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写诗呢?
星星做梦
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大师来讲课三天。
isechina
写诗的人
看别人的诗
渐渐懂得写诗的人
这群人中
不能都叫诗人
诗人只是很小部分
让他们挨骂就够了
大部分人
只能称作诗虫
诗是他们的菜叶
趴在上面
把诗咬成残片
再把屎拉在上面
仅此
而已
miumiu_wong
在当今的时代,学写诗变得越来越容易,又越来越难。严格来说,诗是很少靠学来的,自然天成的是最好的,所以好的诗人们基本上都是天才。
看了很多的回答,从技术上来分析的很多,而一首好诗,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有灵魂,诗歌虽然作为语言艺术里最高级的形式,人类艺术里的皇冠,但它更是人类灵魂的歌唱,是伤口流出的血。作为创作这些作品的人,需要的是人类想象力的最高级表现,需要的是“我们每写下一个字都冒着生命危险”的勇气。
假如不是如此,那么机器人也能靠技术写出那些所谓优美、华丽且韵律良好的诗,不信去看看微软小冰出的诗集。
adajin
学?自然有很多种方法。我个人经验,背唐诗,以唐诗为范本,向唐诗学,是最好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古话就是学习诗的经验总结。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开学前,听一些家长说,学校会让他们每天背唐诗,于是陪读就归我了。发现这唐诗能流传下来,绝对是有其生命力的。
我是写现代诗的,现在能混饭吃,也靠之前从写诗歌打下的一点基础。尽管不写诗很多年,偶尔应景为之,年少时也没好好读书,老师教的早还回去了。
这次托孩子的福,又重新接触到了唐诗。唐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前者朗朗上口,意思好懂,多有画面感 ,最关键的是自然大气,诗人也是借个人的情绪抒怀,但给予的却是以小见大,从己出发,指向家国、民族、故乡、大自然、命运等命题,没有一点小里小气的感觉。
不像现代诗,好诗尽管也有,但实在太少。
现代诗给大众的印象:不是晦涩难懂,就是无病呻吟,就是呼天唤地;不是玩技巧,就是斗奇葩比逗逼;既无诗情画意之美,又不知所云,读现代诗就是被动接受负面情绪不良信息,给自己添堵。
当然,我认为现代诗还是有一些好诗的,但不常见。所以要学写诗,选择唐诗作为范本吧,先读,等读出味道来了,自然会去琢磨怎么写,为什么怎么写,换个字行不行等系列问题,兴趣和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欢迎您关注我的头条号「陈洪标写字说画」,这里有三四百篇关于书法长卷和绘画、传记等图文和视频,也有诗歌。
另外,了解唐诗,可关注我的头条号「陪孩子学语文」,上面有背唐诗的视频和唐诗原文等内容。
mayday4@sina.cn
文言文是古诗词的文字基础,但诗词和古文不一样,比古文有更多的义法。所以中国古代,每一个读书人都能写合格的文言文,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合格的诗。
学好诗词有方法,我作诗三十年,又在大学教了十多年的诗词创作,可以说,我所提供的方法,是适合于所有诗词爱好者的,只要你肯按照我的诗词入门
「链接」
一书中的方法,循序渐进,自然能懂得诗词、欣赏诗词,最终写出好的诗词。一、写出好诗词并不需要特别的天分有一种观点认为,诗人都是天生的,所有的好诗好词,都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又有人说,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予人以巧,诗词是不可教,不可学的。能教能学的,不过是诗词外在的形式,如近体诗的平仄安排和押韵规则,古体诗如何避免蹈入近体诗的声律窠臼,一首词的词谱定格,该在何处用领字,该在何处用对仗,等等。
当代有很多的诗词爱好者,写了很多年,诗词的声调平仄掌握得十分圆熟,立意也十分明晰,可写出来的偏偏不是诗,没有诗的神味。这就更给人以口实:你看,诗词是不可能教好的吧!
其实,在行家看来,诗人固然是天生的,但“写诗的人”却可以培养。
诗人一词,不是在形容一种职业,而是在形容一种人格。
近代大诗人杨云史曾经说过,“我少年时,闻有诗人我者,则色然怒;今闻之,则欣然喜。”杨云史早年,觉得别人称他为诗人,是意存轻蔑,潜台词是你这个人不通世务,无当世用;但随着年龄渐长,阅世更深,他终于明白,正是自己这样的人,也只有自己这样的人,在一直坚守着内心的高贵,捍卫着道德的尊严。尽管遭受无穷的现实苦难、命运折磨,他却愈加坚强,更加为诗人的身分而自豪。
诗人,是永远不肯与流俗妥协,永远与平庸卑贱相抗争的人。
在世俗的眼中,诗人的生命太沉重,太痛苦,其实诗人自己,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如此地沉重痛苦?但他们无法摆脱诗人的宿命,直至生命完结。诗人的性情是天生的,一旦生成,就永远不会被改变。
正如屈原所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人,当然是人群中的极少数,写出《离骚》《天问》的屈原,写出饮酒读山海经的陶渊明,写出古风五十九首《蜀道难》《将进酒》的李白,写出秋兴八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的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
而文学史上大多数作家,并无这些诗人那样激烈而执著的性情,他们又是如何凭自己的作品而不朽的呢?
近代学者王国维深刻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指出:
“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此自汗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论也。然天下之物,有决非真正之美术品,而又决非利用品者。又其制作之人,决非必为天才,而吾人之视之也,若与天才所制作之美术无异者。无以名之,名之曰“古雅”。
文学史上无数的诗作词作,它们之所以能让人喜欢,并不是因为其表现出诗词家特立独行的个性,激烈执著的性情,而是因为它们有雅意,让人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王国维举例说,西汉的匡衡、刘向,东汉的崔瑗、蔡邕,他们所写的赋,其文笔的优美宏壮,远在贾谊、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之下,但我们仍然喜欢他们的作品,便因他们的作品有高古典雅之气。
他又说,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古文不一定比得上苏轼、王安石,南宋词人姜夔的词,单从情感是否浓烈、能否动人上说,远不如北宋的欧阳修、秦观,而后人也同样钟爱,也是因为其文其词雅意流行。
写诗的人,就是能写出古雅的诗词作品的人。达到古雅的境界,并不需要特别的天赋,需要的是什么呢?王国维解答说,需要的是修养之力。他认为,即使天分在中智以下者,经过修养,也可以有古雅的创造力。
凭藉修养,达成古雅,这就是中国古人作出好诗好词的最大的秘密。
二、怎样训练才能学好诗词?要写出千古传诵的佳作,固然需要一定的天才,但普通人经过正确的有步骤的训练,都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
我的博士专业是古典诗词文献学,需要大量阅读古典诗歌文献,其中绝大多数并不是名作或一流的作品。我的导师陈沚斋教授跟我说:古人哪怕是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至少每一首都是可读的,而今天很多文化名人写的诗词,都令人不忍卒读。的确如此。
但何以会这样?难道任意一位古时候的乡间塾师,所谓的“村夫子”,在文学天赋上都要完美碾压当今的文化名人?当然不是!原因很简单,古人接受的教育与今天的人们完全不同。
相对于今天的那些完全不知声律而率尔操觚的文化名人,相对于今天那些数量极其庞大的自娱自乐的诗词爱好者,古人的优势在于,他们接受了专业的系统的诗词写作训练。
正因古人有专业的修养,他们写出的作品,都具有古雅的基本面目,也就必然都是可读之作。
当代绝大多数诗词爱好者,他们其实爱好的并不是诗词,而是“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就像进KTV去唱歌的人,喜欢的只是通过唱歌来宣泄压力,并不真的热爱音乐。这些“诗词爱好者”从来不爱读别人的诗,当然也不爱读古人的诗,就像KTV里的“麦霸”,并没有兴趣坐下来静静地欣赏经典的唱片。
持有这样的态度,自然无暇顾及诗法的研讨、诗艺的提高。而总是这样的“诗词爱好者”,会提出诸如“诗词应该用新声韵”“诗词要表现新生活新时代不能一味泥古”“诗词应该不用典故”这样一些似是而非的命题。
其实,只要肯下功夫沉潜下去,多读一读古人的经典作品,都会知道这类命题不过是无知者的浅妄之见。
诗词写作的种种规矩、技巧一点也不神秘,也不难掌握,但前提是要肯沉潜,肯入古。能入方能出。先求古雅,才能雅俗共赏;先求近古入古,才能古为今用。
中国人几千年来在文艺领域积累的全部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模拟名作,达成变化。”像书法临帖一样地去临摹古人的作品,先求得古人的神味气息,再去追求个性面目。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昆曲教育家张卫东先生提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五字诀:熏、模、学、练、默——
所谓的熏,就是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长久地受熏,才能潜移默化。学诗词不妨也培养一下对书法、国画、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兴趣。
所谓的模,就是模拟,在书法是临摹,在诗词是仿作,在昆曲是跟唱。
所谓的学,是指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这才能提升修养,艺术精进。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不止是去读诗读词,更要去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历代的文学观念,甚至经史子集多方面的学问,这些诗外的工夫才是能写出好诗的根本。
所谓的练,是指自己知道要领之后,勤加练习。
所谓的默,是孔子所讲的“默而识之”的默,是学问的化境,能把由书本之上、师长那里得来的知识,参以实践体悟,内化为生命。
书法上有“入帖”与“出帖”的说法。所谓入帖,指学书必须从临习古代碑帖入手,达到形似神似。初学者必先入帖,才不会走偏,写成丑书俗书。入帖以后,才能谈出帖。出帖是融会贯通碑帖中的技巧法则,通过书法展现内心的世界。学习诗词也一样。
只有入古,方能出古。很多初学者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认为自己写的诗词一字移动不得,而忘记了只有学好诗词,才能借助诗词更好地抒情达意。
又有很多诗词爱好者,不肯从熏模学练的功夫做起,不愿或懒得摹拟名作,写得再多,也不过是机械地重复自己,就像书法不入帖,写字再多,也不过是在重复自己错误的书写习惯罢了。
大书法家潘伯鹰先生在有人问及,为什么写字要临摹古人时,回答说:中国几千年来书法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法经验,你不去学习接受,反而要全部推翻,重新来过,岂不是自讨苦吃?学诗词而不肯学古,又何尝不是在自讨苦吃?
懒猫想去旅行
古今名诗何其多,多思细品加揣摩;格律平仄意境绘,铁棒磨针功自成。
sephzibah
诗歌的起源很早,朱光潜认为诗和舞蹈是一起起源的。
用韵的诗歌也很早,就目前流传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来说,它本身就是押韵的。王力先生通过多年研究将中国诗歌和韵文分为三个阶段:唐代之前、唐代到五四、五四之后。
唐代之前,韵律就是由宽到严的过程,为了方便用韵,就有韵书出现,李登的声类,吕静的韵集,夏侯该的韵略,都属于这类书,这种书都属于私人撰写,所以流传不广,直到隋朝陆法言写出了切韵,才由于在后来得益于科举考试,能够不被历史淹没。
唐代之后,科举考试确立,并且将切韵改成了唐韵,上升到了官书的地位,成为了举子们共同遵守的用韵标准。到了宋代,唐韵改为广韵,后来经过流传,将韵部合并为一百零八个,成为今人熟悉的平水韵。
五四之后,新诗兴起,用白话文写作,和上面的就是不同的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写诗的时候除了用韵之外,还要讲究的就是平仄和对仗(对偶),如果说近体诗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就算是古体诗越能够完全脱离这些讲究。
提到平仄,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沈约。他是南朝的大才子,二十四史之一的宋书就是出自他手,他最先发现了汉语之中的四声八调,并且命名为平、上(三声)、去、入,上(三声)去入统称为仄声。
依照诗的规律,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仄之间相互转换。而且一般的近体诗都是用平声做韵脚,是便于歌唱的缘故。
近体诗中的对仗是诗歌需要注意的一个原因,不仅要避开同一个字的重复,还要注意平仄的相对。
近体诗中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甚至是排律,只要是用韵,就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够换韵也不能够出韵,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如果写的诗出韵是相当严重的,直接就是不及格,因为这个人根基不牢。
人们总有一种严重的错觉,容易被字数迷惑,八句四十个字就是五律,五十六个字就是七律,实际上也有可能是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前人就关于学习写诗就有很精辟的论述:学诗要从老杜学起,不能学习韩愈和陶渊明,韩愈和陶渊明并没不好,而是他们才华横溢,如果学不成就会四不像,而学习老杜即使学不成,最后写不出老杜的意境,也能够学习出老杜的工整。
如果用白话总结一下,就是说学习老杜最后起码能够叫诗,如果从其他的人学起,最后学不成,那些东西都不能够叫诗。
而且,诗的韵脚,不要说成“an”,平水韵中那叫“十五删”。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但是不代表每个人都一定是诗人,我们可以欣赏感慨唐诗和宋诗之美,也可以主观的认为某人的诗自己喜欢或者厌恶,这些都没有问题。
但是并不是将几句话缩写成为相同的字数之后就说成是“诗”。而不要在不懂平仄的情况下说成创新。
并不是成为运动员之后才有资格运动,所以写诗也不是诗人的专利。但是如果一方面享受着读者不受限制的创作,另一方面还要认为自己是权威对诗歌指点江山,这未免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有的人打着创新的幌子,为自己的无知庇护,一定要知道,诗歌能够走到今天,一直在创新,而那些创新的人,不是连最起码的基础都不懂,还口出狂言之人,而是那些完全掌握了旧的知识,才想着去改变现状的人。
鲁迅和胡适都是白话文改革的旗帜,他们不会写文言文?大错特错,他们都是文言文高手,而且鲁迅的近体诗更是广为传颂,最著名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尽皆知,可是他提倡白话文,正是说明唯有真正消化了想要革命的东西,才能够在原来的土壤上结出新的果实。
想创新?想不要平仄写近体诗?先把基础弄明白再来讨论吧。
sanjeff
给你个绝招
若要写诗歌,
一句一回车
凑够三四句,
好诗就出锅
当年我第一次写诗的时候,被三万人笑了三天三夜。后来别人给了我上面这个绝招,害的我至今写不出诗来。
lulili20
学红楼梦之香菱,得学诗之次弟。学吟诵,以涵泳诗情,兼悟音调之高低平仄。则诗门易入矣。欲与古人争胜,则须知沧浪语: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能极其至。
秋鸣山车神
星天牛
小明是冠军
radiance
Jacob
月下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