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小舅子封大官,小舅子为什么坚决不要?

提到的作品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作品]四书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总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儒学经典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

王国轩、张燕婴、

[作品]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ISBN:9787801123510,作者:(明)冯梦龙原著;柳戬主编

冯梦龙原着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安先森

安先森

朱元璋有个爱妃叫做郭宁妃,这妃子的老爹倒是一个奇才,名叫郭山甫,他是一个算命先生,

郭山甫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朱元璋呢?因为他看出来朱元璋有天子相,后来,他还让自己的三个儿子随朱元璋一同打仗,他们分别是郭兴、郭英和郭德成,明朝建立后,三位小舅子也是各自得到赏赐,郭兴获封巩昌侯,郭英获封武定侯。

那么郭德成呢?郭德成当时还小,没建立啥功劳,因而也就获得了骁骑舍人的职务,等于说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官,不过他妹妹毕竟是皇帝的宠妃,他的身份也是只高不低,

朱元璋封小舅子大官,小舅子跪在地上哭:只求活命能每天喝酒就行,这个故事,就是发生了郭德成身上的,朱元璋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做出如此的动作,实际上也不过是在测试郭德成。

明史》记载:太祖以宁妃故,欲贵显之。德成辞。帝不悦。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帝称善,赐酒百罂,金币称之,宠遇益厚”

朱元璋想要给郭德成一个大官当当,郭德成虽然人喜欢喝酒,但是他不傻,知道朱元璋的为人,因而连忙就谢辞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不开心,郭德成便委婉的说,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你让我做大官,我做不好了还得担责任,还不如不做,人生嘛,最重要的是个开心,你要是真的想要奖赏我,还不如给我钱,让我多活几年喝喝就行,朱元璋听后很开心,不仅赏赐了郭德成很多酒,还有很多钱。

我们都知道,混江湖的,实际上都是所谓的人情世故,伴君如伴虎,再加上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郭德成如此的做法,是非常对的,他是在保全自己罢了。

后来发生了胡惟庸案,郭家被牵连,大哥郭英虽然人死了,但是爵位还在,也给剥夺了,只有郭德成一人没有受到牵连,由此也可见他为人处事的智慧,朱元璋对他放心,他才能独善终身。

旋木

旋木

謝謝邀請,回答這个問題。明朝皇帝内弟郭德成,為人圆滑,做事聪明,喜歡喝酒,别人喝酒誤事,他喝酒明志。

他面湖涂,却有着常人無有的大智慧。明皇封他做大官,他婉言相拒。只求生存喝洒,自由自在。就足矣,別無他求。

郭成德深知“伴君如伴虎”不舍哪能得,舍去权利,得到善终。自古名利埋人坑,激流永退得善终。

肥佬黃

肥佬黃

元末大乱,群雄并起,穷小子朱元璋出乎意料的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建立了明朝。朱元璋身为一介平民,他能够建立一统江山的大业,除了自身的雄才大略外,还有就是因为在他的身边,有一群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集团。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自然要对这些功臣宿将论功行赏,只是在这些加官进爵的开国功臣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优厚待遇。比如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屡建奇功的郭德成,仅仅得到了一个骁骑舍人的普通官职。

朱元璋画像

郭德成并非功绩和身份不显赫,据《明史》记载,郭德成的两位哥哥功至列侯,他的妹妹嫁给朱元璋为宁妃,光是这一层皇室宗亲的身份,他在朝中本应担当的官位,绝对非常人难比。更何况,郭德成作战勇猛,武功娴熟,辅佐朱元璋十多年,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朱元璋见郭德成在朝中的职位并不高,一直想着给他加官进爵。有一日早朝,朱元璋就颁布了这样一道谕旨,将郭德成迁升为江阴侯,并担任成都府都督一职。

郭德成画像

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荣誉,郭德成并没有欢呼雀跃着接受,反而是跪在地上大哭,请求皇帝收回成命。郭德成哭诉着对朱元璋说道,并非他不愿意接受圣恩,只可惜他一向耽酒懒慢,如若位高禄重,必然会因为喝酒误事遭遇杀身之祸。郭德成不仅不愿意接受高官厚禄,他甚至还恳请皇帝撤去他骁骑舍人一职,他只求能过活命,每天有酒喝就行。面对郭德成的这一番说辞,朱元璋也不再将官职强加于他,此后也没有再提过为他加官进爵的事。

朱元璋剧照

对于郭德成的此种做法,只能用“聪明”二字来评价他。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那些曾经论功行赏的开国功臣,大多都因为朱元璋的猜忌多疑被大规模屠杀。一直担任小官的郭德成,如若当时接受了朱元璋的高官厚禄,他恐怕也逃不过惨遭杀戮的命运。

其实,郭德成剃光头一事,也足以体现他的聪明。据史书记载,郭德成性嗜酒,他虽然官职不大,却经常前往宫中与朱元璋一起喝酒聊天。在某一次皇帝宴会上,郭德成喝醉了,他趴在地上摘掉帽子耍酒疯,朱元璋看见郭德成有斑秃,头发掉着一块一块的,他打趣到,郭德成的头发成这样,绝对是整日喝酒喝的。

郭德成剧照

喝醉了酒的郭德成,便顺着朱元璋的话接了一句,他想将自己剩下的这点头发全部剃光,出家当一个和尚。第二日酒醒之后,郭德成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因为朱元璋曾经做过寺庙里身份地位最为低下的和尚,那是他一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在朱元璋坐上龙椅以后,他很忌讳别人在他眼前提起“光头”、“和尚”这些词。

郭德成为了表明自己并非刻意讥讽皇帝,他真的去剃了光头、穿上僧服、皈依佛门,他的这种装疯卖傻的行为,才打消了朱元璋杀他的念头。如若郭德成没有这份淡泊名利、装疯卖傻的聪明,恐怕他最后也只能落得一个惨遭屠杀的悲惨下场。

卧雪牛

卧雪牛

1357年,汤和正在驻守常州,有一次喝的酩酊大醉,想起之前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酒劲一时发作上来便埋怨道:“我现在镇守常州,如同站于木梁上。向左倾斜就是敌方,向右倾斜就上己方,主动权在我手里。”

结果这番话传到朱元璋耳中,朱元璋从此后开始记恨汤和,以致开国后论功行赏,战功赫赫的汤和竟未入六公之列。

为什么要先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尤其是伺候本来就刚愎雄猜的朱元璋。说话也好,行为也好,容不得半点过失,否则很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似汤和这般结局已经算好的了,但像他这样幸运的又有几人。

再回到正题,朱元璋封小舅子为大官,小舅子却跪在地上大哭,只求活命每天能喝酒就行。按常理来说,这些皇亲国戚攀龙附凤后,最想得到的就是权势富贵,只有嫌官小的,从来没有不愿做官?为什么朱元璋的小舅子会有如此反常的反应呢?

朱元璋的小舅子叫郭德成,岳父叫郭山甫。当时朱元璋还没发迹,郭山甫有次见到朱元璋后,就认定他是一般人。于是就让自己三个儿子跟着朱元璋干,并且执意把女儿嫁给朱元璋做妾。

郭山甫的确没看错人,郭家也因为朱元璋的崛起而变得飞黄腾达。朱元璋称帝后,郭德成的姐姐被封为宁妃深得龙宠,马皇后故去后正是由她执掌后宫。郭德成的两个哥哥,一个被封为巩昌侯,一个获封武定侯。可以说是满门显贵。

但只有郭德成,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到开元立国后,始终是个不入流的小官。是郭德成能力不行,烂泥扶不上墙吗?其实并不是。他为人聪颖,反应快,应变能力强。朱元璋也不只一次想提拔他,可每次郭德成都先叩谢皇恩,然后就推辞掉了:

臣性耽曲蘖,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

这是《明史》所载郭德成的原话,意思是说:我这个人喜欢喝酒不堪大用。你如果让我身居高位,万一我因酒误事,你必然要杀我治罪。所以官我是当不了。金钱美酒倒是可以,再多也无妨。

郭德成之所以拒绝做官,正是因为他知道官做的越大,离君王就越近,也就等于离危险更近了一步。只要有半点差池,随时会跌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不愿做官,并不是因为他傻,相反正是他大智慧的体现。洪武年间大案频发,多少高官重臣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下,就不用多说了吧。

只有远离官场,远离君王之侧,才能远离危险。所以他借用自己好酒之故,推辞了官职,以此也向朱元璋表示了自己不热衷名利,没有野心,你大可放心。

sally1

sally1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亦是历史唯一一位由南向北讨伐统一全国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为生,后又进入寺庙中当了和尚。二十五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他在位期间对各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革,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原来的家人亲属都过上了好日子,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有被他册封的人都非常开心,对他感恩戴德。只有一人拒绝了朱元璋的册封,而且还跪地大哭:只求活命能每天喝酒就行。那么此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郭德成。他的妹妹就是深受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郭德成生性机敏,特别爱喝酒,简直是嗜酒如命。

朱元璋有心想提拔郭德成做官,可却被郭德成以能力不足而拒绝了。朱元璋非常生气,以为他对自己的安排不满意。谁知郭德成说他的脑袋很迟钝,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只要每天有酒喝就很满足了。但他嗜酒如命,不能为人民做事。如果他在高位做错事,然后失去理智,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错事。听他这样说,朱元璋心里也很开心,以为他不爱权力。

此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经常一起喝酒。有一次两人一起喝酒,见天色不早了,郭德成要告退。朱元璋看他头发凌乱,笑说,你看你这样像不像个疯子?郭德成摸了摸头发,笑着说:我一直想把头上多余的头发剪掉,想留个舒服的光头。众所周知朱元璋年轻时是个和尚,他最忌讳别人提到光头。郭德成的话让他觉得他在和自己开玩笑,朱元璋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但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当场惩罚郭德成,而是让他回家了。郭德成酒醒后十分害怕朱元璋会惩罚自己,于是第二天真的上了寺庙出家去了。朱元璋听说后,以为他是真的想要出家,便也不在追究了。

朱元璋本来就生性多疑,当了皇帝后更加过分。处罚人的手段也更加残忍,心思也更加狠毒。再到后来,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许多开国功臣都因此被诛杀殆尽。就连已经去世的郭兴都因此被削除爵位,而郭德成却得以安然无恙。至此人们才明白,一直说自己生性愚钝的郭德成其实是大智若愚。

郭德成一直都知道朱元璋是个生性多疑且手段残忍的人,所以从一开始就不接受朱元璋的封官,因此在后来才得以保全自己。他并不是脑子笨,相反,他一直都活得很透彻,看事情也比别人看得更远。郭德成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高人,因为他自己的识趣, 他才能从政治斗争中逃得一命。

garfieldming

garfieldming

郭大少能活命其实没什么奇怪的。

第一,郭大少是纨绔子弟,不是骄兵悍将,也不是能臣原宿,不会威胁到朱元璋的地位,不属于朱元璋猜忌的“黑名单”人物。

第二,郭大少虽然偶尔犯忌,毕竟是朱元璋亲戚。既然不属于朱元璋猜忌“黑名单”人物,也就可以宽松处理,显示圣恩眷顾。

第三,郭大少自己识相,不要权势,懂得做小丑,朱元璋也就放过了他。朱元璋是政治家,不是精神病人,杀人必然有政治目的。郭大少不属于朱元璋想杀的目标。如果朱元璋真想杀人,找啥理由救命都没有。

cgryj

cgryj

朱元璋的后妃多,小舅子就多,题中所说的小舅子,叫郭德成。是郭宁妃的三哥。

之所以坚决不要朱元璋封他当大官,是因为他有个好二哥武定侯郭英做榜样,示范给他,如何在洪武年代活下去。

不过,都说外甥似舅舅,他们的外甥鲁荒王朱檀,却只学了个皮毛,二十岁就死了。

郭氏兄妹四人都得感谢他们的老爹,眼明心亮,知道进退的营国公,郭山甫,树立了好家风。

都是朱元璋的老岳父,豫章侯胡美就不知道进退,竟然带着自己的另一个女婿进宫探望女儿,结果被朱元璋杀死。

郭山甫可比胡美厉害多了。

也比胡美更早地发现朱元璋这个“潜力股”。

胡美是陈友谅的老部下,是在1361年,才投降的朱元璋。

人家郭山甫是在朱元璋“微”时,就把三个儿子和一个闺女都交给了朱元璋。

推算起来,甚至这时候朱元璋都还没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

因为郭英生于1335年,而他的后世子孙郭勋写的三家世典上记载,郭英是十八岁投奔的朱元璋。

恰好是郭子兴起义的年份,1353年。

郭宁妃影视化形象

大哥巩昌侯郭兴,是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尤其是鄱阳湖大战的时候,是他提议用火攻,结果大败陈友谅。

而武定侯郭英,虽然没有名列淮西二十四将,但是因为一开始宿卫朱元璋账中,救过朱元璋的命。

非常受朱元璋看重。


如果说郭兴和郭英在外征战,能够得到老爹郭山甫的耳提面命才能表现良好。

那么深居后宫,和老爹见面次数少之又少的郭宁妃,能在马皇后和李淑妃死后,统摄六宫,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就应该归功于郭山甫树立的好家风了。

朱元璋因为宠爱郭宁妃,要给只当了一个小官的郭德成封个大官,郭德成的应对,堪称完美。

这段历史记载于明史·郭兴传。

没办法,郭德成一直是个小官,不像他的两位哥哥,都是积累战功,封为列侯,有了被写列传的资格。

就连他们的老爹郭山甫,因为没啥战功,也是沾了闺女郭宁妃的光,才在郭宁妃的列传里露了一小脸。


咱们说回郭德成。

郭德成比他两个兄弟差远了,应该是没有什么战功,只做到了骁骑舍人,这样一个小官。

朱元璋因为宠爱郭宁妃,觉得该给自己小舅子封个好看,至少好听的官职,把待遇往上提提。

结果郭德成竟然拒绝了,弄得朱元璋老大不高兴,觉得他不识抬举。

郭德成赶忙“顿首”,也就是跪下说明理由:

大意是,我的水平也就那么回事,您要是提拔我,那么官位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我的能力不行啊,

到时候办错了事,您是杀我呢,还是杀我呢?“人生贵在适意”,我也就好个钱,好个酒而已,其他的真没什么想法。

嚯,老朱听了这高兴啊。马上就给了郭德成一百坛酒,并好多银两。

郭德成影视化形象

本来这事挺好的了,可是没想到,郭德成差点就毁在这酒上。

有一次,这位小舅子在御花园陪着朱元璋喝酒,喝多了,把帽子摘了。

这已经算君前失仪了,但老朱没在乎,估计也是喝高兴了,就笑话小舅子是个“醉风汉”,头发跟一堆乱草似的。

郭德成是真喝高了,忘了朱元璋的忌讳,脱口而出:就这头发,我都讨厌,早就想把它剃光了。

明史》载:

帝默然

朱元璋不说话了,为啥,因为朱元璋早年间当过和尚!

他连大臣上的奏章,贺岁诗里出现“光”,“秃”,“贼”,“薙”这样的谐音都会大怒杀人,郭德成说这话,岂不是“当着和尚骂贼秃”吗?

不过,好歹郭德成有两个列侯的哥哥,一个国公的爹,一个宁妃的妹妹,又说的是酒话,朱元璋没有当场处罚他。

但是,酒醒之后的郭德成“大惧”!

也不知道是他家谁给他出的主意,还是他自己琢磨的,这位朱元璋的小舅子,真的把自己的头发剃光了!不仅剃光了头发,还穿起了僧衣;不仅穿起了僧衣,还念起了佛号!

朱元璋乐呵呵地对郭宁妃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你哥哥说着玩的,没想到还真把头发剃了,这家伙,还真是个“风汉”!

其实朱元璋这么精明的人,能不知道他小舅子是在这里装疯卖傻吗!

但是,这个事,你得圆过去!

怎么圆,就得看个人的本事了!

你得给朱元璋一个不杀你的理由啊!要不朱元璋怎么解释被他以同样原因杀掉的人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武定侯郭英那知道进退的本事,比他弟弟郭德成要厉害多了!

武定侯郭英一直活到永乐元年,这得益于他不居功,不自傲,深明存身保命之道。

这比他弟弟郭德成可难得多了。

因为他是有功之臣啊,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战将,归根结底说,是有能力威胁到朱元璋帝位的人!

那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比如,郭英在鄱阳湖之战中,作战勇猛,烧了“伪寇”蒋知院的战船,陈友谅中流箭而死。

战后,有人认为应该给郭英记功。

朱元璋问郭英战绩如何。

郭英的回答很“给力”:

天威神筭(同算),臣何力焉!-------------三世家典·明·郭勋

那意思就是说,这都是陛下您天威神算,我哪有什么功劳!

这话说得,明知道就是场面话,可是人家真立了战功啊,还这么谦虚,这就难得了。

更何况,咱们前面说了,郭英还救过朱元璋一命。

那是征战武昌的时候,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的手下大将陈同佥,武艺高强,直接闯入了朱元璋的中军大帐!

情急之下,朱元璋大喊:郭四为我杀贼!

郭四是谁?就是武定侯郭英是也!

只见:

英持枪跃马,奋臂一呼,应声陨坠!

可以想象,陈同佥于千军万马中冲杀而来,竟然不是郭英一合之将!

怪不得朱元璋把自己的战袍脱下来,给郭英穿上:唐朝的尉迟敬德也比不过郭英!

就是这样一位战将,跟随徐达和常遇春等人,南征北讨,

曾经两次打败过朱元璋最欣赏的元朝战将王保保。

当真是伤痕累累,战功赫赫!

但是,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朱元璋让他退休,他毫不犹豫就回了家。

结果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执掌禁军,信任不减!

即使朱元璋这么信任他,他仍旧谨守臣子本分。

又一次,朱元璋在便殿召见他,赐他坐下。

但是,只要是有臣子来汇报工作,郭英立刻站起来回避。

朱元璋赶紧说:

卿第坐,朕自理事,不汝关也!

“不汝关”,就是个倒装句,就是不关汝的意思。和你无关,你坐你的!

所以,郭英能够在动荡的洪武末年,一直荣宠不衰,

这真的是给郭德成做了一个好榜样!

郭氏一家,能够平安度过洪武末年,确实是好家风所至。

可能熟悉明史的朋友会说,郭兴的爵位,不是事涉胡惟庸党案,已经除爵了吗?

怎么能说他们一家子平安度过洪武末年了呢?

须知,郭兴是死于洪武十七年,而胡惟庸案除爵,是发生在洪武二十三年。

我个人认为,朱元璋是出于平衡的目的,才给郭兴除爵的。

保留郭英一人的爵位,保留郭氏一脉,已经算是很好的结局了。

据明史·郭兴传记载:

后党事起,坐死者相属,德成竟得免!

也就是说,在“胡惟庸党案”中,只有郭兴爵位被除,老郭家其他人都没有受到影响。

这在明初的功勋世家中,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所以,朱元璋给小舅子郭德成封大官,小舅子坚决不要,实在是明智的保命之举!

只是,这样的好家风,没传给郭宁妃所生的鲁荒王朱檀。

这位鲁荒王,只学了个皮毛,在封地兖州,迷上了“金丹”,二十岁就死了。

Lily

Lily

因为他不仅有自知之明,身后还有“高人”指点。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明朝,这是他当初完全不敢想象的。

当年那个穷小子,只是想吃顿饱饭罢了,结果如今却成了九五至尊,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一个朝代。

但凡当了皇帝,都有两件大事要做。一件是大封功臣,于是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大将们,个个加官进爵,比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

另一件则是充实后宫了,无论朱元璋愿不愿意,他都纳了一群妃子,于是朱元璋的一下子就多了很多小舅子。

以朱元璋的性格,仅仅因为这些人是自己的小舅子,就给他封大官,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却有那么一个特例,让朱元璋想给他封个大官,更让人意外的是,此人却拒绝了朱元璋的好意。

此人便是朱元璋的宁妃之弟,郭德成。

郭德成有何德何能,为何朱元璋要封他做大官?

郭德成此人本事还是有些的,他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多少也立了一些功劳,不过并没有什么大功。

所以当朱元璋称帝后,只封了他一个骁骑舍人,这官职一听就知道不是什么大官。

虽然他本身功劳不大,不过没关系,他的父亲和兄长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郭德成的父亲郭山甫。这可是个奇人,他擅长给人看相,据说当他看到朱元璋的时候,就知道这人将来必成大事。

这郭山甫也是豪迈,直接把全部身家都压到朱元璋身上了,不仅让几个儿子都为朱元璋效力,还让自己的女儿侍奉在朱元璋左右。

而郭德成的兄长郭兴和郭英,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郭兴,如果没有他,朱元璋能不能称霸天下都难说。

于是,等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老郭家的好日子便来了。郭山甫被封国公,而郭兴和郭英都先后封侯,就连郭山甫的女儿郭宁莲都被封为妃子。

结果,老郭家就剩郭德成一人,因为没有大功,只做了区区骁骑舍人。

朱元璋一看,这不合适吧,你的父亲、兄长、姐姐都得了富贵,就你一人做个小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很刻薄寡恩呢。

不过这事解决起来也简单,朱元璋找来郭德成,直接问他想不想做大官。

一般人都会一边说愿意,一边赶紧磕头谢恩。

谁知,郭德成一听这事,赶紧推辞。

他说自己这人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容易误事。万一哪天因为喝酒误了大事,朱元璋肯定要杀了自己,所以与其封他做大官,不如多给些美酒和金银财宝。

对于郭德成不按套路出牌,朱元璋却很满意,毕竟不是谁的能够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于是就满足他的愿望,赏赐了大量美酒和金银。

郭德成为何不愿做大官?

其实郭德成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为了保住小命。

虽然我们现在一个个都知道,朱元璋杀功臣杀得很厉害,但是我们这只是马后炮罢了,在当时可没几个人看得出来这点。

当然,郭德成是不可能看透这些的,他的背后必然有“高人”指点。

我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郭德成不具备看透这些的才智。

我们看看他当时怎么和朱元璋说的,他直接说朱元璋将来会因为自己犯错杀了自己。但凡有点情商的人都不会这么说话。

你可以想象一下,有大老板说要好好提拔你,你却直接说对方在给你挖坑,甚至要杀了你,这合适吗?就算你心里这么想,也不能这么说呀,这么说话妥妥的得罪人。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郭德成和朱元璋一起吃饭,结果郭德成喝酒喝多了,开始胡言乱语。

朱元璋说郭德成的头发太散乱了,郭德成表示赞同,认为把头发剃光了才好。

当时朱元璋脸色就变了,他之前出家当过一段时间和尚。当上皇帝后,最忌讳别人提光头、和尚之类的事情了。

要不是看在郭德成确实喝多了,加上老郭家对他有大功,估计当场就要把郭德成给宰了。

后来郭德成真的剃了光头,穿上了袈裟,朱元璋才消了气。

如果郭德成真的心里有数的话,怎么敢在和朱元璋喝酒的时候喝醉呢?

想象一下,你和领导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你敢喝醉吗?万一说错话得罪了领导怎么办?

由此可见,郭德成是个没什么心计的人,他说的都是大实话罢了,估计剃光头也是那位“高人”教他的。

其次,郭德成两个兄长都选择明哲保身。

先说说郭兴,前面说了,他被封侯。

但是实际上,以他的功绩,足以封国公的。之所以只是封侯,是因为他违反了军纪。

仅仅因为这样,国公之位就这么没了,实在是可疑。要知道,他这种屡立战功的武将,不可能不熟悉军纪,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故意犯错的。

毕竟他爹已经是国公,一门两国公,太显眼了。

再来看郭英。他这人做事非常谨慎,谨慎到了什么程度呢?

当时很多王公大臣都在大肆置办土地和房产,唯独郭英没这么做。

朱元璋和好奇,便问他为何如此。郭英回答道:我本来只是个平民百姓,幸亏得到皇上器重,才有机会建功立业,我现在已经封侯了,不能太贪心。

朱元璋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

这两兄弟的行为,都透露了一点:老郭家在尽量避免功高盖主,被秋后算账。

既然两个兄长对此都心中有数,那么,郭德成必然也有人指点。

这个“高人”到底是谁?

我觉得,这个“高人”最有可能是郭德成的父亲,那个做了国公的郭山甫。

古代那些会看面相的奇人异士,多半是有广博的知识和大智慧的。

郭山甫既然敢把全部身家都押到朱元璋身上,必然已经考虑过老郭家的结局。

如果朱元璋真的得到了天下,他们这些功臣的下场,看看刘邦和赵匡胤的做法,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他反正年岁已高,即使位高权重,也威胁不到朱元璋的,关键是自己的几个儿子。

因此,郭兴和郭英在他的指点下,才会在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那么的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

虽然郭德成没做大官,但是肯定也得到了父亲的教诲。

他这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本事没多少,又特别贪杯,迟早会喝酒误事,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在朱元璋表示要给他升官的时候,直接就实话实说了。

总结

朱元璋清算功臣其实并不奇怪,这基本是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必做的事情,差别只在于采取的手段和清算的程度了。

可惜明朝的这些功臣们,大多心里一点数都没有,这才有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郭德成此人,反而因为功劳不大,又有自知之明,再加上其老爹的指点,可以说是开国功臣里过得最悠哉的一个了。

相比之下,虽然他的两个哥哥都封侯了,但是那可是拿命换来的,大仗硬仗打了不少,到头来还是活得战战兢兢,远不如郭德成过的潇洒。

所以说,人有时候不要那么贪心,知足常乐。这样不仅少了很多烦恼,也会少了不少麻烦。

anna1982pang

anna1982pang

这个问题乍一看,好像是个野史故事,我赶紧去翻了翻书,发现居然是正史,主人公叫郭德成,故事出自明史﹒郭兴传中,可见此事非虚。

为什么郭德成的事迹会出现在郭兴的传记中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郭兴。郭兴明初名将,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立下了很多功劳。朱元璋建国称帝后,大封功臣,郭兴被封为巩昌侯。

郭兴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妹妹郭郭宁莲嫁给了朱元璋,被封为宁妃,颇受宠爱,马皇后死后曾统率管理过后宫。二弟郭英,和郭兴一样是早期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之一,后来因战功被封为武定侯。看过《明英烈》的朋友,相对对这哥俩都很熟悉了。

郭兴还有一个三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郭德成。郭德成同样也很早就跟随了朱元璋了,只是没有立下什么大功,所以最后只封了个骁骑舍人的官职。这基本就是个闲职,品秩也不高,但郭德成并不以为意。

因为郭德成对做官没有兴趣,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喝酒,做了这个闲职,没有具体工作需要做,郭德成反而乐得天天喝酒作乐,反正有两个封侯的哥哥、一个封妃的妹妹,自己是皇帝的小舅子,谁也不敢不敬他三分。

但朱元璋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打算升他的官,“太祖以宁妃故,欲贵显之。”于是,朱元璋找来郭德成,对他说,自己要封他做大官,意不意外?惊不惊喜?然后朱元璋就等着郭德成满脸欢喜的磕头谢恩了。

可是没想到,郭德成居然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拒绝了。

朱元璋这马上就不高兴了,郭德成肯定也看出来了,于是赶紧跪下来说道,“我这个人庸庸碌碌,没什么本事,您要是封我做大官,必然给我权力,让我管事,如果我做不好,您到时候就得杀我。人生在世,快乐最重要,只要有钱拿、有美酒喝,别的事情我都没有兴趣。”

朱元璋哈哈大笑,赐给郭德成一百坛美酒,有赏赐了很多金银,这是就这么过去了。

你要是说郭德成政治智慧有多高,我是不信的,否则也不可能一生碌碌无为,但当时郭家已经有两人封侯,一女被封为皇妃,如果郭德成再做了大官,恐怕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坏事。将来难免会被其他同僚忌恨,或者直接受到朱元璋的猜忌,一旦有风吹草动,很有可能就会招致灭门之祸。

与此相似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卫青、霍去病,再加上卫青的三个儿子,卫氏“一门五侯”,而且还有一个当皇后的卫子夫,可谓荣耀至极。但最后的结果呢?卫子夫自缢而死,卫青被猜忌而不敢过问政事,霍去病英年早逝。

所以,郭家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太过显耀并非好事,所以肯定早就定下了家族发展策略,那就是绝不让郭德成再做大官。为了家族,郭德成也不得不牺牲个人的利益,谁让他争不过那两个哥哥呢?

因此,当朱元璋要升郭德成官的时候,他想也不想就拒绝了,因为这是他之前就想好的策略,不用再细加考虑,省略了内心挣扎的过程。回答的速度太快,这才让朱元璋觉得诧异。


事实上,郭德成并不是一个心思缜密、十分聪慧的人。史料中还记载了他一件事情,可以证明这一点。

因为郭德成好喝酒,所以朱元璋有时候就找他来,喝酒聊天。有一次,郭德成不小心喝大了,酒后失态,倒在地上,帽子都掉了,披头散发,朱元璋笑着骂道,“醉风汉,(头)发如此,非酒过耶?”

郭德成仗着酒劲,回答道,“我也很讨厌这头头发,恨不得全部剃光了才痛快。”

朱元璋当时就不高兴了,没有接话。

等郭德成酒醒之后,心中大惧,因为朱元璋以前当过和尚,要过饭,所以当了皇帝以后,非常忌讳别人说起和尚、光头这样的字眼,郭德成说要剃光头发,岂不是取笑朱元璋?这还了得,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啊。

郭德成思来想去,不知如何才好,要命的是,这事还不能去跟朱元璋解释,否则就是越描越黑。无奈之下,郭德成只好真的剃光了头发,穿上了僧衣,每天吃斋念佛,当起了假和尚。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心中释然,对宁妃说道,“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风汉也。”意思就是,我原来以为你哥哥是开玩笑的,想不到真的当起了和尚,还真是个疯汉啊。

后来胡惟庸党案事发,朝中很多大臣被牵连进去,郭德成也受到了牵连,不过因为此事,朱元璋觉得郭德成不过就是个爱喝酒的疯汉,居然因此放过了他。

关于郭德成,还有一个小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中。书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叫郭德成入宫,临走拿了两锭黄金给他,说,“偷偷拿回家,不要给别人看到。”郭德成欢天喜地接了过来,藏在了靴子里。但在出宫门的时候,郭德成装作跌了一跤,靴子掉落,露出了黄金。太监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笑道,“那是我赐给他的。”

后来有人问郭德成这事,郭德成解释道,“皇宫防卫严密,我偷偷藏了金子出来,岂不是偷窃吗?何况,我妹妹在宫中为妃,我经常出入宫中,怎么知道这不是皇帝试探我呢?”众人乃服。

综上所述,郭德成虽无大智慧,却也有小聪明,他聪明在看清了政局时事,坚决拒绝了朱元璋的封赏,还聪明在弄清了自己的定位,说错了话,立刻补救,不因自己是皇帝的小舅子就心存侥幸,这才得以善终。

Kc_0923

Kc_0923

对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信很多人都都比较清楚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在他统治时期直接间接遭殃的人,数量之多堪称为骇人听闻。

如果是我们碰到朱元璋,估计都会对他忌惮万分,而朱元璋的小舅子郭德成,既没有穿越时空,又没有知晓天命的本事,相信很多人想要了解,他怎么会这么忌惮朱元璋呢?

在十月看来,郭德成这么做的原因,估计就是在小明王那一战,看清楚了自己这个姐夫真正的为人。

在其他的人看来,郭家的另外两兄弟,朝气蓬勃准备在朝堂上面积极发展,原本最有希望的郭德成却堕落下去,开始贪图享乐起来!

后来天下平稳之后,朱元璋就想要对这些臣子论功行赏,看着其他臣子在朝堂上面的春风得意,郭德成继续躲在一边装透明人。

朱元璋念及郎舅之情,三番五次要给他加官进爵,郭德成都是笑着婉拒,后来朱元璋强硬地对他表示自己要奖励他,你有什么条件尽管说。

郭德成却是声泪俱下的说道:“微臣这辈子就喜欢喝酒,可是微臣的酒量很浅,要是酒喝多了误了皇上的大事,岂不是让皇上您左右为难吗?”

说道此处,很多臣子都偷偷地看了看朱元璋的神情,只听郭德成顿了顿,接着说道:“皇上!那个美酒倒是可以多多益善,其它的麻烦事还是算了吧!”

就这样,在其他大臣议论纷纷当中,郭德成如愿以偿的被封为骁骑舍人,虽然他在官员体系当中等同闲人,但是该有的俸禄跟赏赐都样样不缺。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其他的同僚都在官场上面奋斗着,只有郭德成在自己的府内嗜酒如命。

那些人在官场上的春风得意,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很快开始变得胆战心惊起来,他们的胆战心惊可阻挡不了老朱的决心。

他们到了这个时候,才想起来郭德成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只是他们已经被荣华富贵遮盖住了眼睛,如今已经被绑在战车上面进退不得。

总结

郭德成最后也是被逼的遁入空门,不过好在他跟他的家人保住了宝贵的生命,舍弃这些年的权势,从而让自己避免留在朱元璋心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我是@十月谈历史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可以看我更多作品,和我一起分享历史上的精彩事件!

cocodrilo1407

cocodrilo1407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一时间群雄并起,争霸天下,最终获得胜利的 人不是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也不是占据富庶江南的张士诚,反而是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曾经连口饭都混不上朱元璋, 如今却成了掌管天下的皇帝,令人啧啧称奇。

不愿提及的过往

朱元璋做了皇帝,再不是当年饿得要死的放牛娃了,曾经的那段历史也并不光彩,他肯定不愿意有人再提起,寒酸的出身,“布衣皇帝”的“美名”,朱元璋其实一点也不喜欢,但是他有什么办法呢,事实就是如此,没办法改变。

或许穷困潦倒的朱重八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至高无上的朱元璋皇帝却不一样。他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他身边的那些个文人谋臣却对此深有研究,朱元璋身为放牛娃的事实自然不能改写,毕竟朝中很多开国功臣都知道他的底细,但是家谱却能改变,经过明朝文官的粉饰之后,朱元璋再也不是连名字都不会起的家庭出身,他的祖上一直给追溯到了朱熹,他们老朱家一下子显得书香扑鼻起来。

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朱元璋对此极为满意,他简直太喜欢朱熹这位“老祖宗”了,甚至科举考试都要靠朱熹所作的《四书》。相反,他最讨厌别人叫他朱重八,更不许别人提及当年放牛时期的时期。即便是不可避免地提及,那也要修饰一番,比如他小时候偷吃地主家的牛,将牛尾巴插在了石头缝里糊弄地主,最终他才是赢家。然而实际呢?指不定被地主打成什么样呢。

相对于放牛娃,当乞丐的“黑历史”他更反感了,尽管许多人都说朱元璋当乞丐期间,对民间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在后来取得天下。这种说法虽然看似美好,恐怕朱元璋自己都不愿意相信,一个吃不上饭的乞丐,朝不保夕,每天看人家的脸色讨生活,温饱尚且无法满足,哪里来的闲心去观察别人的疾苦呢?

在朱元璋不愿提及的过往中,他最不爱提及的便是自己做和尚的事情,因为和尚这个职业看似高贵,但是在当时可不是什么讨好的职业,当时的盛行的佛教是藏传佛教,他的这个和尚真是一点光也借不上,而且他在寺庙里只是一个最低等的小和尚,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每天的工作无非是砍柴、打水、做饭、收拾卫生,为大和尚们端茶、倒水、揉肩捏背或者给人家洗脚。如果服侍得不到位,没准经常被人家打骂伺候,这样的丢脸的时候,如今的朱元璋当然不愿意提及了。

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酒后的嬉笑话也危险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自然没人敢再提那些前尘往事,但是当年朱元璋和濠州兄弟们一起打天下的时候,大伙儿难保不会拿这些事情和朱元璋开玩笑,乱世的打打杀杀本来就辛苦乏味,大家刀尖上讨生活,今天活着明天不一定有命在,一群好兄弟在一起,这样互相说对方以前的事情来打趣也是在所难免。好在,这群兄弟也都了解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不再说这些陈年往事了。

但是有人他就不开眼啊,比如嗜酒如命的郭德成。郭德成也是濠州人,是最早一批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濠州兄弟,他的哥哥郭兴开国后极为显贵,他的妹妹嫁给了朱元璋,当了宁妃,郭德成自然而然就成了皇亲国戚了,再加上他们哥俩功劳很大,开国后郭德成也经常与朱元璋一起饮酒聊天。

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也向往以前的和兄弟们一起的生活,他可以向往,但是其他人却不能当真,一旦真的和他无拘无束起来,那恐怕就要遭殃,哪怕徐达和汤和也不行。郭德成自然了解他的这位“上位”的秉性,一起喝酒的时候也会谨慎小心,但是郭德成他嗜酒如命,见了美酒就控制不住自己,和朱元璋一起饮酒,还是没能控制好自己,很快喝醉了,躺地上打起滚来,帽子都滚掉了。朱元璋看到之后哈哈大笑,指着郭德成的头说,看你的头发都快掉没了,少喝点酒吧。郭德成一听,随口说道,头发少算什么,我恨不得直接剃光了。朱元璋一听,变了脸色,郭德成这句话啥意思?讽刺我当过和尚吗?

帝顾见德成发种种,笑曰:“醉风汉,发如此,非酒过耶?

郭德成第二天醒酒之后,将自己昨天与朱元璋饮酒时的每一句话都过一遍,这才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于是,他当天就去了寺庙,剃光了头发,真的出家做了和尚。朱元璋听说以后,与宁妃说,本以为郭德成开玩笑,没想到他真的想去做和尚,这才解了心疑。

高明的“疯汉子”

后来,蓝玉案发,郭德成虽然受到了牵连,但是却留住了自己的性命。直到此时,再回想郭德成所作的一切,才觉得这个人真的很高明。

开国之初,郭德成只是一个小官,朱元璋认可他们兄弟几人的功劳,又因为有宁妃这层关系,想要封他做一个大官,但是郭德成却婉言拒绝了,说自己能力差,会有负皇恩,说什么也不接受,还跪在地上对朱元璋说:“只求有命能每天喝酒就行”,这样没出息的话说出来,尽管当时惹得朱元璋很不高兴,但是对比起日后丢掉性命来说,此事做的却再正确不过,拒绝高官厚禄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在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的,还真没有几人。

太祖以宁妃故,欲贵显之。德成辞。帝不悦。

还有一次,郭德成进宫面见皇帝,朱元璋给了他一些金子,让他偷偷拿回去,不要四处声张。郭德成在离开的时候,却假装喝醉酒,将藏在靴子里的金子故意露出来让负责掌管门禁的阍人看到,上报朱元璋后,得知是上位所赏,这才算了解此事。事后有人问郭德成为什么这样做,他机敏地说道,秘而不宣,岂不是偷吗?万一是上位的试探怎么办呢?

尝入禁内,上以黄金二锭置其袖,曰:“第归勿宣。”德成敬诺。

由此可见,郭德成虽然有大功在身但是却不居功自傲,嗜酒如命却比谁都要清醒,他最终能保全自己,看似运气,却绝非偶然啊!

文/野史日记

参考文献:《明史》《智囊全集

Rain_珂

Rain_珂

朱元璋从一放牛娃,一跃而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真是一种传奇。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位很得宠的马皇后,但他还有一位很得宠的贵妃,就是郭宁妃,马皇后死后,她就相当于皇后了。

宁妃有三个哥哥,大哥郭兴、二哥郭英、三哥郭德成。宁妃的父亲叫郭山甫,是朱元璋还是小兵时候的救命恩人,她的大哥和二哥都英武有才,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有功勋,而三哥郭德才是平庸之辈,没有什么贡献,但他很善于谋身之道。

据《明史》记在,朱元璋曾经想让他担任朝中都督一职,郭德成连忙跪在地上推辞,并且还哭着谢罪说:我不想做官,只求活命每天喝酒就行。朱元璋看其是小舅子,多少有点战功,就赐给他三万亩田地,和一百坛美酒,他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

有一天,朱元璋要郭德成陪他喝酒,郭德成喝醉了,衣冠不整,头发凌乱,朱元璋见其透头厉害,就劝其少喝酒,保护身体和头发。郭德成竟说:“我也最烦这乱糟糟的头发,剃成光头最好。”他闯大祸了,因为朱元璋以前当过和尚,最恨别人在他面前提“光头”二字。郭德成酒醒后很害怕,他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凶狠之人,为了避难,他就去寺庙剃光头当和尚了。

后来,朱元璋为后代顺利继位扫除障碍,举起屠刀,将那些开国功臣几乎斩杀干净,牵连人数众多,郭德成也被牵进蓝玉案中,而朱元璋认为他每天只知道喝酒,不思进取,又没当什么大官,于是就放过了他,郭德成也因而保住了性命。而他的哥哥郭兴却在这次清算中被削除了爵位。

郭德成能够得到善终,主要在于他能够看透官场,只求每天萧洒喝酒,欢乐度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很熟悉朱元璋的脾气秉性,跟着他做官,不会有好结果。从这一点来看,郭德成也是一位智商很高的人。

Miss.Rabbi

Miss.Rabbi

这是个聪明的小舅子人得有自知之明啊,朱元璋这小舅子,也知道自己不适合当官,肯定也是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人都是同甘苦容易,共富贵就难了,朱元璋坐上了皇位,那身份和以前不一样了,掌握着生杀大权,这朱元璋小舅子聪明,知道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不当官,朱元璋也不会亏待他,还落得个逍遥自在,还能一生平安

朱元璋这小舅子,不贪恋权势,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看看朱元璋后来,杀戮那些曾经和他一是打天下的功臣,豪不手软,就证明朱元璋小舅子选择是对的,朱元璋的女婿,因为触犯大明朝的律法,都被拉出去砍了头,这朱元璋是个不徇私情的皇帝

朱元璋小舅子聪明,才能喝酒吃肉,逍遥一生如果朱元璋小舅子,掺和政治,很可能也不会得到善终,历史上的皇帝,其实也有很多共同点,就是会杀功臣,汉朝时候的韩信,狂妄自大,如果刘邦不同意杀韩信,借一百个胆子给吕雉,吕雉也不敢下手杀了韩信

还有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是下手杀了年大将军,这年大将军当初也是雍正的心腹,后来也是被雍正皇帝下旨处死,这韩信和年大将军,要是有朱元璋小舅子的智慧,懂得急流勇退,也许就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誩沝

誩沝

这事记载于《明史》,这个小舅子是宁妃的哥哥郭德成。对此事,一般认为郭德成有大智慧,能够直击皇帝朱元璋的心机。然而,就此事我们不能只看到郭德成的智慧,应该惊诧于赐官不做的现象,还应该透视朱元璋的暴虐嗜杀,更应该探究一下官员们何以如此惶恐,高官不做,宁愿醉乡里逍遥?

郭德成并非个例,洪武朝当官的应该都有同感

后续郭德成还有另一出好戏上演。说的是他跟皇帝姐夫喝酒,不慎醉酒,起身告退时,朱元璋讥笑他发型不好看。没想到小郭居然顺口说了句:“我也烦,恨不得剃光了。”好了,就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真真地刺痛了老朱那颗年少时备受摧残的心。酒醒后,小郭惊恐不迭,顿感难以补救,索性剃光了头诵经念佛,装疯卖傻以求避祸。此计竟然成功,最终郭德成得以善终。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叫袁凯的御史,也是因为言语不合朱元璋心意,被认为处事观点模糊,持“两可论”弄君,惹恼了老朱。袁凯深知大祸将临,于是也学郭德成,如法炮制,在家假装疯癫。朱元璋不信,派特务前去印证,袁凯竟然趴在自家篱笆边吃狗屎,还对着特务傻儿吧唧地唱歌。朱元璋这才死心,放他一马。其实袁凯鬼的很,他事先叫人用面食做成狗屎状,撒在篱笆下面,这才骗过了老朱,终以寿终。

不得不承认,郭德成和袁凯是在老朱手下工作过的官员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因为在老朱的统治后期,他大杀特杀,用功臣名将的鲜血整整把官僚阶层洗涤了一遍。

其实,死去的之所以被杀,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担心他们会对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构成威胁。因为根据切身体会,老朱总以为:那些智商高而且拥有一定权力的人,通常都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僭越心。

朱元璋的大屠杀,震撼朝野上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炮制了胡惟庸案。他宣布宰相胡惟庸权势弥天,意图谋反,杀无赦。同时还陆续把和老胡关系密切的淮西派功勋扯入此案,觉得谁像“谋逆”,就把他并入胡案中,来个斩草除根,满门抄斩。

整个胡惟庸案先后被诛杀了30000余人,其中包括朝中手握重权的22名淮西贵族,个个都是开朝的功勋级人物。

李善长曾一度位极人臣,为人也老实本分,本以为可以光荣地渡过余生,完善好自己完美的人生。不料朱元璋的杀戮悄然而至,李家及其所有亲戚家70余口全部被杀。

胡惟庸案杀的多是文官。后来,老朱又弄了个蓝玉案,又杀了20000余人,这次多是武将。

两场旷世未闻的大屠杀,朱元璋将满朝最有实力最有能力“谋逆”的文武大臣基本杀光了。

接连要杀这么多人,老朱也顾不得深思熟虑,最后连个像样的罪名都没了,清一色的“串通”、“谋逆”。

老朱知道,罗织再好听的罪名,也只是想堵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但是天下人又不是傻子,自己的杀人动机早已昭然若揭。所以老朱也就懒得费那功夫,自欺欺人了。

多达几万人的串通谋反案,未免有些骇人听闻。老朱明显在这一环节上是有意懒省事了,因为他有绝对的自信:我就这样了!看看哪个敢找茬儿?

朱元璋疯狂屠杀的原因,其实就是他时时刻刻都有一种不安全感。自己也曾直言不讳地对仁慈的太子说:“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你在我死后能够稳坐江山,永保太平。”

其实作为开国帝王,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心态,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图霸天下的征途有多艰险,只有他知道。千辛万苦打下的丰厚家业,岂容他人垂涎觊觎?

不过,经历了百战杀伐,而九死一生的朱元璋对于这份忧虑,似乎已经发展到变态的程度。早年的卑贱履历与如今的九五之尊相比,落差实在太大,使他感觉恍然隔世。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啊!岂能让他得而复失?所以,正是这种得而复失的恐惧感,才使老朱做出了近乎变态的一次次骇人行动。

说实在的,朱元璋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有其历史规律性,他的个人行为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点老朱看得很通透,否则一个人再残忍,再自私,也不可能做出这么决绝而又令人发指的举动。

一个帝国政权要想长治久安、江山永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树立无上的皇权,然后果决地、有效地消灭所有对皇权的威胁。所以,朱元璋的嗜杀,只是中国封建皇权专制政治的自我保护,是一种本能反应。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是同样嗜血的刽子手。在成功夺得皇位之后,为了确保自己皇位的安全,他不惜将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那些无辜的孩子通通杀掉,一个不留。这就叫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都似乎再正常不过了,好像就是必然的,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就连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对此事也只是一笔带过(……皆生诛,仍绝属籍)。

面对疯狂的屠杀,选择沉默竟成为常态化

虽然中国封建历史有很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有皇权神圣不可亵渎、不可随意觊觎的文化背景,但是朱元璋的嗜杀行为还是太过分了,超出了常人的理解承受能力范围。

就拿“兔死烹狗”的汉高祖刘邦来说,虽然他是皇帝界诛戮功臣的前辈楷模,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那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刘邦杀的功臣大都是确有谋反之意,甚至是已经举起了反叛的旗帜。

反观朱元璋,他的杀戮却完全是出于猜忌和揣测,而且手段残忍,“剥皮实草”什么的,无所不用其极。他仿佛超越了这个有人情冷暖的尘世,无所畏惧地干着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职业。

我们列举一下老朱所杀的人,有开国元勋、封侯战将、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州县胥吏、进士监生、经学儒士、富人地主、僧道屠沽,乃至亲侄子、亲外甥等等。

然而,面对这样疯狂的屠杀,当时的朝野上下竟一片寂静,无人敢指证皇帝的不是,默默选择逆来顺受。难道皇帝办的就没有一件冤假错案?

倒霉的就安安分分地受死,侥幸的则暗自庆幸白捡了一条命。这就是当时官员们的普遍心理。

比如,御史严德珉因病辞官,被朱元璋怀疑此人不愿为其所用,就把他流放去了广西。后来,老朱死后被赦罪释放。于是,每每提及此事,他都感慨万千,总会望北拱手,连谢圣恩。这都是先帝恩泽,免我一死啊!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发出,但不是抗议,更不可能是批评,而是善意的提醒。“皇上,咱是不是杀多了?有这必要大动肝火?吓着人了,还能有人当官?”瞅瞅,全都这味儿,小心谨慎,亦步亦趋地看脸色提建议。

结语:其实,那些沉默者和善意的提议者并不代表,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他们就是麻木的、怯懦的。相反,这恰恰说明了经历过数千年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中国人是多么的聪明,充满智慧。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为什么杀人,但是他们从不揭露皇帝的阴谋。因为他们明白,好些东西在皇权面前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味地执拗纠结,只能是徒劳耗费精力而已,弄不好还会因此激起“千层浪”,结果会更惨。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也完全认同朱元璋的逻辑思维,凭谁身居皇位,也都会行此残忍手段。所以,这时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皇帝明白一个道理:你杀我,我毫无怨言,但是这样做并不一定有利于你的统治;症结无处不在,请不要偏执于一处!这无疑是最聪明的做法,而洪武朝的先烈们就把这种聪明和智慧演绎到了极致。

moxiao

moxiao

因为这个小舅子了解朱元璋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啊。

朱元璋起兵之际,跟随的是郭子兴,而郭子兴麾下当时则有另外“二郭”,分别是郭兴和郭英,这两人是朱元璋得力干将,后来助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一步步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但明初的故事里,除了这二郭以外,还有“二郭”,那就是朱元璋后来的宁妃郭氏,以及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郭德成。

郭德成严格来讲其实属于朱元璋“大舅哥”,因为宁妃是郭德成的妹妹。当年朱元璋逐鹿天下,麾下有郭兴郭英,不过目光不能只放在着两人身上,其实他俩的郭德成也在其中,不过郭德成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庸小老百姓性格,谨慎,也没什么大志。大概是兄弟在前面开路砍人,他在后面偷摸着补刀那类人。

明朝建立,郭兴郭英都被封侯,但是郭德成却只是一个骁骑舍人,这个官职可能在大明的七品官级左右,可见郭德成其实在朱元璋崛起的路上,出的力气并不大。后来朱元璋为了表示对老郭家的恩宠,纳了郭氏为妃子,是为宁妃。

淡泊名利国舅爷,好闲好酒不好官

元末农民起义中,最后成功的朱元璋团队里几乎没有所谓的贵族门阀、世家。都是一群身份中下或者直接是社会底层的人才组成。他们跟随朱元璋建功立业,除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要的就是封官进爵,改变世代的命运。

洪武三年,这一年可谓明朝最具备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到了这一年,国家的内外部条件才算逐渐稳定,人员开始稳定,朱元璋大肆分封,从亲子们的亲王,侄子外甥们的郡王,开国文官、武将们的国公,乃至侯爵、伯爵,由上到下一律封赏。

这一年,在与陈友谅的“海战”中立下大功的郭兴被封为“巩昌侯”,而郭英虽然没在这一年封侯,但是封赏力度也不小,因为到了洪武的晚年,郭英被封为武定侯,而且不久后从辽东回来掌管禁军,地位超然,而朱元璋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封两侯,或许是为了防止外戚势力变大才如此设计。

但不管怎么说,郭山甫(郭兴四兄妹的父亲)当年的确没有看错人,不管是儿子被重用,还是女儿成为当朝妃子,郭家昌盛百年的确没有问题,不过看似每个人都有了好的归宿,却有一个人谦虚地不要封官,也不要富贵,只要求做一个平凡的“咸鱼”。

这个人就是宁妃的兄长郭德成。

郭德成这个人很有趣,每个开国功臣都急不可耐地表功领赏,但是他却是没有参与其中。开国初,郭德成得到的官职是“骁骑舍人”,这个官职在明朝的官员官员体系里虽然说说不上低,但是绝对不符合郭德成这个同样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而且还是国舅爷的身份。

若没有后来的历史,还以为是朱元璋早早便开始“过河拆桥”,但其实,这是郭德成自己不想要。

郭德成嗜酒如命,明朝建立后,对官职表示没多大兴趣,于是在封赏之时,郭德成屡屡拒绝高官职,表示喝酒就好,他与朱元璋说的是,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什么大志,也没有宏图伟望,就做个酒鬼就不错,把官给他做,反而是要杀了他。

季弟德成,性通敏,嗜酒。两兄积功至列侯,而德成止骁骑舍人。太祖以宁妃故,欲贵显之。德成辞。帝不悦。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

一开始朱元璋对郭德成这样消极的态度还是感到不开心的,因为郭德成是宁妃的哥哥,朱元璋就是捧也要把他捧得好好看看的,后来随着宁妃的劝说,郭德成自己的解释,朱元璋也释怀了,而郭德成为了让朱元璋得以释怀,提出了要是给我封官,不如给我多一点钱买酒喝吧,朱元璋这才放下心来。

所以郭德成也号称明初最佛系的国舅爷,放到人堆里,可能都平凡得认不出来。拿起了酒就是好朋友,俨然一副游戏人间的模样,可惜就是没有文人那种雅兴文采。

一切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郭德成淡泊名利,是因为他性子如此。但他这么淡化功名利禄,真的纯粹只是性子如此导致的吗?

了解朱元璋的大舅哥:干不好得死,干得好也会死,不如不干

对于郭德成的记载,关于他的性格描写是“性通敏”。

在郭德成的人生历程中,他在明朝建国初和建国后给人的感受是有差距的。建国前,郭德成很少说有什么旷工不打仗的事情,虽然没有大才之姿,可是该做的事情都还是做到了,这也说明了他的确是一个头脑清醒,不会拎不清的人。

结合他的性通敏,再来看他的“淡泊名利”,多多少少也能看出点不同来。

朱元璋虽然嘴上说着,郭德成是自己的大舅哥,而且跟着出生入死,一定要安排点像样的官做做才体面。但有一个问题是,郭兴在洪武三年被封侯,可郭英却在洪武十七年才被封侯,两兄弟有着一个间隔,最重要的是,郭兴就是在洪武十七年去世的。


作为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其实很忌惮外戚势力做大,对于郭家来讲,一个女儿做了皇妃,另外三个兄长如果还是朝廷的重臣,而且都还是武官的话,看起来是有面子,但是看皇帝是谁,如果是朱元璋,这不一定是好事。

郭德成不是蠢人,还是个聪明人,那么自然就会看出来朱元璋的骨子里是一个什么人,说朱元璋滥杀倒不至于,但是朱元璋的容人度量是真的很小。朱元璋杀的第一个重要朝臣就是洪武三年的杨宪,杨宪之死,其实可以看作是朱元璋的“钓鱼执法”,这是朱元璋软化相权的第一步骤。

对于朱元璋来讲,给你官做,如果你做不好,那么很有可能就要掉脑袋。要做得好这个官,就意味着要完全服从朱元璋指示,不能有自己的太多想法,但是也有会变通,说白点,就是要百分百按着朱元璋的心意去做。

可是如果全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那么也不是一件好事。

功高震主,这个词在洪武年是一个很敏感的词,不论是徐达还是汤和,他们最后善终,这与他们迅速蛰伏下来了有关,既没有飞扬跋扈,也没有在朝堂上拉派别,搞党争的反而是那些没有太大威胁的文官。

对于郭德成来说,要是让他成为一个功高震主的人物,那或许不可能,但是他觉得自己或许很难达到朱元璋吹毛求疵的标准,他的性格本身就是与朱元璋那种极端的原则相悖。洪武中,陆仲亨坐马车回来被朱元璋发现了就一顿好骂,可想而知,郭德成要是真的接了官了,等于是自己把自己架在火炉上烤。

因此对于郭德成来讲,当官不是最难的,拒绝朱元璋的封官才是最难的,自知之明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看得透彻,其实郭德成本来就是一个很会审时度势的一个人才,于是在后来,洪武十三年发生的胡惟庸案中,郭德成才没有受影响,胡惟庸严格来讲一直延续到了洪武二十三年,退休已久的李善长都被追责满门处死,而且郭兴也被波及,死后的爵位被削掉。

避开明初这场大案,确实是需要点“头脑”。

谨慎的国舅爷也有闯祸时:伴君如伴虎

领了一个低品官,郭德成天天喝酒。

朱元璋也很喜欢这个会做人的大舅哥,偶尔还把大舅哥叫进宫里来一同喝酒,郭德成干别的不行,这个要求自然是欣然应允。

但酒过三巡,多么理智的人都会变得模糊,朱元璋不是嗜酒如命的人,反而郭德成才是那种嗜酒如命的人,每次喝醉的肯定都是郭德成。就这样,有一次郭德成喝醉了说错话,几乎闯下大祸。

帝顾见德成发种种,笑曰:“醉风汉,发如此,非酒过耶?”德成仰首曰:“臣犹厌之,尽剃始快。”帝默然。既醒,大惧。佯狂自放,剃发、衣僧衣,唱佛不已。帝谓宁妃曰:“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风汉也。”


有一次郭德成喝醉了酒,披肩散发,很明显已经醉头上了,朱元璋打趣着郭德成说,你这头发乱糟糟的,看起来就像个酒疯子,郭德成趁着酒兴就跟着说,这头发我还想剃光它呢,那样才痛快。因为朱元璋以前就是一个剃光头的和尚,郭德成这一句话又伤到了朱元璋的自尊心了,但朱元璋当场没有发作。

后来郭德成酒醒了才反应过来,于是把头发剪光,穿上僧衣,念着佛经,以此来表示没有嘲讽之意,朱元璋才又与宁妃说,我其实就是和你哥开个玩笑,没想到他还当真了,真是个酒疯子啊。

看起来挺和谐,但事实上,如果郭德成不做这个补救,他会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不好讲,别看朱元璋看似真的是开玩笑,所谓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伴着朱元璋。

这也侧面说明了,郭德成了解的朱元璋,绝对没有朱元璋后来表现得那么大度。后来在史书上对郭德成的记载评价是,郭德成最后竟然能逃过胡惟庸案、蓝玉案的牵连,其实郭德成本来就没犯什么事,被牵连了才是奇怪的,可是史书竟然认为没被牵连才是奇迹。

着洪武朝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大度,有的人也不一定是真的淡泊名利,环境使然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Ronald].恒

[Ronald].恒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