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cloris
炎炎夏日怎么能少的了冰制饮品。可古人没有制冰机,除了冬天贮存冰,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冰呢?
冰窖贮存如果你看过宫廷剧,就会发现很多嫔妃在夏天都会用冰来降温或制作一些冷饮,这些冰都来自皇家的冰窖。
自周朝始,冰就是供应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冰窖就是从那时开始建造的,到清朝时,冰窖的建造工艺和规模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朝在北京城共建造藏冰官窖十余座,分别位于紫禁城内城、德胜门、景山西门、正阳门四处,每年藏冰近十万块!
根据史书记载,清朝贮存冰块“一尺五寸见方”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约为0.5米,也就是说冰块尺寸是一个0.5米的正方体,有体积有密度,我们可以算出一块冰的重量大概是200多斤,十万块就是一万多吨,及时数量如此庞大,冰块在夏季仍然供不应求!
而且冬季采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采冰地点也极为苛刻,需要取山泉溪流里的冰,那里的冰足够洁净,而且冰期长,冰块紧实,容易贮存!
既然人工采冰如此费时费力,那古人是如何制冰的呢?
人工制冰大家都知道火药的组成成分是“一硫二硝三木炭”硝石作为火药的组成成分从唐朝就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为了制作火药,历代王朝都注重硝石矿的开采。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于是用硝石制冰的工艺逐渐流传开来,在夏季人们也可以制冰了。
由于硝石制冰工艺需要耗费大量硝石,在古代只有达官显贵才能支撑的起这种消耗,所以在古代冰制品多是奢侈品!
落九天的马年
古代没有冰箱,但是夏天也同样炎热呀,那么他们是如何获得冰块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藏冰,一种是制冰。
藏冰,每年的冬天大寒的时候,就有专门的人开始凿冰,他们到水质好的地方去凿采,然后藏进冰窖里面。然后冰窖是在阴凉的地底下,先是用一些稻草或者是芦苇做的席子垫在地上。
然后再把凿好的冰块放在上面,然后再拿稻糠,或者树叶等等一些能够隔温的东西,覆盖在上面,然后把冰窖口密封好,等第二天的夏天,就可以打开冰窖,拿出冰块使用了。
但是按这种方法,是有一些问题的,就是融化的比例比较大,一般去年冬天放进的冰块,会有三分之二的融化掉,只剩下三分之一,所以在藏冰的时候,一般是按照三倍需求来藏冰。
制冰,在唐代末期的时候,就有火药的生产,火药有一种材料就是硝石,主要成分就是硝酸钾(KNO3),工匠们发现,只要将硝石溶解在水里,就会吸引大量的热,周围的水温迅速降低,甚至能结冰。
一些很聪明的工匠就尝试着使用这种方法来制冰,他们先是拿了一个很大的容器,然后放了大量的水,然后再拿一个罐子,也放一些水,然后把这个罐子放在这个容器里面,然后不断的往这个罐子里加硝石。
容器里的水的温度就慢慢的降下去,直至结冰,他们再把这个罐子拿出来,那么一个大冰块就这样产生了。冰块也常常被皇帝做为赏赐大臣的东西。
陈思颖-点点点点点
汉朝皇帝冬天都能吃到反季节蔬菜了。
exuu
在河里凿成大冰块,然后拖回家放地窖。
姗语
冬天结冰后,把冰块取出运到地窖里。地窖里冰块很多,有一定的深度,就能保持低温。即使有部分在夏季化掉,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保存的冰块,可以使用。
瑞小米
古人制冰一般不用冰箱和冰柜,据可靠砖家猜测,由于古代没有电线杆子,一般采用手摇压缩机制冷制冰,生产量很有限,一般老百姓消费不起,只有大户人家偶尔吃个老冰棍。
wally
真正来讲古代是没有人为制冰的,那古人夏天避暑的冰是哪来的呢?他们的方法其实是藏冰,就是把冬季的天然冰块储藏起来,待来年暑天使用。方法就是深凿井洞,置冰其中,再以土厚掩就成都是挖个大地窖,冰窖里存储大量的冰,供夏天用,因为这个存储冰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所以都是有钱有势的人才消耗的起的。
tonychen
中国古人非常智慧发明了制冰和存冰
大体几类方法,
一,化学法,
用硝石,硝石溶于水会大量吸热变成冰。
二,窖冰,
建冰窖,在冬季存冰窖藏大量的天然冰。
三,混合法,
在秋冬季大量制冰,窖冰,窖藏人工冰,成本更低产量更大。
混合法最神奇。混合法冰窖,会用到藻井建筑风斗。
在一个地下或地上冰窖上方,有一个起风斗做用的藻井。可以大大促进四周八面的凉风上行,带走热量,使冰窖迅速降温水结成冰。并保持低温。
小月未央
能不能发明这样一种物质,比如设定26度,当外界温度高于此温度时,它就吸收外界的热量。当外界温度低于26 ℃时,它就把储存的热量向外放出。这样就可以保持温度恒定,且又非常环保。基本上是0污染
菜花宝宝
从冰窖存冰到硝石制冰
我看到过一些说,古代的冰不是制造出来的,是存下来的。用地下冰窖,有条件的家族提前建好冰窖,在冬天的时候浇制好冰块在冰窖中存好,来年天气热的时候还会有一部分可以使用的。
后来用硝石制冰,还是有很大的硝石味道。
白火
古人制冰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其实是受到了很多的局限,所能制冰的途经无非就是利用冰窖储冰和利用硝石制冰两种。
分开来说:
一、窖冰
就是冬天有冰时大量开采,制成大的冰块,存在冰窖中,等到夏天炎热时将其取出,享受冰块的凉爽。
而怎样让冰块可以从冬天至夏天都不融化,成为了窖冰的关键。
冰窖通常位于地下数米处,隔绝空气阳光,也隔绝地表热度。所以外边即便骄阳似火,但是冰窖里也不会有多少热量传进去。
但是这种方法其实很难说成“制”冰,我们不制冰,我们只是冰的搬运工。
二、硝石制冰
其实,硝石制冰才是真正的制冰。
硝石制冰是利用了硝石溶解时吸热的物理现象。所以,可以利用大盆套小盆的形式。大盆中硝石溶解,小盆放水制冰。
硝石溶解后,可以将其晒干,反复利用。
听起来硝石制冰是不是不错?
可是硝石的制取听起来有些不干净。
明朝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硝熔,故名曰“硝”。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
大概意思就是说硝石常生长在接近地表的位置,于潮湿的环境中生成。而这些位置常常不太干净,比如说厕所、猪圈等。
再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将这些从厕所、猪圈等地收集到的原料提纯,就可以获得硝石。
无论是冰窖也好,还是硝石制冰也好,古人虽然能在夏天用到冰,可是也是比较困难的,是被富贵人独占的。否则也不会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诗句了。
科技不断发展,现如今我们可以比较轻易的在夏天获取到凉爽,这的确是一件只得庆幸的事情。
不学术无出路
对于现代人来说,夏天消暑纳凉的方式特别多,风扇、空调可以让整个夏天都无比凉爽,冰激凌、冰镇饮料、冰块等让人更感觉舒服无比。
那问题来了,古人夏天的时候怎么消暑呢?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替古人担忧,古人的智慧真的有时会令人惊叹不已,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都已经开始藏冰,唐朝末期已经开始制冰。藏冰可能很多人能理解,就是把冬天的冰保存下来,夏天的时候再用,但是制冰就让人匪夷所思,没有冰箱、冰柜以及制冷设备,是怎样制冰的呢?只能说古人有时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厉害。
在说制冰之前,先看看古人是怎样藏冰的,其实藏冰这也算是一种物理的制冰方法。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开始用冰进行消暑。像《周礼》、《诗经》中都有对藏冰有所记载,那时古人没有制作冰块的能力,但是还是能利用季节的差别,来采冰、藏冰,他们不制冰,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那个时候的藏冰是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官员和人员来负责,被称为“凌人”,这是有官衔的,属于当时的公务员,一般的制冰人员也属于有编制的,吃的是皇粮。
采冰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冬天最寒冷的季节,找到冰块,切成方块,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窖藏起来,等来年夏天的时候再取出来进行消暑。但是藏冰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天气变热之后容易融化。不过古人的经验也十分丰富,建造有专门的冰窖,和现在的冷库差不多。冰窖一般在地底下数米深,主要是为了让温度变低。等采到冰以后,先用新鲜稻草跟芦席把地窖的地面铺起来,放上冰块,再用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最后密封。不过这样的效果肯定不是那么完美,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冰块融化,但是为了保证供应,“凌人”会安排藏入足量的冰块,以保证融化后剩余的冰块足够使用。当然,口说无凭,考古人员曾在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史料和发现的遗址足以说明先秦时期,人们藏冰已经拥有藏冰的技术,并且在使用。
听起来还是特别的费时费力费工费财,当然他的价值也非同小可,属于奢侈品,是专门给皇宫中的皇亲国戚消暑享用的,老百姓是根本接触不到的。
再说制冰,这绝对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为高级,不再受季节的影响,也是古人改造自然的一种充分体现。藏冰虽然相对简单,操作起来也方便,但是弊端就是受时间和地域的制约。比如南方人如果想藏冰,那就得在三九天跑到北方采冰,然后再运到南方窖藏,那样成本太大,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和交通工具,很难完成藏冰。再比如,冬天藏的冰由于其他因素,不够用或者没办法用,那就只能在三伏天眼巴巴的忍受着烈日的炙烤。
不过,古人还是用智慧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用制冰技术代替藏冰。唐朝末期,古人在开采矿石时发现了硝石,更意外的是发现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就充分的利用硝石的这一特性,把它应用于制冰,真实活学活用。
那怎样来制作冰块呢?首先准备一个罐子,放入水;然后再取一个大盘子,盛上水,将装有水的罐子放在盘子上;最后不断地往盘子里加硝石,这样硝石就会大量的吸热,直至罐子里的水结成冰块。等制冰结束以后,再把盘子里的硝石水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提取出硝石重复的使用。
当然做个冰棍也不在话下,那个时候古人们已经掌握了糖的制作方法,所以在制冰的时候加些糖,还可以当冷饮吃。古人的幸福就是这么拉风,不过这些也只能王公贵族享受、享用,老百姓根本没有可能。一方面就是硝石开采成本大,而且还得找到富集的硝矿石;另一方面制冰对于硝石的消耗也非常大。所以说用硝石制作冰非常的实用、方便,还能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制约,但是也有很大的稀缺性,成本很大,以至于清朝时期又重新的开始使用藏冰的方法来进行消暑。
不管是藏冰还是制冰,运输和短暂的保存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这些在古人来看,也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办法。对于藏冰来说,运输也是个问题,因为大热天的运输冰块很容易就会化掉。所以古人在藏冰时都会选择合适的位置,主要就在离皇宫近的地方建设冰窖,这样就能缩短距离,能快速的把冰块运送到皇宫,供皇亲贵族、王公贵族享用。像现在北京的雪池胡同、冰窖厂胡同、冰窖斜街和冰洁胡同都是清朝时期的制冰藏冰的地方。而在运输过程中,就像小时候我们小时候那些卖冰棍的一样,只需要用棉被或者草包包裹,不让冷气外泄,完全可以防止冰块融化。
对于制冰来说,就不需要运输,但是现场制好后,得短暂的保存使用。即使是藏冰运输到了之后也得保存使用,总不能来回的往冰窖里面去取,拿来还没有用就化完了。为了解决这个短暂保存使用的问题,古人就发明了“冰鉴”,其实就是冰箱的雏形,有木质的,有青铜的,专门用来存冰。它的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放置冰块后,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写在最后。古人的智慧很多时候都会让人惊叹与惊奇,藏冰、制冰仅仅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个细节,都能做的如此的尽善尽美,更不要说在其他领域的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才华、经验与技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国家才创造出了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值得我们骄傲,也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创造更加璀璨的未来。
irockys
古人究竟是如何制造冰的了,那个时候的天气并不是像现在这么暖和,那个时候只要一到了冬天肯定是非常的冷,古时候的人们是非常的聪明的,当时就想到了把冰给储存到冰窖里面,这样的话更加好的保存冰
所以很多地方的地窖就有出现了,地窖是利用土的热惰性而建成的,一般是根据地下水层的深浅在地下挖个圆型或者方型的洞或坑。注意要作好防水、防潮和通风等安全设备的设置,还可以储存酒,一些陈老质的东西。
当时冰只有达观贵族的人们才用得起冰,平常老板姓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怎么可能去自己挖地窖了,朋友们可以想想对吧
如果喜欢我,麻烦点个关注吧
阿小鲁❤kyu
古人制冰有化学法和储存法。
化学法用硝酸盐进行吸热反应。
储存法是挖冰窖,冬季存冰,
现代人可以将冰窖做成冬季采暖的热库,冬季大量将水冻结放热,存到夏季。
Vivi君心
窖冰
大约在唐末,中国古代才掌握制冰的技术。但是在此之前,王公贵族依然可以在夏天借冰消暑,或者制造冷食。建造冰窖来藏冰是唐末之前在夏天获得冰块的主要方式。
“《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其事始于此。”从周朝开始,王室为了保证夏天有冰块可以使用,已经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为王室储冰。有关于冰的管理制度“冰政”,有专门的负责人“凌人”,有专门的储存冰的地方叫“凌阴”。周朝藏冰除了在夏天消暑,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给祭品保鲜,有时也会和尸体一块下葬。
1978年出土于湖北战国早期1号墓的国宝曾侯乙铜鉴缶,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冰箱”。
周代管理冰的这个班子,大约有80名工作人员,在每年的农历12月在靠近冰窖的河道取冰。冰窖一般会修在河边山谷的背阴处,冰上面会放些东西隔绝热量的散发,最后用泥土封好。因为到了夏天可能会有一部分冰会化,所以一般都会储存好过量的冰。
从周开始,北方到了冬天都会藏冰,窖藏的冰除了宫廷里用,也会下发到官府,叫作颁冰。“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
清代的时候工部会颁发冰票,不同官阶的人能领的冰也不一样。“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即使唐代末期掌握了制冰的技术,藏冰依然没有被抛弃,甚至民国也有用之。
王室有冰用,官员也可以通过颁冰制度获得冰块,民间普通人显然无法建造冰窖,那么他们怎么获得冰?
民间也有冰窖,只不过是用于商业用途——卖冰。唐时民间已经开始用冰,在炎热的夏天制作一些可口的食物。到了宋朝,用冰的风气已然形成,民间也形成了储冰、制作冰冻食品的产业。到了明清时期储冰的规模更加扩大,建造里冰窖和外冰窖,里冰窖在皇城里专门供给皇帝,外冰窖在正阳门外供给大臣们。
唐末,为了制作火药,采集了大量硝石。无意中发现硝石碰到水会吸收热量,甚至可以使水结冰于是硝石制冰的方法就被发明出来了。唐朝民间虽然也有销售冰块的,但是价格比较贵,平常百姓消费起来也比较吃力。到了宋朝,随着人工制冰的技术以及储冰量的增加,民间冰产业开始发达起来了,在冰上加入果汁或者水果,花样逐渐多样化。
古代用冰主要是储冰和硝石制冰,这两种手段。但是在宋代,夏天用冰已经在民间普及。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冰箱,也不是说整个夏天都没有冰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