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aneane1984
硝酸钾

郭林娜在路上
古代皇帝贵族想在夏季使用冰,都在冬季开采冰,存于特制的冰窖中,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而且深入地下,在冰的下面铺稻草和芦席,上面铺树叶等保温材料,尽管有如此深的冰窖还有保温材料包裹,但是也会有三分之二的冰会融化,通常会储存三倍用量的冰留待来年使用,据考古结果显示,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储存冰块、修建冰窖,在清朝达到顶峰,紫禁城可存冰25000块。
在唐朝时中国人学会用硝石制造火药,也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吸热,可以用来制造冰,但因为这种方法制造的冰吃起来有味道,所以用的不多,多还是采用储存冰的方法

开心就好
只听说古代有采冰这样的职业,在冬季结冰的河道里采出冰块,再运送到地下的冰窖里,等到夏日再取冰解暑,就算制冰恐怕也必须等到冬天,利用自然降温方式

pinko_切克闹
冬天有冰,取天然冰!

levis1977
硝酸钾、硝酸铵或者硫酸铵溶于水,溶解过程中吸热

美人鱼汪汪
现在的社会,有了冰箱和空调,人为的可以干扰天气。可以随意地造出各种各样的温度,即使在炎炎夏日,30几度的高温也可以随时打开冰箱,享用里面的冷饮,这种事情在古代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但是在古代的夏天,也并不是没有冰。在诗经里面就提到过,周朝的时候,在冬天储存冰,然后到夏天再使用。那时候还没有掌握制冰的技术,制冰需要降低附近温度的材料才行。
掌握制冰的技术是在唐朝的时候,术士在弄火药的时候一不小心发现硝石遇水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让温度降低,而让水结冰。
在周朝就有专门储存冰的部门和负责人叫凌人。因为在周朝,冰作为既是的一件用品是非常神圣的。那个时候没有冰箱,冷库,储存冰的方法主要靠隔绝外界的热量。就是在腊月时节的时候,在河里的冰冻得非常的厚的时候。用工具把河里的冰开凿出来,凿成四四方方的一块一块的,然后再把冰拖到储藏室里面。
这个储藏室是在背阴的地方,是凹在地下的。把冰一块一块的嘛码起来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隔绝热量。主要的方法是用稻草稻糠等在冰面上覆盖厚厚的一层,以隔绝热量,然后再把冰窖的门塞起来,封得严严实实的。
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冰依然会化掉,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按照使用量的三五倍来进行储存。到了夏天的时候,即使。会有一些化掉,但是依然可以保持使用。
以前夏天能够用到冰,基本上是豪门贵族的特权,尤其是帝王家和王侯将相才会有这样的权利。最早的冰箱就是在曾乙侯墓当中出土的,叫冰鉴的,是一个青铜制作的,在里面可以放上冰,用来冰食物。就是在春秋时期,夏天的时候就可以吃上冰镇的东西了,当然这也仅仅限于王侯将相。
在宋朝的时候,夏天也能够买到冷饮了,冰并不是一个奢侈品了,寻常百姓也能够买得到。清明上河图是画家张择端的惊世之作,描写的是北宋年间京城开封的市井的景象,在这其中就有卖冷饮的。由此可知,在宋朝的时候,夏天吃冷饮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了。
在清朝的起居录当中,也有很多关于冰的记载,如夏天用冰来消暑,和皇帝把冰赏赐给大臣等等,这些都已经比较常见了。

githa
我们在古装影视剧里面看到有些吃冰镇饮料,冰镇水果的场景。那时候以为电视剧乱拍的呢!
其实啊,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人工冰箱了,叫做冰鉴。其原理很简单,制作一个有夹层的容器,在夹层里放入冰块儿,然后在容器内放入食物或饮料进行冰镇,成为冷饮。到了宋代呀,冷饮已经很平民化了。北宋都城开封就有种叫冰团冷园子的冷饮,很是畅销。其做法类似今天鲜芋仙等甜品店中的玉团。到了元朝,蒙古贵族在冷饮里加入奶制品称为奶冰,据说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后就很喜欢吃这种冷饮。并将其制作方法带回了欧洲,欧洲人呢,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冰淇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搞笑?正宗的土耳其冰淇淋很可能是来自我们中国的。
有的读者就会产生疑惑,古代夏天的冰是从哪里弄来的?我听过多种说法,技术含量最高的说法是古人用硝石制作冰。将硝石溶于水,大量吸热,便可将水冷冻成冰。但这个方法的制冰量太小了,而且非常费事,无法满足古代夏天巨大的冰块需求量。所以呀,我认为古人一般不会用这么麻烦的方法来制冰。
其实啊,古人取的冰块儿通常的方式不是制冰法,而是存冰法。很简单,那等到冬天自然结冰时,将冰块儿储存到地窖里,然后等到夏天时取出来使用。这种简单的存放方法,从先秦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储存的冰块儿都取自城市里的天然河湖。比如北京的北海,积水潭,太平湖,还有济南的大明湖。都是过去重要的取冰处。寒冬时节,冰面结冰,带到冰面上能走人了,就开始进行切冰作业。把冰切成一米见方的冰块运送的地窖里保存。保存时还要在上面盖上厚厚的稻草保温,这样啊,就能挺到夏天而不融化。古代大城市内都建有很多的冰窖,清朝时,北京城内的官方冰窖就有四处18座,有工部统一来管理,存冰量在20万块以上。今天,北京的“冰窖胡同”,就因为清朝时在这里设置的冰窖而得名,类似的还有西安的“冰窖巷”。

柳德米娃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科学文明也跨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古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现代人眼里都不足为奇,比如,电灯代替了煤油灯,汽车火车代替了马车,要知道在古时候是没有冰箱也没有制冷水平的,那究竟怎么储存呢?
在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往往达不到要靠冰块来消暑或储存食物的水平,因为制冰废物也费力,过程也十分的麻烦,一般冰块是专门为帝王将相特供的。在头一年的冬天,帝王命人在数九寒天的河里,用锯齿刀把足以承受人重量的冰一一割开,在冰河附近挖一个很深的地窖用于储存冰,在第二年的夏天会拿出来供帝王们消暑。
在古时候的帝王们仙游也会使用冰块来保存尸体,延缓尸体的腐烂,也有储存食物的,譬如唐朝时期的杨贵妃酷爱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因为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而古都在长安,荔枝生长在南国,每年皇帝会专门派人从南国往长安运荔枝,可是古代没有快递,也没有飞机,无论如何是无法几日之内到达的,再有荔枝是易腐烂变质的食物,皇帝大臣无一不头疼,有一天有人献计献策,可以专门开通一条荔枝路,设立许多驿站,在驿站储存冰块,以延缓荔枝的腐烂变质,后来杨贵妃不仅吃到了新鲜的荔枝,连皇上也龙颜大悦,重赏献计者!可以见的皇帝为了自己的爱妃吃到荔枝可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所谓爱你的人每天都是情人节,拥有了你就是拥有了全世界!

seanlife
制冰不清楚 存冰简单 很多山上的雪整年不化

sara-laura
冬存夏取,有专用的存冰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