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在文坛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评价他对文学的贡献?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受戒

插图珍藏本

汪曾祺

[作品]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首部文化散文集,由此开启了风靡一时的文化大散文热,至今畅销不衰。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脉络。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从...

余秋雨

[作品]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

余秋雨

[作品]大淖记事

《大淖记事》作者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汪曾祺

最新跟帖
胖瓜籽胖瓜籽

胖瓜籽胖瓜籽

我对汪曾祺缺乏了解,偶尔读过他一些散文,也看过一点对他的评价的文章。我不同意文章的观点,把汪抬得太高了。这当然是个人观点。

屋屋

屋屋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这是对汪老最确切的概括。

他从不会用过于艰深晦涩的词汇,这让他的文章并不高高在上,而饱含生活感;同时,他的文字又不同于余华、路遥等人的作品中泥土的气息,而是透露着从来不世俗的雅。

作为读者,看汪老的文字,读汪老的文章,会很幸福。

汪老是就读于西南联大的,师从沈从文先生,这让读者从他的文字中也能看到不少沈从文先生的影子。即使是他老年写出的文章,那种洒脱的少年感,夹杂着看尽人事的沧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混杂在一起,就组成了汪老的文字。

他的散文、他的小说,就如同他的生活一般,过得像诗,写得像诗,有着与这个社会完全不同的芬芳。

winbobo

winbobo

不知

bobabcd

bobabcd

首先感谢邀请,同时缅怀一下汪老先生。

具体他的个人简介什么的,我就不展开描述了,我写东西的风格向来是能查到的不说。就针对问题,说说我的想法:

汪曾祺老先生在文坛的地位,明面儿上他是96年中国作家协会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顾问,而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当时文坛作家们心中是什么地位,那就需要综合的来分析了。首先他在解放前已经开始创作,我们知道,由于民国末期到新中国建立这个阶段,文化一直处于较低迷状态,还有很多文学名家去了国外或者去了港澳台等地,坚持留在内地还持续创作带有古典色彩作品的作家本就不多,而且能出造诣的更少,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他本应该是新中国建立后,文学界扛大梁的“教父”级人物之一。但实际上通过他的工作履历和社交经历来看,一直担任北京文艺的编辑,也没有培养出哪些出名的学生,可能他是对文学比较的执着,对于其他方面的涉猎不算太广泛,因此,客观的说,“扛大梁”这个词用在他身上还不完全准确。所以,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猜测在文坛人们的心中应该是:“泰斗”有余“教父”不足。

第二个问题关于文学的贡献,他的作品我读过不到一半吧,当初年轻可能体会不那么深,谈不上多喜欢。后来再读的时候,可能也是因为自己有一些阅历了,觉得内容写的比较有“嚼劲”,但也很奇怪,汪老先生的创作灵感是从哪里来的,著名作家柏杨跟他同年同月出生,两个经历也都算辗转,作品取向却相差很大。不过就我个人而言,现在还是觉得汪老先生的作品给人感觉更厚实一些。这就说明他在历史和文学方面的探索要更加的钻营一些,那么他的作品就可以给读者和学者们提供更浓厚的“品鉴价值”和“参考价值”。所以,由于文坛领域分类太多,难用高下来界定,我只能对他的贡献做如此评价:是文革前后,一个领域内文化沉淀的主力。

book4444

book4444

中国文坛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文学作品尚可阅读,如今的各类文学作品无可读性,可以说一代差一代。

bbjoycry

bbjoycry

汪曾祺在“乡土文学”上是个引领者,他传承了其老师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小说散文化”是沈从文划时代的创新,他很多文章,几乎都有小说的架构,但是其表达形式,多是朗朗上口,而又从容道来,偶尔一个感叹,像极了平日家常里短,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又被感动。汪曾祺的传承使得这一个结果更加灿烂,熠熠生辉。其后,作家余秋雨的作品,比如《山居笔记》和《文化苦旅》又是承接汪曾祺的表达形式。或许余秋雨不承认,反正我读他(余秋雨)的作品,仔细品尝之后,发现他采用的表达风格,恰恰类似汪曾祺。

作为一个现代作家的汪曾祺,因为1939年师从沈从文,可能就在这一刻始,他其后的写作方式已经无意中定格。我读沈从文的文章时,初读只想快速浏览过去,然而终于慢下来,甚至要从头来读,感觉那份朴实太难得,就像一个人悄悄耳语,又像一个有点慢性子的老师,在你面前一面说话,一面踱着步子。

汪曾祺的文章有个看不见的标准:自然。前面一顺着说下去,偶然有个点缀,那是总结性的议论。我给他打个比方,就像三句半:邻家有个哥哥,见面总是笑呵呵,从没见过他生气,蛮好的!

以小事、琐碎事为样本,多叙述,少议论,只要把话说清楚,更多的思索,往往留给读者。就这点,比现在无病呻吟的文章,不知道高明多少倍。或许,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

他在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直至文革结束,这段时间,除了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整体文章产量不高,有特意沉默的嫌疑。也可能是那个环境造成的特有现象。

1979年之后,开始才思泉涌,似乎思想意识突然之间迸发般的成熟,体现在创造中,有一个集中的爆发。像《大淖记事》、《受戒》、《异秉》、《晚翠文谈》、鸡鸭名家等。其突出的文艺风格进一步定型,多以乡土文学格局,表现自己发自内心的淡、宁静,看似漫不经心,又像沉思几十年的慎重老人,前一刻还在宽阔马路上闲看车来车往,一转眼,又到家庭小院侍弄花草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争奇斗艳的时候,似乎一夜之间就成就了很多文学巨著,很大一部分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历史反思。以梁晓声、张贤亮、从维熙等一部分作家为代表的“伤痕文学”作品,开始占据大半个文坛。

作家代表一个时代的心声,读者也需要了解实情,一种新的思想逐步形成,这已经接近于灵魂的改革开放,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来衔接,衔接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历史定位。

汪曾祺似乎没有加入这个主流,但他的作品开始出现与以前的不同,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议论上有了增多,似乎要把从前憋在心里的感慨快一些倒出来,不吐不快。

但其整体风格依然延续从前,淡淡地从远方走来,与读者轻轻地打个照面,又轻轻地离开,这和“伤痕文学”一道出现,倒显得文坛健康、丰满。

cheer_wq

cheer_wq

汪老并不在意他在文坛上是什么地位,他只听从自己的心声写作还有一点可以提前定案,那就是汪老的文字功夫和韵味是目前为止中国文坛上最好的。他的作品会回答所有的问题!

午夜普洱

午夜普洱

真书写,平平淡淡不激不励。如果说说汪老对文学的贡献,我认为就是让普通人爱上文字,爱上写作,爱上阅读。

anlora

anlora

汪曾琪的文章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文章,因为他描写的是生活的美,人性的美,是金字塔的塔尖儿。长篇小说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短篇散文就是以汪增琪为代表,人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魔罗的评价不值得一驳,精神婴儿就是他自己,小山成一统!他哪里有什么资格评价这个评价那个,还上下500年的评价,这个人太虚伪了。

eeeeego

eeeeego

其人

“是一文狐,

修炼成老精。”

其文

不会虚构的“生活家”,

最懂人生况味!

其趣

随遇而安

叫“哄自己玩儿”。


白2碗碗

白2碗碗

首屈一指的大师!

腾飞211314

腾飞211314

从文学史角度就算了,不会很高。但应有一席之地。

eadarthur

eadarthur

老头文笔随性自然。

Hello

Hello

哪个时期哪个地域的文坛地位?要是纵观中国或者世界的话,感觉排不上,没什么地位。

迷糊教主丹

迷糊教主丹

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也很少看到媒体介绍过他,也就是普通的作家吧!

诗宇

诗宇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