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抬起头天蓝
作为华夏子孙,应该明白华夏二字的本义,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华”是表示什么?依据中华字通分析下华夏二字,供大家参考!汉字隐含无数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汉字有通过字形、字音进行“自定义”的功能,这种“自定义”是通过造字的原始表象定格下来的。因此汉字成了“活化石”,隐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献资料中查不到的历史悬案,可从汉字中寻找他的脉络,华夏二字究竟是记录人物特征,还是记录时代特征,可以从二字的本义去得到答案。
华華崋(化huá huā huà)是花的本字,华是由華简化而来。繁体華是由草的省形“艹”和垂的省形变化为“”会意而成的字。草“艹”表示草木;垂“”表示草木花朵儿下垂,开花授粉,是花的意象写照。借“化”声表示花变化快,花样多,完善“華”的意义。1965年简化为“华”,是由“十”和“化”会意而成。“十”表示我们中华十全十美,或者说花样多,繁花似锦;“化”表示我们中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如美丽的花儿是草木的精华生化而成,化即标音又会意。崋是由“山”和垂的省形变化“”会意而成的字。“山”作为归类符号,表示山峰;垂“”表示华山陡峭险峻,垂直纵立的山峰。崋因山顶有“莲花池”而得名“華”,后崋和華二字合一,均有华美花美之意。
夏夓(下xià)为缫丝织绸的过程。“”为下的古文,既标音又会意,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成卷;“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夓中頁两侧的手“臼”表示双手穿梭引导纬线,“夂”表示缫丝过程(见夂字解),所以,夏(夓)为缫丝织布的过程(禹为蚕虫吐丝的过程。禹建立夏朝,大禹治水,沧海变桑田,夏朝是我们华夏民族养蚕织绸的大面积推广时期)。因缫丝织绸需要潮湿温暖的气候环境,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这个季节属于温暖潮湿季节,适合缫丝织绸,所以称“夏季”。纺织织工最明白,织布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不明白可以去纺织车间去体验下,就知道为什么夏和织布有关联了!
华夏一词中“华“”应该是用来修饰夏的。夏是人们会缫丝织绸,穿上了绫罗绸缎,人们从野蛮,穿兽皮、草遮体,到穿绸,追求美的时期。所以,从夏开始,人类文明有了较大的进步。经历了炎黄(用火--饮食从生食到熟食的进步);尧舜(窑洞--居住从游牧到定居);到华夏,禹为吐丝的蚕,夏为缫丝织绸,人们过上了追求美的文明阶段。小曲1983
华夏,或者历史上更常用的“诸夏”,最早是周王朝对自己的称呼,与当时围绕在周王朝四周的"夷蛮戎狄"各部落相对。
周人的祖先名叫弃,但我们可能对他的另一个名字比较熟悉,那就是后稷。后稷的父亲是皇帝曾孙,“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
后稷是中国文化中的农神,传说其母亲姜嫄踩巨人脚印有感而生下了后稷,开始以为是妖怪,将其遗弃,但其却受到了动物们的保护而活了下来。于是姜嫄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将其抱回精心抚养,并因为曾经被遗弃,所以取名叫弃。
弃儿童时就开始表现出卓越的农耕天赋,因此被尧任命为农师,教导百姓耕种,并以此功绩被封于邰,号后稷。在传说中,他是最早开始并教导人们种植稷和麦的人。
(周的古字,主体就是一个田字)
此后,弃的后人一直担任夏王朝的农官,后稷也成为上古时期农官的官名。到了夏王朝后期,因为朝政晦暗,周人出走,迁徙到西北狄人部落之间生活。
等到商朝取代夏朝,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重新与中原取得联系,并带领被汉化的部分狄人部落内迁回周原。
周人虽然臣服于商王朝,但始终于商朝存在较大矛盾。终于到商纣王统治时期,周人看到了机会,在周武王的带领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建立周朝之后的周王室,以夏王朝文明的正统自居,打着恢复夏文化的旗号,因此称呼自己和有亲缘关系的各封国为“诸夏”。
因此在这个时期,“华夏”或“诸夏”是周王室和姬姓诸侯国,以及其他嫡系诸侯国组成的周人集团的自称。因此在这个时期,虽然臣服周王朝统治下,但非血亲嫡系的很多诸侯国也常被认为是蛮夷而非华夏,最著名的就是楚国。
不过,在中国的历代文化中,“华夏”更多的代表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如《春秋左传正义》中对此解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也成为了现在最常见的解释。
唐代大儒孔颖达对此的注解是“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其中,华、夏一也的意思是,在上古时期,“华”和“夏”同音同义,孔子也认为这两个实际是一个字。因此在古文中,中华和中夏,华人和夏人,是一个意思。
另外在古文中“华”通“花”,也有绚丽、美丽之意。同时“华”又代表了红色,符合周人尚红的特点,又对应了驺衍的五行五德之说。
从地理上来说,中国古代称我们生活的这块陆地为“赤县神州”,赤色为红,华夏又逐渐从地理上成为了中国代称。
这种华夏概念,如果有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幅员辽阔、服装华美、文化昌盛、礼仪道德之国”!
到了汉朝,中国不仅在地域上统一,文化思想上也被儒家思想所统一,奠立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民族也同时形成。又由于汉朝的强大,于是中原人民,以及之前的“夷蛮戎狄”各部落在同一个思想的统一下,形成了“汉族”的概念。
但“华夏”这一概念并没有被取代,而是和汉族共同使用被流传了下来。我认为现在华夏已经成为了一种更大的文化概念,在世界上代表了由56个拥有各自文化特点的兄弟民族组成的大中华文化圈。
一枚小镇
感谢邀请。
华夏民族有何来历呢? 严格地说,“华夏”主要不是民族概念。首先,它是国家概念;其次,它是文明概念;然后才能说到——生活在“华夏”这个地域上的民族为华夏民族。
“华夏”一词,最早的来源,肯定与夏朝有关——“禹受舜禅,易虞为夏”。
后来,商族打败了夏。再后来,周朝又取代了商。
周,对于殷商有点儿“深恶痛绝”。主要是两点——认为殷商荒废农业和荒淫无度导致灭亡——这在尚书.无逸和尚书.酒诰里有记载。
所以,周朝千方百计和殷商撇清关系,反而愿意自称为夏。
华夏首先是“国家”概念。最早在文献中使用“华夏”一词的,是尚书.武成——记述的是周武王打败纣王的事迹。有人说,成武是伪作,清华竹简中的世浮才为正本。但对于二文中都有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个记载,并无争议。这句话是说,华夏周围的异族,没有不顺从听命的。
托名于司马迁老师孔安国的尚书传,对“华夏”的解释是:“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不管这本书是不是魏晋时的伪作,这个解释是准确的。也可以证明,“华夏”最初是“国家”概念。
华夏其次是个文明概念。夏商两代,除了自己和一些方国进入了文明时期,也有许多部落仍处原始时代。周,原就是一个进入文明较晚的方国。武王伐纣时,同盟军中还有庸、蜀、羌、微、卢、彭、濮等部落。这在尚书·牧誓里有记载。这些部落,皆为中原西南方的少数民族。
周朝王室,和这些少数民族部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在得势之后,又自称为“夏”,大概就是为了表示自己是夏文化的继承者,与殷商没有关系。
“夏”字,在古代有“大”的含义,周以夏自称,也包含了尊大的意味。
于是周王朝自称为“夏”,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为“诸夏”。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部落当作野蛮人而和自己对立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诸夏又称为诸华或华夏。对少数民族则泛称为夷或夷狄。
华夏和夷狄之间,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可是同时,又有着长期密切的共处关系——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和东都洛邑 (今河南洛阳)不远的地方,就有夷狄居住;在今山东的齐国和鲁国不得不与附近的东夷、淮夷周旋;在今山西的晋国长期和戎狄杂处;楚国诸侯可能移居自中原,但其实是蛮夷化了。
西周曾多次向北方的严允(犬戎)和南方的楚(荆蛮)进攻,都未成功。最后,西周反而败于犬戎。
春秋时,北方的山戎南下,灭了卫国。南方的楚国向北进攻,汉水流域的姫姓诸国都被吞并了。中原的诸夏,一度危急。 齐桓公在管仲协助下,高喊“尊王攘夷”口号,联合诸侯打败山戎,帮助卫国复国,又抑制了楚国北上。所以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咱们就都是“披发左衽”的野蛮人了。
再以后,晋国强大,形成了晋楚争霸的局面。 同时,晋齐秦等国都把邻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进程。
楚国,一面兼并邻近小国和蛮夷,一面迅速华夏化。到春秋晚期,楚已经由蛮夷转变为华夏。
到战国,各大国之间,已无分夷夏。所谓夏夷矛盾,已主要变为与北方塞外的胡(匈奴)和华南地区的越的争端了。
此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华夏族,也就是后来汉族的前身。 这就是“华夏”作为民族概念的形成过程。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夏”的解释很简单——“夏,中国之人也”。华夏文明,也就是中华文明,在华夏民族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容否认,古代中国,存在着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同古代印度雅利安人蔑视异族,以及古希腊人蔑视异族一样。
所不同的是,古代中国对夷夏的区分,重文化而非重种族——这是中华文明的特点。
孔子到过许多属于华夏的诸侯国,都不得意。于是他想到“九夷”去。有人说,那里太落后了。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异族一视同仁。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他们都在“中国”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夷狄之人可以成为代表华夏文明最高品位的圣人。
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夷夏关系史上有两个明显的中华文明的特点——一是,夷变夏和夏变夷的事例很多——周人的先祖弃是尧舜禹的后稷(负责农业的官员),原来属夏;后来子孙迁居戎狄变为戒;到公刘时期又逐渐再变为夏。又如,周族一支在殷末南迁入吴,变为蛮夷;春秋后期,吴再变为夏。
二是,夷夏之间的交往和婚姻很多——著名的霸主晋文公是犬戎狐姬之子。按母系,他是夷狄,可又成为“尊王攘夷”的诸夏首领。晋文公的母亲是夷狄,但姓姬,与周王和晋君都同姓,这一支戎在历史上很可能与周有血缘关系。 鉴于这两种情况,人们难以种族或血统来确指夷夏。于是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便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学者们说,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carinepeng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
华,是为“章服之美”也,
夏,是为“礼仪之大”也。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
我叫兰德里
回答题目,有两个传说和两个当代人的观点。可供大家参考
一,炎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张家口涿鹿县),炎帝打不过蚩尤,后来请来黄帝帮忙。黄帝和炎帝联军大败蚩尤并将其杀死,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在一起,逐渐发展成华夏族。这也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二,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禹所属的夏后族盛极一时。所以后人称启为夏启,而时启领导的部落生活在华山周围,所以又称华夏族。
一,华夏就是一个民族名称,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在先秦时代被称为华族或夏族。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以一个核心民族为中心,逐渐的融合通化别的民族,形成一种“单元性的多元化民族”。
二,华夏不是民族称呼,而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概念。中国的祖先曾经分为三个主要的集团,分别是华夏、东夷和苗蛮。在不断的征战中黄帝的华夏族脱颖而出,成为首领。其他集团臣服,被迫纳入华夏族。其实这和三帝大战的传说大同小异。
三,两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结合的结果。起初华族和夏族的文化水平最高,生产力最为先进。在当时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和民族中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所以二者珠联璧合,强强联手,成为其他诸如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眼中的文明民族。后来这些落后民族接受华夏文化,融入华夏范畴,形成华夏大民族。
不管谜底最终如何解开,但我们做为“华夏子孙”,永远是中国人最自豪的称谓。
闻香识包子
华夏民族的形成轨迹:河南贾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东北红山文化+江南崧泽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杭州良渚文化――苏北蒋庄、花厅良渚文化遗址――山东日照两城遗址+济南城子崖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北石峁遗址――河南二里头遗址
密码
华夏民族的来历,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华夏”称谓的来源;二是作为一个民族,出现形成的具体历史过程。
首先,“华夏”名称的来源。先秦古籍文献《尚书》中记载,“冕服采曰华,大国曰夏”。之后唐代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解释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是对当时,集中出现在黄河流域的族人的一种通称,多指现代社会文化意义中的汉族。但是不能因此把华夏完全等同于汉族。
其次是作为民族的形成过程。按照现在比较通行的民族形成理论,一个民族的形成,一般要以共同的地域为前提和基础,进而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和语言,包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一致性等,再经过一个漫长的互相影响融合,潜移默化的过程,最后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形态。
我国现存的史料文献,最早可以从商周时期开始,探讨华夏民族的产生。《尚书》中记载,周代人有自称为夏的情况出现,如“唯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这里的夏是周人的自称。和夏朝中的夏人,是名同而实异的概念。
众所周知,周人从姬姓,之所以使用夏自称,很可能是因为《尔雅》中解释的那样,“夏者,大也”。夏是指以周为首的部族群体,这个阶段还处于部落状态。
西周时期,天子以分封制管理天下,在当时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族由于之前的发展,在经济,语言和生活方式方面趋于一致。这是周人能够以封土授民的分封制管理天下的社会基础和原因。
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所谓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分布,但是这些散落四方的族人,并不都是外族,很多都是中原旧部,只是相对于天地之中的“国”而言的。
之后在春秋战国之际,基本上都被当时的几个主要诸侯国如秦,晋,楚等合并了。而且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虽位置不同,都不同程度的实现了华夏化。
从这个时候开始,氏族血缘上的差别,已经被淡化,甚至遗忘。而是渐渐被诸侯国与国的概念所取代。诚如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的:
从长江以北,燕山以南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广大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具有民族特征的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反映了我们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实体概念,不但包括国内的所有人,还包括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各地的华裔及其后裔等。
不同看法和见解,欢迎留言,评论交流,欢迎关注坡后梨花开。谢谢!
lovephoebe
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汉人这个称呼是从汉朝时候开始有的,而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
其实最开始,并没有华夏族这个说法,在远古时期,五六千年前的中原地区,黄土高原之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部落,这些部落间经常因为土地,水源等资源而发生冲突。
像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及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以及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等等。
都表明最开始的时候,中国境内的各部落间是一种互不隶属,且相互对立的关系。而在部落战争中由于利益关系,不同部落也会结为部落联盟,共同对抗敌人。
这就有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那些部落联盟集团,如黄帝部落联盟,炎帝部落联盟,蚩尤部落联盟。
黄帝部落联盟是一直生活在黄土高原一带的各部落组成的,蚩尤部落联盟是由长江中下游各部落组成的,而炎帝部落联盟则是分化自我国西部的古羌人,自西而来,一路东迁,最终到达中原一带。
于是,为了争夺土地,黄帝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发生了战争,后来两个部落集团联合再一起,并与蚩尤部落联盟展开战争,最终蚩尤战败。
赢得战争的黄帝被推举为新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为华夏部落联盟的开始,华夏族的开始。
埋葬naive
“华夏”是根据民族文化的高低来决定的。民族文化统一较高的民族中,一般称为“华”,但在周礼地区便称为“夏”,故总成为“华夏”,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当时除了华夏,民族文化程度较低的民族,就被称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的规模逐渐扩大,逐渐的将所有民族不分文化高低都纳入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范畴之中。便成了我们今天的华夏民族。
乖兔子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前生,宅兹中国是融合后的华夏。】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考古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华夏文明是怎么发展来的,先有夏后有华。】
距今10万年前,开始了玉木冰期,到距今7万年前,基本覆盖了北纬30度线以北,北纬30度以北地区的古人类基本灭绝了,只有个别低洼特殊地区还残存着古人类,渡过严酷玉木冰期的智人就进化成现代人。玉木冰期灭绝人类的典型例子,就是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他们不是被智人灭绝的,更不是被现代人吃掉的,尼安德特人是被严酷的寒冬给灭绝了,因为寒冷而缺乏食物,他们的胃不能消化草根树皮。
距今6万2千年前,一支残存的古人类,被冰期驱赶到甘肃天水,天水的北面是陇山(六盘山),它的东面是秦岭,它的西面是岷山,这里是一个低洼地域,没有完全被冰雪覆盖。冰雪覆盖的结果就是动物稀少,植物的生长缓慢。但是这支古人类,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动物稀少没有肉吃,他们就吃草根树皮,他们的胃适应了消化植物纤维。这是农业文明的开始。
这一小群人中诞生了两个男女领袖,男的叫混沌(盘古),女的叫女娲,女娲强大的生育能力,让这一群人繁衍生息下来。青蛙蟾蜍具有超强的生殖能力,夏天的时候,池塘里全是蝌蚪,青蛙蟾蜍的叫声“哇”“呱”,这个能生孩子的女性首领,就被部族称其为女娲。玉木冰期的夏天是短暂的,夏天也是繁殖的季节,这个残存的部族就自称为“夏”,他们的图腾就是青蛙蟾蜍。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再造之母,女娲的图腾标志就是蟾涂,在大地湾、半坡、仰韶出土的彩陶中均有表现,传承大地湾文化的马家窑文化,更是发展出抽象的蛙纹。华夏文明从距今4500年前向西传播后,女娲被基督教文化演绎为“夏娃”,女娲开创了“夏”族文化。
距今3万2千年前,玉木冰期结束了,冰雪线退回到北极圈,夏族人就开始向亚洲大陆各处迁徙,遍布了亚洲大陆。距今2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象征着太阳的光华,太阳带来万物生长,燧人氏的后裔就自称为“华”族,他们的图腾是啄木鸟。掌握人工取火的夏族和华族,发明了烧制粗陶,烧制粗陶的温度只需四五百度,但是这个技能让他们发展壮大了。
距今八九千年的时候,夏族的图腾向鱼龙演化,华族的图腾向凤鸟演化。夏族居住在甘肃天水,华族居住在甘肃平凉和陕西宝鸡,华胥国的女子碰到了夏族的首领,华胥氏践大人迹而孕生伏羲。伏羲是华夏文明的人文初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八卦、制文字结束了结绳时代;伏羲结网纲、造琴埙、定礼仪、制婚嫁,华夏诸部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后世称伏羲为地皇,亦称“太皞”(太昊),就是日月之光华。伏羲之母华胥氏演化为“西王母”,西王母和女娲不是同一个人,《山海经》对西王母有很多记载。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
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上迄六万二千年,距今八千年前进入繁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彩陶文化。大地湾遗址创造了中国七个考古之最,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旱作物标本、最早的文字刻符、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最早的度量衡和十进制。大地湾遗址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大地湾向东传播出现了陕西半坡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影响到山东大汶口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
甲骨文夏: 夏,一个赤脚的人拿着一把耒lei(农具),准备下地干活,夏天很热的时候,人才可能赤脚干活;甲骨文华: 华,是一个枝叶繁茂的树木,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太阳的光华照射之下草木才能繁盛,甲骨文 夏和华都说明“华夏”是农耕文明。伏羲人首蛇身,说明他是“夏”族人,称为“太昊”,说明他又代表着“华”族。公元前58世纪,伏羲建立华夏第一个部落联盟政权,大地湾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说明在五千年以前,甘肃天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
文明的发展是有科学规律的,火是人类发展的催化剂,使用火的程度,代表文明的进化程度。古人类在几十万年前,学会了使用自然之火,但是一直不会人工取火,文明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距今两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文明展露出曙光。因为,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在烤制食物的过程中吗,古人发现火堆下面的泥土,被火烧过之后板结变硬,人类学会了用火老烧制粗糙的陶器。人类早期的粗陶只需三四百度的火,再后来,人类用火的温度提升了,可以烧制素陶,需要掌握四五百度的火。
距今七八千年前,伏羲时代的华夏民族已经可以烧制彩陶了,烧制精美的彩陶,需要掌握六七百度的火。距今5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分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了一把青铜刀,还有炼制青铜的炉渣,烧制青铜需要近千度的高温。华夏民族进入了青铜时代。西亚的青铜器时间是造假的,距今七千年前,西亚只能烧制四五百度的素陶,他们连六七百度的彩陶都不会烧制,距今四五千前,西亚才学会烧制彩陶,七千年前西亚是怎么烧制近千度高温的青铜的呢?这不符合人类用火的科学规律。距今4800年左右,陕西宝鸡出生的炎帝,甘肃天水出生的黄帝,他们先后率领部族向中原迁徙,华夏文明的中心向中原转移。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夏族崇尚鱼龙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西,称为“诸夏”;华族崇尚凤鸟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东,称为“东华”;当然界限不是绝对的,东部有夏族,西部也有华族。仰韶文化出土一件六千年的“鹤鱼斧彩缸”,鹤的嘴里叼着鱼,这是写实的一种自然现象。彩陶图案的半边有一把石斧,鹤鱼之争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石斧代表权力和战争。鹤代表的是华族凤鸟图腾,鱼代表的是夏族鱼龙图腾,鹤鱼斧彩缸揭示的是华夏部族的争端和融合。
公元前二十八世纪早期,崇尚鱼龙图腾的神农炎帝部族,从陕西宝鸡迁徙到山西历山,并且融合了东华的太阳神崇拜。神农炎帝继承末代无怀氏皇位,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城邦制王朝“象朝”;大约过了50多年,崇尚鱼龙图腾的轩辕黄帝部族,从甘肃天水迁徙到河南新郑,融合了从事渔猎的有熊部落。炎黄二帝的东迁,向中原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蚩尤九黎部族是上古燧人氏后裔,是长江流域的华族,兼并了荆楚江湘的鱼龙图腾的三苗,吞并了两淮的九夷,华夏文明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
蚩尤九黎部族来自于长江流域,他们的祖先是良渚早期文明的开创者,九黎、三苗都是早期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七千年前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九黎是燧人氏部族的后裔,图腾是凤鸟中的斑鸠;三苗是伏羲有娲部族的后裔,早期图腾是龙蛇,后期演变为龙牛图腾。蚩尤率九黎、三苗北上争帝,首先吞并两淮的九夷,攻占炎帝都城空桑(山东曲阜)。公元前2697年,炎黄联军在涿鹿(彭城)战败蚩尤,华夏一统。
【华夏文明是如何进化为中华文明,华夏民族是怎样进化为中华民族的?】
华夏民族的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也是有许多波折的。炎黄二帝战胜蚩尤,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第一次大统一,也是第一次华夏、九黎、三苗、九夷的大融合。炎黄二帝建立的象朝,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的国家,政权的最高领袖“帝”,实行禅让推举制度。象朝的第八个帝“帝喾”,是黄帝的第十三代玄孙,帝喾又叫做帝俊,他就是华族少皞(少昊)部族,图腾的标志就是凤鸟系的玄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地殷茫茫。”
商汤伐夏桀,原则上是诸侯讨伐君主,为了证明商汤代夏的合法性,殷商焚毁了“夏社”的典籍,编造了“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简单的讲“典”是祖先家谱,“册”是国家的历史。商汤放逐夏桀至巢湖地区,并且追杀夏的遗民,殷商的这些做法分化了华夏融合,华夏之间的矛盾加剧。夏朝的遗民在夏朝大司农周族首领不窋的带领下,向西北逃到戎狄之间,就是现在甘肃宁夏交界,殷商派军队追赶到到甘肃平凉,后来,这支军队就一直驻扎在甘肃天水一带,他们就是秦人的祖先。
《诗经》中“雅”指的是“夏”,大雅就是夏朝,小雅指的是周,就是小夏。诗经••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族虽然是夏朝的古老邦国,但是上天赐给周族全新的命运。”《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惟姜嫄。”周族是怎么来的呢,姜嫄践大人迹而怀孕生下了后稷,这个故事和华胥氏雷泽践大人迹如出一辙,周族就是夏族,他们的图腾是龙,夏朝还养过龙。周文王的十世祖先公刘,率领周人脱离戎狄迁徙到豳(甘肃平凉),恢复了祖先的农耕文化。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徙到陕西岐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战车4300乘、甲士65万伐纣,在牧野誓师和殷纣王的70万大军决战。牧野之战,就是周族“诸夏”和华族“殷商”的总决战。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把殷商的遗民迁徙到商丘,让他们守护殷商祖先的陵墓。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焚毁朝哥城也没有大规模的毁灭典籍,3000年后,河南安阳发现了殷朝最后的都城“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
周武王之后,周公摄政时期,他所做的主要是华夏文明的融合,殷商的遗老武庚挑唆管叔、蔡叔叛乱,周公诛管叔、斩武庚、流放蔡叔,封康叔于卫、封微子启于宋。周公辅佐成王,这一时期被称为“成周”,成周营建洛邑为中都,目的就是方便统制四方诸侯,缓解融合华夏民族文化。陕西宝鸡出土成周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中国、中华的概念诞生了,加速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左传••定公十年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周礼的制定,华夏不再分开来讲,中土、中都、中国、中华概念取代了两种文化图腾的“华夏”,周整合了华夏文明,整合了凤鸟图腾和鱼龙图腾,西周时期诞生了“龙凤”合体图腾,华夏民族有了统一的图腾文化——龙凤文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华夏民族演变为“汉人”“汉族”。龙图腾和凤图腾同样重要,龙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男性,凤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女性。龙代表至尊的皇帝“天子”,凤代表至尊的皇后。近代以来,中国这个概念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中华民族的概念,不单单是指汉族,是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冷清先生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纪正在酝酿出版中。
千千兔子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大禹历时数年,成功治水,被舜选拔为继任者。之后他开启了一个清明的历史时代。所以在当时,以禹代表的夏后族在当时独领风骚,成为盛极一时的氏族部落。又加上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他们又被人们称为华夏族,这也是禹的儿子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叫夏的原因,所以中华民族又称华夏。
L皮O蛋U瘦I肉S粥
“华夏”,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讲:从人类早期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人类出现直到渐成聚落都散居于中国境内。随着人类的发展,聚落又渐成部落,形成了几大部落集团,比如炎黄集团、东夷集团、黎苗集团。三大集团的不断强大导致了集团之间的战争,最终黄河流域的炎黄集团取得胜利,这就是“华夏”基础的奠定。
黄帝作为部落的首领被尊奉为华夏始祖。以后的尧、舜、禹及再后来的三代夏、商、周都出自于黄帝。“华夏”的概念也是三代之后才有的,“华夏文明”大抵指的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地带的文化类型及其传承。
“华夏”文明的形成不只有中原部落及王朝的建设之功,也有边地部族的贡献。比如蚩尤,比如来自东夷的殷商。
结合考古来看,华夏文明主要指的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核心地带,已经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也有狩猎及饲养家禽家畜,以彩陶文化为代表。龙山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农耕为主兼以狩猎,以黑陶文化为代表。
至于上古世系的传承,《史记》、三五历记也只是零星记载,没有明确完整的答案,也不可能有明确完整的答案,毕竟年代太过久远,别说文字记载,连口耳相传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个人认为,记载和传说中的上古世系里出现的人物,有可能有以下的情况:记载中的上古部落首领有可能不只是一个人,很可能是几个人合并;记载中的传承有可能只是一些重要人物、有事迹的人物,而中间更多比较平庸普通的可能被忽略不记。类似于五帝本纪中“黄帝者,少典之子”这样的句子,“子”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指后代。
tiancaihuifeng
从最早文字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在春秋时期称古代中国为“华夏”,尚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现在的学者认为这是后人的伪书)比较可信的记载来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的记载,根据孔子整理上古史料时的考据,“夏”与“华”属于同义词,两个字相互通用,华夏也称“诸夏”、“中夏”,因此,中夏又可以称做“中华”,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的解释是:“‘华夏’指中原诸侯,和诸夏的涵义相同。”
可见“华夏”这两个字连起来使用是地理方位上的称呼,或者是“夏人”和“华人”居住地的统称,并没有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民族属性,华夏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事,并非一开始就有民族属性。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开始有了大量自称为华夏人的移民,由此产生“华人”一词,这一概念逐步演变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但对“华夏”的来历、含义,历代学者各有说法,争议颇多,迄今尚无定论。其中“夏”的起源最早,来源于三代中的夏朝,大禹时期还没有夏的概念,但到了儿子启的时期开始称禹的儿子“夏启”或“夏后启”,这时候“夏”的概念是由地名转为国名或族名的,与现代的民族属性有很大区别。古籍中将夏做为中原,“蛮、夷、戎、狄”做为四方,所以,“夏”又称中夏、中土、中国,这里的“中国”只是就方位而言,与今天的中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余其宅兹中或”,“或”是古字国的意思,一般指京师或都城,这时候的中国指的是中原的都城或中原诸侯,其范围有限,与华夏的范围相同,疆域不过“方三千里”而已,不能代表现在的中国概念。现代意义上中国一词的使用最早开始于清朝,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派出的使臣全称为“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这是首次在正式外交场合使用中国这一概念,而之前的称呼则比较笼统含糊,比如“天下”、或者是“四海”等。
“华”的称呼也始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并多次出现,比如“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等。从这样的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华”和“夏”、“戎”都是并列关系,其来源与“夏”有着异曲同工的痕迹,源于族名的可能性更大,但族名完全不同于人种意义上的民族,这与后来国外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唐人类同,并非是民族概念上的称呼。
后来的古文字学家们对“夏”和“华”都有训诂研究,《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也。”又说“华,荣也。”这一释义使两个字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夏和华最早是两个并称的族名,而且“夏”字本义并无人的涵义,应该是“居住在河洛中原地区的夏人”更为准确。而之后的解释则更为夸张,流传比较深入的解释有唐代孔颖达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对此解释,现代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是受大一统思想影响下的附会和美化,不足为凭,与孔子时代的解释有明显缪误,毕竟孔子亲自整理过古籍文献,其解释应该更权威。当然近现代的学者们也有各种解释,有说是来自地名的,也有通过民族学、人种学概念推论为来自图腾崇拜的。
就“华夏”这一概念来说,早期所指是中国这一地理称谓是基本明确的,仅仅是地理范围上而言,并无民族的涵义。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同为炎黄子孙,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拥有共同的华夏文明,才形成了近代以后的华夏民族,应该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与单纯的人种学上的民族概念完全不同!
扎巴依Ivan
黄河,华夏民族诞生的源泉。
中国古称华夏,受当时人类文明的限制,又是一个较早拥有人类文明的民族,以为地处世界文明的中心,故为中华!
每一个民族的起源和壮大,他们与河流的关系是那样的重要和密不可分,从埃及与尼罗河的关系再到俄罗斯和伏尔加河的关系,他们都称之为母亲河。
华夏民族也不例外,源源不断东流的黄河之水,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给聚集在此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继而经过人类历程的演变,遂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较早的民族——华夏民族!
每一个民族的文明并不是从有文字的那天算起,但也不是从有语言的那天算起,而是应该从靠自己的智慧制造了器物,以利于族群发展壮大的时刻算起。
华夏民族通常被称为炎黄子孙,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不完全正确。
在黄帝之前的若干个世纪,暨有盘古、伏羲和女娲,他们应该是这个民族传说之中最早出现的人物。
他们也许没有开过天、辟过地,也许没有造过人和炼石补天,也许他们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有着平凡的身材和四肢。
但不可否认,他们应该是这个民族最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
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还不叫华夏民族,时代过于久远、亦过于模糊,也无任何的文字记载可供考证,于是人们便把这些人物赋予了丰富想象力的神话传说。
华夏民族的称谓始自于黄帝时代,由于黄帝生活的时代距文字出现的时代并不遥远,所以相交于前者,有着较为清晰的记载和可靠论证。
黄帝距夏朝建立之前的二百年间,尽管铜器还没有出现,但毫无疑问生产工具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居住的房屋结构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甚至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宫殿这种高级建筑。
在黄帝时代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纺织品,从而摆脱了对树叶和兽皮的依赖。
然而无论怎样,不管是盘古时代还是黄帝时代,他们还只是部落而不是一个国家,尽管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权力这种形式,但在权力移交方式和权力分配上还不足以称为朝代。
对于大禹和夏启父子二人改变了权力移交方式的做法,史书和后人对此进行了一定抨击。
但这是一种改变人类历程的一个演变过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之路。
他们这种做法,对伯益来说是一场灭顶之灾,对于部落来说也许是一种不幸,而对于后世的华夏民族来说则是一种进步。
他们这种做法,是所有人类社会的共性,如果人类老是停留在部落状态而停滞不前,那就不叫人类了。
因为,只要是人类就必定会发展。
夏朝以后是商朝,它们与后继的周朝共同成为了被LI/SHI/XUE/JIA称之为奴隶社会的三个朝代。
奴隶并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词汇,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将夏商周三个朝代定义为奴隶社会。
奴隶,通常是指失去自由、无偿为统治阶级提供一切服务的人。
而奴隶的来源一为在战争中敌方的俘虏,二为在本国犯了罪的人。
应该说,自从有了战争便有了俘虏,自从有了国家便有了罪犯。
现在的社会早就不叫奴隶社会了,而这种无偿提供义务服务的形式还是依旧存在。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语言,而把语言转换成文字的形式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一个过程。
文字是人类历程的一大进步,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在十几万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原始状态,而在文字产生不到五千年以后,人类便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原因。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说明了华夏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已经远远的不是仅拥有文字那么简单。
而真正把文字发展成自己民族文化体系的则是在随后不久的周代,也就是周代出现了第一次民族文化高潮,它影响了整个的华夏民族、影响了这个民族数千年之久并直到现在!
小迷糊
在汉族的形成和发展中,是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其他少数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漫漫发展历程中,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华夏民族,称之为"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