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小舅子封大官,小舅子为什么坚决不要?

提到的作品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RemainZhao

RemainZhao

郭德成在朱元璋登基后被封为骁骑指挥,这个职位负责皇宫守卫可以经常进出内宫,有一次朱元璋秘密赐给他两个金元宝,朱元璋要他将黄金藏在内衣绣之中不要跟任何人说起。郭德成带着黄金出宫门的时候却故意脱掉靴子,漏出黄金,锦衣卫将其拿获抓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只能说明是自己赏赐,只是心里对郭德成做事不周密很不满,觉得他没有做大事的素养。

回家后的郭德成将这件事情原由讲给自己的子女,他说自己是皇亲国戚且是禁宫指挥,皇帝生性多疑难免不会对自己不放心,况且妹妹是宁妃,其他兄弟因功封侯已经形成了一个外戚势力。郭德成认为皇帝秘密赐金给他难保不是一个考验。

郭德成的父亲郭浦成是朱元璋发迹之前就跟随他的老臣,郭浦成将自己三子一女托给朱元璋,这在乱世之中是一个巨大的赌注。朱元璋对于一起打江山的淮西勋贵及老臣们都存着深深的戒心,朱标作为太子生性懦弱且信奉儒学礼仪是完全压不住洪武朝的骄兵悍将的,朱元璋想在自己交位前帮儿子除掉麻烦,一代人做一代人事情。

郭德成在经历朱元璋杀安庆公主驸马欧阳伦和胡惟庸大案后彻底变成了一个庸人,他辞去一切高位官爵而甘心做一个疯疯癫癫的酒鬼。而郭德成的其他兄弟和妹妹却面临朱元璋的时时猜忌而活在恐惧中,郭德成妹妹宁妃一度在马皇后去世后担任代皇后职位,不过有史料说她最终被朱元璋赐死。

dancingcat

dancingcat

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叫郭德成,是朱元璋嫔妃郭氏的哥哥,他和哥哥郭兴一起,随朱元璋转战沙场,立了不少战功。郭德成对功名利禄看得非常淡,只对喝酒一事非常有兴趣,可以说是嗜酒如命。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宴请郭德成,还称要封郭德成一个大官当当。郭德成慌忙拒绝,称自己愚笨不堪,好酒无度,明显不是当官的料,拒绝为官。只希望天天有美酒喝就行了。其它的,别无所求。

(郭德成)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帝称善,赐酒百罂,金币称之,宠遇益厚。-《明史

朱元璋一听他这么说,就没难为他。封官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郭德成年轻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打江山,很清楚朱元璋的为人。朱元璋和越王勾践一样,也是只能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朱元璋表面上礼遇开国功臣,但实际上非常不放心。总觉得这些功臣会篡夺明朝江山,总想着收拾整顿明朝功臣。

而且朱元璋本来就是那种脾气暴虐的君王,一言不合就杀人。在朱元璋手下当官,真的是九死一生,郭德成对此心如明镜,不想做朱元璋的刀下鬼。所以就找个理由拒绝了朱元璋给他封官的赏赐。

后来,朱元璋罗织罪名,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血流成河。导致明朝的开国功臣都屠戮殆尽,只有郭德成等极少数人躲过一劫。当时的是人都称赞郭德成有见识。他对朱元璋和明朝政治了如指掌,所以提前避祸,才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xdks

xdks

聪明人啊……大智若愚……

fory23

fory23

这件事儿真假有待考证,不过根据历史关于朱元璋的记载,倒有一定的可能性,毕竟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杀功臣比较多的帝王之一。

单说明初四大案之首胡惟庸案来说,不仅胡惟庸本人及其家人受诛,当时和胡惟庸有瓜葛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牵连,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胡惟庸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中书省宰相,胡惟庸案前后持续十年之久,受牵连而死者三千多人。堪称明初四大案之首。

朱元璋起自草根,是能和刘邦相媲美的人物。但天下平定了,王朝建立了,说实话他对功臣确实太苛刻了。甚至有的罪不致死,朱元璋也给杀了。


这位明朝的太祖皇帝,他反腐整顿朝纲的初衷的确是利国利民的,但却也造成了一些冤案。因此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嗜好杀戮的形象,这一点从后世对他的肖像描画上便能看出一二。

不仅后世,杀了那么多功臣,估计当时明朝的官员也都这么认为的。识时务者选择了激流勇退,而一心当官者难免遭遇凄凉的下场。

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时代,试想谁愿意长时间待在朱元璋这样的皇帝身边?所以朱元璋封小舅子大官做,他小舅子不敢就任也就有了发生的理由。

hongluanxi

hongluanxi

朱元璋的岳丈郭山甫,博学多闻,擅长相面之术,在朱元璋势力还不强大时发现他是个人才,让两个儿子为他效力。

郭山甫将女儿许配给朱元璋,后来封为皇妃,儿子郭兴,郭英封为侯爷,追封己过世的郭山甫为营国公!小舅子郭德成啥也不是,因嗜酒如命,自己没有立功表现,只是小官儿?

姐姐宁妃觉得该给郭德成个大官,姐夫是大明皇帝,朱元璋召见郭德成,要赐他大官,郭德成拒绝。《明史》上记载,“臣疏狂嗜酒,谬托高位,必且误职,斧钺之诛,将必及臣,臣留此头饮酒,不念万户候”他喜欢饮酒,给他高官,怕因酒误事,受到处罚,不如无官一身轻,自由自在。朱元璋开始大怒,以为他不识抬举,后见他态度诚肯,也就不难为他了,赐了些美酒,金银给他享受!

有一次宫宴,郭德成,喝得大醉,宴会结束,去朱元璋那谢恩,朱元璋见他喝得衣冠不整,披头散发。心里十分不痛快,于是骂了一句疯汉子,再这样喝酒头发都掉光了,郭德成醉后乱语道“臣正讨厌这长发”,他一说揭了朱元璋伤疤,朱元璋小时候做过和尚,觉得在嘲讽他!郭德成知道错,赶紧逃避出去,第二天他真剪了头发,披个僧衣,扮个和尚,见朱元璋,说臣一直想出家做僧人。朱元璋见了没怪罪他!

后来胡惟庸案弄得朝廷沸沸扬扬,成千上万的功臣大官丢了性命,连自己哥哥郭兴,郭英也被罢免,嗜酒的郭德成却得以保全,看似愚蠢,却有着政治智慧!

Magita

Magita

问题中所提到的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叫郭德成,为什么这个老郭先生不愿意被朱元璋封大官呢?

笔者认为,因为老郭跟着朱元璋南征北讨那么多年,实在太了解朱元璋的个性和性格特点了,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啊,所以他为了自保才恳求朱元璋不要让他当大官。

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皇权,狠心杀掉了很多功臣,徐达、蓝玉、李善长等等人,甚至连刘伯温都想杀掉以绝后患。

朱元璋和他几个好哥们,最初当然都是平起平坐,在战争过程中,逐渐有一个人凸现出来,成了头子,哥儿们当然就服从他的调遣、指挥。起义胜利,这个头子登上了宝座,被尊皇帝。当他的坐位坐稳了以后,就会用种种莫须有的借口,杀戮其他的哥们,给子孙除掉障碍;再大兴文字狱,杀害一批知识分子,达到同样的目的,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让他考虑了很多。

郭德成明白自己的身份、功劳、地位远远不如徐达等人,虽然自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但是也不是朱元璋特别信任的人,在老郭眼里,朱元璋就是一个谁都不相信的君王,天天陪伴在这样的君王左右,迟早都有杀身之祸。

朱元璋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老郭心里明镜似的。《明史》上曾经记载了郭德成的一则小故事,我想当时的老郭亲身经历感受到朱元璋皇威之恐怖,他那个时候彻底明白,还是离老朱远远滴,这样才能保命,才能全身而退。

有一天,朱元璋和郭德成一起喝酒,郭德成喝醉了以后摘掉了自己的帽子,朱元璋看到了他的头顶上只剩下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不禁随口开了几句玩笑。

没想到郭德成趁着酒醉随口说了句“就这样我还嫌多呢,哪天全都剃光了才好!”

不巧的是,这句不经意的话正触动了朱元璋的忌讳,他立即变了脸色,不再说一句话。

郭德成酒醒之后才明白过来,不过郭德成还算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大祸临头了,干脆装起疯来,把头发全部剃光,穿起了和尚的衣服,每天敲着木鱼大念佛号不止。

这一招果然奏效,朱元璋也被欺骗了过去,对郭宁妃说:“看来你哥哥真是疯了,本来还以为他在说笑话呢。”

后来政局动荡, 许多功臣皇亲都未得善终,郭德成却安然无恙,如果郭德成不这样做的话,恐怕连小命都保不住了。

竹起夭承

竹起夭承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朱元璋的这位小舅子名为郭德成,在老朱称帝后,郭家兄弟因征战有功皆被封侯,其妹更是深受朱元璋宠爱,封为宁妃,唯有郭德成仅成了骁骑舍人。并非他功不高,无德才,而是他“淡泊名利”,此举乃是大智若愚的体现。



众所周知,郭德成嗜酒成性,但为人豁达,做事机灵,老朱实为欣赏,曾一度想对其封官进爵,却被婉拒。至于郭的理由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声称自己怕醉酒误事,不能堪当重任,但皇帝若真想赏赐点啥,美酒佳肴不在多,也就心满意足了。老朱听完,甚为欣慰,既不居功自傲,也能看淡名利的郭德成,就这一点小要求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满足他呢。于是老朱赐其大量好酒及财物,除此还时常邀其进宫畅饮,期间还曾有过一段小插曲:



某天风和日丽,郭如往常一样,应邀赴宴,在美景、佳肴、香酒的陪衬下,一对君臣几乎忘乎所以,就在二人喝到醉眼朦胧时,老朱笑郭衣衫不整,发丝凌乱,分明一个酒鬼疯汉。郭听后,脱口一句:若剃了光头才痛快。此话一出,朱脸色大变,因为他曾经也当过和尚剃过光头,一句话直戳痛处,但其并未发怒,而是想日后再行惩治。

后来郭回了家,翌日酒醒,想起了前一天的醉话,不觉惊恐万分,但话已说出口,只能想办法弥补过失,经过深思熟虑后,竟选择入寺为僧,此举果真令朱皇帝消除了忌恨,郭从而得以保命,不得不说他真是一位奇人。



纵观这段历史,郭德成看似傻里傻气,实则心如明镜,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因此为了能够明哲保身,他拒绝诱惑,只求解酒瘾、苟活命就好,结果也的确使他得偿所愿,从中可以看出郭的机敏之处,令人佩服不已。

萌萌闹闹

萌萌闹闹

此事记载于《明史》,据明史·郭德成列传载:“季弟德成,性通敏,嗜酒。两兄积功至列侯,而德成止骁骑舍人。太祖以宁妃故,欲贵显之。德成辞。帝不悦。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帝称善,赐酒百罂,金币称之,宠遇益厚。”。



话说郭德成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过程中,同他的哥哥郭兴、郭英一起,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朱元璋大封群臣时,郭兴、郭英都被封为列侯,而郭德成却只被封为骁骑舍人,一个相比列侯,小的不能再小的官职。之后,他的妹妹宁妃去世,朱元璋因十分宠爱宁妃,所以在宁妃去世后,他就想借着此时,去提拔下此时还是骁骑舍人的郭德成。

而后,朱元璋就找了个时间召见了郭德成,然后对他说道:“德成啊,你的功劳不小,我让你做个大官吧!”,但郭德成在听到朱元璋这么说时,他并没有十分欣喜,而是惶恐的拒绝朱元璋的好意,并说道:“感谢陛下对我的厚爱,但我生性喜欢玩乐,更是生性愚笨,对于政事是一窍不通,如果让我做大官,对于国家,对于百姓来说,都是百害而不一利的。因此,我实在是不适合做高官,如果陛下一定要赏我,只需赏赐我些财物、酒水即可。”。朱元璋见他拒官坚决,内心是赞赏有加,不但赐予他大量好酒和钱财,对他的宠幸更是日盛。



以上就是题主所说的故事的完整记载。

那对于此事,我是怎么看的呢?

首先,郭德成很聪明,表面上看起来,他是淡名利,但往深了说,这何尝不是明哲保身之举呢?说实话,当大官,无非就是权和钱,可权、钱对于郭德成来说,这真的不算什么,先不论他皇亲国戚的身份,就单凭他郭家一门两侯的地位,整个明朝就没有几人敢惹他,可以说在当时,只要不惹徐达、李善长、常遇春、汤和等这些地位尊崇的开国功臣,他完全可以在京城横着走,因此单单论权力,恐怕连宰相都比不上郭德成依靠郭家所获得的权力。



同时,你认为一门两侯,又是皇亲国戚的郭家,郭德成会缺钱吗?绝对是不缺的,荣华富贵,他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一个不缺钱,又不缺权的郭德成,他完全没必要去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个大官。

正如,郭德成自己所说:“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大意就是如果朱元璋让他做大官,他必定得去主理一个衙门,但是以朱元璋的性格,一旦他在任上犯错,朱元璋必定不会饶过他,他一定会借着他权贵的身份去杀鸡儆猴,以儆效尤。对于朱元璋的尿性,可以说郭德成看的很透彻,因此在即不缺权,又不缺钱的情况下,他完全没必要去冒这个险去做这个大官。



而事实上,郭德成这个“胸无大志”的行为,的确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后党事起,坐死者相属,德成竟得免”,因他一直对权力没有多大的欲望,再加上也不在外惹是生非,只是在家享乐,因此他神奇般的躲过了朱元璋一次又一次的清算。

只得说,郭德成真的很聪明,他深知身居高位的危险性,尤其是在朱元璋这位疑心病很重的皇帝手中做高官,更是危机重重,所以他选择了最为明智的做法,不做高官,就安心在家享福,什么也不做,只有这样才保护自己,让自己生命无忧。

Miss.Rabbi

Miss.Rabbi

这是个聪明的小舅子人得有自知之明啊,朱元璋这小舅子,也知道自己不适合当官,肯定也是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人都是同甘苦容易,共富贵就难了,朱元璋坐上了皇位,那身份和以前不一样了,掌握着生杀大权,这朱元璋小舅子聪明,知道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不当官,朱元璋也不会亏待他,还落得个逍遥自在,还能一生平安

朱元璋这小舅子,不贪恋权势,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看看朱元璋后来,杀戮那些曾经和他一是打天下的功臣,豪不手软,就证明朱元璋小舅子选择是对的,朱元璋的女婿,因为触犯大明朝的律法,都被拉出去砍了头,这朱元璋是个不徇私情的皇帝

朱元璋小舅子聪明,才能喝酒吃肉,逍遥一生如果朱元璋小舅子,掺和政治,很可能也不会得到善终,历史上的皇帝,其实也有很多共同点,就是会杀功臣,汉朝时候的韩信,狂妄自大,如果刘邦不同意杀韩信,借一百个胆子给吕雉,吕雉也不敢下手杀了韩信

还有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是下手杀了年大将军,这年大将军当初也是雍正的心腹,后来也是被雍正皇帝下旨处死,这韩信和年大将军,要是有朱元璋小舅子的智慧,懂得急流勇退,也许就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誩沝

誩沝

这事记载于《明史》,这个小舅子是宁妃的哥哥郭德成。对此事,一般认为郭德成有大智慧,能够直击皇帝朱元璋的心机。然而,就此事我们不能只看到郭德成的智慧,应该惊诧于赐官不做的现象,还应该透视朱元璋的暴虐嗜杀,更应该探究一下官员们何以如此惶恐,高官不做,宁愿醉乡里逍遥?

郭德成并非个例,洪武朝当官的应该都有同感

后续郭德成还有另一出好戏上演。说的是他跟皇帝姐夫喝酒,不慎醉酒,起身告退时,朱元璋讥笑他发型不好看。没想到小郭居然顺口说了句:“我也烦,恨不得剃光了。”好了,就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真真地刺痛了老朱那颗年少时备受摧残的心。酒醒后,小郭惊恐不迭,顿感难以补救,索性剃光了头诵经念佛,装疯卖傻以求避祸。此计竟然成功,最终郭德成得以善终。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叫袁凯的御史,也是因为言语不合朱元璋心意,被认为处事观点模糊,持“两可论”弄君,惹恼了老朱。袁凯深知大祸将临,于是也学郭德成,如法炮制,在家假装疯癫。朱元璋不信,派特务前去印证,袁凯竟然趴在自家篱笆边吃狗屎,还对着特务傻儿吧唧地唱歌。朱元璋这才死心,放他一马。其实袁凯鬼的很,他事先叫人用面食做成狗屎状,撒在篱笆下面,这才骗过了老朱,终以寿终。

不得不承认,郭德成和袁凯是在老朱手下工作过的官员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因为在老朱的统治后期,他大杀特杀,用功臣名将的鲜血整整把官僚阶层洗涤了一遍。

其实,死去的之所以被杀,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担心他们会对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构成威胁。因为根据切身体会,老朱总以为:那些智商高而且拥有一定权力的人,通常都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僭越心。

朱元璋的大屠杀,震撼朝野上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炮制了胡惟庸案。他宣布宰相胡惟庸权势弥天,意图谋反,杀无赦。同时还陆续把和老胡关系密切的淮西派功勋扯入此案,觉得谁像“谋逆”,就把他并入胡案中,来个斩草除根,满门抄斩。

整个胡惟庸案先后被诛杀了30000余人,其中包括朝中手握重权的22名淮西贵族,个个都是开朝的功勋级人物。

李善长曾一度位极人臣,为人也老实本分,本以为可以光荣地渡过余生,完善好自己完美的人生。不料朱元璋的杀戮悄然而至,李家及其所有亲戚家70余口全部被杀。

胡惟庸案杀的多是文官。后来,老朱又弄了个蓝玉案,又杀了20000余人,这次多是武将。

两场旷世未闻的大屠杀,朱元璋将满朝最有实力最有能力“谋逆”的文武大臣基本杀光了。

接连要杀这么多人,老朱也顾不得深思熟虑,最后连个像样的罪名都没了,清一色的“串通”、“谋逆”。

老朱知道,罗织再好听的罪名,也只是想堵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但是天下人又不是傻子,自己的杀人动机早已昭然若揭。所以老朱也就懒得费那功夫,自欺欺人了。

多达几万人的串通谋反案,未免有些骇人听闻。老朱明显在这一环节上是有意懒省事了,因为他有绝对的自信:我就这样了!看看哪个敢找茬儿?

朱元璋疯狂屠杀的原因,其实就是他时时刻刻都有一种不安全感。自己也曾直言不讳地对仁慈的太子说:“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你在我死后能够稳坐江山,永保太平。”

其实作为开国帝王,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心态,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图霸天下的征途有多艰险,只有他知道。千辛万苦打下的丰厚家业,岂容他人垂涎觊觎?

不过,经历了百战杀伐,而九死一生的朱元璋对于这份忧虑,似乎已经发展到变态的程度。早年的卑贱履历与如今的九五之尊相比,落差实在太大,使他感觉恍然隔世。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啊!岂能让他得而复失?所以,正是这种得而复失的恐惧感,才使老朱做出了近乎变态的一次次骇人行动。

说实在的,朱元璋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有其历史规律性,他的个人行为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点老朱看得很通透,否则一个人再残忍,再自私,也不可能做出这么决绝而又令人发指的举动。

一个帝国政权要想长治久安、江山永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树立无上的皇权,然后果决地、有效地消灭所有对皇权的威胁。所以,朱元璋的嗜杀,只是中国封建皇权专制政治的自我保护,是一种本能反应。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是同样嗜血的刽子手。在成功夺得皇位之后,为了确保自己皇位的安全,他不惜将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那些无辜的孩子通通杀掉,一个不留。这就叫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都似乎再正常不过了,好像就是必然的,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就连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对此事也只是一笔带过(……皆生诛,仍绝属籍)。

面对疯狂的屠杀,选择沉默竟成为常态化

虽然中国封建历史有很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有皇权神圣不可亵渎、不可随意觊觎的文化背景,但是朱元璋的嗜杀行为还是太过分了,超出了常人的理解承受能力范围。

就拿“兔死烹狗”的汉高祖刘邦来说,虽然他是皇帝界诛戮功臣的前辈楷模,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那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刘邦杀的功臣大都是确有谋反之意,甚至是已经举起了反叛的旗帜。

反观朱元璋,他的杀戮却完全是出于猜忌和揣测,而且手段残忍,“剥皮实草”什么的,无所不用其极。他仿佛超越了这个有人情冷暖的尘世,无所畏惧地干着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职业。

我们列举一下老朱所杀的人,有开国元勋、封侯战将、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州县胥吏、进士监生、经学儒士、富人地主、僧道屠沽,乃至亲侄子、亲外甥等等。

然而,面对这样疯狂的屠杀,当时的朝野上下竟一片寂静,无人敢指证皇帝的不是,默默选择逆来顺受。难道皇帝办的就没有一件冤假错案?

倒霉的就安安分分地受死,侥幸的则暗自庆幸白捡了一条命。这就是当时官员们的普遍心理。

比如,御史严德珉因病辞官,被朱元璋怀疑此人不愿为其所用,就把他流放去了广西。后来,老朱死后被赦罪释放。于是,每每提及此事,他都感慨万千,总会望北拱手,连谢圣恩。这都是先帝恩泽,免我一死啊!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发出,但不是抗议,更不可能是批评,而是善意的提醒。“皇上,咱是不是杀多了?有这必要大动肝火?吓着人了,还能有人当官?”瞅瞅,全都这味儿,小心谨慎,亦步亦趋地看脸色提建议。

结语:其实,那些沉默者和善意的提议者并不代表,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他们就是麻木的、怯懦的。相反,这恰恰说明了经历过数千年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中国人是多么的聪明,充满智慧。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为什么杀人,但是他们从不揭露皇帝的阴谋。因为他们明白,好些东西在皇权面前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味地执拗纠结,只能是徒劳耗费精力而已,弄不好还会因此激起“千层浪”,结果会更惨。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也完全认同朱元璋的逻辑思维,凭谁身居皇位,也都会行此残忍手段。所以,这时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皇帝明白一个道理:你杀我,我毫无怨言,但是这样做并不一定有利于你的统治;症结无处不在,请不要偏执于一处!这无疑是最聪明的做法,而洪武朝的先烈们就把这种聪明和智慧演绎到了极致。

moxiao

moxiao

因为这个小舅子了解朱元璋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啊。

朱元璋起兵之际,跟随的是郭子兴,而郭子兴麾下当时则有另外“二郭”,分别是郭兴和郭英,这两人是朱元璋得力干将,后来助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一步步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但明初的故事里,除了这二郭以外,还有“二郭”,那就是朱元璋后来的宁妃郭氏,以及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郭德成。

郭德成严格来讲其实属于朱元璋“大舅哥”,因为宁妃是郭德成的妹妹。当年朱元璋逐鹿天下,麾下有郭兴郭英,不过目光不能只放在着两人身上,其实他俩的郭德成也在其中,不过郭德成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庸小老百姓性格,谨慎,也没什么大志。大概是兄弟在前面开路砍人,他在后面偷摸着补刀那类人。

明朝建立,郭兴郭英都被封侯,但是郭德成却只是一个骁骑舍人,这个官职可能在大明的七品官级左右,可见郭德成其实在朱元璋崛起的路上,出的力气并不大。后来朱元璋为了表示对老郭家的恩宠,纳了郭氏为妃子,是为宁妃。

淡泊名利国舅爷,好闲好酒不好官

元末农民起义中,最后成功的朱元璋团队里几乎没有所谓的贵族门阀、世家。都是一群身份中下或者直接是社会底层的人才组成。他们跟随朱元璋建功立业,除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要的就是封官进爵,改变世代的命运。

洪武三年,这一年可谓明朝最具备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到了这一年,国家的内外部条件才算逐渐稳定,人员开始稳定,朱元璋大肆分封,从亲子们的亲王,侄子外甥们的郡王,开国文官、武将们的国公,乃至侯爵、伯爵,由上到下一律封赏。

这一年,在与陈友谅的“海战”中立下大功的郭兴被封为“巩昌侯”,而郭英虽然没在这一年封侯,但是封赏力度也不小,因为到了洪武的晚年,郭英被封为武定侯,而且不久后从辽东回来掌管禁军,地位超然,而朱元璋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封两侯,或许是为了防止外戚势力变大才如此设计。

但不管怎么说,郭山甫(郭兴四兄妹的父亲)当年的确没有看错人,不管是儿子被重用,还是女儿成为当朝妃子,郭家昌盛百年的确没有问题,不过看似每个人都有了好的归宿,却有一个人谦虚地不要封官,也不要富贵,只要求做一个平凡的“咸鱼”。

这个人就是宁妃的兄长郭德成。

郭德成这个人很有趣,每个开国功臣都急不可耐地表功领赏,但是他却是没有参与其中。开国初,郭德成得到的官职是“骁骑舍人”,这个官职在明朝的官员官员体系里虽然说说不上低,但是绝对不符合郭德成这个同样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而且还是国舅爷的身份。

若没有后来的历史,还以为是朱元璋早早便开始“过河拆桥”,但其实,这是郭德成自己不想要。

郭德成嗜酒如命,明朝建立后,对官职表示没多大兴趣,于是在封赏之时,郭德成屡屡拒绝高官职,表示喝酒就好,他与朱元璋说的是,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什么大志,也没有宏图伟望,就做个酒鬼就不错,把官给他做,反而是要杀了他。

季弟德成,性通敏,嗜酒。两兄积功至列侯,而德成止骁骑舍人。太祖以宁妃故,欲贵显之。德成辞。帝不悦。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

一开始朱元璋对郭德成这样消极的态度还是感到不开心的,因为郭德成是宁妃的哥哥,朱元璋就是捧也要把他捧得好好看看的,后来随着宁妃的劝说,郭德成自己的解释,朱元璋也释怀了,而郭德成为了让朱元璋得以释怀,提出了要是给我封官,不如给我多一点钱买酒喝吧,朱元璋这才放下心来。

所以郭德成也号称明初最佛系的国舅爷,放到人堆里,可能都平凡得认不出来。拿起了酒就是好朋友,俨然一副游戏人间的模样,可惜就是没有文人那种雅兴文采。

一切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郭德成淡泊名利,是因为他性子如此。但他这么淡化功名利禄,真的纯粹只是性子如此导致的吗?

了解朱元璋的大舅哥:干不好得死,干得好也会死,不如不干

对于郭德成的记载,关于他的性格描写是“性通敏”。

在郭德成的人生历程中,他在明朝建国初和建国后给人的感受是有差距的。建国前,郭德成很少说有什么旷工不打仗的事情,虽然没有大才之姿,可是该做的事情都还是做到了,这也说明了他的确是一个头脑清醒,不会拎不清的人。

结合他的性通敏,再来看他的“淡泊名利”,多多少少也能看出点不同来。

朱元璋虽然嘴上说着,郭德成是自己的大舅哥,而且跟着出生入死,一定要安排点像样的官做做才体面。但有一个问题是,郭兴在洪武三年被封侯,可郭英却在洪武十七年才被封侯,两兄弟有着一个间隔,最重要的是,郭兴就是在洪武十七年去世的。


作为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其实很忌惮外戚势力做大,对于郭家来讲,一个女儿做了皇妃,另外三个兄长如果还是朝廷的重臣,而且都还是武官的话,看起来是有面子,但是看皇帝是谁,如果是朱元璋,这不一定是好事。

郭德成不是蠢人,还是个聪明人,那么自然就会看出来朱元璋的骨子里是一个什么人,说朱元璋滥杀倒不至于,但是朱元璋的容人度量是真的很小。朱元璋杀的第一个重要朝臣就是洪武三年的杨宪,杨宪之死,其实可以看作是朱元璋的“钓鱼执法”,这是朱元璋软化相权的第一步骤。

对于朱元璋来讲,给你官做,如果你做不好,那么很有可能就要掉脑袋。要做得好这个官,就意味着要完全服从朱元璋指示,不能有自己的太多想法,但是也有会变通,说白点,就是要百分百按着朱元璋的心意去做。

可是如果全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那么也不是一件好事。

功高震主,这个词在洪武年是一个很敏感的词,不论是徐达还是汤和,他们最后善终,这与他们迅速蛰伏下来了有关,既没有飞扬跋扈,也没有在朝堂上拉派别,搞党争的反而是那些没有太大威胁的文官。

对于郭德成来说,要是让他成为一个功高震主的人物,那或许不可能,但是他觉得自己或许很难达到朱元璋吹毛求疵的标准,他的性格本身就是与朱元璋那种极端的原则相悖。洪武中,陆仲亨坐马车回来被朱元璋发现了就一顿好骂,可想而知,郭德成要是真的接了官了,等于是自己把自己架在火炉上烤。

因此对于郭德成来讲,当官不是最难的,拒绝朱元璋的封官才是最难的,自知之明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看得透彻,其实郭德成本来就是一个很会审时度势的一个人才,于是在后来,洪武十三年发生的胡惟庸案中,郭德成才没有受影响,胡惟庸严格来讲一直延续到了洪武二十三年,退休已久的李善长都被追责满门处死,而且郭兴也被波及,死后的爵位被削掉。

避开明初这场大案,确实是需要点“头脑”。

谨慎的国舅爷也有闯祸时:伴君如伴虎

领了一个低品官,郭德成天天喝酒。

朱元璋也很喜欢这个会做人的大舅哥,偶尔还把大舅哥叫进宫里来一同喝酒,郭德成干别的不行,这个要求自然是欣然应允。

但酒过三巡,多么理智的人都会变得模糊,朱元璋不是嗜酒如命的人,反而郭德成才是那种嗜酒如命的人,每次喝醉的肯定都是郭德成。就这样,有一次郭德成喝醉了说错话,几乎闯下大祸。

帝顾见德成发种种,笑曰:“醉风汉,发如此,非酒过耶?”德成仰首曰:“臣犹厌之,尽剃始快。”帝默然。既醒,大惧。佯狂自放,剃发、衣僧衣,唱佛不已。帝谓宁妃曰:“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风汉也。”


有一次郭德成喝醉了酒,披肩散发,很明显已经醉头上了,朱元璋打趣着郭德成说,你这头发乱糟糟的,看起来就像个酒疯子,郭德成趁着酒兴就跟着说,这头发我还想剃光它呢,那样才痛快。因为朱元璋以前就是一个剃光头的和尚,郭德成这一句话又伤到了朱元璋的自尊心了,但朱元璋当场没有发作。

后来郭德成酒醒了才反应过来,于是把头发剪光,穿上僧衣,念着佛经,以此来表示没有嘲讽之意,朱元璋才又与宁妃说,我其实就是和你哥开个玩笑,没想到他还当真了,真是个酒疯子啊。

看起来挺和谐,但事实上,如果郭德成不做这个补救,他会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不好讲,别看朱元璋看似真的是开玩笑,所谓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伴着朱元璋。

这也侧面说明了,郭德成了解的朱元璋,绝对没有朱元璋后来表现得那么大度。后来在史书上对郭德成的记载评价是,郭德成最后竟然能逃过胡惟庸案、蓝玉案的牵连,其实郭德成本来就没犯什么事,被牵连了才是奇怪的,可是史书竟然认为没被牵连才是奇迹。

着洪武朝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大度,有的人也不一定是真的淡泊名利,环境使然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勒末

勒末

朱元璋在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喜欢卸磨杀驴,要说历代功臣中最倒霉的,就是朱元璋这一朝了

朱元璋是贫苦百姓出身,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村子里的放牛娃,因为连连天灾父母皆被饿死,不得已才投身沙门混口饭吃,可是没几天,连寺庙的粮食都不够和尚们填饱肚子,幼小的朱重八只好打包行李出门流浪。

就在朱元璋流浪的时候,天下苦元久矣的百姓终于揭竿而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元战争,红巾军兴起后朱元璋投奔濠州城大帅郭子兴帐下,而后取其义女马皇后,攒下几万兵自霸一方。成为军阀的朱元璋秉承“多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先取金陵城容身,而后灭陈友谅,收张士诚,最后发兵北伐西征,浴血奋战数十年建立大明王朝


正是因为出身贫贱以及创业不易,朱元璋也是历朝历代最多疑的君主,在朱元璋当政时期的大臣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

朱元璋封小舅子大官,小舅子却跪在地上哭?听起来不合理但是却很睿智,小编以为这位小舅子很有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本事是怎样的,如果选择接下来这个位置肯定是没问题,可是到了后边肯定会出现问题,到时出问题,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可不会手下留情,因此,还不如事前把这事推了,求个安心。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AngelaL

AngelaL

人各有志,朱元璋的小舅子不想做高官也在情理之中,朱元璋在历史上算得上一个明君。

为什么朱元璋的小舅子不愿做官呢?

(1)知道君王喜怒无常,怕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做君王的做事有时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会有喜怒无常的时候,怕自己不会为官,招来朱元璋的厌恶招来杀身之祸。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宋朝的范仲淹就是因为说错话而被三次贬官,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起三落的典范。

(2)有自知之明,怕喝酒误事!

朱元璋的小舅子。说自己并非不想做官,而是才能不足,而且为人疏狂又嗜好饮酒。

万一日后饮酒误事,一定会遭到皇上的严惩,到时候性命难保!这也是他的不想做官的主要原因。

(3)朱元璋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一生!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朱元璋是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奉为吴国公。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结束语:朱元璋的小舅子辞官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是他对自己正确的评估做出的决定,所以说可以理解。

我是跛脚的猫,努力创作好作品的猫,感谢你能关注,阅读,祝您一生幸福!

lisusu0221

lisusu0221

都别抢,我来答。

这个人是朱元璋的大舅子,而不是小舅子。大舅子是指丈夫称呼自己妻子的哥哥,小舅子是指丈夫称呼妻子的弟弟。朱元璋的大舅子就是郭德成,他的妹妹被封为宁妃。

说起朱元璋和郭家的渊源,颇有一点当年刘邦的风采,刘邦当年一穷二白的时候,吕太公觉得他长得器宇轩昂,将来大有作为,就把自己的爱女吕雉嫁给了刘邦。朱元璋也是一样的,他当年还没有发迹,还是起义军中混的时候,有一天打郭家经过。

郭德成的父亲郭山甫远远看见朱元璋,他懂得一点相面之术,顿觉此人龙行虎步,相貌非凡,用他自己的话说,朱元璋将来贵不可言。又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说:“你们将来都是要封侯列爵的人。”

封侯列爵是不是真的只有郭山甫知道,总之他自己相信了。于是带着一家人跟随朱元璋,这剧情简直魔幻到编剧都不敢这么写,非但如此,郭山甫还把自己的儿女郭氏嫁给了朱元璋。

后来大明建立,郭氏果然被封为宁妃,郭山甫自己也被封为营国公,他的儿子们都被封侯。

看来这位郭山甫也是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高人,他的儿子郭德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舅子却有点显得与众不同,按理来说,郭德成早年也是跟随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人。

功劳虽然不大,但好歹有苦劳,而且又是大舅子,加官列爵肯定是少不了的事情。但是明朝建立以后,郭德成偏偏只做了一个骁骑舍人,很普通的官员,属于闲职不管事。

相比之下,他的兄弟郭兴、郭英都被封为候,按理来说他本来也应该封侯的,但这倒不是他犯了什么过错,而是他自己不愿意。

朱元璋曾找到说:“大舅子,我给你封个大官做。”

郭德成一听,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说:“多谢陛下赏识,但是我脑袋跟浆糊似的,只喜欢喝酒,不喜欢官事,您要是让我做了官,那真是害人害己。”

老朱本身就是一个很廉洁的人,一看大舅子这么识趣,心里非常高兴,一想到那些挤破脑袋想做大官的人,不免更加喜欢自己这位大舅子了。

于是两兄弟经常聚在一起喝酒,每次朱元璋喝开心了都会赏赐他很多钱财。

果不其然,都说喝酒误事,这个郭德成就出洋相了。

有一次朱元璋和他喝酒,两人都喝的很开心,郭德成更像是撒了欢的野马似的喝的那叫一个开心。喝高了难免就有点下盘不稳,跟滩烂泥似的倒在地上。

朱元璋见他这个样子,就说:“蓬头垢面,像个疯子似的。”

郭德成迷迷糊糊的摸了一把自己的头发,说:“留着这些头发甚是闹人,干脆把它剃光了才好。”

此言一出,朱元璋立马变色。原道是朱元璋早年因为迫于生计,曾经在皇觉寺当过小和尚,许多年以来朱元璋一直隐瞒这件事,所以除了身边亲近的人,谁也不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敢去揭皇帝的老底。

郭德成虽然是无心一说,但是朱元璋却觉得他是话里有话。

但是老朱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一看郭德成醉成这幅熊样,就命人把他送了回去。酒醒之后的郭德成从其他人那里得知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顿时只感到五雷轰顶,怎么办呢?

赔礼道歉?以死谢罪?

郭德成想的是头发大把大把的掉,只差个伍子胥似的一夜白头。一见这掉了满枕头的头发,郭德成急中生智,急急忙忙跑到寺庙里把自己的头发给剃光了,当起和尚,不过虽是和尚,但不过是做做样子,过了几天顶着一个铮亮的大光头去见朱元璋。

后者一看,乐了,认为郭德成是真的很讨厌那一头长发,于是顿时心结散开,不再怀疑郭德成。

还对自己的嫔妃们说郭德成是一个奇男子,这话朱元璋只评价过一个人,那就是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而郭德成因为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后来在三大案中都幸免于难,都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短处,有自知之明的缘故。

所以做人一定要拎得清自己的分量,最怕的就是德不配位。

飘蓝瑾

飘蓝瑾

这件事情说的是明朝时期的郭德成,郭德成的性格很机敏,在胡惟庸的事情发生之后,连坐被杀的人数不胜数,但是这个郭德成却幸免于难。作为明初的开国功臣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而之所以会这样,便是因为郭德成善于自保,喜欢喝酒所以干脆是不过问朝政。

郭德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三人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都是居功至伟。但是和两个哥哥不一样的是郭德成不贪图名禄,在朱元璋决定赐封他做一个大官的时候,他是连忙推辞。而他自己的借口就是自己整天就知道喝酒,而且也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还是不要耽误事情的好。当然之所以郭德成能得到朱元璋的器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郭德成是朱元璋的小舅子,宁妃便是郭德成的姐姐。

其实郭德成说自己不聪明,实际上却是聪明得很,了解朱元璋的性格,自己一生衣食无忧就满足了,没有必要去再贪图过多的财富名禄,不然贪多嚼不烂。郭德成还有一次不小心触怒了龙颜,这也体现了郭德成的机智。原来郭德成好酒,所以朱元璋也是经常把他喊来一起喝酒。就在一次郭德成喝多了之后,开始说胡话。朱元璋本是好意提醒说郭德成的头发披散,看起来疯疯癫癫。谁知道郭德成脱口而出说自己也讨厌这乱糟糟的头发,自己要去剃光头。

朱元璋以前是当过和尚的,听了这话非常不高兴,想着要整治郭德成。然而郭德成在酒醒了之后意识到了自己说错了话,为了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危,郭德成赶紧是想办法。办法就是郭德成一连几天喝酒,每一次都让自己醉醺醺的。随后再跑去了寺庙当中,剃了头当起了和尚。而等到朱元璋知道之后,心中也是疑虑全无,对这个小舅子是又爱又恨,只能说郭德成是一个奇男子。

所以郭德成靠着这种不露锋芒,韬光养晦的手段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正是郭德成这种圆滑的性格,才使得他得以善终,没有成为丢命的功臣。

[Ronald].恒

[Ronald].恒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