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鉴赏角度如何评价伤痕文学?

提到的作品

[作品]芙蓉镇

《芙蓉镇》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

古华

[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描写四川偏僻山村葫芦坝农民许茂一家的命运遭遇,回顾了合作化以来农村生活的曲折,反映了“文革”后期群众与“四人帮”的较量。1975年“四届人大”召开,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各条战线传来...

周克芹

[作品]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

杨沫

[作品]班主任

这部短篇小说集汇集了刘心武同志近年所发表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没有讲完的课》,《醒来吧,弟弟》,《找他》等十二篇小说。

刘心武

[作品]桑树坪纪事

《桑树坪纪事》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朱晓平

[作品]艳阳天

《艳阳天》内容简介:故事的女主角周从心是个弃婴,从小被人收养,长大后一个偶然机会得到一本护照,因相貌与护照主人十分相似,从心决定冒名顶替,去美国闯一闯。到美国之后从心孤身奋斗,住廉租屋,在茶餐厅做女侍...

亦舒

[作品]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第3辑)》:少年英雄卡通故事系列。朋友!可以毫不吹牛地告诉你,我们的《少年英雄卡通故事系列》是你们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谁不愿做英雄,更何况少年?同时,也告诉你们...

王森

[作品]红日

红日,ISBN:9787500657392,作者:吴强著

吴强

[作品]小鲍庄

这本书收有六部短篇和四部中篇小说。这些作品多取材于青年人的生活,反映了各色各样青年人的欢乐、苦恼、追求和理想。 《麻刀厂春秋》写了一群知青从农村上调到社办工厂后的劳动、生活,写的妙趣横生,表现了那个动...

王安忆

[作品]寻找回来的世界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游记文学的笔法,介绍火车旅行的特点与古今历史,表述了文化、东方、寻根等主题的旅行随想。

克里夫・安德森

[作品]红岩

小说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广阔的社会...

罗广斌

[作品]神圣的使命

《当代中国公安文学大系·短篇小说(第1卷):神圣的使命》收入1950-198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空缺)发表的短篇小说44篇。1950-1965年间的作品以剿匪、反特、镇反题材为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作品]金光大道

小说主要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作家浩然从农村创办互助组写起,一直写到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展现了中国农村通过变革,走上了“金光大道”。

浩然

[作品]绿化树

50年代“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宁夏劳动改造期间的一段永生难忘的生活经历。 续篇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习惯死亡》合称为张贤亮的爱情三部曲。

张贤亮

[作品]朝阳花

本书以朴素流畅的语言,真实可信的情境与细节、坎坷而又充满希望的人物命运,生动鲜明地塑造了吴小兰、王德明、看护长、小刘、柳莹、李连长等一批老红军的光辉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读者不难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艰辛;不...

马忆湘

[作品]灵与肉

这本小说集,收了《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吉普赛人》、《四十三次快车》、《霜重色愈浓》五个短篇和中篇小说《土牢情话》。

张贤亮

[作品]感谢生活

火车开过三站,这个包厢里的其他铺位依然空着,多半没人来,那可真要谢天谢地了,长途旅行中,没熟伴,也最好没生伴,一个人自由自在……

冯骥才

[作品]伤痕

《伤痕》,内含四则故事: 伤痕 故事中的女主角,是一名高中生。为了追求物质上的需求,做起了援交…后来,其男友让主角了解了援交与真正的爱不同。最后主角舍弃了以往的观念,认真珍惜对方… 扭曲 这是关於一所...

茉茉奇丽子

最新跟帖
颜溪囍撒欢儿

颜溪囍撒欢儿

不少人在这里鞑伐“伤痕文学”,确实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伤痕”文学——谁的“伤痕”?怎么产生的这些伤痕?代表作有哪一些?为什么叫做“伤痕文学”?......

不用说,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伤痕文学根本就“不入流”——大多数伤痕文学作品都非常粗糙,彼时哪有什么时间顾得上精雕细琢?

所谓“伤痕文学”,其实没有严格的时间以及内容的限定;伤痕文学得名于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名字就是《伤痕》,其内容是描写知青生活,作者是卢新华。最早刊登在1978年8月的文汇报上。

与其说是“伤痕文学”,不如说是“反思文学”,另外,还可以称为“知青文学”;当然,伤痕文学的题材远远不止知青生活。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

反映知青生活的《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还有从维熙的“大墙文学”《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反映农村的“伤痕文学”;刘心武反映教育“伤痕”的《班主任》等等。

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也不少,比较有影响的应该是姜文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古华)。

这些都属于伤痕文学的范畴,简单说,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岁月里,各行各业都布满了伤痕,这些伤痕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更是触及了灵魂;这就是“伤痕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

前面说了,这些作品当然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精致典雅;精致典雅就不是伤痕了——这是那个年代的反思——在痛苦的回忆中力图冲破思想的牢笼!

伤痕文学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小资”的情绪;今天回顾伤痕文学,讨论伤痕文学无非是要提醒善良的人民力戒选择性失忆——凡是历史都不能虚无。

宣尛见

宣尛见

【伤痕文学】在【下岗文学】面前一文不值。只是里面酸秀才多了点,会为自己说说而已,【下岗文学】都装在下岗工人的心里,无处表达而已。

小绵

小绵

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作了舆论准备与思想奠基,也为文学重回现实主义斩除了前路荆棘。

accjohnny

accjohnny

激励人生

xiaoyuesdu

xiaoyuesdu

“伤痕文学”的名称,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历史,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揭开人们心里的伤疤。

但是,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而且,"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画。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最后,"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也是它的一大弱点这些作品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但不管怎么说,“伤痕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具有开创意义,这一点依然是应该肯定的。

Nicoledlee

Nicoledlee

伤痕文学其实是一种发泄和牢骚,是随着时代应运而生,以文学体裁这个形式达到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揭开了伤疤,重现了部分知识分子难忘的过去,也是对过激的政治运动的反省。不堪回首的时代,带来了刻苦铭心的记忆。现在看来,不可置评。只能留给历史作出公正的回答。

hziwn

hziwn

伤痕文学是什么?是一代人对一个时代的倾诉。从前面帖子看到了作者列出的作品名称中,现在大部分人并未看到,而我看到的也毕竟有限,记得最深刻的还是张贤亮先生的《绿化树》,把一个劳改场面写得如此真实;还有从维熙先生的《阴阳界》,当时看了不知不觉流下了泪水,多年了一直难以忘怀。

记得还有写知青的《桑树坪纪事》、写军人的钢锉将军、写坐牢的《感谢生活》……等等,许多书记得书名忘记了作者,都是不错的小说,在当时影响很大,可惜现在买不到了。

清风

清风

伤痕文学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它体现的是人生的苦乐。

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价值。

40年前看不到其他的东西,伤痕文学代表一种审美倾向。

小丸子爱小丸子

小丸子爱小丸子

伤痕文学主要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该干什么而不知道干什么这是一个时代的错位。从身体到心理都收到了极大的伤害,而回过头来内心深处的一种反思。当然这主要是一些学者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达。其实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为。思考者想的是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文学它有时代深刻的烙印,将这个时代融入细腻的文字当中。从人物形象来看才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饱经沧桑才能崭露锋芒唯有进取才能屹立不倒。没有发热发光的机会那就不断的强大自己,而一旦有了这样实现才华的机会定然不负时代不负自己。在各自的领域有了长足发展,文学也不外乎如此。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摸索出来的摸索着前进的,并且还回犯错误。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改变的勇气。一旦有了这样的勇气必然是跌跌撞撞势不可挡。文人作为时代最前沿以文字书写以笔做思考,记忆中必然有不同寻常之处。

红烧肉

红烧肉


文学就是人学。人有七情六欲,人生酸辣苦咸甜。故而哭泣的百合,带血的玫瑰。往往能与人们情感共鸣,伤痕文学就是抓住了这个主题,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支流派!

richard8537

richard8537

反应了那段”非常”的历史,具有让人反思的文学力量。

bradleyoops

bradleyoops

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

"伤痕文学"就是一种记录伤疤的形成过程的文学,勿忘历史,绝不能再让历史重演。

"伤痕文学“得名来源于当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当年类似的小说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等,都是反思文革的佳作。

个人认为后来柯岩创作的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也可归入此类文学作品中。

balloon崽

balloon崽

从文学鉴赏角度如何评价伤痕文学?

在我开始阅读小说时,中国已经没有了真实的文学、没有了真实的小说,紧跟时代的文学也罢、小说也罢,真实性已经被政治局势给切割掉了,永远都是“形势一片大好、越来越好”,文学仅剩下浩然一个人写的小说。那时候类似我这样的阅读狂热爱好者,除了阅读浩然小说外,其实最大量的阅读是私下传阅六十年代之前的文学作品,包括红旗渠、《苦菜花》、《朝阳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红日》等等,那些长篇小说虽然要比浩然的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好看多了,但由于时代背景一概都是六十年代之前的,对于我一个已经处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终究有一种观摩“旧时代”的陈旧感受。

1978年上海文汇报突然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伤痕》,我一下子就被这篇小说给吸引住了,看惯了要么“旧时代”的小说、要么假大空的小说,突然看到一篇如此真情实感的小说,不是从七十年代阅读走到八十年代的文学爱好者,是无法体味其对于内心的震撼感的——那些“旧时代”的小说也有一定的真实度,但仍然不是完全的真实性文学,它们诞生时仍然还是要受制于政治局势,何况我在阅读《苦菜花》等小说时,几部“花”以及《青春之歌》、《红日》等小说还都是被批判成大毒草的,所以《伤痕》在当时给全中国文学界、给全中国文学爱好者群体带来的震撼,是有多么的巨大?

但可以说,伤痕文学的主要意义和价值也就这些了,包括《伤痕》、《班主任》等“伤痕文学”的小说,其艺术价值都不高,我曾经在九十年代又把《班主任》给重新阅读了一遍,读完就仰天长叹,这篇小说的艺术品质实在不高,作者刘心武的小说写作实力,其实也真心不高,也难怪后来刘心武一直都没有什么真正体现其写作实力的小说拿得出手,用题主提到的这些问题,艺术审美或者结构构思等方面来说,无论《伤痕》还是《班主任》,其艺术价值都与其巨大的知名度不符,在后来重读过程中,我甚至认为《班主任》还不如《伤痕》。

总的来说,当时的伤痕文学作品我并没有全部阅读,因为以我的阅读实力,当时名声如此巨大的《班主任》令我失望,其他的小说我就不太愿意阅读了,除非正好随手可以获得,我至今还有点印象的阅读过的伤痕文学作品还有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芙蓉镇》等,阅读隔得时间太长了,具体已经说不清楚了,留有印象的是,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不算是她最好的小说之一,起码没有她后来的《小鲍庄》好。古华的《芙蓉镇》还不错。具体评论已经难以做到了,除非再去重新阅读一遍,那实在没有“胃口”。

最后还是要重申一遍,无论如何“伤痕文学”对于从蒙昧黑暗的文革时期走出来的中国文学界乃至中国人来说,是具有一种闪电霹雳一般撼天动地之惊醒意义的,伤痕文学犹如是后续中国文学大潮之最先锋潮头,没有这个先锋潮头,后续大潮什么时候到来?没有人可以断言。从这个层面上讲,评论伤痕文学的艺术价值,已经不重要了,它的历史意义已经超越了艺术价值。


sniperzp

sniperzp

时代的产物

非米勿扰2

非米勿扰2

无知就是无知,伤痕文学怎么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呢?告诉你,在改革开放之前,张痕水是在中国非常非常有名的伤痕文学作家!最有名的啼笑姻缘这本伤痕小说,在毛泽东时代是盛行的!

茄菲二姑娘

茄菲二姑娘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