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鉴赏角度如何评价伤痕文学?
夜行神鱼
开始对这些作者非常尊敬,随着时代的发展及阅历的加深,终于明白这些作者只不过是些在那个时代受点委屈之人。借文学作品来表达对那个时代的不满。终究是些跳梁小丑,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阿帅阿大
悲剧,就是把一朵花撕裂给人看。
文学是人学,是抵达人心的艺术。艺术有艺术的规律,小说有小说的原理。
小说者,戏说也。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现实背景和生活真实情况下,发挥艺术想象,是小说的基本原理。
科学的对于伤痕文学的态度有二,一是包容,二是对伪远之,对真存之、对优祟之!
是为答。亦然握手周未。
sigridfox
首先,我们要知道伤痕文学产生的背景。
1976年10月,一个噩梦般的时代结束了。 当新的生活还处于酝酿和探索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处于最复杂最深刻的状态。文学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开始全面拨乱反正,出现了现实主义回归热潮,这一回归浪潮中的文学“一起步就向现实主义的艺术格局靠拢。不回避现实既定的尖锐性,也不死死恪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光明结局,而是大胆地踏入历史的纵深地带,去看取历史悲剧所造成的痛苦的现实人生,去宣泄悲剧时代里人民压在心底的悲剧情感,以真实作为旗帜。这一时期,与其说是文学在想象,不如说文学在记实。”而在这不重想象重记实的现实主义复归文艺思潮中,“伤痕文学”无疑处在源初之位。
“伤痕文学”通常都通过讲述十年浩劫中不同寻常的故事,表现人民群众的灵魂创伤和精神内伤,表现是非混淆的不合理现实所造成的畸形的社会现象和变态的社会心理,引起人们对十年动乱的思考。作家、包括整个社会的躁动与激愤、控诉与哀怨,形成了“伤痕小说”的主要特征。其创作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其次,我们要知道伤痕文学出现的原因。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这一场许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常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了已经厌倦了紧张的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此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再来看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
1977年11月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第11期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打破了文坛的僵滞局面,给沉寂、封闭的文坛冲开了一个突破口。小说大胆、真实地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心灵灾难”毫无隐晦地表现出来。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甚至有些论者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六十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接着,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的文汇报上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再次震动文坛。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治疗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从此,以该作品命名的新时期第一个小说创作潮流“伤痕小说”拉开了序幕。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宋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并在肉体和心灵上亲历了人情冷暖,亲历了严酷与温馨交混,希望与绝望相杂。生与死擦肩而过,笑与泪顺颊而溢。“表现祖国在动乱之中的巨大灾难,表现道德良心在悲剧时代里的沦丧,表现青春、生命在非常时期内所遭到的凌辱与毁灭,表现爱的痛苦与失落,表现人的非人遭遇,成了文学的神圣使命。”
例如作为“伤痕文学”的重要起源的小说《伤痕》讲述了从革命伦理向血缘和家庭伦理的回归的故事。它从“人性”出发,构成了对于现代基本主题“革命”的追问。小说的主人公王晓华母女隔离、亲情断绝,在“回家”的火车上,孩子睡梦中本能性的“妈妈”的呼唤勾起了主人公的记忆。小说控诉和谴责革命粗暴、野蛮地剥夺了“天然的”人伦情感。于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苏小林自然发出了这样的追问:“你说革命者会是一个丝毫没有感情的人吗?”因此,自然的天理人情和非人性的“革命”构成了尖锐的对立。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揉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政治,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联系。
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但是“伤痕文学”的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所以自其问世后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因此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你喜欢的话给个赞再走呗~
、Na`
中国文学经过“文革”那场严霜打压,叶落枝枯几近死亡。文革结束后,压抑十年的文人开始掀起了文学创作高潮。这时的创作虽然题材不同,但思想内容一致。多是揭露文革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给人们意识上的扭曲和心灵上的创伤,这便是伤痕文学。
文学为政治服务,伤痕文学配合了中国当时的政治形式。每一部小说都是在叙述悲剧故事之后,给读者展示了光明的前景,鼓舞人们在充满的阳光大道上前行。
伤痕文学是由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我读过刘心武的《班主任》也是伤痕文学的代表。小说揭露了“四人帮”极左思想对青年学生的毒害,小说里讨论女生夏天可不可以穿短袖衬衫,这在今天看来就是笑话一则。
班级里的团支书,班主任张俊石老师的得力助手谢慧敏是一个被“四人帮”极左思想毒害至深的“好学生”,大夏天的,她不仅穿长袖,还要把领口扣得严严的。然而她把《牛虻》看成是“黄书”“毒草”,竟然和请她到家看书的班干部同学石红吵了起来。
小说中的男一号张俊石老师是光明中学初三三班的班主任,中共党员,为人严肃庄重,深受学校领导器重和学生们爱戴。当校党支部书记要他接收流氓学生宋宝琦时,他毅然答应。并且到家里走访,顶着别人的议论极力地挽救被“四人帮”毒害的孩子。多么像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的呼唤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们呀!
伤痕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尽管存在着肤浅等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大河之中一朵不可或缺的旖旎浪花。
下底传中
几个内心极度黑暗的跳梁小丑,光天化日之下,宣泄自己的猥琐,獗劣的表演,短命的闹剧,淹没在人民群众的鄙视中……
文学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脱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注定是昙花一现,烟消云散!
茶亭
文学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宣泄!”伤痕文学的出现是经历10年文革压抑后的人们找到了一个宣泄的窗口。文革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此时都可以无比正确地、畅快淋漓地吐出来,且没有任何太多的顾虑。
正因为如此,文革结束初期出现的伤痕文学作品多以短平快的短篇小说为主。如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灵与肉》等。
但这一时期发表的伤痕文学,由于急于表达,急于宣泄和受当时创作导向影响,存在着许多问题,或者说其文艺性还是比较稚嫩的。
一、暴露文革时期丑与恶的现象比较功利化、急迫化,说教痕迹比较明显。在艺术上有稚嫩、斧凿和矫揉造作的倾向。
二、对文革产生的原因分析得不够深刻,人物塑造脸谱化严重,好人干好事被迫害,坏人干坏事终被揭露。
三、伤痕文学作品虽然注重悲剧意识,但悲剧意识不彻底。通常都是好人在故事过程中饱受苦难,而故事结尾处都会柳暗花明,奔向美好的人生。这样大团圆式喜剧结尾的小说悲剧力量不够,不能引起读者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刻的反思。
虽然,伤痕文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相较于文革时期样板戏式的单一文学样式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进步。好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样式往往多产生于风云动荡之后的尘埃落定之时。因为要否定之前,要反省以往,要评判过去,这样的创作氛围正好给了文学创造者一个说真话吐真言的契机。
UNick的梦想
伤痕文学是特定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体材(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叫“文本形式”)。
应当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印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包括人们对这个时代的反思、感悟、反省、质疑、鞭挞甚至诅咒等。像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它曾经掀起过好一阵子的文学创作波澜,形成过一种文学创作现象。
我个人认为,伤痕文学即便如此,但仍表现出激进、草率、片面、浮浅等硬伤。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印记,正确的反印这种印记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沉思、积累与沉淀,而不是简单的再现、狭隘的刻画与哗众取宠的抨击。
angel_m
伤痕文学就是特殊历史时期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字,缺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典型人物形象。
马小珊儿DD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伤痕文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小说发展紧承着70年代末的伤痕小说。伤痕小说给青年一代的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如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等;伤痕小说对社会产生较大反响的作品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李陀的愿你听到这支歌、韩少功的月兰等。伤痕文学是提倡能以形式主义的创作方式,并写出具有一定历史深度和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
伤痕文学也具有“反思文学”的标志,其主要作品有高晓声的李大顺造屋、路遥的《人生》、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王蒙的《蝴蝶》等;
伤痕文学也有从文化的角度去反思,其最终还是揭示了各个阶层人的悲喜所产生的原因。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文化产物,其文化的产生,或多或少,都给人一定的感染。
伤痕文学的产生,不得不说,这是文学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每种事物的发生,都会对其发生的过程带来一定的变化,这也不局限于伤痕文学,或小说。
伤痕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人性的反思以及考问。文学多半指人学,有关人的学问,首当其冲的应是对人性的反思。
伤痕文学是一次文学思潮的涌动,也是掀起文学浪潮的一次变动。为此,伤痕文学是具有变化性的,它会因某种原因的变化而变化。
总而言之,伤痕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意义深刻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夜凉如水
所谓伤痕文学是一个特殊时期的文学现象,这个标签并不美丽,其寿命也并不长久。文学应当是时代的号角,要激励人民永远向前进。一些作家把自己视为社会的审判者,社会的法官,并把自己美化为是以人民的名义。如今天的方方,抗抗等人。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
乌将军
伤痕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十年文革时期,“四人帮“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化遗产,大加鞭挞,把所有的文学名著,都当作毒草,当作封资修的黒货,大力批判。
文化禁锢的结果,就造成了七亿人民只能看七个样板戏的结局。当时的报纸,全国上下,大报小报基本上都是一种声音,当时群众戏称这种现象为,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确实也是,当时全国所有的大报小报,似乎都只有“梁效"一种声音。
人民是需要文学艺术的。因此,在文学园里百花凋零之际,人们盼望文艺园地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伤痕文学应运而生,成为时代文学潮流。文革刚刚结束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极左思潮和两个凡是在人们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不能突破“三突出“的基本原则,因此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政治化,模式化,脸谱化。有千人一面之感。
发表在1977年第一期《人民文学》上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像始暖还寒季节盛开的迎春花,喊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口号,说出了人们心里想说的一些话,因而引起了文化界极大的关注。《班主任》被评为当年度短篇小说一等奖。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因作品揭露了文革的罪恶,引起了人们对文革的反思。这一批小说里比较出名的还有神圣的夜市,高洁的青松,《灵与肉》,灵魂的搏斗,《大墙下的红玉兰》等等。因为这一些文学作品都具有伤痕的特症,有评论家把这类作品都列入伤痕文学范畴。
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局限性。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文汇报发表后,全国20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
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了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
可以说,我国对文革的全盘否定,最早是在文学领域这一块开始的,文学最早提出了人们受极左思潮影响出现的误区,比如在《班主任》中,大家连看都不看,却一至认为法国作家的《牛虻》,是一本黄色书籍。
后来中央党校开展了一些理论探讨,比如说关于"两个凡是“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可以说,文学也具有一定的舆论作用。
当然,我们现在看这一类作品,也是有一些缺陷的,比如说,显得比较稚嫩,没有揭示出悲剧更深层的东西。
总而言之,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也是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曾经有力的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比如说后来的反思文学,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学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艺术借赏作用。
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讨论。
x
伤痕文学等于时尚文学,为了社会和个人的某种需要罢了。
乐驰鸣
写伤痕文学的人,目光短浅,认识能力有限,就像天空中的流星一样,瞬间闪过,没有多少人记住他们。从历史角度来说,人民群众的评价最正确!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Leo1002
最不喜欢看更谈不上鉴赏所谓的伤痕文学。
谁的伤痕?绝对不会是占人口总数绝大部分的广大工农兵的,充其量无非是某类知识分子内心抗拒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拒绝体力劳动转变思想,自负清高,在那个时代或许受到过冲击,怨恨牢骚化成了愤懑和积郁,用偏激夸张带着戏谑的文字表达出来,嘲讽那个轰轰烈烈正能量的时代和伸张自己的愤懑。
无论哪个时代总会有人喜欢有人就不喜欢,喜欢与不喜欢那得看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他们在总人数中的占比。
伤痕文学是小众文学,有共鸣反应的只能是有相同情感的少数人,绝大多数同时代工农兵和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并不以为然,所以也引不起共鸣。
只是个别人的人生和个人情绪自我写照,没有普遍性,共性,所以多数人不爱看,因为同时代的人一看就明白作者是哪类人,是作者个人情绪的发泄,唤不起别人想读下去的欲望,大体读一读,或者翻看一下就不了了之了(本人亦如此)。他们有的作品被大家知道是得益于编导演们二次创造搬上了影屏。对出生于后时代的人起了很不好的作用,但他们看后因为没经过那个时代,所以也没有多深的印象可以拿来嘴嚼。伤痕文学只能是在后时代出现的情绪作品,没有什么正能量,发泄完个人负面情绪,很快就湮灭了。也就是迎合了后时代政宣符合了某类人的情绪适时夸张的发泄文学吧!没有什么价值的,既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也没有什么历史意义,更无教育意义,那么,这样的作品会起什么社会作用呢?也就著作者得了不少出书费之类吧!它在现代文学史上只能是一笔带过,仅此而已。当然,有的作品可能会得到西方的青睐鉴赏。你懂得。以上个人实话实说的看法。希望不要被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