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你认为汉高祖刘邦第一个想抽谁一巴掌,为什么?

gaofeng
高祖居太庙中坐,微闭双目徐睁,威视阶下两侧,曰:惠帝刘盈朕之嫡子也,懦弱而胆惧,吕后强势之因,勿怪。朕在时尚不得法制之,埋下外专之祸,贻误两代,前后少帝亡于襁褓,使朕嫡系灭绝,朕之过矣!然朕之欣慰者,薄姬做人低调,教子有方,使吾子刘恒不负天下百姓,不负刘氏宗庙,朕心甚慰,刘启虽听晁错之言,削藩急切,但能淡定平灭七国之乱,继承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使天下安定,有文景之治盛世,甚合吾意!吾孙之子刘彻,内不畏窦太后之威,又不失孝道,轻松克制外戚,驾驭盛世之朝臣,更改黄老无为之术,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外开疆拓土,打击匈奴,封狼居胥,一雪朕白登之耻,单于戏吕雉之辱!使我大汉扬名万世,皆刘彻之力也,刘彻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杀伐无度。泰山封禅,求扬名于后世,但所作所为皆以江山社稷为要,错误虽多,但总利大于弊,轮台之召,翻然悔悟。终其一生,其行堪称!刘弗陵少年天子,虽有霍光之专,但能看清是非,国策无改,这优于惠帝刘盈也。惜尔早逝,后事无续,诚可惜也。然霍光虽专,尚无反意,废帝刘贺太过急切,千条大罪加于身,登基不过两旬而被废之,诚然尔命薄运厚,昙花之显,后世不可效法!宣帝刘询流落民间,霍光扶正,知帝业进退,深熟韬光养晦之术,先发示弱,后发制人,堪称昭宣中兴之主。然知子刘奭好儒术性暗弱,还为故剑情深之儿女私情而授之天位,诚不可恕也!使江河日下,你之罪不可推诿。元帝刘奭,你父皇传位尔,尔不知高祖我创霸业之难,轻改祖宗之王霸,儒、道杂糅之术。无帝王之圣气,缺驭臣之魄,汉家之大业此后日薄西山,尔罪首也!成帝刘骛辜负你祖吾家千里驹之期许,继位沉湎酒色,放权外家,演绎宫闱之怨,败家者尔最甚!
高祖离坐徐徐近成帝刘骛面前,刘骛瑟瑟之意恐于面,跪于高祖脚下泣血奏陈曰,孙孙之孙刘骛,有负高祖,有负列祖列宗,现悔之晚矣,愿受罚……!高祖无视刘骛曰:天意如斯,勿咎也!走近哀帝刘欣,抬龙臂伸乾坤掌,呼之于面,后曰:酒色尤甚,竟命丧其间,不珍视吾创业之苦,但享乐宫闱不理政事,使朝纲皆失外家!刘欣匍匐于地,竟不能言,刘奭刘骛皆面色大惭!平帝刘衎傀儡也,幼冲御极,王莽之玩偶也,凑天意之数。朕当年斩蟒蛇两段,许以平地抵命,应验之谶语,王莽者,索命之债主!王莽代吾家大汉十五载,幸有吾孙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兴我大汉。先更始,后刘秀,灭莽轮回,又续我大汉近两百载!光武帝刘秀皇族余荫已尽,由布衣起家,兴我大汉再造,胜朕远矣,朕甚幸!不忘宗庙社稷,祭祀我等从不懈怠,对刘秀后世子孙之作为,吾不评其是非也!

携曦_AllisonD蔡阿颠
我觉得刘邦肯定会第一个抽汉武帝刘彻一个耳光!按照刘邦市井无赖的脾气,先抽刘彻一个大耳光,再来一句: 你奶奶个脚,今天杀这个,明天整那个的,比你太爷爷我的火气还大呀! 匈奴都被你整成那样! 越说越来气,最后还照着刘彻屁股来一脚 : 你他奶奶的给我滚一边去!

tududujin
首先要跟汉宣帝一起抽汉成帝,西汉就是败在他的手里,真是白费了他祖父汉宣帝留给他大好局面,不会治国也就算了,还是个花花大少西门庆(虽然史书中说他善修容仪、尊严若神,倒是有副好皮囊),他生性贪爱酒色,嗜好斗鸡,喜欢微服出游,一生艳史甚多,对房事也颇有研究(最后还为此“事业”鞠躬尽瘁,死在了美女赵合德的肚皮上),但在治国理政方面几乎一窍不通,完全败家子一个,真是辜负了宣帝满怀期望给他取的这个名字,我看他没资格叫刘骜,应该叫刘驽才对。(骜,千里马也;驽,劣马也。)
第二个要抽汉灵帝,东汉就是败在他手里。原来,灵帝在登上帝位之前,是一位地方诸侯,袭封解渎亭侯。因为在他之前的汉恒帝,没有子嗣,所以他被挑中来继承皇位。灵帝在做侯爷的时候,经济状况不太好,“常苦贫”,经常过穷日子。因为有这样一种生活经验,所以汉灵帝登上皇位以后就想,现在做皇帝,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受穷了。但是他查了一下汉恒帝留下来的皇家私库,发现里面没多少余钱,他就有点看法:“每叹恒帝不能作家居,曾无私钱。”感叹恒帝不善理财,都没点私房钱,于是就想自己理理财,挣点钱儿。泱泱中华的一国之君,居然就这点出息,我也是无语了。如果说宋徽宗是艺术家皇帝,明熹宗是木匠皇帝,咱们这位汉灵帝就是财迷皇帝。更可气的是,这位财迷皇帝想出来挣钱的法子,竟是卖官,他在皇宫的西园,专门开辟了一个地方,公开买卖官爵,他身边那些奶妈、常侍,就是为他经营卖官生意的“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招揽客户、联系官员、讨价还价。
那么这些官儿是如何定价的呢?汉灵帝规定,以俸禄等级来定价,一石一万钱,打个比方,曹操之前担任的四百石洛阳北部尉就要价四百万,曹操后来升任的两千石济南相就要价两千万。当然,如果是正式任命,价格可以免掉一半,五折优惠;如果你没钱不想上任,那也不行,皇帝会逼你上,逼你交钱,总之每个官位必须赚到钱才行。如果你没实在没钱,可以先赊账等贪够了再补上(当然得算上高额利息),而且价钱也好商量,视你德望高低可以只缴纳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款项,比如著名清官司马直被任命为钜鹿太守,本需买官费两千万,但念在司马直为官清廉又德高望重,汉灵帝决定给他来个特价优惠大酬宾,只要三百万钱就行,但司马直连三百万都拿不出,又不愿贪污,只好愤然自杀。
真是一个可笑的世道,皇帝居然逼手下当贪官。
而如果,你已经是两千石地方大员,但还想更进一步到中央担任三公九卿,那么当然也得加钱,三公就报价一千万,九卿报价五百万,当然这些也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比如幽州名士崔烈,经汉灵帝小时候的保姆程夫人撮合,只花费五百万钱就买来了司徒一职,后又升任太尉。事后,汉灵帝经常肉疼自己这次卖便宜了,听说崔烈家挺有钱的,宰少了啊,可惜,可惜。
这就是汉灵帝,一生都对经商有着莫名的狂热,他甚至还在宫内建造了商业街,两边店铺成行,让数千采女、宦官扮成商人,进行“商业演习”,灵帝便可以从中吸取更多的商业经验,并培养更多的优秀“职业经理人”,以将他的卖官生意发扬光大,正所谓“治大国如摆小摊”,汉灵帝看着自己的皇家私库越积越多,开心的合不拢嘴。
结果,最终,汉灵帝就这么把整个大汉基业卖给了世族。

吃货的夏天
刘秀,西汗变成了冬汗

我叫茜子
这问题问的真是很奇葩!
如果非得选个人抽一巴掌,那无疑是汉文帝刘恒了,因为刘邦会愤怒的咆哮,你这个野种,谁让你继承我的皇位了?不过,也许刘邦巴掌还没拍上,魏豹就跳出来了,你敢打我儿子,我跟你拼了!!!

穷游的小斑马
刘亭长从刘盈开始,很快看到刘协,又从刘协这儿开始慢慢的往回看,到刘秀这儿,眯着眼睛盯着刘秀的脸看了半天。阴着脸转下去。看到刘彻这儿时,拉着刘彻的两只手手左看看右看看,看完了手心看手背,看完了手指看手掌,一边摇着头一边往下看。看到刘启,拉起刘启的右手,然后把自己的右手按上去,比了比。又一直看到刘盈。环视二十三位皇帝两个来回后,突然一屁股坐到老刘宗庙大殿的地上,抡起手在自己的老脸上就是两巴掌,然后抱着脸嚎啕大哭。一面哭,一面大喊:当初早知道我老刘有二十四代四百年基业,打死也要多读几本古书,少玩几个女人,呜呜……哭着哭着,看见了刘盈旁边的刘恒。突然止住,叹了口气:这都是命啊!

左岸
我是小学究,我来回答。
汉作为我国历史上曾经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其地位相当高,甚至被誉为汉唐盛世。经过西汉东汉四百余年,总计二十四帝。
这二十四帝中,九泉之下的高祖刘邦会抽谁大耳光呢?我认为他最先抽的一定会是武帝刘彻。且听我来分析。
大汉王朝作为继秦以来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从其建立之初就吸取了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相对于六国的分封而乱和秦的郡县孤立无援,汉采取了特有的郡国并行的政治体制。郡国体制自有其优劣性,但其早期确实起到了稳定初生汉王朝的作用。
同时刘邦注意到了另一个比诸侯王威胁更大的存在,那就是外戚。不得不说刘邦的眼光相当毒辣,因为以后的大汉终其一朝都将被外戚所困,最后也被外戚所亡。
所以他做出了最后的努力,削弱外戚力量。首先便是更立太子,他想改立母家势单的刘如意立为太子,但未能成功。废储失败后,他又开始断其羽翼,娶了吕雉妹妹的樊哙最先受到冲击,刘邦临终前仍命令陈平前去诛杀樊哙。可是,天不假年,刘邦病逝在先,外戚专权。
之后的文帝景帝二朝,有了刘邦的前车之鉴,开始主动抑制外戚的发展。文帝刘恒将自己的亲舅舅薄昭以杀害汉使为由诛杀。
景帝更是不顾当时太子太傅窦婴的反对,强行废掉栗太子,窦婴因此闲居南山。后来,窦太后屡次为窦婴请求丞相的位置,也都被景帝拒绝。而作为王皇后弟弟的田蚡,在景帝晚年也只做到了中大夫,没有实权。
可以说在文景二帝的努力下,国家的统治出奇稳定,但到了武帝时,这种情况便一去不复返。
刘彻刚刚即位便开始大肆启用外戚,窦婴、田蚡先被封为丞相、太尉。
在以后的对匈奴战争中,开始启用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卫青的几个儿子还未立功便被封为列候,卫霍二人更是被封为专为其设置的大司马。日后的大司马大将军几乎成为权臣的标配。
如果说,武帝自己任用外戚还可以挽救的话,那么他的临终托孤就为汉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外戚力量发展到了昭帝一朝,他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
悲催的昭帝一即位就面临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控制。外戚在霍光的手里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不但将同为外戚的上官桀族灭,还令燕王刘旦和长公主自杀。为让身为皇后的外孙女专宠诞下子嗣,他限制昭帝对其他嫔妃的临幸,导致昭帝无后而终。
昭帝死后,霍光竟然拥有了废立皇帝的权力(废帝刘贺),而霍光的夫人也到了敢于毒杀皇后(宣帝许皇后)的地步。
外戚在皇权的帮助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以后的诸位皇帝不是在受制于外戚,就是严重依赖其帮助,终于到了平帝时,王莽做到了霍光不敢做的事——篡权,刘氏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而皇权衰落的同时,各世家大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又形成了威胁东汉的豪门望族。可以说,汉武帝对外戚的重用就像多米诺骨牌一般,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几百年后。
汉武帝是不是该受这第一个大耳光呢?

贝尔白
话说在琰武真君六年,阴间汉武帝刘邦,为一姓之族长,为一朝之开国皇帝,主持汉朝为何能灭的会议。
会议上刘邦当坐在正中,武帝刘彻做右边,文帝刘~在右。
刘邦在阴间,组织了一帮小混混,还有左右护卫。
刘邦言,我三十岁娶妻,三十五起义,四十岁成事,五十岁登基,七十岁归天可那知大汉四百年,灭亡,罪首在谁。
二十四帝,唯有汉献帝,瑟瑟发抖。
刘邦言,首罪在你,我罚百丈。左右拉下,执行。
武帝言,老祖,不肖子孙首罚,有功之臣当赏,义正言辞,气势如虹,威严直逼刘邦。
高祖刘邦,点头称是,心底却暗暗不爽。
刘秀,向前迈一步,老祖,论首功当属孤王,十三岁从军,十八岁领军打仗,二十五岁登基,光复租宗基业。
文帝,景帝,众皇帝议论纷纷,互相指责,刘邦一个混混皇帝,那能和饱读诗书的众帝争辩。
刘备刚喊肃静,本有意向高祖说话,咋奈一只臭摔在刘被脸上,刘备眨眼望去,是光武帝刘秀,敢怒不敢言。
汉献帝,伤痕累累,爬到老祖刘邦前,猛的给两大耳刮子。你留下万世基业,又何尝不是留下千万烦恼。我何不是平民子弟,能养家糊口既可。

hssly莎莎
这还用问,肯定是桓灵二帝啊。至于先抽谁看心情。

安非他命11
除了汉武帝,都该抽。

vicky小宝宝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你认为汉高祖刘邦第一个想抽谁一巴掌,为什么?
首先,这个如果不成立。莫说在无神论条件下,就是在有神论条件下也不成立。因为汉朝二十四帝王是四百多年的传承,四百多年间先死的早就转世投生了,所以这二十四个帝王根本没有在地下相见的可能。
不过你非要假设一下,那也只是将自我当成刘邦的一种臆测,是根据历史资料的一种综合心理反应,绝不是刘邦本人的真实想法。但是既然问题已经问出来了,不妨我也来臆测二三。
我个人觉得,刘邦第一个想抽的应该是汉成帝。这位帝王算是汉朝皇帝中最昏庸的一个,他整日迷恋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
成帝名叫刘骜,名字是他的爷爷汉宣帝(刘病已)给取得,意思是希望这个孙儿日后能成为西汉王朝的千里马。但谁曾想,日后他却连猪狗都不如。
因为汉成帝的昏庸,不仅让外戚乱了西汉朝堂的秩序,还为日后王莽篡位埋下了祸根。其实不仅是汉成帝,两汉每一个不称职的皇帝都该抽。
后来的汉哀帝,东汉的桓灵二帝都是极其无能的大昏君,只知道人间女色美,而不知道祖宗建立社稷的辛劳,正儿八经的数典忘祖不肖子孙。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昌邑王刘贺,可能会有人说他昏庸什么的,但是真实的历史上这位皇帝并没有史书中说得那么不堪。相反,这位年轻的皇帝很有能力。霍光之所以后来要废黜他,我觉得应该是刘贺表现出的能力让霍光害怕了,所以才趁其未稳将其干掉。
根据近年来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来看,刘贺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化人。可能他比较喜欢美食,但是并非狗屁不通就知道玩的纨绔子弟。

dunjinzhilian
我想抽自己一巴掌,昨晚高祖72代传人,三十多岁了扔感觉复我大汉无望

yanmei
如果太祖高皇帝刘邦站在王朝发展的角度的话,应当扇汉元帝刘奭[shì]一耳光。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汉元帝并没有延续他父亲的昭宣中兴,反而整个西汉王朝从元帝朝开始没落,直至灭亡。
史书上说:当汉元帝还是皇太子的时候,看着父皇汉宣帝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重刑惩治大臣,杨恽,盖宽饶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很不认同宣帝的做法。等到和宣帝一起吃饭的时候,就委婉地说:“陛下使用刑罚略微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
宣帝听完脸色大变,厉声说:汉朝自然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么能像周朝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更何况那一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是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么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看到这是不是觉得汉元帝也没有那么不堪,至少知道减轻刑罚重视儒生,但是坏就坏在他的性子太过于柔弱和重视儒生,史书评价汉元帝‘柔仁好儒’
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少傅周堪为副。萧望之事儒臣代表,汉元帝就非常信任和支持他,这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昙花一现。汉元帝信任萧望之却冷落了史高。再加之萧望之的很多提议惹老了宦官。
于是元帝朝就出现了外戚,宦官,儒臣三方争霸,最后宦官和外戚就是史高,联合斗倒了儒臣逼萧望之自杀。按理说萧望之有皇帝的支持应该不会失败,但是汉元帝太过于软弱。元帝初即位,由于性情柔弱缺乏主见,迟迟不做出决定,下不了决。萧望之饮鸩自杀,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贤傅。但他却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
值得一提的是王昭君出塞便是元帝一朝的事
萧望之死后不久,中书令(宦官中的最大官)弘恭当年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向石显一方倾斜。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事无大小,都由他汇报决断。于是石显威权日盛,贵幸倾朝,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石显俨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迹”。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听任石显说了算。
王昭君
汉元帝一朝,皇权旁落,揭开了自秦赵高之后的宦官专权乱政时代,汉元帝之子汉成帝宠信外戚王氏专权。自元帝开始西汉王朝逐渐没落。(不知道汉宣帝知道了后是不是非常后悔没有废掉这位太子)。

雨尹
我认为汉高祖刘邦谁都不会打,两汉四百多年,明君也很多了,军事也是棒棒滴,再说了,哪个朝代没灭亡呢,汉朝不错了

门后面是什么
要我说呢,在他之后的最开头那个和最后的那个,汉高祖刘邦都抽不上。其他的就更轮不到他来抽了。
众所周知,没有衰败就没有兴盛,没有灭亡就没有新生。朝代就是朝露浸润的豌豆江山。
汉高祖刘邦的江山是怎么来的?是自己争取来的,是自己打出来的。他与项羽联手推翻秦朝之后,灭亡了秦朝。他与项羽以及其他反对他的人争夺这个胜利果实。他灭了项羽。他建了汉朝。在此之前的朝代更替就是,夏,商,周,秦,西楚,汉朝。这在刘邦看来,就是更替,刘邦也明白汉朝会灭亡,就像他消灭项羽的西楚,他同项羽一样灭秦朝,那么,今后也一定会有人来灭汉朝,这么一想,他就没理由抽后世子孙了。
其实,刘邦临崩前,吕后问他,萧相国即死,谁可继任?刘邦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吕后又问,王陵之后呢?刘邦说朕也管不着了,他沒法管以后的兴衰荣辱,兴旺存亡。
是呀,以后的事谁管得着。即或立马有人叛乱,灭了汉朝,刘邦都管不着了。秦始皇那么英雄,尸骨未寒就被人篡诏,三年后秦帝国灭亡,他该打秦二世呢,还是秦王子婴?恐怕他该抽自己几巴掌才对。
刘邦的江山,传了四百多年,也够意思了,他连庆幸都来不及,还去抽什么后世继承的耳光?他连孝惠帝和汉献帝都沒资格去抽,何况其他的帝王们。因为这些皇帝都尽了自己的本份,都希望有所作为。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王朝的灭亡,从开始就注定了要被后人推翻。刘邦是个明白人,才懒得去计较子孙们的功过是非,孰轻孰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