再后来周族人又打败了商族人,将商族人的大部分又赶到边远地区,他们居于中原地区。当时部分商族人及其周围的少数民族归顺了周族人,也被适当安置了。尚书周书武成篇对此作了记述:“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民命”。文中的“华夏”即指原来居住于中原的商族人,“蛮貊”则指南、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可见,早先打败了夏族人的商族人,因为后来入住中原,也自称和被称为华夏人。因为华夏本指地方(华山之下、大夏河岸边),既然住在了那里也就是那里人。

正像我们今天的人,只要自己和祖辈住在那里,就自称是哪里人,并不管那个地方过去住过什么人。同样的道理,周族人打败商族人,入住中原后,也就自称和被称为华夏人了。至于汉,那是又过了大约1000年以后的事。汉王朝的建立距最早的华夏人即夏族人近2000年。所以,太炎先生说:“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合。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这是将4000年前的华夏与2000年前的汉混为一谈了。

当然,由于周朝历时880年,汉朝的建立,并没有也绝不可能赶走周族人,而且后来的汉族的主体正是周族人的后裔;今天的汉族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太炎先生将汉族与历史上的华夏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妥当的。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zhangxintracy

zhangxintracy

我们知道,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莫过于汉字了。要了解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去寻找答案。

说文解字》对“夏”的解释是:“夏,中国之人也。”

“中国”最早是指中原地区,“夏”的意思是中原地区的人。

那中华民族为什么又叫华夏民族呢?为什么叫“华夏”呢?

左传》里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这里可以看出,“夏”的引申意义是“大”,针对的是礼仪的兴盛,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讲究礼仪,礼仪是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一把尺子,礼仪是社会的普遍的行为和道德规范。而“服章”是指服章和文章的统称,服章之美是服装和文章之美,即服装的华丽耀眼,文章的华彩漂亮,也就是“华”,华是花的意思。中国文化就是像花儿一样灿烂,花儿一样兴盛繁荣,花海无边。所以中国文明也叫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也叫华夏文化。

华夏民族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是礼仪之邦,而是服装之美。礼仪是意识形态,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服章是是物质表象,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物质和精神相得益彰,进而联想到中国文明从来就是兼修两个方面,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内外兼修,而把精神文明摆在首位,即儒家所倡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华民族,华夏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中华民族的大花园里“花”丰富多彩。历史上,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北方民族喜欢养狗,狗也叫犬,所以北方民族古代叫“狄族”,以此类推,南方多虫叫“蛮”、闽,“南蛮之地”就是这么来的,东方民族是善于骑马射箭,所以叫“夷族”,意思是“大弓”;西方民族大多养羊,所以叫“羌族”。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凝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richardliu

richardliu

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华者乃华胥氏,人之始也。夏者即夏朝,国之始也。故中华民族称"华夏”。

ShadowK

ShadowK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