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你认为汉高祖刘邦第一个想抽谁一巴掌,为什么?

冈萨雷斯
刘邦:我想抽谁就抽谁
二十三个皇帝已经按照东汉西汉分列两班。
汉献帝飘进长陵,很自然的站到了东边最后一个位置。
大家都知道这个老祖宗最爱骂人,来一个皇帝骂一遍,再来一个皇帝又骂一遍。
这次汉献帝来了,这群皇帝们更加紧张了。
大汉亡了,不知道老祖宗又要骂成什么样了?
刘邦见这帮儿孙到齐,立刻就奔到汉武帝面前,抬手就抽了汉武帝一巴掌!
汉武帝当时就被打蒙了:“为什么打我?”
刘邦举起手中的《史记》一把甩在汉武帝的脸上:“你看看上面都写的啥?司马迁都把我写成什么样了,我有那么不堪吗?”
汉武帝一脸委屈:“司马迁写的,该我什么事?”
刘邦抬腿照裆一脚把汉武帝踢倒在地:“他要不是被你宫刑,能那么死命地臭我吗?”
打完汉武帝之后,刘邦看见了汉献帝。
刘邦问汉献帝:“说说吧!怎么回事啊?”
汉献帝:“我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
刘邦问:“为什么禅让啊?”
汉献帝:“当时到处流行‘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曹丕就用它造声势,我也没办法!”
刘邦抬手又给了汉武帝一巴掌:“上次就因为王莽打过你,怎么又犯这个错误!”
汉武帝一脸委屈:“祖宗,这是在王莽之后的事情,我想改也改不了啊!”
刘邦又给汉武帝一巴掌:“我还说不了你了是吧?叫你听董仲舒忽悠,叫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叫你儒家‘君权神授’,没有这些东西哪来的什么谶语?”
打完汉武帝,刘邦又问汉献帝:“那你之前就没想办法吗?”
汉献帝:“我登基之前,又是外戚专权,又是……”
汉献帝话还没说完,刘邦抬手又给汉武帝一巴掌。
汉武帝:“怎么又打我?”
刘邦:“要不是你重用霍光,他们哪能都学着重用外戚?”
刘邦又问汉献帝:“又是什么?”
汉献帝:“宦官专权。”
刘邦抬手又给了汉武帝一巴掌。
汉武帝:“怎么又打我?”
刘邦:“宦官专权。你要是不叫李延年在宫中任职,他们哪能都学你全用阉人在宫中任职?”
刘邦又问汉献帝:“还有什么?”
汉武帝一看赶紧躲到一边,听汉献帝说道:“也没什么了,就是禅让了呗!”
刘邦打了几次汉武帝,火气消了不少,说道:“今天到此为止,都回去吧!”
众人往外走,刘邦拿起《史记》,突然想起一件事。
抬腿照裆一脚把汉武帝踢倒在地:“骟了,禅(shan)让。要不是你把司马迁骟了,汉献帝怎么会禅让?”
汉武帝:“你怎么也信这个了?”
刘邦:“……”
注:
霍光:其父霍仲孺,和平阳侯府中侍女卫媪之女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另娶妻子生下霍光。汉武帝临终托孤霍光辅政。
李延年: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因犯法而受腐刑,因李夫人得宠而在宫中任职,颇得汉武帝宠爱。

jessy兔小白
感谢邀请!
如果我是刘邦,第一个抽的绝对是汉哀帝刘欣,一个“断袖之癖”可以说是将他们老刘家的脸都丢尽了。
汉哀帝刘欣是汉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汉元帝庶孙,汉成帝刘骜的侄儿。原本按常理来说他是当不了皇帝的,但谁能想到汉成帝这个风流皇帝居然没有儿子。虽然汉成帝结发妻子许皇后先后生下一儿一女,但不久都早夭;之后与班婕妤有一子,也早夭;后来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皆无子,而赵氏姐妹迫害后宫,导致汉成帝最终绝后,皇位只能由他这个侄子来继承了。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汉成帝刘骜,是个淫乱皇帝。正是因为他整日沉溺玩乐,荒于酒色,导致了外戚擅政,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而汉成帝自己最终也在龙榻上“因公殉职”。
本以为汉成帝刘骜这样的应该算是极限了,可没想到他这继位的大侄子,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成帝还要荒淫腐败。成帝在怎么荒淫无度,人家性取向好歹也算正常,至少是喜欢女的多一点。而汉哀帝则就厉害了,彻彻底底的同性恋,只喜欢男的。
(特此声明,我不是歧视同性恋,只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这样的行为确实有辱家门!)
汉哀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同性恋皇帝,他宠爱宫中舍人、御史董恭的儿子,美男子董贤。
汉哀帝对董贤的宠爱生胜过了对任何一位女子,他不仅为董贤升官,还给他无尽的赏赐。一年期间,累计赏赐的金钱、豪宅等竟达到了上亿元。各藩国但凡进献给皇帝的珠宝、玉器、美食等,汉哀帝必挑选其中最优的赏赐给董贤。
除此之外,汉哀帝还担心自己死后,董贤无法得到与自己同样的待遇,于是命人在自己的陵园旁,修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的陵墓,并在其中放置了特制棺木与金缕玉衣,为的就是让自己的爱人在死后也能享受同样的荣耀。
即将是这样,汉哀帝仍不满足,他知道自己对董贤越宠爱,下面的人就会越看不起董贤。为了让所有人都尊重董贤,他竟在朝堂之上提出要学习“尧禅让舜”的典故,将帝位传给董贤,最终遭到大臣反对而作罢。
相传,一日,汉哀帝与董贤在榻上休息,汉哀帝醒后想要下床休息,却发现自己的袖子被董贤用身体压住了,而董贤在榻上睡得正香。为了不打扰爱人睡觉,汉哀帝竟拿剑将自己的袖子割断。从此,人们便用“断袖之癖”来形容同性之恋。
汉哀帝仅仅在位七年便离世,在他死后,没有多少政治头脑的太皇太后王政君让她们老王家的王莽出来掌管国家。此后,王莽几经废立,终于搞定了大汉王朝,然后取而代之建立了新朝,开始了一段新的朝代更替。
可以说,刘邦一手打下来的天下,就亡在这位同性恋皇帝手上。

Smile86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盛世王朝,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强大无比的国力,不可战胜的武治,以及无以伦比的影响力,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创立西汉王朝开始,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为止,汉朝才正式灭亡,除去王莽的新朝15年和新朝末年的几年乱世之外,西汉加东汉的国祚合计405年。
但是,再强盛的王朝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王朝的兴衰史都是呈抛物线状态发展的,有上升发展期、巅峰稳定期、下落衰弱期,最终到灭亡的过程,那么西汉和东汉的灭亡主要原因是什么?作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哪个皇帝的责任最大?
一、西汉
先说说西汉的皇帝,开国皇帝刘邦应该是能力最强的,从一介亭长用了短短七年成为皇帝,这在他之前几千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而且刘邦还打败了千年一出的战神项羽,更是不容易,所以刘邦也称得上一代明君,刘邦的正式谥号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称帝之后还活了11年,这11年刘邦基本上都在忙着平定叛乱,谈不上发展。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在位仅7年,虽然生性懦弱,但朝政全部被吕后掌控,吕后虽然残暴不仁,但是治国还是可以的,信奉黄老学说,对百姓实行轻徭薄赋,秦末农民起义动乱所造成的损害,在一点点修复,总体来说,汉惠帝刘盈+吕后执政的15年时间,也算是汉朝政治稳定的时期,所以汉惠帝+吕后执政的组合也算是成功的执政。
吕后去世后,汉朝功臣派的周勃、陈平等人联合皇族派的刘章、刘襄诛灭了吕氏族人,拥立刘恒即位,这就是汉文帝,汉文帝执政23年,汉景帝执政16年,父子俩合计执政39年,创造了汉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这是汉朝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汉朝在汉文帝与汉景帝的治理下,处于快速的上升发展期,而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称得上明君。
汉景帝去世之后,就是汉武帝,这是汉朝除刘邦之外最伟大的皇帝,汉武帝在位54年,发动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除秦始皇之外,第二个大规模对外开疆拓土的皇帝,不仅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还灭亡了南越国,在朝鲜半岛设立了汉四郡,同时还对大西南进行了开发,创造了汉武盛世,汉武帝更是一代明君。
西汉皇帝
汉武帝之后是汉昭帝,汉昭帝在位13年,大部分时间是霍光在掌权,汉昭帝虽然年轻,并且去世得早,但汉昭帝非常聪明,13岁时就难分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如果汉昭帝活得长一点,他绝对是汉武帝之后有作为的皇帝,汉昭帝+霍光执政也算得上是汉朝的治世。
汉昭帝之后有一个在位仅27天的海昏侯当皇帝,这个就不算了,之后就是鼎鼎有名的汉宣帝,汉宣帝在位26年,前六年是霍光掌权执政,后面20年是汉宣帝自立执政,汉宣帝也是一代明君,汉朝的国力在汉宣帝时期就是巅峰期,这个时候的汉朝没有内外威胁,势力扩展到了西域,汉宣帝与汉昭帝合计执政39年,被称为昭宣中兴,与文景之治的时间是一样长的。
从汉朝立国一直到汉宣帝时期,除去吕后时期的两个小皇帝和当了27天皇帝的海昏侯之外,汉朝皇帝全部是明君,也就是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盈帝与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七个皇帝都算得明君,但是从汉宣帝之后开始,汉朝的国力开始衰弱,开始走下坡路了。
汉宣帝
众所周知,西汉灭亡的原因是王莽篡位,王莽是外戚,而王莽之所以能篡位,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刘奭要负主要责任,也可以说汉元帝刘奭是导致西汉灭亡责任最大的皇帝,主要有三个原因:
1、娶了王政君为皇后,才有后来的王莽篡位。
汉元帝刘奭在当太子的时候最宠爱的是司马良娣,司马良娣很早就去世了,汉元帝刘奭就不喜欢其她嫔妃了,当时汉宣帝的皇后执意给他挑了几个美女,汉元帝刘奭随便敷衍了一句,结果把王政君选中了,王政君被许配给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还生了个儿子叫刘骜,就是后来的汉成帝。
由于选中了王政君为皇后,王氏一族开始尊贵起来,尤其是在汉元帝刘奭去世之后,王政君成为太后,开始大量任用王氏外戚,王政君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侯,而且还委以要职,王政君的哥哥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掌控了朝廷,王氏外戚的子弟在朝中也是炙手可热,而王莽就是王政君的侄子,外戚一族从汉元帝开始直到汉朝灭亡,一直很强大,最终篡夺了西汉江山,而汉元帝刘奭要负主要责任。
汉元帝刘奭
2、汉元帝刘奭优柔寡断、性格软弱,无法掌控朝政,导致朝廷不断出现政治斗争而无能为力。
汉朝前七世皇帝都是有能力的,能够控制朝廷,政令能够己出,但是汉元帝就差远了,他在位的时候,外戚与宦官联合起来打击儒家忠臣,身为皇帝,居然坐视不管,也不处罚。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联合史、许两家外戚,逼死了辅政大臣萧望之,萧望之(萧何的后人)也是汉元帝的老师,但是汉元帝居然没有处罚弘恭与石显,导致弘恭、仆射石显不断迫害忠良,包括刘向被贬为庶人,周谌被逼出朝廷,张猛(张骞的孙子)被逼自杀。
3、重用宦官,导致朝政混乱。
西汉一朝重用宦官就是从汉元帝开始的,比如中书令弘恭与仆射石显两人,两人不仅是宦官,而且在朝廷担任要职,中书与仆射都相当于宰相,但却是宦官担任的,这么重要的职务却交给宦官,如果是有能力且正直的宦官还好,而中书令弘恭与仆射石显两人就是奸臣,残害忠良,结党营私,也难怪西汉要灭亡了。
王莽篡汉
汉元帝这个皇帝已经算是个昏君了,而他之后的皇帝更是无能平庸,比如汉成帝,荒淫无道,宠信赵飞燕姐妹,不理政事,让王氏外戚发展壮大,而且连个儿子也没有,后面的汉哀帝与汉平帝在位时间短,也没有作为,最后就是直接被王莽篡位,而汉元帝才是最大责任人。
二、东汉
东汉开国皇帝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刘秀自然不用说了,天选之子,比起刘邦来,也不差多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统一了新朝末年的乱世,建立了东汉政权,自然是最英明的皇帝了。
刘秀之后是汉明帝刘庄,在位18年,刘庄之后是汉章帝刘炟,在位13年,汉明帝与汉章帝统治的时期被合称为明章之治,这是东汉政权的第一个治世,汉明帝刘庄与汉章帝刘炟都算是英明的皇帝,明章之治期间,两位皇帝都是严防外戚篡权,同时限止宗室,打击宦官,加强中央权力,并且对外开疆拓土,收复西域就是从明章之治开始的,到汉和帝时期才完成,所以汉明帝与汉章帝也算是明君。
汉章帝之后就是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即位的时候年龄很小,只有9岁,皇帝年幼,朝政被窦太后把持,窦太后是个女人,只能大量任用外戚来掌控权力,东汉外戚在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时期是被严格防范的,但到汉和帝时期,外戚势力开始壮大,外戚窦宪就是这个时候崛起的,他是窦太后的哥哥。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窦宪掌权的时候,居然敢公然杀害朝廷重臣,而且还是宗室,只是被窦太后以戴罪立功的方法掩盖了罪恶,虽然后来窦宪创造了燕然勒石的功绩,彻底地灭亡了北匈奴,但窦武这个人也因为立功而升官,同时掌控了朝政大权,窦宪与窦太后掌权期间,独断专行,打击异已,结党营私,威胁皇权,最终还是14岁的汉和帝联合一帮宦官,彻底地铲除他窦宪,然后汉和帝就开始重用宦官,东汉的宦官封侯就是从汉和帝开始的。
汉和帝本人来说,算得上明君,他在位的时候,虽然重用了宦官,但他能控制朝政,明辩是非,而且勤于政事,但是宦官与外戚专权的“因”却是汉和帝种下的,从汉和帝之后的东汉皇帝,都相信宦官更甚于外戚与朝臣,皇帝宁愿联合宦官,重用宦官,不愿意重用外戚和朝臣,这形成了东汉的一个怪圈,就是从汉和帝开始的。
所以,汉和帝对于东汉的灭亡要负很大的责任,同时从汉和帝之后所有的东汉皇帝,再也没有一个明君了,汉殇帝刘隆仅不满一周岁就夭折了,汉安帝刘祜在位19年,西域丢了,羌人也开始起义,并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东汉灭亡,与羌人的战争都没有停止,汉顺帝刘保在位19年,他的皇帝之位就是宦官保来的,所以更加重用宦官,当政期间外戚与宦官勾结争权夺利。
幼年汉和帝
汉冲帝刘炳三岁就去世,汉质帝刘缵在位一年就被大将军梁翼毒死,年仅9岁,汉桓帝刘志在位21年,汉灵帝刘宏也是在位21年,这两位皇帝被后来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痛恨,也是东汉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桓灵二帝在位期间实行党锢之祸,大力打击士大夫阶层,加深了矛盾,同时卖官鬻爵,重用宦官,导致政治黑暗,到汉灵帝刘宏去世后,天下就开始大乱,这就是东汉末年的乱世。
所以,东汉灭亡,汉和帝责任最大,后面的皇帝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此外还存在皇帝短命和没儿子的情况,更加加深了外戚与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灭亡。刘邦如果泉下有知,他一定会气得大骂汉元帝刘奭与汉和帝刘肇。

Mark木白
刘邦见到汉惠帝刘盈,刘邦很惊讶,说:你怎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刘盈说:母后太厉害了呀,她把刘如意给杀了,还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我,我给吓死了。刘邦说:什么?吕氏竟然如此狠毒,早知道,我就把她给废了。
刘邦见到汉文帝刘恒,也是很惊讶,说:咦,难道不是刘盈的儿子做皇帝吗?怎么会是你呢?刘恒说:这个事,说来话长了,你的儿子呀,除了淮南王刘长与我之外,其他都让吕后给杀了呀。
刘邦说:那怎么轮到你呢?刘恒说:我也很懵呀,吕后封很多姓吕的为王,为侯!刘邦说:什么?我不是早说过了吗?非刘氏者为王呀,天下共击之呀!刘恒:话是这么说,可是这是吕后所封的。
我们哪敢呀?不过,吕后死后,陈平、周勃和齐王、朱虚侯他们一起把吕氏给铲除了!刘邦说:恩,不错,我早说过了,安刘者,周勃也!我们刘家的天下差点让姓吕的给夺走了。恩,那你做皇帝做得怎么样?
刘恒说:我什么也没做呀?刘邦说:什么叫什么也没做?就是学你呀,无为而治!刘邦说:哦,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恩还不错,你做得蛮好的。
刘邦见到汉景帝刘启,刘邦说:你当皇帝,发生了什么事情呀?汉景帝说:我也觉我父亲一样,无而为治呀,所以后世有叫我们文景之治呢?咱们国库里的铜钱很多!粮食也很多呢?
刘邦说:那不错,那有什么麻烦事情呢?刘启说:有,诸侯王太强大了,所以我削了他们一下。刘邦说:是呀,亲戚远了,就不亲了,确实得削一下,那为困难没?刘启说:有呀,那个吴王刘濞造反了!
刘邦说:哦,当时是我疏忽了,我也觉得他会造反,没想到他真的造反了。刘启说:他带跟另外六个诸侯王一起呢?刘邦说:呀,那后来怎么了?刘启说:好在我父亲,给我留下了周亚夫,也就是周勃的儿子。刘邦说:周家确实是不错呀,前有周勃,后有周亚夫!
刘邦见汉武帝刘彻,汉武帝说:我把匈奴打到漠北去了!刘邦说:不错。
刘邦见汉光武帝刘秀,刘秀说:刘家天下让王莽抢走了,又被我拿回来了!刘邦说:不错。
刘邦见汉献帝刘协,刘协说:我禅让给了曹丕!刘邦说: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刘邦见刘备,刘备说:我是你的后代呀!刘邦说:我只见两汉的子孙,你这个蜀汉的,没啥意思了,只能窝在益州了。

wxyyyyy
应该是汉和帝,他是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开始,直接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败,直到何进被太监杀死,天下大乱。何进活着的时候可以号令天下诸侯,甚至包括董卓。这说明此时中央集权虽然衰落了,但是还管用。同时,这时候的诸侯就开始有不臣之心了。

syle16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格式独特的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没错,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诗以风、云开篇,气势磅礴,只一个“威”字便如此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大汉天子刘邦的赫赫威风,写出了刘邦冲天的豪迈气概。最后一句则峰回路转,写出了刘邦对治理这偌大天下的巨大压力,令人感同身受。这最后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问,既表达了刘邦作为人主渴望猛士、贤才的求才之心,又表达了其作为高祖,对自己开创的基业能否千秋万代的担忧。短短三句,一个雄才伟略、心系社稷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
作为后来者,我们知道大汉国祚延续了四百载,共历二十四帝。那么,倘若大汉二十四帝九泉之下相见,高祖最有可能扇哪个不肖子孙一个大嘴巴呢?
笔者私以为,西汉后期的三位皇帝——汉元帝、汉成帝和汉哀帝应是首当其冲的三位。因为他们三位在位期间的软弱、荒淫、怪癖使得西汉后期的政治逐渐黑暗,宦官乱政、外戚掌权等等王朝末路时常见的政治现象开始出现,同时豪强崛起,为世家的诞生埋下祸根,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起源于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的长子,所谓虎父犬子当如是。《汉书》记载,元帝“柔而好儒”。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汉元帝性格柔弱,喜好儒术。这种人单纯无害,倘若不是生在帝王家,亦不失为一名谦谦君子,但若是作为皇帝,那就另当别论了,各位看官可将之类比宋徽宗。
当刘奭还是皇太子时,对其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的做法很是不以为然。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因为“刺讥辞语”被杀后,刘奭乘着陪宣帝用餐的机会,委婉地劝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顿时变了脸色,厉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说完了这番话,宣帝又长叹一声:“乱我家者,太子也!”
不得不说,宣帝真是一位雄主,识人的本事出神入化,他清楚地看到了刘奭性格上的弱点,并且预料到了这种人作为皇帝,可能给汉家王朝带来的危害。但出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愧疚,宣帝并没有废太子。都说天家无亲情,但在笔者看来,像宣帝这种用情至深,又大有作为的皇帝才是一个仁慈的好君主。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宣帝驾崩,癸巳,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其实,宣帝对太子继位后的统治并非没有安排,他在临终前将太子托付给了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三人,令三人同心协力,共辅新帝。前文我们说到,刘奭“好儒”,所以他在登基后对萧望之和周堪这两位老师给予了很大的信任。
但是这样一来,三辅臣之首的史高心里却不舒服了,他与宦官内外勾结,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国家之本,应由公正贤明之士来掌管,而不是掌于宦官之手。但是元帝性格柔弱犹豫,迟迟没有做出调整。萧望之又在朝议上当众提出这个建议,结果元帝仍是犹豫不决,而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则视萧望之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将萧望之逼死。汉元帝得知萧望之被害后,痛哭流涕,然而却并没有惩罚弘恭等人,反而愈发倚重之,此等举措令一众儒士寒心。
武帝、宣帝时期,两位强势的皇帝都注重对豪强的打压,从而使豪强的发展陷入困境。然而元帝时期的放纵,使得豪强再度抬头,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同时元帝倚重外戚、宦官,使得大权旁落,中央集权政府的权威逐渐削弱。在元帝一系列的作死放权措施下,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位合格的皇帝应有自己的主见,不倾向于哪个势力,不偏爱哪种思想、政见。然而汉元帝偏爱儒术,却忘了前代大汉天子治理天下的根本方法——“王道与霸道并重”。若其坚定与儒士共治天下,君臣相宜,亦不失为千古佳话,然元帝优柔寡断,软弱可欺,不仅不坚定地支持忠于自己的萧望之等人,反而宠信石显等奸臣。元帝时期,儒士、宦官、外戚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儒士被排挤出中央,宦官成了最大赢家。
元帝宠信宦官,源于一种天真的幻想,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形成太大的势力。然而人心比元帝想的要复杂百倍,石显等宦官不仅善于彼此勾结,还与外戚、朝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长袖善舞,结党营私,绝非单纯的元帝可比拟。甚至,元帝在位期间一直遭受蒙蔽,被石显等人玩弄于股掌。
西汉在宦官、外戚的祸害下,由盛转衰,再无中兴之可能。虽然汉成帝早慧,利用母族解决了成帝时的外戚和石显等宦官,但太后王政君效高后事,与王氏外戚擅权专政,使得汉成帝壮志难酬,故而沉湎酒色,自暴自弃。
长年的声色犬马使得成帝的健康每况愈下,无嗣而终。王氏外戚为把持政权,接连拥立几位幼帝,终于王莽篡汉,西汉灭亡。

kouka
谢谢邀请。
如果我是刘邦,第一个收拾刘骜。
刘骜公元前33年继位,在他未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沉湎于酒色了,当皇帝之后就更加变本加厉了。他有一个男宠叫张放,两个人经常私自出宫游玩。
刘骜从当皇帝开始就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造了许多宫殿供自己淫乐。他还发明了一种土飞机,一丈见方。每天傍晚,由健壮的御林军士兵用肩膀扛着快速奔跑,刘骜坐在里面,听着耳边风驰电掣非常高兴。那时候,赵氏姐妹还没有进宫,他宠爱班美人,叫她一同游玩,但班美人非常有贤德,经常劝刘骜不要胡来,但他哪里会听。
公元前20年,刘骜在阳阿公主的家里见到了一位美女,身轻如燕,舞姿轻曼,刘骜六神无主,马上带她回宫,这个美女就是赵飞燕。天天宠爱,夜夜歌舞,把赵飞燕当宝贝一样。赵飞燕为了牢牢地绑住刘骜的花心,就把自己的妹妹赵合德也介绍给刘骜,赵合德比赵飞燕更胜一筹,姿容出色,丰满雪嫩,刘骜一见就迈不动腿。赵合德精于房中之术,善于配置壮阳药,刘骜十分迷恋她,连她洗澡都要偷看。常常说宁愿要温柔乡也不要白云乡。由于刘骜日夜和赵合德作乐,搞得形销骨立,走路都很费劲,王太后见了十分心酸。
公元前7年,酒色侵骨的刘骜由于头天晚上吃了十颗壮阳药,第二天早上死在了赵合德怀中,王太后追问皇帝的死状和原因,赵合德畏罪自杀。
刘骜活着时,因为外戚和宦官的势力不断坐大,他采取了用一派抑制另一派的策略,但是总体并不成功,太后一族势力不断扩大,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太后王政君的七个兄弟都被封了侯。这一切都为王莽不久以后的篡汉自立创造了条件。西汉的灭亡其实是刘骜间接造成的。所以刘邦第一个就先不能饶恕他。

戒了酒的CJ是冠军
在古代帝制社会中,帝王在登基后不仅要重视朝政的治理,还需要重视继承人的选择,国本是帝王不能忽视的大事,古代帝王一般都是三宫六院,所以子嗣一般都比较多,人丁兴旺也是朝代兴盛的代表之一,所以无后被认为是帝王大忌。但是无后还要看是因为客观条件导致的还是主观因素导致的,如果是帝王自己不愿意生育,那就是在断送王朝的命脉,所以刘邦在见到二十四帝时,他应该会迫不及待去抽汉哀帝一巴掌。
实际上汉哀帝本来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他虽然也是皇室成员,但是他只是汉成帝的侄子,按理说怎么也轮不到汉哀帝继位,可是汉成帝没有儿孙运,他和皇后以及宫中嫔妃所生的孩子都纷纷夭折过世,后来他开始专宠赵飞燕姐妹,而这两位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和容颜,服用了大量的药物,她们的肌理早就被破坏,所以根本就不能生育,汉成帝却将她们二人视为挚爱,赵飞燕姐妹见到宫中其他女子有孕也会想办法除掉,所以在她们入宫后,后宫就再无皇子出生的可能性了。
汉成帝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汉哀帝有了继位的机会,如果说汉成帝是因为客观因素没有留下后人,那么汉哀帝就是主观因素不生育。汉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男同志,他钟爱男子,而且非常喜欢董贤,在汉哀帝的眼中,后宫三千佳丽都不如董贤,所以每日和董贤厮混在一起。汉哀帝给董贤高官厚禄,而且有进贡的好东西汉哀帝都会先想到董贤,董贤家中有珍宝无数,他在朝中的权势自然也很大。但是汉哀帝也明白,自己在位时可保董贤荣华富贵,如果汉哀帝过世,就意味着董贤会遭到他人的排挤,所以汉哀帝曾经想要将皇帝之位传给董贤,朝中大臣知道后自然纷纷反对,汉哀帝也知道这个要求不合理,后来只能作罢。
但是汉哀帝提前给董贤修建了陵寝,希望董贤死后可以风光下葬,可以说为董贤想得十分周到,汉哀帝如此喜爱董贤,眼中容不下其他人,自然也就没有子嗣留下了。他死后当时朝政十分混乱,王莽登基后创建了新的朝代,让刘邦辛苦打下的江山就此断送,所以他怎么能饶过汉哀帝呢。
作者:历史小地主
原创首发

hosannalau
刘邦应该会第一个抽汉灵帝。
对刘邦来说,后世究竟是他哪一个儿子的后代,他应该是不会在意的,只要是刘家的江山。因此按照人之常情,他最痛恨的肯定是丢掉他的刘家江山的人。
两次丢掉江山的名义上分别是西汉的但是刘邦能够从一介布衣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他应该不会简单的因为在谁手里丢了江山,就会直接去怪罪谁,他会分析一下谁的原因造成的。西汉是在汉平帝手里丢了江山,但原因肯定不是他,他当时还是孩子。丢掉江山肯定要怪汉哀帝刘欣和汉成帝刘骜。但是因为刘秀帮他们擦了屁股,实现了中兴,所以如果说刘邦最想抽巴掌的,这俩估计还排不上。
刘邦要打的肯定是东汉末年的皇帝,毕竟是他们真正把刘邦的刘氏江山完全葬送。刘备虽然也号称刘姓子孙,但毕竟只能偏居一隅了。
东汉是在汉献帝手中丢掉江山,但主要责任也不是汉献帝。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给后主的出师表里对这一点看的很清楚。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在刘备和诸葛亮眼中,东汉灭亡责任最大的就是汉桓帝和汉灵帝。汉桓帝虽然责任很大,但毕竟国家政权还是完整的传到了汉灵帝这一代。到了汉灵帝执政期间,卖官鬻爵、淫乱宫廷,造成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整个国家烽烟四起,各地军阀开始扩充势力,国家已经处在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基本上已经无法挽回。后面的汉少帝和汉献帝只能完全的成为了董卓曹操等人的傀儡。
所以刘邦第一个应该会抽汉灵帝。

tingyucanhe
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虞世南:桓帝赫然奋怒,诛灭梁冀,有刚断之节焉。然阉人擅命,党锢事起,非乎乱阶,始於桓帝。虞世南说桓帝赫然愤怒,诛杀梁冀,有刚强果断的操守。然而宦官专权,党锢事件发生,不是在动乱,开始在桓帝。
我们先看后世人物的评价,两汉四百年基业,到了东汉桓帝、灵帝两个皇帝时,已被折腾得满目疮痍,处于风雨飘摇,走向衰落的边缘。
因为桓灵二帝信任宦官,导致朝政一团糟,因此桓帝、灵帝对东汉的灭亡脱不了干系。 如果刘邦想掌掴的后代,非这俩货莫属。
我们共同来瞅瞅这俩货做了哪些荒唐行为吧。
刘志(132年—167年),即汉桓帝(146~167年在位),东汉第十位皇帝。
本初元年(146),刘志被梁太后兄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即位。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汉桓帝在位21年,前12年就是傀儡。他不甘心受摆布,开始了诛杀梁冀的进程。刘志的主要成就就是诛灭跋扈将军粱冀,重新掌握了皇权。
可是他亲政后,也没干过啥好事。
一、五侯乱政延熹二年(159年)八月,汉桓帝联合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定计诛灭梁氏。八月初四日,汉桓帝在前殿,诏令司隶校尉张彪领兵围梁冀邸第。
收缴大将军印绶,梁冀与妻子都自杀了。梁氏宗亲数十人,都被诛杀。司徒韩縯、司空孙朗下狱。五位宦官因功同日受封侯爵,当时被称为“五侯”。
五侯得势后,比外戚更加腐败,他们对百姓们勒索抢劫,民不聊生,四处怨声载道,汉朝政治更加衰颓,国势益弱。
汉桓帝统治后期,一批太学生看到朝政败坏,便要求朝廷整肃宦官、改革政治。
这样就与宦官发生利益冲突。宦官气急败坏,在延熹九年(166年)与德扬天下的司隶校尉李膺发生大规模冲突。汉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替李膺请愿的太学生200多人,后来在太傅陈蕃、将军窦武的反对下才释放太学生,但是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史称“党锢之祸”。以后,朝政更是昏暗。
汉桓帝时还有一项卖官鬻爵的弊政,从延熹四年(161年)开始实行的。
当时由于统治阶级的奢侈腐朽,国家财政基本枯竭。在这种情况下,桓帝一方面采取对农民加重赋税的办法来解决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也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主要就是减借百官俸禄,借王、侯国租税和卖官鬻爵。
这一年,零吾羌和先零羌等少数民族起义,活动到了三辅 (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桓帝为了减轻国库的财政支出,就下诏减发公卿百官的俸禄,借贷王、侯的一半租税。
同时下令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
桓帝卖官鬻爵的弊政对当时影响极坏,不仅贪污成了合法行为,直接破坏了吏治,而且由于贪官污吏的搜刮,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并为灵帝时更大规模的卖官鬻爵开了先河。
加上他挥霍无度,政治更加腐败。
桓帝去世后,他无子嗣,窦太后迎立刘宏即位。
刘宏在位二十年,政策基本沿用汉桓帝的政策,不同的是,刘宏更是依赖宦官。
刘宏在位时期,也是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最长的统治时期。宦官的编制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它们在刘宏在位时更是有增无减,刘宏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
东汉灵帝刘宏更是荒唐无度,对政事毫不关心,每天就是别出心裁找乐子。
一、刘宏从小家境不富裕,作为皇帝,他特别爱好买田宅。他把搜刮的钱送回老家,买田地,建府邸,剩余的钱就寄存在太监家里。
二、玩乐的法子更是荒诞绝伦。
(1)亲自用4头白驴驾车,在宫苑中游玩。后来达官贵人纷纷效仿,一时间低廉的驴子价格暴涨,甚至超过了马的价格。
(2)他在后宫设立一个集市,让宫女妃嫔扮成各种身份,买卖商品的,卖唱的,耍猴的,甚至吵架的,偷窃的,厮打的,他自己也装成商人卖货物,玩得不亦乐乎。
(3)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无度。干脆在西苑开了个卖官交易所,明码标价,公开卖官。卖官在全国成风,都形成了制度。
于是以皇帝为首,全国上下贪污成风,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民怨越来越大,最终爆发了十几起农民起义,尤其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根本。汉王朝已经走到了毁灭的边缘。
回顾东汉王朝,皇权旁落,要么外戚专政,要么宦官专权,皇帝大多年幼即位,他们都是棋子,没有人会教他们如何勤政,为了好控制他们,宦官变着法让他们享乐,到了桓帝,灵帝表现更加腐败。终于东汉王朝被他们折腾散了。
他们到了地下,刘邦估计先给他们两脚,再给他们两巴掌,方能解心头之恨。

板子_Dirty Bass
汉高祖刘邦看着汉朝的这二十几个皇帝,心中有气,有明显想要打人的意图。
老祖宗会先打谁?我们这群人,谁会先遭殃?二十几个皇帝们都低头沉默不语,谁都不想出头,谁也不想挨骂,万一引起祖宗的关注就不好了。
在一片沉默之中,突然“啪”的一声,有人被打了。
这个人你猜会是谁?
谁会先被打?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几个有为的君王,也会出现几个无所事事、败坏家业的皇帝。
在汉朝的24个皇帝当中,有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也有优柔寡断、事后后悔的汉元帝;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有死在温柔乡里的汉成帝;有收复汉朝江山的汉光武帝,也有葬送大汉江山的汉献帝。
如果按照这二十几个皇帝的表现来决定要不要打人的话,汉元帝、汉灵帝、汉桓帝、汉成帝、汉献帝都有大概率会享受到刘邦的第一巴掌。
但刘邦一定会先打这几个相对没有出息的皇帝吗?
不一定吧!
在我看来,刘邦不一定会先打这几个相对没有出息的皇帝。那么他最有可能先打谁?我认为是汉武帝刘彻。
什么?你在胡说八道什么?刘邦会先打汉武帝?你是不是傻了,汉武帝那么优秀,是千古一帝,刘邦怎么会打他呢?
别急,请耐心听我分析。
打他,不是因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可叹他没能做得更好。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打击匈奴给了一个民族鼎立千秋的自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
中国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谁?如果是评选五个皇帝的话,我会选择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
当然了,可能有的人觉得隋文帝杨坚、明成祖朱棣、康熙皇帝也可能够被称得上是千古一帝,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但不论你怎么选择,在这么多的皇帝当中,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基本没有争议的,而无论选择其他哪几位皇帝,多多少少大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也是如此。
就像我在文章前面说的那样:刘邦先打汉武帝,不是说因为汉武帝表现很一般,而是因为刘邦觉得他能够做的更好,只是没有做到。他想让刘彻成为超越秦始皇的存在,只是刘彻不给力。
差点人设崩塌的汉武帝汉武帝从小就有志向要打击匈奴,重塑大汉尊严,一个“武”字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但反击的力度汉武帝没有控制好,连年征战劳民伤财,不仅使得国库空虚,也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加上晚年时期的汉武帝滥杀无辜,疑神疑鬼,酿成巫蛊之乱,杀死了自己的太子,差点使自己的人设崩塌,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
如果汉武帝能够多给点力,在打击匈奴的时候控制好力度,不让国力消耗那么大,晚年的时候又把控好自己,那么他的历史地位肯定能有所提高,不说超越秦始皇,至少和他的差距能够缩小。
自己的子孙能够有更大的成就却没有实现,你说刘邦气不气?但刘彻又表现不错,那就给他一巴掌,算是鼓励,也算是惩罚吧!
海怪
汉献帝,因为他懦弱无能,导致曹操专权,成了傀儡皇帝,最终使刘邦所建四百年的家业毁于一旦。
纵观封建王朝,无一不是虎头蛇尾,开国皇帝英勇过世,而未代皇帝羼弱不堪,如此怎能不垮台。
汉献帝宠信宦官,说明他不理朝政不辨是非还耽于享乐,高明的政治家可以从百姓的疾苦看出忠奸,但汉献帝不高明。
所以说最该打的是汉献帝,把一手好牌打成烂牌,能力差不是他的错,但可以选拔贤人,延续汉朝命运,可他做不到。

彩虹天堂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西汉和东汉的皇帝在九泉之下相聚在一起。毫无疑问,汉高祖刘邦是这次聚会的主持者。汉高祖刘邦坐于中间,西汉皇帝全部坐在右边,东汉皇帝坐在左边。西汉皇帝依次为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汉孺子刘婴,除此之外,还有汉前少帝、后少帝和汉废帝刘贺搬个小板凳坐在角落。东汉皇帝依次为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弘、汉献帝刘协,此外汉少帝刘辩搬个小凳子坐在角落里。另外,汉昭烈帝和汉后主坐在东汉皇帝后面。
刘邦首先开口说:“把各位子孙召集过来,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想抽在座的各位。不过大家不用太担心,我并不是全抽,我只抽你们其中不肖者。”
刘邦的话刚一落音,下面议论成一锅粥,那些不肖子孙已经低下了头。大家都在努力思索自己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生怕被自己的老祖宗找到把柄。他们都了解刘邦的为人,骂别人都跟骂孙子似的,骂自己的子孙后代还会客气吗?
这时候刘邦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汉平帝刘衎、孺子婴、汉殇帝刘隆、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少帝刘辩你们几个小朋友年龄还太小,大人的事不适合你们。你们几个该回去吃奶的吃奶,该回去尿床的尿床,等下的血腥场面别吓到你们,有些事小孩子还是不看为好。”
刘邦说得也挺实在,汉朝的衰落和灭亡确实和这些小孩子没有关系。这些小朋友死的时候年龄也不大,他们就是大人们的玩物。前少帝刘恭刚刚懂事就被吕后害死,后少帝还没有懂事就被功臣们害死。汉平帝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刘婴被废的时候不过也是一个孺子。汉殇帝刘隆登基的时候不满一岁,死的时候不满两岁,他除了会哭什么都不会。汉冲帝刘炳登基的时候也只有一岁,死的时候也不过两岁。汉质帝七岁登基,一句跋扈将军引起了梁冀的杀心,年仅八岁的汉质帝被毒死。汉少帝刘辩的年龄倒不小,可惜的是没有当几天皇帝就被赶下台。刘邦还真是不会冤枉一个好人,刘邦没有把气撒在这些小孩子身上。于是这些小娃娃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剩下来的皇帝们这时候开始有点着急,他们都知道留在这里就有挨揍的可能。
刘邦这时候站了起来,走到了两排座位中间,让剩下的所有刘氏子孙全部都站立起来。刘邦先走到了汉光武帝刘秀身边,拍了拍刘秀的肩膀对刘秀说:“你这个小伙子还是非常不错的,你能让我们的大汉又延续了两百多年,老祖宗给你点赞。你放心吧,我绝对不会抽你。”刘秀听了刘邦的话之后,满意地坐下。
这时候刘邦又走到了汉景帝旁边,对汉景帝说:“你虽然功劳比不上自己的老爸和儿子,但是你也没有什么过错。大汉在你的治理下走向了强盛,文景之治有你的功劳。你不愧是我刘邦的好孙子。好孙子你也坐下吧。爷爷不会揍你。爷爷还要多谢你的那一次意外,要不然我们大汉真的就200年而亡了。”
刘邦晃晃悠悠又来到了汉明帝旁边,对汉明帝说:“你也是一个出色的君主。你在位期间治国有方,扩大了汉朝的土地,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你在位期间老百姓的负担非常轻,而且你还开创了明章之治。老祖宗也没有理由揍你,你也坐下吧。”
刘邦又来到了汉昭烈帝刘备身边,对刘备说:“所有子孙中,你是最像我的一个。咱们两个的人格魅力,绝对一样。你虽然没有完成中兴大汉的愿望,但是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也看到了你的坚持。你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能做到三分天下已经实属不易。老祖宗不怪你没能中兴大汉。老祖宗只怪大汉确实气数已尽。刘备你辛苦了,你坐下吧。”
刘邦走到了汉昭帝身边,意味深长地对汉昭帝说:“老祖宗知道你也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可惜你的寿命太短,如果再给你几十年寿命,我相信你一定会把大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你在位期间能够支持霍光,和霍光一起为昭宣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是你,大汉可能没有再一次复兴的机会。你命短也不是你的过错,可能是上天的安排吧。”
坐下的皇帝,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地。还在站着的皇帝,心中开始犯嘀咕。他们都不知道老祖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不知明白刘邦抽人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汉武帝、汉文帝、汉宣帝、汉章帝认为自己的功劳也不小,却不明白为什么还没有坐下。
这时候刘邦走到了汉文帝身边,对汉文帝说:“恒儿,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让你坐下吗?”
汉文帝:“恒儿不知道!”
“恒儿,你确实非常有能力。大汉在你的治理下才真正走上了正道。如果不是你,大汉何去何从真的难以预料。你在位期间勤俭节约、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开创了有名的文景之治。从这角度来说,你的功劳非常大。老爸为你骄傲,应该给你点赞。但是有一点你做得合理,却不合情。这件事让老爸一直难以释怀。后少帝和他的兄弟们明明都是盈儿的亲生儿子,你和功臣们却非说他们是假的,把他们全部处死,害得盈儿绝后。老爸也不揍你,但是老爸要让你知道,老爸心中的痛。你也坐下吧。”
刘邦话刚说完,刘盈就恶狠狠地看了刘恒一眼。刘恒满脸惭愧,果然人在做天在看,政治不粘锅当得再好,也有天在看。
这时候刘邦走到了汉武帝身边,拍了拍汉武帝的脑袋,对汉武帝说:“曾孙子你是最棒的。整个大汉朝,你的才能无与伦比,大家都比不上你。你帮我报了白登之围的大仇,你帮我彻底击败了匈奴,你使得大汉真正成为一个大帝国,使得大汉像秦朝一样强大。你让汉朝的强大达到了顶峰。你让汉朝深入每个中国人心中,你让华夏族多了另一个名字,你让我们的文字变成了汉字。但是你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你晚年太过自大迷信,你发动巫蛊之祸造成太子一门几乎被杀戮殆尽。你晚年疑心病太重,杀戮之心也过重,导致人人自危。你耗尽了几代人的积蓄,你使得大汉的国力损耗过半,使得大汉盛极而衰。好在你知错能改,及时改弦易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你选择了刘弗陵和霍光,也算将功补过。曾祖父就不抽你了,你也坐下吧!”汉武帝总算知道为什么刘邦现在才让他坐下。
汉武帝又来到汉宣帝旁边,语重心长地对汉宣帝说:“孩子你也是好皇帝。你和我一样都来自民间,深知百姓疾苦。你勤政爱民,克己奉公,你有恒儿的文治也有彻儿的武功,你是昭宣中兴的主要奠基者。大汉在你的统治下走上了另一个高峰,大汉的的疆域扩大到了西域。你让世人知道‘敢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让世人知道‘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但是你却犯了一个大错误,你没有教育好太子,你自己也说:‘乱我汉家者太子也‘,却没有把太子培养的和你一样,而且你还为太子娶了王政君。正是他们王家乱了我的天下。虽然你没有主观意愿,却也造成了王家干政。我不打你,因为你的功绩掩盖了你的失误。”
刘邦又来到了汉章帝旁边,对汉章帝说:“你也是一个不错的君主,你在位期间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使得大汉迎来了明章之治。你是非常有功劳的皇帝。可惜的是你刚过三十就一命呜呼。你在去世之前没有厘清外戚的关系,从此外戚专权称为影响大汉的重要因素。你总的来说功大于过,我也不揍你,你也坐下。”
刘邦又移步走到汉和帝身边,对汉和帝说:“你虽然年少即位,但是却非常有才华,除掉了专权的窦氏。你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并多次下诏纳贤,并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 。你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由于你的努力,东汉国力达到鼎盛,开创了“永元之隆”。但是,你却过度信任太监,结果导致了宦官干政。东汉从你开始,就开始了外戚和宦官轮番专权的局面。我如果揍你的话,你可能也会觉得委屈,所以我也不揍你,你也坐下。”
这时候刘邦收起了自己语重心长的表情,脸上逐渐黑了起来。刘邦对着汉惠帝、汉元帝、汉安帝、汉顺帝、汉献帝各抽了一个大嘴巴子。刘邦没有好气地说:“盈儿,我打你一个嘴巴子主要因为你没能镇住自己的母亲,导致大权旁落,让吕氏专权。更关键的是你没能保住我的爱子和爱妻。最终我的如意和戚夫人都惨遭杀害,我的戚夫人更是被做成了人彘。我知道你曾经试图保护他们,但是他们还是惨死,所以我只抽了你一个耳光。刘奭,我打你,主要因为你没有守好你父亲留给你的大好基业,大汉从你开始衰落,你竟然没有管好自己的皇后王政君,结果导致大汉灭亡。刘祜、刘保,我打你们两个主要因为你们没有理清国内外的各种关系,导致东汉再一次衰落。刘协,我知道你很无辜,但是不管怎么说大汉在你手中灭亡。虽然你没有太多过失,但是你毕竟当了亡国之君,而且你也没有以身殉国。所以这一巴掌我必须打你,但是我只打你一巴掌。”
刘邦强忍着内心的怒火,扇了汉成帝、汉桓帝各两个嘴巴子。刘邦生气地说:刘骜你除了会好色,你还会什么。你好色,我管不着,我也不想管。但是你不能只会好色吧。你当皇帝的时候,放任自己的舅舅和母亲专权,王家逐渐掌握了汉朝的实权。你不知道任用贤能,任意残害人才,而且竟然用转移灾难的方式逼死了丞相。你宠幸赵飞燕姐妹,搞得后宫一片乌烟瘴气。你放纵赵飞燕姐妹任意残害皇子,最终导致自己没有子嗣。由于你的荒淫无道,大汉政权已经日薄西山,大汉江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抽你两个耳光已经算便宜你了,要不是还有比你更过分的,我一定多抽你几下,给我一边呆着去。刘志你的情况跟刘骜差不多,大汉在你的统治下走向灭亡的深渊。你虽然诛灭梁冀,但是却重用宦官,甚至给五个太监封侯。我订立的非功不侯的祖训,你忘了吗,那五个太监有资格封侯吗?你在位期间,宦官彻底成为一股邪恶的政治力量。你放任宦官胡作非为打击清流人士,发起了党锢之祸。你虽然能力不行,但是你好色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皇帝,你竟然找了五六千个美女放在后宫。你别走,我再抽你两下。你们两个给我一边站着去,有什么资格再坐下。”
最后刘邦抓着汉哀帝、汉灵帝、和刘禅一顿抽。其他皇帝看着刘邦抽这三个不肖子孙,没有一个敢向前劝阻,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邦一个大嘴巴子接着一个大嘴巴子抽在他们脸上。他们三个脸上布满了手指印。刘邦估计抽累了,他停止了抽嘴巴子,开始改破口大骂。
“刘欣你这龟孙子,身为你的祖先我都替你感到害臊。你养个男宠也就是算了,你还养个男同。我老刘家就没有你这号人。你一个行为,让世世代代都笑话你有断袖之癖。大汉天下是我高祖的天下,你平时什么想让给一个外人。你那叫什么改革,大汉就是在你手里彻底衰败,如果不是你在那里折腾几年,大汉也不会被王莽取代,是你彻底断绝了大汉复兴的希望。你给我死到一边去。刘宏,你可以说是我大汉四百多年历史中最昏庸的皇帝。你看看你到底干了几件人事。你宠幸宦官,称他们为十常侍。你还恬不知耻的把赵常侍和张常侍当成你的父母,我们老刘家什么时候有太监的孩子。你滥用手中的权力,公然卖官鬻爵,你再一次发起党锢之祸。整个大汉朝被你整得乌烟瘴气,整个大汉朝的根基在你手中全部腐烂掉。你挖孔心思琢磨着怎么玩,你竟然让人在皇宫里面牵着驴嬉闹。你还把皇宫搞成了菜市场,让皇宫里面的太监、宫女和妃嫔假扮商人。你还在皇宫里设置裸泳的场所,让宫女们光着身子嬉闹,你甚至不顾皇帝的尊严,光着身子和宫女们一起嬉闹。你还有什么不能做的事吗?你在位期间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大汉却名存实亡。你死后,大汉陷入一片混乱,你直接导致几十年的分裂。我不抽死你,已经算便宜你了。刘禅你一边呆着去吧,我说不动了。”
刘邦把该教训的子孙都教训了一遍。刘邦似乎还有发不完的怒火,这时候天空已经泛白,刘邦在暴怒中结束了这次集会。

taotiebing
汉宣帝刘洵,将会挨刘邦第一个耳光。
汉朝自汉高祖刘邦建立,经历十二帝,被王莽篡夺,而后光武帝中兴,建立东汉,又是十二帝,终被曹丕篡汉。
汉朝二十四帝如下:
高祖刘邦 前206年——前193年
惠帝刘盈 前194年——前186年
文帝刘恒 前179年——前157年
景帝刘启 前156年——前139年
武帝刘彻 建元元年(前140)——后元二年(前89)
昭帝刘弗陵 始元元年(前86)——元平元年(前74)
宣帝刘询 本始元年(前73)——黄龙元年(前49)
元帝刘奭 初元元年(前48)——竟宁元年(前33)
成帝刘骜 建始元年(前32)——绥和二年(前7)
哀帝刘欣 建平元年(前6)——元寿二年(前1)
平帝刘衎 元始元年(1)——元始五年(5)
孺子婴 居摄元年(6)——初始元年(8)
光武帝刘秀 建武元年(25)——建武中元二年(57)
明帝刘庄 永平元年(58)——永平十八年(75)
章帝刘炟 建初元年(76)——章和二年(88)
和帝刘肇 永元元年(89)——永兴元年(105)
安帝刘祜 永初元年(107)——延光四年(125)
顺帝刘保 永建元年(126)——建康元年(144)
冲帝刘炳 永嘉元年(144)——永嘉二年(145)
质帝刘缵 本初元年(145)——本初二年(146)
桓帝刘志 建和元年(147)——永唐元年(167)
灵帝刘宏 建宁元年(168)——中平六年(189)
献帝刘协 初平元年(190)——延康元年(220)
这么多皇帝,若是在第一个群里面,刘邦首先不爽的皇帝应该是汉宣帝刘询,也称刘病已。
汉宣帝的时期汉朝达到了巅峰,可以说是汉朝最强盛的时期。汉宣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但是我为什么说刘邦最先要打的人就他呢?
因为刘病已犯下了一个错,致使汉朝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个错误就是选了一个不称职的接班人。汉宣帝很早就知道太子刘奭不足以担任皇帝,并且感叹汉“乱我家者,太子也!”,但是由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他的这种妇人之仁,最终使汉朝走向衰败。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崩于未央宫。在位25年,享年43岁,而太子刘奭即位,即元帝。汉元帝继位之后,由于汉元帝少好儒术,为人柔懦 ,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更为关键的是这段时间是豪强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世家大族的政治出现萌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汉朝灭亡敲响了丧钟。也就是从汉元帝之后,汉朝逐渐走向了世家大族的政治,这种政治趋势没有被扼杀在摇篮里面,最后即使光武中心也改变不了。
所以可以说也就是汉元帝时期,汉朝的灭亡已经注定,但是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汉元帝一人,汉宣帝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汉宣帝明知道刘奭没有治国的能力,但是依旧将他作为接班人,可谓是“无才、无德而居高位,社稷危已”。
汉宣帝在立太子是依靠自己对许皇后的恩情,将江山大事化作儿女私情,这是刘邦不能容忍的。而且汉朝前期之所以强盛,很关键的原因就是继承人选择很慎重。刘邦多次像改立太子,但是最终考虑到吕后治国能力高于戚夫人而作罢,并且刘邦对后世之事做了很充分的安排,保障了江山的稳定。
汉文帝立太子,寻求各方意见,最后订立了汉景帝;而汉景帝为了保证刘协登基,不惜废除刘荣,拖死刘武,并且将身后之事,交付给窦太后,最终保证了汉室江山的稳定;刘彻晚年虽然逼死太子,但是很快反思,立刘弗陵为太子,由于担心后宫干政,杀死钩弋夫人,留下霍光等大臣辅助。
汉初的这每一位皇帝都是极为重视接班人问题,但是汉宣帝却将此事儿女情长,最终使得汉初走向衰败,所以刘邦第一个要打的就是汉宣帝。

聊无胜已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他继承秦朝的大一统,又在此基础上扩展了疆土,加强了对外交流和国内生产,以及对民众思想的统一,在对内和对外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一度使得汉王朝成为当时地球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与西方的罗马帝国遥相呼应。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叫做“汉族”,就是汉朝影响力的体现。
汉朝前后延续四百零五年,按照首都的不同而分为西汉、东汉两大时期,而这两个时期都是各自历经十二位皇帝,总共就是二十四代。这二十四位帝王中,有的英明神武,也有的昏庸残暴,各不相同。其中,作为祖宗的开国之君刘邦自然是众人中最为德高望重和有话语权的。那么,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邦第一个想抽谁一巴掌呢,为什么?
我们大胆幻想,让汉朝的二十四代皇帝都共聚一堂,并且由汉高祖刘邦选择其中一位“赏赐”一巴掌,那么,他最先要抽的当然是将大汉江山走向倾覆的昏君们。要说汉朝的昏君,宠信赵飞燕姐妹、沉迷酒色的汉成帝,贪图享乐、荒废朝政的汉哀帝都是很好的例子,而笔者认为,刘邦要抽的,还是东汉末年的汉桓帝。
在我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将三国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概括道:“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那么,汉桓帝到底做了些什么,导致了汉末的动乱呢?先说说汉桓帝,《三国演义》说他“禁锢善类,崇信宦官”,这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结论相吻合。
汉本初元年(146),大将军梁冀将指责他嚣张跋扈的汉质帝杀害,另立了年仅十五岁的刘志为帝,以便于他的控制。汉桓帝继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梁冀都把持着朝政,为了实现亲政,桓帝选择了培养自己的党羽。外戚与宦官的争斗几乎是古代权力斗争的主旋律,于是桓帝便选择了支持宦官来抗衡作为外戚的梁冀。
延熹二年(159),汉桓帝成功凭借宦官的势力诛灭了梁冀,但日益强大的宦官成为了新的隐患。鉴于这一情况,朝中的许多大臣、朝外的豪族和太学生纷纷表示反对,但汉桓帝鉴于宦官为自己夺回权力,便大力打压反对宦官者。此外,汉桓帝还热衷于享乐,他不但召入五六千女子在宫中,还夜夜笙歌,将国库消耗殆尽。
后来,汉桓帝因为没有钱财可供挥霍,更是直接公开对朝中的重要官职进行售卖。如曹操的父亲曹嵩,便是靠花费巨额资产买到了位列“三公”之首的太尉一职。因为官职可以售卖,许多人花钱买官,又依靠职权大肆搜刮民财收回成本,于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极度腐败,这就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他死后,其接班人汉灵帝刘宏更是与他一脉相承,二者共同将汉朝推向了深渊。要说东汉的实际毁灭者,笔者认为并非是汉献帝、董卓,或是曹操、曹丕等人,而是汉桓帝这个十足的昏君,所以刘邦先抽他一巴掌,是合情而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