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哪些自己喜欢的书单?
冰摩卡
传统的教育跟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孩子教育的需求跟水平。应该多看课外书,可以增长跟多的见闻。
《自然百科全书》可以让孩子们学到探索大自然奥秘,这本书是注音版,又可以通过阅读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良好的注音拼读还未未来语文作文打好一定的基础。
《昆虫百科全书》这本书可以打开孩子探索昆虫的科学之门,让孩子对昆虫世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在生活中分辨害虫与益虫之分,并且知道学习怎样去消灭害虫。
植物百科全书这本书叙述一般常见的植物,包括花草树木。可以给孩子灌输一个爱护植物,保护环保的概念。
植物百科全书、《昆虫百科全书》没有注音版本,所以需要家长们陪同阅读,一起阅读能增加亲子关系的密切。《自然百科全书》比较适合孩子单独阅读,增强孩子独立学习能力。
这三本书的作者都是中学语文高级老师、资深少儿图书出版人侯海博编写的。编辑的出版书籍多次获奖。
所以从小培养读书的习惯很重要,所以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我经常在想,我儿子会不会成为昆虫学家,科学家,还是环保学家。
刘欢
笨蛋XY
上大学那会儿,我经常泡在图书馆里,与那些天天躲在寝室里上网、打游戏、追剧的同学们格格不入。之所以那么拼是因为我想在自己的专业上取得满意的成绩,让自己的大学时光没有遗憾。
四年下来,我几乎看遍了图书馆里所有关于视觉传达和环艺的书籍,在最后一学年,很自然轻松的被保研了。这是自己第一次意识到读书的好处,原来看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就在你的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突然有一天就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2012年以前,十点读书的创始人林少,像很多普通上班族一样,每天上班下班,再回到家里,大多数人下了班逛街、打游戏、喝酒,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而他则把时间交给了阅读。并在微博上更新自己的“每日好书推荐”,慢慢的聚集了一些热爱阅读的粉丝,后来又开通了公众号,就有了现在你们看到的千万粉丝大号十点读书。
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当年在央视工作的时候,因为节目内容经常被毙稿,有种郁郁不得志的感觉,就利用闲暇时间开始阅读,他说自己第一年把所有关于论语的书都读了一遍。如今樊登不仅精通大量历史、哲学、文学经典,还精读商业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的新知,几乎成了一个“行走的百科全书”。
读书是便宜的不可理喻的投资,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一个可以影响全世界的人,但是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读书的目的无外乎三个,消遣,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可是很多人总是觉得看不进去、看不懂、看了也无用,读书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还活着,还保留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读书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学会阅读是我们实现个人精进的第一步。
今天给大家安利的这5本书,全部都是关于阅读的书,会从阅读速度、阅读效率、读书笔记、如何使用知识等方面出发,帮助大家全方位解决阅读问题。
1.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的作者尼基·斯坦顿是一位杰出的咨询顾问,涉及的领域包括管理、沟通、领导力和团队发展,这本书详细解说了“听说读写”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沟通技巧,其中关于阅读这一块,尼基·斯坦顿分别从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两方面来阐述。
小时候不管看什么书,总是喜欢去大声朗读,后来我妈跟我说,大声朗读不好,要在心里读,从此我就养成了心里默读的习惯,看了《沟通圣经》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读会严重影响到你的阅读速度,想提高速度的第一步就是把“读”变成“看”。
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建议大家先测试一下自己的阅读速度和效率。我的测试结果是:每分钟阅读625字,理解度66%;刻意练习一段时间后,我的阅读速度提高到了每分钟789个字,理解度68%。不同的内容会影响到阅读速度和效率,但是整体是在进步的。
阅读的第二步就是训练你的眼睛,一次不要只看一个字,而是一行,慢慢的变成一段,有的人可以达到两段,三段。
人类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中大概有13亿个光接收器,这就意味着你有2.6亿个光接收器,中心焦点只使用了眼睛系统的20%,而外围焦点则达到了80%。
所以,人们的辨识广度有着非常大的进步空间,通过慢慢的练习达到肯尼迪总统每分钟1000字的水平不是不可能的。
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大概只占到20%,剩下的80%并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你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搜集信息和学知识就应该培养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尼基·斯坦顿详细介绍了SQ3R阅读法,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效果。
2.《高效能阅读》
《高效能阅读》是原尻淳一通读了100多本关于阅读术的书籍后,整理归纳了89个关于阅读的技巧,分别从读书的初级篇、中级篇、高级篇三部分来讲解读书的方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
樋口裕一将读书分为“实读”和“乐读”,既然是“乐读”就要好好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与之对立的“实读”却主张以读书为食粮,以产出为目的,每一本都应该为我所用,不管是单一的哪一种读法其实都不科学,那么如何来分配自己的读书资源呢?
原尻淳一提出了垂直阅读x水平阅读的概念,用数字来量化就是70%投资在垂直领域,就是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20%投资在专业领域周边,10%投资在未知领域。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在立足根本的基础上,还需要涉猎一些其他的领域,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物体是单一的,都是综合的。
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曾几何时,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会记笔记的人,但是看完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才明白真正的读书笔记应该是什么样的。
奥野宣之以信息整理术闻名日本,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先后出版过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均跟笔记相关,不管什么时候都坚持手写笔记。他是继熊谷正寿后,又一个让我十分佩服的笔记达人。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重点介绍了如何选书、如何做笔记、如何输出,其中“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为写文章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以前每次读书的时候,会有些一闪即过的想法,为了保持阅读进度就没有立马记录下来,当再次翻到那个页面的时候,感受就消失不见了。
现在我会提前准备好便签纸,遇到上述情况后,就把感受写下来贴在旁边,把摘抄和感想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输出的目的。
4.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致用类图书?
《杠杆阅读术》的作者本田直之认为,是为了“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能够理解别人历经数十年呕心沥血努力尝试走过的轨迹,掌握书中经过整理的信息。”
难就难在“掌握”二字上,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在创业时如何将书中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书里还特别详细强调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制作书籍思维导图,如何把书里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关于怎样才能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概括起来有以下步骤:
看完一本书,给自己设置行动目标;
尽可能详细描述出自己实现目标时的样子;
明确现实与目标的距离;
将行动细分到最小单位;
持之以恒的去行动:
术从简,道从心,没有高深复杂的套路,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最后一步是关键,千万不要让“懒惰”毁了所有。
5.如何阅读一本书
最早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在古典的《跃迁》里看到的,豆瓣书评大咖鼹鼠的土豆也多次推荐过。刚拿到书的时候,觉得又大又厚,里面的文字密密麻麻的,静下心来阅读,才明白它为什么会被称为经典之作。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莫提默·J. 艾德勒独自编写的,1940年出版,到了1972年出了第二版,由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编著,《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在形容自己读过这本书的感受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几十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稳居阅读类图书畅销榜首位。
《如何阅读一本书》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为什么要说阅读的层次,而不是说种类呢?书中是这么解释的“种类是样样都不同的,而层次却是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也就是说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而且每一个层次都给出了非常好的阅读方案。
另外一大亮点就是详细告诉读者,针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如何进行阅读。比如实用型图书、想象文学、戏剧、故事、历史、科学、数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内容,可谓是面面俱到。
它解决了很多人的阅读困惑,也让阅读本身变得不再一般。
这本书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有个朋友到我家,突然想起她女儿正在读高中,成绩也很不错。我立马推荐她家孩子可以利用寒假时间好好阅读这本教你如何阅读的书,也许就不会出现44岁时的郝明义第一次读完这本书相见恨晚的感觉。
小结: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会认字就学会了阅读。
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同一本书有些人觉得好,有些人觉得是垃圾;我们更加不解,同样是阅读,有些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些人读了那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甚至在同样的时间内,别人一年可以读300本,我连三本都读不了。
原来阅读本身就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技能,就像学英语、学开车、学画画一样。
只要我们在活着,这个世界就存在很多未知,想知道不知道的东西,生命才更加有趣,而阅读就是我们探索未知的一条捷径。
麻匪菜小哈
只看过东野圭吾的
L☆ve飛飛
推荐读好——红楼梦,虽然这本书曾被评为青少年死活读不下去的一百本书之一而且位列榜首。但是细读之下的确很有味道。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很多书是无用之书,看了之后只会是糟蹋脑子。如果你有兴趣了解红楼,一定会被它深深的文学造诣所折服。千古第一奇书的称号不是白来的,读过它的人从古至今很多你都听过:和珅,鲁迅,张爱玲,胡适……人说红楼未完是人生一大恨事
蒜毫儿
我最近的书单
至始至终都找不到过去的我
最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书单,白色的读过的,黄色标记是还未读,书单还在陆续增加。
我读的书比较杂,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读书的,先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现在还在成长的路上,慢慢地更新自己的书单。
euphemiaqq
看到这么多人,多了这么多的书,想想自己,真的好惭愧,除了上学读过书,到现在没读完一本完整的书。三年前就开始看(圣经)到现在还没看完。哎!读着读着就忘了,又要重新开始。这辈子估计就这一本书了,我认为读书不在多,在懂。
斯文的威猛
你要懂得生命的可贵,并且一个人负重前行。
ce
三玄:周易 老子 庄子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之春秋
管子 荀子 韩非子 晏子春秋 东周列国志 长短经 贞观政要 南怀瑾系列著作 陈鼓应系列著作 人民日报理论年编系列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 中国历代帝王传记系列(人民出版社) 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和理解人性 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 北京大学出版的十五讲系列 鲁迅全集 莎士比亚全集 王小波全集 梁衡全集 王阳明全集 邵雍全集(皇极经世尤其好)四大名著 前四史与资治通鉴 金刚经 坛经 张载集 王阳明全集 曾国藩全集(家书尤其好)傅雷家书 先说这么多 以后再补充
哭贵
分享下近期读的书
寻路中国彼得·海斯勒 中文名何伟。作者是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着。在中国的十年里,以独特视觉关注中国,文字很流畅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另外两部江城《甲骨文》也很不错,感觉是一位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人的外国人。
《小脚与西服》由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根据张幼仪亲述而著成。主要讲了张幼仪从小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后来与徐志摩从结婚到离婚始末再到她创业。本书不仅讲述了张幼仪跌宕起伏的一生,还能认识到除美好诗歌外的徐志摩的另一面,真实度较高。男性女性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东京一年蒋方舟著。以前从没关注过蒋方舟,可能我对年轻的作者有偏见,我的错。蒋方舟绝对是一位有深度有才气的作者,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她在日本东京一年通过观影,看展览,游历古迹看书等记录而成的作品。每一篇篇幅不长可是思想的火花跃然于纸上,再有,不得不感叹作者阅读作品之广泛与细致,值得我们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工具书,在教人如何阅读,怎样将一本书的价值最大化,甚至如何思考上,可以算是满满一本干货了。
这几本是纸质书,以下是kindle,一般我会用kindle来看小说。
《天龙八部》是的,我以前从没看过武侠,所以找了本金庸先生的作品。这真是一大部头啊,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不得不佩服金庸老爷子的构思及写法,虽然我还是对武侠不感兴趣。百度上是王语嫣最后回到慕容复身边,不过我看的版本是王语嫣最后与段誉在一起,慕容复发神经了。
《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故事新颖奇葩,看完好一阵子我都会试着闭上眼睛用鼻子来感知周围。当我们周围的一切,一个人可以化作香味,爱一个人并非爱这个人,而且爱他的气味…呵呵,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芳华》看完电影才看的书,很短。如果电影是一个梦,那么原著就是萃取这个梦留下的果实。作为消遣一看。
《陆犯焉识》也是看完电影才看的书,导演真的很爱拍严歌苓的作品。还好,可以看看。
《藏地密码》
《千面英雄》
《了不起的盖茨比》
《1984》
《小顾聊绘画》
这些还没看,近期打算看。
月光光照荷塘
哎,我来泼个冷水吧。
人们既想读点“有价值”的书,又想走捷径,于是打着“权威”“必读”旗号的书单,就成为拯救他们的“药方”。
“收藏之后就忘了”,好像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在社交媒体上,各类书单的收藏、点赞、转发量也相当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收藏即拥有,有这么一份书单在手,“不知道读什么书”的焦虑瞬间得到了纾解。
对书单的执着或迷信,反映的其实是“不知道读什么书”的焦虑。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读书,并非有了书单就可以。
书单的流行,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现象,因为可以随手转发,彰显出自己爱读书的气质。
三四十年前,书并不是那么容易读到的。读过一些特定的书籍,往往真的会成为一种“资本”。奇货可居,一般人还真没那么大方告诉你,他在读什么书。
知识即权力。即使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有机会读到最新国外理论的学者,把它翻译过来,就很容易成为一个领域的“权威”。对知识的垄断,是所有垄断中最不道德的。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书单,仿佛我们是一个很喜欢阅读的国度。要知道,官方数据说,我国每年出版约25万种图书,真正畅销的、有话题关注度的书,可以说,不超过100种。
中国人平均每年每人读书不过4本而已。
书单上一排排的书,大多都是最终也没买没读过的,很多书甚至都没听说过。即使是特别愿意开书单的胡适,也这样提醒读者:“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
跟着某些人的书单读书,某种程度上是很可怕的事情,你将活在他的影响之下,最终会产生“影响的焦虑”。不过好在各种书单非常多,可以用“无限”来形容。
你最终会变得三心二意,不再迷信书单,而是随意东拼西凑,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你会成为独特的自己,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了。
说真的,现在互联网教育这么发达,与其在茫茫的书单中寻找所求,也可以听一节免费的公开课,用视听的形式汲取营养,知识绝不垄断。
这世上没有适合所有人的书单。所以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里是这样建议的:
“关于读书方面,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所提出的唯一劝告就是:不必听什么劝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作出你自己的结论,就行了。”
不迷信书单,也不要停止学习,因为这个社会会犒赏爱学习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早日走出所谓的“书单”,在知识结构上,成为另一个自己。
flybird1111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人大附中李永乐老师的首部趣味科普书,大众读物。全书共有三个章节,分别是有趣的数学、奇妙的物理、身边的科学,适宜实用主义和高智商人群,用十分钟的时间,获得一些有趣的知识。在这本书中,不再有学识和学历的区别,每个人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满足好奇心与求知欲。书中包含下列有趣的问题:
当地球变成乒乓球大小时,地球就变成黑洞了?
zui早的学霸是谁?
无穷小到底有多小?
天气预报为啥总不准?
指南针为啥能指南?
如何制作原子弹?
光速是怎么测出来的?
星星为什么是黑白的?
雨中走路淋雨多还是跑步淋雨多?
陀螺为什么不倒下?
薛定谔的猫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玛丽平时喜欢在家里进行科学实验,并且一直思考着如何获得诺贝尔奖。她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并赢得所有人最大的鼓励呢?
玛丽偶然发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秘密会议。马歇尔教授让她宣誓保密,并同意成为她去全世界拜访获奖者的向导。随着时间的推移,玛丽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并了解到他们背后的秘密。他们与爱因斯坦谈论相对论,与居里夫人探讨辐射现象,与克里克等学习生命的秘密——DNA……
一起来加入玛丽奇妙的时间冒险旅行吧!
巴里•马歇尔
澳大利亚科学家,与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20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011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罗娜•亨得利
作家、编辑、平面设计师、教师。曾在大学里学习过科学。她热爱挑战,努力把科学知识写得有趣、易懂。
伯纳德•卡莱奥
澳大利亚漫画传奇人物,漫画书编辑、演员和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