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你认为汉高祖刘邦第一个想抽谁一巴掌,为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最新跟帖
优叔叔叔

优叔叔叔

上次有过朱元璋的版本,这次换刘邦了。

如果我是刘邦,第一个抽刘彻。

诗言斯语

诗言斯语

汉成帝刘骜

茅茅最爱阿鱼头

茅茅最爱阿鱼头

我觉得会打刘秀,

剑胆兰心

剑胆兰心

怎么可能!难道汉高祖不投胎等着他后代等一帮人组团投胎啊!

多多蘑菇豆

多多蘑菇豆

刘邦要打的肯定是汉惠帝刘盈了。

很多人可能认为刘邦打也是打两汉的亡国之君,或者灵帝桓帝这种昏君。

但我觉得肯定不会,刘邦后来病重之时对太医说了句话“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从这句话能看出刘邦是信天命的,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寿命老天已经安排好了。同样,他对大汉王朝早晚有崩塌的一天也是有心理准备的。虽然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做了许多措施,但就像他说的那样,命数终有尽的那天。

面对亡国的子孙刘邦一定是坦然的,但面对刘盈就不是这样了。

刘邦曾把刘盈比作高飞的大鸟,自己则是搭弓射箭的猎人,如此的比喻可见父子关系的恶劣。而且曾经刘邦为了逃命还把刘盈踹下马车。

在背地里刘邦也始终称刘盈为“不肖子”刘邦内心合适的继承人是刘如意,而不是刘盈。

到了地下刘邦见到惨死的戚夫人和刘如意,当然不会放过刘盈了。

娜娜

娜娜

刘邦会抽题主一巴掌:让你再挑拨离间,挑拨我们家族的矛盾。

sunglases

sunglases

话说这天刘邦在地府的刘氏府邸的欢乐一堂正搂着萧何,拉着夏侯婴,叫着樊哙兄弟几个一起在好吃好喝的玩着。忽然欢乐一堂的门口以汉文帝刘恒带头的一帮刘氏子孙一个接一个的进来了,而进来的众子孙,有的被吓得战战兢兢,像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安帝刘祜,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有的则垂头丧气,像汉景帝刘启,汉元帝刘奭,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顺帝刘保等人,而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正在和光武帝刘秀以及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争论着什么,看的出三个人的心情都很不好,恨不得出去打一架发泄一下,而汉宣帝刘洵则在一旁看着四人的争论觉得热闹不已,至于剩下的则是以汉惠帝刘盈带领着一帮孩童皇帝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站在一旁。

汉高祖正和一帮兄弟喝的开心呢,突然见自己的子孙一起跑进了自己的欢乐一堂里,以为又是谁跟谁打起来了,就问到“怎么了,怎么了,是不是两个武帝又打起来了”。

汉文帝赶紧上前回答自己的老爹说“不是,是因为咱们老刘家又来了一位新皇帝”。

一听自己家的新皇帝又到地府来了,汉高祖刘邦就说道“我以为什么大事呢,不就来新人了吗,这么多年了,我见到你们这些新人还少吗,这有啥大不了的,你看你们一个个的惊慌失措的样子,哪有一点帝王风范”。

还没等汉文帝刘恒回答,看热闹的汉宣帝刘洵就抢答到“高祖爷,这次可和以往不一样。”刘邦就纳闷了,不都是生老病死吗,有啥不一样的你给我说说。汉宣帝就回答到“这次的来人说,他是咱们大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皇位被别人家给取代了。”

听了自己家的皇位被别人家给取代了,汉高祖刘邦也不生气,反而大笑着说“没事,不就是被那些奸佞之臣给取代了吗,咱们家又不是第一次了,过个几年又会被咱刘氏子孙夺回来的。上次那个叫王莽的不是也篡位了一次吗,不是也被刘秀给夺回来了吗。”

然而刘洵又回答道“高祖爷,这次和上次可不一样,这次确实是咱大汉的最后一位皇帝了,地府都通知了,说这是咱大汉最后一位皇帝,不会再有了。”

汉高祖刘邦一听,当即就坐不住了,问比较实在一点的刘恒道“老四,他说的是不是真的。”刘恒只能老实的回答道“是真的,地府的通知都到了。”

刘邦一听刘恒的回答,在看看自己众子孙的表情,就知道这事真的比真金还真了,气的把桌子一掀,吓得自己的一帮打天下的哥们都一股脑溜了,刘邦坐在地上气狠狠的问到“那个挨千刀的皇帝呢,给我带上来,我今天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刘恒赶紧说道“人就在外边,等着老爸您召见呢。”说着就赶紧让汉灵帝刘宏去把自己的儿子带进来。

早就吓得战战兢兢的刘宏赶紧出去带自己的儿子去了,出去的刘宏,见了自己的儿子就问“怎么就能让别人把你得皇位给夺了,我立的太子不是你哥刘辩吗,怎么就变成你了。”

听着老爸对自己的训斥,汉献帝刘协不耐烦的回答道“老爸,你在位的时候,国家都成什么样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再说了,你立的太子是我哥刘辩没错,可是我当皇帝的时候才九岁,你觉得我能做的了主吗。”

刘宏一听儿子的理由比自己还多,气就不打一处来,可是现在这关头不是自己生气的时候,得先让儿子把丢掉皇位的责任承担下来,要不然到时候被太祖皇帝怪道自己头上可就不好了。于是就好言好语的对刘协说“儿啊,你看要不你到各位祖宗面前把丢掉皇位的这个责任扛了,别让你老爹我到时候难堪啊。”

看着自己老爹的猥琐样,刘协心里真想鄙视一下老爹,可是想想还是算了,咱们大汉以孝治天下,虽然老爹不成体统,可也是老爹啊,只能对老爹说到时候再说吧,就这样父子两人急匆匆的往高祖皇帝的欢乐一堂走去。

汉灵帝刘宏带着自己的儿子刘协到了欢乐一堂上,高祖正气呼呼的坐在大殿的台阶上训着一大帮子子孙孙们,刘协恭敬的给各位祖宗们请个安,并且郑重的告诉诸位祖宗们,“咱们的大汉亡了”。

众祖宗都是气的想暴打一顿汉献帝,可是高祖爷在这,他们只能强忍着怒气,高祖爷怒气冲冲的看了汉献帝刘协三分钟,终于忍不下自己心里的怒气,充上前去就要抽刘协几个耳光,可是举起手来要抽的时候,只见刘协平静的脸上没一点波动,双眼也是毫无畏惧的望着高祖已经举起的巴掌,这倒是让高祖愣住了,心想这小子还不害怕,也是个有骨气的主,怎么就能亡国呢。

于是慢慢的放下自己已经高高举起的巴掌,对刘协说到“刘协啊,咱们老刘家的天下怎么就能到你得手里给亡了,你自己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今天非抽你不可。”

刘协听着高祖爷的问话,不紧不慢的答道“高祖爷,刘家的天下亡于我刘协的任上,我没什么可说的,你要是抽我,我也认了,可是虽然咱们刘家的天下亡在我的手里,但要是实际追究起来,可不全是我的责任啊,我登基的时候,才九岁,你觉得我能做的了什么。”

刘邦一听还给乐了,笑着说道“怎么,你觉得虽然咱们老刘家的天下亡于你的手里,可是责任不在你身上是不是”。

刘协肯定的回答道“是”。

刘邦又问“那你说说,你的几位前任,谁的责任最大。”

刘协答道“要说责任,我父灵帝与他的前任汉桓帝刘志最大,在汉桓帝刘志期间,他在任期间,宠幸宦官,酿成了党锢之祸,最终因荒淫无度而死,简直丢尽了我大汉天子的脸面,而我的父亲也是差不多,在位期间,成天只知道寻欢作乐,卖官发财,全然不管不顾民生和天下安危,最终导致黄巾起义,天下爆乱,军阀势力混起,等到我手里的时候,我虽为大汉朝皇帝,可是却连一点实际权利都没有,虽然有心诛杀逆臣,却连个话语权都没有,真是活的窝囊啊。”

听了汉献帝的话,汉高祖实在忍无可忍,上去就是对这桓灵二帝一人两巴掌,自己打完还不够,还对两个武帝说“你两不是最能打吗,这两家伙你两一人一个,就用凳子腿打,打不折凳子腿,你们四个都不许吃饭。”

说完以后,刘邦就对剩下的子孙们说,你们都滚吧,亡了就亡了吧,有你们这些不肖子孙,不亡国才怪,我现在看见你们都来气,然后嘴里哼着小曲慢悠悠的走了,只留下汉武帝和光武帝两个对桓灵二帝狠狠地打着,时不时的还传出桓灵二帝惨烈的叫声。

就是要叫野人

就是要叫野人

汉惠帝刘盈。太感情用事了。废物皇帝。有政治家萧何,阴谋家陈平,军事家曹参。还有自己的母亲吕雉辅助。都平平无奇的走完了一生。一点作为都没有。

苏

刘邦肯定抽刘备因为是汉景帝的儿子刘邦是他太爷爷之后汉武帝是他爷爷

会飞的心

会飞的心

gg

gg

个人认为:刘邦会先打吕雉。

mafeng

mafeng

抽汉宣帝,明知太子不是帝国合适接班人只为一句“故剑情深”而令帝国慢慢走入死胡同[捂脸][捂脸][捂脸]

wangyiqiao

wangyiqiao

汉高祖第一巴掌肯定打汉文帝。

因为刘邦传位给刘盈,接下去应该是刘盈的子孙得天下,结果西汉的功臣陈平和周勃等人趁着吕后死了,将诸吕诛杀干净,而且将刘盈的几个孩子都杀了,理由是这些人不是刘盈生的。《史记》的原话是这样的:

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

宫中之事虽然说不清楚,但是功臣这样的结论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他们实际上是怕刘盈的这些儿子长大之后找自己的麻烦,要清算自己。

本来刘盈的后代没了,应该立刘肥的后代,刘肥是庶长子,刘邦也很看重,将讲齐话的人都列为齐国地盘。刘肥的儿子也在争取皇帝,

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適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长孙,可立也

结果这帮人说他们的母家太凶,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齐王的势力太强,如果真的让他坐上皇帝位,那这帮功臣也没有办法控制了。最后选择代王当皇帝。

理由是什么?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

他们看中的是宽厚,更重要的是代王没有大的背景和势力,因为薄氏一直是路人甲般的存在。

所以他们拥立代王最重要的原因是好控制。

有人说有证据吗?

皇帝立太子本来是最正常不过了,当臣下向汉文帝说要立太子,结果汉文帝说了这么一段话:

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於国家之大体。吴王於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

这段话实际上就是说他们都有资格当皇帝,我立太子,那位置就要传给太子,就成了我这一脉固定当皇帝了。你觉得这是正常皇帝说的话吗?

这说明当时汉文帝很小心,小心到连正常的立太子都不敢,需要试探一下。

最后大臣一致同意,他才立了汉景帝为太子。

这些小动作说明当时大权并非全在汉文帝这里。

为什么说刘邦第一巴掌要打汉文帝呢?

因为刘盈的后代,那四个孩子是在汉文帝进京之后被杀的。换句话说汉文帝应该保护这四个孩子,而不是杀掉。如果汉文帝当时说要保护,估计就能留下,不过参考汉文帝在代地的王后和四个孩子莫名其妙地死掉,刘盈这四个孩子之死汉文帝能否脱嫌呢?

整个西汉刘邦的嫡系只传到刘盈——少帝,这里就断了,剩下的整个西汉皇帝都是汉文帝的后代,包括刘备经常挂在嘴别的中山靖王之后,这个中山靖王刘胜也是汉文帝的后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文帝是少有的英明君主,但在刘邦看来这就是一个逆子,一个夺了嫡子,甚至是断其根的逆子。

这巴掌肯定要打在汉文帝身上,打其他人没有意义。

Smile86

Smile86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盛世王朝,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强大无比的国力,不可战胜的武治,以及无以伦比的影响力,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创立西汉王朝开始,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为止,汉朝才正式灭亡,除去王莽的新朝15年和新朝末年的几年乱世之外,西汉加东汉的国祚合计405年。

但是,再强盛的王朝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王朝的兴衰史都是呈抛物线状态发展的,有上升发展期、巅峰稳定期、下落衰弱期,最终到灭亡的过程,那么西汉和东汉的灭亡主要原因是什么?作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哪个皇帝的责任最大?

一、西汉

先说说西汉的皇帝,开国皇帝刘邦应该是能力最强的,从一介亭长用了短短七年成为皇帝,这在他之前几千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而且刘邦还打败了千年一出的战神项羽,更是不容易,所以刘邦也称得上一代明君,刘邦的正式谥号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称帝之后还活了11年,这11年刘邦基本上都在忙着平定叛乱,谈不上发展。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在位仅7年,虽然生性懦弱,但朝政全部被吕后掌控,吕后虽然残暴不仁,但是治国还是可以的,信奉黄老学说,对百姓实行轻徭薄赋,秦末农民起义动乱所造成的损害,在一点点修复,总体来说,汉惠帝刘盈+吕后执政的15年时间,也算是汉朝政治稳定的时期,所以汉惠帝+吕后执政的组合也算是成功的执政。

吕后去世后,汉朝功臣派的周勃、陈平等人联合皇族派的刘章、刘襄诛灭了吕氏族人,拥立刘恒即位,这就是汉文帝,汉文帝执政23年,汉景帝执政16年,父子俩合计执政39年,创造了汉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这是汉朝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汉朝在汉文帝与汉景帝的治理下,处于快速的上升发展期,而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称得上明君。

汉景帝去世之后,就是汉武帝,这是汉朝除刘邦之外最伟大的皇帝,汉武帝在位54年,发动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除秦始皇之外,第二个大规模对外开疆拓土的皇帝,不仅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还灭亡了南越国,在朝鲜半岛设立了汉四郡,同时还对大西南进行了开发,创造了汉武盛世,汉武帝更是一代明君。

西汉皇帝

汉武帝之后是汉昭帝,汉昭帝在位13年,大部分时间是霍光在掌权,汉昭帝虽然年轻,并且去世得早,但汉昭帝非常聪明,13岁时就难分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如果汉昭帝活得长一点,他绝对是汉武帝之后有作为的皇帝,汉昭帝+霍光执政也算得上是汉朝的治世。

汉昭帝之后有一个在位仅27天的海昏侯当皇帝,这个就不算了,之后就是鼎鼎有名的汉宣帝,汉宣帝在位26年,前六年是霍光掌权执政,后面20年是汉宣帝自立执政,汉宣帝也是一代明君,汉朝的国力在汉宣帝时期就是巅峰期,这个时候的汉朝没有内外威胁,势力扩展到了西域,汉宣帝与汉昭帝合计执政39年,被称为昭宣中兴,与文景之治的时间是一样长的。

从汉朝立国一直到汉宣帝时期,除去吕后时期的两个小皇帝和当了27天皇帝的海昏侯之外,汉朝皇帝全部是明君,也就是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盈帝与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七个皇帝都算得明君,但是从汉宣帝之后开始,汉朝的国力开始衰弱,开始走下坡路了。

汉宣帝

众所周知,西汉灭亡的原因是王莽篡位,王莽是外戚,而王莽之所以能篡位,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刘奭要负主要责任,也可以说汉元帝刘奭是导致西汉灭亡责任最大的皇帝,主要有三个原因:

1、娶了王政君为皇后,才有后来的王莽篡位。

汉元帝刘奭在当太子的时候最宠爱的是司马良娣,司马良娣很早就去世了,汉元帝刘奭就不喜欢其她嫔妃了,当时汉宣帝的皇后执意给他挑了几个美女,汉元帝刘奭随便敷衍了一句,结果把王政君选中了,王政君被许配给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还生了个儿子叫刘骜,就是后来的汉成帝。

由于选中了王政君为皇后,王氏一族开始尊贵起来,尤其是在汉元帝刘奭去世之后,王政君成为太后,开始大量任用王氏外戚,王政君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侯,而且还委以要职,王政君的哥哥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掌控了朝廷,王氏外戚的子弟在朝中也是炙手可热,而王莽就是王政君的侄子,外戚一族从汉元帝开始直到汉朝灭亡,一直很强大,最终篡夺了西汉江山,而汉元帝刘奭要负主要责任。

汉元帝刘奭

2、汉元帝刘奭优柔寡断、性格软弱,无法掌控朝政,导致朝廷不断出现政治斗争而无能为力。

汉朝前七世皇帝都是有能力的,能够控制朝廷,政令能够己出,但是汉元帝就差远了,他在位的时候,外戚与宦官联合起来打击儒家忠臣,身为皇帝,居然坐视不管,也不处罚。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联合史、许两家外戚,逼死了辅政大臣萧望之,萧望之(萧何的后人)也是汉元帝的老师,但是汉元帝居然没有处罚弘恭与石显,导致弘恭、仆射石显不断迫害忠良,包括刘向被贬为庶人,周谌被逼出朝廷,张猛(张骞的孙子)被逼自杀。

3、重用宦官,导致朝政混乱。

西汉一朝重用宦官就是从汉元帝开始的,比如中书令弘恭与仆射石显两人,两人不仅是宦官,而且在朝廷担任要职,中书与仆射都相当于宰相,但却是宦官担任的,这么重要的职务却交给宦官,如果是有能力且正直的宦官还好,而中书令弘恭与仆射石显两人就是奸臣,残害忠良,结党营私,也难怪西汉要灭亡了。

王莽篡汉

汉元帝这个皇帝已经算是个昏君了,而他之后的皇帝更是无能平庸,比如汉成帝,荒淫无道,宠信赵飞燕姐妹,不理政事,让王氏外戚发展壮大,而且连个儿子也没有,后面的汉哀帝与汉平帝在位时间短,也没有作为,最后就是直接被王莽篡位,而汉元帝才是最大责任人。

二、东汉

东汉开国皇帝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刘秀自然不用说了,天选之子,比起刘邦来,也不差多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统一了新朝末年的乱世,建立了东汉政权,自然是最英明的皇帝了。

刘秀之后是汉明帝刘庄,在位18年,刘庄之后是汉章帝刘炟,在位13年,汉明帝与汉章帝统治的时期被合称为明章之治,这是东汉政权的第一个治世,汉明帝刘庄与汉章帝刘炟都算是英明的皇帝,明章之治期间,两位皇帝都是严防外戚篡权,同时限止宗室,打击宦官,加强中央权力,并且对外开疆拓土,收复西域就是从明章之治开始的,到汉和帝时期才完成,所以汉明帝与汉章帝也算是明君。

汉章帝之后就是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即位的时候年龄很小,只有9岁,皇帝年幼,朝政被窦太后把持,窦太后是个女人,只能大量任用外戚来掌控权力,东汉外戚在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时期是被严格防范的,但到汉和帝时期,外戚势力开始壮大,外戚窦宪就是这个时候崛起的,他是窦太后的哥哥。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窦宪掌权的时候,居然敢公然杀害朝廷重臣,而且还是宗室,只是被窦太后以戴罪立功的方法掩盖了罪恶,虽然后来窦宪创造了燕然勒石的功绩,彻底地灭亡了北匈奴,但窦武这个人也因为立功而升官,同时掌控了朝政大权,窦宪与窦太后掌权期间,独断专行,打击异已,结党营私,威胁皇权,最终还是14岁的汉和帝联合一帮宦官,彻底地铲除他窦宪,然后汉和帝就开始重用宦官,东汉的宦官封侯就是从汉和帝开始的。

汉和帝本人来说,算得上明君,他在位的时候,虽然重用了宦官,但他能控制朝政,明辩是非,而且勤于政事,但是宦官与外戚专权的“因”却是汉和帝种下的,从汉和帝之后的东汉皇帝,都相信宦官更甚于外戚与朝臣,皇帝宁愿联合宦官,重用宦官,不愿意重用外戚和朝臣,这形成了东汉的一个怪圈,就是从汉和帝开始的。

所以,汉和帝对于东汉的灭亡要负很大的责任,同时从汉和帝之后所有的东汉皇帝,再也没有一个明君了,汉殇帝刘隆仅不满一周岁就夭折了,汉安帝刘祜在位19年,西域丢了,羌人也开始起义,并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东汉灭亡,与羌人的战争都没有停止,汉顺帝刘保在位19年,他的皇帝之位就是宦官保来的,所以更加重用宦官,当政期间外戚与宦官勾结争权夺利。

幼年汉和帝

汉冲帝刘炳三岁就去世,汉质帝刘缵在位一年就被大将军梁翼毒死,年仅9岁,汉桓帝刘志在位21年,汉灵帝刘宏也是在位21年,这两位皇帝被后来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痛恨,也是东汉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桓灵二帝在位期间实行党锢之祸,大力打击士大夫阶层,加深了矛盾,同时卖官鬻爵,重用宦官,导致政治黑暗,到汉灵帝刘宏去世后,天下就开始大乱,这就是东汉末年的乱世。

所以,东汉灭亡,汉和帝责任最大,后面的皇帝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此外还存在皇帝短命和没儿子的情况,更加加深了外戚与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灭亡。刘邦如果泉下有知,他一定会气得大骂汉元帝刘奭与汉和帝刘肇。

聊无胜已

聊无胜已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他继承秦朝的大一统,又在此基础上扩展了疆土,加强了对外交流和国内生产,以及对民众思想的统一,在对内和对外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一度使得汉王朝成为当时地球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与西方的罗马帝国遥相呼应。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叫做“汉族”,就是汉朝影响力的体现。

汉朝前后延续四百零五年,按照首都的不同而分为西汉、东汉两大时期,而这两个时期都是各自历经十二位皇帝,总共就是二十四代。这二十四位帝王中,有的英明神武,也有的昏庸残暴,各不相同。其中,作为祖宗的开国之君刘邦自然是众人中最为德高望重和有话语权的。那么,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邦第一个想抽谁一巴掌呢,为什么?

我们大胆幻想,让汉朝的二十四代皇帝都共聚一堂,并且由汉高祖刘邦选择其中一位“赏赐”一巴掌,那么,他最先要抽的当然是将大汉江山走向倾覆的昏君们。要说汉朝的昏君,宠信赵飞燕姐妹、沉迷酒色的汉成帝,贪图享乐、荒废朝政的汉哀帝都是很好的例子,而笔者认为,刘邦要抽的,还是东汉末年的汉桓帝。

在我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将三国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概括道:“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那么,汉桓帝到底做了些什么,导致了汉末的动乱呢?先说说汉桓帝,《三国演义》说他“禁锢善类,崇信宦官”,这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结论相吻合。

汉本初元年(146),大将军梁冀将指责他嚣张跋扈的汉质帝杀害,另立了年仅十五岁的刘志为帝,以便于他的控制。汉桓帝继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梁冀都把持着朝政,为了实现亲政,桓帝选择了培养自己的党羽。外戚与宦官的争斗几乎是古代权力斗争的主旋律,于是桓帝便选择了支持宦官来抗衡作为外戚的梁冀。

延熹二年(159),汉桓帝成功凭借宦官的势力诛灭了梁冀,但日益强大的宦官成为了新的隐患。鉴于这一情况,朝中的许多大臣、朝外的豪族和太学生纷纷表示反对,但汉桓帝鉴于宦官为自己夺回权力,便大力打压反对宦官者。此外,汉桓帝还热衷于享乐,他不但召入五六千女子在宫中,还夜夜笙歌,将国库消耗殆尽。

后来,汉桓帝因为没有钱财可供挥霍,更是直接公开对朝中的重要官职进行售卖。如曹操的父亲曹嵩,便是靠花费巨额资产买到了位列“三公”之首的太尉一职。因为官职可以售卖,许多人花钱买官,又依靠职权大肆搜刮民财收回成本,于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极度腐败,这就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他死后,其接班人汉灵帝刘宏更是与他一脉相承,二者共同将汉朝推向了深渊。要说东汉的实际毁灭者,笔者认为并非是汉献帝、董卓,或是曹操、曹丕等人,而是汉桓帝这个十足的昏君,所以刘邦先抽他一巴掌,是合情而合理的。

Doris__ran

Doris__ra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